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_徐忠明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_徐忠明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_徐忠明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_徐忠明

1996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

徐忠明

1摘要2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已为学者所公认。本文试图从明清小说资料角度,探讨中国人的诉讼观念。本文着重指出:过去法史学界一般断言的中国人

/无讼0观念,实质上主要反映了官方与士人阶层代表的文化大传统的法律追求和理想;

/厌讼0、/惧讼0观念,则主要体现了大众百姓代表的文化小传统的诉讼意识,并以明清小

说资料揭示了这一特点。

1关键词2明清小说中国人无讼厌讼惧讼

本文的主题是利用明清小说资料阐释中国人的诉讼观念,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笔者以为有两个问题必须首先加以说明。

(一)关于文学作品的法律史研究价值如所周知,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不仅有着历史极为悠久的文学传统,而且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文学作品;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与历史著述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1.就小说与历史著述讲,石昌渝先生指出: /史传孕育了小说文体,小说自成一体后,在它的漫长的成长途程中仍然师从史传,从史传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研究中国小说如果不顾及它与史传的关系,那就不可能深得中国小说的壶奥。史传所包含的小说文体因素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第一是结构方式,第二是叙事方式,第三是修辞传统0。112因此,/中国的史传和小说在文体上没有一条绝然的界线,它们的区别仅在实录和虚构这个内质性的问题上0122。反过来说,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对于探史析史便有莫大的价值。另外,不少著名小说虽然不是历史事实的记录,却往往是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的。这一点,是谁也无法否认的。2.就诗词与历史著述说,虽然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史诗0传统,但是,观于5诗经6以下的中国古代诗词,就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现代伟大的史学家陈寅恪不仅创导/诗史互证0的研究方法,而且身体力行,树立了一种新的学术研究范式,深受学者重视。对此,何新先生指出:/关于诗文与史的关系,在陈寅恪以前已经有人注意到了。杜甫的作品早有-诗史.之誉,清人杨钟羲在5雪桥诗话6中更进一步谈到可据古人诗题以核

*本文1995年10月20日收到。

正史实。然而把诗、歌、小说、小品系统地、直接地看作治史者可资运用的史料,陈氏实为开其端者。0又说:/陈氏所著之5元白诗笺证稿6、5论再生缘6和5柳如是别传6,可以看作他所独创的以诗文为主要材料探史析史的三部代表作。0132

3.就文学与法制历史言,应该承认,在我国历史上是极为丰富多彩的。这些,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公案小说、戏曲等,数量非常丰富。(2)各种文学作品中散见的公案故事、法律资料,诸如5三国演义6、5水浒传6、5金瓶梅6、5红楼梦6、5儒林外史6、5三言6、5两拍6等等,以现代眼光看,举凡法理、刑事、民事、商事、婚姻、家庭、继承、行政、身份,甚至妓娼制度等等,可谓无不包罗,是可以深入、全面探掘的法律文化史资料宝库。

(3)文人书判。这,在我国古代以诗文应考、以科举取士的社会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法律文化史资料。这,不仅有文人应考的/拟判0,而且司法/实判0也充满了诗文的光彩142。

在国外,有关文学作品中的法律文化史资料价值,已经深受学者的重视。美国著名法官和法学家波斯纳把这一问题提到法理学的高度加以讨论,他在5法理学问题6一书中指出,文学作品具有如下3个方面的价值: 1.法律解释学价值; 2.法律修辞学价值; 3.历史法理学价值152。目前,国内学者也开始注意到文学作品中法律史资料的重要意义162。笔者以为,要比较全面、深入地讨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法律文化问题,非有专书无法竟事,因此,在这篇小文中,我们仅以中国人的诉讼观念为例试作评析。

(二)关于中国人诉讼观念的基本看法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重礼制轻法制,好仁义贱争讼,从而形成了一种追求/无讼0,转而鄙视诉讼(/厌讼0)的社会法律心理结构。这,在表象上看似乎确实如此。但是,如果从深一层探究,则对此看法必须有所修正172。笔者认为,要比较准确地认识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中国人/无讼0观念与/厌讼0观念的真实内含;其次,必须探明/无讼0和/厌讼0观念的形成原因;最后,虽然/无讼0与/厌讼0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两者之间的形成原因也部分地互相支持,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似乎更为重要。这点,往往为学者所忽视。

首先,我们来看/无讼0思想。根据笔者的初步研究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似乎可以这么断言: 1./无讼0思想实际上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统里面182,它主要代表着官方与士人阶层的宇宙观念和政治社会理想。2./无讼0是一个/几千年的中国梦0192,在现实法制生活中,则是没有一日没有争讼,以致官方当局每每哀叹/世风浇漓0和/人心不古0。然而,诚如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崔述所谓:/自有生民以来莫不有讼也。讼也者,事势所必趋也,人情之所断不能免也,传曰饮食必有讼0,/两争者,必

至之势也,圣人者其然,故不责人之争,而但论其曲直0。1102这是通达之论。关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0思想的形成原因,学者多有论列,概括起来不外如下5点1112

:其一,/和谐0思想。表现在:一是天道自然和谐;二是天(自然)人(社会)和谐;三是人人和谐。其二,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国被视为家的放大。其三,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宣教。其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义务本位的法律,与西方权利本位的法律文化传统不同。由于缺乏明确、强烈的法律权利,所以,通过司法寻求权利保护的意识也就自然无法发展,从而也就抑制了中国人诉讼意识的成长。其五,面对春秋战国时代/王纲解纽0、/礼崩乐坏0的政治社会态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的儒、55第4期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

56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

法、道3家,他们追求的终极社会政治的目标和理想,就是秩序的/和谐0,尽管他们采取的方法与途径不同。及至汉代武帝标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以/儒术0为核心,兼容并包其他各家思想之后,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无讼0观念,也就成为正统1122。而儒家的/无讼0思想包容在他们的礼治思想中,同时,因为/儒学所称道的礼原本即是植根于小农宗法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01132中的,所以,他们的/无讼0法律思想也就更便于产生教化的客观效果,某些儒家官吏也在司法实践中身体力行。

其次,我们来看/厌讼0观念。上文所述可见,/无讼0观念实质上是官方与士人阶层的一种理想,是一种文化大传统的价值趋向。反之,笔者认为,/厌讼0观念则主要是民间文化小传统的法律心理反应,它实质上观照出对官方司法体制与实践的一种信仰危机,是对官方司法腐败的一种疏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得好,/一次不公的1司法2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01142。另外,也是官方压制的结果。例如,明代法律规定:/各州县设立申明亭。凡民间有词状,许耆老里长准受理于本亭剖理。01152洪武31年(1398年)颁布的/教民榜文0规定:户婚、田土、钱债、均分水利、私宰耕牛、擅食田园瓜果等民事案件,系民间小事,禁止径行诉官,必须先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是令出后,官吏敢有紊乱者,处以极刑。民人敢有紊乱者,家迁化外。前已条例昭示,尔户部再行申明0。1162清代康熙皇帝也曾经公开宣称:/若庶民不畏官府衙门且信公道易伸,则讼事必剧增。若讼者得利,争端必倍加。届时,即以民之半数为官为吏,也无以断余半之讼案也。故朕意以为对好讼者宜严,务期庶民视法为畏途,见官则不寒自栗。01172范忠信先生指出:/中国人之-贱讼.,其实并非真正鄙视诉讼,而是害怕诉讼。故-贱讼.实为-恐讼.。贱,是一种道德评价;恐,是一种利害反应。01182此说深得吾心。另外, /厌讼0观念的形成,更有一层经济利益上的考虑。日本学者岛田正郎指出:/犹如古谚所云:-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其事实上之胜负乃决定于财富之多寡。因此,郑重反复之复审制度,对于百姓而言,仅系增加被剥削之机会而已,而无法期待国家之裁判得令其满意,反之于裁判中愈能发现毫无公平正义之情形,是以在现实之生活上常迫使百姓-宁屈死不讼.,而选择屈死一途。01192历代统治者也每每以诉讼/不但废时失业,抑且荡产倾家01202相劝诫、相恐吓,使令大众百姓不要涉讼。例如,5澎湖厅志6 /劝民息讼告示0中规定:/凡有户婚、田土、钱债、口角、斗殴细故,实系理直者,不如邀同公亲,,理处息事,既不伤和气,又不须花钱,毋得轻听讼师言语,动辄告状。01212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并非中国人天生/厌讼0。事实上,中国人还是颇为好争的,为了些微利益争斗者,也每每为史书所不绝,为日常生活所习见1222。例如: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0,晋国贵族叔向反对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惧民有争心0,而且/刀锥之末将尽争之01232。当时,邓析精通法律,不但帮助他人打官司,而且聚众讲学,招收门徒,授传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极一时之盛。5吕氏春秋#离谓6载云:/民之献衣襦盞而学讼者,不可胜数。0这种情形并非春秋时代所独有,宋代以后也不乏历史记载,这里不拟详述。

现在,我们再来对明清小说作品中反映的中国人的诉讼观念问题作些讨论。上文所述可知,一般所说的中国古代社会倡导/无讼0,主要是一种官方及士人阶层追求的法律价值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大传统的特点。反之,我们认为,明清小说资料反映的中国人的诉讼观念,则可视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小传统的特点。尽管我们利用的小说资料是经过明清文人改造,甚至是直接创作的。有的学者称之为/文人小说01242。据此,它似乎可以归入文化大传统,因为文人属于社会精英阶层。但是,从明清小说反映的有关问题的社会普遍性这一层面看,笔者仍然视之为中国文化小传统。说得精确一点,则可以视为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反映。因此,对于这些法律文化史资料的分析,将可以弥补一般官方文献的不足,从而也透视出中国人诉讼观念的真情和全貌。

(一)/厌讼0的经济原因 对此,明清小说有大量描述。为学者经常引用的宋代范盇5诫讼诗6云:/些小言词莫若休,不须经县与经州。衙头府底赔杯酒,赢得猫儿卖了牛。0明代著名小说家凌盉初5二刻拍案惊奇6卷10转引此诗后解释说:/这首诗,乃是宋贤范盇所作,劝人休要争讼的话。大凡人家些小事情,自家收拾了,便不见得费甚气力。若是一个不伏气,到了官时,衙门中没一个肯不要赚钱的,不要说后边输了,就是赢得来,算一算费用过的财物,已自合不来了。,,又有不肖官府,见是上千上万的状子,动了火,起心设法。这边送将来,便道:-我断多少与你。.那边送将来,便道:-我替你断绝后患。.只管埋着根脚、漏洞,等人家争个没休歇,荡尽方休。又有不肖缙绅,见人家是争财的事,容易相帮。东边来说,也叫他:-送些与我,我便左袒。.西边来说,也叫他:-送些与我,我便右袒。.两家不歇手,落得他自饱满了。0又说:/世间自有这些人在那里,官司岂是容易打的?0其他类此古代法律谣谚也颇多。例如:/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01252。又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0;/公人见钱,犹如苍蝇见血01262;/廷尉狱,平如砥,有钱生,无钱死01272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晚清著名谴责小说家李伯元对此更有深刻的揭发,他说:/衙门的人,一个个是饿虎饥鹰,不叫他们敲诈百姓,敲诈谁呢?01282凌盉初5拍案惊奇6卷22也说:/做了官,怕少钱财?而今那个做官的家里不是千万百万,连地皮多卷了归家的?0真是/千里为官只为财01292。另外,即使州县长官是清正廉明者,也往往难逃衙役敲诈,所谓/任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01302。明察如包拯者,也尝为役吏所欺。宋代沈括在5梦溪笔记6中写道:/包孝肃尹京,号为明察。有编民犯法当杖脊,吏受赇,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汝第号呼自辩,我与汝分此罪,汝决杖,我亦决杖。.既而包引囚向毕,果付吏责状,囚如吏言,分辩不已。吏大声呵之曰:-但受脊杖而去,何用多言!.包谓其市权,盋吏于庭,杖之十七,特宽囚罪,止从杖坐,以沮吏势;不知乃为所卖,卒如素约。小人为奸,固难防也。01312一般平庸之辈,更是可想而知。对此,明清小说多有描述,兹不俱引。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司法构造的某种缺陷(例如,中国古代行政与司法不分,这不仅意味着司法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而且意味着对于可能存在的57

第4期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

58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

司法权力滥用缺乏必要的制衡机制。当然,中国古代也有司法监督机关,如御史监察制度;也有对司法官吏滥用权力的法律约束,如司法官吏法律责任制度等等。另外,在诉讼程序制度方面,民事与刑事采取同一方法,实行纠问式诉讼;在民事诉讼中也广泛采取刑讯方法。最后,政府掌握了全部社会权力,司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安定,而不是满足当事人的权利救济和社会正义等等。详尽的分析,笔者另文专论)以及吏治腐败;另一方面,则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的/厌讼0是对经济利益的计较,也即投入与产出不相适应,投入大于产出。对此,李伯元在5活地狱6中有详尽细致的描述。笔者以为,如果就此问题,从法律的经济分析角度作一番深入全面的阐释,将是非常有趣及有益的。

(二)/厌讼0的人格诸方面原因对此,明清小说更是不乏描述。在家国一体化的中国传统社会,皇帝号为天下/君父0,地方长吏视如/父母官0,被称为/大人0、/老爷0;百姓庶民则呼若/小人0、/草民0、/蚁民0等。这一身份等级的/差序格局0,一方面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与政治的身份特征1322;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司法风格1332。对此,我们只要读一读广为传颂的5乔太守乱点鸳鸯谱6便可见一斑。文中乔太守被呼为/老爷0、/爷爷0,当事人裴九、刘秉义则自称/小人0,慧娘自称/贱妾01342。所以,百姓一旦涉讼,便在身份人格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其次,状子一经长吏批准,并且签发传票,则百姓家毁人亡立马开始;法谚所谓/堂上一点盝,民间一碗血0;/堂上一点盝,民间千滴血01352。衙役一得传票,便三五成群,耀武扬威,不仅对当事人要吃要喝,强索财物,如李伯元5活地狱6所述1362;而且,对待当事人也极为粗暴,所谓/数只皂雕追紫燕,一群饿虎啖羊羔01372;/人似饥鹰,船同蜚虎。鹰在空中思攫食,虎逢到处立吞生。静悄村墟,盌地神号鬼哭;安闲舍宇,登时犬走鸡飞。即此便是活无常,阴间不数真罗刹01382。再次,当事人一旦到官受审,不仅要下跪叩首,而且还要受到/喝堂威0的惊吓;冯梦龙5警世通言6卷7写道:/府主升堂:冬冬牙鼓响,公吏两边排。阎王生死案,东岳摄魂台。01392接着,/你看他把惊堂木一拍,好不惊人!不要等到开口,人已被他吓昏了01402。最后,在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没有严格法律区分的情况下,在刑讯为合法的司法制度里,一夹一拶,小板大棍,皮肉之苦往往难免。/随你凶人奸似鬼,公庭刑法不相饶。01412真是/大堂之中,公案之上,本官是阎罗天子;书吏是催命判官;衙役三班,好比牛头马面;板子夹棍,犹如剑树刀山01422。

总之,在视狱讼为/猪羊入屠户之家,一步步来寻死路01432的中国古代社会里,人们也只有/但存夫子三分礼,不犯萧何六尺条01442了。无论是/厌讼0的经济原因抑或是人格、心理及肉体痛苦等方面的原因,都与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政权性质、体制,以及司法构造、吏治状况密切相关。通过上文分析,笔者以为,从文学作品特定的叙事话语结构来观照中国传统社会的诉讼观念,将是特别有意义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社会对于诉讼的真实态度,并不仅仅是什么讨厌诉讼、贱视诉讼,而是蕴含着对于诉讼的恐惧。所以,中国人的比较深层隐密的诉讼意识,应该恰当地称为/惧讼0或/恐讼0。

在结束本文讨论之前,笔者还想就如下两点稍作说明。

(一)研究视角的转向问题 上文所论主要是依据明清小说资料来展开的,这一讨论虽然有利于全面、深入地领悟中国人的诉讼意识,也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中国人诉讼意识形成的某些原因,但是,由于题旨关系,也由于文章篇幅所囿,对于某些问题的讨论,笔者只是点到即止,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例如,关于中国人诉讼观念的形成原因问题。实质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结构和特征上予以进一步深入阐释的问题。对此,不少学者比较热衷于从思想、社会结构等方面去论述,如上文所引。笔者以为,这方面的研究固然重要,也必不可少,但是,如果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权力私有制结构(严复所谓/中国之言政也,寸权尺柄,皆属官家01452

)角度予以考索;从中国古代缺乏类似西方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市民社会结构进行分析;以及从中国古代缺乏法律职业分途等方面着手研究,也许得出的结论更加深刻,更加令人信服。又如,关于/无讼0、/厌讼0、/惧讼0诸概念的细微差别,也未能在文中加以详述。这方面的工作,只好一俟来日。

(二)中国人诉讼观念的承继与转型问题 虽然从鸦片战争,特别是清末新政变法和修律运动以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制度层面已经彻底瓦解,在法律心理结构层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制度上,我们全面地导入了西方近现代法律体系,尤其是欧洲大陆法律体系;在机构设置上,我们以司法独立为原则,建立起一整套近现代司法体制;在法律意识上,我们通过近现代的法律教育、法律宣传及通过司法活动本身,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诉讼观念。现在,中国的百姓大众贱视厌弃诉讼的人越来越少,而视诉讼为实现权利救济正当途径的人越来越多了1462。但是,由于现实诉讼制度中存在的某种缺陷,以及诉讼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不良与腐败现象,如司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司法官员的腐败行为,所谓/大盖帽儿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0等等原因,我们依然能够在报章杂志、新闻媒体中看到,确实还有相当数量的百姓大众视诉讼为畏途,从而产生/惧讼0、/恐讼0的法律心理。个中原因,笔者认为,上文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厌讼0、/惧讼0观念形成原因的某些分析依然有其现代价值。这,也许是本文写作的另一种意义。

1责任编辑 冯焕珍2

注:

112 石昌渝:5中国小说源流论6,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2月版,第67页。事实上把小说视为史

传,也是中国古代学者的一般看法,如清代张竹坡称/5金瓶梅6是一部5史记60。见王汝梅等校点:5金瓶梅6,/批评第一奇书5金瓶梅6读法0,齐鲁书社1987年1月版。又如明代冯梦龙更是自觉地认为:/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0参见冯著:5警世通言#叙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又说:/以5明言6、5通言6、5恒言6为六经国史之辅。0参见冯著:59

第4期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

60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

5醒世恒言#叙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22前引石昌渝书第81页。

132详细的评论,参见何新:5陈寅恪学术思想散论6,5读书61986年第5期,收入何著:5神龙之谜6,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458页;另可参见汪荣祖:5陈寅恪评传6第8章/为不古不今之学)))诗史互证0,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32~142页;刘梦溪:5以诗证史借传修史史蕴诗心)))陈寅恪撰3柳如是别传4的学术精神和文化意蕴及文体意义6,5中国文化6第3期(1990年秋季号);另外,利用小说资料研讨历史的优秀成果当然还有不少,如漆侠53三言二拍4与宋史研究6便是佳例,参见漆著:5知困集6,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262~283页。

142参见梁治平:5法意与人情6,海天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04~122页;刘高礼:5论古代判词的历史发展及写作特征6,5中南政法学院学报61990年第2期;汪世荣:5中国古代判词研究6,5法律科学61995年第3期;贺卫方:5中国古代司法判决的风格与精神6,5中国社会科学6 1990年第6期。

152参见1美2波斯纳著,苏力译:5法理学问题6,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493~507页;波氏更有5法律与文学6(L aw and L iter atur e:A Misunder stood Relation)一书问世,1988年版。从波氏征引书目看,西方学者于此用力甚勤,成果颇丰,为国内学者所不及。

162贺卫方在5比较法律文化的方法论问题6中指出:/古人著作不应该只理解为官修正史以及各种经典,更重要的是那些较为直接地反映社会各阶层观念的作品,如戏曲、小说、诗词、笔记、日记、谣谚等等。0参见沈宗灵、王晨光编:5比较法学的新动向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76页。

172何勤华教授对此有所驳正,参见何著:5泛讼与厌讼的历史考察6,5法律科学61993年第3期;

另见何勤华等:5中西法律文化通论6,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293~300页。182关于/大传统0与/小传统0概念的有关讨论,可以参见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Rober t Red-field,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 e,U niver sity of Chicago P ress,1956.本文所谓/无讼0理想属于大传统,/厌讼0观念属于小传统,是一个相对的划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对此,读者理应注意。

192范忠信等:5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163页。

1102 1清2崔述:5无闻集#讼论6。

1112 这方面的讨论,可以参见1法2达维德著,漆竹生译:5当代主要法律体系6,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485~486页;范忠信:5贱讼:中国古代法观念中的一个有趣逻辑6,5比较法研究61989年第2期;胡旭晟:5无讼:/法0的失落)))兼与西方比较6,5比较法研究61991年第1期;张中秋:5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6,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22~345页;梁治平:5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174~201页;范忠信等:5情理法与中国人6第157~239页;何勤华:5泛讼与厌讼的历史考察6。

1122 有学者认为,实质上,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0时,儒家思想的真精神已被抽去,而具体化为统治者手中的/术0。这一区别至为重要。参见杨之水:5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6,原载5读书61994年第11期,署名宋远,收入杨之水:5脂麻通鉴6,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202~208页。

1132 陈明:5儒学与汉代吏治6,5原道6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1142 1英2培根著,水天同译:5论司法6,5培根论说文集6,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3页。

1152 5大明律集解附例#刑律#杂犯6/拆毁申明亭0注。

1162 5教民榜文6,载5皇明制书6。

1172 转引自达维德:5当代主要法律体系6第487页注122。

1182 范忠信:5贱讼:中国古代法观念中的一个有趣逻辑6。1192 1日2岛田正郎著,叶潜昭译:5东洋法史)))中国法史篇6,台湾文鼎书局1979年9月版,第

62页。

1202 5牧令须知#听讼6。

1212 转引自刘广安、李存棒:5民间调解和权利保护6,载夏勇主编:5走向权利的时代6,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287页。

1222 在中国古代因些小事由导致暴力和凶杀者,也非罕见。参见1美2布迪、莫里斯著,朱勇译:

5中华帝国的法律6,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案例711、1811、9811等,第207~208、223~225、371~375页。这与中国古代社会平民百姓物质生活的匮乏密切相关,/在中国农

民眼中,每一粒谷子都是珍贵的0(第225页)。

1232 5左传#昭公六年6。

1242 参见1美2浦安迪著,沈亨寿译:5明代小说四大奇书6,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

~38页。

1252 冯梦龙:5醒世恒言6卷13;1明2笑笑生:5金瓶梅6第698页。

1262 冯梦龙:5醒世恒言6卷20;凌盉初:5二刻拍案惊奇6卷33、39。

1272 杜文澜辑,周绍良点校:5古谣谚6,中华书局1958年版。

1282 1清2李伯元:5活地狱6,上海书店1994年3月版,第1页。

1292 李伯元著,张友鹤校注:5官场现形记6(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版,第18页;又见

李伯元:5活地狱6第2页。

1302 冯梦龙:5醒世恒言6卷20;5警世通言6卷15。

1312 转引自张国风:5公案小说漫话6,香港中华书局1989年12月版,第51~52页。

1322 关于中国古代身份社会的经典分析,可以参见瞿同祖:5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6,中华书局

1981年12月版;另见葛承雍:5中国古代等级社会6,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

1332 参见贺卫方:5中国古代司法判决的风格与精神6。

1342 冯梦龙:5醒世恒言6卷8;有关讨论参见徐忠明:5从3乔太守乱点鸳鸯谱4看中国古代司法文

化的特点6,5历史大观园61994年第9期。

1352 1清2汪辉祖:5佐治药言6/省事0。

1362 分析可参见徐忠明:53活地狱4与晚清州县司法研究6,5比较法研究61995年第3期;另见

1日2滋贺秀三:5清代州县衙门诉讼的若干研究心得6,收入刘俊文主编:5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6第8卷5法律制度6,中华书局1992年7月版,第522~546页。

1372 冯梦龙:5警世通言6卷28;冯梦龙:5古今小说6卷26。

1382 凌盉初:5二刻拍案惊奇6卷1。

1392 冯梦龙:5警世通言6卷35;凌盉初:5拍案惊奇6卷33。

14021422 李伯元:5活地狱6第2页。/喝堂威0与/惊堂木0之制起于何时,无考。

1412 冯梦龙:5古今小说6卷28。

1432 凌盉初:5二刻拍案惊奇6卷4。

1442 冯梦龙:5醒世恒言6卷13;5警世通言6卷20。

1452 王盓编:5严复集6,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930页。1462 参见张志铭:5当代中国的律师业6,5走向权利的时代6第151页注1282。

61

第4期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

62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

T he Chinese Idea of Lawsuit as Reflected

in the Novels of the M ing and Q ing Dynasties

Xu Zhongming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values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by scholars.Based on the novels of the M ing and Qing Dynasties,this article tries to in-quire into the Chinese idea of/law suit0.It po ints out emphatically that the Chinese idea of/no lawsuit0,ever generally asserted by the scholars of law history,is in fact the ideal of and pursuit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literati reflected in the g rand cultural trad-i tion,w hile the/dislike for law suit0and the/fear of law suit0signify the idea of lawsuit of the common people w ho represent the small cultural tradition.

书讯

5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6一书出版

我校中文系潘翠菁教授所著的5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6一书已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7月出版。该书是国家教委博士点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0的研究成果,又是文艺学硕士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课程的教材。全书共23万字。分为两编。第一编/创作篇0,着重辨析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5大流派及其变种的基本特征。第二编/理论篇0从分析柏格森的哲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和尼采的美学入手来阐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的理论基础。认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尼采的酒神精神,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且通过不同的渠道,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本书的特色在于力求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出科学的分析。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客观地存在着。过去人们忽视它、鄙视它,那是不对的;后来有人吹棒它、崇拜它,那也是错误的。每一种文学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都有它的珍品和劣作,不可以一概而论。正如对传统文学那样,力求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出科学的分析,这是我们共同的任务。0

(红彦)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The Times of Heaven i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Since middle ages, westerners held mainly two views on time: eschatological (teleological) and physical (scientific). The former came from Christianity and understood time through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God. Time or history goes towards the expectable end, i.e., the Last Judgment. The latt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means of measuring time, which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ecise. To this view, time essential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uman's existence. It is an objective, even and irreversible passing, having no meaning by itself and serving merely as an existent form of physical beings. Certain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re have been new perspectives occurring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among which, the phenomenological one in a broader sense is especially concerned with us. Up to now, "Chinese philosophy" is usually approached, at least in China, through the conceptual perspective of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metaphysics. Therefore, seldom interest has been put on the problem of time in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due to its non-metaphysical character. It is true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is neither teleological nor physical view on time in Chinese tradition. But, if we read the literature of pre-Qin period, especially pre-Warring-States period faithfully, we may

中国小说发展之巅峰——明清时期

论文题目 《中国小说发展之巅峰——明清小说》 姓名:谭孟春 年级:11级历史二班 学号:110301067 完成时间:2013/4/22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发展初期,是被人们所不懈的。然而,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慢慢的由萌芽发展到了成熟,无数文人也留下了家喻户晓、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大家反复揣摩、欣赏。尤其发展至明清时期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一个巅峰! 关键词:明清小说产生、定义文学文体明清小说分类、分期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等 在现代汉语中,“小说”一词指的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於大达矣!”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 属於贬义词。 究竟什么是小说呢?翻开各种权威的大辞典,都明白无误地写着,它是一种文学文体。和诗、词、戏曲、散文等一样,它是中国文学殿堂中的重要一员。也许是基于这种认识,有许多人认为:中国小说的童年是在唐代,而那些文人写作的“传奇”才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小说,或者说是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小说才有了文体独立的意义。但大家都看到,在唐代以

前,己经有许多小说在社会上流传。例如:《搜神记》、《穆天子传》、《燕丹子》以及《汉武故事》等等,甚至是《山海经》中的有些作品,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都可以归为小说。著名的《韩凭妻》、《李寄斩蛇》、《东海孝妇》等等,有人物、有情节,故事的叙述有头有尾,其发展变化曲折有致,己和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没有区别。因此认定唐传奇是中国最早的小说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它不符合中国小说发展的实际。在早期的我国古代文献中,著录有许多有关“小说”的文字记载。例如,人们熟知的《庄子·杂篇·外物》、桓谭和《汉书·艺文志》等所说的小说概念,和上述辞典记载的并不符合。也有人望文生义,把“小说”和“说”混为一谈,认为小说就是说故事。其来源很早,大概和诗歌等的产生一样,是古代人民在劳动中产生的。然而他们又无法拿出具体的作品来说明,因此难定一是。 但在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小说的产生必然是在我国的文字产生之前。而我国文字的产生,根据己经掌握的历史资料,它不可能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虽说目前对苍颉造字的说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说文字的产生大约在我国的殷周时代,还是较为可信的。换言之,今天我们讨论的小说,必须是有文字记录的作品。否则,一切就无意义了,也是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讨论的。其次,我们应当肯定,小说与“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所谓小说是指“小”的“说”。在古代,“说”曾经有过某种文体意义。如先秦时期的韩非子,就写过诸如《说难》之类的文章。正如后世的柳宗元有《捕蛇者说》之类。这里的“说”,显然己是指一种文体了。把“说”扯上某种文体意义,可能与此有关吧……其“说”而小,可能在当时这种己有某种文体意义的“说”,并不很重要。相对于“小说”,也必有“大说”。这也就是《庄子》所言“其于大达亦远矣!”。既“于大达亦远”,自然难进其法眼喽。可能也有些统治者比较聪明,认为在这些“丛残小语”中有“可观之辞”,至少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某种思想上的启迪。也正因此如此,他们在朝廷设立稗官,犹如从民间采风那样,专门从街头巷语中收集那些“道听途说”之事,因为其中“如或一言可采”,也是“刍荛狂夫之议也”。然而这等工作,毕竟不是正途,所以“君子弗为也”,然而它也不会被消灭。小说家的存在,将会把这类人或事记载下来,专门献给统治者使用。关于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内容,重点是繁荣时期的明清小说。 众所周知,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这个时期的小说的特点有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从明代开始,小说创作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明代小说是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又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其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概括为:①历史演义小说。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②英雄传奇小说。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③神魔小说。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

生产管理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在生产大纲确定后,一般来说,紧接着进行的活动是()C1流程设计制定战略性能力计划编制产品生产计划编制物料需求计划 A.C. B.D.、下述方法将产品生产计划中的具体产品的需求转化为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需求是()B2能力需求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粗略能力计划库存计划 A. C.B.D.、制定生产大纲需要多项输入,来自企业外部输入是()3B现有设备能力原材料供应能力员工技术水平现有库存水平现有员工数量 D.C.B.A.E. 、制定生产大纲需要多项输入,来自企业内部的输入是()4C原材料供应能力市场需求现有设备能力和员工数量转包商能力竞争者行为 C.B.A.D.E.、制定生产大纲时,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5C线性决策法则线性规划反复试验法模拟法 B.D. A.C.、制定生产大纲时,正规的数学方法是()6B反复试验法线性规划图表法模拟法 B. C.A.D. 、制定生产大纲时,符合准时生产思想的方式的()7A改变库存水平既改变库存水平,又推迟交货推迟交货改变生产率,使之与需求率同步转包 E.C.A. B.D.、下列不属于制造企业的库存的是()8D原材料产成品在制品库存记录 D.B. A.C. 、下述属于企业维持库存的原因的是()9C满足需求的波动保持生产动作对库存的依赖性给员工提供案例的感觉 B.C.A.防止员工报酬的增加防止供应商改变设计 D.E.、下述不属于维持库存费的是()B10仓储设施折旧保险费被盗损失物料费用运输费 A.D. B.E. C.、在制定库存量的决策时,下述费用不需要考虑的是()D11维持库存费调整准备费订货费固定成本缺货损失费 B.D. C.E.A.、固定量库存系统的基本模型不包括的假设是()D12根据平均库存计算维持库存费一次订货费或调整准备费是常量 A.B.库存回报是库存的减函数提前期为常量需求率均匀且为常量 E. D.C. 、构成固定量库存系统的总费用的费用组合是()13C年购买费、年补充订货费和固定费用年维持库存费、年补充订货费和单价 A.B. 年维持库存费、年补充订货费和年购买费年提前期内费用、年维持库存费和年购买费 C.D. 单价、年调整准备费和年购买费 E.、假定无须案例库存,某产品的平均日消耗量为件,提前期为天,现有库存量为件,订货点是()14 500 30 B 10 A. 200 B. 300 C. 400 D.500 E. 600 、求随机型库存问题的订货点时,除了计算提前期内需求的期望值外,还需加上()15E需求的均值乘以提前期的标准差值乘提前期;需求的标准差乘提前期的标准差提前期乘提前期 C.D.A. B.Z 的标准差提前期内需求量的标准差乘值Z E.、下面不是模型的假设条件的是()16D E0Q 补充率为无限大有数量折扣年需求为已知的常量提前期已知且固定不允许缺货D. B.C. E.A.、以下不是维持库存的原因的是()C17防止短缺使生产活动准时进行减少订货费使生产系统平稳运行减少缺货风险 C.B.D. A.E. 、在双仓系统中,每个仓同的在存储量为()(two-bin inventory system)E18案例库存量案例库存加上最佳订货量以上都不是 D.E.C.A.ROP B. EOQ 、以下不属于维持库存费的是()C19陈旧化损失缺货损失费保险套仓库照明灯利息 A. B.D. C.E.、最适合应用的行业是()MRP A20炼油厂造纸厂机床厂化肥厂C.A. D.B.、以下不是的输入的是()MRP 21A生产大纲产品出产计划产品结构文件库存状态文件 D.B.A. C.、以下是产品出产计划的输入的是()B22. 库存状态文件生产计划大纲产品结构文件车间生产作业计划 D. B. C.A. 、主要目的之一是()MRP D23平衡生产能力降低劳动力需求培训员工协调各生产阶段的活动C.A.D. B. 、与的主要不同点是()DRP 24DMRP

生产与运作管理期末作业(修改)

宁波大红鹰学院 生产与运作管理 课程大作业 题目:企业设施规划----生产与运作管理学习心得学生姓名:戴天成 学生学号: 1111060307 专业班级:信息管理2011级3班 指导教师:张伟杰 完成日期: 2014年01月

企业设施规划----生产与运作管理学习心得 戴天成 (宁波大红鹰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宁波 315175) 摘要:本文是基于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学习的基础,通过选取DH硬水软化器公司厂房选址问题进行企业设施规划分析来作为对本课程学习心得的一个呈现。笔者首先从该公司现有厂址及物流配送中心综合分析出发,引出影响厂房选址的因素,并以此概括该公司现有资源的优劣势。接着,综合考虑公司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结合企业选址与设施布局的基本原理,为企业制定较优的企业厂房选址规划方案。最后,笔者以对DH公司厂房选址的分析为依据,总结厂房选址的方法。整篇文章由DH公司的例子出发,通过对厂房选址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由此延伸到一个大的方面——对企业选址的思考。同时本文也是对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后的总结汇报论文。 关键词:DH硬水软化器;厂房选址;企业设施规划;生产与运作管理;选址规划 1引言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制造业、服务业投入产出的过程与运行系统的设计、运作与优化以及如何将企业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使用,以便高效地创造出产品和服务的一门学科。它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数理统计、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企业生产运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运作的理论、方法、措施,探讨一般规律、发展趋势与新型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模式。《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课程中每一章节知识点与案例的有机结合以及老师条理清楚、方法得当的讲课,我受益匪浅。对企业战略、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企业选址的确定,库存管理,生产现场管理,MRPII与ERP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初步的应用。 本文则主要是针对生产与服务设施选择与布置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此展示一学期的学习成果。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日渐复杂,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这也使得许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威胁。因此企业必须积极加强自身建设,才能确保自己长久稳定地屹立于复杂而又难以预测的市场中。在企业的建设过程中,选址是企业要完成的首要任务,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

各国人的时间观念

各国人的时间观念 软件1026班 What is time? Is it a thing to be saved or spent or wastef,like money?Or is it something we have no control over,like the weather?Is time the same all over the world?That’san easy question,you say.Wherever you go,a minute is 60 seconds,an hour is 60 minutes,a day is 24 hours,and so forth.Well,maybe. 准时 如果你被邀请到一个美国人或加拿大人的家里做客喝鸡尾酒,如果通知你的时间是七点整,那么你就应该明白,你应该在七点一刻到达,当然不能在此之前,也不能迟到太多。然而,如果这是在德国、瑞典或瑞士,邀请你在七点钟到达,就意味着你应该恰好那个时候到。 对“准时”极为看重的国家:所有的北欧国家 对“准时”采取赞赏和期待态度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和美国 对“准时”态度比较缓和的国家:欧洲南部(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家)还有绝大多数地中海国家。 对“准时”持宽松态度的国家: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和许多亚洲国家――在那里你尽管可以把手表抛在一边! the America

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项有限的资源,所以他们试着去爱惜时间且加以管理。美国人经常参加有关时间管理的研讨会或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他们似乎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好。专业人士随身带着口袋型笔记本,有些甚至是电子的笔记本,好随时留意所订的约会与工作截止日期。人民想尽办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早起的美国英雄富兰克林将这种想法表达得最淋漓尽致:“你爱生命吗?如果爱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生命即是由时间组成的。” 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Japan 日本人就象抱着一个走时准确的大钟,每时、每刻都在按着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守时是东京人生活的一个基本特点,它牵涉面甚广,甚至体现出了一种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会让你觉得没有什么小事是可以马虎处理的。日本的电器之所以做得好,和这种精确的时间观念不无关系。 这种神经质会逐渐升华为一种荒谬的美德感和对生活的要求。如果电梯的楼层指示灯坏了,就会感到异常不安;如果面对一次约会的误点,虽然表面上若无其事,实际上内心是非常紧张焦虑的。 India 印度人的时间观念淡薄,关于世界名剧《沙恭达罗》作者的出生

最新明清小说发展概括资料

明清小说发展概括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垅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文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

《明清小说》试题及答案

玉林师范学院成高《明清小说》期考试题 专业:汉语言文学考试学期:(四)考试时间:120分钟 教材: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大学 班级:学号:姓名: (每小题1分,共20分) 1.(),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3.现存宋金时期惟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 4.良辰美景奈何天,()。 5.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 6.“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 8.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 9.《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三位一体。 10.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 11.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 12.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 13.《桃花扇》的作者是()。 14.朱权著的《》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魏良辅的《》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16.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17.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 18.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 19.《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 20.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 A.商人妇 B.村姑 C.妓女 2.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的诗歌为()。 A.铁笛体 B.东维体 C.铁崖体 3.金圣叹评点过的明代著名长篇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4.明末注重内容辞采的是()。 A.吴江派 B.临川派 C.骈俪派 5.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是()。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 6.《儒林外史》中王冕这个人物是()。 A.保持人格独立,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士人的代表 B.牺牲自我和个性,追求科举功名的一般文土的代表

生产运作管理基础期末指导(期末综合练习及答案)-

生产运作管理基础期末指导 一填空题 1 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有三项:(生产)、(理财)、(营销)。 2 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生产运作设施)的定点选择、生产运作设施布置、服务交付系统设计和工作设计。 3 按工艺流程的特点,可将制造性生产分为两种:(连续性生产)和(离散性生产)。 4 按照企业组织生产的特点,可以将制造性生产分成(备货型)生产与(订货型)生产。 5 经营杠杆就是(成本函数)和(销售收入)之间的夹角。 名词解释 1生产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是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过程的管理,它包括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 2平均绝对偏差: 平均绝对偏差是指单项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偏差(取绝对值)之和,除以测定次数。它是代表一组测量值中任意数值的偏差。所以平均偏差不计正负。 3模块设计: 使用容易分割的组件设计产品即模块设计。模块设计为生产和营销提供了灵活性。 4并行工程: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集成化处理的系统方法和综合技术 5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FMS)是一组带有可编程控制器的设备,与自动化的物料运输系统连接在一起通过中心计算机进行整合,生产各种有类似生产要求的部件。 6生产柔性:所谓生产柔性是指生产系统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是对生产系统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一种度量,通常从品种柔性和产量柔性两个方面来衡量。 7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就是指合理安排企业或某一组织内部各个生产作业单位和辅助设施的相对位置与面积、车间内部生产设备的布置。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在确定了企业内部生产单位组成和生产单位内部采用的专业化形式之后才能进行。 8生产率:所谓生产率,是指生产系统输出的产品或服务与生产这些产品或服务所消耗资源之比,即生产率=系统输出的产品或服务/使用的资源。 9工作设计:所谓工作是指一个工人承担的一组任务或活动的总称。工作设计则是确定具体的任务和责任、工作环境以及完成任务以实现生产管理目标的方法。 10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的横向扩大,即增加每个人工作任务的种类,从而使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这位

中国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导致拒绝。 为了尽量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意识。当彼此时间观念不同时,不宜做好坏评价,宜作客观描述。(2)变通和协商。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了解的过程,单靠一方的努力不容易加速彼此的理解,需要交际的双方互动并将自己的时间观念向对方解释,作出调整。如:被安排在星期天上课的外籍教师完全可向中国同行说明,在他们国家星期天是不工作的。 时间观念的不同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对时间的不同态度及其相应的不同社会行为习惯往往会阻碍有效的交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间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倾向,如何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实现有效的交际非常重要。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中国古代文学后期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诗文的衰落和小说、戏曲的勃兴,或称之为传统“雅”文学的衰落和“俗”文学的兴盛。这一重大变化的理论成果突出表现在明清两代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发达。 明代小说戏曲批评发展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从数量上说比小说理论批评要多得多,而且有不少专著,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明代小说批评发展 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包括对文言小说的批评和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但以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为多,也重要的多,涉及的理论范围也比较广。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就主要是在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上。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是围绕着四部不朽的长篇著作《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著名的白话短篇汇编“三言”、“二拍”而展开的。 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首先是从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开始的,《三国演义》目前所存最早刻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刊本,在书前有明弘甲寅(1494)庸愚子的序,说明在弘治年间已有刻本,他的这篇序是现存明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评论。 从嘉靖年间开始,对白话小说的批评就多起来了。《水浒传》较早刻本是嘉靖年间的郭武定本,今未见。嘉靖八子之一李开先在《词谑》中就已经提出:“《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又如熊大林,字钟谷,是嘉靖时的书坊主人,他编过不少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在一些书的序言中也对小说理论发表过一些重要见解。吴承恩也有过一些对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看法。 到隆庆、万历年间,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进入高潮时期。小说批评的一大发展是开始有了评点,小说评点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而来的,但它的盛行则主要归功于李贽。李贽是最早评点白话小说的,以评点《水浒》最为出名。此后又有许多人继李贽后对小说进行评点,例如,余象斗,批评过《水浒》、《三国》等。陈继儒批评过《唐书演义》、《列国志传》等多种小说。小说评点遂发展成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体。 而到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关于小说的论著就很多了。它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小说的序跋中,如冯梦龙(1574—1646)、凌濛初(1580—1644)、袁于令(1592—1674)等,都是很有名的小说批评家。同时在一些文人的笔记杂著中也有不少论述,如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谢肇淛的《五杂俎》等。 纵观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对作品的评点,这是最主要的方式;二是为小说写序或跋;三是笔记杂著中的一些片段记载和评述。总的说,小说理论批评的内容比较零散,同时,有又很多精彩、独到、深刻的见解。尤其是作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形式—评点,又有其他形式不可取代的优点和长处。 明代戏曲批评发展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主要在曲词和音律上,和诗词理论批评较为接近,但在理论上超越诗词理论批评的地方却不多。戏曲更受到封建社会上层和正统文人的重视,有关戏曲创作的论述也比较多。 从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自明初到嘉靖以前相对来说是比较沉寂的,主要有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贾仲明的弔词和《续録鬼薄》,以及《琵琶记》等剧本中的一些曲论见解。其中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明前期最重要的一部戏曲理论批评著作。统观《太和正音谱》全书的纲目和内容,可以看出朱权的戏剧批评,其内容侧重于神仙道化一类,语言文

时间管理的四个发展

第一讲时间管理的四个发展(上) 时间管理概述 时间管理的必要性 时间具有“供给毫无弹性”、“无法蓄积”、“无法取代”、“无法失而复得”等特性,所以时间是最不为人们理解和重视的,也正因为如此,时间的浪费比其他资源的浪费就更为普遍,也更为严重。 因此,当人们无所事事,或者忙得晕头转向却不见成效时,应该暂时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审视一下自己在时间中所处的角色,寻找一条更为合适的途径,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经理人的所有管理技能中,时间管理最容易被忽略,对中国的经理人而言,这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初级经理人从员工的岗位过渡到管理者的岗位,比较容易忽略管理的角色和时间管理的技能,而中、高级管理者的工作时间更忙碌,工作任务更多,时间效率的管理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案例1】 非洲大草原的狮子和羚羊 非洲大草原上的羚羊和狮子,每天都要展开一场生命的竞赛,也可以看作是一场生命的奥运会,如果竞赛赢了就有东西吃,输了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因此,每天早晨,羚羊和狮子醒来时,它们的脑子里都闪过同样一个念头,那就是“我今天一定要跑得比以往要快”。如果狮子跑慢了,它就没有羚羊吃,它就可能会活活饿死;如果羚羊跑慢了,它就可能被狮子吃掉。它们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使得非洲大草原保持着很好的生态平衡。 【案例2】 冠军和亚军的区别 在赛场上,速度是决定用时多少的重要参数,例如香港的赛马,冠军和亚军的区别,也就是第一匹马和第二匹马之间的差别,可能相当微小,往往用肉眼看不出来,要借助电脑等先进设备的帮助,两匹马之间的时间差距可能仅为0.05秒。但是,头马和第二匹马的奖金却是不一样的,要差到几十万港币。 对于比赛结果,人们关心和记住的从来都是冠军,很少记住亚军,例如中国奥运,打破冠军零记录的是许海峰,而第二位得金牌的则很少有人记得,这就是第一和第一之外的区别,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其含义所追求的也就是速度。 【案例3】 三枚硬币—财富、健康、时间,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 假设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三枚硬币,一枚硬币代表财富,一枚硬币代表健康,还有一枚硬币代表时间,这三枚硬币哪一个最重要呢? 通常人们都趋向于追求财富,如果在这三枚硬币中,把代表财富的硬币拿掉,则表示这个人有足够多的健康,也有足够多的时间,他有可能重新去创业,赢得财富,把代表财富的硬币重新放进自己的生命中。 如果在这三枚硬币中,把代表健康的硬币拿掉,这表示这个人有足够多的财富,也有足够多的时间,则他可以花费无以计数的金钱来治疗自己的疾病,至少可以拖延一定的时间,或借助高科技手段来延长生命,他可能把代表健康的硬币重新放进自己的生命中。 如果把代表时间的硬币拿走,让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时间了,这时候,即使他有无数的财富,有很强壮的身体,可是生命留给他的只有一刹那,他无法用1亿美元去换10分钟,这就好比无数的0前面没有了1,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不仅不能将代表时间的硬币重新放进自己的人生,而且财富和健康对他也变得毫无意义了。 点评:对于所有的人,尤其是经理人、企业家,他们有大量的金钱,可是他们感到最缺的还是时间,所以对时间的要求就更高,这就需要良好的时间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期末综合练习及答案

生产运作管理期末指导 闭卷考试 填空20分名词解释20分判断10分 简答24分 计算题16 论述题10分 填空题 1. 经济学家将经济的发展分成_____社会、_____社会和_____社会三个阶段。 2. 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包括_____或_____的选择和设计、_____的定点选择、生产运作设施布置、_____设计和_____设计。 3. 按工艺过程的特点,可以把制造性生产分成两种:_____与_____。 4. 时间序列模型又分为_____模型和_____模型。 5. 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V A/VE)用于简化_____过程,其目的是在满足所有顾客要求的同时,以更低的_____达到相同或更好的水平。 填空题答案 1. 前工业、工业、后工业 2.产品服务生产运作设施、服务交付系统工作 3. 连续性生产离散性生产。 4.时间序列平滑时间序列分解 5. 产品与工艺成本 计算题范围 教材195页例题7.3 对某操作者的作业观测100小时,共1000次。其中观测到“工作”的有800次,其余均为“空闲”。其间产量为500件,设效率评定系数为0.8825,宽放率为15%,试确定单件时间定额。 实际工作时间=总工作时间*实际作业次数/总观测次数=100*800/1000=80小时 实际作业时间=实际工作时间*效率评定系数=80*0.8825(效率评定系数的评定仍然是一门艺术) 单件时间=实际作业时间/总件数=70.6/500=0.1412小时 单件产品定额时间=单件时间*(1+宽放率)=8.472*(1+0.15)=9.74分钟

教材 306页 例题11.4 具体数字可能不同 注意:这道题可以看期末辅导的指导课件,在资源中下载,是12月13日的 定义:指一批零件在上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毕之后,才能整批地转入下一道工序。 加工周期的计算公式: 例1:m ——工序数 n ——零件数 T 顺=∑=m i i t n 1 n=4 t1=10分钟,t2=5分钟, t3=15分钟, t4=10分钟 特点:零件在加工过程中没有停歇、管理与组织比较简单,但加工时间长。 2、平行移动方式 定义:每一个零件在前一道工序加工完毕之后,立即转入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零件在工作地之间是一个一个的运输的。 特点:加工时间最短,设备的利用和人力的利用不够充分,有停歇时间。 计算公式: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作为传统文化得源泉之一,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其独特得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从远古神话得诞生,到明清章回小说得高潮,古典小说有如其她文体般曲折而漫长得发展历程。然而,一直生存于正统文人鄙夷眼光下得小说,由点点萌芽到后期得繁盛,它艰难得发展史更值得我们去了解与研究。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在先秦时期得《庄子》中,就有了对小说得定义。古典小说起源于上古得神话传说,如女涡补天、夸父逐日等,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已有记载。这些神话传说,就是先人渴望得到神灵庇护,并用来解释现实生活无法理解得现象,而生发想象出来得,同时也就是小说发展得最早源头。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便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见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在当时得文化氛围与社会因素得影响下,小说雏形以志人志怪得形式诞生了。 而“称道灵异,张皇神鬼”,并非像后来那样为了影射社会现实,而就是当时得人们确实相信阴阳神鬼得存在,并且作者自认为就是实况记录,而非虚构捏造,也就就是无意创作了小说,这些与当时得社会文化

有着密切得关联。其中,志怪以干宝得《搜神记》为代表,内容多为神灵感应,妖祥卜梦,怪物作祟,以写神灵鬼怪及妖异怪诞之事为主。志人得代表作为刘义庆得《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以记录士人得言谈轶事为主。小说得共同特点为作者自认实录,且篇幅短小、叙述简略,一般被学界称为“古小说”,就是小说得史前形态。这为之后小说得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影响着之后小说得创造。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录,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现者,乃在就是时始有意为小说。发展到唐代,小说发生了巨大得变异,由六朝时无意创作转变为“有意为”之,由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转向了现实生活,由简略“实录”转化为辞藻丰富,在文化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就是一次质得飞跃。其间作品多为传奇故事,代表作有李朝威得《柳毅传》,元稹得《莺莺传》,白行简得《李娃传》,杜光庭得《虬髯客传》,李公佐得《南柯太守一梦》等。 至于宋代,一方面,文言小说得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只就是对志人志怪、唐代传奇得继承,并无过多得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不过,宋代时期对文言小说得发展还就是起了一定得铺垫与推动作用。北宋初年,朝廷组织文人编纂了一部 500卷得《太平广记》,收集前代野史、小说、传记之大成者,使得许多六朝志怪、唐代传奇都借此得以流传,为明清小说得创作提

生产管理学网上作业(1)

生产管理学网上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网络计划技术 2.大规模定制 3.出产提前期 4.企业资源计划(ERP) 5.工序同期化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下划线上方) 1、企业总体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企业生产资源。 A. 增产节约 B. 合理利用 C. 努力降低 D. 合理分配 2、线性规划是的一个最重要的分支,理论上最完善,实际应用得最广泛。 A. 概率论 B. 线性代数 C. 运筹学 D. 数理统计 3、流水线作业指示图表是根据流水线的和工序时间定额来制定的。 A. 类型 B. 工作量 C. 节拍 D. 长度 4、在大量流水加工生产中,确定各车间生产任务的方法有和定货点法。 A. 提前期法 B. 生产周期法 C. 在制品定额法 D. 以期定量法 5、在生产任务稳定的条件下,日产量不变,则批量与生产间隔期成关系。 A. 反比 B. 正比 C. 相等 D.不等 6、生产提前期是以生产周期和生产间隔期为参数,以成品的作为计算基准,按产品工艺过程的相反顺序计算的。 A. 投产日期 B. 出产日期 C. 投料日期 D. 销售日期 7、项目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项目的成功,即保证项目在限定工期内按和预定的质量标准完工。 A. 预算 B. 决算 C. 方案 D. 计划 8、网络图的关键线路是的线路。 A. 作业时间和最短 B. 作业时间和最长 C. 作业数量最多 D. 作业关系最复杂

9、灵敏度是一个反映采取控制行为的敏感程度的指标。 A. 生产系统 B. 计划系统 C. 控制系统 D. 决策系统 10、对生产活动实施控制,主要是运用控制论中的负反馈控制原理和前馈控制的预防性原理,两者的作用都是为了把系统的输出量控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 A. 稳定性 B. 分散性 C. 寻的性 D.模拟性 11、在企业实际生产进度控制中,制定控制措施与实施的职能由部门一家承担。 A. 生产技术 B. 工艺 C. 生产调度 D. 设计 二、多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下划线上方) 1、影响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 A. 价格 B. 包装 C. 性能 D. 质量 E. 品牌 2、按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同可把企业划分成等生产类型。 A. 大量生产 B. 单件小批生产 C. 合成型生产 D. 成批生产 E. 分解型生产 3、总体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期的等方面。 A. 作业计划 B. 总产量计划 C. 生产能力计划 D. 进度计划 E. 物料需求计划 4、生产系统在运行中主要执行等职能。 A. 计划 B. 指挥 C. 控制 D. 协调 E. 组织 5、企业成本控制应按步骤进行。 A. 实施控制措施 B. 偏差分析与控制决策 C. 制定成本控制目标 D. 核算成本控制绩效 E. 原材料成本控制 6.企业在制定期量标准时,都应遵循的原则。 A.科学性 B. 合理性 C. 先进性 D. 专业性 E. 稳定性 7.常用的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有等几种。 A.经验估工法 B. 比较类推法 C. 统计分析法 D. 工程技术计算法 E. MOD法

试论中国小说评点的特色和意义

试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特色和意义 内容摘要: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重要形式,充分体现了批评主体对小说文本的深度分析,从而在对文本的阅读和赏评中,突出地表现了批评主体的性情和美学追求。明清小说评点隐含有一套叙事概念,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适合中国古代文学经验的叙事概念和方法。其代表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独具特色,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见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理论,对于加强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特色意义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评点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批评形态,中国传统小说评点是集“评”、“改”于一身,而评点者多视自己的评点为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文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明、清以小说为体裁的中国古典文学和以小说评点为主要内容的文学理论得到了讯速的发展,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意义深刻的小说理论。明代李贽对《水浒传》、《红拂记》的批评运用的是评点形式,至清代评点之风更为盛行,中国明清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为代表的四大评点家对明清四部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作了细致的评点,而评注的内容比圈点要丰富的多,或批注作品的原旨;或评注作品成就得失;或指出作品的故事和本事;或品评艺术技巧,时见珠玑,启人心智。这些评点中有着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叙事概念,表现出批评者主体意识的批评旨趣,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欣赏的主观性。命运多舛、悲愤忧郁的张竹坡在《第一奇书金瓶梅·竹坡闲话》中说道:“我自做我之《金瓶梅》,我何暇于人批《金瓶梅》也哉!”视评点为个人情感的抒发,其对《金瓶梅》的评点也成为张

扬个性的文字。对中国小说评点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廖燕的《金圣叹先生传》称其为人“调悦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前人所未发”。 金圣叹生活的明代末期到十九世纪中叶左右,这一时期小说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建立在小说评点基础之上的。评点之法既为批评之法,也为阅读之法。小说评点是一种注重文本解读的随文批评体制,其思维方式始终以“读法”为中心;作为小说接受过程的一个环节,小说评点所提供的是一种阐释的文本,它与小说作为“文学商品化”最强的文体特征极为契合,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主导形式。一般说来,小说评点的内容,包括社会批评、道德评判与艺术欣赏三个方面。金圣叹的《水浒传》批语,在继承当时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理论,是明清之际小说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评点《水浒传》时,深受中国传统批评熏染的小说评点,也同样不是以学理的逻辑论证见长,而是形成了笔随心欲、形式不拘的批评风格,评点运用生动灵活的笔致,传达丰富微妙而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和艺术情趣。 金圣叹是继李卓吾之后,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评点大师。他在文学批评史上的主要贡献,是评点《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但他最早完成批点并刻印的却是《第五才子书水浒传》。金圣叹从12岁开始评释《水浒》,倾一生全部精力于文学评点,至被害前作《绝命词》云:“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为临死前仍以未能全部完成评点计划而深感遗憾,可以说金圣叹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以评点为生命的第一人。金圣叹,这个明末清初的文坛“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