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复方多剂量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多剂量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多剂量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多剂量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多剂量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戴儒文1,贺福元2,1,罗杰英1

1. 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长沙(410208)

2. 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长沙(410078)

E-mail:drw224@https://www.doczj.com/doc/fc1967744.html,

摘要:本文介绍了多剂量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展望了中药复方多剂量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药;药物动力学;多剂量给药

中药药物动力学(药动学)是借助动力学的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复方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一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在西药药物动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份、单方及复方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规律,并将研究结果用数学方程和相关药动学参数来表达。中药药物动学研究对于中药的现代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临床实验中,少数疾病一次用药即可获得满意疗效,达到有效治疗目的,而大多数疾病临床治疗需要多次给药,才能达到有效治疗目的。中药复方临床治病通常是连续给药超过数天、数周,甚至数月,方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建立中药多剂量给药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对阐明中药复方的组方原理,作用机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根据近年的国内研究文献,对多次给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1.1 多剂量药物动力学国外的现状分析

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开始于1913年,在50年时间里发展缓慢,直到6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重大发展和分析化学和重大突破,使药物动力学有很大发展。可以说,药物动力学的真正得到发展只有30多年的时间。由于临床的需要,在单剂量给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多剂量的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国外对药物多剂量的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多,有上百篇论文,这些文章大多是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Morse GD等[2]对先前服用地达诺星病情已稳定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1人实行随机分组,开放性的进行交叉研究。九个受试者持续按制定的地达诺星方案和处方剂量服药。每8小时服用400mg地拉韦定甲磺酸后1小时或同时服用地达诺星。按照药物代谢动力学,14和28天进行地拉韦定和地达诺星的血浆浓度的测定。地拉韦定和地达诺星同时服用时,血浆浓度c max 的值有显著性差异(p=0.045),但它们的AUC没有显著性差异(p=0.181),表明地拉韦定和地达诺星可长期同时服用,以增强抗病毒作用。El-Aty[3]等研究了多剂量口服活性碳对恩佛沙星在鸡体内残留物影响的评估,他们把64只小鸡随机分成四组,一组只口服恩佛沙星,其它三组在服用恩佛少沙星同时服用不同含量的活性碳,持续喂食5天,发现口服活性碳组恩佛沙星在体内的残留量低于欧盟所规定含量。

1.2 国内药物多剂量给药动力学研究状况

1.药物多剂量给药动力学多在西药的毒性、生物效价和确定给药方案方面应用研究。国内这方面的论文约有60篇左右。如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徐榕青[4]通过研究健康受试者多剂量丙吡胺缓释腔囊(SRDC)后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确定其生物利用度和给药方案。李可欣等[5] 对10例健康志愿者单次和多次口服400mg氟罗沙星后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在每日400mg连

续8d的多次口服给药实验中,第1d和第8d的药代动力学t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O.05),说明本品每天1次的多剂量给药无明显蓄积现象。吴琳华等[6]对2O名腱康男性受试者分别多剂量交叉口服复方布洛芬缓释片,12h一次,普通片1片,6h一次,共服6d的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缓释片与普通片中布洛芬的AUC分别为263.31±25.55mg.h.L-1和271. 26±29 70 mg.h.L-1 ,C min分别为11.44士1.45mg.L-1和10 91±1.93mg.L-1。缓释片对普通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5.1%土9.06%(布洛芬),得出缓释片具有缓释效果,在服药次数减少的情况下,血药浓度波动仍小于普通片.如赵语等[7]采用随机交叉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对18名志愿受试者分别PO多剂量给予国产和进口吲哚美辛缓释胶囊进行研究,发现两种制剂的C SS max、C SS min、T max、AUC0-T等经方差分析和生物等效性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说明两种制剂为生物等效制剂。

2.国内自从赫梅生、李成韶、李耐三等教授提出毒理效应法研究中药药物动力学[8-10]后,中药药物多剂量药动力学多在毒理效应方面研究应用。

药物累积法称毒理效应法,亦称急性死亡率法或LD50朴量法,是将药代动力学多点测定的原理与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方法相结合,在首次用药后不同时间点对多组动物按相同剂量多剂量给药,求出不同时间点体存百分率的动态变化,以此计算药动学参数[11]。该法观察指标明确,实验操作简便易行,可用于具有一定毒性的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目前仍是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本法又可细分为急性累计死亡率和LD50补量法。前者是我国学者赫梅生等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已为许多研究者采用,后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有报道,是急性累计死亡率法的改进法。

2.1急性累计死亡率法:该法将药动学中血药浓度多点动态测定原理与毒理学中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蓄积性的方法结合,以估测药动学参数。该法自用药后不同时间间隔对多组动物多剂量用药,从而求出体存率.并据此进行药动学计算。具有普遍适用性、简单易行的优点,最适用于毒性较大、药性剧烈的中药药动学研究。缺点在于观测指标为毒效指标,毒效可能与药效不平行,因此仅为“表观参数”。周莉玲[12]等用药物累积法与血药浓度法对丁公藤注射液进行药动学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0.5~8 h,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与体存量一时间曲线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提示血药浓度法与药物累积法的测定结果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相关性。曹鉴平[13]等用马蔺子素的小鼠急性累计死亡率法测定表观药动学参数,两次给药,发现马蔺子素注射(ip)给药途径的表观药动学参数,大致与灌胃(ig)给药途径相似,采取注射给药是可行的,且剂量还可大大降低。

2.2 LD50补量法:本法是在急性累计死亡率法基础上发展而来,改进之处是将第2次ip同量药物改为求测降低了的LD50(t),间隔时间越短,LD50(t)降低量越大。本法与急性累计死亡率法比较,主要优点是结果更精确、误差小、死亡指标在曲线中段;缺点是所需要的动物成倍增加,而且分组、给药及时间把握上更加复杂。潘嘉[14]等以死亡率为指标,根据药物累积法原理测定小鼠ig及ip的川芎挥发油的表观动力学参数,结果ig、ip两种途径给药,其体存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但两者药动学参数有明显差异,,ip给药Ke=0.466 h-1,t1/2 (k)=1.5 h,ig给药Ke=0.246 h-1,t1/2=2.8 h;ig给药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7.5% 。

1.3 药物动力学的数学模型的概况

2.1目前中药药动学多剂量研究多用西药药动学的数学模型,常用的模型有线性单成分的多剂量单室和多剂量的二室模型,少数为三室模型,多室数学模型;非线性模型为Miehaelis—Menten模型;少用统计矩非房室模型;中药多剂量给药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几乎是

空白。

2.2统计矩模型的发展: 经典药物动力学是隔室模型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参数估算所需公式多而复杂,且模型确定受试验设计和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影响,有时一种药物以不同途径给药或检测方法不同时,可以有不同的隔室模型,在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因此统计矩方法引入了药物动力学的计算。统计矩理论(Statistical moment theory)是研究随机现象的一种数学方法,它不需要预先设定药物在体内的配置属何种模型[15,16],只要药物是线性动力学特征,对任何房室模型都适用,因而在药物动力学的计算中具有充分的潜力。Perl和Sarnuris等人最早将统计矩概念用于生物体内胆固醇的动力学研究[17]. 1978年Ymmoka和Cutler同时报道统计矩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18,19], 1980年Riegelman和Calter将统计矩理论用于药物吸收动力学研究。

2. 多剂量给药药物动力学中有关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在研究中药药物多剂量给药动力学和药物在组织分布过程,建立药物动力学多剂量给药数学模型及计算药动学参要用到一些相关技术.如气质联用(GC—MS)、液质联用(LC—MS)、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HPCE)、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SFE)、色谱与核磁共振技术(HPLC—NMR)为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20-26]。有时在运用这些新技术时,有可能不经过分离提取就能直接定量测定血、尿样品中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浓度,因而特别适用于药物浓度较低的中药制剂或复方。如杨丽莉等[27]建立了用GC—Ms同时测定血浆中冰片和川芎嗪血药浓度的方法,并应用本法成功地进行了动物和健康人服用速效救心丸后冰片的药动学研究。Tracqui A等[28] 用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LC—MS)法对体液中的秋水仙碱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一些新的方法如微透析法(microdialysis)、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神经网络模型、Caco-2细胞模型等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必将在中药药物多剂量给药动物力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29-32]。

3. 中药复方多剂量给药动力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复方多剂量给药使用的动力学数学模型都是西药单个成分的数学模型,对中药及复方这样复杂的多成分体系,是无法用单个成分的数学模型来表达的。而且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大多是对中药单剂量给药的研究;对于中药多剂量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但是临床上治疗上,中药复方通常是连续给药超过数天、数周,甚至数月。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的药物动力学会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关系到药物浓度,而且也关系到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蓄。对于非线性的单成分而言,没有多剂量的数学公式,只有多剂量的血药稳态浓度的数学式。还有少数药物多剂量给药分布代谢不符合上述的数学模式,就不能用它们来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并且参数估算所需公式多而复杂,且模型确定受试验设计和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影响,可以得出不同的隔室模型,在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中药复方的成分至少上10种甚至数百种之多,用上述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中药复方多剂量给药的动力学,显然不适合,因此怎样建立多次给药的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是解决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多剂量给药的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是一种非隔室的分析方法。它不需要对药物设专门的隔室,也不必要考虑药物的体内隔室模型特征,还能与高效液相的指纹图谱相结合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状况。因此多剂量给药的统计矩数学模型是一种研究中药复方多剂量给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的新方法,是对药物动力学的完善和发展。

4. 结语与展望

中药复方多剂量药动学研究针对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的特点,首先建立中药复方各成分单次给药在体内的指纹图谱,再建立中药复方成分多剂量在体内的指纹图谱,并比较它们在体内体外的变化特点,依据药物动力学和统计矩原理的特点,建立中药复方多剂量药动学模型---多剂量的总量统计矩法。多剂量统计矩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对药物动力学的完善和发展,对于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对于新药的研制和临床指导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相信随着中药复方的多剂量药动学深入研究,这将极大地促进中药复方动力学的发展与完善,更有力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黄熙,马援,任平,等.“证治药动学”假说的科学依据与前景[J].中国药学学报,2002,17(3):21.

2. Morse GD, Cohn SE, Shelton MJ etc. Multiple-Dose Pharmacokinetics of Delavirdine Mesylate and Didanosine in HIV-Infected Patients[J]. Clin Drug Investig. 2003;23(5):323-8.

3 .El-Aty Ael-A, Choi JH, Park JH. 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repeated doses of oral activated charcoal on the depletion of enrofloxacin residual levels in chicken breast muscles[J]. Berl Munch Tierarztl Wochenschr. 2007

May-Jun;120(5-6):210-4

4.徐榕青,夏志林,郭舜民.多剂量口服丙吡胺缓释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福建医药杂志.1994,16(1):53~54

5.李可欣,孙春华,刘蕾等.多剂量氟罗沙星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1995,30(10):608~611

6.吴琳华,赵虹光,樊宏伟等.多剂量口服复方布洛芬缓释片与普通片的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1,17(2):129~132

7赵语,陈钧,蒋学华.吲哚美辛缓释胶囊多剂量达稳态时人体药动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J].中国临床药学

杂志.2005,18(3)

8.赫梅生,詹丽高,郭景阳等.用动物急性死亡估计药物体存与表现半衰期[J].中国药理学报.1985,6(3):213~216

9.李成韶,杜以兰.根据青蒿素药效半衰期制订给药方案的探讨[J].药学学报.1984,19(6):410~414 10.李耐三.用药理方法测定芗动力学参数[J].中草药.1985,16(4):17~-20

11.赫梅生,王尧先.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法估测中草药的药动学参数[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4(1):5.8.12.周莉玲,李锐.丁公藤注射液的药动学相关性研究[J]. 中成药,1999,21(9):439-443

13.曹鉴平,王士贤,李德华. 马蔺子素的小鼠急性累计死亡率法测定表观药动学参数的研究[J].天津药学.2002, 14(3):36~37

14.潘嘉王家葵等.毒效学方法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 15(1):18-20

15.奚念珠.药物动力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材,1990:46

16.邓树悔,刘兆平.药钧动力学一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9

17 Perl W, Saruds P.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for total input rate and total traced mass of body cholesterol in man[J]. Circ Res,1969,25:191

18.Yamaoka K, Nakagaval J, Uno T .Statistical moments in pharmacokinetics[J] Pharmacokinetic Biopharm,1978,6:547

19.Culter DJ. Theory of the mean absorption time, an adjunct to conventional bioavailability studies Pharm Pharmacol,1978,30:476

20.张忠义,邹恒琴,黄昌全,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中的应用[J].中成药,1997,19(1):45-46

21.宓穗卿,洪馨,黄天来,等,冰片单剂量、多剂量的体内动力学[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O(O,13(6):381-383.

22.黄熙,夏天,任平,等.川芎伍用丹参煎剂对川芎嗪药物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5):288—291.

23.杜玖,陈笑艳,杨汉煜,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汉黄芩素[J].药学学报,2002,37(5):362-366

24.王宁生,洪馨,欧卫平,等.口服复方丹参滴丸血清中丹参相关成分的I.E/MS检测[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3):141—144.

25.芮建中,鲁华,谈恒山,等.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0):582-584.

26.吴民淑,王广基,蔡晓辉,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犬血浆中盐酸关附甲素的血药浓度及其药代动

力学[J].药学学报,2002,37(7):551-554.

27.杨丽莉,袁倚盛,佟永岭,等.冰片和川芎嗪血药浓度GS-MSD测定法[J].药学学报,1994,29(9):697—701.28. Tracqui A,Kintz P,Ludes B,et a1.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ion spray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determonation of colchi-

cines at ppb levels in human biofluids[J].J Chromatoqr Biomed Appl,1996,675(2):235.

29.Gobburu J V S,Chen E P.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s a novel approach to integrated

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 analysis[J].Pharma Sci,1996,85(5):505—510.

30.de Lange E C,de Boer B A,Breimer D D.Microdialysis for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 0f drug transport to the brain [J].Adv Drug Del Rev,1999,36(2/3):211-227.

31.王红喜,蒋雪涛.Caco-2细胞在药学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A].郑筱萸,廖清江.药学前沿[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60-70.

32.郭涛.药物动力学的新进展[J].中国药师,2004,7(4):251—254.

Progress in the multi-dose Pharmacokinet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pound

Dai Ruwen1,He Fuyuan2,1,Luo Jieying1

1.Pharmaceutical Department,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

2. Clinical Pharmacology Research Institut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8)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ogress of the multi-dose Pharmacokinetics and the perspective in the multi-dose pharmacokinet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pound was described.

Keywords:Chinese materia medica;Pharmacokinetics;multi-dose administration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者们在生物效应法和药物浓度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在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代标记物,指征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前言: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 (如静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已经在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药学研究中,药代动力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设计优化的研究,并衍生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中药药代动力学基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对其加以定量描述。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1生物效应法 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动态变化。生物效应法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更符合中医药理论。该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计法,微生物指标法。 1.1.1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该法己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特别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肇丽梅[1]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以镇痛效应为指标,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李成洪[2]等以血清一氧化氮变化为药理效应指标,研究了中药复方制剂禽病康在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时间标本存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禽病康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口服后吸收较快,分布也快,而消除较慢,体内存留时间长,药效维持时间长。宋丽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 阅有关资料,对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本文就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结论:中药通过充分发挥其药物制剂的特点,改进制剂剂型及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药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其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研究针对临床中药最常用制剂类型,并结合在中药剂型改进方面的一些经验,简述现代药剂学中的新剂型和新技术在中药新剂型开发中的应用,以期对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1经皮给药制剂 1.1巴布剂: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药量成分可控、透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巴布剂广泛应用于内外科疾病,具有良好开发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研究表明,一些活血化瘀和芳香开窍类中药,如当归、乳香、没药、丹参、红花、川芎、血竭、冰片等,都能提高皮肤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皮肤腺体开口增大,改善微循环及机体血流动力学朱鲲鹏等将辣椒碱和蟾酥制成复方辣椒碱巴布剂,以粘着力等指标考察优选了巴布剂的处方[1]。优选巴布剂的最优配比组成为胶粘剂:赋形剂:填充剂:软化剂:保湿剂=8:8:4:3:5。该制剂应用方便,刺激性较小。 1.2气雾剂:具有奏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外用可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吸入时则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用于心绞痛、哮喘等中、急症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对心绞痛速效作用显著,总有效率94.12%(片剂组仅8%),平均起效时(3.461±1.352)min。救心气雾剂经临床201例观察,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2%,大多数病例3min内起效5min内止痛,其药效止痛作用与硝酸甘油相似[2] 1.3微乳:能同时改变皮肤角质层脂性和极性,并促进药物渗透和吸收,有很强的促吸收。辣椒碱乳中辣椒碱的累积经皮渗透量远远高于辣椒碱乳膏和辣椒碱水凝胶。蛇床子素微乳中蛇床子素的稳态渗透为蛇床子饱和溶液的25.5倍,说明微乳对蛇床子有很强的促透能力。 2滴丸 滴丸是在中药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多种特点。与传统的片剂相比,滴丸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胃肠刺激作用小、服用方便等优点,且对其主要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已达分子水平。由于滴丸是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极小的晶粒存在,故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舌下含服经舌粘膜迅速吸收进入血循环,因而起效快。复方丹参滴丸中由

中药药理综述

谈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的撰写意义和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的作用、目的和意义 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前期筛选阶段、临床前评价阶段、临床试验阶段及上市后评价阶段。药理毒理研究不仅仅涉及临床前评价阶段,它实际上贯穿于整个研发的过程中。它对于支持研发药物是否能进入临床研究或是否能上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药理毒理综述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或多个专业,所以,在全部完成或阶段性地完成了这部分研究工作后的综述过程,对了解整个研发或试验过程、了解各学科各专业的结果、以及对结果进行自我和综合分析评价均起到重要作用。它不但可全面展现新药的研发背景、研究设计思路、研发过程,也可体现各学科专业结果的相互关联。此外,它与药学和临床两个专业共同为“主要研究结果综述资料”提供基本素材和综合评价的基础。 提供药理毒理综述资料是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申报资料的要求,撰写好该综述资料也是对一个药品研发者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从研究者的角度看,通过对药理毒理资料的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可使自身对申报品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更系统、全面、深入的认识,可加深对药理毒理研究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理解;从审评者的角度看,它能使审评者初步、快速、有效、系统地了解申报品种有效性、安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果,品种特色,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以及申报者对品种的自我认识方面的全面信息。 二、申报资料的常见问题 通过对申报的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综述申报进行分析、归纳,常见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繁简失当: 一是过于繁琐,或层次不清,如将所有的试验结果简单堆砌;二是过于简单,写成摘要的形式,或仅对认为重要的结果进行描述,即提供的信息量不全,对品种基本情况缺乏了解,或有意回避一些重要的或矛盾的结果。 2.轻综合轻评价: 药理毒理综述按注册分类的不同,内容也有所不同,如申报注册分类一的品种涉及的专业及内容较多,因此在综述时应力求体现出各学科专业的联系,但目前申报资料往往缺乏对各专业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综合。因此,造成了对关键性问题把握不到位、认识不深刻或各专业间相互脱节。 三、应关注的问题 我们知道科学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加工过程.我们对所有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也是一个完成科学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过程。从综述的字面意义分析,综述实际包含了两个过程,即“综”和“述”。“综”,即综合,是将各个独立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也就是说,收集药效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各项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述”,即评述、论述,是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思考后,进行综合评价。 1.掌握基本要求 有人用4C概括一篇综述性文章的基本要求,即Clear(清晰),Complete(完整),Correct(正确),Concise(简明)。 (1)清晰:要求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层次清晰,表达清楚; (2)完整: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完整,勿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或缺项漏项,或丢掉关键信息;(3)正确:要求内容正确,数据可靠,专业术语正确,表达准确。这种正确还包含了资料应客观真实,具有可信性。应避免主观见解,避免随意取舍。不应忽视偶发现象和数据;(4)简明:应论述深刻充分揭示科学内涵等。

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中的药理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2013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内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资料,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16篇文章,活血化瘀中药共使用216次。主要的药理作用多集中于改善微循环、抗血栓、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涉及肝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 祖国传统医药学研究非常重视人体的气、血以及津液的运行情况[1],气停滞不行即为气滞;津液停滞不行即为痰湿;血停滞不行即为血瘀。中医学中血瘀证一般是指由于火热、寒凝、气滞以及气虚等因素引起的血瘀致血行不畅。随着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类药物能够抑制肿瘤、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药理作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所涉及现代医学包括:血液、内分泌、泌尿、循环、消化以及呼吸等多系统,临床治疗效果理想。现选择近几年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有关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013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内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资料,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回顾分析。 1.2方法 把CNKI作为主库,检索年限设为2008-2013年,然后输入题目、关键词、主题词等分别检索活血化瘀中药研究方面的文章并逐一下载。把《中国药典》、《中药学》以及《中华本草》作为参考规范[2],针对针对活血化瘀药物对疾病治疗的作用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药理作用。 2结果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

143 第12卷 第5期 2010 年 5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2 No. 5 May,2010 中药复方药动学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 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本文就近年以来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of drug metabolism,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规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方法,阐明体内药量的动态变化。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则应用药代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复方在体内的运动过程及动力学规律,它是中药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相互结合渗透而形成的。 由于中药复方由多味药组成,每味药又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所以难度很大,但是意义也十分重大。研究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规律,不仅可以阐明和完善中药复方原理及其作用机制,获取中药复方药动学参数,还能提高中药 复方制剂质量、优化给药方案,同时也为在研究中发现新活性代谢产物而创新中药新药奠定科学基础。 2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1 生物效应法 从中药的生物效应看,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是 中药复方成分的主要部分,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试验。1970年后出现了通过测定生物效应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的动态变化,该实验方法发展到今天主要有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微生物法。 2.1.1 药理效应法 最早提出此方法的是Smoden,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测定药动学参数的方法,即在一定条件下,体内药量与药理效应存在对应关系,药理指标常能定量地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只要选择适当的药理指标,如血压、痛阈等,就可以求算半衰期、达峰时间等药动学参数,现在仍 有相关研究的报道。肇丽梅等[1] 运用镇痛药理为指标, 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 周 莹1,杜武勋2,朱明丹2,马 朋1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收稿日期:2009-10-12作者简介:周莹(1983-),女,山东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血管方向。 摘 要:文章回顾了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近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各种假 设或设想,并且客观评价了各种方法在研究中的特点。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0) 05- 0143- 03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 Medicine Generation of Dynamics Research Technique Progress ZHOU Ying 1,DU Wu-xun 2,ZHU Ming-dan 2,MA Peng 1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073, China; 2.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50,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short-term comparison whic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 medicine generation of dynamic's commonly used research technique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proposed to have the representative each kind of supposition or the tentative plan,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each method in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 medicine dynamics; research technique 理组织的影响[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12 ( 8 ): 714-715.[ 9 ] 陈英,肖炜,马云,等.肾衰宁分散片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脏NO、NOS、SOD 和MDA 水平的影响[ J ].中药材,2008,31 ( 8 ):1190-1193.[ 10 ] 黄迪,何立群,杨雪军,等.腺嘌呤诱发慢性肾衰模型大鼠内分泌变化的研究[ 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 ( 2 ):95-98.[ 11 ] 张金海,黄云剑,蔡文琴,等. Smad2,3,4,7蛋白在大鼠5/6肾切除肾衰模型中的定位和表达变化[ J ]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 26 ( 13 ): 1141-1144.[ 12 ] 侯卫国,屠立群,何立群,等.抗纤灵颗粒对慢性肾衰药效 学动物实验研究[ J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 ( 2 ): 100-102.[ 13 ] 王米渠,吴斌,张卫,等.补肾灵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 16 ( 3 ): 37-39.[ 14 ] 关鑫,周家俊,赵东,等.补肾壮骨汤干预治疗肾性骨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 ( 1 ):10-12.[ 15 ] 傅晓晴,武一曼,陈振彬,等.腺嘌呤制作肾阳虚型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的电镜病理学研究[ 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 ( 3 ):41-43.[ 16 ] 郑平东,朱燕俐.用腺嘌呤制作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 J ] . 中华肾脏病杂志,1989,5 ( 6 ):342-344.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和基本机制,概述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1.简介 近年来,生物技术药物飞速发展,为了正确评价各种生物制品在人体内的疗效及安全性,必须研究生物因子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而与传统的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具有种族特异性、免疫原性和非预期的多向活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蛋白多肽类药物因其生理活性强、疗效高,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蛋白质类药物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这类药物蛋白质与内源性的蛋白质结构相似,由共同的氨基酸组成,微量的需要被测定的生物因子及蛋白质存在于大量的内源性蛋白质中。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动学有其特征,吸收方面来看,一般而言,小分子肽的吸收是由被动扩散或载体转运完成的,脂溶性多肽可通过膜脂扩散,高度亲脂性的药物则能通过淋巴系统被吸收;水溶性分子则可通过水合孔和/或细胞间隙扩散,通过内吞或胞饮过程摄取入细胞,还有一些细胞转运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可通过非耗能途径穿过真核细胞的质膜,这些多肽已被成功地用于在细胞内转运比自身的相对分子质量大许多倍的大分子物质。由于大多数蛋白多肽类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和水溶性的特点,若无主动的转运或消除机制,它们大多保留在细胞间隙。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多肽酶使其失活。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案、体内蛋白结合、种属特异性、内源性物质等对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体内药物动力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 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选择正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和可靠的测定方法至关重要。 2.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2.1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是通过目标蛋白质多肽上标记同位素,从而鉴别目标蛋白质和内源性多肽的方法。所使用的同位素有H3、C14、S32、I125等,I125其因比放射性高、半衰期适宜、标记制备简单而最为常用。标记方法有两种,一是内标法,即把含有同位素的氨基酸加入生长细胞或合成体系,该法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可能较小,但由于制备复杂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二是外标法,常用的化学方法如氯胺T或Lodogen法将I125连接于大分子上,其标记的样品比放射性高,制备容易半衰期短,成为现在最常用的生物技术药物标记物。姚文兵等运用同位素示踪法I125标记来研究聚已二醇修饰干扰素а2b的药代动力学,赵宁等用碘标法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都证明了同位素示踪法的灵敏度高,省时省力的特点,特别是对研究基因工程产品在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具有与其它方法相比有不可比的优越性。关于标记位点的选择,理论上任何部位均可被标记,但需考虑是否存在标记氨基酸被机体再利用合成新的蛋白质而影响检测结果的问题。当然,如果生物技术药物含有非天然氨基酸(如D氨基酸),标记位点的选择就不必再担心这样的问题了。

中药制剂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学:张生杰 104753091411 摘要: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具有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中药的定义、特点,同时介绍了纳米中药制剂技术方面的进展。指出了纳米中药制剂存在的问题,并作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技术;中药制剂;中药现代化 1.前言 纳米即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10个氢原子排成直线的长度。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体。纳米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学、医药学、显微学等多个领域,并起着重要的作用。1998年,徐辉碧教授等[2]率先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lOO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因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在性质上的奇特性和优越性,将增加药物吸收度,建立新的药物控释系统,改善药物的输送,替代病毒载体,催化药物化学反应和辅助设计药物等研究引入了微型、微观领域,为寻找和开发医药材料、合成理想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运用纳米技术的药物克服了传统药 物许多缺陷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可能是某单一化合物(即有效成份),也有可能是所提取的某一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有些中药甚至以全药入药。对于从中药中提取的单一有效成份如紫杉醇、喜树碱等而言,其纳米化制备类似于合成药,因而其研究在技术上相对较易实现。纳米载药系统在这方面的应用已有一些报道,目前这类药物已有多种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大量获得单一有效成份的中药并不多,这就意味着纳米载药系统在这一层次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中药有效部位为主要活性成份的制剂占有相当比例,这一方面体现了中药多成份、多靶点的特点,同时具有原料较有效成份容易获得,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因此,以有效部位作为纳米载药系统在中药研究中的切入点无疑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对于中药有效部位,由于其组成的多样性其纳米化制备是较复杂的,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利用其结构或性质相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辅料和工艺,使其多组分同时实现纳米化,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对于中药(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全药,由于组成复杂且性质差异较大,实现纳米化的方法除超细粉碎以外有待进一步开发。总之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是很好的。 2.纳米中药的制备 2.1超细粉碎 粉碎是中药材加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粉碎机械不断涌现,粉碎所能达到的粒度越来越小,使中药粉末的粒度由细粉的尺度10μm-1000μm进入到超细粉的尺度0.1μm-10μm。经过超细粉碎的中药材,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由于表面积增大而导致的药物吸收增加,相应地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服用剂量减小,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但是,超细粉碎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药材的超细粉碎虽然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例如: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综合集成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病证动物模型方法等,其方法与一般药理学有一定的区别;主要研究对象是中药单味药及其复方,无论单味药还是复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都很复杂。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药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中药学与药理学的桥梁学科,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学科,也是将中药推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掌握中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对中药药理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备挑战,然而,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以下是对中药药理学热点研究方面的显著研究进展及学科展望的综述。 1.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 血清药理学是指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施加于体外实验反应体系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对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的探讨。其研究进展如下: 1.1在动物的选择 一般多选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但不同种属的动物,其血清成分不同,因此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用与人类生物学活性近似的物种。刘成海等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提供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般家兔和大鼠应为首选。 1.2灌胃次数与时间间隔 有7~10d法(1次/d,连用7~10d),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笫1、2次间隔20h,第2、3次间隔4h),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等。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不过严格地说应该按药物半衰期给药,连续5~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7~10d给药为权宜之计。如果对药物血清时效关系进行研究,则应另当别论。 1.3给药剂量 在实验中,由于含药血清加入体外反应系统后,浓度将被稀释,从而达不到在体条件下的药物浓度,反应系统可能出现假阴性反应,针对此种情况,李氏等提出按新药药理研究的技术要求设计剂量给药,将含药血清制成冷冻干燥粉(冻干粉),以冻干粉形式加入反应系统,使之达到所需要的浓度。刘平认为给药剂量应以整体模型动物的有效剂量(即为临床成人剂量的8~18倍量)为妥。 1.4含药血清的采集 大鼠一般给药1~2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此时血清为最佳含药血清,超过一天的时间,大部分药物成分已经被代谢和排泄,药物的直接作用消失,此时的血清为机体功能状态血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当然还要考虑例外,因此最好是通过预实验来确定最佳采血时间。 1.5含药血清灭活与否 许多学者观点不一。有的将含药血清经56℃30min灭活,但也有的不经灭活,直接进行体外实验。刘成海等发现正常大鼠血清无论灭活与否均可维持大鼠肝贮脂细胞的贴壁生长,两组大鼠血清对肝贮脂细胞内3H-TdR掺入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刘氏主张血清经56℃30min灭活,可排除非药理性干扰。但徐海波等认为药物血清不宜灭活,因血清经灭活以后,

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及现状

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及现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摘要:从中药复方的特点和研究现状入手,对有效成分明确和不明确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药动学上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和比较,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强调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药复方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用科学的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过程和机理;此举将对中实现现代化,走向国际产生重要影响。 1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 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多年兴起的中药药分支,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用模型来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它对中药药理学及中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药药动力学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理必不可少的环节。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为毒性试验设计和毒理效应分析提供依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毒性试验观察到的毒性反映往往不与剂量相关而与血药浓度相

关,如果高浓度的药物剂型不利于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药量与剂量不成正比,就有可能造成毒性剂量评估上的偏差。众所周知,进行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会有不小的困难,因此,更需要广大的工作者集中力量,找出中药作用中有代表性,有规律性的机理或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系统研究方,使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更科学、更系统,更能满足现代临床治疗的要求。 2 中药复方的自身特点及中医对药代动力学的认识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并用辩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复方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方中药物之间所发生的协同、制药或改性等作用,使复方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目前,国内对复方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药理效应及临床疗效的观察阶段,虽然也引用了一些药理学手段,但仅表现在对几个特异性指标的观测上,且重复研究居多,所研究的中药复方组成不稳

6中药药代动力学

学校在专业引导和择业指导上有待于改进[11]。 2.3 满足老年人的身心文化需要 老年护理要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们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实际需要,要尽可能维护个体的独立[12]。依据老年护理的目标,以人为本,促使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达到最佳水平;促进、保持或者恢复健康,包括精神健康;防止和尽量减少急慢性疾病造成的失能;在临终过程中帮助维持老年人的生命,维持其尊严、减轻其痛苦,还应更深的层面发掘和探讨。 2.4 健全老年护理控制体系 建立独立的考核监督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老年保健评估制度,目前可以建立一个各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的老年患者的出入院的相应的标准,界定老年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各项服务之间的界限。建立居家养老的照料体系,比如社区老年公寓模式,这种模式综合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和老年公寓模式的优点,既方便,又减轻了老年人子女的负担,还解决了医疗服务人员配备不全的问题[13]。 21世纪的老年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努力的方向,随着新世纪护理服务的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老年护理将有更快速的发展和完善,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参考文献: [1] 施永兴.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讨[J].中 国全科医学,2003,14(1):39.[2] 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442645. [3] Wolff JL,Starfield B,Anders on G.Prevalence,expenditures,and comp licati ons of multi p le chr onic conditi ons in the elderly[J].JA2 MA,2002,162(20):226922276. [4] Credit or MC.Hazards of hos p italizati on of the elderly[J].Ann I n2 tern Med,1993,118(3):2192223. [5] R iedinger JL,RobbinsLJ.Preventi on of iatr ogenic illness:Adverse drug reacti ons and nos ocom ial infecti ons in hos p italized older adults [J].Clin GreriatrMed,1998,14(4):6812698. [6] A iken LH,Clarke SP,Sl oane DM,et al.Hos p ital nurse staffing and patient mortality,nurse burnout,and j ob dissatisfacti on[J].JA2 MA,2002,288(16):198721993. [7] Buerhaus P I,A taiger DO,Auerbach D I.I m p licati ons of an aging registered nurse workforde[J].JAMA,2000,283(22):294822954. [8] Jacel on CS.A ttitudes and behavi ors of hos p ital staff t oward elders in an acute care setting[J].App l Nurs Res,2002,15(4):2272234. [9] 王建荣,刘王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 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 [10] 刘忆普,张建平,黄敏.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对老年护理之启示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2):95. [11] 杜丹丹,柯永红,陈靖.护理专科毕业生从事老年护理意向的 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4,10(9):867. [12] 陈素萍,范勇.老年护理与展望[J].中华实用医学,2003,5 (7):115. [13] 陈洪海,陈忠,黄垂.城市新型老年护理模式的探讨[J].护理 管理杂志,2006,6(2):55256. (收稿日期:2008208219)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 潘海燕 (中化二建集团医院,山西太原030021) [关键词]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3324894204 1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念 药物动力学(Phar macokinetics),简称动力学,系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位置、数量、疗效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关系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由于对Phar macokinetics的译法尚未统一,药物动力学又被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等,其中的“代谢”概念是广义性的,包括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动力学是一门新兴的介于药学与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已成为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生物化学、药剂学、毒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并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同时药物动力学还与基础学科如数学、化学动力学、分析化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近20年来,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新药研究、制定临床最佳给药方案、评价制剂质量、改进药物剂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曾强调指出:“对评价药物疗效与毒性来说,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在临床前药理研究阶段,而且在新药的所有阶段都很重要。” 中药药代动力学,其研究对象是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给药后体内中药的位置、数量、疗效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关系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与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药物动力学对中药现代化和中药走向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发展概况 我国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始于1963年陈琼华教授对大黄的研究[1],但直到80年代以后才快速发展。在80年代,我国药理工作者对中药有效成分和单味中药进行了大量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如赫梅生、李耐三、李成韶等提出毒理效应法与药理效应法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并测定了33种单味中药和10余种中成药的药动力学参数[2,3,4]。90年代,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中药复方,对一大批中药复方及中成药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并提出不少新理论、新方法。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富杭育等对麻黄汤等4个解表名方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5],并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黄熙提出“证治药动学”理论,表明中药复方在体内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和药代动力学分析完全能进行。薛燕提出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中药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较好,很多临床治疗中都应用到了中药药剂学的理论。本文探讨的主要观点是我国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的思路。 标签: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主要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的控制与运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学科。目前,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研究中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包括理论上以及技术上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1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 1.1建立了中药药剂学的创新平台。创新是每一个领域都需要的科学精神,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中也需要创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国家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实验室,并且发展前景相当的乐观。 1.2构建了中药特性的新技术体系,根据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以及成分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中药特性的新的释药技术,例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技术,经皮给药技术等。把这种复方制剂的中药运用在临床上的现象很多,而且临床效果不错。 1.3中药制剂成型的关键技术,与传统的中药制成剂的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制成剂的水平大有提高,像中药注射剂、经皮和黏膜给药制剂等都是现代中药制成剂中的关键技术。中药成分本身就比较复杂,再制作成药剂的难度就更加困难,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生产的控制技术,包括对中药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控制和在线监测的控制技术,对这些技术都要加大使用力度,提高制药工程的技术水平,提高中药制剂的产品质量和效果。 1.4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中成药的二次开发,针对临床上的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已经重点开展在临床上效果不错的技术生产;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发一批疗效高、药效好的中药制剂[1]。 2 中药药剂学的学科发展成就 2.1中药药剂学的新理论首先是对中药粒子的设计研究成果。中药粒子的设计理念是”药辅合一”,是对特定工艺设计相关技术的总称。目前,在临床主要运用的是采用粒子的设计,制成了口腔溃疡散,这种药物与普通的制成剂相比,颜色更加的均匀,酸味降低,粒子表面的设计更加的人性化,减少了冰片的味道;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药药理学论文 题目: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班级: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 姓名:赵少飞 学号:08411115 日期:2011-5-31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理概念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中药血清药理研究问题、关于有毒中药研究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得到相应的对策分析:合理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研究问题,对策。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及现状 如果以 1985年 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 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到 1987年 ~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单味药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ox)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新兴学科。开展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对阐明和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设计及优选中药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剂型改进及质量控制,均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现状 目前中药药动学研究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成分(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复方,即血药浓度法;另一类是化学基础研究薄弱成分尚不明确的中药及复方,该类主要以生物效应法为研究手段,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效量半衰期法、微生物法等。 1.1生物效应法:用生物效应法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能体现复方配伍的整体性,符合中医药基本理论,能反映复方中多成分的综合疗效与协同效应,能更真实地反映复方制剂的体内动态。所测得的各项参数虽不能反映某一成分的体内特征,但能反映该方的综合疗效与协同效应,能更真实反映其体内动态过程;但其理论体系及方法均不成熟,虽可测得一系列表观参数,但重现性、可比性不尽如人意,且无法解答脏器分布、代谢途径两大关键问题。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在方法学上进行着不懈的探索,试图找到一种能更准确、完整、科学地揭示中药复方药动学特征的研究方法,如:卢贺起等[1]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作为药理效应指标,研究了四物汤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认为应同时考察效量、药效、表观3种半衰期,在研究设计时应重视体现药动学和药效的双重性;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物吸收利用的重要指标;王晖[2]以痛阈提升率作为指标,观察了柴胡50%的煎剂口服和腹腔注射后的痛阈提升率,以量-效回归方程求算相应的体存剂量,得出口服生物利用度为94.8%,对柴胡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有力的证据。 1.2血药浓度测定法:大多数药物的血清药物浓度与药理作用强弱之间呈平行关系,而且相同的血药浓度在不同种属动物中得出的药理反应极为相似。经典药动学就是通过研究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来认知药理作用强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还进一步探讨药物的脏器分布、滞留时间、生物利用度、代谢方式、排泄途径等药动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这方面的报道很多,王国干等[3]研究单次静脉注射盐酸关附甲素人体内药代动力学,以三室模型解释为宜,并计算了药代动力学参数;苏涛等[4]研究口服马兜铃酸I(AA-I)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结果表明AA-I体内的分布具有器官特异性,可能在肝脏进行部分代谢,肾脏组织分布多,清除缓慢,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能与其长期肾毒性有关。李大鹏等[5]研究薏苡仁油制剂在正常大鼠及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利用氚标记法,动态观察两种薏苡仁油制剂,分别经灌胃和尾静脉注射给药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两种薏苡仁油制剂的体内过程均为两室开放模型,其组织分布支持临床观察对肝癌、肺癌有显著疗效的结果,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较高有临床实用价值。陈燕军等[6]比较了普通片和分散片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分散片与普通片比较,达峰时间显著缩短,达峰浓度显著升高,以普通片为对照,家犬给予黄芩清肺分散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2.8%,表明黄芩清肺分散片在家犬体内具有速释作用,并能提高生物利用度。 中药复方制剂中不同成分的药动学特征有差异,复方制剂中某一成分的代谢情况无法反映整个制剂的水平,只是对某一成分或某一药效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即使是结构极为相似的两种成分之间,也可能存在药动学的差异,当评价中药复方制剂的药动学时,其中的某一成分的代谢情况无法代表整个复方。贺福元等[7]对大鼠血浆中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药动学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总方及总苷中的黄芪甲苷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不尽相同,可能是由于总方的成分组合与总苷部位的成分组合不同,各有效成分相互作用而产生不同结果。家兔以8ml/kg静脉注射清开灵注射液[8],测定清开灵注射液中胆酸和猪去氧胆酸两种成分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经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计算,两成分的体内代谢均属一室模型。魏立平和吴玫涵[9]采用气相色谱的方法研究了β-细辛醚及石菖蒲挥发油中β-细辛醚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二者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灌胃β-细辛醚后β-细辛醚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比灌胃石菖蒲挥发油更为迅速。庞志功等[10]用乙酸(β-二羧基-α-甲基)乙烯酯(MAA)荧光法对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在单味药、单体药和复方药中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提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在复方药中的吸收代谢较单体化合物直接给药较好,说明方中其他成分二者的体内过程有显著影响。 在复方药代研究方法学探讨方面:杜力军等[11]在对脑血管药CBN注射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得出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结论;文献[12]利用未知成分的峰面积消长变化,求得相对药动学参数,有助于更全面地反映中药复方(有效部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易成文朱培霞 作者单位:464000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药剂科(易成文);河 南省信阳市中医院药剂科(朱培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