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农村的建设,而农村养老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老年人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的养老形势依然严峻。老人花钱难、住房难、看病难、儿女孝顺难、精神慰藉难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是国家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社会老龄化加剧家庭发生结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缺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下、农村中青年尊老观念淡化;要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现状,一定要紧抓农村发展机遇,坚持新农村建设,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构建全民性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发展社区组织、发展公共事业、加强孝道教育,使农村的老年人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养老调查报告

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就开始上升。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从经济、政治及社会等诸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国目前虽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初期,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而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且老龄人口绝对数大,对我国造成的压力尤为沉重,人口老龄化己成为我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也极为庞大。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

保障体系完全不同,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口(不包括退休后回农村养老的老年人口)仍然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他们的老年保障几乎完全由家庭提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因种种原因又裹足不前。农村老年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无法体现社会公平,并且最终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以及最近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并作了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的部署,为新农村的长足发展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理顺了体制,而农村养老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新农村建设到底给农村的养老带来多少实惠、还有哪些不足、带来哪些不便,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徐州市铜山县三堡镇的潘楼村作了细致的调查,考虑到农村老年群体的文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采用代填问卷调查法,访谈以及观察法等调查方法。一共调查了143人,有效问卷143份,同时还利用了当地村民委员会提供的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了该村新农村建设中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以此反映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一、新农村建设中养老存在的问题

潘楼村是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曾多次被媒体报道,在江苏省也享有盛誉。新农村建设以来村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例如:可支配收入变多了、房子变大了、道路变宽了、村庄更整洁漂亮了、心情更舒畅了、看病更方便了、寿命更长了等等。但通过我们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之于老年人仍一些不足和弊端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要使农村的老年人真正达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有

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经济来源依然单一,养老资金更加匮乏

任何人要维持日常的生活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作保障,对于没有养老保障的农村老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而我们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费用的取得方式上没有明显的影响,从表1中可看出,老年人还是主要靠自己劳动来养活自己,占总人数的57.64%,其次子女接济占40.97%,两项累计占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的98.61%,而其他经济来源几乎没有。我们在村里调查的几天观察到,大多数年过六旬的老年人还在从事各种农业劳动,部分没有耕地的老年人则以饲养山羊等家畜或捡废品为生,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只有靠子女的接济了。但从生活费的数额来看,新农村建设后还有所减少。因为在建设新农村时,村里将土地重新分配,每人从原来的一亩多减少为半亩,将节余出的土地用于新农村村庄建设和向企业出租等。这样一来,老人种地辛苦一年的收入再加上国家的种粮补贴也不到500元,不考虑突发疾病和意外伤残,以当前的物价水平衡量500元维持一年的生活存在很大问题,同时儿女的收入也相应减少,老年人养老金的第二大来源也被新农村建设弱化。

表1 老年人的生活费来源情况

项项目自己或配

偶的劳动

收入

由儿子

接济

由女儿

接济

由子女

共同接

其他合计

人数83 39 6 14 2 144

比例57.64% 27.08% 4.17% 9.72% 1.39

%

100

%

(二)新农村建设住房规划不合理,养老环境令人担忧

潘楼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统一规划,上百幢二层楼房整齐

划一,内部设施齐全,村里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老年人的居住条件也有一定的改善,但改善程度是十分有限的。我们调查发现村里很大一部分老人事实上没有住进楼房,原因是村庄在改造时无偿拆除了他们的旧房,自己没有再买楼房的经济实力,而与儿女同住一套楼又感觉不方便,所以只好靠自己仅有的一些积蓄或在儿女的帮助下在村庄边缘买下几间破旧的土屋辛苦度日。这些房子多半地势低洼、年久失修,树木遮蔽终日不见阳光,遇上阴雨天气,房顶漏水、墙壁渗水、门口灌水,房间内一片潮湿,就连老人的被褥都是湿的,使老人的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泥泞的道路给老人的出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有的老人子女本不宽裕又盖了楼房,没钱帮老人买房,就在村南为老人搭建了一些只有4~5平方米的简陋的房子。总之,潘楼村的新农村建设对老年人的居住条件整体上没有明显的改善,部分老人的居住条件还不如以前。

(三)家庭赡养功能弱化,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传承数千年的养老模式,从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可以看出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模式,而且家庭养老在农村依然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对潘楼村的调查显示,目前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有3.3个子女,多于2个子女的老人占所有接受调查老人的95.10%。理论上讲,老人有足够数量的子女来保证其顺利度过晚年,但事实上子女的数量与老人的生活质量是不成正比的,有的子女间对赡养老人的义务相互推诿致使老人无人照顾。当我们问老人儿女是否孝顺时,很少有说不孝顺的(图2),但这与我们观察到的老人的生活水平是不相符的,因为老人对子女的评价掺杂着情感因素和“家丑不外扬”的观念因素,所以图表的数据的可信度值得怀疑。我们通过与村干部的座谈从侧面了解到,该村儿女的孝顺情况并非像老

人说的那样,不孝顺的子女不在少数。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农村建设,迅速提高了农村生产技术、增加了农村与城市的沟通,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松动、养老功能的弱化。

图2 子女对老人孝顺程度柱状对比图(四)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难以得到慰藉

社会地位的丧失和丧偶很容易使老年人产生严重的孤独感,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慰籍显得异常重要。老年人的精神慰籍状况可以从精神文化生活形式和情感支持两个方面来阐述。从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式上看,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极其单调的,聊天、看电视是其精神生活主要方式,虽然潘楼村的新农村建设建设了一些老年活动场所,但利用率比较低,依然有78.5%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聊天和看电视。由于农村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低,我们调查的老人几乎全是文盲,以读书看报为休闲方式的老年人很少,仅占到7.6%,由此可见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和质量。

表3 农村老年精神生活相关问题数据统计

题号题目

答案人

比例

5 你认为什么样的子女是

比较孝顺的?

提供充裕的生活

43 29.8%

照顾日常生活63 43.8%

经常性的心灵沟

38 26.4%

6 你日常主要从事的精神

文化生活有哪些?

读书看报11 7.6%

宗教信仰9 6.3%

聊天看电视113 78.5%

孝顺程度百分比(%)

10

20

30

40

50

很孝顺比较孝顺不孝顺

一般

百分比(%)

其他11 7.6%

7 你经常照顾孙子吗?一直都是74 51.4% 农忙时照看19 13.2% 偶尔照看8 12.5% 几乎没有33 22.9%

8 您对照看孙子有什么看

法?

很乐意,喜欢孙

110 76.4%

可以减轻儿女负

27 18.8%

很累,很不情愿7 4.8%

9 新农村建设对您的精神

文化生活有什么改善?

几乎没有98 68.1%

提供活动场所29 20.1%

建立活动机构 1 0.6%

其他16 11.2%

在情感支持上,农村老年人大多数愿意与人交流,他们希望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家庭成员,但由于自己的亲戚和儿女多数住得较远或外出打工,使得老人很难在情感支持上得到满足,只有在传统节日才会和儿女和亲戚团聚,老年人的情感多半只能靠照顾孙子来得到满足。表中第七题的数据显示:51.4%的老人一直都照看孙子,13.2%的老人在农忙季节照顾孙子。当问到“老人对照看孙子的看法”时,有76.4%的老人表示“很乐意,喜欢孙子”。可见在农村老人照顾孙子是十分普遍的,而且老人不仅没有把其看作是一种负担,反而成为他们晚年最主要的精神寄托。

(五)农村医疗体制不健全,老人看病难问题突出

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合作医疗给老年人看病带来了方便和实惠,并在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从表5中该村老年人年龄结构可以看出,该村的老人普遍比较长寿,70~79年龄段

的老年人同60~69的人数一样多。但同时如此大的高龄老人比例,必然会导致老人整体的健康水平较低,调查发现36.1%的老人表示自己不健康,常患小病或患有慢性病,有36.8%的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感觉身体常有不适,但由于没影响到日常生活而没去医院检查。因此,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调查的铜山县三堡镇潘楼村,全部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调查中有50.70%的老人认为费用报销程序“很容易”,有27.08%的老人认为“比较容易”,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综合评价为很满意的占11.11%;满意的占68.75%;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6.95%。由此可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适用于农村老年人。

表4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表

问题答案人数比例

10 您的年龄?

<60 16 11.11% 60~69 53 36.81% 70~79 53 36.81% 80~89 18 12.50% >90 4 2.77%

11 您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

很健康17 11.81% 健康22 15.28% 一般53 36.81% 不健康46 31.94% 很不健康 6 4.17%

12 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报销程序

是否复杂?

很复杂 3 2.08%

比较复杂9 6.25%

比较简单59 41.69%

很简单

73 50.70% 13 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 很满意

16 11.11% 比较满意

118 81.94% 不满意

8 5.56% 很不满意 2 1.39%

虽然大多数农村老人对新农村医疗制度表示满意,但是大部分认为对其影响不大,认为没有影响的占调查样本的22.92%,认为影响较小的占54.86%,由此可见,新农村医疗制度尚没有充分发挥作

用,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力度亟待提高。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老人的影响程度很大

较大

一般

较小

没有

图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老人的影响程度

我们对村卫生院的调查发现:农村卫生所医疗设备陈旧,医务人员专业水平较差,一般不能对病人作出准确的诊断,而且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现象较为严重。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多老人宁可去个体经营的药店买药,也不到指定医院看病买药,因为在指定医院所花的费用报销后由自己负担部分比不保销的地方的全部费用还高。村卫生所本来是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前沿阵地,但实际却陷入了“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着”的“抽空”窘境。由于老年人具有健康状况普遍不好、患病频率较大、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特点,而老年人享有的医疗保障水平又很低,仅凭现行合作医疗的补偿办法,很难使老年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二、农村老年群体养老产生问题的原因

导致我国老年群体生活状况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法制建设、政府层面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农村集体层面的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层面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个人层面的年轻人敬老意识的培养。

(一)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执行不力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尽管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由于与农村养老密切相关的法律存在空白,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影响到该法律的执行。如《农村社会保障法》的缺位使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着社会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资金管理混乱等问题。《农村社会保险法》的缺位,使得按规定应支付给被保险农民的养老金和大病费用报销难以落实。由于各地普遍未制订与《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适应并且操作性更强的实施细则,也使老年人权益的保护难以执行。在我国农村,由于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同时也缺乏普法的宣传,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法律责任,不懂得虐待老人是违法的。老年群体也因为缺乏法律知识而不能据理力争,农村没有建立老年协会,村民委员会只是一个协调组织,不能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采取制裁措施。农村也缺少像农村老年协会等监控老年人生活状况和协调监督法律执行的机构来监督法律的实施[2]。

(二)政府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缺位是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

笔者调查了解到我国农村基本上仍然是以土地养老为核心的家庭养老。由于老年人体力下降造成经营面积大大下降,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导致农村的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使农村家庭养老陷入严重的困境,而到目前为止农村还未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人无法真正享受退休金或医疗保险的好处,养老基本没有任何保障,很难做到老有所养。

(三)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是产生问题的现实原因

随着我国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农村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体系缺乏的情况下,必将会出现养老资源的空缺,形成农村养老隐患。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引入,家庭结构简单化、家庭规模小型化成为中国家庭发展不可逆转

的趋势,“四二一制”家庭的出现又意味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家庭负担将大大加重。子女数量的减少则意味着老人可依附对象减少,照顾资源减少,子女外出打工将使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难以落实。人口迁移也造成感情冷漠,部分家庭的长期冷战甚至破裂更使供养、照顾、慰藉老人的义务无人履行。

(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是产生问题的客观原因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目前,在“三农”问题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农村贫困老年人数众多,老年群体在年轻时难以积累用于自己老年时养老所需的资金和照顾资源,养老资金普遍不足,养老就容易出现问题。

(五)年轻人尊老观念弱化是产生问题的内在原因

农村老年群体对养老的要求是很低,多数老人只要能够解决温饱就十分满意了,照顾老人的生活一般不会给其子女的生活带来明显的影响,只是农村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正在慢慢被人忽视和丢失,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媳妇)的道德水平较低,家中经济权力由男性转移到女性手中,姻亲关系重于宗亲关系。其次,社会舆论的作用减弱,农村把虐待老人的事当作别人家庭内部的事情而不予关注,使得农村不孝儿女不受舆论谴责的约束。第三,西方的养老模式已对农村的年轻人产生较大影响,其外出打工的经历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们形成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家庭观念逐渐淡薄,不再对他们将来的家庭养老抱有过高期望,更倾向于通过自身的积累和国家的帮助来安度晚年,这使农村家庭年轻人与老年人分歧加大,分居现象呈上升趋势。

三、以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为着力点,构建和谐的农村养老环境

养老政策的目标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养老体系。因此,构建中国农村养老框架原则有二:一是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有前瞻性,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落下帷幕,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认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决定》中对我国农村和农业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改革,尤其是新的土地政策格外引人注目。这次深刻的变革给农村发展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农村养老问题也有望得以妥善解决,以下是依据实际调查结果,紧跟改革方向对新农村建设中养老问题改革的积极探索。

(一)以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为农村养老体系保驾护航

世界各国的经验证实,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必须要有相关法律和制度保架护航,法制规范总是先行,而我国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进行试点和推行时却忽视了法制规范的建设,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方案政策经常被人为因素所干扰。所以为了防止养老保障的政策朝令夕改,使农村养老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切实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加强农村社会养老的立法工作,依法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从而为农村养老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和政策氛围。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在信息占有上处于弱势,势必会导致其在土地流转中利益受到损害,所以要由政府建立专门的有形的土地市场,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以保护农民的权益不受侵犯。构建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的关键是妥善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确保其良性运行,并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真正实现赡

养老人的经济支撑功能。因此要成立专门、高效的省级基金管理机构,各个县级政府的养老基金统一由这一机关管理。这样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管理成本,充分利用专业的资金投资公司进行有效的投资运营,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从而提高保险人将来年老时的生活水平。

(二)以保障土地经营权为契机构建全民性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国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未来所有农民家庭养老困难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思考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做法基础上,建立新的全民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缴费能力有限,政府责任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导致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很低的现状。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政策的改革和农村小产权房制度的改革,以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制度的建立,使农村实施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可能,但全民全额由政府承担尚不现实,以下几种模式可以同时存在,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自愿选择养老模式。

1、土地参保的社会养老

城市工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养老制度,在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后,可以借鉴到农村,而且从长远看更有利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市的接轨。对经济困难的农民,个人须缴纳的部分可以用转让土地经营权的收益来缴纳;农村集体根据实际经济状况,拿出集体经济的盈利的一部分为农民缴纳不少于农民个人缴纳比例的保险金;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保险金的大部分,并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中央和省级财政收入用于农民养老保险补贴的部分,使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达到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预期目标。全面落实五保老人的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的平均水平,我们调查发现,由政府出资建设的集体供养五保老人的敬老院发展得很好,老人的生活条件和水平甚至超出了普通生

活在农村的老人。

2、土地投资的自助养老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通过了“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依法保障这一权利”

[4] 。因此,农民可以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作价入股投资到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将入股土地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土地交给有能力的人或组织进行开放和利用,入股的老人只须按照股份按时领取养老金和年底分红。同时,《决定》还对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进行保障,农民可以将自己产权的的房屋按现行市价卖给养老保险公司或养老机构,老人可以保留一定期间内的居住权(如保留到老人去世为止),不保留房屋产权和继承权。[5]对于长期在城市工作的民工,应积极有序地将其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促进其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为劳动力空前大规模的流动做好养老的制度保障,也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国民基本养老模式做好政策铺垫。

3、土地继承的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有其他养老保障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儿女所提供的精神安慰、亲情照顾及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的体验都是无可替代的。此外,家庭养老还可以避免西方国家那种由于过度地推进社会保险而带来的家庭危机。因此家庭养老的功能不但不能退出舞台,反而应该进行创造性的继承。老人的土地经营权经过一定手续正式转让给其子女,并签订相关协议,使依法约束子女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的可操作性更强,而且还可以重新确立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使老人的家庭养老更有保障。

(三)以繁荣的公共事业促进农村老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推进

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4]。

大力完善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首先,医疗条件方面,可采取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等多种有效方式,切实改善镇、村的医疗场所和医疗设备。其次,增强基层医疗组织医务人员的业务和服务水平,可以用优惠政策引导高水平的大学生到村镇医疗所就业锻炼,也可以对现有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再次,加强监管,使合作医疗切实成为便民惠民的阳光工程,而不是指定医院的赚取非法利润的工具。设立有农民参与的监督管理机构,把农民所交的医疗合作基金使用情况以及患者得到的大、小额医疗补助予以公示,使合作医疗基金和国家的补助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对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进行监督,防止指定医院的药价虚高和不必要的医疗检查,保障就医者的利益。另外,建议以现行合作医疗制度为基础,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村老年人彻底摆脱“因病致贫”,从而减小农村老人的养老压力。

(四)以农业的现代化为农村养老提供经济保障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健全养老保障体制的关键所在,也是改善农村老年人群体生活状况的首要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随之增加,并且有一定的储蓄水平,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各种养老模式。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受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

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此规定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在各方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进行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并从中受益。而农村有实力的个人或组织可以将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根据区位特点,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将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使农业生产高效化,农业经营集约化,农业效益最大化,农村经济建设焕发新气象,农民不离家就可以致富,而且家里的老人也可以得到子女的照顾,心情更加愉快。农民的收入普遍提高,绝对贫穷基本消除,这样部分农村老人可以轻松的自己养老。另外,农村的集体经济实体也随之壮大,有能力为老年人提高一定金额的养老金,以及针对老年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长远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有效措施。

(五)以健全的社区组织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区养老服务

建立农村老年工作网络,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每个乡、镇、村都应建立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作为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还必须建立有着桥梁纽带作用的老年协会,群策群力,办好农村老年人的事情。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很多,比如宣传贯彻《老年法》和党的老龄方针政策,调解赡养纠纷,签订和监督执行赡养协议,监控当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创办老年福利经济实体,组织老年文体活动等等。因此,充分依靠老年协会做好农村老龄工作,无疑是一项良策。全社会要重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建立农村老年协会,为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物质和场所支持,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协会功能,是提高农村养老质量的保障。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

要充分认识精神文化生活对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重要性,积极组建老年协会,并为协会开展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另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纳入农村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组织有条件的老年人走出家庭,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区两个文明的建设。营造“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良好环境,让每个老年人都幸福快乐,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内在要求。

(六)以孝道教育为手段推动敬老爱老社会风尚的形成

养老敬老爱老仅仅靠法律规范的硬的约束还不够,还必须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孝敬父母、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关德,从古到今,代代相传。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有的年轻人追求时尚,讲本求利,讲究实用,贪图享受,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结果导致嫌弃老人,孝道淡漠,不愿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针对年轻人孝道淡漠的现象,要切实加强以养老敬老爱老为核心内容的孝道教育,宣讲孝道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及要求。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要对年轻人履行孝道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孝敬老人的典型应予以表扬,对不履行孝道的予以曝光和批评。通过孝道教育,从而形成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调查报告》前言: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帮大学同学。实践的主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时间:20XX年1月27—1月31日。地点: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活动目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 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二)活动准备: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 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三)活动形式: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 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 (四)活动过程: 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2.实地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 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二、调查资料 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一)上网搜索到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中国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XX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到20XX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它的主 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目前我国农村8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村家庭结构

大学生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 前言: 老年人口问题在我国早已存在,既表现为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如物质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等问题;还表现为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所带来 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这其中,仅仅满足老年人在年老时的供养问题就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面对中国老年人70%以上居住在农村的现实 国情,显然,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我国养老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现状,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城关镇保障村的XXX位老人进行调查。结合调查所得的及自己的肤浅认识,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一、家庭养老还存在强劲的生命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支持能力。然而,家庭养老告别是子女养老对中国农村老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起着社会养老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城乡,家庭仍然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单位,是老年人最后的大本营。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家庭养老的作用也就越大。在社会保障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家庭养老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一旦家庭养老的基础遭到破坏,几千万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失去保障。 (一)家庭养老方式符合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当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趋势快、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较大。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支付能力相当有限,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尚处于温饱阶段,只有小部分达到小康水平,少数农村仍处于贫困状态。不仅地区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地区中的不同乡镇、同一乡镇中的不同村庄、甚至在同一村庄中的不同家庭之间,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较大悬殊。在这种情况,若完全依靠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因为一定的保障制度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而当前我们仍有必要依赖家庭养老方式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也明确指出,我国老年人养主要领先依靠家庭,从而使家庭养老模式法律化,增强了家庭养老模式的生命力。 (二)家庭养老方式的文化根基深夺厚悠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养老向来是 中华民族恪守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经历史岁月,从农业经济开始至今,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支撑家庭养老功能是传统伦理“孝”的价值取向,孝是“天经地义”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自然也是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传统的中国家庭作为一 个福利单位,表现在养老机制作用上是天然的养老组织,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老年人生活在家庭中,不但基本生活有保障,而且日常还能得到应有的照料,并享有子女满堂的天伦之乐,精神上得到寄托。所以家庭养老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就算将来我国经济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 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其目标和要求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此我对海南省万宁市东兴村做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政策效果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 总之是怎么走都不舒服,骑车就更不要提了。那时侯村里养鸡的特别多,每条巷都堆着满巷的鸡粪,一到夏天更是苍蝇漫天,臭气熏天。还有随意堆放的垃圾堆。每天都呼吸着混杂着各种味道的空气。还有墙上那各式各样小孩们的“涂鸦作品”。 而如今,在全国范围建设新农村的总动员下,经过环境整治,当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经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

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现在垃圾不随处乱扔,家禽的粪便也不随处乱倒,都有了统一的安排和处理。现在到哪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地,让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畅。 (三) 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农村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不但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很多小型的铁厂,煤厂等厂矿,同时给一大批的妇女门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每家都是两个人在赚钱,手里的钱多了,物质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来村里卖东西的多的犹如赶集似的。什么饺子,鱼,鸡之类以前只能在过年吃上的东西现在随时都能够吃了。穿衣服也开始追求起名牌来。用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电热锅,微波炉之类都上了农民的锅台。 (四)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发展。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在赌博。 现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夏天晚上在大队部跳舞,冬天则是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城 关 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材料1004班 1014054105 张伟

一、调查目的 1、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3、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宝鸡陇县城关镇北关村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在20—70岁之间,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北关村一组到五组人民。 四、调查方式 本次我们主要是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新修公路30公里,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城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

调查报告2020年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20xx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是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也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 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我们在崇阳县路口镇进行了一次养老情况调查。 关键字:养老方式;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崇阳县路口镇;家庭养老 一、调查背景 (一)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在二^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做到使广大的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 (二)宏观政策背景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到xx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至xx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 根据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开展的指示精神,各试点县市在研究各自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的伟大落实,是持续多年的惠农政策的又一亮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并且实行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由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xx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后逐步扩大试点,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以解决广大农村居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287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xx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

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xxxx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x%,预计到xxxx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查统计xxxx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x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调查分析(王马社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任务及目的:一、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四、提高调查能力和沟通能力。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8月5日 ●调查地点:华宁县王马社区 ●调查方式:群众访谈、网上查阅

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加快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寻求破解我区城镇建设与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区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环境、农民素质、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淡水紧缺,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正在扩大,农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化建设,我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村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趋增多,后续产业基础薄弱,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在2012年,我区因为扩宽公路,公路沿线大量水田被征用,农民虽然获得了赔偿,但是钱总会花完的,十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2012年年末,又因建设需要,征用农民土地大约600平方米,所获赔偿较少。仅在我区,耕地减少的问题就如此突出,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因新农村建设而被征用的土地更不在少数,耕地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2、农业科技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区在在这一方面,常常体现在农民种田全凭经验,烤烟自己烤,没有系统的一个规划和管理,往往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减少烤烟收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事上只顾全自己的利益。在蔬菜收购一事上未能顾全全区人的利益,任凭收购商压低蔬菜价格,这非常不利于我区农业经济收入的增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

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尸■、亠 前言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曾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贡献的老年人, 他(她)们的养老问题又成了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家政策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的养老形势依然严峻, 老年人看病难、花钱难、生活单调枯燥无味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为了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第一手材料, 我们对延庆区延庆镇以及下水墨村等乡村进行了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养老资金匮乏、家庭赡养功能弱化, 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难以得到慰藉、农村医疗体制不健全, 老人看病难问题突出等。我们认为要想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创建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让农村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目的 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是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的, 伴随着人口生育与死亡率的下降的前提下开始的。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导致适龄妇女不能生育, 加之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 这样就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目前, 我国虽然处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 但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事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老年人寿命也在不断提高, 这给我国进

入老年化社会创造了条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潮时期的到来, 我国人口将出现一种青黄不接的状况这是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5%,因此, 农村 老年人口数量相当惊人,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首要问题, 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处理的好, 不仅有利于,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因种种原因又裹足不前。调查中我们还发现, 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 那就是养老金的问题, 受旧的社会体制的影响, 农村人的养老保险与城镇人的养老保险还有很大的差距, 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险也是异曲同工。因此, 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首先应该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抓起。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解决, 社会才能稳定, 我们的国家才能国泰民安, 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早就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正在改变农村的实际面貌, 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将会得 到进一步的完善。 (一)调查方法 我们采取实地调查与电话联系相结合的方式 (二)调查过程 1 、7 月15 日到8 月25 日, 我们先后 5 次对延庆区延庆镇进行了调查走访, 发放问卷425份, 回收问卷425份。

大学生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_调研报告.doc

大学生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_调研报告 (四)加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宣传,逐步扩大社会化供养比例。从长远看,在经济方面,随着国家、特别是农村经济实力的提高,养老的责任逐渐从家庭向社会转移,家庭养老终将让位于社会养老,这是谁都无法逆转的趋势。因而,在过渡时期我们不仅要提倡家庭养老,还要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使社会养老保险在“未来老人”群体中发挥主要作用。在的调查中,许多中青年人未投保除了经济条件不允许、害怕政策有变或没有听说过有社会养老保险这回事外,更集中的是表现为投保意识淡薄,出现年轻时无所谓,中年后又因一次性投保数额大而不得不放弃的现象。所以,在农村要大力加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思想教育,把年轻一代的供养方式逐步引导到社会养老保险的轨道上来,立足“早”字,积少成多,筑起庞大坚固的社会保障“大坝”。 (五)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干,逐步构筑起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应具备五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二是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当前比较现实可行的是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可参照大连市的做法,创办“居家养老院”,组织一些闲暇在家的中青年妇女,为村中无子女、子女不在家、生活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养老福利服务,实行低收费政策,集体或国家应予以适当的补贴。三是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体系。xxxx 年xx月,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确定到xxxx年,各级政府增加的卫生投入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县级财政要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安排资金,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衽医疗救助,中央财政也将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此给予适当支持,此项规定说明,国家对农民社保问题已日益重视起来。据调查,仙居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于xxxx年xx月全面铺开,共有xx个乡镇(街道)的xx万人参保,参保率xx%。四是老年社会救助体系。对农村孤寡老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水平。但调查中发现2位孤寡老人均没被纳入“五保”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1000字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1000字 调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在xx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对新邵县新田铺镇严村的调研,我发现,自严村响应上级要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实事求是的把严村的现有状况反映出来是这一次调研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希望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意见,为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服务。 调查时间:XX年7月——9月 调查对象:严村村民和村干部 调查方式:查阅资料,访问 关键词: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 中共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统筹城乡积极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指出了一个基本方向,就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十一五”时期(XX—2011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这也是自XX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

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下,在新邵县出台的一系列的新农村建设激励政策下。严村村委会决定利用自村的优势资源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作为该村的一员,通过该次的调研,我深刻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具体的调研结果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依次介绍。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a、基础设施方面: (一)、严村的基本情况:严村隶属新邵县新田铺镇,该村三面环山是一个典型的山村,该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全村共有人口1138人,辖9个小组,其中党员38人,村干部6人,全村面积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平方公里。 (二)、严村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严村地处偏僻,属于山区,交通很不发达,XX年人均年收入只有2325元,该村以生产粮食为主,由于缺水的缘故根本就搞不起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不过该村盛产桔子,全村村民几乎就靠种粮,养猪来维持生计。 (三)、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在未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新农村建设之前,严村村前的那条马路简直就不能称其为马路。仅仅只有三米宽的马路每逢下雨便成为了水和泥的天下,行人根本就走不得。多次修补却依然破烂不堪,马路两边的村民对此深有感想。我从一位村民口中得知:马路在未修成水泥马路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城 关 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材料1004班 1014054105

张伟 一、调查目的 1、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3、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宝鸡陇县城关镇北关村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在20—70岁之间,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北关村一组到五组人民。 四、调查方式 本次我们主要是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新修公路30公里,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农村

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城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xx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xxxx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x%,预计到xxxx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

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查统计xxxx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x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一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某某单位职能作用,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良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层层部署,层层落实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组成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33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机构,下设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制定下发了《20xx年新农村建设目标及孝核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各乡镇的职责和任务。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包扶一个乡镇、一个试点村,对所包乡镇新农村建设负总责。二是广泛开展了宣传动员。为了提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层层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省、市会议精神。使各级干部树立了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简报等形式,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中有声,报纸上有字。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制定规划,实行整体推进。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突出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合理规划村屯布局,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地域特色。为我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四是加强对接,协力共建。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后,市委、市政府主动与**驻村工作队、省帮建单位进行了对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各驻村工作和省帮建单位也都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制定规划、谋划发展、协力共建。五是积极招商引资,加大项目投入。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干部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以来己争取百万元以上项目11个,争取项目资金1、7亿元。己到位通村公路建设资金6800万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127万元、农村沼气建设资金336万元、植物保护工程建设资金270万元、扶贫资金210万元、农机作业合作社115万元,有利地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 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一) 随着依法治国历程的推进,全国上下广大乡村干部群众的司法认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本身正当权益的认识和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措施的不时加速,新型农民司法认识的不时深化,乡村普法工作的近况很难顺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必然水平上制约了乡村普法工作的深化发展。为扎实推进乡村普法工作,全力服务新乡村建立,笔者就乡村普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谈几点浅显的观点: 近况剖析 一是对普法教育的主要性看法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注重物质好处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做事情的习用规范,对那些费时、辛苦而又难见经济效益的普法工作则持逃避、被动、冷酷的立场。很多基层干部、农民还存在适用主义思想,碰到问题才想起往来不断找司法,不克不及做到事前学习和知晓。有的乡、村一年不搞一次普法宣传活动,既没方式也没内容,为了迎接省市县综合管治检查审核,其普法活动材料、工作总结等普法台帐往往是暂时假造,凭空捏造,基本无真实、历史的陈迹。 二是对普法相关工作经费、人员投入不足。当前基层司法所人员编制过少,无专职普法步队,普法经费落实不到位,工作开展困难、技能配备掉队,不克不及顺应新情势下的普法工作需求。尤其是乡镇普法工作经费、人力严厉投入不足,乡镇司法员也仅仅是乡村纠纷的调停员和中间工作的服务员,在实践工作中很难真正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特殊是学校普法,法制副校长更是有其名无其实,必然水平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化开展。 三是普法宣布道育方式保守。目前乡村普法工作首要是采取司法征询、普法口号、宣传栏、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传统方式多而创新认识和方式却少。不少乡镇设立了法制学校,也是有其名,而很少开展法制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结果。 四是工作推进存在必然坚苦。首先是人员难集中。随着农民经济认识的不时加

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范文2020

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范文2018 自XX以来,新农村建设就开始成为我国建设的一个重点,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缺失的地方,如:精神文明建设还没有跟上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产生使得留守老人数量日益增加……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了进一步真切了解在新政之下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了解国家的一系列养老新政是不是真的为老人生活带来了改变,8月12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小组一行四人来到了江苏省徐州xx社区进行了解走访。 xx社区在徐州市新农村的规划发展影响下现在属于徐州市云龙区。目前社区内的留守老人数量并不多,只占老年人人口总数的7%-8%。调查小组选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四户留守老人进行了走访。本次调查的只要有四类老人: 1、老人夫妇健在,有子女但是子女赡养能力不够。xx 社区的崔老夫妇今年均已82岁,并有8个子女,但是子女有的下岗、有的也是有病在身,家庭压力较大。两位老人依靠新农保的每月100元补贴与子女每月给的100元维持基本生活,两位老人都患有一定的疾病,生活可以维持。

2、老人年事已高,需人照顾。xx社区的董奶奶今年已经92岁高龄,老人老伴已经去世多年,无儿无女,没有收入来源。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申请了低保与三无人员补贴,现在每月有800多元的收入,基本的生活可以保障,但是,由于没有亲人的陪伴,董奶奶见到有人前来很是激动,止不住哭泣,精神状态令人担忧。 3、老伴去世。今年已经80岁的徐奶奶老伴已经过世很多年。有4个女儿和1个儿子。徐奶奶虽然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但是也在社区街道的帮助下申请了临时救助,而且儿女们也经常照看徐奶奶。没事的时候徐奶奶也会自己在社区中遛弯、乘凉和别的老年人聊聊家常,但是徐奶奶行动不是很方便尤其是做饭、打扫卫生成为了老人一件很头痛的事。街道在了解之后为老人安排了定期入户的家政工,每周三为老人打扫卫生,做些家务减少老人的生活负担。 4、儿女们长期不在家只留下老人甚至加重老人的负担。xx社区的李老夫妇今年也都是78岁,两儿两女,两位老人有一定的经济的基础,但是却因为四个孩子中两个患有精神病,一个正在住院,老人身体也是病患缠身,使得家庭负担沉重。两个老人现在申请临时救助,让生活条件可以稍有改变。 通过一系列的走访,我们发现在xx社区里主要的养老方式是社会养老,而老年人基本上可以实现经济独立。在新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当前,从石哈河地区放眼至全旗、全市乃至全国,养老服务仍然存在很多明显的短板,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此,石哈河镇人大主席团在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部分人大代表,通过深入村组入户走访、到互助院和养老院调研、组织代表小组研讨以及听取村“两委”意见基础上,以老年人多元的养老需求为导向,围绕解决石哈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分析目前农村养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石哈河地区养老现状 石哈河镇位于阴山北麓“高台梁”脊地,是典型的山旱区,镇域面积180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户籍总人口24784人,常住人口764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站到60%以上。全镇以农牧业为主,中青年大多外出,空巢老人多、留守老人多、高龄老人多、贫困老人多是基本现状。多数老人在村居家养老,子女不在身边,存在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少部分五保和特困老人在旗养老院养老,还有一部分老人随同子女在周边旗县生活。2017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利用闲置校舍、旧乡镇政府等闲置资源,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建设幸福养老互助院2处,其中格日楚鲁幸福养老互助院由原石哈河镇小学教学楼改造而成,占地21亩平米,建设规模100户;白音厂汗幸福养老互助院在原楚鲁图乡政府大院旧址建设,占地面积23亩,建设规模52户。目前,幸福养老互助院已经住满,入住互助院的老人比较认可政府在集镇所在地集中自助养老的模式,许多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也渴望能入住。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当地老人乡愁情结较重,不愿离开生养他们的故土。许多当地的老人,一辈子在石哈河农耕放牧,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依恋,即便现在子女有条件接他们到城市中享受更加完善的养老体制,他们也更愿意留在当地安享晚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