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自学辅导

【课标点击】

⒈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知道声音传播的速度.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声音的美,培养合作意识以及热爱科学、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精神.

【自主学习】问题导学,知识梳理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份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音有关的哪些知识呢?

问题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做一做:(1)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拔动橡皮筋,橡皮筋_____发出声音.

(2)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力拔动伸出的一端,塑料尺_____发声.

(3)当你讲话时,用手按住喉结,如图1.1-1所示,你感觉到喉结在不停的_____.想一想:从以上声音产生的实例中,你能否揭开声音产生的奥秘呢?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

问题2声音是如何从发声体处(声源)向远处传播的?猜一猜: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一试:(两人合作实验)如图1.1-2所示将两个矿泉水瓶上端剪掉,做成一圆筒,在其底部钻一小孔,并用长约5米的棉线将两个圆筒连成一对土电话,甲同学对着圆筒轻声说话,乙同学能否在另一圆筒中听到声音?试试看.如果将线剪断,还能听到声音吗?

结论:实验表明,声音是通过棉线传播的,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____.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真空_____(填“能”或“不能”)传声.

问题3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如图1.1-3),那么类似于水波,你能想像出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

议一议:以击鼓为例,与水波的传播相似,鼓面向左振动时,将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将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疏.鼓面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向远处传播的波.

结论:声音也是一种_____,我们把它叫做_____.

问题4我们已经知道,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那么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怎样?

读一读:阅读课本第15页的图表,几种物质中声音的速度,可知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为____和____.

结论:声速跟_____有关.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分别用v气、v液、v固表示,其大小关系为_____.

解题指导

例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少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m内的对话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的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

【解析】解答此题时,先弄清题目叙述的四个实验现象,然后根据现象分析其原因,最后作出判断.根据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知B、D两个实验可以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A、C 实验虽然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但可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点评】解题时容易将声音产生的条件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相混淆.排除思维障碍的办法: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有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拓展】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和光一样在真空中也能传播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C.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D.电话中的声音是依靠导线的振动而传播的

例题2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介质传播出去,打开收音机可听到响亮的声音,若把声音响亮的收音机带到关紧门窗的火车里,你会发现声音变小,甚至完全听不到,这是为什么?

【解析】能否听到收音机的声音和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是两个问题,要区分开: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介质传播去,同样收音机发出的声音在介质中也能传播,关键在于收音机能否发声,只要它发出声音,在火车里我们照样能听到.而收音机的发声取决

于它能否接收无线电波,我们知道无线电波最怕遇见金属外壳,因为金属外壳具有屏蔽电磁波的作用,使无线电波无法进入金属壳内,火车内没有无线电波,收音机也就不响了.因此我们会发现声音变小或完全听不到声音.如果在火车里面要想听到收音机的声音,可将天线伸到火车外面.

【点评】分析问题时要抓住关键之处,从人听见声音的条件入手,全面准确地进行分析,采用排除法得出结论.

【拓展】墙壁的传音性能比空气好得多,但是把门窗关闭后,外面传入室内的声音却明显减弱,这是为什么?

例题3广播电台将钟报时的声音用无线电波同时发射到千家万户,应同时收听到“嘟嘟”的报时声.可是,我们平常总有这种感觉,先听到自家收音机的报时声,后听到对面楼里传来的收音机报时声,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回声吗?

【解析】无线电波大约每秒钟传播30万千米,可以认为两家的收音机是同时收到,问题是两楼之间距离,对面楼里报时后,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过来需要一定时间,故要比自家收音机报时晚,能听到两次声响.这不是回声.

【点评】本题巧借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考查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的掌握.关键是通过数学分析,弄清楚无线电波的传播的时间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两个楼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

【拓展】电视台在大剧场中转播音乐会的实况,坐在剧场内的观众和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谁先听到演出的音乐?

例题4李明家正在盖新瓦房,木工每秒用锤子敲击钉子4次.一位观察者恰巧看到木工把锤子举到最高处时,听到敲击声.(1)第一声发出到锤举高将击第二次时经历的时间为______;(2)观察者与木工的最短距离是________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m/s)

【解析】锤头丛举高到落下才算敲击一次.每秒钉4次,则每敲击一次历时,第(1)问中求的是第一声发出到锤举高所经历的时间,实际是锤举高所用的时间,它与锤落下所用

的时间大约相等,所以,这一时间为敲击一次所用时间的,即

第(2)问,观察者看到锤头被举到最高处才听到敲击声,说明声音在空气中传到观察者所用的时间,跟锤头向上举起所用的时间相等,也有0.125s,所以木工与观察者的最短距

离为:

【点评】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三点:①“钉一次”包括锤头举高和落下两个过程.②观察者看到举到最高处时恰好听到声音,表明声音从木工传到观察者所用的时间跟从最低点(撞击点)所用的时间相等.③其实观察者听到的锤头敲击声可能不是刚产生的,而是前一次产生的,即声音传到观察者所用的时间,等于锤头举起、落下、再举起所用的时间,那么,观察者和木工的距离为s=vt=340m/s×0.125s×3=127.5m.(事实上,这个距离还可能更远一些,想一想为什么?)所以,我们例题中的求解的是“最短距离”.

【拓展】某汽车以3m/s的速度驶向一座大山,司机想估测汽车到大山中、的距离,按响喇叭后,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向大山行驶,以过3s后,听到了喇叭的回声,求汽车嗽叭发声时汽车距离大山有多远?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中,课前我准备了几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杯子、音叉和一个小鼓等。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一等奖)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获全国一等奖)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声的世界》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三章,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理念: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首先用四幅图把学生带入了声音的情境,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与声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材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本节设计为科学探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这样的设计,是由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对探究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探究活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知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本节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理念 (一)注重各个环节、细节的创新 本节课在很多环节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用“跳舞的烛焰”引入新课,将发声的闹钟放入水中证明液体可以传声,以重庆磁器口古镇“金盆洗手”的发声现象结束新课。 创新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在“证明发声的音叉也在振动”的实验中,在水槽下垫一张红纸,使“水花四溅”现象更为明显;在真空罩的实验中,为了减震,在闹钟下垫一块海绵,为防止搬动真空罩时闹钟翻倒,又在海绵上放一块U形磁铁。 教学上的所有创新都是学生本位理念的体现,这些创新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更为深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对种种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知识与生活、社会、重庆本地特色的联系 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和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重庆本土文化特色的联系,如:鼓掌、说话时的发声方式,蝉、蟋蟀、弦乐器、管乐器等常见物体的发声方式,“天宫一号”上宇航员的通讯方式,天坛回音壁的原理,“金盆洗手”的发声原理等等。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无法用任何其他方式代替。本节课一共设计有14处学生亲身体验,包括:体验烛焰的舞动,体验直尺、声带、课桌的振动,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各种固液气体的振动,体验真空不能传声,体验液体可以传声等等。 (四)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 中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咅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女生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5.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6.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 8.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D.探究音叉发声的高低 9.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10.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3.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以及传播条件。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准确认识理解乐音的特征,并用这特征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方法 类比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同时起立?又为什么同时坐下?(听到“起立”、“请坐”) 2、那再仔细听!(播放多媒体声音)

3、那再仔细听一下!(请后排一生朗读,不能回头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美妙的音乐声、朗朗的读书声、嘈杂的吵闹声、机器的磨损声······,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 今天,声音现象在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如: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医学上利用超声波探伤等等。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问:你知道是谁在朗读?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判断? (听到声音) 师:(即学生朗读内容)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新课讲解: 一、声的产生 实验证明: (1)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请同学们还有什么实验可证明?(塑料直尺、敲鼓、橡皮筋等)。 (3)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靠近乒乓球;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问1:老师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传到同乡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问2:空气,气体能传声,还有什么能传声?(同学们猜想,教师出示幻灯片) 知道声音的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的关系,并且利用此关系解答一些与距离有关的题目。 答: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即固体>液体>气体 理解: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三、声音的能量 向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石头,水面会以石头与水面的接触点为中心泛起涟漪。石头打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随堂练习新人教版 (1223)

人教版初中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当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2分)小平在高处用望远镜眺望,他看到了远处有一位铁匠在工作。若铁匠以每秒一次的快慢节奏锻打铁块,在他看到铁匠最后一次锻打铁块的同时听到了打击声,随后还听到了两次打击声。则铁匠与小平的距离约是:() A.240m ; B.480m ; C.680m ; D.1020m. 3.(2分)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传声; B.传热; C.导电; D.通风. 4.(2分)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 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 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 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

5.(2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 6.(2分)用手拨动琴弦,能听到悦耳的声音,此时作为声源的物体是(B) A.手指B.琴弦C.空气D.弦柱 7.(2分)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 物质空气氧气铝铁铅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330 316 5100 5000 130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8.(2分)下列实验与实例中,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A.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见BP机呼叫 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9.(2分)人能够听到声音所具备的条件是() A.有振动物体就能产生声音 B.振动在入耳的感觉范围内就能听到声音 C.有声源、有声的传播物质、同时振动在入耳的感觉范围内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2分)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3.(2011?金平区)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喉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以防止

15.当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站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 16.大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朵听不到声音,他将木棒的一端咬在口中,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倾听钢琴 18.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琴声,主要是能19 .初次用收录机把自己的歌声录下,在播放自己录制的磁带的声音好象不是自己的声音,其原因是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1.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产生的,平时我们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传入我们耳朵里面的;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的琴声,他靠的是_________. 22.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____Hz,人耳___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_次.23.声波的频率范围很宽,由10﹣4Hz到l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_________Hz 之间的声音,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入耳都听不到.请你设想一下,如果人的听力可以听到20Hz 以下的声音,我们的听觉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一个与此有关的合理的场景:_________. 24.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 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们就听到了声音. 三.解答题(共6小题) 25.(2005?芜湖)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___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_. 26.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房间中央,请他安静地坐着不动,也不要把头转动.然后,你拿两枚硬币敲响起来,你所站的位置要总是在他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现在请他说出敲响硬币的地方,他的回答会令你吃惊.例如,声音本发生在房间的这一角,他却会指着完全相反的一角! 请你和同学讨论这种现象,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7.根据声音传播速度和效果的知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对应的原因: (1)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远处敌人的人踏地声和车辆的轰鸣声,其原因是_________的缘故 (2)夜晚,把手表放在枕头下睡觉,隔着枕头能清楚地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若把枕头拿掉,反而听不到这种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的缘故. 28.(2012?淮安)如图所示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上述信息的共性特征,井简述其合理性. 29.看图说理: (1)观察如图所示,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09?杭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2.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真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6.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是340m/s B.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 传播的慢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 围的声音 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8.根据所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物体的振动和传播的物质,就一定能得到声音 B.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的物体 C.在声的传播中,声源的位置并没有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波动 D.声音是在生物的听觉范围内所能感觉到的一种振动 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在真空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 B.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C.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D.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物体停止了振动,我们也能听到很弱的声音 C.骨传导方式可以让一部分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 D.耳朵才是接受声音的,牙齿不能传导声音 11.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且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比液体快 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但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凡是人听不到的声音都是频率很低的声音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13.(2011?金平区)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喉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以防止() A.听小骨损坏B.听觉神经损坏C.鼓膜被震破D.以上都不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1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针对性练习] 一、我来填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物体的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______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的宇航员______直接对话(填“能”或“不能”),这是因为月球上____________。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______;声音在铁棒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______。 4、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这是因为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 5、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声速跟介质的______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_有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6、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时,铃声减弱,最后一点声音也听不到。这种描述是______。(填“准确”或“不准确”) 7、把恰好浸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下的钟处,共经过2s,社设海水中平均声速为1500m/s,则该处海洋深度为______m。 二、我来选 1、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 A、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 B、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优美动听的 C、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物体发出的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2、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上溅起水花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 来回弯曲的细线 3、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人耳听不到,振动的物体就不会发声 D、只有固体和气体振动时才能产生声音 4、关于声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增大 B、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减小 C、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不变 D、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小 B、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小,因此传播速度较大 C、声音在顺风中传播得远且范围大,在逆风中传播得近且范围小 D、要想听到声音,必须要有振动的物体和传播声音的介质 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7、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的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金鱼 B、空气——水——金鱼 C、鱼缸——水——金鱼 D、水——金鱼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象的入门和本章学习的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速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根据课标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是:真空中不能传声。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知识的认识。对声音的产生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 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2、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知识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1、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2、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 现象。 3、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 分) 1.下列事例能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在溪边,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 B.在雨天,听到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 C.在树下,听到树上鸟儿鸣叫的声音 D. 在水中,听到岸边人们说话的声音 2.用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 A. 手指 B. 空气 C.弦柱 D. 琴弦 3.在武侠小说或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大侠,还能判断出前来攻击他的敌人的方位,这是因为() A. 他的眼睛原来没有失明 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这是一种巧合 D.由于双耳效应,他可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 4.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 A.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 B.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 C.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传到空中 D. 以上原因都不是 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 个实验说明了() 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 声音在空气中 传播速度最快 6.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 钢管 B. 水 C.酒精 D.空气 7.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A. 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 B.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 变化 C.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 化 D. 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 分) 8. 声音不仅能在气体中传播,而且也能在_______ 、_____ 中传播. 9.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下表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的 ___________ (选填“快”或“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 _____ 的影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圈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_ ____ 造成的音响效果. 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v/ (m?s- 介质温度速度介质温度速度 空气0℃331 酒精20℃121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面向学生:初二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学案中的“课前预习” (2)搜索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多媒体课件 (2)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关的实验用品,例如音叉、小锤等。 教材分析: 声音是我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态度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播放一段音乐: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V)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原声歌曲泰坦尼克号席琳迪翁 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你听过哪些既美妙又神秘的声音呢? 经典古筝曲B:38梁祝 -音乐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下载-56网视频百度搜索_萨克斯曲茉莉花,还有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那么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声音的产生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过渡:物体正在发声,但是物体发声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人为什么不愿意旁边的人大声说话呢?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教学目的: 1 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空气中声音得速度大约是340 s/m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具: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猜一个谜语:你能制造却无法看到,可以穿过固体却不留痕迹。这是什么东西?对,这就是声音。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现象我们接触得很多但却了解得很少,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科研中都广泛应用了声学技术,如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等,都是声学知识应用的杰出典范。现代的建筑如礼堂、音乐厅的设计中,也都要考虑到声学效果,海军用声学技术——声纳来测量海深,探测敌舰等等。而人们赖以欣赏音乐的乐器、音响设备,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声现象的研究成果和与电子技术的巧妙结合。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得意思是牛不懂音乐,可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经常给奶牛、母鸡放优美的音乐,它们可以多产奶、多生蛋;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爬藤植物的两侧一定距离各放一台录音机放音乐,过一段时间,藤子向柔和的声音爬去;鱼类也又他们喜欢听的声音。 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声现象丰富多彩,课本通过图3-1―――3-4中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我们先看看这4副图,一起来谈谈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课本图1中是水和水的相互撞击,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2是琴弦和弓相互摩擦引起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图3是飞机的发动机在工作,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4是电锯和木材相互磨擦,引起电锯和木材的振动发出声音。 你知道人和其他动物是怎么发生的吗? 1 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 讲述自然界一些动物是如何人发声的:织了(只有雄蝉才会鸣叫)、蟋蟀、蜜蜂等是靠翅膀的振动或者摩擦来发声的,长颈鹿很安静,那是因为它没有声带。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 例如“笑树是怎么发出笑声的?”(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我们发现,声音似乎和物体的振动有关。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探索一下,发音是否真的和振动有关? 实验探究: 音叉:(1)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2)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激起水花。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请同学们在举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例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练习(带答案)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A 组(教材跟踪练习题) 1、小明做的读书笔记有些遗漏,请你把它填上 (1)上体育课时,老师吹口哨声是由于空气的 ,如果这时空气温度是15 ℃, 则口哨声传播速度是 m / s 。 (2)人们在岸上行走会吓跑水中的鱼,鱼听到的声音是由 进行传播的;月球上 是 的, 传播声音。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 也停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常分为 , 和 三类。 2、甲在铁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乙把耳朵贴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三下响声,这三下响声传播的 介质依次是:( ) A 、铁、空气、水 B 、铁、水、空气 C 、水、空气、铁 D 、空气、水、铁 3、下列四种环境不能传声的是:( ) A 、有浓雾的早晨 B 、冰天雪地的北极 C 、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 D 、潜水员潜入海水中 4、停止敲锣后,仍能听到一段余音,这是因为:( ) A 、虽然锣面振动停止了,但仍能发声 B 、锣面继续振动了一段时间 C 、声音传到人耳需要一段时间 D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5、三位同学在铁路边议论,用哪种方法尽早听到远在视野外的火车开过来的声音( ) A 、在路基上,全神贯注,侧耳细听 B 、趴在路基上,把耳朵紧贴在枕木上听 C 、趴在铁轨上,把耳朵紧贴在铁轨上听 D 、三种办法都不行。 6、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s 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 ) A 、204m B 、408m C 、340m D 、170m B 组(应用创新练习题) 1、如图1,把振动的音叉移近一个用细绳吊着的很轻的塑料球,音 叉并没有碰到球,球发生了运动,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音叉的 通过 传给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可以 听到由音叉发出来的声音。当把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音叉仍然 振动,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了,原因 是 。 2、不同物质对声音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 ,声音通过时, _ _传播最快, 传播最慢。 3、看家的狗睡眠时把耳朵贴在地上,是为了能听到远处来人的脚步声,这是由于 的原因。 4、漫步花丛中,我们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这是由于蜜蜂翅膀的 产 生的。 5、在月球上,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是因为 。 6、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抽气机开动时,将听见 ,这是因 为 。 (科学探究活动) 1、你试试能用哪些方法使下面的这些物体发声? 一根棉线或者橡皮筋 ; 图3.1-2 图3.1-1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华师大版 8年级科学精品】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以及传播条件。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准确认识理解乐音的特征,并用这特征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方法 类比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同时起立?又为什么同时坐下?(听到“起立”、“请坐”) 2、那再仔细听!(播放多媒体声音) 3、那再仔细听一下!(请后排一生朗读,不能回头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美妙的音乐声、朗朗的读书声、嘈杂的吵闹声、机器的磨损声······,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

2 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 今天,声音现象在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如: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医学上利用超声波探伤等等。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问:你知道是谁在朗读?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判断? (听到声音) 师:(即学生朗读内容)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新课讲解: 一、声的产生 实验证明: (1)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请同学们还有什么实验可证明?(塑料直尺、敲鼓、橡皮筋等)。 (3)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靠近乒乓球;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问1:老师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传到同乡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问2:空气,气体能传声,还有什么能传声?(同学们猜想,教师出示幻灯片) 知道声音的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的关系,并且利用此关系解答一些与距离有关的题目。 答: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即固体>液体>气体 理解: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 计算时,t 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三、声音的能量 向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石头,水面会以石头与水面的接触点为中心泛起涟漪。石头打击水面引起振动并形成水波,能量就向外传播开了。 当人用橡皮锤敲击音叉时,人给了音叉能量,音叉作为生源就振动起来,并且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这种振动的传播形成声波。这样能量就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