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物理听课详答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物理听课详答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物理听课详答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物理听课详答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第1讲描述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教材知识梳理】

核心填空

一、1.质量 2.形状大小

二、1.假定不动 2.地面

三、1.一个点 2.一段线段

四、1.标 2.矢

五、1.运动位移 3.位移

六、1.速度的变化量 3.Δv F合

易错判断

(1)(×)参考系是假定不动的物体,运动物体(对地)也可以作参考系.

(2)(×)做单方向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大小等于路程;对于往返直线运动,其位移大小小于路程.

(3)(√)根据平均速度定义可知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二者都是矢量.

(4)(√)根据瞬时速度定义可知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在该时刻或该位置的运动方向.

(5)(√)加速度是矢量,正负表示方向,绝对值表示大小.

(6)(√)无论物体加速度是增大还是减小,只要加速度与速度同向,物体速度就增大,反向速度就减小.

【考点互动探究】

考点一对质点、参考系、位移、路程的理解

1.D [解析] 金星通过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才会看到金星没有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呈黑色,选项A错误;因为太阳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观测“金星凌日”不能将太阳看成质点,选项B错误;9:30:41为凌甚时刻,选项C错误;金星相对于太阳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是运动的,选项D正确.2.AC [解析] 在O处的观察员看来,小船最终离自己的距离为32+42 km=5 km,方

向为东偏北θ,满足sin θ=3

5,即θ=37°,运动的路程为7 km ,选项A 、C 正确;由运

动的相对性可知B 错误;若湖岸上的观察员运行速度大小、方向均与小船一样,则小船相对其而言是静止的,选项D 错误.

3.C [解析] 物体的位移是由A 到C 的有向线段,故其方向是由A 指向C ,选项D 错误;其大小为 (3R )2

+R 2

=10R ,选项A 、B 错误;对于物体由A 到C 的路程,应该是AB +BC =πR +34×2πR =5π

2

R ,选项C 正确.

考点二 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运动方向 平均速度

例1 A [解析] 宽度越窄,平均速度越接近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故选项A 正确.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只是提高测量速度的精度,故选项B 错误.改变滑块的释放点到光电门的距离,只是改变测量速度的大小,故选项C 错误.改变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只是改变测量速度的大小,故选项D 错误.

变式题 BC [解析] 由v =x t

可得该人在第2 s 内的平均速度为2 m/s ,选项B 正确;前4 s 内的平均速度为v =1+2+3+4

4 m/s = m/s ,C 正确;因该人的运动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故无法确定其瞬时速度大小,选项A 、D 均错误.

考点三 对加速度及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的理解

1.ABD [解析] 加速度的正、负表示方向,绝对值表示大小,甲、乙加速度大小相等,选项A 正确;甲的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所以做加速运动,乙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所以做减速运动,选项B 正确;加速度大小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甲、乙速度变化一样快,选项C 错误;由Δv =a Δt 可知每经过1 s ,甲的速度增加4 m/s ,D 正确.

2.A [解析] 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v 1=d

Δt 1

=错误! m/s = m/s ,遮光板通

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v 2=

d Δt 2

=错误! m/s = m/s ,故滑块的加速度a =错误!≈ m/s 2

. 3.AD [解析] 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速度变化的方向为正,加速度的方向为正,选项A 正确;物体做减速运动时,物体加速度增大,速度反而越来越小,选项B 错误;若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反而越来越小,选项C 错误;在曲线运

动中,加速度既不与速度同向,也不与速度反向,可以与速度方向垂直,选项D 正确.

考点四 对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例2 (1)17 m (2) m/s

[解析] (1)设p 1、n 1、p 2、n 2对应的时刻分别为t 1、t 2、t 3、t 4,t 1~t 2的中间时刻(汽车与超声波第一次相遇的时刻)为t 5,t 3~t 4的中间时刻(汽车与超声波第二次相遇的时刻)为t 6.从题目所给条件得,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时间为1

30

s .则有

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的位移为s 1=t 2-t 1

2v

超声波第二次与汽车相遇的位移为s 2=t 4-t 3

2

v

汽车的位移为s 1-s 2=17 m (2)汽车的运动时间为Δt ′=t 6-t 5 汽车的速度为v ′=

s 1-s 2

t 6-t 5

,从标尺上读出数据代入得 v ′= m/s.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搞清汽车与超声波两次相遇的时刻,找时间关系,从超声波的运动过程反映汽车的位移关系.

变式题 B [解析]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x =vt 可得曝光时间(数量级)等于子弹影像前后错开的距离(模型建立的关键点)除以子弹速度,所以,必须知道子弹影像前后错开距离和子弹速度的数量级,根据题意,子弹长度一般不超过10 cm ,所以弹头长度的数量级为10-2

m ;再根据题意“子弹影像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度的1%~2%” 可得“子弹影像前后错开的距离”的数量级应该是10-4

m ,而弹头速度500 m/s 的数量级为102

m/s ,所以曝光时间最接近的数量级为10-6

s.

【教师备用习题】

1.有一个方法可以用来快速估测闪电处至观察者之间的直线距离(如图):只要数出自观察到闪光起至听到雷声的时间——t 秒,就能估算出以千米为单位的闪电处至观察者之间的直线距离x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 m/s ,则x 约为( )

A .t km km km km

[解析] C 忽略光传播的时间,则声音从闪电处到观察者用时t 秒,声速约为v =340 m/s =13 km/s ,所以s =vt =t

3

km ,选项C 正确. 2.(多选)一身高为H 的田径运动员正在参加百米国际比赛,在终点处,有一站在跑道终点旁的摄影记者用照相机给他拍摄冲线过程,摄影记者使用的照相机的光圈(控制进光量的多少)是16,快门(曝光时间)是

1

60

s ,得到照片后测得照片中运动员的高度为h ,胸前号码布上模糊部分宽度是ΔL .由以上数据可以知道运动员的( )

A .百米成绩

B .冲线速度

C .百米内的平均速度

D .冲线时1

60

s 内的位移

[解析] BD 由于无法知道运动员跑100 m 经历的时间,故无法确定其平均速度和成绩,选项A 、C 错误;由题意可求出冲线时160 s 内运动员跑过的距离Δx =H h ΔL ,进一步求得1

60 s

内的平均速度v =

Δx

160

s ,由于时间极短,可把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看成是冲线时的瞬时速度,选项B 、D 正确.

3.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

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5 s 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10 s 司机第二次鸣笛,3 s 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一下客车的速度,看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120 km/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答案] 未超速

[解析] 设客车行驶速度为v 1,声速为v 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L ,由题意知:

2L -v 1×5 s =v 2×5 s ①

当客车第二次鸣笛时,客车距悬崖为L ′,则 2L ′-v 1×3 s =v 2×3 s 又因为L ′=L -v 1×15 s

则2(L -v 1×15 s)-v 1×3 s =v 2×3 s ② 由①②联立解得

v 1=v 2

14

≈ km/h <120 km/h

故客车未超速.

4.爆炸性的加速度往往是跑车的卖点.某款跑车由静止加速至100 km/h 只需 s. (1)求这款跑车的平均加速度.

(2)假设普通私家车的平均加速度为 3 m/s 2

,它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由静止加速至100 km/h

[答案] (1) m/s 2

(2) s

[解析] (1)末速度v t =100 km/h =错误! m/s ≈ m/s , 平均加速度a =

v t -v 0t

=错误! m/s 2≈ m/s 2

. (2)所需时间t ′=

v t -v 0

a ′

=错误! s = s. 5.如图,某同学为了测定汽车的运动速度,将测速传感器B 固定在马路正中央,测速传感器B 是一个能发射超声波的小盒子,工作时B 向正前方运动的汽车A 发出短暂的超声波脉冲,脉冲经汽车A 反射后又被B 接收,从B 第1次发射超声波开始计时,当超声波脉冲到达汽车时完成位移为x 1,在t 1时刻接收到超声波,在T 时刻第2次发射超声波脉冲,在t 2时刻

接收到超声波.

(1)求超声波的速度v 1;

(2)若第2次超声波脉冲到达汽车时完成位移为x 2,汽车的运动速度v 2是多少

[答案] (1)2x 1t 1 (2)2(x 2-x 1)

t 2-t 1+T

[解析] (1)对第1次发射的超声波,经时间t 1

2超声波脉冲到达汽车时完成的位移为x 1,

超声波的速度

v 1=

2x 1

t 1

(2)汽车第1次接收脉冲到第2次接收脉冲的位移

x =x 2-x 1

运动的时间t =

t 2-T

2+T -t 1

2

汽车的运动速度v 2=

x 2-x 1t =2(x 2-x 1)

t 2-t 1+T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教材知识梳理】 核心填空

一、1.(1)v =v 0+at (2)x =v 0t +12at 2

(3)v 2

-v 2

0=2ax 2.(1)

v 0+v

2

(2) aT 2

二、1.(1)零 (2)匀加速 2.(1)v =gt (2)h =12gt 2

(3)v 2

=2gh 易错判断 (1)(√)

(2)(×)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为6 m/s ,1 s 后速度为反向10 m/s ,加速度大小为14 m/s 2

.

(3)(×)一个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第1 s 末,第2 s 末,第3 s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1∶2∶3.

(4)(×)某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由0到v 运动距离是由v 到2v 运动距离的13

.

(5)(×) 只有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其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才一定等于其平均速度.

(6)(√) 根据推论Δx =aT 2

可知该说法正确. 【考点互动探究】

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本应用

v =v 0+at x =v 0t +1

2

at 2 v 2-v 20=2ax x =

v +v 0

2

t 例1 (1) s 2 m/s 2

(2) m

[解析] (1)汽车从O 到标志杆B 的过程中:

L OA +ΔL =v 0Δt +v 0(t B -Δt )-12

a (t B -Δt )2

汽车从O 到标志杆C 的过程中:

L OA +2ΔL =v 0Δt +v 0(t C -Δt )-12

a (t C -Δt )2

联立方程组得v 0=16 m/s ,a =2 m/s 2

,Δt = s (2)汽车从开始到停下运动的距离

x =v 0Δt +v 20

2a

可得x =72 m

因此汽车停止运动时车头在C 、D 之间离D

L OA +3ΔL -Δs -x =(44+36--72) m = m

变式题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x 起飞=3000 m ,x 着陆=2000 m ,v 起飞=,v 着陆=v 0,由

x =v 2t 可得:t 起飞=2x 起飞v 起飞

=错误!=错误!;t 着陆=错误!,选项B 正确. 考点二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方法

1.B [解析] 利用“逆向思维法”,把物体的运动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

运动,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每1 s 内的位移之比为7∶5∶3∶1,所以71=14 m

x 1,x 1

=2 m ,选项B 正确.

2.A [解析] 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 ,由于物体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v =v 0+at 可得:物体在第(n -1)秒末的速度为v 1=(n -1)a ,物体在第n 秒末的速度为v 2=

na ,则在第n 秒内的平均速度v =na +(n -1)a 2

=(2n -1)a

2

,根据s =vt ,知物体在第n

秒内的位移s =2n -12a ×1,故物体的加速度a =2s 2n -1

,选项A 正确.

3.C [解析] 设相等的时间为t ,加速度为a ,由Δs =at 2

可得加速度为a =

Δs

t 2

4 m -3 m t 2

=1 m t 2,物块在Q 点的速度为PN 段的平均速度,v Q =v PN =4 m +3 m 2t =7 m

2t

,则O 、Q 间的距离s OQ =v 2Q

2a =498 m ,则OP 长度为s OP =s OQ -s PQ =498 m -3 m =258

m ,选项C 正确.

4.这辆轿车的紧急制动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解析] 解法一:(利用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该款小轿车设计的紧急制动加速度为

a 0=v 20

2s

代入数据解得a 0=8 m/s 2

设测得的加速度为a ,轿车在制动的最初t 1=1 s 内的平均速度

v =x t 1

③ 平均速度v 等于t 1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从中间时刻到轿车停止运动时间为t 2=1 s ,因此有

a =v t 2

④ 联立③④并代入数据解得a = m/s 2

a >a 0,表明这辆轿车的紧急制动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解法二:①②式同解法一

设测得的加速度为a ,轿车的初速度为v 0,在制动的最初t 1=1 s 内x 1=v 0t 1-12at 2

1

从小轿车开始制动到停止过程有0=v 0-at 解得a = m/s 2

a >a 0,表明这辆轿车的紧急制动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解法三:设测得的加速度为a ,轿车的初速度为v 0,在制动的最初t 1=1 s 内x 1=v 0t 1-12

at 21 从小轿车开始制动到停止过程有0=v 0-at 解得a = m/s 2

若该轿车以20 m/s 的初速度开始刹车,则刹车距离由

x =v 20

2a 得 x = m

x <25 m ,表明这辆轿车的紧急制动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考点三 抛体运动中的直线运动

v 0-gt v 0t -12

gt 2 -2gh

例2 7 s 60 m/s [解析] 解法一:全程法

取全过程为一整体进行研究,从重物自气球上掉落开始计时,经时间t 落地,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画出运动草图,如图所示.

重物在时间t 内的位移h =-175 m 将h =-175 m ,v 0=10 m/s 代入位移公式

h =v 0t -12

gt 2

解得t =7 s 或t =-5 s(舍去) 所以重物落地速度为

v =v 0-gt =10 m/s -10×7 m/s =-60 m/s

其中负号表示方向竖直向下,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解法二:分段法

设重物离开气球后,经过t 1时间上升到最高点,则

t 1=v 0g =10

10

s =1 s

上升的最大高度h 1=v 20

2g =102

2×10

m =5 m

故重物离地面的最大高度为

H =h 1+h =5 m +175 m =180 m

重物从最高处自由下落,落地时间和落地速度分别为

t 2=

2H

g

2×180

10

s =6 s v =gt 2=10×6 m/s =60 m/s ,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重物从气球上掉落至落地共历时t =t 1+t 2=7 s.

变式题1 C [解析] 知道石子的落地速度,根据v 2

=2gh 可求出楼的高度,故①正确;知道石子下落的时间,根据h =12gt 2

可求出楼的高度,故②正确;石子最初1 s 内的位移可

以通过h =12gt 2

求出,不能求出落地速度或落地时间,故③错误;知道石子最后1 s 内的位

移,根据x =v 0t +12gt 2

可以求出最后1 s 内的初速度,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求出落地速度,再

根据v 2

=2gh 求出楼的高度,故④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选项C 正确.

变式题2 BD [解析] t =2 s 时甲上升的高度h =30+10

2×2 m =40 m ,由于甲、乙抛

出点间的距离未知,因此不能确定两球此时的高度差,选项A 错误;t =4 s 时,甲球的运动时间为4 s ,乙球的运动时间为2 s ,由图像可知,这时甲、乙相对各自抛出点的位移相等,选项B 正确;由于两球抛出点不在同一高度,因此两球从抛出至落到地面的时间间隔不能确定,选项C 错误;两球抛出时初速度相等,因此从抛出至达到最高点的时间间隔相同,均为3 s ,选项D 正确.

变式题3 A [解析] 向上抛出的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有h =-vt 1+12gt 2

1;向下抛出

的小球做竖直下抛运动,有h =vt 2+12gt 22,由以上两式解得t 1-t 2=2v

g

,选项A 正确.

考点四 多阶段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例3 C [解析] 该同学从关卡1出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v =at 1=2

m/s ,易知t 1=1 s ,在这1 s 内他跑了x =12at 2

1=1 m ,从1 s 末起,他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此时离关卡关闭还剩4 s ,他能跑2 m/s ×4 s =8 m ,因此,他能顺利通过关卡2,选项A 错误;而7 s 末时他跑了1 m +2 m/s×6 s =13 m ,还未到关卡3,而12 s 末时他跑了1 m +2 m/s×11 s =23 m ,还未到关卡4,离关卡4还有1 m ,仅需 s<2 s ,到达关卡4时关卡4处于关闭状态,故不能通过关卡4,选项C 正确,B 、D 错误.

变式题 (1)8 m/s (2)不能挑战成功

[解析] (1)列车从静止加速至最大速度过程,所用时间为:t 1=v m a

=20 s

运动位移为:x 1=v 2m

2a

=200 m

故列车加速至最大速度后立即做减速运动,列车在两站间运动总时间为t 车=2t 1=40 s 运动员在地面道路奔跑的最长时间为:t =2t a +2t 1-t b =50 s 最小平均速度为:v =x t

=8 m/s

(2)列车在郑州地铁这两站间运动总时间为:

t ′车=2t 1+x ′-x

v m

=70 s

运动员在地面道路奔跑的时间为:

t ′=2t ′a +t ′车-t ′b =100 s

能赶上列车的平均速度为v ′=x ′

t ′

=10 m/s 因v ′>v ,故不能挑战成功. 【教师备用习题】

1.[2015·河南濮阳期中]汽车以10 m/s 的速度行驶,刹车时加速度大小为2 m/s 2

,刹车后8 s 通过的位移是( )

A .16 m

B .25 m

C .75 m

D .144 m

[解析] B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 =v 0+at 可得汽车速度减为零所需的时间t =

v -v 0a =0-10-2 s =5 s ,所以刹车后8 s 内的位移等于刹车后5 s 内的位移,则x =v 0

2

t =25 m ,选项B 正确.

2.高铁专家正设想一种“遇站不停式匀速循环运行”列车,如襄阳→随州→武汉→仙桃→潜江→荆州→荆门→襄阳,构成7站铁路圈,建两条靠近的铁路环线.列车A 以恒定速率360 km/h 运行在一条铁路上,另一条铁路上有“伴驳列车”B ,如某乘客甲想从襄阳站上车到潜江站,先在襄阳站登上B 车,当A 车快到襄阳站且距襄阳站的路程为s 处时,B 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360 km/h 时恰好遇到A 车,两车连锁并打开乘客双向通道,

A 、

B 列车交换部分乘客,并连体运动一段时间再解锁分离,B 车匀减速运动后停在随州站并

卸客,A 车上的乘客甲可以中途不停站直达潜江站.则( )

A .无论

B 车匀加速的加速度值为多少,s 是相同的 B .乘客甲节约了五个站的减速、停车、加速时间

C .若B 车匀加速的时间为1 min ,则s 为4 km

D .若B 车匀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

,则当B 车停下时A 车距随州站的路程为1 km [解析] D 当B 车开始匀加速时,A 、B 两车之间的距离为s =vt -0+v 2

t ,又v =at ,若

B 车的加速度越大,则时间t 越短,因而s 越小,选项A 错误;由题意可知乘客甲从襄阳到

潜江节约了3个站的减速、停车、加速时间,选项B 错误;若B 车匀加速的时间为1 min ,则s =3000 m ,选项C 错误;若B 车匀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

,则t ′=

v

a ′

=20 s ,因

而当B 车停下时A 车距随州站的距离为s ′=vt ′-0+v

2

t ′=1000 m ,选项D 正确.

3.十字路口一侧停车线后已经停有20辆汽车且排成一列,平均每辆汽车有效占道路的长度为5 m ,绿灯亮起后,假设每辆汽车都同时以加速度 m/s 2

启动,速度达到4 m/s 改为匀速行驶,如果十字路口马路的宽度为70 m ,那么这一次绿灯亮多长时间才能让全部停着的车辆都通过马路

[答案] 45 s

[解析] 研究最后一辆汽车,其通过马路所行驶的距离为

s =20×5 m +70 m =170 m

设汽车从启动到速度v =4 m/s 所通过的位移为x 1,所用时间为t 1,则有v 2

=2ax 1

解得x 1=v 2

2a

=错误! m =10 m

即汽车达到v =4 m/s 时未通过马路 又v =at 1,所以t 1=v a

=错误! s =5 s

设汽车匀速通过马路的时间为t 2,所通过的位移为x 2,则有

x 2=s -x 1=170 m -10 m =160 m

又x 2=vt 2

解得t 2=x 2v =160

4

s =40 s

因此绿灯亮的时间为t =t 1+t 2=(5+40) s =45 s

专题1 运动图像 追及相遇问题

【热点题型探究】 热点一 准确解读图像信息

1.B [解析] 在位移—时间图像中,斜率表示速度,~ h 内,甲的s -t 图线的斜率大于乙的s -t 图线的斜率,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B 正确;~ h 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加速度都为零,A 错误;由图像可看出,~ h 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C 错误;在0~ h 内甲、乙的位移相等,路程不相等,D 错误.

2.(1) m/s 2

(2)20 m/s [解析] (1)加速度a =

v t -v 0

t

由v -t 图像并代入数据得a = m/s 2

. (2)设20 s 时速度为v m ,0~20 s 的位移

s 1=

0+v m

2

t 1 20~45 s 的位移

s 2=v m t 2

45~75 s 的位移

s 3=v m +02

t 3

0~75 s 这段时间的总位移

s =s 1+s 2+s 3

0~75 s 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v =s

t 1+t 2+t 3

代入数据得v =20 m/s.

3.C [解析] 选项A 中的位移图像的纵坐标代表位移,其值有时取正值,有时取负值,这说明物体围绕起点做往返运动,选项A 不符合题意;v -t 图像的纵坐标代表速度,速度的符号代表方向,速度取正值时代表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取负值时代表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可见选项B 不符合题意;根据选项C 、D 中的a -t 图像作出对应的v -t 图像,参考选项B 的分析可知,选项C 符合题意,D 不符合题意.

热点二 利用图像解决运动问题 例1 不会相撞

[解析] 方法一(解析法):令a 1=-10 m/s 2

,a 2=5 m/s 2

,a 3=-5 m/s 2

. 在t 1=3 s 末,甲车速度v 1=v 0+a 1t 1=0;

设之后再经过t 2时间甲、乙两车速度相等,此时乙车与甲车的位移之差最大.由

a 2t 2=v 0+a 3t 2

解得t 2=3 s

此时甲车总位移x 甲=v 02t 1+12

a 2t 2

2= m

乙车总位移x 乙=v 0t 1+v 0t 2+12

a 3t 2

2= m

因x 乙-x 甲=90 m<100 m ,故此过程两车不会相撞.

此后甲车速度增大,乙车速度减小,两车距离增大,故0~9 s 内两车不会相撞. 方法二(图像法):由加速度图像可画出两车的速度图像

由图像可知,t =6 s 时两车速度相等,此时乙车与甲车的位移之差最大,图中阴影部分

面积为0~6 s 内两车位移之差,Δx =12×30×3 m +1

2

×30×(6-3) m =90 m<100 m.

故不会相撞.

变式题1 D [解析] 依据x =v 0t -12

gt 2

作x -t 图,如图所示.

显然,两条图线相交表示A 、B 相遇.由图可直接看出,当Δt 满足关系式2v 0g <Δt <

4v 0

g

时,A 、B 可在空中相遇,选项D 正确.

变式题2 s

[解析] 物体在奇数秒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2 m/s 2

;在偶数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直观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可以借助v -t 图像,如图所示,物体在第1 s 内的位移为1 m ,第2 s 内的位移为2 m ,第3 s 内的位移为3 m ,由此规律可得,物体在n s(n 为整数)内的位移s =

n (n +1)

2

m .令s < m ,得n <9,物体在8 s 内的位移为36 m ,余下的 m 将

在第9 s 的部分时间内完成,8 s 末物体的速度为8 m/s ,由 m =? ????8t +12×2t 2 m ,解得t = s ,所以物体总共用时 s.

热点三 对相遇、追及问题的分析 例2 (1)1∶3 (2) m

[解析] (1)由图像可知,a 甲=40-10t 1

m/s 2

a 乙=

10-0t 1

m/s 2

由题知,甲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大小的乘积等于乙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大小的乘积,即

m 甲a 甲=m 乙a 乙

解得

m 甲m 乙=13

.

(2)在t 1时刻,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均为v =10 m/s ,此时两车相距最近 对乙车有v =a 乙t 1 对甲车有v =a 甲 s -t 1) 解得t 1= s

车的位移等于v -t 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有

x 甲=(40+10)t 1

2 m = m

x 乙=

10t 1

2

m = m 两车相距最近时的距离为x min =x 0+x 乙-x 甲= m.

变式题1 AD [解析] 作出汽车甲、乙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

当汽车乙追上汽车甲时,两车位移相等,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甲、乙位移相等时,两图像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相等,则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为2v 0.但从图像上无法知道乙车追上甲车所用的时间,故A 、D 正确,B 、C 错误.

变式题2 AB [解析] 由图读出t =6 s 时,小王通过的位移为:x 1=6+12

2×6 m =54 m ,

小张通过的位移为:x 2=0+12

2×6 m =36 m ,两者位移之差:Δx =x 1-x 2=18 m .若x 0=18 m

=Δx ,两车在t =6 s 时刻相遇,此刻以后小张的速度大于小王的速度,两车不可能再相遇.选项A 正确;若x 0<18 m =Δx ,说明t =6 s 前,小王已追上小张相遇一次,相遇时,小王的速度大于小张的速度,后来由于小王速度大,小王在小张的前面,两车距离增大,在t =6 s 后,小张的速度大于小王的速度,两车距离减小,可以再次相遇,相遇后小张的速度大于小王的速度,不可能再相遇.所以两车相遇2次.选项B 正确;若x 0=36 m 和54 m ,两车速度相等时,小王还没有追上小张,则两车不可能相遇.选项C 、D 错误.

变式题3 B [解析] 由题图可知:虽然A 车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但速度一直在增大,所以A 车一直在做加速运动,选项A 错误;由v -t 图像不难判断,在2t 0时刻,A 、B 两车位移相同,又由于两车从同地出发,故两车此时第一次相遇,选项C 、D 错误;由v -t 图像

可知v 2=2v 1,又由a -t 图像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等于速度的改变量,可得a 2=2a 1,选项B 正确.

【高考模拟演练】

1.A [解析] v -t 图像中图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代表位移,可知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而时间相同,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A 正确,C 错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可以用

v 1+v 2

2

来表示,乙的运动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B 错误;图像的斜率的绝对值代表加速度的大

小,则甲、乙的加速度均减小,D 错误.

2.D [解析] 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T ~2T 时间内的加速度跟0~T

2时间内的加速度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从而排除选项A 、B 、C ,选项D 正确.

3.C [解析] 在t 2时刻之前,A 的速度小于B 的速度,B 在A 的前方,两者距离不断增大;在t 2时刻之后,A 的速度大于B 的速度,B 在A 的前方,两者距离不断减小,所以在t 2时刻,两者距离最远.选项A 、B 错误.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加速度,斜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可知在0~t 1时间内质点B 比质点A 加速度大,选项C 正确.两个质点在t 2时刻之后位移相等时相遇一次,之后由于A 的速度大于B 的速度,不可能再相遇,选项D 错误.

4.AB [解析] 吴敏霞跳水过程分为入水前的竖直上抛运动和入水后的匀减速两个过程,

t 1时刻,吴敏霞速度为零,到达最高点,选项A 正确;t 2时刻,吴敏霞的加速度发生改变,

说明受力发生变化,即t 2时刻开始受到水的作用力,进入水面,选项B 正确,C 错误;t 3时刻,吴敏霞向下匀减速到速度为零,到达水中最深处,选项D 错误.

【教师备用习题】

1.(多选)[2013·四川卷]甲、乙两物体在t =0时刻经过同一位置沿x 轴运动,其v -t 图像如图所示,则( )

A .甲、乙在t =0到t =1 s 之间沿同一方向运动

B .乙在t =0到t =7 s 之间的位移为零

C.甲在t=0到t=4 s之间做往复运动

D.甲、乙在t=6 s时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解析] BD 0~1 s内,甲的速度为正值,沿正方向运动,乙的速度由负值变为正值,先沿负方向运动后沿正方向运动,A错误;0~7 s内,乙的图像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为0,故位移为0,B正确;甲在0~1 s内沿正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在1~2 s内沿正方向做匀减速运动,在2~3 s内沿正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在3~4 s内沿正方向做匀减速运动,故甲在0~4 s内沿正方向做单方向上的直线运动,C错误;在t=6 s时甲、乙的图像斜率均小于0,故其加速度方向都为负,D正确.

2.[2014·江苏卷]一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 下列速度v和位移x的关系图像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 )

A B C D

[解析] A 设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为a1,则由运动学公式得2a1x=v2,由此可知选项C、D错误;设刹车时汽车的位移为x0,速度为v0,其后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2,则减速过程有v2-v20=2a2(x-x0),这里的v20=2a1x0,x>x0,则v2=2a1x0+2a2(x-x0)=2(a1-a2)x0+2a2x,即v=2(a1-a2)x0+2a2x(x>x0,a2<0).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正确.3.如图所示,小球甲从倾角θ=30°的光滑斜面上高h=5 cm的A点由静止释放,同时小球乙自C点以速度v0沿光滑水平面向左匀速运动,C点与斜面底端B处的距离L= m,甲滑下后能沿斜面底部的光滑小圆弧平稳地朝乙追去,甲释放后经过t=1 s刚好追上乙,求乙的速度v0(g取10 m/s2).

[答案] m/s,方向水平向左

[解析] 设小球甲在光滑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运动时间为t1,运动到B处时的速度

为v 1,从B 处到追上小球乙所用时间为t 2,则a =g sin 30°=5 m/s 2

h

sin 30°=12

at 2

1得t 1=

4h

a

= s ,t 2=t -t 1= s ,v 1=at 1=1 m/s

甲刚好追上乙时,v 0t +L =v 1t 2,代入数据解得:

v 0= m/s ,方向水平向左.

实验1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器材】 小车 纸带 s s 【考点互动探究】

考点一 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 1.(1)匀速直线 匀变速直线 (2)

x 1+x 22T (3)①Δx T 2 ②Δv

Δt

2.(1)没有滑轮 (3)接通电源 放开小车 关闭电源

例1 (1)交流 (2)A (3)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

[解析] (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频率为50 Hz 时,它每隔 s 打一次点;(2)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A 正确;(3)当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都相等时,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v C =x 2+x 3

2T

,T = s ,可求得v C = m/s ,由Δx =x 2-x 1=x 3-x 2=aT 2

可得:a = m/s 2

.

变式题 (1)CD (2)

(3)逐渐增大到 cm/s 逐渐增大到等于重力

(4)为了说明磁铁在塑料管中几乎不受阻尼作用.磁铁在铜管中受到的阻尼作用主要是电磁阻尼作用.

[解析] (1)C 选项应用手提着穿过限位孔的纸带且让磁铁靠近打点计时器从静止释放纸带,D 选项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2)v 4=错误! cm/s = cm/s.

(3)磁铁速度逐渐增大到 cm/s ,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说明电磁阻力逐渐增大到等于重力.

考点二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1.(1) (2) (4)①(x 4+x 5+x 6)-(x 1+x 2+x 3)9T 2

②x n +x n +1

2T 斜率 例2 (1)靠近 接通电源 释放纸带 (2)b 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的摩擦力

[解析] (1)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时,打点计时器才能在纸带上打下足够多的点,以便获取相关的数据,使得实验数据更加可靠;实验时,要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以保证打下的第一个点速度为零;(2)纸带b 中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均匀增大的,而纸带c 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则是先增大后减小,故要选择纸带b 计算重力加速度;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都正确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仍小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这是由于重物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和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有摩擦阻力.

变式题 (1)(填“”或“”同样给分) (2)物块加速度小于g h

s

= m/s 2

(或:物块加速度小于物块沿光滑斜面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 (1)根据逐差法求出加速度

a =

(x 3+x 4)-(x 1+x 2)(2T )

2

= m/s 2

.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块沿光滑斜面下滑的加速度a ′=g sin θ=g h s

= m/s 2

,由于

a <a ′,可知斜面是粗糙的.

【教师备用习题】

1.研究小车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 ,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

(1)某同学的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B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C .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听课评课报告

听课评课报告 这个学期,本人聆听了我院“两课”4位教师的6次课,获益良多,感触也不少。下面我就从教学内容的处理、教法及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听课评课报告。 一、整合教学内容,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加强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理论提升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说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为主要目的课程。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可以按照教材体系进行,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一些概念、原理等,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完全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则难以达到真正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目的。所以必须采取不同于教材体系的另一种体系-----教学体系进行教学,这样即能消化吸收教材体系中的主要精神,又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进行教学内容处理时,几位老师能从理论的高度去理解、吃透教材,把握本章的重、难点以及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正因吃透了教材,所以在教学中显得游刃有余,抓住重点精讲、讲透。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能够与时俱进,贴进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实际,利用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难点,设置问题情境,针对问题实施教学。选择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充实相应的背景材料,介绍该问题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去关注、去理解、去接受、去感悟,避免了让学生死记硬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理论提升。《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教学实效性强,思想理论教育功能突出。 二、合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也难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对课程失去学习兴趣。所以灵活、合理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听课中,几位老师均能合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总的来说,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了讲授法、问题研讨、辩论、情境教学启发式、案例教学、团队项目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力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运用,使理论具体化,观点问题化,过程互动化,构筑“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平台。讲授法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在讲授中老师们力求以生动的词汇和丰富的实际材料将深刻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提出问题,由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讨论、发言,鼓励学生争辩和辩论,教师总结陈述。这种教学方法不是“填鸭式”灌给学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解教师围绕时代主题这个知识提出6个问题,师生互动,把这6个问题都解答了,这堂课的知识点就全部掌握了。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可取的。张老师选择了当今社会的不和谐

听课评课记录

听课评课记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听课评课记录 地点:二年级教室 参加人:白秀荣苏红艳杨莹张宇高艳吴桂荣 主讲人:宋丽娟 课题:(语文)欢庆 活动程序: 一、主讲教师讲课(详见听课记录) 二、教室反思课堂教学 三、听课教师评课 白秀荣:1、导入好,学生看图听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 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识字教学方法得当,音、形、义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识 字方法,写字指导到位。 不足:1、字义的理解,如果能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放在句子中,放在文中的理解会更好。 2、小组比赛,没评结果,如能评一评,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地点:四年级教室 参加人:白秀荣苏红艳张宇张亦第孙美慧高艳吴桂荣 主讲人:杨莹

课题:题西林壁 程序:1、讲课 2、反思 3、评课 白秀荣: 1、诗一般的语言引入,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兴趣高涨。 2、理解诗句的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怎么看清事,怎么评价人)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拓展思维,拓宽知识面 4、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诗句的方法:读、理解、背、默写 建议:读诵让学生互评,什么地方读得好,什么地方读的不好,谁能读的更好,这样更具有挑战性,也培养学生倾听、评价、补充能力。 孙美慧:意境优美、注重细节、由浅入深;配乐优美,知识讲解同时育人方法独特,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放低问题高度。 张宇:环节衔接优美;学生语言表达完整。 赵静:默写,如果先让学生抄写一遍再默写,会写的更准确。 苏红艳:阅读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很重要,本节课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点:四年级教室 参加人:白秀荣苏红艳杨莹高艳张宇孙美慧吴桂荣 主讲人:张亦第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个; 2、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例题讲解: (1)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 L=1.6km=1600m 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 t=s/v = (l + L)/v = (200m + 1600m) / (10m/s) =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问人距离高山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 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 s=vt=340m/s × 4s =1360m =1.36km 1.36km ÷ 2 =0.68km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0.68km。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3(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得出概念; 4、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3、怎么样求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体会:通过听这堂物理课,我体会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集中,现在的学生大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较好,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记忆更深刻,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听课评课记录 (5)

听课评课记录 时间:20xx.9.29 地点:二年级教室 参加人:白秀荣苏红艳杨莹张宇高艳吴桂荣 主讲人:宋丽娟 课题:(语文)欢庆 活动程序: 一、主讲教师讲课(详见听课记录) 二、教室反思课堂教学 三、听课教师评课 白秀荣:1、导入好,学生看图听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识字教学方法得当,音、形、义的教学,帮助学生掌 握识字方法,写字指导到位。 不足:1、字义的理解,如果能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放在句子中,放在文中的理解会更好。 2、小组比赛,没评结果,如能评一评,会起到更好的效 果。

时间:20xx.9.30 地点:四年级教室 参加人:白秀荣苏红艳张宇张亦第孙美慧高艳吴桂荣主讲人:杨莹 学科:语文 课题:题西林壁 程序:1、讲课 2、反思 3、评课 白秀荣: 1、诗一般的语言引入,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兴趣高涨。 2、理解诗句的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怎么看清事,怎么评价人)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拓展思维,拓宽知识面 4、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诗句的方法:读、理解、背、默写 建议:读诵让学生互评,什么地方读得好,什么地方读的不好,谁能读的更好,这样更具有挑战性,也培养学生倾听、评价、补充能力。 孙美慧:意境优美、注重细节、由浅入深;配乐优美,知识讲解同时育人方法独特,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放低问题高度。张宇:环节衔接优美;学生语言表达完整。

赵静:默写,如果先让学生抄写一遍再默写,会写的更准确。苏红艳:阅读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很重要,本节课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 1整体感觉 2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 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 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 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 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 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 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 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 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 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 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 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 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

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 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 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 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 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 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 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 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 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 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 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 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 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 的不同。 通过参加讲课比赛,给我很大启示: 一、设计理念要“新” 1、教学设计要符合市教研室推出的“三五X教学策略”。 该策略是在课改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能够体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 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教改目标。

新文化运动听课评课记录

《新文化运动》听课评课记录 2010.10.29,有幸得以参加普陀教育讲坛(第一讲)活动。听特级教师周飞老师执教的《新文化运动》一课,与他所作的《教学资源开发与课堂设计》专题讲座。受益良多。 一、课堂印象 周老师使用的教材为岳麓版,学生对象为高中学生。 印象之一:对教材的利用与取舍。 岳麓版历史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教材框架为:陈独秀与《新青年》、“德先生”与“赛先生”、“打倒孔家店”、鲁迅与《狂人日记》、胡适与白话文、文化平民化。在教材原文上,我看到了周老师的圈划、注解痕迹。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周老师在解读教材时的思路与关注重点。通过课堂上周老师的板书,我们看到了他对教材取舍之后的重组: 一、运动的缘起 1、胡适的苦闷(危机、复辟、萌动) 2、陈独秀的首倡 3、蔡元培的包容 二、运动的深化 1、文学革命(胡适倡导【形式】——陈独秀呼应【内容】——鲁迅实践【两者结合】) 2、德先生和赛先生 3、打倒孔家店 三、运动的意义——“人”的运动 重组后,教学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 印象之二:具有吸引力的切入 在整个教材重组后,周飞老师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切入口——胡适。

上课之前,周老师首先播放了视频《晋元中学百年历史》,其中提到了胡适曾在该校任教国文。为正式上课的切入做好了铺垫。整堂课使用了大量的胡适日记,通过师生共同研讨日记及相关史料信息,准确地描绘了整个新文化运动的由缘起到尾声的全部过程。这就是周飞老师在讲座里提到的,要找到一个最适切的教学创意,而且,这个创意从导入开始,就要给学生以冲击力。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印象之三:史料运用 课堂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大量史料的使用。这些史料,除了胡适日记,还有引自当时的杂志及报纸的相关文章,有来自博物馆美术馆的油画,甚至有来自晋元中学校史陈列馆的照片。来源之多,令人咋舌。尤其是这些史料都很典型。学生通过解读它们,能够获得明确的认识。这令我非常惊讶。在我平日的教学中,寻找典型史料一直是一大苦恼。有时找到一幅图片或一段文字,又往往不能确定其来源。讲座中,周老师也提到了这一点。这些史料,大部分并非专为这节课而寻找得来,更多的是平日生活中的积累。平时读报读书,看到了可作教学资源的内容,就作笔记,或留下线索,以备今后上课之用。晋元中学校史陈列馆的照片以及几幅油画,就是这么积累而来的。周老师也提到了有时找到一个合适的史料,却查不到来源的 情况。他的解决办法是想尽各种办法一 定要查到。去图书馆,上网,询问所有可以给予帮助的人。课堂中使用的一幅名为《宽容》的油画,其来源及相关信息,就是由一位英语老师为他解决的。这些话,引起我的深思。 印象之四: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进行自我挑战 在讲座的末尾,周老师给我们出示了他为这堂课做的一些其他设想。并解释了最终选择使用“胡适创意”的理由。他的经验是,要在不停的试讲中,找到学生最能理解也最有兴趣的方式,据此调整教学设计,寻找上课的感觉。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常常任教多个班级,并非没有不断调整的机会。但要真的做到把每一堂课都当作试讲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仅要有这方面的强烈愿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长久努力与积累。 二、教学片段节录 片段一: 教学目的:明确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教师出示《华童公学师生合影》(晋元高级中学校史陈列馆),提示学生观察、提取历史信息——年代:辛亥革命前(判断根据:留辫);人物特征:中间一位外国人姿态散漫、神情倨傲,其余的中国人正襟危坐(提取信息:此时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方法启示:读图中教师的引导很关键。重要图片信息放大,让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

初三物理上学期 课堂笔记

走进实验室 一.单位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物理量。 二.国际单位制SI 1.定义:国际计量组织制订的一套国际统一单位。 2.我国法定单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 2.单位: (1)基本单位:米 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3)换算关系: 1000进制:千米、米、毫米、微米、纳米。 10进制:米、分米、厘米、毫米 ? 1 m= 1 06μm; 1m=109nm 3.测量工具 (1)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 (2)常用测量工具:卷尺、皮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刻度尺的使用 (1)认:刻度尺的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量程:从零刻度线到末端刻度所表示的长度,即测量范围。 (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0刻度线 (3)测量方法 ①估计被测边的长度,选择量程合适的刻度尺。 ②将刻度尺紧贴在被测边,并与被测边对齐或平行。刻度尺要正放 注:有一定厚度的尺子要立着放。 ③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边的一端,另一端所对刻度即边长。 注:若零刻度线磨损或模糊,应从其他清楚刻度量起, 用末端刻度减初端刻度,即边长。 (4)读数方法

①观察时,视线必须正对刻度尺。 ②读数时,先读出准确数字,然后在分度值的后面加上一位估计数字。 ③读数之后,要写上单位。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 (1)基本单位:秒 s (2)常用单位:时 h 分min (3)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2.测量工具 (1)基本工具:停表/秒表 (2)常用工具:钟表 3. 停表/秒表的使用 停表读数时先读小表盘示数,再读大表盘示数。 五.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不够精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者本身的限制。 3.特点:误差不能消灭,但应尽量减小。 4.减小误差的方法: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注: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 (3)改进测量方法 六.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而且是能够避免的。 七、特殊测法 1.累积法: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测一张纸厚,细丝直径)

听课评课总结

听课评课总结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课堂质量”为主旨的全员听课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大周讲一次公开课,校长高度重视,教务处做了周密安排,全体教师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显示了很高的教研热情,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尼玛卓嘎老师的课做一简要总结回顾。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学手手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老师课下准备充分,教学形式多样。明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各种教具使用较多。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重视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阅读,以阅读促理解。 3、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发展学生个性既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一是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发展,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按自己的思考发表见解。二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由空间,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的机会。教学中,先让学生充分自学,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师生就个别重点问题共同讨论,效果很好。 二、发现的问题 1、备课缺乏新意,没有个人独到见解,教学内容照搬教案教参,作业习题照搬教材,没有教师个人的独立设计。 2、对教材挖掘不到位,在教学教学中,只是简单把问题做出来,没有多种解题方法的对比,更没有举一反三掌握一类题的解题策略。 3、没有进行板书设计,老师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条理,没有章法 史地生教研组

听课评课总结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课堂质量”为主旨的全员听课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大周讲一次公开课,校长高度重视,教务处做了周密安排,全体教师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显示了很高的教研热情,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扎西卓嘎老师的课做一简要评课总结。 一、要求明确。 与以往不同的是,1、要求写出课程设计,(用的什么课型、使用了什么媒体)。 2、要求写出讲课情况总结,使得评课有的放失,有切实效益。 二、听课评课认真严肃。既看到了成绩又提出了不足。 三、发言情况较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客观、公正地进行了评价,为不断提 高教学质量,提高自身水平和素质作出了努力。 四、由于处于由普通面授向远程开放教育“导学”的转型阶段,有些讲课者、 评课者的“导学”意识还未能充分体现,还需我们今后继续努力。 史地生教研组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听课记录 时间:2012.9.12 星期三第六节 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个; 2、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例题讲解: (1)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 L=1.6km=1600m 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 t=s/v = (l + L)/v = (200m + 1600m) / (10m/s) =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问人距离高山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 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 s=vt=340m/s × 4s =1360m =1.36km 1.36km ÷ 2 =0.68km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0.68km。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3(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得出概念; 4、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往往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自

初中物理听课评语

初中物理听课评语 初中物理听课评语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评语吧,评语是指作说明或讲解用的话。那么,怎么去写评语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听课评语,欢迎大家分享。 1、教学目标正确、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的要求,符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全面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好。 2、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课件使用正确恰当,能有效配合学生的学习。创设模拟面试情景,老师能进行适当的点评,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师知识面广,态度和蔼可亲,语言规范、流畅。 3、X老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了很大进步,知识点讲解清晰,所选练习讲解较精当,教学中各环节能有效衍接,课堂容量较足。但根据初一学生状况,课堂教学中学生练习还可增加。 4、教师语言语调抑扬顿挫,普通话过硬,板书优美,基本功扎实,能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及分析事件与人物,解决讨论要点有成效。并注重学生的诵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 5、刘老师教学内容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6、杨老师在这堂课的整体设计上思路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安排妥当,抓住鲁迅先生的人格特点来分析人物形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地,探寻式地学习,具有实效性。教学环节的安排、问题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环节的安排、问题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有较高的课堂调控能力。 7、教态亲切,语音清晰,讲解层次性较强,推理正确,能突出重点,课堂严谨,解题思路清晰,教学方法使用得当,目标设置准确,内容安排合理,有思想教育的内容。结构完整时间分配合理。 8、教师语言表述能力好,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

精选听课评课小结

精选听课评课小结 我们组于第四、五两周集中开展了互相听课评课活动。现将活动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紧紧围绕研讨主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真正贯彻有效教学的思想,利用好40分钟的课堂时间?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这次听课评课活动的主题。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组的各位老师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和非常认真的学习精神。讲课精心准备,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听课聚精会神,认真听好每一节课;评课热情诚恳,积极评好每一节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家在彼此的交流中,都感到收获很大。 二、全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凸显新理念。 1、教师参与活动的极积性高。大家都把这次听评课活动作为自己的一次难得机遇,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参与的精神难能可贵。 2、教师能从人文角度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如庄文峰老师就把音乐、流行歌与欣赏诗词教学巧妙结合,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愉快学习。

3、教师在教学理念设计中,能够充分关注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4、目的明确,文本吃得很透。一节课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学生从这节课掌握什么知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哪些知识点学生自己读书就可以掌握;课堂上要预设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等,授课老师对这些都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这一点史永昕老师和庄文峰老师做得非常好。 5、思路清晰,课堂设计紧凑。都有生动的导语、富有节奏感的设计、层次分明的环节,都有问题设置,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庄文峰老师的课,环环相扣,节奏紧凑,张弛有度,学生的兴奋点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理解了《水调歌头》词的内涵。这样的课让学生紧张而快乐,“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发现的不足: 1、个别同志对此次活动重视还不够,准备不太充分。 2、个别教师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教学凭经验,吃老本,知识老化,有待学习更新。 3、个别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授受式传统教学,忽视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缺乏对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的尊重和关怀,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小组学习,学生合作互动的作用,造成师生两张皮,课堂缺乏生气,学生学习效果差。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听课笔记(完整版)

---------------------------------------------------------------最新资料推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听课笔记(完整版) 0 引言一、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2、作出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得出结论二、物理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 1.1 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是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固、液、气都可以成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都能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340m/s,表示声音在空气中每秒向前传播 340m。 一般来说: v 固 v 液 v 气三、声能: 声音具有能量叫作声能。 例: 声音能够粉碎结石声音能使物体振动四、回声: 1 / 17

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作回声 1、人耳能区分出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s 以上; 2、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测距 1.2 乐音的特性一、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常用大、小形容影响因素: 1、振幅: 即振动的幅度如何影响: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离声源的远近二、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常用高、低形容影响因素:频率: 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 单位: 赫兹,符号 Hz 如何影响: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一般像厚、宽、长、松、粗的物体发声时音调较低三、音色:声音的第三个特性四、小结: 乐音是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可以用响度、音调和音色来描述它的特性。 响度、音调和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1.3 噪声及其控制一、什么是噪声 1、物理学角度:

《富饶的西沙群岛》听课评课总结

《富饶的西沙群岛》听课评课总结 优秀课例已经落下帷幕.回顾这一段以来,我们每个人是忙碌的,可是,我们同时又是收获的.仅此,把我的个人感受简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共勉。 1收获 (1)首先,我们组互相学习、研究的氛围更浓了。每次课后,我们及时进行评课,每位教师都积极发言,有时甚至到吃饭时间了,大家还在积极讨论,有时还占用了休息时间,大家也非常乐意。 (2)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用教师们的话来说:“这一节课的收获比一年的收获还要大。”说明了我们的活动是有实效性的,实实在在的。 (3)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4)老师们对教学的研究形成了一种自觉的意识。每次听完试讲后,大家都能自觉地找空节时间进行分析研讨,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办法出主意,为上好这节课献计献策。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这不算什么,但是,让我看到的是一个乐于向上的集体,一个个积极进取的老师。 2、问题 1、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较为被动,对文本的理解流于表面,缺乏应有的深度。 阅读课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会阅读。那么孩子怎么才能学会阅读?他的主要途径应该是通过自己读书来学会阅读。对于小学生,老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自渎自悟。但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虽然老师让学生在初读时圈画批注,但在接下来的教学却很少关注学生的问题。一遍课文读过之后,学生忙于回答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相对来说很小。学生们回答着老师的问题,说着老师要听的答案,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思想无法生成和表达。 由于我们的课堂给学生认真读书潜心会文的机会太少,而老师的提问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生几乎不假思索便能答出,因此学生对文本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范文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二氧化锰 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气体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装置: 问题: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归纳: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与验满:

随堂听课评课记录

随堂听课评课记录 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以下是随堂听课评课记录,欢迎阅读。 一、复习导入。 1、师:小朋友,想去梅花山看梅花吗?先来读一读该课的词语,读对了词语,咱们就去看梅花。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开火车”读生词,齐读生词。 二、精读课文。 1、过渡:现在,就让咱们跟随小作者去看梅花吧。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 红笔标出:“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指名读句子。 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想) 【评:在教学过程中教予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变机械的阅读为思考性的阅读】 ⑵小朋友,你们读了这句话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指名说。师生交流:(出示课件) ①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盛开”完全开放,“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说花非常之多之密,“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是说花儿色彩绚丽,开遍山坡。 ②“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晶莹透亮”写出梅花的光亮可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写出梅花的香味雅而不俗,沁人心脾。联想到那首王安石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暗香有来。“暗香”就是指这淡淡的清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红笔标出“片片”、“清香”、“淡淡”、“彩云”、“晶莹特亮”、“挨着”。 【评: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学生生动化的语言,教师机智地引导,让学生从文本对话中再现生动形象的梅花山画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眼中构建了一个美丽的梅花山,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⑶指导朗读 ①师:小朋友们想象中的梅花上可真是美不胜收阿!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配音录像) 【评:先在文本对话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自我艺术世界的构建,再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完善艺术世界的构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②“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出示课件) 梅花多吗?美吗?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时间:星期三第六节 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个; 2、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例题讲解: (1)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 L==1600m 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 t=s/v = (l + L)/v = (200m + 1600m) / (10m/s) =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问人距离高山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 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 s=vt=340m/s × 4s =1360m = ÷ 2 =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得出概念; 4、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3、怎么样求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体会:通过听这堂物理课,我体会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集中,现在的学生大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较好,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记忆更深刻,更容易 激发学习兴趣。

听课评课总结

听课评课总结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听课评课总结 数学二组魏振强 这次有幸参加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全县第三期骨干教师(100人)到县小、民小听课评课一星期的实践考核活动。在这次学习活动中,首先感谢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李树萍校长及全体教师给我们的指导帮助及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优秀经验的平台。通过这一星期的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县小、民小优秀的教育教学、课堂常规、班级管理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先进经验,更新了我的教学观念,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层次,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下面是我在县小、民小一星期学习中的总结。 在这一星期的学习中,我一共跟班听课学习语、数、音等共28节课,并参加了本组的所有评课,全面了解了县小、民小所取得的有效的课堂教学。通过跟班听课,我觉得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学习的: 1.课前准备充分,认真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找准教学的突破口。上课老师们都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找准教学的突破口,使得教学能够有的放矢。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从每节的常态课上,他们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做得扎实、真实、有效。 2.绝大部分授课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教案准备充分,重点、难点突出。能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条理清晰,资料充实,能与学生交流,课堂气氛较好。充分展示了各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水平,有些老师的课很精

彩,显示了丰厚的教学功底和较高超的教学艺术,比如:王成萍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课、周玲老师的《连续退位减法》、罗忠友老师的《直线、射线和角》、祝金康老师的《分数除法的意义》、孙灵梅老师的《分数除以整数》、周灿雄老师的《小数除法》、杜娟老师的《团结就是力量》班队课、高雪锋老师的音乐课《折纸船》、万有琼老师的《说话写话》、杨成金老师的《说话写话》、周文剑老师的《穷人》等课程都可以用“精彩”二字来评价。周玲老师、姜敏老师、周灿雄老师、孙灵梅老师、高学锋老师等青年教师年轻有朝气,乐于与学生沟通,在课堂上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年教师的风采,使我受益匪浅。 3.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教学语言亲切 青年教师能使用课件和自制教具,为课堂服务。一些老师语言有感染力,教态有亲和力,对学生的提问有吸引力,对学生的评价有说服力。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课堂。 4.增进了解,互评互学,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中,我们数学二组每位老师都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并对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效果作出分析评价。每天开展两次评课交流,交流时,每一位老师都积极发表意见,根据本节课特点,给授课教师做出恰当的“2+2”评价,在肯定长处的基础上,侧重于提出存在的不足或值得商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教学的建议。 5.双基工作,落到实处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 学校的教师听完物理课之后,要怎么写听课记录呢?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物理听课记录的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一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

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

听课评课记录

歌曲《卖报歌》听课评课记录 一、听课记录 1.播放歌曲范唱,并介绍作曲家以及他的所在地。以及他的一些作品 2.教师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课件:小毛头与《卖报歌》(图片与解说相结合) 3. 再次播放乐曲,让同学把乐曲分成几个部分并用旋律线画出来教师弹钢琴,同学用lu模唱 4.整首乐曲再听一变,并要求同学们用拍手或其他动作表现音乐。 5.学生学唱歌曲 6.表演创编 7.课堂小结 二、评课记录 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对该课进行简单评议: 1、教学设计巧妙,过程精确,以故事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进行师生问好。2、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音乐知识教学恰到好处。例:在音乐节奏教学环节,巧妙结合音乐知识强、弱、渐强、渐弱等,引导学生识、记、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2、学生自主创编表演,其乐无穷。 一节课是否精彩,除了看教师的教,还得看学生的学。在本节课中,邱老师设计了由学生自己组成表演队、合唱队来表演唱这首歌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 3、教师基本功扎实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在课堂上无论是老师的教态,还是弹唱表演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有很多闪光点,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值得去探讨。例如:1、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尽量用些委婉的言辞。2、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教师应在旁边进行动作演示。这首歌曲音乐变化的地方很多,老师应随音乐的变化做适当的运作提示学生,而不是站在一旁。3、时间没有控制好。前面教节奏花的时间太长,占了整整半节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