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7九下·临淄期中)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拮据(jū)抽噎(yē)一抔黄土(pōu)

B . 钦佩(qīng)亵渎(xiè)公正不阿(ē)

C . 帷幕(wéi)文绉绉(zhōu)自怨自艾(ài)

D . 发窘(ji?ng)广袤(máo)磨磨蹭蹭(cèng)

2. (2分) (2019九下·台安月考)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因前车乱扔垃圾,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二十多辆汽车追尾,伤亡人数不断攀升。

B . 不一会,妈妈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简直是妙手回春。

C . 有的游客明明看到景点有“禁止拍照”的提示,还是义无反顾地拍照留影。

D . 人生路上有时山高难攀,我们只有锲而不舍,才能登上理想之巅。

3. (2分)(2016·贵港模拟)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备战中考,关键是调整生活学习状态,把握复习迎考节奏,切忌不要打“疲劳战”

B . 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C . 我们深信,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

D . 通过运动员的努力拼搏,使我们班一举夺得了年级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4. (2分) (2016八下·丰城期末)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②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③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事难以把握,但是成长是可以把握的,这是对自己的承诺。

④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

⑤虽然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

A . ③①④②⑤

B . ③①⑤④②

C . ①③⑤④②

D . ①④②③⑤

5. (2分)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 .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 . 剧本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

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发生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 . 剧本中,老人和男孩代表了新旧两个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男孩的纯真。

二、新添加的题型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7九上·和平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齐有甄彬①者,有器业②,尝以一束苎③,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④。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不记录,檀越⑤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彬后为郫令⑥,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诚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诚也。”

【注释】①甄彬:南北朝时齐朝人。②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③苎: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④质:抵押。⑤檀越:佛教用语,称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的信众。⑥郫:县名,在四川省。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尝以一束苎________

②将行,辞太祖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诚也。

(3)文章是如何表现甄彬诚信的品质的?请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9分)

7. (9分) (2016九上·金华期末) 诗文默写。

①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渔家傲·秋思》

②________ ,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梳洗罢)》

③________ ,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④持节云中,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________ , ________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出激烈的战斗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⑦与人交往,应善于取舍别人的优缺点,将别人视为自己的“镜子”,随时“正衣冠”。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 ,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

8. (20分)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县城小书店

韩浩月

①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

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

②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③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⑤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⑦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⑧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⑨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⑩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

?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

(选自《作文通讯·锦瑟》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 (1)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少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县城的前一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2年秋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

(2)(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第②段画线句子中,作者“犹豫”的原因是什么?

答:

②二十年的时光,人们对待文学阅读的态度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人们二十年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3)(3)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第⑦段“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答:

(4)(4)二十年,书报亭变成了书店。“我”对现在的书店和曾经的书报亭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分别简析。

答:

(5)(5)“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我”的两个特点。

答:

9. (25分) (2017九上·台州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小童的夏天

①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子承父业,随他一起进城挑担子卖鸡蛋。

②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

③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

④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⑤以前放暑假,他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有时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

⑥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当早饭。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⑦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⑧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⑨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⑩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向邻居大叔借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

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数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1)苏小童没有考上高中,进城准备子承父业。后来为什么又决定绝不要子承父业?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2)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蕴含人物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②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

(3)读完本文后,“父亲”这一人物引发了同学们的争论,请你联系文中父亲的社会阶层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父亲这一人物的看法

(4)小说以“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结尾,有何用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五、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

10. (6分) (2015八上·徐州期中) 名著导读

(1)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铭”,刻在器物上的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文辞精炼、讲究押韵。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B . 新闻又称为消息,其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一则新闻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五个部分。

C . 《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和《核舟记》的作者分别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英国作家雨果和我国明末的散文家魏学洢。

D .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其中《五猖会》描写了被父亲强迫背《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A,多么体面的A,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独自拉着车,他走得很慢,他心疼自己的汗。及至走

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气,专为把别人落在后边。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

选文中的A是谁?他的命运如何?

六、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

11. (1分)(2019·重庆)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一)多一点兴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一点欣赏,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多一点执着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多一点担当,让我们的脊梁更加挺拔……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题目:多一点

(二)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初一男孩儿李仁志在《少年说》节目上,有关妈妈的告白引发了现众的“集体泪崩”

“我的妈妈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她就是一名外卖配送员……”这个13岁的孩子,没有躲闪,没有犹豫,大方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妈妈的职业。”妈妈工作十分辛苦,无论是风吹雨打都要按时按点派送。但有时还会遭到客人无理取闹,甚至面临建恶意差评,尽管如此,妈妈依然对我说:“无理取闹的人只是少数,生活里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新添加的题型 (共1题;共11分)

6-1、

6-2、

6-3、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9分)

7-1、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

8-1、

8-2、

8-3、

8-4、

8-5、

9-1、

9-2、

9-3、

9-4、

五、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

10-1、

10-2、

六、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

1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