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下的历史街区复兴研究——以汕头市小公园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下的历史街区复兴研究——以汕头市小公园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下的历史街区复兴研究——以汕头市小公园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下的历史街区复兴研究——以汕头市小公园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下的历史街区复兴研究

——以汕头市小公园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李雪刚

摘要:汕头市旧城区(小公园片区)不是单纯的城市衰败区,它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优秀的历史建筑,丰富的文化传统。城市设计在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与提升,人性化生活空间营造,文化与产业复兴,片区可持续发展几个中心议题来探讨历史街区的复兴。通过环境提升、建筑更新、公共空间与场所设计等手法来提升旧城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通过多元复合业态和地方文化复兴策略来解决当地居民的长久生计问题和精神文化生活,再现历史街区繁荣与持久活力。关键词:城市人文主义;历史街区;城市复兴;小公园片区;城市设计

引言

城市起源于人与人的汇聚,城市的根本是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要注重人文城市的建设。[1]西方近现代人本主义规划大师霍华德、格迪斯和芒福德都把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联系起来,把关心人和陶冶人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曲凌雁认为“城市即人民”,并且认为当这样的观点渗入城市时,城市人文主义将得到完全意义的复兴与再生。

[2]今天,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城市的发展不再以单纯的经济的增长为核心目标,更加注重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更加注重城市的人文主义与文化内涵。尤其是历史街区,维系着城市的核心情感和价值,延续着城市文脉,是城市文明的集中体现,因此,基于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复兴或再生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及历史街区复兴意义

1.1对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再思考

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而道德应当是人生追求的中心目的。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而启蒙运动后期的人文主义则通过对生命的体验,改变了以往“人神”完全对立的局面,同时也使人文主义走向完成[3]。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从“田园城市”理论到今天

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城市人文主义逐渐从兴起走向成熟。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应该从“地方感,道德感,文化与想象力”三个方面探讨人文主义地理学对自然、对世界的感悟能力,[4]对丰富城市人文主义的内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城市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但仔细研究人文主义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城市人文主义并不是狭义地指以人为中心,其至少应该包括四个特别重要的方面:一是强调城市发展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活环境的改善;二是注重人的精神空间与场所的营造;三是注重城市的文化内涵,尊重并发扬传统文化;四是关注就业,解决居民的长久生计问题,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2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下历史街区复兴的意义

城市人文主义倡导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城市文化及居民就业几个方面来关注城市的复兴。而历史街区往往保存着城市文化的历史信息,最能反映城市的特色和风貌,维系着城市的核心精神和情感,延续着城市文脉,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但是大多数历史街区普遍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是,建筑破败,环境质量较差。历史街区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体现出城市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然而这些区域的建筑大多年久失修,逐渐破败,许多建筑都出现了危险的隐患;并且,许多历史建筑内部功能已无法满足现在人的生活需求,急需改造和修缮;二是,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匮乏。多数历史街区内缺乏大片公共开敞空间,尤其是富有历史韵味的小型街巷,急需重新梳理和设计;适应现代人的基础设施较为匮乏,功能较为单一;三是,文化衰败。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地,承载着老城的文化生活。由于建筑与场所的衰败,传统文化正丧失其空间载体和往日活力;四是,产业衰败,居民迁出。城市经济重心的转移及历史街区本身的环境质量局限,历史街区内的产业不断萎缩,居民不断迁出,从而更加丧失了往日的繁荣与生活气息。

因此,对待历史街区,在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保护其整体风貌、特色建筑,改善片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要关心传统文化,“人”的生活环境与长久发展潜力。因此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以使历史街区焕发新的活力。

2 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下的历史街区复兴策略

高钰雯等人在对英国伯明翰、韩国仁川、北京大栅栏这三个城市复兴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之后,认为人文主义城市复兴的战略目标更偏向宏观,不但注重城市风貌、产业、经济

的复兴,更注重文化氛围、生活方式、城市精神的复兴;并且人文主义城市复兴的规划制定以文化为导向,更注重对于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5]城市人文主义强调关心人,强调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引领和感化作用,打造文化气息浓厚的生活环境;同时,真正实现“人文主义”必须要能够改变人民贫穷落后的局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当地居民提供长久的就业机会。基于此,提出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下的历史街区复兴策略。(图1)

图1 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下的复兴策略

2.1重并改善历史街区环境

多数历史街区都面临着建筑破败、街区杂乱、绿地匮乏等众多环境问题。城市人文主义强调关心人,提供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并强调对历史与传统的尊重。因此,城市复兴的首要策略是改善片区环境,一方面将整个历史街区作为一个整体,保护片区整体形态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改善片区建筑、街道现状。对原有历史建筑进行修复与再利用,使历史建筑重新焕发时代功能;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使历史街区从整体上焕发新的活力。

2.2营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和场所

历史街区所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公共空间匮乏、杂乱,缺乏地方场所与交往空间。城市人文主义强调对人的关怀,强调以人为本。因此,梳理并营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系统,

包括绿地系统、滨水系统、步行系统和广场系统尤为重要。在公共空间营造的同时,注重富有地方感的场所营造,使当地居民真正拥有“乡愁”和“记忆”。

2.3强调文化在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引领作用

历史街区不是单纯的旧城区,它往往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优秀的历史建筑,丰富的文化传统。因此,在历史街区的复兴中,特别强调文化的引领作用。这不仅仅体现在文化场所和活动的营造上,而是贯穿于整个历史街区的复兴过程。通过文化场所再造和文化活动的举办,结合地方文化与建筑打造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等,营造富有地方气息的精神文化场所,为当地居民创造良好的文化休闲场所和观演盛宴。

2.4注重业态混合,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潜力

真正实现城市人文主义,必须要解决当地居民的长久生计问题,为当地居民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潜力,因此业态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历史街区往往也是历史上商业或生活活跃的地区,应特别强调利用其独特的生活文化氛围,复兴地区优势产业。同时进行产业功能的转型与置换,利用历史街区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同时,特别强调原住民的作用,一方面,使旧城区的发展有足够的人口支撑,形成稳定的居住人群;另一方面,留住年轻一代,创造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解决居民的长久生计问题。

3汕头市小公园地区城市设计的实践

图2总体效果图

3.1小公园历史街区的历史价值和现状

汕头市在20世纪 20、30 年代城市

近代化的进程中形成了小公园地区。小

公园街区以法国巴黎街区为蓝本,以中

山纪念亭为中心,呈放射型扩张;整个

片区以小公园亭为核心,向升平、国平、

安平路五向辐射,街区格局完整,空间

布局典型。[6](图3)同时小公园一带

的建筑装饰精美,立面协调,融入了巴

洛克、洛可可和汕头地方风格,独树一

帜。(图4)小公园是汕头旧城繁华商业区的中心,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小公园地区保留了独特的潮汕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开埠文化和宗教慈善文化,文化价值丰富而独特。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由于汕头港口的衰落,城市新区的迅速开发,城市中心逐渐远离小公园地区等种种原因,造成老城区逐渐衰败,现状问题重重。主要表现为建筑破败,环境质量较差,公共空间匮乏;文化和产业衰败,居民大量迁出,进而丧

失往日活力(图5)但幸运的是汕头市在过去30多年的城市发展浪潮中依然保护了小公园片区,她的空间格局,她的历史建筑,目前复兴小公园历史街区,创造新的城市生活已刻不容缓。

图4 小公园片区优秀的历史建筑

图3 小公园片区城市空间格局

3.2汕头市小公园片区的设计实践

汕头市小公园地区城市设计范围东至利安路,北至梅溪,西至西港河出海口,南到滨海路,总面积约为198公顷,包含了汕头旧城区的大部分地区,是汕头市的历史发祥地。城市设计在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通过环境提升、公共空间营造、文化引领、业态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历史街区的复兴。

3.2.1尊重并提升片区环境

(一)整体形态保护与提升

在小公园地区的城市设计中,城市设计

首先要保证的是,保护好并强化小公园地区

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与肌理,使汕头市独特

的地域与历史文化空间得以延续,保存独特

的潮汕历史记忆。小公园地区以中山亭为核

心,向升平、国平、安平路五向辐射,居平、

永平、商平等道路环行连接,构成了完整的

放射加环形,街区格局完整。整体城市设计

的意图在于保持并强化小公园地区独特的

空间格局与肌理,保持整体形态的完整性。

(图6)强化中山亭作为旧城区城市核心的标志地位,以中山亭为中心,强化各放射街道的空间格局。

(二)建筑改造,功能置换

城市设计中建筑保护与改造的核心理念是重新发现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并使之为现代人所用。保护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提升建筑内部空间品质,使之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设计对小公园地区的建筑进行分层次的保护与改造,借鉴并进一步发扬小公园地区独特

图5 小公园片区建筑及环境现状

图6 空间格局梳理与强化

的建筑传统,力求生动反映出小公园地区的城市文脉,和潮汕地区的艺术与生活形态。首先,对小公园地区建筑进行调研与评级(图7)。根据规划区建筑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建筑保存现状三个方面将现状建筑物分为一类建筑,二类建筑和三类建筑三种类型。并提出分层次的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图8),力求做到“守旧如旧,古为今用”。(表1)

表1

建筑分级与保护原则

建筑分类分级原则代表性建筑保护(改造)措施

一类建筑历史价值、艺术

价值很高,保存

现状较好开埠纪念馆、存心善堂、

南生百货公司大楼、永

平酒楼、胡文虎大楼、

天后宫、老妈宫等

建筑原样保存,修缮为主,注重

保护建筑的原真性;功能上转型

为旅游景点或博物馆

二类建筑历史价值、艺术

价值较高,保存

现状较好广发百货、胡文豹大楼、

永平商场、陶芳酒楼、

沱江旅社等

修缮为主,在保留真实的历史遗

迹、维持外观特征的同时,对其

进行功能置换

三类建筑历史价值、艺术

价值一般或较

差,保存现状一

般其他多数建筑建筑的整合——原型拓扑,以维

护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为主,进

行重建或改造,传承原有风貌,

同时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针对小公园片区的商业传统,特别强调利用旧城区独特的商业氛围和利于商业发展的骑楼建筑,创造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改造,保留并强化沿街骑楼特色;保持建筑原有的风格语言,恢复其统一风貌,使之更加适应商业、旅游及现代居住的需求。(图9)

图7 建筑调研与评级图图8 建筑保护策略分类图

3.2.2人性化公共空间重建

在汕头市小公园地区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系统的设计强调地方感和人性化,梳理整合原有街巷、广场空间,创造新的滨水和绿地空间,使用步行系统连接各类公共开放空间,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城市感知路径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步行、广场系统打造,复兴地区商业文化传统,提供慢行生活空间。规划区内的广场群以小公园广场为核心,以步行街道为纽带,形成由线串点的广场系统。集散型广场以小公园广场、西堤广场为代表,形成具有景观标志性效应的活动场所。休闲型广场以镇邦广场、六邑广场为代表,是以娱乐活动、露天观演、餐饮等活动为主的休闲场所,同时具备历史文化的纪念功能。以小公园广场为核心,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依托,打造网状的步行空间,将片区内的广场、公园、旅游节点、商业中心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激活片区的公共活动与商业活动。针对旧城区绿地空间匮乏的问题,规划结合地方自然环境特点,打通滨水绿地系统和街区绿化系统。绿地空间以开埠公园为核心,以滨水绿地为带,以街道为轴,串联

图9 怡安街立面改造

图10 公共空间叠加 图11 整体慢行系统

各个绿地广场等空间节点,形成“带、轴、点、心、网”相结合的绿地空间网络。(图10,图11)

3.2.3文化场所营造

小公园片区是汕头城市发源地,自康熙雍正年间有汕头之名开始,就是汕头城市发展的中心,是汕头精神文化内涵的所在地,有着最具特殊历史色彩的汕头开埠文化;有着千百年来滨海文明的海洋文化以及影响海外享誉世界的潮汕文化。在小公园片区的复兴中,针对小公园片区的商业传统、开埠文化、潮汕文化等文化传统,提出营造文化气息浓厚的历史街区。(图12)

图12 主要文化场所营造

第一,营造特色文化场所。结合商业文化、宗教慈文化、海洋文化及地方潮汕文化。营造以小公园广场为代表的商业文化区,以存心广场为代表的宗教慈善文化场所,以开埠公园为代表的开埠文化的发扬和以怡安街为代表的潮汕美食文化区。

第二,营造博物馆群。汕头市博物馆资源丰富,仅民办博物馆就有36个,如红头船博物馆、潮剧博物馆、南澳海防博物馆、总兵府博物馆等等。继承和弘扬汕头开埠历史积淀下

来的传统文化,规划整合

现有博物馆资源、利用历

史遗存改造博物馆及在

开埠文化公园建设新博

物馆。整体上形成科技

类、文化艺术类、地方民

俗类等多种类型的博物

馆群。

第二,营造文化活动

和观演盛宴。通过举办潮剧艺术节、民俗文化节、美食节、潮州大锣鼓文化节、龙舟节及国际潮人联谊会、侨博会等方式,整合现有的潮剧、曲艺、民俗、民间工艺、饮食等文化资源,将小公园片区打造成为文化气息浓厚的历史街区。

3.2.4多元混合业态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必须要解决当地居民的长久生计问题,为当地居民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潜力。利用旧城区独特的商业氛围和骑楼建筑,进行产业功能的转型与置换,利用汕头市旧城区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促进土地的混合使用,为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图14)

图13 存心宗教、慈善文化广场改造效果

图14 原有土地利用状况及土地混合利用规划图

城市设计倡导“商业-居住-文化-游憩”一体化的复兴模式,为当地居民提供可持续的就业环境与良好的生活空间。将片区商业休闲定位为基础功能。结合片区骑楼群的修缮,营造浓郁的商业氛围,重现“百载商埠”的繁荣景象,结合开埠公园、滨水景观带等休闲场所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去处;将旅游服务定位为主导功能。以片区风貌特色和文化底蕴为基础,恢复小公园巅峰时期的人文风貌,依托城市吸引力和环境的提升,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商贸业向旅游业的转化,促进城市产业的升级;以现代居住为支撑功能。保留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原住民,恢复街区最传统的生活风情,延续街区生活,维持片区活力,保存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生活记忆。商业休闲、文博创意、旅游服务、现代居住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以此来实现片区的长久活力。

4结语

对历史街区的改造若只停留在保护的层面,或仅仅对其进行物质设施上的改造是非人性化的、不可持续的,这样的改造会形成历史街区一时的繁华,但过后的萧条更容易造成当地居民的失落感和城市经济、文化的衰败。

汕头市小公园片区城市设计从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出发,通过设计的手段来提升传统历史街区的整体文化价值,改善片区整体环境,重塑交往与精神空间,保护并发扬传统文化,为居民提供多种就业选择,力求再现地区繁荣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3-17].

[2]曲凌雁. 城市人文主义的兴起,发展,衰落和复兴[J].城市问题,2002(4):6-8.

[3]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1-7.

[5]高钰雯, 朱翔, 朱政. 基于案例分析的人文主义城市复兴特征研究[J]. 中外建筑, 2010 (9): 76-78.

[6]陈汉初,陈杨平. 汕头埠图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157-159.

作者简介

李雪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产业定位研究

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产业定位研究 【摘要】纵观历史街区复兴的历程,商业复兴成为历史街区复兴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而以追逐利润为本质的商业必然会与历史街区的特质产生一定的矛盾。因为,历史街区的复兴首先应当建立在尊重历史街区的肌理文脉乃至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城市设计应当成为引导,使得历史与商业可以和平共处。 【关键词】:历史街区;城市复兴;商业区;产业定位 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专注批评新发展对历史街区的破坏,强调历史的保护与传承;另一种则是的以更新发展为主题,反思传统对发展的束缚,强调突破历史获得新的发展。 一城市复兴概念界定 城市更新,就是对城市内的衰败地区进行重新规划与产业布局的调整,通过民居拆迁,老建筑的保护、修复与重建,来改变城市中产业和人口的地域分布,并使城市内衰败地区的物质环境现代化,从而满足居民的经济和发展的需求。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商业和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吸引艺术家、投资商、旅游者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吸引新居民入住,实现老城区居住人群结构的换血,重新赋予历史中心区以活力。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并保存、维持和增强历史街区的特征。[1] 二城市产业发展模式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承载者,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体。城市产业发展战略是城市复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城市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和产业复合模式。 其中产业更新模式实施转型的难度较小。产业更新不同于产业延伸,产业更新不依赖于原有产业,它是在原有产业逐步枯竭后,重新选择并确立适合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对于资源开发已进入衰退期的城市,若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更新是必须要采取的模式。但是在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时,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特点,选择适合的产业结构。 三历史街区商业空间复兴特征 历史地段的商业复兴空间指的是在历史街区范围内的,通过功能置换后,从事商业活动的场所。按其规模可分为:商业区、商业街、商业中心或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各专业商店、小型店面、店铺。

天津解放南路历史风貌街区城市设计

天津解放南路历史风貌街区城市设计---拼贴城市记 忆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资料参考 发表时间:2010-09-10 来源:鸣网作者: 摘要:解放南路作为解放北路悠久历史城市文脉的延续,“塑造解放路的整体风貌,重现解放路的昔日繁华,使各种建筑做到多元共生,有机共融,是这次规划设计的理念。关键词:整旧如故、多元共生、有机共融 天津,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称。她拥有的建筑外来文化之丰富、之广博,在我国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而在天津中心城区的解放路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五大道意式风情街一并称为天津的两大历史风貌街区。解放路分为解放北路与解放南路,其中解放北路是天津著名的“金融街”,从17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被迫开埠通商后解放北路最先被开发,先后建有“英国汇丰银行、华俄道胜银行、麦加利银行、横滨正金银行、中法工商银行、利华大楼等各种欧式风格建筑”相继建设。至18世纪30年代,国内外各大银行在解放路云集,资金流量位居全国第二,因此当时被称之为天津的“华尔街”。解放南路作为解放北路的延续、这样一段万国景观线其风貌改造设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如何体现南、北解放路建筑风貌一致中的特色,特色中的协调,通过对现有建筑风格的延续与统一,采用整旧如故的处理手法,使解放南路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 一、原貌概述: 本次设计规划路段为欧式风貌区,位于天津中心城区的中心地带,北侧为小白楼中心商务区;东侧紧邻海河;西侧与五大道历史街区相呼应。在小白楼CBD和海河的辐射影响下,欧式风貌区应发挥自身特色,延续解放北路的历史记忆,塑造城市的文化长廊。规划范围为解放南路位于“曲阜道至琼州道”之间的路段,全长约为2.1公里。有较为重要的解放前建设的传统欧式风貌建筑、解放后建设现代高层建筑、多层建筑。 解放南路共有公共建筑24栋、本次所需整修公共建筑11栋,住宅建筑共有28栋,本次所需整修住宅建筑28栋。 规划范围内有市级保护建筑一座“市政协礼堂”(原德国俱乐部),历史风貌建筑14座(北京影院、东光大楼等)。在整个街区范围内分布着较多的的文物保护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现状照片)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 姜滢张弓 【摘要】纵观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进程,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到保护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人们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逐渐加强,体系日趋完善。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维也纳备忘录》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宣言》,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采纳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这一建议的采纳为城市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建议,对于街区价值认知突破了以往的物质空间形态,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内在联系及其生成机制认知街区价值。文章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以城市历史景观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认知及其内在与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试探索街区价值认知方法和历史街区的保护的新思路,保护与提升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多学科;福州上下杭;文化 1.传统历史街区保护方法 人类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随着现代文明的发达而日益提高,从1840年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国《历史性建筑法案》开始,世界各国对于自身文明的保护机制逐步完善。 从各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相关的国际会议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开始,逐渐发展到对于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进行保护。 “历史街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87年《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国在1985年由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建议设立“历史性传统街区”,提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等也予以保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研究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20T11:03:01.1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董世宇1 周慧2 [导读] 目前,青岛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共有13片,其建筑类型以近代居住建筑为主,近代居住建筑又分为“别墅”和“里院”两种。 ——“里院”建筑的源、流、存、续 1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山东青岛 266106 2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随着青岛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设与旧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显,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正面临严峻挑战。在青岛的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里院”建筑(街区),它已被变革的洪流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困境与机遇并存。本文首先分析了“里院”的现状及面临困境,进而指出了里院建筑的“价值”和“过时性”(“过时性”在本文中指里院建筑“反价值”的一面),最终提出了里院建筑的更新策略,期望研究成果对指导同类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有所启示。 关键词:青岛历史文化街区里院复兴策略 正文: 1 青岛里院 目前,青岛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共有13片,其建筑类型以近代居住建筑为主,近代居住建筑又分为“别墅”和“里院”两种。 青岛里院是德占时期中国“传统建筑”受西方“外来建筑”影响形成的一种居住建筑形式,融合了中式四合院和西方商住式公寓的风格,是根植于青岛殖民历史和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形式。里院是青岛平民文化的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珍贵的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青岛城市更新加速、经济重心东移,位于老城区的里院建筑正面临困境,人们选择忽视它所蕴含历史文化价值,或将其拆除废弃,或盲目的翻新重建,大量的里院建筑(街区)消失在旧城改造的尘埃中,青岛城市的历史脉络已开始出现断层的迹象。对它们采取合理的保护与改造手段势在必行。 2 里院的“价值”研究 里院的“价值”就是应对里院建筑进行保护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美学价值。里院本身具有“美”或“古董”的特征,因此能产生出珍稀性价值。 2)建筑多样性价值。一个场所的美感是由许多建筑并列产生的,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栋建筑单独作用的结果。青岛老城区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所组成的。正是因为过去与现代并置,才凸显出老建筑的价值。传统质朴的里院建筑与单调贫乏的现代建筑所产生的强烈对比,更能激发人们发自内心地去感受、探索这个城市过去的故事。 3)功能多样性价值。在青岛,里院的租金较低,可为那些经济效益低下但社会意义重大的活动在城市中提供生存空间。而大规模的在开发项目会摒弃这些回报率较低的使用功能,这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4)资源价值。里院的过时并不意味着建筑的消亡,无论里院是否美观,有无历史意义,还是简单实用与否,能够被使用总比被替换掉要好,建筑整治比全部重建的代价要低廉。 5)文化记忆或遗产连续性价值。青岛的历史建筑对于建立文化认同感、延续社区共同记忆具有积极意义。目前,人们对于探索城市中历史文脉的兴趣在不断增长,这种兴趣源自整个社会对现代城市趋于雷同、丧失个性的担忧。 6)经济与商业意义。如今,探讨里院保护的理由还基本停留在美学、社会学和文化的层面上,而较少涉及到经济或商业价值。而现实情况是,在公共资金无法到位的情况下,出于经济和商业利益而从事的保护最终必然成为其他一切保护动机的基础。经济和商业并不是保护的对立面。 在里院的六种价值中,支撑所有价值的基础是里院的“经济价值”。保护的持续性一定是基于合理的经济和商业目标而做出的选择,如果里院只是因法律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才得到保护,那么各种问题将会接踵而至。 3 里院的“过时性”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所显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基本都与历史建筑本身或历史地段的“过时性”有关。振兴历史文化街区一定包含对这些“过时性”问题的处理和补救,以延长历史建筑的经济、社会寿命。过时性包含六个方面: 1)物质与结构性过时。因为里院建筑大多经历了较长的使用过程,建筑结构受使用时间、天气、地基变动、不当维护的影响,如不投入更多的力量加以修复和维护,建筑的物质条件会影响其使用功能。 2)功能性过时。历史建筑往往不能适应当前及未来适用者的要求。里院的户型、空间、设备均无法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匹配,这表现在:里院户型面积太小,存在房间穿套现象。建筑中缺乏中央供暖、空调、电梯。周围的街道没有足够的停车场(或街道狭窄导致交通阻塞)等。 3)形象过时。里院建筑对于使用它的人来说不再传递一种“现代”的形象。 4)区位的过时。因城市发展重心转移,城市商业迁入可达性更好的新区,里院建筑(街区)会产生区位的过时。 5)财政上的过时。折旧使得固定资产(如建筑)的价值随时间变化而有规律的降低。当里院的剩余价值被认为有限的时候,就会被拆除。 6)相对的或经济上的过时。里院建筑的投资成本可能会高于某些更有吸引力的地区,这使得里院相对于其他可替代的机会成本显得过时了。 4 里院的复兴策略 4.1 三个步骤 第一步物质环境的振兴,即对破败的里院建筑开展引人注目的环境干预。经过表面的修复和整治,将里院中的层层垃圾、灰尘加以清除,使街道的卫生得以改善。此时,街区就会展现出一种不令投资者、旅行者、居民从心理上感到排斥的良好形象。这一步可以在更新决策尚不明朗的情形下提前开展。 第二步是经济振兴,即应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基础建设,这样才能进一步刺激历史建筑资产的成长,以“私人生产性设施”支付“公共维护费用”,最终形成一个经济层面的良性的循环系统。

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c14639426.html, 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作者:薛猛 来源:《硅谷》2015年第04期 摘要通过对东风大街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及空间机理;指出影响东风大街空间形态的因素;从业态、物态及文态三方面指出东风大街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空间机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5)04-0246-02 1 历史街区概况 1.1 区位情况 东风大街位于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为城市主干路,是街区与外部的主要交通纽带,也是该街区历史最悠久的道路之一,东风大街东起春城大街,西至红旗广场,全长4125米,是该街区东西向最长的道路,三块板路面形式。越野路与日新路之间为东风大街的历史风貌特色区,长1522米,两侧分布有特色街坊。整体而言,由于建筑高度普遍较低,而街道较宽,达到较为合适的街道比例。 1.2 用地情况 东风大街是街区的主要大街,处于街区综合功能区域内,主要有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主要集中在东风大街和迎春路交汇处及厂区一号门前,东风大街传统风貌街道很好的适应并能够延续城市功能,此外东风大街在城市交通系统中主要承担了对外的交通功能。东风大街风貌区内的建筑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和现代风格建筑为主。 2 空间形态 2.1 外部形态 汽车产业街区内的道路骨架采用方格网布局,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构成整个空间构架。建筑对在这些道路网划分的地块中逐一进行填充,由于地块的划分趋于均质,一块块重复规律的地块产生强烈的秩序感,它成为地块空间各种划分的基本尺度单元,建筑以地块为边界形成簇群,以地块为尺度的参照使整个街区在形态上保持了和谐统一。该街区的道路骨架,把厂区和生活区两大功能单元有机的连接起来,同时又把下一级的零散分布的小地块有机的联系起来,反映出该街区特征鲜明的城市肌理。其路网结构以东风大街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脊骨骼,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沿东风大街平行布置。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为深入研究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与方法,本文以“南京1912”为例,对该历史地段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从空间格局、建筑面貌、绿化设施、功能作用四个方面评析了“1912”文化街区的规划手法,对目前城市历史街区的再利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街区;“南京1912”;民国文化;建筑;街区改造;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古都,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富。2002年南京市政府提出“文化南京”战略,城市开始着手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和重新规划,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规划较好的有“南京1912”休闲街区、“水木秦淮”休闲街区、长江路文化街、夫子庙商业文化街等等,这些街区除保留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外,现在已是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聚会为一体的时尚休闲商业区,是南京古典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之地,成为南京城市的标识。 1街区概况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经过三年的改造和完善,现已初具规模,该区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和“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风格古朴精巧,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 “南京1912”地段的规划,定位类似于上海“新天地”。在规划上,与其它街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历史地段,含有一定比例的真实的历史遗存,组合了一些真实性的单体历史建筑。其次它具有整体性: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它作为一个整体,有更强烈的组合的整体价值,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在这里,每一个历史建筑可能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都不是很高,但是组合在一起,便具有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在视觉环境方面,它可以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特定的历史气氛,因此,对于这个地块的扩建,在风格上必须与原有建筑统一,不能破坏整体地段的历史文化气氛。该区域的建筑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的历史遗存,对它的保护同样也是对该时期文化的保护与展示。 2总体规划理念 在对该地段调研之后,笔者对“1912”的规划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以下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最近看了英国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本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街区,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振兴案例的分析,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予以综合考虑,对历史街区复兴的难题进行了探讨,对我国现阶段进行的旧城改造有很重要的意义。 许多城市的文明处于消失的危险中,有的地方破坏了城市的文脉。划定保护区或历史保存区意味着承担更广泛的公共管理责任,一些普通的历史建筑不可能成为博物馆,因此应当创造一种可行的具有经济效益的使用方式。 通常城市街区的限定或确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划定物质边界,独特的街区个性和特色,功能和经济方面的关联性。一个街区中的历史建筑具有多层次的价值,而其基础是“经济价值”。在缺乏商业性理由的情况下,那些有严格法规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地方,是为了公众福祉而进行公共干预,市场往往不能有效地保护那些公众认为值得保护的建筑,因此,探讨在法规体系中到底体现了什么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历史街区保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美学价值。阿普 尔亚德说:“老城市展示了人的尺度、个性化、相互关怀、手工技艺、美轮美奂和多样性,这些在机器制造的,现代造型的城市中所匮乏的一切。”但如果将整个建成的环境都保护起来,就会使城市的进化和发展完全停止,使它的肌理和结构完全陷入僵化。2,建筑多样性的 价值。许多城市正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建筑所组成的,正因为过去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并置才显现出它们的价值。3,

环境多样化的价值。4,功能多样化的价值,不同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5,资源的价值。建筑的再利用促成了对紧缺资源的保护,减少了建造过程中能源和材料的消耗,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水平。6,文化 遗产连续性的价值。历史文化遗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历史观,引起人 们对文化延续性的关注。在这个变化的危险的时代,遗产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地质变化的安全区和庇护所的较色。抵制不断变化的全球文化同质化的倾向。7,经济与商业价值。利普凯马说:“要吸引私人投资到历史保护上来,必须创造并提升历史建筑的商业价值。” 8,历史街区的振兴。 城市历史街区面临着经济的挑战。城市历史街区可以以一种表面性或物质方面的振兴作为短期策略,其目的是引发一种长期的,更深层次的经济方面的振兴,尊重环境质量的同时,协调保护与振兴。过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功能性过时、形象过时、法律或者官方的过时、区位的过时、财政上的过时、相对的或经济上的过时等。城市历史街区的物质振兴有以下几种方法:历史建筑的拆除,历史建筑的整治,基于街区的振兴等。城市历史街区的经济复兴问题。对一个地区资产的物质性振兴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这个地区的自信,但没有经济方面的改善,物质方面的改善是难以维持下去的。提高竞争优势的办法有 以下几种:用新功能或活动取代以前的功能或活动;保持现有用地的 现状功能但须运作得更有利润;使功能多样化,对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使性功能协调并扶持街区现有的经济基础。哈维提到四种竞争的 领域:为成为生产中心地位而竞争;为成为消费中心而竞争;未获得政

厦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_王敏

厦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 王 敏1  张亚娟 2 (1.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361005 厦门;2.西安科技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710054 西安) 摘 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传统街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旨在重新审视历史街区保护的 价值以及目前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点建议,希望有利于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 关键词:都市形态布局;尺度;节奏;地域性;骑楼;景观轴;阴角空间1.概述: 对于传统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经济的问题。现代城市土地价格高涨,开发商的土地投机与政府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造成有价值的历史街区迅速的消亡。在旧城区历史街区作为单纯的观光资源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是不现实的。我认为所谓保留历史街区的理念实际就是保护都市景观,这不仅是保存都市形态本身,而且还是在更新都市时至少可以继承都市形态布局的理念。 2.厦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价值: 2.1.厦门中山路附近历史街区尺度宜人。 由于传统街道并不是以车行为中心而建造的,它更多的考虑的是人的因素,例如行人的步行,社交活动、购物活动等等,所以它的尺度相对较小以适应这类人的活动。中山路路宽约十五米左右,两侧骑楼廊道的人可以轻易的看清对方 。 图1 中山路附近历史街区外景 廊道高达五米而没有丝毫的压迫感。道路宽度与建筑高度之比D /W ≤1。部分路段临街商店的宽度与道路宽度之比W /D ≤1,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传统的街区中早期并没有办公楼、银行这 些大型单元的介入,因而也就避免了在街区中造成空 洞和间隙的可能。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的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地体会到。这样的街区让人感到亲切而温馨,充满人情味,完全没有那种空旷、宽广的现代街区的冷漠与乏味。这些特点都是形成厦门特色的商业街热闹气氛的重要原因。可以这么说,正是街道塑成了这里的一切。 2.2.历史街区的立面形式多样,富有节奏感。 图2 具有异域特点的建筑 建筑物由于不同的建造年代以及各异的业主背景造成了多种风格的建筑同处一街的奇异景象。这里被各种纹饰装饰着,欧式的线脚华丽的柱头、欧式穹顶、甚至是东南亚伊斯兰教、印度风格的影响。这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人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厦门深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历史背景,而这一点也正是厦门地 8陕西建筑 2009年4月总第166期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陈剑飞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陈剑飞1,张骏2 (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90;2.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6) 【摘要】以哈尔滨市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计为例,分析其在城市发展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花园式商业区的规翱与开发、内向型开放空间的发掘与营造、新老建筑风格的对比与协调、历史文化景观的承载与延续等设计目标,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街坊;改造 【中图分类号】Tu一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6864(2007J02一002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生活的城市从空间结构、规划布局到建筑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些有着深厚渊源的城市传统街区,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反映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我们把它们称为历史文化街区。或许街区中每一座建筑物都够不上文物保护的级别,但却以整体性的环境风貌记录着城市空问发展的文脉和历史发展的轨迹。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我们应在规划布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保护与改造措施。 1项目概况 花园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北起西大直街,南止木介街,东起海关街、红军街,西止耀景街,包括三片四个街坊。本例的改造街坊为哈尔滨待公布的第二批保护街坊,由西大直街、海城街、联发街、北京街围合而成,占地面积3.1公顷。该街坊是1899年沙俄为中东铁路管理中心规划建设的新城的一部分,是中东铁路建设局职员的住宅区,也是哈尔滨市现存唯一比较完整的近代铁路职工住宅街坊,它对了解哈尔滨城市发展史、继承和发展城市文脉具有重要意义。街坊内的居住形态反映早期花园式城市的规划思想,厚墙窄窗的俄罗斯式砖结构单层房屋,体现了严寒地区建筑的个性。街坊内还生长着有百年历史的老榆树约40棵,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保护价值。 2问题与对策 设计伊始,通过调研、分析,发现街坊现状环境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街坊内环境比较混乱,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相当一部分建筑已破旧不堪。现状建筑以居住为主,间杂一些公企、市政用地,住户冗杂,街坊内部环境很差,完全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特点。 该区前身为沙俄中东铁路建设局的职员住宅,受欧式建筑文化影响较大,但除了区域内两座保存较好的保护建筑外,其余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均为一层小住宅,规模较小,形式单一,为街坊的整体改造带来一定难度。 街坊地处市区中心,周围商业繁华,如将整个区域完全按现有特点严格保护,将影响此区域的城市活力,制约城市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在借鉴国内外以往旧城改造的成功经验后,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提出解决的途径: 环境整治——混沌一整合。对街坊周边历史较为悠久的14栋建筑(包括两座保护建筑)进行保留和修缮,因这些建筑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但仍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对那些后期私建、乱建的公企、市政用房及部分无保留价值的民宅予以拆除,并适当加建一定规模的新建筑以保证其开发价值,完成街坊建筑环境的整合。 风格转变——单一一复合。建筑单体的风格、结构、材料、细部等对整个街坊的空间环境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建筑应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城市发展的特点。因此,街坊内新加建的建筑应该体现新时期哈尔滨建筑的时代特色,一味仿古、造“假古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功能置换——居住一商业。鉴于本街坊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城市中心商业区),以商业功能置换现状的居住功能有很大益处:一方面商业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表现出鲜明的群聚性特征;另一方面商业活动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丰富的活跃性,易于实现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与传承。 3改造设计方案 3.1花园式商业区的规划与开发 花园式商业区反映了多元化社会中人们对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特有情调的真切感受和追求。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保护建筑和树木的前提下,结

小公园资料

小公园资料 汕头市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的中心,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区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这是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及小公园的象征之一。 历史 汕头市小公园是上世纪30年代初建设的,有假山、喷水池,树有“万国来朝”牌。1934年4月续建一座八角楼,红柱绿瓦,亭四周筑石椅,名为“中山纪念亭”,俗称小公园。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亭遭拆毁。1985年园林部门在原址重建假山、喷水池,植种椰子树、鱼尾葵等乔木和灌木,作为街心绿岛。1997年升平区鮀岛建筑公司重建“中山纪念亭”,小公园雅观倍增,独具一格。 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旧城的胜迹,是汕头历史商业繁华的见证,也是海内外潮汕乡亲和友人思乡流连怀旧的好去处。 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省汕头市的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的中心,周边汕头市小公园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区内有汕头市历史最悠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纺织品大楼(永安公司)和100多家商店,虽然她正在老去,但这里曾有过最纯粹的独特商业文化,有过许许多多汕头人的梦想和荣耀、挣扎与希冀。 小公园中山纪念亭 小亭历史 建成于1934年12月的小公园中山纪念亭,1969年在“破四旧”的动 荡岁月中灰飞烟灭、被夷为平地。新时期开始,百废俱兴,中山纪念亭应运复建。这座外表普普通通的小亭时时牵动着汕头的神经,甚至成为联结海内外的“脐带”。 自小公园中山纪念亭重建以来,这一带经常会看到这种场面,平静的街区突然间停下了旅行团的大巴,走下来的大多是来自海外的潮汕人,这时老城的中心又热闹了一阵。在回乡观光、探亲的华侨眼里,她像故家的门楣一样难忘,像祖母的笑颜一样可亲,总是那样令人魂牵梦绕。尽管有些旅客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故乡的一景一物只是在前辈的讲述中得到一些零星碎片,但眼前的一切使他们顿感自己原来也是故乡人。 小亭的意义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 摘要: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街区中的空间。文章从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空间传承的手法等角度,对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景现的空间传承实行了内涵及形式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景观;历史街区;空间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主要承载体,具备文物的特性,需要保持其原真性,所以希望它“不变”;但作为城市街区,它有必须完全融入城市,与城市共生长,否则街区就会死亡而使保护无从谈起,这样它又必须持续地改变。究竟什么要“不变”、什么要“改变”呢? 1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 1.1城市格局 格局的特色往往反映一个城市的规划思想。我国很多城市格局构图方正,主次轴线分明,但也有很多因地势变通、灵活的实例,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布局方式与它所在城市的布局形式相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街区的街区布局形式是这个城市传统城市格局的缩影。 1.2传统街巷 传统街巷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重要内容,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布局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是较为封闭、内向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将历史街区内部各个要素在空间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并协调和有效地发挥城市的诸多功能。例如,街巷在承担交通运输任务的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空间的主要场所。 1.3空间节点 (1)广场。广场是街区中主要用来实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属于公共开放空间。中国古代城市广场的概念较弱,一般城市没有专门建设

供人们实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广场,广场的功能往往是依附于其他的功能,如依附于庙宇、宗祠等宗教建筑实行祭拜等宗教活动;定期的集市贸易或经常性的实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戏台前提供给人们看戏的空地等等。现在历史街区中留存至今的也多是这个类的庙宇、宗祠和商业性的集市广场。如南京夫子庙广场、山西灵石静升镇文庙广场等。 (2)交通节点。通常是指街巷道路的交叉点。因为传统街区多是在自发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街巷常常弯折成曲尺形,或是和缓的曲线形。道路的交叉点不是简单的十字形,而多是风车形、丁字形、人字形等相互交错的一种形式,节点的空间景观丰富多变,有些也兼具景观节点的效果。 (3)院落节点。指建筑或围墙围合成的半私密空间,院落节点是外部空间序列的终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院落节点空间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也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注重的焦点。 (4)点缀性景观节点。通常指以标志性景观如古井、名木、牌坊、雕塑、碑刻等存有的节点,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重要标志点,人们在这里能够交往、实行信息的传达。 2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 对于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传承包括显性景观及隐性景观的传承。显性文化景观是以一定的物质或空间存有,是人们日常能够触及的,所以人们对它们也比较熟知。隐性文化景观是以人们的思想观点、文化要素等为主,有些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其内容,可有些是无形的,体现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脉络。本文侧重从显性要素对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展开论述。 2.1城市肌理的传承 在我国城市的历史街区中,城市肌理对城市建筑有着极大的控制力,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地城市肌理的限制,它是建筑在城市空间深层结构上的形态依据。要传承城市肌理的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图 1西安历代城市演变 图 2唐长安城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西仓历史街区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的旧城区更新改造动力十足,人们不仅要求物质环境的更新交替,更是对能够彼此进行精神交流、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社会多元共生,和谐共生的公共空间有着强烈诉求。历史街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风貌,保存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实施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传递历史信息、展现历史风貌、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历史片区所在地的文化、地理、人文、社会的深入探讨,对西仓历史街区的用地、建筑、交通、人口构成等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在原有建筑空间肌理上,延续文脉,解决居住整体环境,恢复历史街区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 功能置换 保护策略 更新措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问题错综复杂,城市更新改造变得更加迫切,在更新过程中,城市历史街区有着极大的价值, 传统历史街区沉淀着历史与文化,体现着地域特 色,承载着历史发展脉络,记忆着居民生活的片 段,由于历史街区生活质量的下降,风貌的消减, 基础设施缺乏,房屋破解的现实,使得历史街区 不得不进行城市更新,为了保留这些文化遗存, 延续文脉,继承城市发展脉络,改善居民生活环 境与生空间,恢复发展历史街区活力,探索出一 条适宜历史街区更新之路。 二、西仓历史街区发展现状 1.西安古城空间演变 西安具有最早的建城史和最长的建都史,历史文化资源丰 富,被誉为中国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不仅如此,西安以其特 有的都城遗址和规模宏大的唐长安城的规划,使得西安在 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图1、图2) 2.西安城市特色 31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为西安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 形成了西安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风貌。跨入21世纪,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的今天,我们认识到唯有 充分挖掘西安城市所特有的文化特色,继承并且发扬城市 独有的文化内涵,才能永久的保留城市的魅力。当代西安 的城市面貌在传统格局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规 划的指导下,城市大的空间布局沿循其历史文脉,突出其传统格局,彰显其空间气韵。从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等方面统筹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使保护与建设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形成了西安独具风格的城市特色。

汕头市小公园调查报告

汕头市小公园调查报告 2008年7月27日。笔者来到汕头市小公园片区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对汕头小公园进行初步了解。 其后,笔者又查阅了小公园的相关资料。 据了解,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缔结《天津条约》,中国被迫开辟十个通商口岸,汕头正式开埠。汕头小公园正是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的中心,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四永一升平”指的是永安街、永和街、永泰路、永平路和升平路),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区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小公园是30年代初建设的,有假山、喷水池,树有“万国来朝”牌。1934年4月续建一座八角楼,名为“中山纪念亭”,俗称小公园。亭于1969文化大革命中年遭拆毁。1985年园林部门在原址重建假山、喷水池,植种椰子树、鱼尾葵等乔木和灌木,作为街心绿岛。1997年升平区鮀岛建筑公司重建“中山纪念亭”亭名为鲁迅所题。 据介绍,关于小公园“中山纪念亭”,还有一则精彩的商业竞争故事。原来,自从南生公司新楼开业后,此处商机日渐兴旺,遂传来香港大新公司派员来测地规划、拟在小公园兴楼营业的消息,这就惊动了邻近大小商户。当时的南生公司的老板李柏恒预感到这样不好,因为大新公司是财势力足的,在香港、广州、上海都有分号,所以必须阻止它选择这个地方来开展竞争。李柏恒想出一个用“死人”压活人的办法,这个主意,其实是当时绥靖公署秘书杨幼敏为他设计的。建亭“报告”一呈上,当然里应外合、立刻批准。于是,南生公司带头,中小商户也纷纷解囊,建亭之举便紧锣密鼓展开了。 大新公司派人来察看,见到小公园兴建中山纪念亭,也就打消了来汕头设商业点这个念头。大新公司一“退兵”,小公园周围商号松了一口气,建亭一事便半途而废。建亭工程搁置,舆论哗然,始作俑者欲罢不能,李老板等只好想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思考(精)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思考 王旭 北京的历史街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杰作,是体现历史文化风貌的核心区域,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并促进其复兴和发展。 一、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重要意义 1.历史街区是继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作为世界级古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独有的城市特点和历史风貌。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文物古迹、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各类纪念建筑等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北京市首批公布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西城区有12片,其中重点保护区362.61公顷,占全市总量的64.7%。全区仅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0处,约占北京市的23.8%。把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作为城市建设的主题,是中央、北京市对西城区的要求。加快保护区的更新改造进程,继承、弘扬历史文化,充分体现古都风貌,是西城区重要的历史责任和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工作之一。 2.保护和复兴历史街区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最近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和宜居城市”,核心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西城区在2003年提出了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城市建设,尤其是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进程。只有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彻底改变城市面貌,树立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 3.保护和复兴历史街区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西城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保护区内的城市建设和更新改造相对较慢。据对什刹海地区的初步调查显示,历史街区内人均居住面积以5—10平米居多,达到北京市人均15平米的不到三分之一。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已经成为历史街区内居民的共同心声。 二、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面临的问题 1.保护与复兴历史街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于探索。建国开始至今,历史街区一直存在“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两者在同一空间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历史街区保护、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经济发展等方面利益冲突交织,政府、群众、专家、开发商价值取向分歧较大,始终难以达成共识。 2.历史街区人口、功能过度聚集,客观上给保护造成困难。一方面,历史街区的人口密度已接近每平方公里3万人,远远高于世界其它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地区;另一方面,目前历史街区内仍聚集了行政办公、国际交往、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商贸、旅游、教育、居住等众多功能,这些功能相互重叠干扰,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3.历史街区已出现衰败的趋势。由于市场机制、房屋产权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一些地区正处在衰败的状态,私塔乱建等违法建设情况严重,房屋自然老化破败,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条件差。以什刹海地区为例,三类以上房屋(危旧房)超过房屋总建筑面积的70%;除新建筑外,给水管只通到院,排水设施简陋,现在还存有50年代修建的合流管甚至明清时期的旧砖沟,全部为雨污合流;电线大多为明线,线路老化且超负荷运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4.历史街区人口逐渐贫困化、老龄化。如什刹海地区的退休人员占21.7%,还有不少下岗职工,人均实际收入仅6476.4—10626元/年,难以实现自我更新。 5.历史街区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现行市政技术标准与历史街区间形态及胡同肌理保护存在一定矛盾,胡同狭窄曲折,大市政配套难度大、成本高,致使改造举步

【一楼一古】 永平酒楼,当年汕头埠红极一时的“娱乐综合体”

【一楼一古】永平酒楼,当年汕头埠红极一时的“娱乐综 合体” ←汕头市文广新局主办 汕头都市报承办 永平酒楼好布置,陶芳酒楼好鱼翅,中央酒楼好猫腻,中原酒楼好空气。这是一首流传在汕头埠的顺口溜,讲述了1930年之后汕头埠酒楼业的风华韵事,老辈汕头人几乎无人不知。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昔日曾经被誉为小上海的汕头埠,灯红酒绿的酒楼都失去了光彩,留下斑驳失修的老建筑,让人无穷遐想和追思。 当中,曾辉煌一时的永平酒楼,四层楼欧式建筑如今已破败不堪,只剩下一层和二层的前半部分基本保持着原貌,内里楼层坍塌、面目全非。 目前,随着小公园片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推行,东起外马路、西至至平路的永平路段上,各处历史地标建筑已陆续进入维护修缮中。永平酒楼也将于2017年初进入火力全开的修缮工作。 永平酒楼老照片 永平路永平路民国年间,当年汕头埠的酒楼大多兼营餐饮。永平、陶芳两家开业于上世纪20年代,是汕头埠开业较早的酒楼。永平酒楼位于永平路头,始建于1922年,坐北向

南,现存为二层长方体欧式建筑。通面阔15.5米,通进深64.2米,建筑面积995.1平方米,该建筑为砖石木结构,正面呈左右对称式,门额顶部有欧式团花图案浮雕,正门外沿设X形折合式拉闸门一道。是一座宽趟的四层楼建筑,1922年建成后,一二层是餐饮,三四层为旅馆。从老照片上还可看到,永平酒楼四层以上的天面,还有一些建筑物,估计是露天活动所须的设施。永平路原叫第一津街。永平酒店建成后次年,第一津街扩宽,并改名永平路。永平酒楼照片(邓忠庭摄) 物美价廉“好布置”见证一段红色历史据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陈嘉顺考证,永平酒楼建成后虽很有名气,但当时酒楼的房间收费却属于汕头埠酒楼三个档次的最低等,每晚银元1至3.2元,比客栈略高而已,物美价廉,赢得了“好布置”的美誉。 “另外,1925年11月7日,第二次东征军部队进入汕头后,周恩来等东征军领导人曾在这里举行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 利八周年纪念大会,各机关代表共五百多人参加,可谓‘洵极一时之盛’。”陈嘉顺介绍,1926年5月1日,又在这里召开了汕头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会议宣布汕头总工会正式成立。“永平酒楼见证了这段‘红色’历史,对研究中国近代革命史有一定实物考证价值。” 永平酒楼广告文人墨客常莅酒楼郁达夫大赞功夫茶郁达夫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和保护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街区,那是属于城市的记忆,是文化的承载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根,对其保护与更新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须知历史街区是不可恢复的。一旦破坏了,就不能挽回。保护历史街区,就是保护我们的城市,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1 追溯历史街区保护的历史 回顾历史,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个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中有一节专门讲述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这一概念,但仅仅针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能代表某时期的建筑物,可以教育人民者;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其保护古建筑和其历史街区是以对人的关注、对它所定义的城市四大功能之 一的居住为前提的。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文物古迹概念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体现出对文物和建筑环境的重视。现代街区的保护法规最早出现在法国,1962年的《马尔罗法令》(《历史街区保护法令》)率先制定了保护历史地段的规定。1976年《内罗毕建议》是真正使历史街区保护达到国际公约,“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还包括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立法和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2 历史街区保护在中国 当代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民众混淆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和保护方法。大部分人在认识上对“保护”所包涵的内容不够明确,存在误区,甚至是错误的,

其中不乏政府官员和一些专家。而保护需要有明确的基本认识:首先要把保护文物古迹与保护历史街区区别开来:文物古迹己念物(Monuments)是包括遗址、艺术、墓葬、石刻等建筑物,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发生直接的必然联系。对于不同的历史街区中,包含四个要素: 1)街区肌理,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问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 2)历史遗存,主要是指历史建筑,也包文献标识码:A括桥梁、河道、堤坝、遗址、古树等; 3)风貌基调,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等; 4)文化内涵,即非物质遗存,主要包括名人、名事、服饰、饮食、生活习性。保护文物古迹的目标,是尽量保存其历史的真实性,即不动或者博物馆式的保护。而保护历史街区的目的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变化更新,尽量使其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但一些地方政府因经济目的、改善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把些名人故居作为古迹,通过博物馆式的保护(翻新或者整修), 对其周边的建筑却大面积拆除,建适合旅游的配套设施如仿古商业街,不伦不类,真古董被打造成了假古董,原住民被逐步分化肢解,商业的充斥,破坏了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如讨论关注最多的是北京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保存和更新,城区的大量传统历史街区——四合院、胡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好:多数老房屋危险残破,或经过多次翻修已失去了原貌;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不理想,居民生活质量很差;许多历史街区内已插入不少质量很差的非传统风貌的永久或半永久建筑,传统风貌已经残缺不全。虽然北京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行动,圈定并规划了许多历史街区作为保护对象,但形势不容乐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