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儿童教育理念

德国儿童教育理念

德国儿童教育理念
德国儿童教育理念

德国儿童教育

中国的家长很喜欢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这句话的

科学性如何,至今也没有得到多少有力的证据去论证。而遵循这句话的思想,

导致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长在几岁的孩子身上强加许多花样百出的学习任务,

多少有点揠苗助长的意思。相反,德国的教育理念,恰恰和我们中国这个耳熟

能详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而德国主流的

学前教育体制,爱因斯坦教育体制就倡导这样一种思想,在学龄前,留给孩子

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爱因斯坦曾在演讲中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只是拥有无比强烈的

好奇心罢了。”他并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他的童年学习经历在许多中国的教

育工作者和家长看来就是一个差生,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差生”,成为了科学

发展历史里的一个泰斗。德国的儿童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如何激发一个孩子对他周围的世界产生好奇呢?德国的儿童教育工作者给出了

一个平凡的答案:玩。玩,是人的天性,更是学龄前的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

德国的教育工作者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孩子在学龄前的想象力是十分

丰富的,对周围未知的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无时无刻提

出让大人捧腹的问题,并通过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这

种“好奇——发现——思考——认知”的过程,就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学习的

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激发这一连锁反应的关键因素,就是“玩”。在学龄

前的教育,德国的教育工作者,只需要为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提供支持和鼓励,

而不用过早地进行一些知识的教育。

曾经有在德国从事儿童教育的研究人员指出:德国的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更注重学会如何在幼儿园里和年龄相仿的人相处,和小伙伴们寻找好玩的

游戏,自己制定游戏规则,也鼓励他们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培养他们探索科学

的精神和意识。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更注重的是“双

语教育”、“艺术教育”、“诗词背诵”等等机械的教育方式,孩子在获得知识,得到大人的认可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一样有满足感,有成就感,也许孩子

们也能获得短暂的学习乐趣和学习动力;但是,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十分肤浅的,也是十分不牢固的。获得的仅仅是家长的表扬,以及家长间的相互攀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的学习方法,带给孩子更多的是学习的厌恶心理,并由

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这也是中国教育体制下产生的“江郎才尽”,最

终家长望子成龙的厚望也化为泡影。

德国的教育者们认为,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过早的教育,是在知识的传

授中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过早的让孩子接触系统知识的教育,

只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和反抗的心理。爱因斯

坦曾提到,学校的职能,应该始终将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

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知识,应该是孩子自己通过对外界

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再根据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获得的。德国的儿童教育对于孩

子来说,是一种的礼物,而不是一种任务,这就是德国爱因斯坦的教育理念在儿童教育的影响。

在中国,多少品学兼优的小学生,本应该是天之骄子的他们,往往在初中和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堕落,这种现象并非是偶然。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里,繁重而机械的学习任务,生搬硬套的知识,考试时偶尔的挫败感,都在无时无刻增加他们的厌学心理,而他们原本应该拥有的各种学习天赋,好奇心,想象力,逻辑思维,思考能力等等,都在他们的学习历程中消失殆尽,最终即使辛苦地拿到他们想要的毕业文凭,但也是一个爱因斯坦教育理念里提到的“有用的机器”,而非该教育理念追求的“和谐发展并独立思考的个人”。

德国,是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他们推崇的爱因斯坦教育体制,并非拥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在他们国家的教育工作者看来,仅仅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么一句看似雄心勃勃,旨在把中国孩子培养成世界精英的话,却让多少中国孩子赢在起跑线,栽倒在半路。

德国幼儿园概况

德国幼儿园概况 1、德国幼儿园的环境——自然。 德国幼儿园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家庭的温馨。通常室内外都显得十分安全、卫生、舒适而且丰富多彩。德国幼儿园的门一般都很小,基本没有气派的“大门”。幼儿园一般都是两三层楼的建筑,而每一个幼儿园都有大片的户外活动场地。户外场地极其自然,通常除了走道铺着朴素的石砖,就是草地、沙地、石头地,还会有许多小山丘或小山坡。在中国常见的塑胶地却从未见到。幼儿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活动量都很大,胆子也很大,动作灵活。老师只是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幼儿在这里,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显得很愉快。而站在一边的我们,有些时候倒会觉得心惊肉跳,非常担心孩子们的“胆大妄为”。 活动室装修十分朴素,内墙上多是白色涂料,然后装饰一些幼儿的作品或一些图表、计划等,看上去随意自然。室内游戏器材、活动材料一般都是木质结构,本色,用清水漆漆成,一看就知道很结实耐用。 2、德国幼儿园的种类——三类。 按照幼儿园的设立者及其接受政府补助及辅导的程度来分,德国有三种幼儿园: (1) 公立幼儿园: 由县、市政府所设立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监督及辅导,例如公立幼儿园园长和幼教师之遴选及派任全由这个单位来负责。公立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一般和政府的规定相去不远。 (2) 私立幼儿园: 括了由基督教、天主教及其它宗教团体或由协会、财团法人、公司、研究机构所设立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补助及辅导,但其教育理念及幼教师的聘任并不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监督或控制。另外,还有许多由教育理念相似的父母亲所设立的幼儿园或托儿所。这类幼儿园一样也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补助及辅导,但是所有在幼儿园就读幼儿的父母亲是"园长",他们有权自己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幼教师,并要求幼教师以他们所认同的教育理念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父母对幼儿园里的活动与策划有高度的参感。这类幼儿园出现于六十年代,一群不满当时幼儿教育的父母亲提倡反权威教育,并亲自设立他们理想中的幼儿园。这个运动影响所及是有更多带有特殊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纷纷成立。 (3) 独立自主的幼儿园: 这类幼儿园不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补助及辅导,例如华德福幼儿园(WaldorfKindergarten)2。华德福幼儿园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家长的缴费,为了顾及低收入家庭,所以缴费标准以幼儿父母的月收入来分级,最低收费目前为每月90马克 (1马克约15元新台币)。 3、德国幼儿园的空间区隔——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刻意安排。 活动室有大有小,但是以各种形式区隔,很难在室内找到能容纳全体幼儿所用桌椅的集体教学空间,因此教学是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的。空间优势非常鲜明,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不同材料形成各种功能活动区,任幼儿自由选择,同时也为幼儿交往合作的需要提供了多种区隔形式,它的意义是:最小的空间是为幼儿独处或一对一活动所设;较小的空间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在小组群活动中,倾听他人和被他人倾听,使沟通更容易进行;较大的空间使幼儿在大组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 《中国妇女报》2005年2月19日的一篇文章报道,题目是《幼儿身心发展亮红灯》,天津市医药学专家协会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天津市3到6岁儿童进行抽烟调查发现:近一半儿童存在身心发展欠缺。调查设置了动作、认知能力、情感和意志 成为家长很容易,只要孩子一出生,我们便自然成为家长了。然而,要做个称职的好家长却很不容易,做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就更难。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石。 一、家长要有正确的幼儿教养态度 家长要有以下几种教养态度: (一)“沉下去”的态度 幼儿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有能力的人的基础教育,绝不是进名牌学校的升学教育。但是,很多家长把眼光超前地放到了将来的考试竞争上,即使是进幼儿园的入学考试,在家长眼里也绝不会等闲视之。幼儿园希望进来的孩子更聪明,于是有的幼儿园的入学登记就演变成了一种选拔,此时似乎就有了优劣之分;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冒”出来,要盖过其他孩子。这两种态度的指导思想,都是把孩子往上“拎”,而不是往下“沉”。比较而言,“沉”下去的教育把握了教育的实质,眼

光长远地培养孩子的素养,而不是从小就把他们往“考试机器”的道路上赶。对儿童的培养,往往沉得越深,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越大。 (二)坚持的态度 所谓的坚持,是指态度的一贯性。许多家长不是没有理念,而是看到孩子出现的倾向较难以改变时,他们就放弃了矫正的努力。带孩子是一项很重要,也很难的工作,坚持是必需的。有些家长兴致来了就和孩子亲热一番,没有时间就远离孩子。这样的方式,不但于情感培养不利,而且会影响孩子诸多好习惯的养成。孩子的习惯决定他的一生,好习惯是孩子终生的财富,我们岂可不要?而这笔财富就在家长的坚持中得到—坚持科学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方法。 (三)开放的态度 儿童的成长有开放的内在要求。但许多家长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比如,对幼儿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倾向为按部就班,甚至对孩子的限制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代人。这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只有一个,放手不起。其实相反,科学的开放最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家长的思想观念积极开放,孩子就心胸开阔,有助于今后的眼光远大、思维活跃;家长在学习上的开放,有助于各学科知识的交融,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有益于孩子的学习效能;家长在人际交往上的开放,有益于孩子的落落大方,具有社会人的品质…… (四)快乐的态度 快乐是儿童最需要的财富。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尽可能地使自己快乐起来。从深层次来说,快乐是一种品质。

德国耶拿教育制度的意义

范熾文 國立花蓮師院初等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花蓮市華西街123號 0920133068 fun5244@https://www.doczj.com/doc/fc14507583.html, 摘要 在歐洲有四種著名學校改革實驗,分別是蒙特梭利、道爾頓制、弗來納特、與耶拿制度。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耶拿制度就成為國際新學校運動之一。特別是耶拿制度強調自由教育歷程與系統性自我決定學習。今天耶拿制度已經愈來愈重要了。 從1923年,彼德彼德生教授就在耶拿大學發展耶拿制度教育理念。 耶拿學校有四項教育重點:談話、遊戲、自由工作與慶典活動。耶拿教育理念主要目標在發展學生的社會能力,學習與團體相處、學習工作。同時要發展學童之情緒、智慧、感情與操作能力。 最後本文提出幾點對教育改革之啟示。 關鍵詞:耶拿制度、教育改革 「彼德生先生繼續保持了耶拿大學對於教育研究的良好傳統,而且有過創造的貢獻。對於德意志國民教育的改進,小學教師訓練水準的提高,他曾經作過長時期的奮鬥。他是一位高貴的大學教授,同時也是青年學生的良友、顧問與提攜者。耶拿大學,尤其是教育學院的全體教師,對於彼德生先生,永遠保持著光榮的紀念。------------------德國耶拿大學校長為彼德生教授所發訃文中間幾句重要的話。 ----引自田培林著,1986:817 在歐洲有四種著名學校改革實驗,分別是蒙特梭利(Montessori)、道爾頓制(Daltonplan)、弗來納特(Freinet)、與耶拿制度(Jenaplan)。國內對前二種教育理念、制度已有許多文獻研究,唯對弗來納特與耶拿制度較為陌生,筆者在德東共參觀三所耶拿制度的學校,對於彼德生教授所創設之制度、理念與教育措施,特別感到興趣,擬藉本文加以介紹並提出幾點教育實驗的啟示。 一、彼德生教授生平事略 耶拿制度(Jenaplan)是彼德生教授(Petersen,1884-1952)在耶拿(Jena)大學時所創設一種教育理念。(King,1970)彼德生於一八八四年四月二十六日生

幼儿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理念 1.蒙特梭利认为, 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以感官训练为主,因为那么小的孩子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通过感觉、行走、触摸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 2.儿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霍华德.加德纳 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其理论更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 3.瑞吉欧方案教学 瑞吉欧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城市,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Malaguzzi)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兴办并发展了该地的学前教育。数十年的艰苦创业,使意大利在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之后,又形成了一套“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学校组织方法以及坏境设计的原则”。人们称这个综合体为“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体系”。 4.华德福教育 20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精神领域,并创立了一门特别的精神科学,称为“人智学”。 5.EYFS-英国早期教育体系 EYFS是英格兰政府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给幼儿最好的开始”为宗旨,提出的一个教育方案,此方案在2008年9月被正式纳入英格兰的法制中。 EYFS的目标是:给所有O~5岁的幼儿提供一个连续的发展与学习体系,使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将来成为身心健康、拥有安全感、成功和快乐的人。 此方案包括了六个幼儿学习领域: 1.个性、社会性与情感; 2.交流、语言与书写; 3.解决问题、推理与数理能力; 4.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5.身体的发展; 6.创造力的发展。 英国基础教育的理念:交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去传授"什么是真实的和正确的"活动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教育者和儿童之间不应该是不成熟的,须要保护的个体和看护者的关系。而应该形成一种基于真正友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特点就是自发自然、冒险和愉悦。

我看德国的学前教育

我看德国的学前教育 【摘要】德国是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德国重视教育,并将其民族的严谨性体现在教育中。追溯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源与历史,探索其发展的原因,从中汲取有益经验,能够给我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一定的启示,对我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国;学前教育;比较 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德国的学前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期就出现了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在英国幼儿学校的影响下,德国也曾出现了幼儿学校运动,并开始了幼师培训工作。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福禄贝尔创办幼儿园以后,对西方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国重视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两者的紧密联系。政府历来主要把学前教育视为福利事业,交给教会、慈善团体和私人办理,不对学前教育作硬性规定。学前儿童教育注重通过游戏和其他自由活动的方式来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政府日益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制,作为初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19世纪前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的最初20年,为解决父女劳动力就业,幼儿无人看管的问题,各地建立了不少私立的、冠以各种名称的学前教育设施,其目的在于保护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且多为季节性设施。其中,最早且最富盛名的是侯爵夫人巴乌利美开设的保育所。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至战前阶段。这一阶段,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有一定的进步性,德国的幼儿园继续朝着多轨的方向发展。1924年,德国政府颁布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俄优先地位。该法案基本上定下来现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规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第三阶段是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战后,德国一分为二,两个国家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路线。在东德,幼儿教育被纳入统一的学校教育系统,成为公立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西德,幼儿教育又恢复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传统。同意后的德国保持了西德的学前教育传统。 二、德国学前教育的现状 1、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管理。在德国,学前教育机构名目繁多,形式各异,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传统幼儿园,即幼儿一般按年龄分组进行活动,1岁前的婴儿分为一组,1~3岁幼儿为一组,3~6岁幼儿为一组。传统幼儿园在形式上主要以混合组的形式,将不同年龄的儿童合在一起活动。二是幼儿俱乐部或游戏所、儿童店。三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幼儿园,如蒙台梭利幼儿园。德国幼儿园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幼儿园主要是由联邦各州的青少年福利局或其他相应的组织直接主办的。私立幼儿园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质的,是私立幼儿园的主体;另一类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德国所有的学

德国人的教育方式

xx的教育方式 尚无数据 过多的指责形同挑剔,过多的关怀形同压力,过多的放任形同放弃,过多的干涉形同无能。德国人爱小孩绝对不会输中国人,但是中国小孩在家长过度保护下多半都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应变、依赖心重.........或许参考一下德国人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我们下一代的正常成长。 幼儿教育是成长的第一步,这一步能否走好与性格形成和命运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上午9时,沉浸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德国北部城市汉诺威寒冷无比,然而位于市区的玛格瑞特幼稚园门口分热闹。 孩子们背着硕大的书包,精神抖擞地陆续走进园内,开端了一天的生活。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我也走进了幼稚园。衣服穿多了易感冒,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走进活动室,只见里面堆满了各种垫子,孩子在上面尽情地翻滚嬉戏。6岁的乔安娜在圆形的蹦蹦床上弹跳,一不留神把2岁大的托尼撞倒了。托尼大哭起来,而站在一旁的老师并没有马上跑过去安慰他。3分钟后,老师走过去温和地说:“托尼,你刚刚被乔安娜撞了一下,你觉得很委屈对不对?可是你是小男子汉,难道还没有哭够吗?”托尼点点头,立刻收起抗议的哭声,用袖子擦去脸上的鼻涕和眼泪。

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1、让孩子了解世界的黑暗面学会自我保护 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德国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出了名的强。德国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呢?磨难营是他们的法宝之一──让孩子参加一些近乎残酷的训练活动。或许你会觉得这么做很残忍,德国父母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因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坚强。 2、孩子要放养不要圈养 德国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既不附属于家长,也不依赖家长。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也具备独立的思维。 3、教育孩子独立不能舍不得 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并且必然成为一棵大树。而在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园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与好习惯、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我及主动争取表现的精神等。 4、自制甚于控制 德国人富有,但是绝对不奢侈,所以德国每年的平均消费都不会很高,这主要得益于德国父母从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德国孩子从小就养成了非常好的理财习惯:不乱

花零用钱、随时去银行存钱,即便玩游戏的时候也很节省。 三件小事看中国与德国教育孩子的差别(一) “妈妈,我想要一块巧克力糖!” 这一天,在德国的一家超市里我听到了这句在国内经常听到的撒娇声。 “这里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会影响到别人的。这星期我们计划要买的东西已经全在这里了。”说着,这位德国妈妈指了指她的购物筐,“如果你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块巧克力糖的话,你可以去买,如果没有那你就只能放弃了。” 我静静地听着,感觉很难想象这是在跟一个可能只有三四岁的小孩在说话。只见那个孩子眨了眨双眼,无奈但却顺从地跟随着妈妈去了收银台。 试想,这一幕若是发生在中国,大多情况下是会以家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妥协为结局的。而这对母女之间却没有任何的责骂与哭闹,德国家长都习惯于将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德国的孩子们也不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将哭闹作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武器”。在德国,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我去过的私人家庭,都很少听到家长的责骂或是孩子的哭喊,你能听到的,只是他们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对话交谈。 (二) 在中国,小孩儿上高爬低是大人们最为担心的事,生怕万一不小心摔着孩子。而在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里,我却碰见了一位“胆大”的父亲。 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依山而建,有很多陡坡和山路。在公

德国学制详解

德国学制详解 久闻德国的教育体制与国内不同,幼儿园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初高中注重个性发展,大学里勤奋好学,研究生和博士更是苦心钻研,而选择移民德国,很多家长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德国给每个孩子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感觉被抛弃在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之外。所以这个好不只是体现在教育的高质量,更体现在每个孩子在对选择受何种教育方式上有话语权。 而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家长需要在中小学时代就开始挖掘孩子特长,根据孩子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孩子以后该走的路。 由于德国学制体系的复杂和特殊性,初到德国的家长们总是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今天就来带各位家长们揭开德国教育体系的面纱。 幼儿教育 作为人生启蒙的德国幼儿教育,在德国人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样的幼儿教育,使得德国宝宝们能在之后的人生中后劲十足? 不同于国内幼儿园赢在起跑线上的概念,德国幼儿园会更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天性,独立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只不过他们的培养方式是玩。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里,孩子们会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内容,接触真实的社会。去警察局,学会如何在碰到坏人时报警;去消防队,和消防叔叔们学习如何灭火,如何在着火时保护好自己和离开危险的地方,以及一些躲避火灾的常识;体验野外森林;参观一些花圃和庄园;在一些蔬果丰收的季节,老师会带着他们体验大自然,亲手采摘草莓,樱桃或者南瓜。 孩子三岁到六岁的时候,德国幼儿园如此丰富的内容,启发性的引导,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动手能力。 移民德国后的家庭,在孩子入了德国幼儿园后,学习语言和其他能力的速度非常惊人。而老师们也会积极给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提醒家长在哪个方面需要要多引导孩子。而这个提醒很少是跟学习相关的,如果被幼儿园老师发现孩子提前学会了认字,家长们还会被老师批评。

幼儿园最新教育理念

幼儿园最新教育理念-----之课程 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核心是促进幼儿的发展,重视发展每个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应变能力;强调创设丰富的室内外环境,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水平开展各项活动;强调游戏是课程组织的基本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教师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根据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灵活而有差异的教育。为此,幼儿园主要通过以下活动来实施课程。 科学探索活动:在烹饪、玩沙、玩水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幼儿通过比较、分类和寻找因果关系,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探究以及创造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讨论观察所得,在幼儿预测结果时提出质疑以引起幼儿的思考。 大型运动类活动:在室内外活动区中发展幼儿的投掷、跳、跑、攀爬等运动技能,使幼儿真实感受身体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协调运动的,以加深幼儿对运动的理解。 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区,幼儿可以涂鸦、撕纸或剪纸,可以用颜料涂画或用黏土造型。通过艺术创作,幼儿可以提高手部控制能力,这种技能有利于前书写能力的培养。同时,艺术活动还有利于帮助幼儿感受有关质地和结构、形体和色彩等物体特征,使幼儿获得有关数学学习的经验。 戏剧游戏:幼儿通过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尝试理解、控制自己的世界,体验分享的快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释放生活中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幼儿也可以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来尝试适应外部世界。 积木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自主决定使用何种大小、形状的材料,计划和安排建构过程,关注建构技能的应用。他们可以与同伴一起通过测量、计算来解决问题,体验分享或合作的快乐。 阅读活动:当幼儿用语言来表达感受、分享观点和传达喜欢或害怕等情绪时,他们开始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当幼儿听音乐或欣赏诗歌时,他们能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桌面玩具:小积木、字画谜、配对卡片、堆叠盒、螺钉和钉模板、穿珠等桌面玩具能帮助幼儿学习分类、排序、合并以及一一对应,这些都是幼儿前数学学习的重要经验。

德国幼儿教育

德国幼儿教育简介 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婴幼儿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 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力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幼儿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还未纳入学校教育系统'由少年军领导管理。 他们认为: 1、孩子是一个人,但他需要时间去发展成为一个人; 2、孩子是一个历史的人,他总是出生在某个空间,社会的某个阶层以及某个时代背景'他还面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历史; 3、孩子是生活在一个与他互动的社会空间,他需要与同伴、成人、社区以及乡土文化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非常重视幼儿的社会性); 4、强调孩子生活在一个与他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中,海水、太阳、石子、树林、沙子等等都是他所要探索和利用的(所以很重视孩子发展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德国的幼儿教育突出的有两点: 1、家长是教育的主人; 2、孩子就是孩子,幼儿园是孩子发展的地方,要对孩子提供帮助,支持、鼓励、引导孩子用自已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看似“不近人情”的德国式育儿 德国爸爸Dirk的首度“不近人情”是对待孩子的发烧。宝宝Charles第一次发烧的时候,Dirk主张让宝宝靠自身的免疫力来战胜疾病。他认为发烧是孩子身体内部的病菌在捣乱,如果用抗生素把病菌压下去,免疫力就会减弱,如果用自己的免疫力去压制病菌,免疫力就会提高……这个观点看上去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Charles后来再也没有得过大病,只是长牙的时候发过烧,靠他自己的免疫力很快就好了。现在他的身体状况很好。中国妈妈Ginny如今也认同了不能滥用抗生素这个科学的观点了。

德国学前教育理念

海外育儿 | 德国体验式学前教育 前段时间,微信上有朋友问起之前疯传的德国立法,禁止学前教育的帖子。后知后觉的我赶紧科普了一下,读完顿感有必要写一篇小文,介绍一下德国的学前教育。借以此文,也顺便让大家感受一下德国的学前教育是如何进行的。 因为我曾经打算让女儿YOYO提早上学,所以我专门去附近的幼儿园了解情况,后来又因为我们搬了家,于是参加了两次不同幼儿园的学前活动。一来二去,我也算不大不小的专家一枚了。 我们所在的巴登州的公立幼儿园大多是3~6岁混班,所以学前教育大多是渗透于幼儿园里的。YOYO先后所在的两个幼儿园,都是过完圣诞节、新年假期之后开始给当年上学的孩子开始一周两次的学前内容学习。 德国的学前教育相比国内的学前班,不管是从学习内容,还是从课程设置,貌似都单薄了点。但仔细一想,学前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即为幼小衔接做准备,而非提早开始小学的课程,所以这些时间其实也足够了。 学前教育内容 以专注力和逻辑训练为主

德国的学前教育,正儿八经坐下来学习知识的时间不多。对于学前的孩子,幼儿园每周会有1~2次的安静坐下来时间,为小学45分钟的上课做准备。 除此之外,幼儿园还会安排一些课程,作为学前准备,但这些课程大部分内容是以专注力训练、逻辑游戏题为主,比如找出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图片的排序等等。课程里也偶有一些和德语或数学相关的内容,比如找出单词的开头字母。 但总体的课程设置更多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学习内容也非常实用且接地气,比如学习数钱,理解时间的概念,观察沙漏和钟,感受长度和重量。让孩子亲自体验自己的体重等于多少盒牛奶,以及进行各类科学小实验。 譬如做一个小小水循环系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转换。或自己做净化水实验,体验光的魔法,观察燃烧和氧气的关系等。课程的内容设置既有科学性,也非常有意思,孩子们参与其中,非常开心。 组织孩子进行各类外出活动,是德国学前教育的一大特色幼儿园不定期组织的外出活动,也非常受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德国幼儿园的各类外出参观活动本就不少,对于学前孩子的,就更多了,比如,参观消防局、警察局、气象局等。参观警察局时,会由当地警察局的警察叔叔教学前孩子

五大经典幼儿教育理念汇总,快来看看吧!

五大经典幼儿教育理念汇总,快来看看吧!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以感官训练为主,因为那么 小的孩子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通过感觉、行走、触 摸来使自己获得各种水平和技巧。感觉训练能够让孩子的感觉器官变 得更加敏锐,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水平、判断水平、专注力和意志力,在孩子的身体功能协调和完善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通过作业,儿童自然就“学会谨慎,学会自觉, 学会指挥身体的行动”;通过作业这种自由选择的个体活动方式,学 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他人,使“儿童之间没有妒忌,没有争吵”, 从而培养“绝对平静”的气氛,良好的秩序由此而来;通过作业,让 儿童学会自我约束,为意志力形成作准备,推动儿童服从。 可见,蒙台梭利所主张的是从自由经过作业到自觉秩序和服从, 从而实现让儿童自我教育的目的。蒙特梭利的教学内容以教具的种类 来分,分为五大领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自然人文教育。 1.日常生活教育包括照顾自己、维护环境、基本动作、社交行为等,锻炼孩子肢体动作的协调水平,协助孩子适合环境,具有独立生 活的水平,同时培养孩子的耐心与注意力。 2.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培养孩子敏 锐的感官,锻炼孩子辨别力和手眼协调的水平,同时培养孩子观察、 比较和判断的水平。 3.数学教育包括建立数的概念,理解数字,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 水平、判断水平。 4.语文教育:实行听说训练,培养孩子听说水平、早期阅读水平,提升孩子的语言水平。

5.自然人文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自然等教育,引导孩子接触 身边的世界,形成对形状和色彩的认知,教孩子学会理解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中国一些教育人士对蒙台梭利的评价:有专家提出:“蒙氏教育 中的自立和独立价值,强调的是个体而非团体,儿童可能会因为缺乏 相互协作降低其社会技能,使得孩子最后不能适合传统学校。”蒙台 梭利通过作业把自由与纪律、活动与教育协调起来的做法是一个有意 义的尝试,她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研究儿童、引导儿童,这对于提升 教师素质也有积极意义。但是,因为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天性理想化, 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而也就夸大 了儿童自我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这就决定了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被动、消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直接传授 知识和说理方面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 北师大霍立岩教授指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局限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难以在更多地区推广;其二,对学龄前 儿童的教育效果不如对学龄期儿童效果好;其三,实施过程中出现了 一些具体问题:这种高结构化的课程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蒙台 梭利教育法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这种教育法的结 构化水准较高,所以,儿童的行为常被高结构化的活动所限制,不利 于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从蒙台 梭利教育法设计的教育内容由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 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来看,缺乏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忽 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 瑞吉欧教育理念 瑞吉欧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城市,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Malaguzzi)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兴办并 发展了该地的学前教育。数十年的艰苦创业,使意大利在举世闻名的 蒙台梭利之后,又形成了一套“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学校

德国的家庭教育

德国的家庭教育:你并非要得第一不可 当今世界,各国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如何帮助孩子成才,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据德国《家庭与教育》杂志的一篇文章介绍,德国人对如何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父母自己如何对孩子言传身教有独到的见解。他们坚持认为,家庭在孩子的成才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你并非要得第一不可” “我的爸爸很早就让我知道:我并非一定要得第一不可。”来自德国,现在北京大学读中文的里求(中文名)说,“在我失败时,他总是告诉我,他对此感到很平和,他认为我比成绩要重要得多,但是他的确很希望我能够有好成绩”。 德国人比较注重为孩子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他们不希望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他们也会很关心孩子的成绩,但是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比实力更重要。从另一方面说,德国人比较注重从情感上渲染孩子,他们很关心孩子,从小就使孩子感到被爱,每次都会鼓励他们去做,做得更好。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是有不良行为时,他们会很认真地去和孩子探讨原因,积极从孩子的观点去考虑问题,而不会给孩子施加压力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他们把孩子置于成绩的上面,而不是成绩要比孩子重要。”里求说,就他在德国待的20多年里,他发现德国人十分善于在家庭中营造

一种教育的氛围。“就以我来说,我的爸爸是一个司机,妈妈是一个公司里的职员。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不再爱我。记忆最深的是,小学的第一次考试我没有及格。回家去的时候妈妈知道我不及格,但是她并没有骂我更没有打我,只是问我是不是感到功课太重了。她还去学校找了老师,从此之后她更关心我,我有问题总是和我一起解决而不是责骂。我们考试就像是我们一起去考试。”他说,他的同学里面很少有因为成绩原因而遭到父母的虐待。而且,事实上,在德国,父母很少打孩子。 “德国人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比如做作业,孩子不会,父母只会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绝对不会轻易说出答案。”“在我的家,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家里就有一个书房,专门为我留着。而爸爸即使由于工作原因没有钱而要到慕尼黑去打工,但是他生气也不会对我发脾气。他常常告诉我,我不需要每次都做到最好,我并非要得第一不可。但是他们常常要求我自立,不要过于依赖他人。”里求说。他在德国读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考上了柏林大学,之后又来北大留学,他的父母一直都支持他。 “我的今天,完全是父母给我的家教造成的。”里求说。“父母一直都是我的榜样。”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重要的角色。听听德国人怎么看待父母的榜样的力量的。 特斯,北大哲学系的大三学生,来自德国Frankfurt。今年24岁的特斯成绩优秀。“我的父母自小就让我作决定,他们总是告诉我说,我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由于他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心理学观点,他没有达到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的目的。他用他的心理学论证了教育性教育原则,但是他在这里夸大了知识对于情感与意志的决定作用。从他的“多方面兴趣”学说出发,他为中小学规定了较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但他的保守主义表现在他把宗教与古典人文学科列在首要地位。他分析了教学过程,企图在这基础上建立他的教学论体系。1 9世纪中叶以后,他的教育学说开始在德国流行,并逐渐影响及欧美各国。这主要是由于①他的保守的政治态度投合了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统治阶级的口胃;②由于他的教育性教育思想以及他的道德教育体系符合于当时统治阶级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控制的要求。其次的原因是:③当时中学教育正在发展;过去的教育学面对小学,而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对中小学都适用。教师们从经过他的门徒炮制过的“五段教学法”中找到了处理日常教学工作的现成处方。这造成了严重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对课堂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普通教育学》1·(节选) 施教的人们与要求教育的人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决定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思想范围。大多数教学人员,完全忽略了事先组织对待这一工作的思想范围,这种范围是在工作进行中逐渐开展的,它的形成一部分是由他们本身的特点,一部分由于学生个性和环境。如果教师有创造性的见解,可以利用到手的东西,刺激他们所照顾的对象;如果教师有先见之明,他可一切有害于健康、心性或仪态的东西。如此,儿童在无危险的事物中受试验。在日常生活有人考虑与处理的条件下有所练习,并在他所生活的狭窄范围内有了在他声上所产生的各种 1选自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

儿童之家的教育理念

儿童之家的教育理念: (一)儿童独立性的尊重:只有独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儿童的好动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横加干涉或禁止,师长千万别“指挥”或“命令”孩子,要让他自己指挥自己,自己听从自己的命令。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儿童就能自然的活动他的筋骨,健康的身体随之而至。 (二)肃静与活动: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并非让他为所欲为,且不可让孩子以为安静、顺从、听话、被动就是好事;而活动或工作就是坏事。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并着力于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具,让儿童借由具体操作来学习,不只是听讲。 (三)精神胜于方法:蒙氏希望她的学生不要“主动”的想去“教”孩子,应该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唯一必须人为的就是设计或制作许多教具,甚至鼓励孩子尽情的游玩及操弄,就是对儿童最大的尊重。因为蒙台梭利方法的真正老师,就是儿童本身。 (四)个人自由先于社会纪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传统教育强调“群性”,而蒙氏注重“个性”。蒙台梭利在1932年向英国的蒙台梭利学会发表的文章当中强烈痛责孩童受束于大人,比奴隶及工人都不如。蒙氏毕生心血强调:“解放儿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儿童个人自由,应列为优先考虑。” (五)童年期的秩序感: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行为特征之一,就是秩序感。一般人都认为孩子的房间或游乐场一定乱七八糟,把玩具或纸屑丢的满地都是,大人也因此相当头疼,并认为这是孩子的严重教育问题,想办法要及早培养孩子整齐清洁的习惯。然而蒙氏相信,小孩之所以无法将屋内安排得井然有序,始作俑者是大人。儿童本有顺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权力”予以弄坏而已。 [编辑]著作 五、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 (一)主要思路和宗旨 我们的研究思路是如何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长处,遵照“以我为主,它为我用”的教育宗旨,使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本土化。我们这一思路的形成是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进程分不开的。 我们的宗旨是本土化。即结合中国的实际将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实际做一些调整,使之中 国化。我们要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蒙台梭利ν教育模式在美国经历了一衰一兴的过程,就是因为在一开始没有本土化。 目的ν

德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德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源自静怡的博客 德国的义务教育始于6岁。此前,上学是自愿的,也非公共教育中的一部分。然而约75%的3岁儿童与80%的5岁学童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在德国的历史悠久,而且十分发达。德国是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自1837年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创建幼儿教育机构后,德国的学前教育就对世界各地的幼儿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在福禄贝尔之前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它可以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之前。 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中,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到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前期,家庭教育始终是幼儿早期教育中的主导形态。 16世纪,最早发生于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革期间,德国宗教派别共同体(再浸礼派)中出现了最早的集体幼儿设施。再浸礼派根据所有不带有信仰的圣礼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认为对刚刚出生无信仰能力的幼儿举行洗礼是徒劳的,强调生下来就进行教会洗礼的幼儿待到成人期,必须接受再洗礼。为躲避宗教迫害,再浸礼派迁移到南麦伦地区。因为世俗的压力和贫困,他们创办了共同的教育设施,对所有教徒的幼儿实行共同教育。在这个机构里,他们注意幼儿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强调幼儿健康和幸福的公共责任,这在德国当时的幼儿教育中是一个亮点。在其他地区,学龄前的教育仍主要在家庭中进行。 进入18世纪,德国主要实施强迫教育。在一些法令中明确要求5岁儿童就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这样,学龄前儿童(5、6岁)就提前进入到正规学校接受不同于学前教育的正规教育。 18世纪末,泛爱主义出现于德国。泛爱主义者接受卢梭的思想,反对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经院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教育,强调教育的最高任务在于增进人类现世的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的健康乐观的人。和卢梭一样,泛爱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要求热爱儿童,以顺乎天性为出发点来安排学生生活,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在泛爱主义者所办的学校中,以鼓励儿童的积极性为教育的主要凭借,以奖励好的行为来代替体罚;它的教学方法在于使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特别是语言教学;法文和拉丁文要通过日常应用来学习;户外活动和游戏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对德国后来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18世纪到19世纪初,德国出现一批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如康德、赫尔巴特,他们都对幼儿教育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康德认为:教育是塑造新人并进而改良社会的重要工具。他批判了家庭教育的弊端,主张发展公共教育,要求挑选受过良好教育并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办理学校教育;他同意泛爱派的主张:重视幼儿的保育,重视儿童的游戏,认为游戏是实施儿童体育、智育、德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另外,康德对儿童德育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受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影响,反对对儿童进行“奴性的约束”,但儿童的自由必须是有节制的,因为儿童的本性除了善的倾向外,还有一种动物性冲动,如果听任野性的冲动自由发展,儿童就会成为一个无理性的人。康德的思想对后来一些教育家(如赫尔巴特)产生了重要影响。赫尔巴特在其晚期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第四部分按年龄阶段论述了普通教育,其中第一、二章专门论述了婴、幼儿(0——8)教育。他主张0——3岁的教育主要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尤以体育为重,智育包括有感官教育和语言教育,德育则强调把握分寸和服从成人;4——8岁则主要进行德育和智育教育。 19世纪上半期,冠以各种名称的幼儿教育设施已遍布德国各地,其中最应给予关注的有1802年被称为“巴乌利美设施”的保育所和1819年瓦德蔡克设施。从1824年《一般学校新闻》上重登伦敦幼儿学校协会的创立宗旨,1826年J?威尔托哈伊马用德文翻译并出版维罗达斯比的著作开始,德国的幼儿教育受到了英国的重大影响,引起了德国幼儿教育设施真正发展的开端,开创了幼儿教育论的高潮时期。

德国学前教育

德国学前教育的特色 一、德国学前教育概况 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自福禄贝尔1837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840年将其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后,德国成为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质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德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市既对自己负责又能合群的个性。德国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幼儿自愿入学,因此要收费。但是,不同家庭所交费用是不一样的,即孩子的父母根据收入情况向幼儿园交费。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贫穷家庭儿童的入园问题。2002年,德国人有8253.7万,幼儿园27830所,平均2966个居民就有1所幼儿园。但在德国西1部,平均每园不到80个儿市。这主要是因为德国西部出生率极低,很多家长自认为家庭教育更好,因此较少送孩子入园。而在德国东部,由于历史原因,平均每园有642名儿童,这与我国相似。在我国,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要求基本相同。在德国,则有所不同。 而幼儿园老师则必须在专门的学校培养。这类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德国幼儿园老师都属于雇员性质。2002年底,德国幼儿园的雇员共374170人,其中女性359811人,占96.16070;男性14359人,占3.84%。从年龄看,20-30岁段的最多,有12.3万人,其次是30-40岁的,有11.7万,40-50岁的有9.6万人,20岁以下和50-60岁的均不到2万人,2002年,全德国学前班有儿童1.92万人,学校幼儿园有3.56万人,二者共5.48万,仅占小学在校生的0.56%,以及专门在放学后照顾学龄儿市的校外照顾中心。德国幼儿园虽不是义务教育,但是政府出资却不少。2002年,政府拨款44亿欧元给幼儿园(不含学前班和学校幼儿园等)。仅此项,就占德国当年GDP的0.2%。教会等非政府团体拨款更多。2002年,私款项估计不会低于74亿欧元。虽然只有约250万的在园幼儿,德国幼儿园的生均经费达到每年4720欧元,约合人民币4.7万元。可见,政府和民间资木的投入是非常可观的,也反映德国政府和民众对幼教事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一)、幼教法制健全 随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与体制也逐渐发展起来。1578年颁布《学校规程》,向从事幼儿保教工作的人员说明其责任和各注意事项。18世纪的德国学前教育政策具有强迫教育特征,将5-6岁的学龄前儿童提前纳入到了学龄期。19世纪上半期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是:(1)将幼教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2)在幼儿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