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渔场分布及原因

世界渔场分布及原因

世界渔场分布及原因
世界渔场分布及原因

世界渔场分布及原因

温带沿海大陆架渔场(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

原因:

1.大陆架海水较浅,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

2.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为鱼类和浮游生物提供养料。

3.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上泛的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

从洋流对渔场影响的角度讲,世界上有四大渔场:

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3、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形成的。

4、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寒暖流交汇,由于冷暖海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发生搅动,使下层的营养盐类到达海水表面,有利于浮游生物繁衍,进而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秘鲁寒流是由于秘鲁沿岸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表层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向北流,而原海域流走的海水则由深层的海水来补充,深层海水上翻,带来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虾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大渔场。(上升补偿流)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 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

世界地理地图练习带答案

【练习1】在“东西半球图”上适当处填注下列内容: 1)四大洋、七大洲的名称2)用图例标注下列大洲界名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白令海峡、丹麦海峡、巴拿马运河、德雷克海峡3)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岛、加里曼丹岛、马达加斯加岛、火地岛4)里海、地中海、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

【练习2】读下列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标注下列经线的经度数:0°、180°、30°W、160°E、120°E、80°W 2)标注四大洋、六大洲的名称3)说出赤道自西向东依次经过的大洋和大洲:4)说出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的大洋和大陆:5)说出顺时针方向依次分布在太平洋周边的大陆:6)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2)在图中适当处标注下列地理事物及名称:140°E经线、35°N纬线、太平洋、 日本海、东海、朝鲜海峡、濑户内海、俄罗斯、朝鲜、韩国。2)图中字母 代表的地名分别是:岛屿A、B、C、D、 城市E、F、G、H、K、 3)用不同图例在图 海道渔场的两条洋流 并标注其名称。 4)日本东西两岸气 候差异较大。分析日 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 的原因。 5)日本传统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 这与这一带 的条件有直接的关系。 【练习4】读东南亚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适当处填注下列地理事物及名称:北回归线、赤道、120°E经线、南 海、印度洋、孟加拉湾、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马六甲海峡、湄公 河、萨尔温江、克拉地峡 2)描述中南半岛的地势特点: 3)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在气候上有何异同之处?

世界地理填充图册【2019版】

【练习1】在亚洲图上标注出以下地理事物 【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以下经纬线:60°E、160°E、180°经线、80°W、60°E、赤道、北回归线】 1、标注出亚洲濒临的大洲和海洋: 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波斯湾、南海、欧洲、非洲、大洋洲 2、标注出亚洲的主要岛屿、群岛、半岛: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海南岛、台湾岛 3、标注出亚洲主要河流、湖泊: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乌拉尔河、贝加尔湖、里海、死海 4、标注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 喜马拉雅山脉、乌拉尔山、大高加索山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5、标注出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系统 【练习2】在东南亚图上标注出以下地理事物 【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以下经纬线:100°E、120°E、10°N、赤道、10°S】 (1)标注出东南亚濒临的海洋: 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马六甲海峡、泰国湾、安达曼海 (2)标注出东南亚主要的岛屿、群岛: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岛、苏里曼丹岛、爪哇岛 (3)标注出东南亚河流: 温萨尔江、伊洛瓦底江、湄公河 (4)标注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练习3】在日本图上标注出以下地理事物 【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以下经纬线:140°E、130°E、40°N】 (1)标注出日本濒临的海洋: 日本海、太平洋、朝鲜海峡、东海、濑户内海、鄂霍次克海 (2)标注出日本隔海相望的四个国家: 俄罗斯、中国、朝鲜、韩国 (3)标注出日本的四大本岛及北海道渔场: 九州岛、四国岛、本州岛、北海道岛 (4)标注出日本最高峰——富士山,日本最大平原——关东平原 (5)标注出日本的主要城市: 北九州、神户、大阪、名古屋、横滨、东京 (6)画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及北海道渔场

渔场渔场形成条件及舟山主要渔场分布

渔场形成条件及舟山主要渔场分布 ◆教学目标 1.描述渔场的分布、类型。 2.分析舟山渔场形成条件。 ◆教学内容 大家都知道舟山拥有一个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所以在舟山我们每天可以吃到新鲜的海鱼。但是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渔场,舟山渔场拥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吗? 1.渔场定义:渔场是指的鱼类或其他水生经济动物密集经过或滞游的具有捕捞价值的水域,随产卵繁殖、索饵育肥或越冬适温等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变化,在一定季节聚集成群游群或滞留于一定水域范围而形成在渔业生产上具有捕捞价值的相对集中的场所。 2.世界上有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 世界四大渔场分布 3.渔场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饵料多以及“水障”,因此渔场形成的成因一般有两个。 第一种是位于寒流和暖流交汇处,寒暖流交汇形成流界区,形成流界渔场。 在流界区,由于不同性质的海水运动方向及其流速均不相同,界面呈不稳定

状态,因而产生涡流和上升流,引起海水上下混合充分,两种不同水系的混合区,其饵料生物兼有两种水系性质不同地生物群体,既有高温高盐水系的种类,又有低温低盐水系的种类,从而形成了拥有两种水系所带来的丰富的综合饵料生物群,为鱼虾类提供了一种水系所不能独有的饵料条件。辐聚和顺时针涡流使表层海水辐聚下沉。于是,处于流界附近的各类生物在此汇集,即从浮游生物、小鱼到大鱼都汇集于辐合区的中心,形成良好渔场。 同时在海洋的深层和海底的沉积物中,有机物遗骸被细菌分解还原而不断积蓄着丰富的营养物质都跑到表层,从而使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下迅速地进行繁殖,给鱼类饵料生物以丰富地营养物质,形成高生产力海区,利于生物的繁殖,索饵,生长。如在北赤道流与赤道逆流之间的辐散区,下层海水上升,呈穹丘形或山脉状,是金枪鱼类的好渔场。 在交汇区的界面,两种不同水系(团)的水温和盐度发生显著地变化,出现较大地梯度,可以认为是不同生物圈生物分布的一种屏障(barrier)或境界。随流而来的不同水系的浮游生物和鱼类至此遇到“障壁”,不能逾越均集群于流界附近,从而形成良好的渔场。例如,日本东北海区的秋刀鱼每年11月随亲潮南下洄游到常磐海面产卵,有些年份,常磐近海暖水团控制形成暖水屏障,寒流不能向南伸展,秋刀鱼群由于这个水屏障而停止南下,密集成群。 比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三个都是位于寒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第二种是受到上升流的影响。 亚热带盛行的信风将大陆西岸的上层海水吹向大洋深处,当上层海水离开后,底层的低温海水出现上涌,补偿被风吹走的缺失部分,这股洋流称作补偿流。补偿流把海底的养分带到海水上层,吸引鱼类在在此聚焦形成渔场。比如秘鲁渔场是由于受东南信风的影响,风从岸边吹向太平洋,所以岸边海水不断减少,底层的海水便上来补充,同时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来,成为鱼群的饵料,鱼类聚集,形成良好渔场。 4.舟山渔场的作业海域和形成原因 舟山渔场渔民习惯按各作业海域,把舟山渔场划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 地理位置:舟山渔场位于北纬29°30′~31°00′,东经121°30′~125°00′,东侧为舟外渔场,南连渔山渔场,北接长江口渔场,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海底以粉砂质软泥和粘土质软泥等细颗粒沉积混合物为主,是东海大陆架的组成部分。水深一般在20~40米。自北向南80米等深线距岸宽280~150公里。

世界四大渔场

世界四大渔场 从洋流对渔场影响的角度讲,世界上有四大渔场: 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3、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4、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综合考虑,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它们是鱼类的饵料,一般温带海区较多。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上泛的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另外寒暖流交汇和冷海水上泛处,饵料也很丰富。 亚洲的北海道渔场,欧洲的北海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只有南美洲的秘鲁渔场,是由于秘鲁沿海盛行上升补偿流,将深海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因而形成世界级的大渔场。 秘鲁沿岸盛行离岸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东南信风。海水由岸边流向大洋深处,出发海区海水减少,海洋底部冷海水上泛补充,也就是上升补偿流,将大量磷酸盐、硅酸盐带到海水表层,成为浮游生物的饵料,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因此秘鲁沿岸盛行的上升补偿流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 主要海产 北海渔场,鳕鱼、鲱鱼、毛鳞鱼 日本北海道渔场: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 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鳕鱼 秘鲁渔场:秘鲁鳀鱼

北海道渔场 世界第一大渔场——地处亚洲东部的日本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于北海道附近的海域。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利于形成大的渔场。 而且因为捕鱼业的科技发达,国家的养殖渔业发达,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渔场. 日本北海道渔场主要产鱼类型: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 纽芬兰渔场 位置及性质:位于加拿大境内,大西洋上的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它同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秘鲁渔场齐名。 形成原因:纽芬兰渔场的形成得益于两股洋流在这片海域附近交汇,其中拉布拉多寒流向南流动,墨西哥暖流向北流动,在纽芬兰岛附近交汇,两股洋流的交汇对渔场的形成有两点影响:其一,使海水发生扰动,将海底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导致浮游生物繁盛,以浮游生物为生的鱼类富集于此。 其二,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这两点都有利于纽芬兰渔场的形成。 世界上著名的渔场大多是这种成因。同时,在此入海的圣劳伦斯河也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主要海产: 鳕鱼 纽芬兰渔场彻底关闭 纽芬兰渔场的鳕鱼是如此之多,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它会被捞捕殆尽。 纽芬兰海域传统的捕鱼方式是由较大的渔船运载数只小渔船,到离岸较远的海域卸下小船。每只小船上有两到三名渔民。他们分头在附近撒网捕鱼。当小船满载后便驶向大船,卸下舱中的收获,然后再继续撒网。一只小船每天往返两三次。晚饭后渔民们还要在大船上将当日捕到的鲜鱼腌制起来保存。数日后大船满载而归,驶回纽芬兰岛上的渔村。 渔民每年都要定期休息,而渔民休息的日子又正好赶上了鱼类繁殖的季节。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虽然捕捞量较大,但因为避开了鳕鱼群的产卵繁殖季节,从而保证了鱼群数量能够不断地繁衍并保持了生态的平衡。 但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使渔场遭遇灭顶之灾。拖网船庞大的捕鱼网兜掠过海底,所到之处鱼鳖虾蟹都在劫难逃。这一次,人们不需要把“战果”运回到岸上处理,因为宽大的渔轮上配备了现代化的冷冻技术,一条龙式的作业方式能把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 这些渔轮夜以继日地作业,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顾鱼类是否处于繁殖季节。据统计,这种大规模作业的渔轮一个小时便可捕捞200吨鱼,是16世纪一条传统的渔船整个渔季捕捞量的两倍。 1949年,正当鳕鱼快要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纽芬兰加入了加拿大联邦,成为加拿大的第十个省。加拿大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陆续勘察纽芬兰渔场的鱼群状况,他们发现渔场的生产量开始急速下降,1975年已经减少了60%。1977年加政府以保护渔业资源为由,宣布了200海里领海权,把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渔船排除到了大部分纽芬兰渔场之外。 但是鳕鱼带来的财富实在太诱人,加拿大政府也抵挡不了。他们把欧洲和美国的渔船排除到纽芬兰渔场之外,却开始不遗余力地支持本国的渔业公司。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工业集团采用现代化

分析渔场形成的条件和地理分布特征学习资料

简单分析渔场的形成条件和地理分布特征。(以北海道渔场为例) (总分:12分) 第5组组员:潘晓霞(04)、梁霜平(14)、黄艳春(28)、张艳玉(30) 一渔场定义:(1分) 渔场是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丰富的水域。(维基百科) 渔场是指的鱼类或其他水生经济动物密集经过或滞游的具有捕捞价值的水域,随产卵繁殖、索饵育肥或越冬适温等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变化,在一定季节聚集成群游经或滞留于一定水域范围而形成在渔业生产上具有捕捞价值的相对集中的场所。 二渔场的分类:(3分,每点1分) (1)世界四大渔场按洋流对渔场的影响可分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这世界四大渔场。 其中,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而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再者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这三者均是寒暖流交汇的环境之下形成,相对的,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秘鲁渔场。 (2)而按照水域来分的世界著称的三大渔场是:①西北太平洋渔场②东北大西洋渔场③西北大西洋渔场 (3)根据大洋水系划分:太平洋渔场、印度洋渔场、大西洋渔场。 此外,非洲西岸、美国东南、南美洲近海、印度洋等处海域,也具有一定价值的渔场。 三形成条件: (1)影响渔场形成的因子有很多,概括起来分四大类:水文、气象、地理、生物。根据四类影响因子进行分析:(1分) ①水文: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寒暖流交汇、冷海水上泛、淡水河流注入等处; ②气象:鱼类对风有逆风或顺风行动的特性,据此可根据不同习性追逐渔场位置。风影响气温和水温变化,也就可以影响到渔场稳定和变化趋势。 ③地理:鱼群多分布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洋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也多在近陆岸海域。 1

f海洋资源(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1.知识点:世界四大渔场分别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而成,英国的北海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相交而成的,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相汇而成的,秘鲁的秘鲁渔场是由秘鲁寒流的上升流而形成的 2.知识点:世界四大渔场分别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而成,英国的北海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相交而成的,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相汇而成的,秘鲁的秘鲁渔场是由秘鲁寒流的上升流而形成的 3.知识点:世界四大渔场分别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而成,英国的北海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相交而成的,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相汇而成的,秘鲁的秘鲁渔场是由秘鲁寒流的上升流而形成的 4.知识点: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条件下由轻烃、二氧化碳及硫化氢等小分子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是一种非化学计量型晶体化合物,或称笼形水合物、气体水合物,因其可以燃烧,俗称可燃冰。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成分为甲烷(>90%),所以又常称为甲烷水合物,纯天然气水合物。 5.知识点: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条件下由轻烃、二氧化碳及硫化氢等小分子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是一种非化学计量型晶体化合物,或称笼形水合物、气体水合物,因其可以燃烧,俗称可燃冰。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成分为甲烷(>90%),所以又常称为甲烷水合物,纯天然气水合物。 6.知识点: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 约占全部海洋油气资源的60%, 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约占30%。从区域看, 海洋石油分布与生产极不平衡。目前, 海上石油开发已形成三湾、两海、两湖的生产格局。“三湾”即波斯湾、墨西哥湾和几内亚湾; “两海”即北海和南海;“两湖”即里海和马拉开波湖。其中,波斯湾的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 里海沿岸的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 北海沿岸的英国和挪威, 还有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 都是世界重要的海上石油生产国。 7.知识点:从世界油气资源储量分布来看,中东一直是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最大的地区。2011 年中东石油探明储量1089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48.10%,高居首位。其次为中南美洲,探明储量为445.71 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19.69%。若包含加拿大的油砂,北美的石油探明储量可达到297.93 亿吨,其中根据官方公布数据,加拿大的油砂为

中考地理北海道渔场成因知识点

中考地理北海道渔场成因知识点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因为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在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的渔场。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而且因为捕鱼业的科技发达,国家的养殖渔业发达,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渔场。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是太平洋北赤道洋流遇大陆后的向北分支。起源于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以东海区,流经我国台湾一带,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相接。为世界的暖流。其特点是: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其形成有三方面的因素:一、北赤道暖流遇大陆而偏转北上。二、夏季海洋风的吹拂和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风的吹拂。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日本暖流是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群岛东部向北偏转而形成的。它的主流沿台湾岛的东岸、琉球群岛的西侧向北、直达日本群岛的东岸,在北纬40°附近与千岛寒流相遇,在西风下,再折向东,成为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势大的一股暖流,它在台湾岛东面的外海处,其宽度约有100—200 千米,深200米,流速每昼夜可达60—90 千米,平均流量每秒约2200万立方米。因为日本暖流来源于北赤道暧流,所以水温和盐度均较高。水温夏季达29C,冬季为20C, 二者向北逐渐降低;盐度在150—200 米层达到值,为 3.48—3.5%。日本暖流是整个东中国海环流的主干,对该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有重大影响又称亲潮。北太平洋西北部寒流。源于白令海区,自堪察加半岛沿千岛群岛南下,在北纬40°附近,日本本州岛东北海域,与黑潮相遇,并入东流的北太平洋暖流。

海洋渔场的分类与规划

海洋渔场的分类与规划 鱼类或其他水生经济动物密集经过或滞游的具有捕捞价值的水域,是鱼类、虾蟹类及其他水生经济动物等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和生活阶段,随产卵繁殖、索饵育肥或越冬适温等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变化,在一定季节聚集成群游经或滞留于一定水域范围而形成在渔业生产上具有捕捞价值的相对集中的场所。由经济鱼、虾、蟹和海兽类在一定季节、一定水域范围,因产卵繁殖、索饵育肥或越冬适温等聚集成群,而形成的渔业生产上相对集中的场所。分别称为产卵渔场、索饵渔场和越冬渔场。不同种类的捕捞对象因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渔场,如鲱渔场、鳕渔场、大黄鱼渔场、带鱼渔场等。同一种类的捕捞对象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也因其适应性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渔场和渔期,如产卵渔场、索饵渔场和越冬渔场。在水深200 米以内的浅海范围内,一般拥有丰富的大陆冲积物和营养物质(饵料),大都能形成优良的渔场。深海中,如拥有自下而上的上升水流区域或对流旺盛的水域也可成为良好的渔场。在水温跃层明显处、水流静稳或水文稳定处、两种不同水流交汇处、水下浅滩、水底有植物丛生成或动物聚集的水域、及生物障碍线边缘区域,都能形成渔场。中国习惯上根据水域位置、捕捞对象和作业方式区分渔场,如舟山渔场、吕泗渔场;大黄鱼渔场、带鱼渔场;拖网作业渔场、围网作业渔场等。世界著称的三大渔场是:①西北太平洋渔场。包括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黄海以及堪察加、千岛群岛、日本东海岸等水域、盛产太平洋鲱、沙丁鱼、大麻哈鱼、秋刀鱼、狭鳕、鲐、带鱼、蟹类、贝类等。②东北大西洋渔场。包括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和冰岛周围水域,盛产大西洋鲱、鲽类、鳕类、毛鳞鱼、玉筋鱼、鲭等。 ③西北大西洋渔场。主要在纽芬兰岛邻近海区,盛产大西洋鲱、鳕、鲽类、鲈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产的秘鲁、智利外海渔场得到开发。此外,非洲西岸、美国东南、南美洲近海、印度洋等处海域,也具有一定价值的渔场。 世界四大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和秘鲁渔场,其中前三者都是寒、暖流相遇后,海底的丰富物质翻滚上来而形成的,只有最后一个是只因寒流而形成的,比较特殊。渔场大多分布在营养盐类多的海域,这里浮游生物丰富,鱼类的饵料来源充足,故集中了大量的鱼类资源。 一般在水深200米以内的浅海范围内,特别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大都可成为优良的索饵渔场。适宜的水温和盐度,有利于形成产卵渔场。外海高盐水与沿岸低盐水交汇处的混合海水区,及冷、暖流交汇的海域和深海中有自下而上的上升水流涌升海域等,也可成为良好的渔场。如日本的本州东北部到苏联堪察加半岛的西北太平洋渔场,欧洲的北海到挪威海岸及冰岛沿岸的大西洋东北部渔场,北美的纽芬兰岛、加拿大近海海域的大西洋西北部渔场以及秘鲁近海渔场,为世界四大渔场。渔场按水生动物洄游性质分为产卵渔场,索饵渔场、越冬渔场;按水域空间位置分为海湾渔场、近海渔场、外海渔场和远洋渔场等;按捕捞对象分为带鱼渔场、大黄鱼渔场、鳕鱼渔场、金枪鱼渔场等;按作方式分为拖网作业渔场和围网作业渔场等。此外,称为渔场的还有鱼类的增殖、养殖生产单位等。 海洋渔场的形成有两个条件:①必须是有密集的经济水生生物栖息回游的地方。②在该处能经营符合经济原则的渔业。海洋渔场按照鱼类习性分,有产卵渔场、索饵(育肥)渔场、越冬渔场。如果按照地理环境分,有大陆架(陆棚)上浅海渔场、寒暖两流潮境渔场、上升流域渔场、堆礁海岭渔场、感潮线(干满潮线)渔场。世界海洋渔场大部分集中于仅占海洋总面积7%的大陆架海域,其次是外海的海底高地、水下山脉和群岛或珊瑚礁附近海域。良好渔场既是经济水生物密集的地方,也是饵料生物大量繁殖之处,饵料生物对海洋渔场的形成

安徽省灵璧中学2020年高考地理微考点世界渔场的形成及其分布

安徽省灵璧中学2020年高考地理微考点世界渔场的形成及其分布【考试大纲】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解读】1.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三大洋洋流分布的具体特点。 2.理解并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学会洋流图的判读,运用洋流知识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思维导图】 【知识精讲】一、世界渔场的分布 二、渔场形成的原因 1.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舟山渔场。 2.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如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

三、世界主要渔场的分布及其形成 1、成因 在海洋表层海水中只要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就必然有大量的鱼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有以下特点: (1)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后者从海底带来营养类)。 (2)沿海大陆架地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营养物质)。 (3)河流入海口地区(河流从陆地上带来了营养盐类)。 (4)岛屿众多,为鱼类提供栖息地。 2、世界有四大渔场。 (1)东北大西洋渔场---北海渔场:分布在格陵兰岛东侧,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而成,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使得底层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营养盐都跑到表层,营养盐为海藻和微生物繁殖提供了绝佳的环境条件,因此大量繁殖,而海藻和微生物,可以作为鱼类美味的饵料。(2)北太平洋渔场--北海道渔场:分布在日本岛附近,由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而成,同样寒暖流交汇,搅动海水带来了丰富的饵料。 (3)西北大西洋渔场--纽芬兰渔场:分布在大西洋西岸,美国以东,由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而成。寒暖流交汇搅动海水,饵料丰富。 (4)东南太平洋--秘鲁渔场:分布于秘鲁西海岸,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秘鲁渔场受到东南信风的影响,风从海边吹向太平洋,使得岸边海水减少,底层海水上翻补偿,把大量营养物质带到海水表层,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方法技巧】世界主要渔场的形成与分布 (1)寒暖流交汇处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洋流和四大渔场的分布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洋流与四大渔场的分布 一、典题示例 阅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几内亚湾海域等深线的分布特征。 (2)甲.乙两海域附近渔业资源丰富,试分析其不同成因。 (3)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所致。图中甲海区是世界海雾的多发区之一,试分析该海区多雾的原因。 答案: (1)近海海域等深线密集,坡度陡。远离海岸海域等深线稀疏,坡度缓。(2分)最深处位于图示区域西南部。 (2)甲海域盛行离岸风,形成涌升流,底层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海面,使甲处浮游生物富集,形成了渔场。乙海域有寒. 暖流(西风漂流和厄加勒斯暖流)交汇,海水搅动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吸引大批鱼群;同时冷水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在此聚集,

成为重要的渔场。 (3)(本格拉)寒流经过甲海域,对该海域有降温作用;东南信风(盛行风)带来的热空气遇海面冷海流,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气。 二、知识讲解 洋流与四大渔场的分布:

三、跟踪训练 读“太平洋部分海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中表示①处洋流流向及其附近海域等温线的是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洋流①有利于污染物向北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B. 洋流②延长了上海至旧金山的船只航行时间 C. 世界性大渔场最有可能位于②③海域之间 D. 洋流④对欧洲西部气候的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下图为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甲洋流可能是 A. 日本暖流 B. 千岛寒流 C. 北大西洋暖流 D. 秘鲁寒流 4.该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A. 对流经地区的海洋生物没有影响 B. 减小污染范围,加重污染程度 C. 导致沿岸地区沙漠广布 D. 增大沿岸地区的降水量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关于图中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线符合等温线实际弯曲状况 B. 等温线的数值②大于①

(完整版)世界区域地理_东亚与日本_练习题

第一节东亚和日本 一、选择题 1.东亚地势的总特点表现为() A.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 B.中部高、四周低,高差较大 C.东南高、西北低 D.自西北向东南降低 2.日本河流短小、水流湍急的主要原因是() ①国土面积狭小②森林资源丰富③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东亚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 ) A.地跨寒、温、热三带 B.终年受东北信风影响 C.地形复杂多样 D.亚洲与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船队一般是冬季出发,夏季返回,这主要是因为( ) A.国家赋税在秋季征收 B.遵守朝廷有关规定 C.利于绘制海图 D.利用季风 5.东亚五国的首都自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A.北京、乌兰巴托、首尔、平壤、东京 B.乌兰巴托、北京、平壤、东京、首尔 C.乌兰巴托、北京、首尔、平壤、东京 D.乌兰巴托、北京、平壤、首尔、东京 6.日本本州岛沿海的工业中心,从东向西依次是() A.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 B.横滨、东京、名古屋、神户、大阪 C.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神户 D.名古屋、东京、横滨、大阪、神户 7.读右图,P区域所在的是() A.东亚 B.南亚 C.东南亚 D.中亚 8.东亚气候的最大特征是() A.季风气候显著 B.气候类型多样 C.海洋性特征明显 D.大陆性气候普遍 9.与中国接壤的东亚国家的首都有() A.平壤、乌兰巴托、首尔 B.平壤、首尔、东京 C.莫斯科、平壤、乌兰巴托 D.平壤、乌兰巴托 10.关于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B.深受海洋影响,属于冬温夏凉、降水丰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C.南部夏初有梅雨天气,夏秋之交常受台风影响 D.首都东京位于濑户内海沿岸 11.日本以尖端技术为中心的科学技术新城筑波在() A.京滨工业区 B.濑户内工业区 C.阪神工业区 D.北九州工业区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严寒,气温约在零下40度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据此回答12-13题: 12.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A.漠河 B.喜马拉雅山 C.北极地区 D.南极地区 13.王教授家乡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山气候 右图为120°E经线的一段(图中斜线部分为陆地),读图回答14-15题。 14.该经线经过() 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③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④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⑤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15.甲、乙两地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一、家住平原P70-73 1、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1)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 ①地形:河流冲积平原②土壤:土壤深厚、肥沃; ③气候:位于热带,高温多雨,热量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④水文: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2)水稻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 ①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②水稻生产影响民居特色 ③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3)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精耕细作 (4)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①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②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为避免潮湿,避免虫蛇,悬空架设(高脚屋); ③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春耕礼:祭祀谷神、稻母,祈求风调雨顺,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因此对牛特别有感情。) 2、用机器种庄稼: (1)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 ①位置:北美洲中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 ②地形和土壤:平原广阔,地广人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③气候:处于中纬度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④水文: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灌溉较方便 ⑤适合发展农业:热量、降水不如湄南河平原,耕地类型为旱地,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和小麦为主 (2)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 ①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原因:当地主要是旱地,气候是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天比较热,全年降水较少。所以不能种植水稻,只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②美国中部平原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原因: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旱地为主;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而科技水平发达。 ③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 ④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是商品性农业: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输出用的。(原因: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产量大,剩余多,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B.劳动人手不多。C.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世界海洋渔场概况

第十一章世界海洋渔场概况 第一节概述 一、意义 近海渔业资源不断下降,捕鱼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好,人类对鱼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迫使要开发利用新渔场,到外国大陆架近海和公海上去捕捞生产。 国外:日本从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发展远洋渔业了。 我国:从1985年开始发展,首战渔场是西非渔场,到2000年全国已有远洋渔船1600条(浙江350条),曾经已与34个国家有过远洋合作项目,到过他们的大陆架海区内生产,最高年产量达100多万吨(1997年)。 二、主要生产海区资源利用情况 200m水深以浅的大陆架海区是渔业资源最丰富,开发利用最早的地方,其面积仅占8%,但渔获量却占95%。但是,这个大陆架海区的渔获量已持续下降了20多年(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 而大陆坡和大洋上层水域面积很大,渔获量却占得很小。 有资源吗?有! 主要是目前生产技术、渔船渔捞设备跟不上。 三、主要渔业资源的利用情况 全世界约有海洋鱼类1万多种,主要捕捞对象(FAO有统计产量的)约有200种,其中绝大多数年产量在5万吨以下,约占3/4,100万吨以上的有12种。 在这200种渔业资源中,目前70%的种类已达充分利用或过度利用,35%的种类资源量急剧减少。海洋渔业资源前景不容乐观。 有没有还有潜力的渔业资源呢?有 目前,世界上尚有开发潜力的渔业资源有3种: 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南极磷虾 四、主要渔场情况 1、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前 世界上主要渔场都集中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有世界三大著名渔场: a、太平洋北部的堪察加和阿留申群岛一带的北海道渔场 b、大西洋东北部的北海渔场 c、大西洋西北部的纽芬兰渔场 2、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 一些发达国家除了继续加强原三大渔场的开发利用外,开始把视线转向热带海域和南半球海域的渔业资源,因此开发出了世界又一个著名渔场: d、南太平洋的秘鲁渔场 此外,还开发了南极海渔场、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渔场等。 世界四大渔场 第二节世界重要渔场和渔业资源概况 一、太平洋西北部 按FAO渔获量统计划分的渔区:61区 1、海区范围 我国四大海区、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阿拉斯加湾等 2、水文 北部为寒流控制,南部有暖流影响 3、渔业 渔业资源丰富,渔获量很高,是世界上渔获量最高的一个海区。渔获量大于100万吨

亚洲知识点背诵

西亚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重要海峡、半岛分布? 3.西亚重要石油输出国的分布? 4.西亚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5.西亚主要河流名称?河流补给类型? 6.西亚三大气候区分布?成因? 7.红海、死海的成因?8.波斯湾石油运输路线(沿途经过的海、海峡、 运河、海湾、洋流名称及流向、气候分布)?9.西亚农业类型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中亚 1.中亚气候干旱为主的原因? 2.第二亚欧大陆桥沿途经过的国家?自然带?地形区?气候区? 3.中亚的地形特征?地形区分布? 4.中亚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成因? 5.中亚内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补给类型?6.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7.中亚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8.中亚农业区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9.中亚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 10.中亚五国的名称、首都?11.中亚的加工工业?石油资源分布? 12.哈萨克斯坦的最大城市、首都?13.哈萨克斯坦的矿产资源?工业部门? 14.哈萨克斯坦的灌溉农业分布?主要生态问题?平原区主要外力作用? 南亚 1.识图经纬线位置:北回归线、10°N、90°E; 2.识图南亚的三类国家: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3.指图说出喜马拉雅山、印度半岛、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布拉马普特拉河; 4.南亚三大地形区及其特征? 5.南亚三大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成因? 6.南亚的板块构造? 7.恒河的水文特征? 8.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的原因?9.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10.南亚的三大工业中心、影响分布主导区位因素? 东南亚 1.指图说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马六甲海峡、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 2.东南亚重要河流名称? 3.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4.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 5.东南亚的板块构造? 6.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征? 7.东南亚的主要粮食作物?农业地域类型?此类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8.东南亚的主要热带经济作物、矿产?(世界之最)9.印尼的爪哇岛人口稠密的原因?10.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图册) 东亚 1.东亚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原因? 2.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特征?成因? 3.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成因?(地图册P56) 4.东亚地形地势特点?(地图册P56) 5.日本的地形特征? 地质构造(地质灾害)? 6.日本季风气候的类型?分布? 7.分析本州岛东西两岸地区降水的季节差异及原因?(编号03学案探究1)8.日本经济发展条件?(地图册P57) 9.世界四大渔场及其成因?10.日本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11.日本主要工业带?分布特点及原因? 12.日本高新技术工业区分布?工业中心? 西亚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重要海峡、半岛分布? 3.西亚重要石油输出国的分布? 4.西亚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5.西亚主要河流名称?河流补给类型? 6.西亚三大气候区分布?成因? 7.红海、死海的成因?8.波斯湾石油运输路线(沿途经过的海、海峡、 运河、海湾、洋流名称及流向、气候分布)?9.西亚农业类型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中亚 1.中亚气候干旱为主的原因? 2.第二亚欧大陆桥沿途经过的国家?自然带?地形区?气候区? 3.中亚的地形特征?地形区分布? 4.中亚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成因? 5.中亚内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补给类型?6.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7.中亚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8.中亚农业区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9.中亚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 10.中亚五国的名称、首都?11.中亚的加工工业?石油资源分布? 12.哈萨克斯坦的最大城市、首都?13.哈萨克斯坦的矿产资源?工业部门? 14.哈萨克斯坦的灌溉农业分布?主要生态问题?平原区主要外力作用? 南亚 1.识图经纬线位置:北回归线、10°N、90°E; 2.识图南亚的三类国家: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3.指图说出喜马拉雅山、印度半岛、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布拉马普特拉河; 4.南亚三大地形区及其特征? 5.南亚三大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成因? 6.南亚的板块构造? 7.恒河的水文特征? 8.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的原因?9.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10.南亚的三大工业中心、影响分布主导区位因素? 东南亚 1.指图说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马六甲海峡、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 2.东南亚重要河流名称? 3.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4.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 5.东南亚的板块构造? 6.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征? 7.东南亚的主要粮食作物?农业地域类型?此类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8.东南亚的主要热带经济作物、矿产?(世界之最)9.印尼的爪哇岛人口稠密的原因? 10.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图册) 东亚 1.东亚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原因? 2.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特征?成因? 3.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成因?(地图册P56) 4.东亚地形地势特点?(地图册P56) 5.日本的地形特征? 地质构造(地质灾害)? 6.日本季风气候的类型?分布? 7.分析本州岛东西两岸地区降水的季节差异及原因?(编号03学案探究1)8.日本经济发展条件?(地图册P57) 9.世界四大渔场及其成因?10.日本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11.日本主要工业带?分布特点及原因? 12.日本高新技术工业区分布?工业中心?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第一框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P58-60(图册42页) (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 1、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击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较小。 2、湄公河平原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主要作物是水稻。 3、水稻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 (1)地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度适宜,雨量充沛 (3)水文: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4)土壤:深厚而肥沃 (5)纬度:地处低纬,阳光充足 4、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农业特色或水稻生产的特点): 精耕细作,人工劳作 5、水稻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 (1)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水稻生产需要大量人力,因此人口稠密 (2)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生活: 物质生活:饮食——主食为米饭,因为这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居住——高脚屋,又称干栏式建筑,因为这里气候潮湿 交通——水上交通发达,因为这里水网密布 精神生活: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春耕礼(祭祀谷神、稻母,祈求风调雨顺,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 因此对牛特别有感情)、“御耕节”等是当地人们的传统节日,因为水稻 生产是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人们期望农业获得好收成。 第一课第二框家住平原——用机械种庄稼P61-63 1、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的中部大平原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区之一。 2、地理位置:该地位于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和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贯穿平原东部。 3、农作物:该地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4、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 (1)地形:平原广阔,地形平坦 (2)气候:处于中纬度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3)水文: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灌溉较方便 (4)土壤:土壤肥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