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目录

1.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 P2 2.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 P4

3. 感染性疾病科预检分诊制度…………………… P6 4.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P7 5.感染性疾病科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P8 6.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P10 7.感染性疾病科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P11

8. 感染性疾病科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门诊工作制度…P13

9. 感染性疾病科留观制度………………………… P14 10.感染性疾病科对患有特定传染病的特定人群实行医疗救助制度及保障措施………………………… P15

11.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副主任)岗位职责……… P17

12. 感染性疾病科医师岗位职责…………………… P17

13. 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岗位职责………………… P18

14. 感染性疾病科护士岗位职责………………… P20

15. 感染性疾病科卫生员岗位职责………………… P21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

一、人员要求

(一)医务人员均按出诊表准时上岗,中途不得擅自离岗,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出诊。

(二)接诊区每一班人为一个治疗小组,值班医生任组长,组员由护士、检验科技师、卫生员等组成。采用挂号、收费、诊疗、配药、化验与隔离观察等“一条龙”服务模式。(三)组长以身作则,严格管理,在班期间负全责,疑难问题及时上报科主任,统一协调指挥。

(四)不拒诊每位患者,对患者态度和蔼,耐心细致,把每位发热患者按疑似患者标准对待,认真检查,不漏诊。

(五)根据不同传染疾病的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隔离防护。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肺炭疽防护措施。值班医务人员离开指定的区域时应进行适当的防护。

二、消毒隔离要求

(一)感染性疾病科应配备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及充足的防护用品,方便医务人员、患者和陪人等使用。配备充足的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喷雾器等。化验室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管理。

(二)建立预诊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

者,引导至隔离诊室诊治,室內设施有专用体温枪、听诊器、血压计等。陪人给予适当的防护。

(三)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分开。明确三区分布与功能: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值班室、更衣间、库房等;半污染区为治疗准备室、药房(或药柜)、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各区等;污染区为挂号/收费室、候诊区、诊室、留观室、化验室、患者专用卫生间等。

(四)医务人员应做好标准预防,遵守隔离原则。进入隔离区域,应按照隔离流程穿戴好隔离衣裤、囗罩、手套、眼罩或面罩等。诊治病人后必须严格洗手等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五)患者使用的设施及物品,体温枪、听诊器、血压计等一人一用一消毒。设置患者专用卫生间。

(六)隔离患者用后的织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回收清洗。被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后,随时消毒。患者出院或转院根据病种进行终末消毒。

(七)感染性疾病科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应按医疗废物处置要求执行。卫生洁具应分区使用、标识明确,使用后消毒,凉干存放。

(八)重视日常清洁工作。保持诊室、病房的地面整洁、干净,人流量较多时加强清洁次数。重视厕所的清洁卫生。(九)勤开窗通风,每天空气消毒两次,每次1小时。出入口、

窗户等处应设立防蝇、蚊等设施。

三、转诊和转运

对确诊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对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患者,按上报流程及时报告,经专家确定后,由医护人员陪同,由专车送到指定医院。

四、上报报告和记录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不漏报、不迟报。要及时将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信息报公共卫生科或医院总值班室,并与医院感染管理部沟通。

五、开诊时间

肠道门诊每年自5月1日至10月31日。

发热门诊全年24小时开诊。

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

1、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医院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员工和患者的健康,特制订本制度。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类要求,我院收治疾病种类如下表:

类别疾病名称

甲类传染病无

乙类传染病艾滋病、肺结核(根据有无传染性进行选择性收治。发现疑似/病情稳定肺结核患者直接转诊至定点医院诊疗并做好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隔离防护工作;病情危重肺结核患者待病情稳定后,转定点医院诊疗)、病毒性肝炎、麻疹、布鲁氏菌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淋病、梅毒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风疹,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医院原则上不收治呼吸道传染患者。

4、各科首诊医生应按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 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上报。

5、住院期间确诊或疑似的传染病患者按以下原则处理:

5.1 主管医生怀疑患者为传染病患者,立即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请感染疾病科相关医生会诊。

5.2感染疾病科医生会诊后认为必须转专科医院治疗的病例,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嘱患者出院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如病情特殊需专科医院会诊者,须报告医务部走会诊流程。

5.3专科医院医生会诊后认为需要转院的患者按《转院、专科制度》执行。

5.4传染病患者在确诊或转院前按“隔离种类、适应疾病及

标准操作规程”执行。

5.6不同类型的隔离患者须根据医院感染管理部要求在病例中做好不同的隔离标记。

5.7对于某些特殊时期的特定传染病,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相关法律及规定执行。

感染性疾病科预检分诊制度

一、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二、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三、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患者,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肠道门诊消毒隔离:

(一)医务人员进、出门诊时,必须做好标准预防,遵守隔离原则,做好个人防护。

(二)严格按照手卫生指征执行手卫生。

(三)地面物表清洁消毒:室内桌、椅、门把手等物品表面消毒湿巾擦拭消毒,每日两次;患者使用的设施及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湿式清洁消毒地面,用含氯500mg/L 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如有污染按照相关传染病要求及时处理。

(四)各诊室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每次1小时。

(五)门诊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均作为感染性废物处理,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六)用杀虫剂或蚊虫诱捕器消灭蚊蝇。

二、发热门诊消毒隔离:

(一)医务人员进入发热门诊要做好标准预防,遵守隔离原则,按照分级防护要求做好防护。

(二)严格按照手卫生指征执行手卫生。

(三)各诊室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每次1小时。

(四)地面物表清洁消毒:室内桌、椅、门把手等物品表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