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doc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桂青

一、前言

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医护人员不断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日趋加重的职业压

力,对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护人员的健康与大众健康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是维系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充分医

疗保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关注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之一。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情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绪积极

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

达到的心理良好功能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状态有三种:一是正常状态,为健康的状态;二是偏态,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出了一定的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发生是由于现实生活和工作压力,以及处事的失误等产

生的内心冲突和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暴躁、自责等,这种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

在两周以内,经过自行调整能够缓解,是心理问题的表现;第三种状态是变态,

也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是由于个体经历了较大的刺激,产生了内心痛苦,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抑郁、焦虑、恐惧等,持续时间较长,在两周以上。因遭

受的刺激强度较大,个体的反应比较强烈,有些人可能还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经过调整有些人可能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有的人则可能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表现一是指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

心理健康的日常表现为: 1. 乐于工作,且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2.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3. 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4. 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四、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

在人们的印象里,医生是“懂医” 的人,应该最会保养,身体最健康,而事实并非如

此。目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包括社会的关注度不够,医院管理者的关注度不够,医务人员自身的关注度亦不够。如发生在2014年的一系列事件:10月12

日: 55 岁的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张普柱医生突发心脏病离世;10 月24 日:42 岁的阜外心血管医院麻醉科昌克勤医生突发脑干出血陷入昏迷;10 月 25 日: 48 岁的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的丁易医生参加学术活动时突发心血管病离世。11 月 8 日: 39 岁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妇产科史明医生在长时间的手术之后,第二天倒在了宿舍。这一系列惨痛的事实都在提醒着人们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2013 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工会对全院职工进行了“ 压力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压力来源的前三位分别是:工作或职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而工作或职业因素的比例远超其他两项,达到% ,对该项因素进一步分析,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时间

长成为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另一项调查显示:八成的医生没有双休日的概念,85% 的医生最近一年没有带薪休过假,93% 的医生感觉每天下班后状态不佳,45% 的医生感觉“有点累”, 48% 的医生感觉“非常累”。

一项调查显示 :349 名医务人员体检 : 患病率 % ,多发病为 : 颈腰椎疾病、慢性肝病、高脂血症、胆襄疾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病。重庆某三甲医院的体检资料:% 的医生感到超负荷工作, % 存在身心疾患,半数缺少保健意识。副高以上的人员中,总患病率为 % ,前三位的病分别是颈腰椎疾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

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中,许多医师处于亚健康状态,除了颈椎,腰椎病变外,有胃

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下肢静脉曲张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长期的高度紧张,长期的

坐在电脑旁写病历及在手术台前的站立有密切关系。

普遍还

中国医师协会在

于亚健康状态者为54% 2013年发布的《中国医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显示,医生处,处于疾病状态者为 9% ,一线城市及三级医院的医生尤为突出。

更大的精神压力来源于职业倦怠的袭扰,

深感“亚历山大”。

职称评定、科室效益、奖金收入等都让医生们

宁波人民医院通过对400名护士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需引起

重视,其中有近3成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在工作中心理压力过大。调查发现:

职业不被重视、人数严重缺编、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安全没有保障以及常年的夜班工作,成

了护士心理问题的五大元凶。丁艾梅事件,应该是“ 劳累过度” 所致,她的离去,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感动与悲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对另一个问题的深深思考:护理工作者应该如何在为病人忘我工作时,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2013 年,曾有人对425 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了解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工作负荷等内容,结果显示:% 的护士有职业紧张感,% 有超负荷感,职业倦怠水平高于其他

职业的人群。护理成为真正的“高危工种” 。一个护士自杀了!她还是一个20多岁的姑娘,经过及时的抢救,命是保住了。自杀的原因是工作太紧张,压力太重。

2014 年,一家三甲医院开展了一次特殊的“会诊”,特殊是因为“看病”的不是病人,

而是医护人员。原来,这家医院专门请来心理专家给医护人员上课,教医护人员如何面对自己在工作时遇到的心理问题。

而事实不少人认为,作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本身就应懂得心理健康的道理。

却是医护人员工作负荷过大,职业倦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过度暴露与负性的刺

激,生活缺乏规律性,行业要求过于严格,公众与媒体压力和社会期待过高,高风险、高压

力、高强度、高紧张度等,影响了医患和谐,影响了团队精神,引发了一系列医护人员身心

健康问题或亚健康状态。

现如今医疗环境相对不佳,医患矛盾尖锐,各类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更何况出了医疗纠

份当事人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压力极大。据国内一项专门针对医生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显示, % 的医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强迫症状,而这些均与职业压力

有关,有中重度职业压力的医生比例高达% ,这说明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

调查研究表明,小医院医生、社区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对大医院医生的调查结

果却相反。这表明,医生的心理问题和工作压力有关,大医院的医生往往比社区的医生承受

的压力大,现在的医生比过去的医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医护人员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和其

所处的岗位风险也成正比。风险越大的科室,如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外科,医护人员也越

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

医生的职业压力很大还在于医生小小的失误可能给一个家庭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有些情况下,一些疾病的治愈根本不在现代医学的范围之内,如果患者不能理解,可能会在一定

时期内给医生带来心理阴影,尤其是心理素质较差的医生可能发生心理问题。

目前,医疗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医生的心理问题。我所在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于四年前推出了一项举措:“准医生”们在上岗前必须先通过院方组织的心理健康测试。

对新招收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的选拔,并以此作为最终是否录用的参考依据。

如果“准医生”们有人格障碍、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概不予录用,有疾病倾向的,也会让其调

整好了之后再参加招聘。目前,这一举措已逐渐受到业内的认同。

让我们试想一下:一个病人为另外一个病人服务会意味着什么?一个心智不健全的

麻醉师去给病人麻醉,病人能放心吗 ? 一个抑郁症的医生去为一个抑郁症的患者看病又会是怎

样的效果 ? 医生的健康保障着病人的健康。

五、医护人员的心声

一名医生说“我发现我该看心理医生了,天天和各色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我受了委屈又不能往病人身上发,那样职业不道德!只能自己哭一哭,长期这样下去,我觉得自己整个

人的性格都变得沉静了”。另外一名医生说:“我们科室同事间的问候是,今天你吃药了没

有。这一行真是累。腹背受刀,多多少少都会有心理有压力,想转行想了很久了,干这一行有种

隔世感,很想过正常人的生活”。

另外一个医生说 : “我发现应该是内心有些变态了吧?没有理解,没有支持,为了生

存,不得不做。每个人都需要你关心,谁又关心过你呢?”

“一般的病人也就算了,还要碰到那些无理取闹的刁民,不合心意就要投诉,真是让人郁闷。”

一名护士说:“我们有一个社康医疗中心设在一处住宅区内,里面住着的可都是些有钱人,按理说那里的人应该是高文化高收入的人了,可是还会发生护士被人打的现象。”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名身怀六甲的护士在为一位小朋友输液,小孩说痛哭闹,小孩的母亲看着心疼,在这位护

士的脸上就给了一巴掌。

一位门诊的护士说:“每天面对应接不暇的问诊病人,对医务人员到底会形成怎样的

一种心理压力”;一个心脏监护室的护士曾告诉护士长:“晚上做噩梦都会梦到病人,担

心病人熬不过去”。一位院长感慨到:“以前,很多人来打招呼要进心脏监护室当护士,而

现在来打招呼要调离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且不说患上疾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这样说:“如果医务工作者的健康都无法得到保障,

病,让一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的人群来守护百姓健康,想一想都会令人捏把汗。”

六、影响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原因

精神压力和环境压力三综上所述,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如此的原因主要有工作压

力、方面。

影响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还表现在工作环境状态欠佳、工作压力负荷过大、自我保健意识薄弱;以及工作环境中的生物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和化学性损伤以及人文环境的损伤,

也和非健康的工作方式,如污染的工作环境(检验科)、放射环境(心内科、放射科、 CT 室)、传染环境(消化科、呼吸科、传染科)长时间的静坐或站立、加班、写病历接待病人、处置、长期压抑的情绪影响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熬夜对身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会造成机体免疫力的下降,各种疾病会乘虚而

入,防不胜防。对于医生群体来说,作息不规律是健康第一杀手,无论是急诊第一线还是

病房里的医生,值夜班都是一件苦差事,运气好的可以小睡一会儿,运气差的时候,一个晚上

几乎不眠不休,忙着处理各种状况,等到病人处理完毕时常常已是拂晓,一个通宵下来,

身体疲惫不堪,还得强打起精神准备交接班,不能出任何差错。年纪轻的时候勉强还能应付,

年轻大起来,就渐渐力不从心了,一个夜班折腾下来,常常累得没有人样。有同事曾经做过

试验,值班一宿后去抽血化验,发现反映肝功能指标的转氨酶明显升高了,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值班最累的还是急诊一线的医护人员,值班的晚上常常是一夜无眠,医生经常是和衣

而睡,一有急诊迅速爬起来,尽量缩短病人的等待时间,即使没有病人,心也悬着,根

本睡不踏实。从事急诊工作的医护人员普遍反映,值班应急状况下,常有偶发早博的发生,

部分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精神紧张,胃病会频繁发作,这可能也是一种应激反应。

对于值班或者手术的医护人员,普遍存在饮食不规律的问题,错过饭点是常事,有时是手术

正在进行,不能吃饭,有时是正在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没时间吃饭,等安顿好病人,饭

菜都凉了,胡乱扒几口对付过去是常态。在极不正常的饮食规律下,胃病在医护群体中呈高发

态势,而且没有改善的迹象。

自新医改实施以来,大医院的工作量陡然加大,大部分基层医院都在超负荷运行,普遍面临着人手不够的问题,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许多医护人员疲惫不堪,疲惫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常年不规律的生活,一个萝卜一个坑,谁请了假都会没有办法去替代,医务人员生病了,得

不到合理休息,没有为医护人员设的劳动法。医护人员配备不足几乎是各大医院的通病,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然而目前的医疗环境越来越严峻,医护人员必须强迫给自己快速充电,同时加快工作节奏,无形中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经常有人说“工作苦一点累

一点算不了什么,我们难以承受的是病人、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

而年轻的医生还会面临着成长的压力,他们经历着繁杂的医疗工作,需要查房、病历书写、粘贴化验单、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解释医保政策,同时还得扮演着账房先生的角色,下班不能正点到家,到家后已经精疲力竭。面临着沉重的终身学习、理论与操作技能的不断

提高。医生如果本身心态不成熟,或者从业时间不长、经验欠缺,往往在接待情绪起伏较大

的病人(如说患儿的啼哭、病人的嚎叫)时会更加让自己全身心投入,让自己的情绪也会无

形中会随着病人的情绪随着病人的讲述而去体验他们,从而也导致医生自己本人变得烦乱和

焦虑起来。再加上苛刻的科研要求,需要不断的申报课题,需要有科研成果的产生,需要发

表 SCI 的论文;夜间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耗费大量的精力。同时还要面临晋升职称的压力、

面临职位的压力。在一项170 人的临床医生调查当中,感到压力大的达到% 。

而医生对待疾病的心理往往是持有否认心理,医生生病后往往会认为我不可能得病,或者认为这点小病算什么,不愿意接受常规的检查与治疗,更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治疗,也影响了身心健康。

而精神压力又是使他们处于抑郁状态,深圳市的一项调查显示: 医护人员焦虑症状的

阳性率达到 25% ,而抑郁达到 3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周立新教授的调查显示: %

的医护人员存在心理困扰,排在前三位的原因是: 面临各种检查时、遭遇到医疗纠纷时、

面临各种考试时。

的医生而中国医师协会的《医师报》关于“医生你快乐吗?”的调查结果显示 64% 对自己的

职业不满意, 3 成医生不快乐,各中重要原因和从业环境、薪酬待遇以及社会地位密切相

关。

七、中国医务人员当前的处境

中国医生当前的处境是执业环境恶劣、人格尊严受辱、人身安全不保、身体状况堪忧。

(一)职业要求比较高,培养周期长

一是由于医疗卫生技术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修养要求都高于其他的行业。例如医生和护士必须具有医学院校的专业学历、通过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后才可以进行注册后,方可从事相应工作。二是医务人员的培养周期远远长于

一般专业,我国医师的规范化培养模式是“5+3”,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和 3 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能够从事相关的专科工作,而其他专科的医师可能还需要更多的

时间培养。三是医学知识更新快,诊疗技术日新月异,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终生学习。

(二)社会责任大,执业风险高

医疗卫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是重大民生问题。每当发生重大公共事件,医务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施救治。而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各种有毒、有害、有传染危险的职业暴露风险远要大于一般人群。

医疗条件与技术的局限与患者的期望始终存在着差距,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理解和患者的责

难。近年来,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三)工作强度大,技术难度大

公立医院工时制度和岗位职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规定:各科在非办公时间及节假日,须设有值班医师;病房护士实行三班轮流值班;手术室在夜间及假日应设专人值班,以便随时进行各种紧急手术;ICU病房建立一线、二线

和三线医生分级值班制度。由于患者的病情难以预料,医务人员工余时间自主性差,随时要应对抢救等紧急情况,因此使得节假日、公休日照常工作成为医护人员的家常便饭。而目前,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提高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表现的较为突出。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小时,平均每月值7个夜班,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 。

医生行医难,难于学医之苦;医生行医难、难于误解之痛;医生行医难,难于被告之惑;医生行医难,难于伤害之恐;医生行医难,难于被罚之忧;医生行医难,难于无奈之多。

护士的难处:因为医生处方问题,治疗效果不好的问题,医疗费用高等问题,病人对医生不敢发泄,而当护士去催款或发清单时却对着护士发脾气甚至谩骂,很多护士只有忍受着,久而久之心理健康成了问题。另外,常年扰乱生活规律的夜班工作,以及在夜班时遇到的急诊,遇到需要抢救病人,都使得护士们被迫在常年巨大的压力下生活,久而久之也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护士之难还在于:如果说外来的暴力伤害是偶然的,每天面对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精神和心理的折磨更让人痛苦。一位在传染科工作的护士曾向记者透露,因为每天要照顾有传染病的患者,她们同样有被传染的顾虑,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警惕,有时防护工作稍有疏忽,足足可以让人担心上十几天,而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不少人的情绪低落,个别甚至引发了抑郁症。护士之难还在于护士的待遇,如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工资待遇、职称

待遇以及学习培训待遇与其他职业都不能相比,相对其他职业低的多,而随着聘用护士队伍的不断壮大,临时护士经济收入低,使得护士人力处于快速的流失、周转状态,同时使护理

业务培训陷于到一种低层次重复的循环之中。而从护理人员成长特点来看,护士又具有: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作为中坚力量,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专科技术水平以及科研意识与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至少需要10-20 年的护龄。而目前医院聘用护士,不稳定性、临时性以及流动性和年轻化的特点都制约了护理的学科建

设与发展。

八、如何才能保证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需政府重视,领导关注,提高个人的保健意识,缓减压力。因此倡

导医护人员关爱患者的同时也关爱自身,因为医护人员是特殊的群体,是医疗卫生体系的先

锋队和主力军,时刻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通过建立完善的系统和心理援助计划,解决医护人员由于长期处于工作紧张状态,频繁的加班以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等原因所带来

的焦虑、抑郁、神经衰弱、情绪易失控等心理问题,缓解改善这些问题,才能够保障患者健

康。

1、从护理人员成长特点来看,护士具有()的特点

A、实践性、晚熟性和个体性

B、实践性、复杂性和群体性

C、实践性、依从性和群体性

D、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2、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是()

A、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B、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C、无心理疾病

D、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3、2013 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工会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压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为()

A、职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

B、许多医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C、职称评定、科室效益、奖金收入

D、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时间长

4、心理健康的状态有()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以上全是

5、心理健康的日常表现,不包括哪项()

A、乐于工作,且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B、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C、具有积极发展向上的心理状态

D、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6、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在两周以内,经过自行调整能够缓解的状态属于()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变态

7、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的原因主要有()

A、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B、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C、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D、保健意识薄弱

8、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修养要求都高于其他行业的原因为()

A、从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公平性

B、医疗卫生技术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

C、医学知识更新快,诊疗技术日新月异

D、医疗卫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

9、目前医院聘用护士的特点为()

A、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B、实践性、稳定性和群体性

C、不稳定性、临时性、流动性、年轻化

D、稳定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经验化

10、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规定,ICU 病房建立()医生分级值班制度

A、一线

B、一线、二线

C、一线、二线和三线

D、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

影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芳君

一、认知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给健康最基本的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

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的良好适应状态。

情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绪积极

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以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

能达到的心理良好的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的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国内外心理学

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通过评价,从健康的状态到心理的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健康

状态,第二个等级是不良状态,第三个等级是心理障碍,第四是心理疾病。

心理的健康状态为:第一,本人不觉得痛苦。在一定的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

者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第二、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

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第三、社会功能良好。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 能在一般的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者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的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有:第一是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可以得到缓解。二、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三、能自我调整,此状态的大部分人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

相对固定的状态。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以及外界因素造成的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者是偏离。它的特点表现为:第一、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者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或者称为偏离等。第二、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的对象(比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

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以及动作行为)。第三、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

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得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者某几项社会功能。第四、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的问

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它的特点有:第一、强烈的

心理反应,可以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强烈的自卑感

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等。第二、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的失调。第三、损害大。此状态下患者不能或者勉强完成其社会的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第四、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的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的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

二、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

根据调查,目前医务人员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三类:焦虑、抑郁和强迫。% 的医务人员存在较为严重的头痛症状;感到腰痛、肌肉酸痛、胸痛、恶心及胃部不适分别占

到 % 、 % 、 % 和 % 。在精神状况方面, % 的医务人员感到精力下降,活动减慢; % 的人容易哭泣; 54% 的人经常责怪自己;感到孤独和苦闷者分别占 % 和 % ;还有 % 的人感到没有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国内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医务人员对自身从事的职业普遍评价不高。 % 的医务人员认为所从事的职业风险很大,% 的医务人员认为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繁重,% 的医务人员坚决反对子女再从事该行业,仅有 % 的医务人员表示会建议自己的子女将来从事医疗专业。

傅娟等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即 SCL-90 )对 486 名年轻的医务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年青的医

务工作者对工作有信心、执着,但是压力大,其自身调节和社会的协调能力均不足,这些问题具

有隐蔽性,不易发觉,若长期聚积,易引起各种身心的疾患,甚至可诱发各种矛盾和事故。

:

英国对急救中心1800名护士调查显示,护士承受比较高程度的压力,产生了身体、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其中64%感到头痛,62%的人有睡眠障碍,30% 的有肠道的疾病,30% 的人体重增加;心理压力的症状也很明显,82% 的人有疲乏感,67% 的人心情不好, 58% 有挫折感, 49% 有焦虑,有 1/3的护士反映压力使他们易于发生工作事故,29% 的护士容易被激怒,还有42%的人人际关系不良。

英国医师协会的调查:在23521名接受调查的医护人员,

重而且难以应对;61% 的人称压力过重但是尚可应对;还有55% 生活质量构成的冲击不能接受。21% 的人称自己的压力过的人称目前的工作压力对

三、影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因素有很多,在此总结了十条:因素之一:社会的期待过高;因

素之二:行业要求过于严格;因素之三:工作负荷过重;因素之四:工作缺乏控制感;因

素之五:生活缺乏规律性;因素之六:过度暴露于负性刺激;因素之七:暴力行为的受害者;因素之八:助人情结;因素之九:替代性创伤;因素之十:人格缺陷。

原因之一,社会期待过高:从古代开始对医学行业就有较高的期待,早在《南齐诸氏遗

书》有叙述: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期

望过高还体现在病人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往往求医心切,对医学的期望值较高,不希望生

病以后有不好的后果发生。医护人员自己常说的一句话是:抢救时,要求只有 1% 的希望也要尽 100% 的努力。可是到目前为止,医学的水平和治疗技术对疾病而言均有限,很多情况下,病情的发展很难预料!

原因之二,行业要求过于严格:唐朝孙思邈说过:“医治病,不瞻前顾后、自虑凶吉、

护惜身命,勿避险戏、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古人把行医者尊称为“先生”,把行医这一职业敬称为“悬壶济世”、“仁爱救人” ,认为“ 医乃仁术” ,同时并要求行医者要有“但愿世间无疾病,不患架上药生尘”的高尚情怀。现在人们更是把医

务工作者尊称为“白衣天使” 。西方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词” 也明确规范了医疗行为,即行医者要以“ 遵守为病家谋利益” 的宗旨。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注定了医疗工

在职业活动中不可作的高风险性、高责任性和不确定性。医务人员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避

免地受到职业紧张因素的影响,会对他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危害。

原因之三,工作负荷过重:在很多的工作场景中,医务人员都是工作超负荷、劳动超强度、睡眠严重不足、运动和娱乐几乎缺失的状态下工作,而且也已经成为当今医务工作者的

工作状态。临床的研究表明:工作倦怠的产生与工作时间呈正相关,特别是情绪衰竭维度;

这也支持了人们对工作倦怠的通常认识,即工作负荷过度导致工作倦怠。医务人员还承受着医疗市场不健全的压力,过于量化的绩效考核制度,如评职晋升,都涉及到课题、论文和

获奖的数量。甚至,有的医院以SCI论文的数量给医务人员定岗评职,导致医务人员心理

压力倍增。面临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在社会公益性与市场营利性的夹缝中,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经营创收、生存发展的问题,这也是

医务人员一个重要的精神压力来源。

原因之四,工作缺乏控制感:工作缺乏控制感缘于多种原因,首先是疾病的特征:很多疾病从病因、诊断、疗效、转归都不是医务人员能够掌控的;其次是工作特征:尤其在综合医

院,存在着多学科、多部门和多个医疗环节,很多环节不是个人能够掌控的;再次是法规制

约,包括法律、各种医疗、护理以及院感防控等各种的规章制度以及行业内部特定的规定、规

范需要遵守执行;第四是客观的制约:如设备、药物、技术、经费;第五是人为制约:包括上

级(主管部门、上级医师)、患者以及家属、新闻媒体等;最后是其他的因素,包括自主择

医、自主择药、首诊负责、责任追究制、保险制度等。

原因之五,生活缺乏规律:表现为频繁的夜班、值急诊、超时超负荷工作、睡眠打断、

三餐不准时。大多数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都会面临频繁的值班或值急诊情况,而且 365 天都要有人上班,同时大多数双休日还要去查房,出现超时超负荷的工作。夜间值班睡眠常会被打断。这些情况都会造成身体一直处于高度的紧张和疲惫状态,从而导致生物钟的紊乱,抵抗力下降,从而会出现亚健康状态。

原因之六,过度暴露于负性刺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从 SARS 到禽流感再到汶川地震,都有医务人员现身的身影,这些负性事件的刺激会使得个体产生不安、恐惧、焦虑和消沉等消极情绪情感体验,从而影响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原因之七,暴力行为的受害者:医生本是受人尊重的行业,如今却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医院成了“战场”,当医生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职业。近几年伤医事件也呈增多趋势,

2013 年全国影响较大的伤医暴力案件共有16起,2014年1到5月份伤医事件已经达

到了 21起。多数情况下是广大医务人员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希望能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

以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调查,近半数医务人员对执业的环境不满。中国医师协会先后进行了四次医师执业状况的调查,2001年是第四次,结果显示:近一半(% )医疗工作人员对目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而满意的比例仅为% 。调查统计显示:级别越高对医疗

执业环境不满意的比例越高,其中正高级别医务人员不满意的比例最高,为% ,这可能和高级别的医务人员责任心更强、工作压力更大有关。一级医院满意程度较低,仅% ;乡村医院工作人员对执业环境的满意度最低,不满意的比例高达% ,满意的比例仅为% 。

原因之八,助人情结:有强烈自卑感缺陷感的人,往往经历更多的创伤、家庭冲突、贫

穷与疾病、丧失亲人或受过虐待,使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帮助他人的职业,并将助人视为解决自己问题的途径,高度投入地为弱者工作经常是为了获得控制感和优越感,并掩饰自己的弱点和痛苦。

原因之九,替代性的创伤:在职业性助人活动中,医务人员体会到多种负性影响如紧张、

焦虑、失望、抑郁、困惑、厌倦、厌恶、无奈、受挫、愤怒、克制、被诱惑等,这在临终患

者救治以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病人服务的治疗师中尤为突出。医务人员从职业活动中产生极

深的、破坏性的、令人痛苦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在创伤工作结束后甚至还可持续几个月

或者是几年。此过程称为替代性创伤。

原因之十,人格缺陷: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缺陷是指人

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一种边缘状态或者说亚健康的状态。人格还有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勤勉性、敏感性的特点。

积极和消极情绪是人的重要心理活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人格和情绪关系密切,它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反应以及人们对不同情景和事件的评价和感

受。同时,压力也是引起情绪情感变化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情景或事件使人们感受到不同的压力。在压力的自我调节中,也跟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系。

在人格缺陷中,最明显的是 A 型人格,其特点是:勇往直前、工作动力很强、急性子、喜

欢在富有竞争的工作中取得成就(典型的说的三快:吃饭快、走路快、做事快);高成就

动机的背后是对挫折的过度攻击,不太能够接受挫折;对他人多持怀疑态度,归因的方式为

消极归因。医务工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 A 型人格, A 型人格还比较容易患胃病和冠心

病。

针对影响医务人员健康的因素,医院管理者应帮助医务人员正确认识和适应目前的执业

环境,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了解医务人员的困惑,建立相应的减压机制,给医务人员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平台。

医务人员也应加强自身的心理调适,首先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第二、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的兴趣和爱好;第三、可以加强体育锻炼,生活尽量

的有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第四、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第五、积极

的面对人生,做到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第六、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观念,通过

有意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的各种状况;第七、可以合理的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第八、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1、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的概念是()

A、没有疾病,即躯体健康

B、躯体和心理均健康

C、心理健康,并能良好适应社会

D、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的良好适应状态

2、人格缺陷是指()

A、人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一种边缘状态或者说亚健康的状态

B、人格的不完整

C、敏感性人格

D、消极性人格

3、根据调查,目前医务人员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

A、焦虑、抑郁和强迫

B、焦虑、抑郁和社会功能不良

C、抑郁、强迫和精神失常

D、焦虑、抑郁和挫败感

4、人格和情绪的关系,哪项不正确()

A、人格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反应

B、压力也是引起情绪情感变化的重要原因,而压力的自我调节也跟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系

C、人格决定着情绪

D、人格和情绪关系密切

5、不良状态的特点不包括()

A、时间短暂

B、损害轻、不协调性

D、能自我调整

6、心理疾病的特点不包括()

A、强烈的心理反应

B、一般能通过自身的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

C、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D、损害大、需心理医生的治疗

7、《南齐诸氏遗书》叙述:“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表明()

A、医者工作负荷过重

B、对医学行业要求过于严格

C、医学的社会期待过高

D、医务工作缺乏控制感

8、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包括()

A、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B、从本人评价、家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C、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单位评价三方面分析

D、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家人评价三方面分析

9、心理障碍是指()

A、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B、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C、因为个人以及外界因素造成的心理状态的某—个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者是偏离

D、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10、医学工作缺乏控制感缘于()

A、疾病从病因、诊断、疗效、转归的不可掌控性

B、医学多学科、多部门和多个医疗环节的不可掌控性

C、法规制约

D、疾病的特征、工作特征、法规制约、客观的制约、其他因素

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的临床表现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桂青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医生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频亮“红灯”。根据《2014中国医生执业状况调查》显示,在7000多名被调查的医生中,九成表示每天工作的时间超过了8小时,而八成人没有双休日的概念;另一项的调查显示,医生通过自我评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为

54% ,而处于疾病状态的为 9% 。作为公众健康的“守门人”,医生自身的身心健康濒临“失守”,应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

二、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多种多样,从个体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医护人员心理不

健康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或抑郁焦虑两者均有。第一,抑郁:通常表现为心境的低落,思

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患者及家人漠然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劳,睡眠障碍,胸痛,消化不良,胃肠胀气,心

悸,气短等。第二,焦虑:主要表现有:1)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2)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3)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

会发生的事,在事情没有到来之前,就已经处在紧张不安之中;4)躯体症状:常伴有自

主神经症状,如心慌,胸闷,气急,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口干,胃部不适,恶心,

腹痛,腹泻,尿频等。

第三,焦虑、抑郁同时存在或在两者间变动。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身体上的症状,

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

如果不及时疏导或宣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有的医护人员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不安,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有些医护人员则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及工作上的失败归于患者的不配合、家人的不理解或领导的不支持,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态度等。

三、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一种知

觉体验,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出现情感上和身体上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容易激惹、有焦虑的情绪和自尊心降低。

如一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单位是位能干的年轻骨科医生,由于他主治的一个病人不堪

病痛折磨而跳楼自杀后,他认为是自己疏于照顾所致,病人出事后他就经常会在工作中发呆,还常有失误出现。他的同事认为,他太好强了,对每件事情都很认真,每天都绷紧神经

对付工作中的压力,对病人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他将病人的病痛视作自己的病痛,而病人跳

楼带来的挫折感让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逐渐地他对医疗工作失去了热情,他开始厌恶自己的工作,两年后,他辞去了自己的医疗工作。

在相同的压力下,有些医护人员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造成差别的个人因素有:第一,人格因素: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

实差距太大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医护人员则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第二,

个人生活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有生活的变化。在这种调整时期,心理问题容易发生。尤其是我们从一个人生阶段进入到另一个人生阶段的过渡时期,如“中年危机期”,个

体需要对自己、家庭及职业生活作出再评价,这些很可能会显著地影响个体的自尊、婚姻关系以

及对工作热情的保持和投入。

四、女性医护人员心理问题的表现

男人和女人都有压力,与男人相比,女人表现得更听话,更顺从,也更容易焦虑,更容

易情绪化,女性要工作,要成功,要尽可能少的依赖男性,由此带来的压力是时间太少,工

作太多。渴望成功的女性医护人员的内心冲突表现为责任多、控制少,能力强、机会少。

研究表明:女性医护人员长期处在充满应激源的环境中,面对千差万别的病人和生离死

别的场面,工作过度紧张,工作对象复杂,责任重,风险大,危险后果直接,生活不规律,

会导致身心疲惫,心理负荷重。频繁值班会导致生物节律紊乱、膳食结构改变会引起人体免

疫机能下降、精神高度紧张与体力负荷累积。生活单调、乏味容易导致女性医护人员消极情

绪的产生。

当女人处于压力之下时,除了月经失调以外,她们更容易患周期性偏头痛,病态的恐惧、恐慌、焦虑、厌食症、暴食症、过敏性肠胃综合症、抑郁症等等;西方学者把最常见的女性

压力症状称为4个D:失调(Disorganization)、难以决策(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依赖的幻想(Dependency fantasies)、抑郁(Depression)。

女性容易处在婚姻的危机之中,一些人因工作中接触人员广泛,在给患者诊疗过程中患者发

生移情,使有的医护人员陷入到婚外情的“情网”中,其中受伤害更多的还是女性。

五、男性医护人员心理问题的表现

男人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含蓄地教会了他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当他们第一次在父亲的

带领下参加某项考试或比赛时,父亲就会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千万不要给我丢脸!”

当他们有了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女朋友看似温柔地鼓励说:“要努力呀!”,当他们 45 岁功成名就,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时,他仍然没有感觉到轻松。回首过去,除了感到一丝自豪之外,

家人、领导、患者、整个社会都希望他能够做得更好,继而使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社会对男人的要求:在“男人就得是一条好汉”的期望之下,男人有许多隐藏的压力,

这些压力往往包括:常规的改变、害怕失败、控制孩子、控制环境、畏惧权威等。

西方学者把最常见的男性压力症状称为6个D:防御性(Defensiveness)、抑郁( Depression)、混乱(Disorganization)、反抗(Defiance)、依赖(Dependency)、难以决策(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六、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适应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压力的问题。

(一)医护人员的适应问题

表现在工作后的心理适应、角色变换的心理适应、职业特点以及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

任务转换中的心理适应、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以及亲临重大事件现场进行急救时的心理适

应。

医护人员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会面临工作后的心理适应的状态,环境、工作的氛围、工作的内容、人际的关系等都要去适应。角色变换的心理适应表现为:从原来的大学生或者研究

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医生、护士,面临着角色变换的适应。回到家里又

扮演着父母的孩子,又扮演着孩子的父母这样的角色,不断的转换也面临着心理的适应。医护人员特有的职业特点(高风险、高压力、高责任感、高付出)以及行业习惯等特点,如要

值晚夜班、睡眠不规律,都得要去面临适应。还要面临任务转换中的心理适应,在一天中有

多种角色的任务转换,要查房、写病历、要跟病人进行医患沟通、面对护士吩咐医嘱、还要

对病人进行具体的操作检查和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等。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常在医疗环

境工作中。

(二)医护人员的自我意识问题

一个人良好自我意识是健康发展的必然历程,自我经历意识的过程有:在幼儿阶段时,

常常会认为你行我不行,进入到青春期以后,会比较自我,会认为我行你不行,当进入成熟状

态时,定位是我行你也行。但是当经历了一些挫败,医护人员处在病态状态下时,会认为我不行

你也不行。

医护人员的自我意识问题表现在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有些医护人员还表现在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度的自卑,以自我为中心或者盲目的从众,有些还表现在过分的独立意识或过分的逆反心理。

(三)医护人员的人际关系问题

表现在:缺少知心朋友,与患者难以沟通,与同事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冷淡,有些会

感到交往困难,甚至个别会出现社交恐惧的表现。

(四)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问题

随着医疗环境的恶化,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现在很多医生实际上都是在超负荷运转,心理上存在问题的人不是少数。发达国家早已经重视这个问题,给医护人员配备心理医生,合理的安排医护人员的作息,有充分的劳动保障等,而在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