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汕头

汕头

汕头
汕头

汕头经济特区

他们,改变了汕头

1981年11月14日,一个永远铭刻在海内外潮人脑海的日子。

这一天,汕头经济特区正式创办!

这一天,一群特区的拓荒者开始在汕头东郊龙湖一片沙丘上挥锄而作,建设美好家园。阵阵春雷正在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春雨,改革开放的热潮在这片土地上激荡,汕头从此开始抒写“春天的故事”……

三十年风雨兼程,细数一次次耕耘与收获,汕头经济特区前进的铿锵步伐声中,始终少不了开拓者们一步一个脚印留下的坚实足迹。他们,改变了汕头;他们,为特区的成长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吴南生:改革闯将成就特区传奇

谈经济特区,绕不开一个人:吴南生。

这位德高望重的改革闯将,不仅是广东省委原书记、广东经济特区的主要拓荒者,更是特区30年风雨历程的最好见证者。

从1979年起,他负责筹办广东省3个经济特区,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兼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1年回省委仍然分管特区工作。1985年9月转任省政协主席,但他的心跟特区始终连在一起。

追忆往昔,老人豪情依旧。他说,特区从诞生到发展,用北宋改革名相王安石的诗句形容最入木三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979年初,吴南生回到家乡汕头。正是他这一出“回乡记”,直接促成了特区的“胎动”。在汕头考察的两个月里,吴南生注意到,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以通商口岸的模式进行贸易往来,要发展,就得开放,就得放开让外商进来做生意。当这个想法稍稍成型之后,他带病给主政广东的习仲勋、杨尚昆及省委发去一封1300多字的电报,并和习仲勋彻夜长谈。他建议:在广东搞试验田,划出一块地设置海外出口加工区,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同年3月3日,吴南生在省委常委会议上请缨:“如果省委同意,我愿意到汕头搞试验。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啦!”

随后,吴南生牵头“研制”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并在老帅叶剑英的主持下,获全国人大五届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由于吴南生办特区的想法是始于汕头的,因此,他希望能在汕头办中国第一个特区,但,从地理条件而言,深圳和珠海更具备优势。为此,中央更倾向于以深圳作为第一块试验田。吴南生出于对家乡父老的感情,以及要向海外和港澳的朋友有个交代,还是建议将汕头也划为经济特区。最后,中央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要求两省抓紧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而“特区”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关于“特区”的设立,一直存有不同的声音,直到1984年邓小平南下视察,提笔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之后,吴南生等特区建设者才真正松了口气。

吴南生引进市场经济,被视为是特区能够创办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特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贡献。他实现了“我是个积极主张改革的汉子,但我又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主张改良,不主张翻天覆地的革命”的政治理想,闯出了一条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改革开放之路。晚年的吴南生,又恢复他布衣书生的本质,生活简朴,题诗作画为他最大的消遣。在他的居室,挂满了自己和名家的字画,闲来品一杯清茶,聚几位好友拉拉家常,俨然一位普通长者的平静生活。追忆往昔,老人豪情依旧。他说,“如今改革还在过大关,特区使命仍未终结。

不忘历史,汲取智慧,继续敢为人先,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为中国改革探路。这是我对特区的一点期待。”

刘峰:沙丘上的“开荒牛”

回忆汕头经济特区初创时期,最有资格发言的,要数第一任管委会主任刘峰。那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10年。正是这10年打下的基础,汕头经济特区在上世纪90年代前中期,经济才得以迅猛发展。

被任命为汕头第一任管委会主任的刘峰,一开始对办特区并不理解,心里没数,也不大愿意参与。上世纪80年代初,刘峰正在普宁任县委书记,当时在县里搞“包产到户”,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工作开始走上正轨。而当时的汕头,街道两旁以及珠池一带,搭建了大批竹棚,住满返城知青,还有名为“海南新村”的草蓬村,楼房残破不堪,有的还摇摇欲坠,城市公共设施及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通,道路污水横流。刘峰接到任命后,广东省、地委负责人先后找他谈话,在他们的鼓励下,刘峰才最终下定决心接受任命。来到汕头后,刘峰和当时的搭档杨峰同志(时任汕头市主管工业副市长)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要为人民办点有益的事,即使特区办不成,办成工业区也好,可以解决很多群众就业。

刘峰说,初办经济特区时,困难很多,一是没经验,二是汕头经济特区初办那几年,只搞加工区,不搞综合区,因此,不能从事商贸、房地产等行业。当时,广东省每年回拨的经费只有640万元,建设资金十分有限,因此,当时的开发工地上,看不到施工机器,几乎都是靠人力开荒,可以说是“小米加步枪”。刘峰曾向前来视察的中国银行副行长要求贷款,但,因所贷款项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当时投资环境还没形成,还利息都有困难,贷款之事只好作罢。除了资金问题,人才问题也是困扰新生特区的难题。特区建设初期,要求来的人极少,点了名也调不来。

最初的10年,汕头在市区东郊的龙湖村,划出1.6平方公里建特区,这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经济特区”。当时,那里是荒无人烟的沙丘,至1991年,汕头经济特区新区建成面积已达8平方公里。10年间,汕头特区工业年增长155%,外贸年增长111%,实际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长48.5%。当时的特区建设有不少亮点,比如后来总结的“四个一片”方针,即“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资一片,获益一片”,而中央领导也肯定汕头特区建设“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的路子。在当时一起筹办的几个经济特区里,深圳近香港,珠海靠澳门,厦门依台湾,而汕头呢?最大的优势是——人数众多的华侨。“潮汕人爱乡,凝聚力也很强。”刘峰说,所以,当时成立了一个汕头经济特区顾问委员会,借助各地潮人的“外脑外力”建设特区,也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汕头与其它特区不同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养鱼虾、种蔬果,搞创汇农业。当时,办厂做生意,条件不够,农民也不在行,但,搞养殖,他们却很在行。于是,政府拿出100万,在农业预留区珠池一带,开发了1.4平方公里,放手养鱼虾。后来,这一养殖区域单是农产品出口,一年就进账几千万美元。

就是这样面对挑战、摸索前进,汕头特区得到不断发展……

特区纪录

●首艘汕港豪华客轮“鼎湖”轮,设备在当时国内首屈一指。

●潮汕首座涉外宾馆汕头中旅华侨大厦,曾经是汕头标志性建筑物。

●1981年岛宾馆对外营业,成为汕头首家中外合作宾馆。

●海湾大桥:我国第一座大型预应力混凝土悬索桥,连接深汕高速公路和汕汾高速公路,已成为我国沿海高等公路主干线的重要纽带,使深圳、珠海、厦门与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

●1988年7月底,汕头经济特区首家中美合作企业——汕头经济特区企业出口基地工艺厂

开工投产。

●1988年10月8日,汕头免税商场开业,是当时全国仅有的4家关后外币免税商场之一。

●1989年1月14日,汕头特区首家职工股份制企业新海物资储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550名职工成为公司股东。

●1991年1月8日,汕头金海湾大酒店正式落成,之后成为粤东首家五星级酒店。

●汕头地毯厂1983年落户,成为汕头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

●1992年3月,我国第一条STN型大屏幕、保密度液晶体显示器生产线在汕头超声(集团)公司动工兴建。

●1992年12月12日,第一家设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总行——泰华国际银行在汕头成立。

●1993年3月30日,汕头市首家深圳证券交易所异地会员单位——汕头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开展委托买卖深圳股票业务。

●1996年9月25日,汕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利用外资改造旧城的项目——“四永一升平”上永安片(联升花园)改造开发项目举行开工典礼。

●1998年6月9日,中国唯一的电动汽车运行试验示范区:汕头——南澳试验基地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潮汕地区最早命名的行星为“汕头星”,即国际小行星中心和行星命名委员会于1990年正式将编号3139行星命名的“汕头星”。

●1996年1月26日,汕头市重点工程项目——汕头卫星地球站正式投入使用。该站是我国设备最先进的地球站。

●1997年10月,汕头南澳县2.4万千瓦风电场动工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风电场。

●1998年6月3日,世界上投资规模最大、长度最长、途经国家最多的国际光缆系统——亚欧国际海底光缆系统在汕头登陆。这是汕头通信建设史上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汕头成为国际信息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全球信息在中国的重要集散地。

●1999年3月2日,中美国际海缆在汕头登陆。汕头同时拥有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两条国际海底光缆系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缆登陆站。

●2000年8月22日,美国加德士公司在华最大的投资项目、当时国内最大的液态石油气项目——总储量20万立方米的汕头液化石油气地下岩洞储库投入运作,汕头成为华南地区液化石油气主要供应基地。

汕头发展的新市民特区建设的主力军

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的发展历程离不开普通的建设者们。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9月,全市职工82万人,其中农民工约41万人。这支强有力的劳动大军从五湖四海来到特区,分布在全市的国有、民营、中外合资和台资企业中。他们扎根特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成为汕头发展的新市民和特区建设的主力军。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在政治待遇、组织建设上关心爱护,创造健康和谐的务工环境,为“新市民”立足“新家园”营造良好的氛围。

外来工争相安家当特区人

明年召开的汕头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将分别在金平、龙湖、澄海、潮阳、潮南区各选1名农民工代表,这是我市首次在农民工中推荐市人大代表候选人,这也意味着汕头的农民工将拥有最直接的“代言人”,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中当政议政,传达自己的声音。

我市建立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全市69个街道(镇)全部建立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各社区(村)基本都成立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失业登记、就

业备案、职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同时,切实加强人事劳动代理服务。依托市人才智力市场、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保管人事劳动关系和档案、转正定级、职称申报、代缴社保等人事代理服务,推动农民工的组织化建设。

我市还落实农民工积满分可入户城镇政策,为农民工安家落户提供政策保障,鼓励引导农民工通过积分制入户融入汕头,安家汕头。今年以来,我市办理积分制入户城镇共5168人,提升了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实现外来务工人员体面工作。

职业技能培训免费

我市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服务外来员工的重要举措之一,积极兑现优惠政策,依托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对符合条件的省内农民工,提供一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依托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有培训意愿的劳动者提供电工、计算机、烹调、美容美发、创业培训等十多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806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144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就业49214人,输出到珠三角地区就业12930人。

我市紧紧围绕汕头经济发展和企业用工的需要,依托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为外来务工人员全方面招聘服务。加大各类专场招聘会密度,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各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成功举办春季、夏季人才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一系列招聘活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

人文关怀外来务工人员

我市广泛开展劳动保障法规宣传活动,深入相关企业、招聘会、车站等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大力宣讲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及时发现重大劳资纠纷苗头或不稳定因素。同时,畅通信访渠道,设立12333等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及各种举报投诉机制,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咨询解答服务,督促企业建立劳资关系协调互动平台,鼓励和方便职工理性表达诉求,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此外,我市还关心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和外来工,为他们身体健康和医疗保障购买安康保险,支付保险金等。为维护农民工精神文化权益落到实处,积极服务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全市投入农民工文化活动设施8000万元,组建数字电影放映队1支,为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放映电影242场次,通过职工艺术团等形式为农民工演出100场次。

特区开放“窗口”一抹亮色

“三资”企业是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以来经济发展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最早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中的汕头来说,“三资”企业更是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窗口的一抹亮色。

自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汕头在招商引资、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试验,大胆地“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和对外开放“窗口”作用,为特区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并打下了良好基础。经济特区设立之初,外商和港澳台商纷纷到汕头进行投资,兴办一批“三来一补”及三资企业。1991年,汕头特区范围扩大到234平方公里,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汕头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主动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做大做强内外源型经济。通过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加大招商力度,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招引更多的资金和项目加快经济发展。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商投资加速增长,技术先进的外资企业加快了在汕头投资建厂的步伐。

从汕头海关提供的一组数据信息可以清楚地看到,外商投资企业在特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1987年,汕头市仅有外商投资企业4家,实现进出口总值1.06亿美元。之后的几年

间,外商投资汕头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期,1992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已突破10亿美元,1993年汕头市有进出口记录的外商投资企业增加至2319家,进出口总值为15.99亿美元。此后,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与汕头市总体进出口走势高度吻合,2000年后稳定在400至600家之间,2010年有进出口记录的外商投资企业454家,实现进出口值31.86亿美元。

外商在汕头的投资最初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商投资领域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迈进。近两年来,汕头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取得明显成效,服务业成为当前外商投资的热点。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实际吸收外资金额1.36亿美元,同比增长419.23%,占总体的64.97%。制造业实际吸收外资也呈现较快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实际吸收外资金额7341万美元,同比增长14.70%。

30年沧海桑田,汕头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先进发达的通讯设施和技术让特区与世界紧密相连,不断优化的投资软环境更让这片土地成为投资者的乐园,越来越多的外商纷至沓来,参观考察、投资创业。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新设和增资项目就有48个,比增11.63%;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近2.1亿美元,比增122.23%。而且外商独资企业成为了全市实际吸收外资的有效增长点。上半年独资企业实际外资金额超过1.63亿美元,增长212.10%,占总体实际吸收外资的77.70%。已有的外资企业做强做大热情高涨,增资扩产踊跃,外企增资成为了汕头招商的重要渠道。上半年全市现有外资企业申办增资项目31个,同比增长10个,增幅达到47.62%,新增合同外资金额6901万美元。

抢抓汕头经济特区扩围和经济不断发展的机遇,世界500强和大型跨国企业也抢先布局,加大在汕投资力度。今年以来,在全市外商直接投资新设及增资项目中,世界500强企业瑞士ABB集团在汕投资新设项目1个,投资规模3400万元人民币;香港华润集团在汕投资企业增资规模7319万美元;泰国上市公司暹罗石油气公司顺利完成对雪佛龙海洋石油气有限公司的收购。上半年同比新增了马来西亚、印尼、日本、泰国、瑞士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客商。外商投资国家和地区的增多,显示着汕头经济特区投资吸引力的不断增强。

谢国民:

投资汕头首家外企

汕头特区创办伊始,首家外资企业——由泰国著名企业家谢国民先生投资的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在汕头市龙湖区华山路和大北山二路之间“安家落户”。二十多年来,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与汕头经济特区一起,依靠自身特色与实力,脚踏实地,稳步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刚刚开放,胆大的谢国民便做出了“在中国投资”这一令世界经济人士震撼的举动。于是,正大集团成了第一个来中国投资的外资集团,也是进驻汕头经济特区的首家外企。“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还不明朗时,我们就敢于率先投资,是基于两点:一是希望为祖国的经济发展作点贡献;二是看到了十多亿人口的市场潜力”,谢国民说。

1979年,正大集团与世界著名的农牧企业——美国大陆谷物公司合资,在香港成立了正大康地集团,接着在深圳南头投资建立正大康地深圳有限公司。谢国民祖籍汕头外砂,自幼深受父亲谢易初先生深厚的家乡情结影响,将下一个投资目标定在家乡汕头便顺理成章。1983年下半年,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在汕头经济特区工业厂房第4至6幢的地基上开始动工基建,1984年9月,首期厂房完工,次月即正式投产,生产鸡、鹅、鸭、猪、虾和淡水鱼等的饲料。1985年,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年销售量就已达1.6万吨。在汕头党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投产30年来,一直效益不错,投资商对企业在汕头的发展很有信心。

吴哲歆:

见证特区发展

汕头市荣誉市民、市政协常委、香港太平绅士、世聪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吴哲歆先生是特区创办初期来汕投资的港商之一。“如今汕头交通四通八达、通讯设施完善,投资软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你们这些年轻人哪里知道,上世纪80年代我刚回家乡创办企业之时的艰辛。”吴哲歆先生在汕头创办的企业随着特区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他也见证了汕头从落后走向繁荣。

与所有爱国爱乡的侨胞一样,祖籍澄海的吴哲歆对故土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早在1984年,吴哲歆便以“三来一补”的形式与澄海的两家服装厂合作制衣业务。经过20多年的拼搏,吴哲歆先生在澄海创办的广东世聪集团发展成为拥有广东世聪集团有限公司及属下5家公司的大型制衣企业集团,产品畅销欧、美、亚、澳各大洲。植根于祖国投资沃土的世聪集团各家公司得益于祖国改革开放政策和优良投资环境,成立以来,业务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茁壮成长的景象。

吴哲歆回忆到,上世纪80年代企业创办初期,厂区周边道路坑洼不平,没有路灯照明,工厂生产时常要依靠柴油机发电。更让现在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汕港两地如果要打一通电话,都要提前一天登记排队,往往要等上十几个小时才能通上话。而货物装车从澄海出发,通过文锦渡过关到达香港,则要花上20个小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汕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陆空交通便利,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一应俱全,往返香港单程驾车只要4、5个小时,通讯也相当便利。近年来,汕头更加大投资环境建设,下功夫改善政府服务,对企业扶持多、干扰少,营造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吴哲歆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汕头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扶持外资企业发展,市、区两级均设立了企业投资服务中心,项目从征地到登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对于外来投资者是莫大的支持。

“金味”:

创出响亮品牌

喜欢喝麦片的人都不会不知道“金味”。自1991年扎根汕头以来,“金味”麦片逐渐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创出了响亮的品牌。作为一家外商投资企业,“金味”伴随着汕头经济特区的不断发展而成长起来,也见证了特区从“懵懂少年”走向成熟“青壮年”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末,许多外籍华人纷纷回乡、回国投资,受这股风潮的鼓励,“金味”品牌创始人、被誉为“中国麦片之父”的马来西亚潮人庄坤平先生开始把目光瞄向祖国。“我是潮汕人,在我回国考察期间,尽管也有一些城市开出的条件比汕头还好,但我还是把投资项目设在这里。”1991年开始,庄坤平先后在我市投资设立汕头市东方糖果食品有限公司及汕头市金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即溶固体饮料、速食麦片、膨化食品,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喜爱,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正是看准了汕头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不断拓展的发展空间,集团公司抓住机遇增资扩建,在投资后的第二年毅然决定购地兴建厂房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解决国内包装印刷技术欠佳的现象,1995年投资5000万人民币兴建汕头市东方包装工业有限公司,并于1997年7月份正式投产。1997年初,集团公司又购置49亩的工业用地,建成一座占地20亩、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的金味综合工业大楼。在汕头,由金味集团赞助的“万人长跑迎新年”活动已成为群众体育的一大品牌。他说:“我的事业是在祖国、家乡人民的支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我理应回报祖国和家乡人民。希望而立之年的汕头经济特区走得更稳更好,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让“汕头创造”发挥集群效应

经过30年的发展,汕头民营企业从贴牌到创牌再走向“汕头创造”,如今,“分量”重了,一批大型民营企业经过“强筋壮骨”正逐渐成为汕头工业的重要依托;“牌子”响了,一大批国级品牌的不断崛起,使“汕货”在国内外市场尽展魅力;“底气”足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汕头产品纷纷在国内外重点工程贴上“标签”。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汕头按照品牌产品市场化的方向,加大力度实施以科技和质量为内在支撑的名牌战略,为民营企业营造了重质量、创品牌的氛围。广大民营企业也逐步从过去的依靠初级产品“求生存”向开发名牌拳头产品“促发展”转变,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如东方锆业、宜华木业、凯撒服装、潮宏基珠宝、华兴冶金等一批优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其产品技术、质量、规模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前列,并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名、优、新产品。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意识到,名牌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汕头工业开拓市场的关键因素,从而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部署,制定奖励办法、出台优惠政策,全方位为民营企业争创名牌做好服务,令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市致力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升级。在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中,我市注重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相继制订出台扶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创立品牌、上市融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百人服务团”服务企业活动,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了各自产业领域的国家标准制定。全市按新标准认定的8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

全市10家中国名牌企业和15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均为民营企业,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民营占90%以上。全国玩具行业仅有的两个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全省可记录光盘名牌产品均是汕头企业,初步形成了“汕头制造”乃至“汕头创造”的品牌效应。

汕头建筑文化(1)

汕头建筑文化(1) 案场各岗位服务流程 销售大厅服务岗: 1、销售大厅服务岗岗位职责: 1)为来访客户提供全程的休息区域及饮品; 2)保持销售区域台面整洁; 3)及时补足销售大厅物资,如糖果或杂志等; 4)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现场问题点; 2、销售大厅服务岗工作及服务流程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 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班中工作程序服务 流程 行为 规范 迎接 指引 递阅 资料 上饮品 (糕点) 添加茶水工作1)眼神关注客人,当客人距3米距离侯客迎询问客户送客户

注意事项 15度鞠躬微笑问候:“您好!欢迎光临!”2)在客人前方1-2米距离领位,指引请客人向休息区,在客人入座后问客人对座位是否满意:“您好!请问坐这儿可以吗?”得到同意后为客人拉椅入座“好的,请入座!” 3)若客人无置业顾问陪同,可询问:请问您有专属的置业顾问吗?,为客人取阅项目资料,并礼貌的告知请客人稍等,置业顾问会很快过来介绍,同时请置业顾问关注该客人; 4)问候的起始语应为“先生-小姐-女士早上好,这里是XX销售中心,这边请”5)问候时间段为8:30-11:30 早上好11:30-14:30 中午好 14:30-18:00下午好 6)关注客人物品,如物品较多,则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拾到物品须两名人员在场方能打开,提示客人注意贵重物品); 7)在满座位的情况下,须先向客人致

待;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中工作程序工作 要求 注意 事项 饮料(糕点服务) 1)在所有饮料(糕点)服务中必须使用 托盘; 2)所有饮料服务均已“对不起,打扰一 下,请问您需要什么饮品”为起始; 3)服务方向:从客人的右面服务; 4)当客人的饮料杯中只剩三分之一时, 必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杯,在二 次服务中特别注意瓶口绝对不可以与 客人使用的杯子接触; 5)在客人再次需要饮料时必须更换杯 子; 下班程 序1)检查使用的工具及销售案场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领导; 2)填写物资领用申请表并整理客户意见;3)参加班后总结会; 4)积极配合销售人员的接待工作,如果下班

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

汕头地区的妈祖文化 2010101401沈奕翔妈祖就是元代以后被福建等沿海居民尊为天妃娘娘、天后圣母的海上保护神。原名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屿的渔家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史有其人。由于诸多传说,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受人崇拜的神。特别是闽粤等沿海省区居民,更将妈祖奉为主神。汕头市等潮汕沿海沿江县市也一样。 由于地域文化的亲缘性,潮汕一带与福建、台湾等地,在妈祖信仰上,具有共同的民俗、风俗和习俗,两地关于妈祖的传说近乎一致。妈祖是闯海者心中法力无边的海神,也成为潮汕民众最普遍信仰的神圣偶像。 从沙汕头到汕头埠,已是从渔村向集市发展,汕头沿海成为商舶聚集之地。这些渔民和商船,成年累月与大海打交道,经常遭遇风险,海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他们盼望神明保佑和庇护的心愿是极其迫切的,有了“驱邪救世,乘席渡海”的妈祖,人们自然祈求她能护航救险,崇敬信仰之心理所当然。 当时汕头商埠初步形成,就已有老妈宫、关帝庙以及清政府设立的沙汕头税站等建筑。渔民都把“妈祖”作为“一舟司命”,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这一天,都会到这里祭拜。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前。 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后宫全面重修,不少商贩也把它作为交易的场所。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是全汕头盛大的节日,沿海船舶都在舱里的龛前敬拜。当时,汕头埠有天后宫多处,主要有下岭妈祖宫、华坞妈祖宫、妈屿妈祖宫和升平路头老妈宫,市民大都到升平路头老妈宫来祭拜。因人多宫小,虽是走马轮番,小宫也难容市众,供品摆出门口,摆到马路,堵截交通,车辆无法通行,只得绕道。 汕头市区历史上还有过一座“新妈宫”,其址在现汕头市金平区新风左巷4号今永平路小学所在地。新妈宫与一般的祠堂差不多,属潮式建筑“四马拖车”,有二条“伙巷”,门前有麒嶙、嵌瓷,西侧还有一土戏台。香火兴旺一时。 新妈宫的盖建其实也反映了过去的商业竞争。过去汕头许多行铺以地域划分商业行会,行会组织“老油园”同“新油园”因拜妈祖的桌位问题发生争执,被排斥的“新油园”才盖起了新妈宫。新妈宫建于民国初期,规模比老妈宫大,但名气比老妈宫小,特别是新妈宫拆除之后,市民知之者更少。 1944年,日军在汕头招募往新加坡修船劳工,大约有二百多人,去时到汕头老妈宫请妈祖分灵同往。初到星洲,生活清贫,经费缺乏,就地建简朴庙宇,恭奉天后圣母。至1948年才合力筹划,在原址建起“汕头社天后庙”。至1989年,由理事会倡议发动筹备,在芽笼四十巷五号注册成立汕头社,1994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举行隆重移迁晋庙大典,望后人思源发扬光大,特书匾额“蛇江飞来”,示意汕头妈祖驾临此地。 汕头天后宫自1992年重修开放,市民依旧虔诚朝拜。成为汕头市文物保护点和旅游胜地。新加坡汕头社天后庙晋香观光团几十人于1995年莅汕。台湾也有不少地方成团结队来汕头老妈宫敬拜分灵,带往住地。 近代重要的贸易口岸——樟林港,也曾有过四个天后庙,其一是约建于元代中后期的“灵感官”,其二是建于明代 (具体年代不详)的“暗芒宫”,其三是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1787-1792年)的新围天后宫,其四是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城内天后宫。 汕头埠妈祖出游没有定期,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936年前后。当时,总商会辖下的各个公会大都组有标旗锣鼓班参加出游。汕头存心善堂仪仗队是开路先锋,这个仪仗队是西洋管乐队,制服整齐,白衫黑裤的中山装加嵌鲜艳色线,载上大冠帽,十分精神。管乐可算齐全,

潮汕名人

工商界 中国大陆 马化腾:潮南成田人,腾讯总裁,QQ之父 张静君:普宁燎原人,163创始人,时代财富总裁 李东生:揭西人,TCL总裁 杨贤足:揭阳人,联通董事长、联通总部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政协科技界代表 朱树豪:饶平人,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主席、骏豪地产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黄光裕:潮阳铜盂人,国美创始人,三登内地首富 黄秀红:潮阳铜盂人,鹏润总裁 朱孟依:丰顺人,合生创展总裁 黄茂如:惠来人,茂业总裁 黄世再:惠来周田人,大中华国际总裁 杨荣明:普宁人,鹰金钱集团、珠江啤酒集团、广药集团董事长 张仲凖:普宁燎原人,多保利、立达总裁 周泽荣:潮南峡山人,侨鑫总裁 黄俊钦:潮南人,新恒基总裁 施少斌:饶平人,佳多宝(王老吉)总裁 李松坚,澄海人,上海电器、名园总裁 陈鸿城,普宁人,金友谊总裁 陈建城,普宁人,中大环保投资总裁 何荣坚:普宁军埠人,中宇控股、群豪男装、英丹服饰总裁。 梁国湛:潮安人,华丰总裁 姚文琛:潮阳人,姚记总裁,上海潮汕商会会长 廖创宾:汕头人,潮宏基总裁 陈鸿成:普宁军埠人,雷伊总裁 赖海民:普宁麒麟人,鸿荣源总裁 杨启昭:揭阳人,榕泰总裁 郑松明:潮阳人,德明投资集团董事长 陈升平:潮阳人,晨光笔业总裁 马兴田:普宁下架山人,康美总裁 杨镇欣:普宁占陇人,高乐玩具总裁 刘武:澄海人,宝供物流总裁 张章笋:潮安人,北京国瑞兴业总裁,商业地产改革家 蔡东青:澄海人,玩具之王,奥飞动漫总裁 周卫群:普宁人,迈四通建材总裁 黄伟鹏:汕头人,西陇化工总裁 卢礼杭:普宁流沙人,雅诺信珠宝总裁 林连登:惠来人,老一辈橡胶大王 高绳之:澄海人,老一辈商业家 林小拙:揭阳人,吉荣总裁 张永标:普宁人,立达总裁 吴开松:东方明珠总裁,深圳市潮商会会长。 陈凯旋:普宁流沙人,立白总裁

潮汕歌谣整理

潮汕歌谣 1、 花仔开花宝金枝, 少年不爱待何时? 竹仔上节节节老, 黄金难买少年时。 【注释】这就是一首劝告少年人珍惜青春得歌谣。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异曲同工。2、 番薯仔, 头青青, 担来后厝救穷家; 穷家刻苦赚, 赚久正像别人家。 番薯仔, 头红红, 担来后厝救穷人; 穷人刻苦赚, 赚久正会亲像人。 【注释】番薯:红薯。担:挑。后厝:后边得邻居。刻苦赚:拼命干活赚钱。亲像:像个人样儿,跟得上别人。 这首歌要写穷哥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奋斗以图发财致富。 3. 莲角开花四点金,桃李开花动人心;后园种花好打扮,娘囝开嘴值千金。 【注释】莲角:菱角。四点金:对菱角得虚写。娘仔:姑娘。开嘴:开口。 这首歌谣描写得就是一个可爱得姑娘,但歌中没有直接得描写,而就是通过前三句得铺垫,用来衬托姑娘之美。 4. 隔河望见灯草坡,灯草开花姐妹多;兄弟团圆好食酒,姐妹团圆好唱歌。 【注释】描写兄弟姐妹与睦相处得生活歌谣。 5. 天顶一只大海鹅:天顶一只大海鹅,老姆瞧着笑呵呵;我问老姆笑乜事,伊咀食老幸福多。【注释】歌唱老人感到生活幸福得感受。 6. 阿公一笑目眯眯,阿妈一笑嘴无齿,阿弟一笑蹦蹦跳,阿妹一笑123,阿爸一笑哈哈哈,阿妗一笑笑嘻嘻,阿嫂一笑酒窝圆,合家老幼齐欢笑,笑来笑去笑做泥? 【注释】铺写了一家人开怀大笑得不同笑状,表达了家庭欢乐得主题。 7. 鸭囝会撑船:鸭囝会撑船,猫囝会掌厝,狗囝会把门:公婆会惜孙,一家欢乐甜过糖。【注释】掌厝:瞧家。公婆:这里以儿媳得口吻来写,指丈夫得父母,也即孩子得爷爷奶奶。惜:疼爱。孙:孙子。 这就是一首描写百姓平凡而快乐生活得歌谣。反映了老爱幼,幼尊老,家庭与睦融洽得主题。 8、 阿公爱食韭菜羹,后头韭菜还未生;保贺阿公食百岁,牵囝牵孙入书斋。 【注释】歌谣表现了潮汕妇女得善良孝顺,祝愿公公长寿,子孙勤读。 9、 砧叠砧,爬上砧顶叫卖盐;勿嫌我个盐囝细,盐囝细细正会咸。刀叠刀,爬上刀顶叫卖蚝;勿嫌我个蚝囝细,蚝囝细细正有膏。 【注释】这首生活歌虽有卖盐者、卖蚝者自夸得成分,但而又一定得生活常识之理

汕头发展调查报告

汕头发展调查报告 篇一:汕头市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汕头市禁摩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汕头市禁摩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为了让汕头市取消禁摩令,特做相关调查。调查时间:XX年2月19日星期日 调查地点:汕头市 调查方式:走访、采访 调查的范围、对象:汕头市民 一、调查情况 (一)交通拥堵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特别是富裕人员的持续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员拥有私家车,不断出现的私家车,与城市的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使得原本就拥堵的城市交通变得愈发严重,甚至可以造成了“走到哪里,就堵在哪里”的局面。可以说,交通堵塞是一个必须重视的严峻的社会民生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为了切实了解城市交通的堵塞现象与分析其根本原因,本人利用课余时间在汕头市一主要交通路口蹲点观察了上、下班高峰时期的车辆通行情况。具体如下: 2月19日17:30-18:30,地点:金砂路与龙眼路交界路口(设有转向红绿灯、无摄像头,设有人行天桥);因数车流、人流高峰期,本人通过蹲点记录交通混乱情况主要有: 1、车辆闯红灯:出租车26辆,私家车6辆,公交车5辆,摩托车78辆,自行车14辆,行人17人; 2、摩托车驾驶员不带头盔:约占经过的摩托车数量的70%左右; 3、行人闯红灯、不走人行天桥; 4、车辆不按转向灯行驶,如左转灯亮,仍有部分车辆直行等; 5、其他交通混乱情况,如摩托车搭载2人以上、大货车照常经过等。 因时间关系,本人只在上述路口蹲点观察记录,因本路口对于市区道路交通状态有较好的代表作用,因为作为本文的重要依据,上述交通混乱行为也大致代表了目前市区的主要交通混乱情况。

2018年汕头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赔偿项目-计算方式

2018年汕头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赔偿项目-计算方式 汕头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2018年汕头人身损害赔偿内容: (一)医疗费 包括诊疗费、医药费、住院费、其他费用,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 (二)误工费 1、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 2、按照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 3、参照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三)护理费 1、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 2、参照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 (四)交通费 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 (五)住院伙食补助费 汕头住院伙食补助费50元/天。 (六)营养费 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七)残疾赔偿金 60岁(包括60岁)以下城镇农村居民残疾赔偿金: 十级伤残城镇标准:33090×20年×10%=66180元农村标准:11669×20年×10%=23338元 九级伤残城镇标准:33090×20年×20%=132360元农村标准:11669×20年×20%=46676元八级伤残城镇标准:33090×20年×30%=198540元农村标准:11669×20年×30%=70014元七级伤残城镇标准:33090×20年×40%=264720元农村标准:11669×20年×40%=93352元六级伤残城镇标准:33090×20年×50%=330900元农村标准:11669×20年×50%=116690元五级伤残城镇标准:33090×20年×60%=397080元农村标准:11669×20年×60%=140028元四级伤残城镇标准:33090×20年×70%=463260元农村标准:11669×20年×70%=163366元三级伤残城镇标准:33090×20年×80%=529440元农村标准:11669×20年×80%=186704元二级伤残城镇标准:33090×20年×90%=595620元农村标准:11669×20年×90%=210042元一级伤残城镇标准:33090×20年×100%=661800元农村标准:11669×20年×100%=233380元 60岁以上75岁以下(不包括75岁)城镇农村居民残疾赔偿金: 一到十级伤残等级赔偿数额: 1、城镇标准(对于农村户口按照城镇标准赔偿适用):伤残赔偿金=33090元×[20年-(受害人实际年龄-60周岁)]×伤残赔偿指数; 2、农村标准:伤残赔偿金=11669元×[20年-(受害人实际年龄-60周岁)]×伤残赔偿指数。75岁以上(包括75岁)城镇农村居民残疾赔偿金: 十级城镇标准:33090×5年×10%=16545 农村标准:11669×5年×10%=5834.5 九级城镇标准:33090×5年×20%=33090 农村标准:11669×5年×20%=11669 八级城镇标准:33090×5年×30%=49635 农村标准:11669×5年×30%=17503.5

中国近代史论文(汕头发展)

中国近代史论文 汕头是中国广东省东南部一座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滨城市,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国家级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汕头也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拥有地方立法权,历史上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建立经济特区20多年来,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已达到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前,汕头市区居民无房户和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平方米的困难户便有4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在全国324个中等城市中排倒数第三位。如今,汕头市人均居住面积已从1980年的2.3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3.2平方米,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从无房到有房,从旧房到新房,从小房到大房……汕头人的“家”曾有过多少“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故事,老百姓的住房发生了一轮又一轮的变迁。如今,人们对家居的要求也由过去的只为“栖身”,转向更高的要求,诸如要有优美的居住小区、完善的物业管理、配套的生活设施等。这既是特区改革开放给汕头带来的巨变,又是汕头人生活质量提高和居住观念转变的见证。 十几年前,鮀岛自行车商场空前地红火,照片里那热闹的场面犹如大墟市,每个角落都摆满了自行车,挤满了神情兴奋的买车人。 时光荏苒,十几年后的今天,自行车的辉煌年代一去不返。漫步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繁华都市,到处都是喧闹的汽车与摩托车。自行车仿佛成了落伍的象征。 不仅如此,每人身上的衣服不只保暖,而且很漂亮,样式多而时尚;吃的东西不仅能填饱肚子,而且好吃,丰富而有营养……每家每户都把扇子换成了电风扇、电空调,把录音机换成了MP3、电视机、电脑、录象机……真是日新月异! 汕头,这座充满活力的海滨港口城市,犹如一只展翅腾飞的雄鹰般势不可挡。 戒浮戒躁做实事盘活经济出实绩 三年前曾出现经济负增长的汕头市,如今已走出谷底,经济呈现“回暖”景象。汕头市统计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0.68亿元,比增9.3%,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52亿元,比增18.5%. 前三季度还有几项统计数字同样令人振奋:全市外贸出口劲增3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比增59.8%,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增14.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是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喜人局面。 静心走正道办实业 重商业而轻工业,重贸易而轻实业,前些年的种种浮躁行为拖慢了汕头的发展步伐,拉大了汕头与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的差距。更有一些人为了赚钱铤而走险,汕头一度成为市场经济秩序问题严重的地区。汕头人痛定思痛,终于意识到不要浮躁要静心,意识到经济发展道路要选准选对——“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这正是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来的响亮口号。 不浮躁、不跟风,脚踏实地发展民营经济、兴办实业的澄海区,在前几年全市一片疲软之际“一枝独秀”,它让汕头人看到了一个选对了发展道路的活生生的教材。去年,澄海的民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逾2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九成以上。澄海的玩具、毛衫服装两大产业的年产值分别达到88亿元、48亿元,澄海因此而被授予“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称号。 潮阳区和平镇也是“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的一个典型例子。几年前,这里曾是全国出了名的地下生产非法光盘的重灾区,如今已是由乱而治。该镇目前拥有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登记批准的CD-R光盘生产线167条,其中新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38条,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光盘生产基地。 发展大工业大海港 “振兴工业经济,这是振兴汕头经济的希望所在,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汕头市委书记林木声如是说。

汕头砂锅粥

对待吃,向来有两种态度,一是“吃好”。“吃好”,是要吃得饱,并且要有营养,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好吃”是讲究食物的味道,是一种享受,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小吃是属于“好吃”的食物。什么是小吃,小吃是正餐以外的零嘴儿,也即“点心”,点到心而已,不会点到肚子里。面对正餐以外的小吃,你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你不必在乎其量其质,只求其美味。从这个角度上看,纯粹意义上的美食,应该是小吃一类的食物。 过去,潮汕人习惯用“吃好未”来跟人打招呼,这说明那时有没有吃的是一个问题。如今,可不大有人这样跟人打招呼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已不满足于填饱肚子,而希望吃得更加有味道,更有情调了。因此,现在来谈论温饱以后的消费,谈小吃,谈美食,便是时尚的话题。 潮汕是小吃驰名的地区之一,许多小吃不仅为本地人所喜爱,在外地也是脍炙人口的。在全国优秀小吃品种评定会——“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已有8个潮汕小吃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潮汕小吃为什么有如此魅力?其特点又在哪里呢? 一、出身贫贱自然天成 我国数不清的地方小吃或点心,其形成要么脱胎于宫廷,要么产生于民间。而潮汕小吃,几乎全都是民间独创,并一直在民间流传。这是历史上潮汕地处“省尾国角”,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以及商业社会形成较晚,社会富裕程度不高所决定的。信手拈来几样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哪一个名字不是朴素直白,乡土气息扑鼻。 潮汕小吃扎根于民间,它不依附于官文化、士大夫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态,顺应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流传于民间,故此,我们现在才能品尝到这么多富有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 二、材料简单味道独特 广式点心以洋气见长,如奶黄包、蛋挞、叉烧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鲜著称,如蟹黄灌汤包、鱼茸春卷。北方小吃则以面食为主。潮汕小吃则是无米不成粿。一个潮汕方言“粿”字就将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尽。在潮汕字典中“粿”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大米粉做皮,有馅的果品。韭菜粿因为皮是番薯粉,馅是蔬菜,俗称“无米粿”,可见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到潮汕,按祖籍的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这就是

汕头老城区

海是故乡蓝——汕头 汕头,“鮀城”,依海而立,靠海而兴。地地道道的海滨城市,韩江、榕江、练江就是它的一部分,向东南又濒临南海。 就像那句歌词,“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汕头人,汕头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它的历史底蕴,建筑文化以及美食文化。 1860年,汕头作为商埠正式登上对外开放的舞台。从此,有海的地方,就有商船渔船,就有来来往往的贸易与不胜枚举的海鲜产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的儿女,向来都是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这也正是汕头民众的真实写照。 由于靠海,汕头华侨众多,是全国著名侨乡。汕头自唐代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 追溯历史,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时砂尾(今金砂乡)已形成村落,属潮州揭阳县。南片濠江古为潮阳县建制的招收都,元代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潮州府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清康熙年间潮州府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1858年6月18日,美国抢先英、法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其中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同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中指出,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在我记忆的深处,除了那片广阔的湛蓝,还有夏季萦绕耳际彻夜未停的雨声。拍打在老厝生了锈的铁制天花板上,拍打在老厝纹理讲究的铁窗罩上,拍打在春秋冬夏孩童们嬉戏打闹的阔埕上。老厝是汕头老城区众多成员中默默的一员,默默得恰到好处,虽然有稍微的简陋,却足够亲切,给你充足的安全感,承载起我欢乐的童年。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汕府办[2013]44号 【发布部门】汕头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4.16 【实施日期】2013.04.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汕府办〔2013〕4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第十三届25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4月16日 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促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幸福汕头和文化强市建设,根据《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界定 本规划所称文化产业以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以及国家统计局和相关部委联合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国统字〔2005〕2号)范围为准。对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范围包括: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共9大类、24个中类、80个小类。 1.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四大类。 2.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大类。 3.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和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文化用品、设备和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大类。 二、现状分析 (一)取得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扶持引导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有效促进了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地位更加突出。目前,全市八大支柱产业有三个属文化产业,即新闻出版与印刷包装装潢、动漫创意文化及音像制品、工艺玩具与文具。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对我市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二是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全市初步形成动漫玩具、光盘音像、印刷、文具等四大

汕头概况

汕头 概述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美称,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是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 历史沿革】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时已形成村落,属揭阳县。南宋末年,因战乱,闽南的几十万莆田人移民汕头潮州。元代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对外开市。1919年冬设汕头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1930年准予设市,隶属广东省政府。 解放后。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8县1市并入汕头市。198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是年11月正式实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其中河浦、达濠两个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金园两区合并为金平区;龙湖区保留,将原属澄海市的外砂镇、新溪镇划归龙湖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分设潮阳、潮南两个区。调整后,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87.5万。南澳县建制和区划不变。[ 【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福利明显改善。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97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84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529.6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392.30亿元,增长7.4%。分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6:52.9:41.5调整为5.4:54.3:40.3,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全市人均GDP19384元,增长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22亿元,一般预算支出83.88亿元,分别增长20.6%和29.1%。[8]工业经济 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9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全市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8.8%上升为50.4%,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4%。完成工业总产值2051.86亿元,增长1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20.66亿元,增长18.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64.4%,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0.2%、集体企业增长25.6%、股份制企业增长2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1.3%;轻、重工业中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略有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269.64亿元,增长18.0%;完成出口交货值295.28亿元,增长11.3%;工业产品销售率96.14%,比上年下降0.0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0亿元,增长22.7%。新获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61件,省名牌产品1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全市工业用电量67.54亿千瓦时,增长3.9%。[9] 农业经济 2008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业总产值99.81亿元,增长2.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0.34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4.68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7.64万亩;农村用电量20.96亿千瓦时,增长9.4%。全市乡镇企业(不含个体)1.59万个。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08.87亿元,增长40.0%;利润总额23.47亿元,增长11.1%;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70.42亿元,增长11.6%。[10] 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6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城镇投资201.50亿元、农村投资59.86亿元,分别增长36.4%和1.1%。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85.66亿元,增长66.4%;更新改造投资22.32亿元,增长32.8%;房地产开发投资32.90亿元,下降5.3%;其他投资54.88亿元,增长34.5%。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34.52亿元,下降1.4%;民营经济投资144.64亿元,增长15.6%。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06亿元,下降21.1%;第二产业投资157.50亿元,增长48.8%;第三产业投资102.80亿元,增长3.0%。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内资投资236.95亿元,增长24.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24.41亿元,增长41.5%。全年制造业投资99.21亿元,增长29.3%;基础设施投资84.85亿元,增长65.0%。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338个,增长13.1%。其中,新开工项目224个,增长15.5%。新增固定资产171.05亿元,下降3.5%。[11][1] 【社会事业】

汕头的变化

汕头的变化 三年前曾出现经济负增长的汕头市,如今已走出谷底,经济呈现“回暖”景象。汕头市统计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0.68亿元,比增9.3%,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52亿元,比增18.5%. 前三季度还有几项统计数字同样令人振奋:全市外贸出口劲增3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比增59.8%,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增14.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是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喜人局面。 静心走正道办实业,重商业而轻工业,重贸易而轻实业,前些年的种种浮躁行为拖慢了汕头的发展步伐,拉大了汕头与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的差距。更有一些人为了赚钱铤而走险,汕头一度成为市场经济秩序问题严重的地区。汕头人痛定思痛,终于意识到不要浮躁要静心,意识到经济发展道路要选准选对——“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这正是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来的响亮口号。 不浮躁、不跟风,脚踏实地发展民营经济、兴办实业的澄海区,在前几年全市一片疲软之际“一枝独秀”,它让汕头人看到了一个选对了发展道路的活生生的教材。去年,澄海的民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逾2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九成以上。澄海的玩具、毛衫服装两大产业的年产值分别达到88亿元、48亿元,澄海因此而被授予“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称号 发展大工业大海港 “振兴工业经济,这是振兴汕头经济的希望所在,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汕头市委书记林木声如是说。 汕头市经贸局负责人说,新一任市委、市政府发出了近年来汕头市领导层对工业强市最强劲的声音。如今,全市各区县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积极引资。在今天经贸活动上新签约的54个项目中,工业项目占了47个,投资额约26亿元。 汕头的目标是发展“大港口、大工业”。林木声坦言道,现在最头痛的还是项目积累太少,尤其是缺乏对经济有强劲拉动作用的大工业项目。据透露,涉及电力、化工等领域的几个大工业项目的洽谈已取得可喜进展,争取早日落户汕头。在省内的广州、湛江等地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临港工业的今天,汕头也提出要“重振汕头港雄风”,希望利用海岸资源和港口资源,引进大项目,发展电力工业、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总的来看,汕头经济仍处于…艰难地爬坡、艰难地积累、艰难地复兴?阶段”,林木声说,在凝聚人心的基础上,汕头将立足当前,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提升竞争力等方面组织阶段性突破,不断向经济强市目标迈进。 国贸A班 林燕贞

百载商埠楼依旧——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

商埠百载楼依旧 ——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

商埠百载楼依旧 ——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 一、导言 (3) 二、逝者如斯——近代潮史与骑楼 (3) 三、倩影依稀——骑楼介绍 (5) 1、骑楼形式解读 (5) 2、骑楼艺术赏评 (6) 3、骑楼功能剖析 (7) 4、骑楼文化探索 (8) 四、觅胜探幽——骑楼探访记 (8) 五、抚今叹昔——汕头旧城改造工程 (10) 六、社会调查——采访市建设局专家学者 (14) 七、倾听民心——关于老市区骑楼建筑的调查 (16) 八、我说变革——关于旧城改造的想法及其规划18 九、引用与鸣谢 (19) 十、附录 (20) 1、调查问卷样式 (20) 2、统计表 (21) 3、致市长的一封信 (21)

一、导言 “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一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建筑。建筑是城市本身特有的文化艺术的一张名片。认识一座城市,从认识它的建筑开始。 汕头,一座以“百载商埠”闻名的城市,一座独特的使海洋文化和农耕文明相互融合的城市,它的建筑,必然也会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骑楼完美地诠释了汕头的文化内涵。 作为汕头历史沧桑的见证,作为艺术家们惊叹驻足的建筑艺术,更作为一代又一代旅居海外的游子魂牵梦萦的家乡标记。骑楼,已然在我们温情的回忆中,鲜活了百年。 如今,曾经繁华的老街,已经苍老不堪。城市日新月异的高效率建设,已经悄然吞噬了属于这份专属于潮汕人的梦境。 在尊重技术革命、尊重城市发展的同时,如何应对城市趋同化日益严重的趋势和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少对城市传统和民族个性的消磨,寻求发展现代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的平衡,已经成为了所有拥有温暖回忆的老城市所面临的新问题。 骑楼留给我们珍惜的时间,已经不多。 为了能够接触到这历史和潮汕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馈赠,让更多人关注到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艺术,并且呼吁更多人保护这种独特的文化,特此定下了这个题目。 在这次研究性课题中,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实地考察老市区骑楼建筑群,并亲自采访建设局的有关专家学者,发放调查问卷,收获了很多知识。我也将在这次研究性课题中掌握到的有关旧城改造的建议向市长致信,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一点力量来保护我们的骑楼文化,保护我们的潮汕文明。 二、逝者如斯——近代潮史与骑楼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雨果)。 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一下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汕头之所以能孕育出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这与汕头较早的城市化和商业氛围是分不开的。 汕头地处南海沿岸,早在古代,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就已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在近代史上抢占优先地位。早在十九世纪50年代,汕头已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商埠,汕头海运商贸十分活跃,加上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环境优越,引起外国人的关注。1858

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陈英如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4)班 200424061401 摘要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的支系,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词,是考释古词古义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结合古代文献中的例子和现今潮汕方言词汇的特点,说明了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无愧于“古代汉语活化石”的美誉。 关键词潮汕方言词;古代汉语;渊源关系 潮汕方言是对广东省东部闽南区流行的闽南方言的通称,也叫粤东闽语、潮汕话,是一支独特而古老的汉语方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潮汕方言的来源是古代中原汉语,但由于千百年来的移民活动,使它离开原生的主体而大有变化。潮汕人的祖先是从福建莆田辗转入潮的中原汉人,时间上始于西晋的八王之乱。潮汕由于远处东南海隅,限山阻海,与外界交流殊少,因此原有的语言风貌大体保存下来。也由于北方方言演变速度比较快,历代多次动乱大都发生在北方,与外族语言接触融合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保留的古音古义较少,而闽南以往比较闭塞,古音古义保留较多。用潮汕方言朗读古诗词,其平仄和押韵清晰而富有韵律。由于这些原因,潮汕方言受到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李新魁先生说:“广东各方言都较多地保存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因为广东各方言都是较早时代从古汉语分化出来的,分化以后,由于地域的隔绝,人群流动和交往的相对减少,各种方言又都有一定的保守性,因此,它们的变动都不很大。从古汉语接受下来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许多都保留不变。古代汉语的许多要素都保留于这些方言之中,相对于汉语的其他方言来说,它们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更多。”[1]这句话揭示了潮汕方言的特点。作为广东三大方言之一的潮汕方言古朴典雅,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被誉为研究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起潮汕话来,更是让其中的古音古韵显露无馀。在潮汕话语里,俗语与雅言交融,许多古代汉语的事实就包含其中,这些事实完全可以作为沟通古今汉语的可靠证据。

汕头的变迁(附答案)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公元前 111 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历数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0 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浦司管辖。 3、 1981 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清代是潮绣的繁盛时期,这时,潮纱、潮毯等“流行海内”,潮绣行销东南亚,往往供不应求。 12、潮盐生产历史悠久,规模较大,颇负盛名。元代,潮盐制盐工艺大大革新,从传统的“煎煮法”发展为“滩晒法”,成本降低,产量提高。清代,潮盐年产量达到了最高峰。 13、610年,隋炀帝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余,从潮州出发航海到琉球,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14、1684年,清朝开海禁,澄海樟林港逐渐兴盛起来,乾隆时,澄海的大商人往来与国内各地,从出发的商船活跃于日本、南洋等地。1792年,清朝设樟林巡检司。到嘉庆年间,澄海上缴的贸易税占全省的五分之一,逐渐当时澄海商贸的繁盛。 15、明代,潮汕人文鼎盛,是潮汕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汕头的变迁(附答案)

2013年中考汕头地方历史部分 ★第一部分追古溯源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公元前 111 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历数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0 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浦司管辖。 3、 1981 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清代是潮绣的繁盛时期,这时,潮纱、潮毯等“流行海内”,潮绣行销东南亚,往往供不应求。 12、潮盐生产历史悠久,规模较大,颇负盛名。元代,潮盐制盐工艺大大革新,从传统的“煎煮法”发展为“滩晒法”,成本降低,产量提高。清代,潮盐年产量达到了最高峰。 13、610年,隋炀帝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余,从潮州出发航海到琉球,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汕头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汕头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指导老师:林慕珊 2006级高二(10)班:陈婕帆许爱玲陈彦玲吴沛德 赵子振王松浩许达骐林树福肖聪 【研究背景】 汕头地区位于祖国大陆的东南角,广东省东端,全国著名侨乡,是潮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岭东名邦、海滨邹鲁”之美称。汕头蕴涵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同时却也潜藏着危机……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潮讪人,作为潮讪地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著有“岭东名邦、海滨邹鲁”的地道的汕头的一员,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自己家乡目前经济的发展状况。 【活动计划】 通过查找资料,请教指导老师指导活动,整理材料和信息,完成调查论文,请老师修改,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整理后完成活动。 1)任务分工 王松浩许达骐林树福:计划活动,拟定研究课题,完成活动记录表格赵子振肖聪:查找资料,修改论文 陈婕帆许爱玲陈彦玲吴沛德:筛选整理资料,完成论文 2)活动步骤:分四阶段实施 阶段时间(周)主要任务阶段目标 一 3-4周计划活动,拟定研究课题确定课题 二 5-9周查找资料完成资料查找 三 10-14周整理资料,完成论文完成论文 四 15-16周填写活动表格,请指导老师修改完成全部工作 3)预期成果:论文调查报告 【活动过程】 第五周到第九周期间,我们不仅上网查找资料,而且到学校的图书馆查找,记录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还请我们的指导老师发表了个人的意见与看法,作为调查的参考资料。 【研究成果】

汕头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汕头地区位于祖国大陆的东南角,广东省东端,全国著名侨乡,是潮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岭东名邦、海滨邹鲁”之美称。 一、汕头经济发展的优势 1、汕头因海而兴。潮汕因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增长快, 人多地少的矛盾较早出现,又囿于潮汕大地西北、东北多山, 难以逾越谋生,只好向东南大海寻求出路。因而海外潮籍华人 华侨众多,历来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说。出 于爱国爱乡的情怀,海外潮人在异国他乡创业发展所得的财富, 又以各种形式返回故乡,促进了潮汕经济的繁荣。潮汕有500 多公里的海岸线,岸线资源丰富,天然良港较多,围绕港口, 发展为大小不同的一批繁华港口城镇。特别是汕头,因为靠海,地理位置优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被辟为我国对外通商口岸,至20世纪20-30年代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国际商埠,享有“百载商埠”之称。改革开放后,汕头被设为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全国20个主枢纽港口之一。 2、汕头经济外向。潮汕三市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现有外商投资企业5000余家。有些外资银行在汕头设立分支机构,而汕头先后与日本岸口田市、加拿大圣约翰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汕头民营经济占总量的80%以上,其中有相当数量是侨资、外资。 3、汕头投资环境优越。潮汕是一个不是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因为人均耕地的稀缺,潮汕是全国生存压力最大的族群,所以培育了“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平原人群个性。这种强悍的民风使潮汕形成了海盗与儒雅并存的文化格局。海盗文化鼓励了潮汕人民勇敢走出去,大大增强了自己的野生性和活力。儒雅文化则培育出了工夫茶、潮汕菜、潮剧等等文化产品,还有诚信、义气等良性文化基因。文化的凝聚力让潮汕人对外高度团结,对内却一刻也没停止过窝里斗。正是这样的文化格局和底蕴,使潮汕,特别是汕头人民成为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优秀族群。无论从商从政还是从文,都大有可为。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汕头的交通、电力、供水、通 讯等基础设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汕头港及潮州、揭阳港的 扩建,汕头海湾大桥、礐石大桥的建成,广梅汕铁路、深汕高 速公路、汕汾高速公路和连结三市之间、三市境内区县之间高 等级公路的通车,亚欧、中亚、亚太国际电信海缆在汕头登陆 等等,优化了汕头的投资环境。厦深高速铁路正在加快筹划, 潮汕国际机场将动工兴建。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使整个潮 汕成为一个交通便利、通讯快捷、流通发达的城市群。汕头投 资的软环境也在不断优化。拥有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等对外开放重点区域多处;市政府依法行政,制定了一批地方 性法规规章;通过法制教育,全民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经济和社会管理日趋规范化、法制化。市设有企业投资管理服务机构,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为投资创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汕头正日益成为投资创业者的理想之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