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
- 格式:ppt
- 大小:4.30 MB
- 文档页数:41
政治学原理课程定位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工程的推动下,我们以王惠岩著《政治学原理》1989年版本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全国几所重点高校的知名学者联合编写了《政治学原理》教材的第一版。
当时的意图是希望汇集各个学校的综合力量,将各自取得的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呈现给大家。
从该书的编写过程和最终的反响情况来看,我们的这一目标基本上达到了。
2003年,鉴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在蓬勃发展,我们召集了由各章作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的研讨会,会上决定启动新一轮的教材修订计划。
本次修订除了根据最近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变化而对原有各章节进行仔细的修订之外,特别增加了“国家与宗教”和“中国的政治文明”两章新内容,邀请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担任主笔,其目的是为了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以及国际政治实践当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地提示出来,以体现政治学理论教学与科研密切关注实际的学科特点,提升基本理论的现实解释能力。
本教材的编写宗旨,是立足并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去撷取思想资源,从整体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逻辑脉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说明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问题和基本现象。
我们并不力求覆盖范围的全面,但求能够通过这种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阐述和现实解释澄清当代学生甚至个别学者头脑中的模糊认识,使人们能够在内心当中牢牢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和方法论,从而为我们学习西方理论和思索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平台。
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
从教材的格局安排来看,也是像同心圆一样,分出层次,逐渐展开的。
首先,我们对于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和国家的消亡的阐述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有着透彻的理论说明,它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其他理论,如国家类型理论、国家形式理论、国家机构理论、政党理论、政治团体理论、民族理论和宗教理论等,都是由国家政权这一基石理论拓展和延伸出来的相关理论,对于它们的解释要依赖于对基石理论的拓清和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大战的全面迸发和扩大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第 15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大战的全面迸发和扩大教材剖析本节以欧洲为中心表达了二战前夜、二战早期、二战的扩大三个阶段的历史。
在二战前夜,德国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过程中,英、法帝国主义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方法,妄图推进德国攻击社会主义苏联。
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____年 9 月,二战第一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全面迸发。
因为绥靖政策的影响,在希特勒闪电战的攻击下, 12 个欧洲国家被法西斯德国侵犯、控制。
____年 6 月 22 日德国对苏联发动忽然侵袭,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了。
在卫国战争中,苏联军民获得莫斯科捍卫战的成功。
教课目标1.基础知识:慕尼黑会议及以后果;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迸发;“奇异的战争;敦刻尔克撤离;法国溃败;不列颠之战;德军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莫斯科捍卫战。
2.思想教育:①经过叙述,使学生认识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不但彩行为。
② 经过剖析,使学生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
3.能力培育:经过指引学生剖析二战早期战争的性质培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剖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慕尼黑会议;法国的溃败;莫斯科捍卫战。
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战争性质的复杂性。
教课方法以叙述为主的综合教课法。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发问: ____年从前,德、意、日法西斯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是如何对待这些侵略行为的?(学生回答略)因为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政策,以致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的世界性大战。
从第 15 课起,我们将用三节课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板书课题)(讲解新课)一、慕尼黑会议(板书)____年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乌云笼盖着欧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练习试题: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选择题1.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签署了关于实施“白色方案”的命令。
其中写道:“进攻日期:1939年9月1日。
”希特勒签署该命令是为了( )A.突袭波兰 B.进攻苏联 C.空袭英国 D.占领法国2.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 )A.日军进犯卢沟桥B.德军突袭波兰C.日军偷袭珍珠港D.德军入侵苏联3.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以后“联合国家”在政治上互相协商,军事上互相配合,物资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材料中的“联合国家”指的是( )A.国际联盟 B.欧洲联盟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D.联合国4.这场历时200天的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
它不仅使苏德战场发生了根本转折,而且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发生了重要转折。
这场会战是(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B.诺曼底登陆C.莫斯科保卫战D.凡尔登战役5.下图中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C.德国法西斯彻底覆灭D.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6.读下表,表格中的进程表明(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练习试题: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概况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战争规模扩大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A.各国开展局部反法西斯斗争B.法西斯侵略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C.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D.二战真正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1945年2月,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最高级会议。
该会议( )A.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B.发表了《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C.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成立联合国D.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下表是某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重大事件的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与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大冲突。
在这场战争中,各个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战略与战术,争夺着胜利的机会。
本文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与战术进行探讨。
一、战略1.同盟与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夜,各个国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同盟与敌对关系。
主要的同盟集团包括了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为首的轴心国和以英国、苏联、美国为首的盟军。
这些同盟关系直接影响了各国的战略决策。
2.全面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战争的规模扩大到全球范围,并引入了全面战争的概念。
各国的战略目标从单纯的领土争夺转变为彻底摧毁对手的能力,包括其军事、经济和政治实力。
3.广泛调动各国采取了广泛的战略调动,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的行动。
同时,运用了各种战术手段,如兵员的调动、资源的调度、切断敌军的补给线等。
4.重要战略决策各国在战争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
例如,盟军在欧洲发动了海上登陆行动,并在诺曼底登陆后逐渐收复了法国;而轴心国则采取了闪电战的战略,迅速占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二、战术1.战术多样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个国家的战术手段非常多样化。
德国军队采用了装甲部队的集中力量打击,以及空降部队的迅速推进;盟军则注重空袭和海上封锁战术;苏联则采取了大规模的红军冲锋。
2.技术与装备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国在战争中运用了先进的武器装备。
例如,德国发明了闪电战战术并大规模使用了坦克,而盟军则在诺曼底登陆时运用了大规模空投和坦克阵地突破。
3.特种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还建立了特种部队,以执行一些秘密任务和特殊行动。
例如,英国的特种空勤团在挪威执行了著名的特种行动“破坏者号”,成功炸毁了德军的重水工厂。
4.情报与破译情报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国在战争中加强了情报工作,并尝试破译对方的密码。
英国在破解德国的恩尼格玛密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为盟军提供了重要情报。
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与战术反映了当时各国领导层的决策和军事实力。
国共内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纷乱的时代背景20世纪40年代,是一个充满纷争的时代,世界各地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前夜,也就是国共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德国纳粹主义的崛起和扩张,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二战的战争规模巨大,参战国众多,一共持续了6年之久,最终以盟军的胜利结束。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争之一,共有超过7000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是平民。
除了这些巨大的人员伤亡之外,二战还对全球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并对今天的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战胜利的果实并非几个国家或者一两个人能够独善其身。
胜利是各个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战争中,朝鲜、中国、苏联等国都承受了相当的牺牲。
战争结束后,各个国家之间开始了新的博弈,全球政治地图也发生了变化。
而在二战的同时,中国也经历了内战的时期。
国共内战从1927年开始,历时20年之久,最终在1949年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
内战期间,中国的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唯一的恒定是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中国这个一度被列强肆意掠夺的国度里,腐败、贪污、混乱是常态。
为了摆脱国家的困境,很多人都投身到了改革运动中。
中国革命的历程中,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南方革命时期,长达20年,也是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北伐时期,从1926年开始,持续了三年,在北伐中,国民政府取得了众多胜利,最终在1928年成功地统一了江浙、安徽和福建等省份。
然而,随着国共矛盾的加深和外部因素的干扰,内战升级,最终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全球范围内,这些事件的背景极不平静。
人民们在这些时光中,不得不应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并时刻保持警觉。
世界体系中各国的力量对比也在不断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强大的独立性和胆略也变得尤为重要。
爱德华·默罗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广播电视记者。
他因现场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一举成名。
他独创了战地现场广播、连续广播报道等口语广播形式。
这些形式的创新,不仅真正发挥了广播的优势,而且使广播在美国成为合法、严肃、传播面极广的新闻媒介,改变了人们过去一直把广播只看作消遣娱乐工具的看法。
在战事新闻报道中,默罗成为新媒体与新形式的最佳实践者,他创办的现场广播《这里是伦敦》与电视报道《现在请看》,被誉为美国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中两座并峙的高峰。
美国的新闻广播始于#$!"年。
不过,当时所谓的新闻广播只是播报新闻提要,广播员在广播结束时总会提一句:“详情请参阅你们的地方报纸。
”此时,新闻广播只是报纸传媒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人们普遍认为广播的保存性差,声音转瞬即逝,无影无踪,不如报纸那样容易保存与收藏。
广播的选择性小,听众听广播,只能按顺序收听,比较被动,不像读报那样可以自由选择。
此外,广播的清晰度也比较低。
广播由于只闻其声,不见字形,同音字词容易混淆,产生歧义,不如报刊文字清晰明白。
相反,广播所具有的传播信息的及时性、表达内容的传真性、收听对象的广泛性、收听节目的方便性并没有被绝大多数新闻机构与新闻人员充分认识到。
时至#$%&年,广播在新闻界仍然没有什么地位可言。
无论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从欧洲发回的广播大多还是娱乐性节目。
被派往英国的默罗在向伦敦记者协会递交入会申请的时候,居然遭到了拒绝。
因为该协会的成员主要由报纸、通讯社的记者组成,作为广播记者的默罗甚至没有资格参加记者界举办的会议。
但默罗没有气馁。
欧洲的局势已经日趋紧张,他已经感受到战争的气氛。
默罗的准备首先是从广播记者的选择上开始的。
在欧洲,默罗物色了一个播音员威廉·夏伊勒。
这是一名资深记者,为人精明能干,其新闻写作生动而鲜明,新闻嗅觉敏锐准确。
但是,纽约)(,总部却否定了默罗的提名,理由是夏伊勒的声音不理想,他那平淡的美国中西部口音不适合播音。
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之叙事比较作者:谢菡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1期摘要:历史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教学材料,有着特定的叙事语言和内容。
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在叙事手法和传递情感价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中美;历史教科书;叙事;二战历史叙事在史学界有较多研究,中学历史教科书也不例外。
下文以“二战”内容为例,浅析中美两国历史教书在叙事方面的差异。
一、两国教科书中关于“二战”的叙事方式对比(一)美国对参战史实的叙述篇幅远超中国在参战时间上,中国是1931-1945年,历时14年,而美国是从1941-1945年,历时4年多。
因此中国的参战时间是远超美国的,但是美国对于自身参战的史实建设作了很突出的叙写,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中国对自身的史实建设则相对薄弱,对抗战史实叙写的篇幅较少,对抗战意义和作用的叙写较多,可见中国教科书设计的注重“和平观念”的价值倾向。
(二)关于二战初期“绥靖政策”内容叙述美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对“绥靖政策”的叙述集中在《从绥靖到战争》一课:“日本侵占满洲和中国东部地区是最早的侵略行为之一,日本军事领袖和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认为日本应该建立一个与那些西方强国势力相当的帝国。
为实现这个目标,在1931年日本攻占了满洲。
当国际联盟谴责绥靖政策时,日本仅是退出了国际联盟。
日本轻易取得成功,加强了日本军阀主义者派系的力量。
1937年,日本军队侵占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了第二次中日战争。
西方国家的反对再一次没有阻止日本。
”而中国教科书对“绥靖政策”的叙写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一课:“在亚洲,经济危机使刚刚从1927年的金融危机中有所恢复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开始猖獗起来,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霸占了整个中国东北。
与此同时,日本的中国不断扩大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历史教科书强调史实的说明,强调日本的侵略性,明确了日本公然违背国际联盟,对中国发动是侵略性质的非正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