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 第1课

第三单元 第1课

第三单元  第1课
第三单元  第1课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338年,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2.发展

(1)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

③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

④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深度认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

入和徭役征发,也激化了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

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

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归纳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归纳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主题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影响

1.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影响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1)简述以上两位历史人物对北魏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拓跋珪推行汉化改革,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跋焘最重大的贡献在于统一了黄河流域,拓展了北魏的疆域。

(2)影响: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③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图示北魏政权的更替

主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2.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需要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统一北方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定居生活,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即使在统一黄河流域后,对各族人民的统治仍然采取了压迫的歧视政策。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

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材料三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但是,此后各类起义仍时有发生。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根本目的。

(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有利条件?

答案(1)原因:由于北魏统治者采取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激化,北魏统治面临着危机;同时鲜卑族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仍落后于汉族。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开始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的()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

C.甘肃省D.黑龙江省

答案 B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故答案为B项。

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

答案 D

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豪强地主与封建国家

这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还不足以构成社会问题。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

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

答案 A

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4.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答案 C

解析A项是手段,B、D两项是直接目的,C项是根本目的。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答案(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阶级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基础巩固

1.439年,北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其统一()

①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②为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③彻底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④为北魏全面学习汉族先进文

化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各民族间的隔阂无法靠统一而消除,统一只是为各民族间隔阂的消除创造了一定的条件。③的叙述过于绝对化,是不正确的。

2.下图是汉族儒生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官至司徒……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了()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答案 C

解析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D项融为一体的说法违背当时的史实。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所以C项符合题意。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逐步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主要有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等。4.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

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

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

答案 C

解析“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5.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

①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②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③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④鲜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鲜卑族相对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鲜卑各部落之间的矛盾还不足以构成社会问题。

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能力提升

7.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答案 B

解析本题提供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

8.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

答案 C

解析北魏孝文帝是在冯太后帮助下登上皇帝宝座的,他在冯太后的影响下实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

9.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C、D三项都正确,B项错误,因为宗主督护制的推行,使阶级矛盾激化,而非民族矛盾,故选B。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魏书·食货志》

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

材料二《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北魏面临哪些危机?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一、二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1)危机:①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②经济上豪强地主

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③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实质:①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②民族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压迫政策的矛盾。(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学思之窗】(教材第34页)

思考一下,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北魏统治者不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35页)

一、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北魏统一北方后的形势。

提示北魏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开始封建化进程。但是,北魏政权运作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欠缺之处,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2.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提示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使孝文帝养就了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冯太后的改革政策。所以说,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二、学习延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

必修一第三单元 本单元收录的三篇散文,都是现当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名篇,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悲悼、愤怒和怀念之情,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先师形象,表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记念刘和珍君》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愤怒的控诉,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女子,更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表达了对“文革”的控诉,使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似记事而写人。作者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去渲染先生的伟绩,而是通过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渊博的学识、洒脱的真性情。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个性化的语言 体会这几篇散文不同的语言风格。《记念刘和珍君》多运用警策语言,哲理深刻,起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小狗包弟》语言质朴深沉,蕴涵作者内心诚挚深沉的情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简练传神、幽默而蕴藉。 2、领悟独特的情味 写人记事散文不惟叙事,还重在抒情,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情味不仅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情味等。《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演讲时喜怒哀乐的神态、语言等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3、掌握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本单元记叙的人物个性鲜明、作者的情感真挚浓烈,是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很好范本。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表达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学会观察,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学会在叙事过程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 学情分析: 1、本文写作于上世纪20年代,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要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2、本文篇幅较长,高一学生对文中内涵深刻、感情丰富的语言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鼓励学生反复诵读,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仔细揣摩。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2、深入了解鲁迅及其人品文品。 3、了解惨案发生的背景及原因。 4、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单元 第3课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1)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得到发展。 2.手工业 (1)丝织业生产日益活跃,纺织业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3.商业 (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深度点拨]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背景 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历史认识]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

又是农业化的过程。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 (1)鲜卑族 ①鲜卑族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 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历史认识]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主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材料一拓跋魏在公元486年颁布的另一诏令,更有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而构成本身所主持的地方组织的功效。这诏令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由地方官指派邻里党长,于是政府有其指挥系统可下达于细民。同时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很显然的,上述地方组织、赋税和土地所有制都彼此联系。这些法规以一种人为的观念从下至上地将整个帝国组织起来。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8课第1框

第三单元第八课第1框 一、选择题 1.自2014年12月13日开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年内第二次上调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成品油消费税。此次成品油消费税上调旨在() ①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②控制油品供应,稳定油品市场秩序 ③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④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②“控制油品供应”的表述错误,排除;成品油消费税上调并不一定会增加财政收入,因此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依据材料信息,①④符合题意,应选。 2.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改革的内容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公开和监督等各个方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 ①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速释放改革红利 ②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③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④规范地方债务管理,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这有利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①②符合题意,应选;③“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④和题意无关,故排除。 3.近年来,某地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费用由政府承担80%,农户承担20%。在保险期间,因暴雨、干旱等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对投保农产品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根据受灾程度给予农民补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有利于() A.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B.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C.完善初次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D.降低生产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答案] D [解析]政府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民遭受自然灾害时可以减少损失,降低生产风险,D项符合题意。这一政策并没有降低生产成本,也不能确保农民稳定增收,A项夸大了这一政策的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资源配置、初次分配没有关系,B、C两项与材料无关。 4.在开放型经济中,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扩张性财政政策→①对原材料的进口增加 ②进口成本上升,生产成本增加 ③经济建设支出增加 ④生产扩张,总需求增加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答案] C [解析]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就会增加,所以首先是③,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增加之后,会导致生产的扩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所以下一步是④,生产的扩张,会导致对生产资料需求量的增加,这会使得原材料进口量的增加,下一步是①,对进口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加,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进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最后一步是②,故选C项。 5.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的要求,2015年将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这表明财政() A.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B.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D.主要功能是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答案] C [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医改规划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无关,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计算,表明财政促进社会公平,并没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父母的心》《养母》(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 2.学习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 3.体会母亲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 2.理清事件,体味“养”的含义,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爱无言”,朱自清的父亲留给人们一个“深青布棉袍,黑布大马褂的背影”,梁晓声的母亲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位自尊、顽强,爱子至深的感到,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带给我们的《父母的心》。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释义 濑()户褴褛()( ) 酬()谢不妥()禁()不住 褴褛: 失魂落魄: 如数奉还: 酬谢; 2.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四、合作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2.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3.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正如俗话所说:手心是肉,手背是肉。五.拓展延伸 1.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一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2.“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仿写句子。 父爱是铺路石,伴随我们一生,无怨无悔;母爱是阳光,照耀我们一生,无忧无虑。父母的爱是大海里的启明星,永远为儿女照亮前方。 六.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必然性(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 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意义:(1)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2)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我国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根本: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4)(国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3、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5、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怎样处理二者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伊宁第三中学马海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财政含义,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识记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领会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当前的政府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归纳财政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对国家的理解与热爱之情;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作用 2、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探究式、合作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图片:果子沟大桥、伊犁河二桥、伊宁火车站 【设问】这些资金主要靠谁来承担?——国家财政 【讲授新课】 【环节一】自学竞答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积极竞答 (一)财政是什么?含义,本质(二)能否任性花?1.预算是什么?2.决算是什么 (三)账目怎么样?1.财政收支3种关系?2.收支平衡? (四)钱从哪里来?1.财政收入的来源?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五)花在哪里了?花得值不值?1.财政支出用途有哪些?2.财政的作用是什么?【环节二】融会贯通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目前的财政收支情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材料】2018年1月至6月,中国国家财政收入累计104331亿元,财政支出累计111592亿元 师:看来是属于财政赤字了。那如果是你的家庭出现赤字了,钱不够花,你们会如何解决? 师:看来有两种种解决方案,一、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己的收入,二、尽可能节约,减少支出。那如果是国家的话,是不是也能用这种多增加点收入或少支出点开支来解决这一财政赤字问题呢? 【探究一】“多收点?” 师:要想研究多收点的可能性,首先必须搞清楚国家收入的来源是什么?其次就是要搞清楚在这些来源里,国家能不能通过多收点这种方式来解决面临的财政赤字问题 [材料] 2018年1-6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331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91629亿元,国有企业利润、债务、费用等非税收收入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赵州桥》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赵州桥》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 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范读)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要特别注意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教师再次强调上面的要求。并且说同学们可互相商量) 师:好,让我们集体研究一下。大家来看赵州桥。(出现幻灯棗赵州桥彩色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

是什么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后纷纷举手) 生:它跟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棗(没说上来) 师:不要着急,坐下,一会儿想起来再说。后边那个同学说。 生: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 师:噢,他注意观察,认真看书,抓住了一个特点。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什么呀? 生:拱形的大桥洞。 师:对,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继续研究,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 师:噢,他又看出了一个特点。两边,哪两边呢?讲清楚。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好,这就清楚了。小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什么形状的? 生:拱形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11 《邓稼先》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我国的“两弹一星”是那些科学家发明的吗? 二、预习检测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的情况。 (1)邓稼先介绍 (2)关于“两弹一星” (3)杨振宁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5)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各部分基本信息 提示:(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2)理解文中的小标题,(3)简单叙述六个部分的内容。 2.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后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说说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探究: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 阅读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叙写邓稼先一生的简历,那些写的较详?那些写得很简?这种详略分明的叙写突出了邓稼先哪两点? (2)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3. 阅读第三部分: (1)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2)这一部分总写邓稼先伟大之处是哪句话?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4.阅读文章四、五、六三个部分,说说这些部分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时请使用以下句式: 时间+地点+人物+怎么样 概括事例,各个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5. 阅读第五部分部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2)作者为什么要向导演建议用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制定措施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可编辑修改word版)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第三单元第 3 课:制定措施落实职业生涯规划 象ft县石浦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第三单元: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 第 3 课:制定措施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 ——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性——措施的要素及制定的要领 教学内容 1.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性。 2.措施的要素及制定的要领。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发展措施的要素和制定措施的要领。教学重点 措施的要素和制定的要领。教学难点 第一阶段发展措施要针对的三个方面。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曾经有一个人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就是在有生之年赚 100 万元,但是他一无技术,二不勤奋,他幻想通过向上帝祈祷中彩票来发财。于是,他每隔两天都要到教堂去祈祷,而且他的祈祷词几乎每次都是同样的。

“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你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彩 票吧!”但是,每一次上帝都没有满足他的愿望,就在他 濒临绝望的时候,上帝出现了,并对他说:“老兄,我实 在没办法帮你,最起码你要去买一张彩票吧!” 学生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教师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是制定目标要切合实际,不切 实际的目标只能是空想;二是一个人在 象ft县石浦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确定了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 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 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 前面我们学习了《确立发展目标》和《构建发展阶梯》两节的内容,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确定发展目标、构建发 展阶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制定发展措施 来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二、学习新课第三单元第三课制定发展措施 在本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 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性;二是掌握措施的要素和制定的要领;三是编排执行计划。制定措施的重要性案例分析: 1.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中节首案例《谋划、严谨、笃定精彩》,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晓峰的发展目标是什么?阶段目标是什么?近期目标是什么?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白桦》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 《白桦》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读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1. 公园里的鲜花纷纷绽.(zhàn zàn)放,人们在花海中徜.(shàng ch áng)徉,无比惬意。 2. 冬姑娘穿着毛茸.(róng lóng)茸的白色大衣姗.(cè shān)姗来迟。 二、读拼音,写字词。 1. 在这jì jìng()的夜里,méng lóng()的月光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2. 这幅书法作品,笔势xiāo sǎ()飘逸,令人赞叹不已! 三、下列词语与“姗姗来迟”结构一致的一项是() A. 白雪皑皑 B. 翩翩起舞 C. 自言自语 D. 议论纷纷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白桦》的作者是苏联的叶赛宁写的。(修改病句) 2.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1)这节诗写了的白桦,让人感受到一种之美。(2)我会仿写这节诗:在我的,有,仿佛,披了。 五、课内阅读。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1.“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A. 夸张 B. 比喻 C. 排比 D. 拟人 2.“流苏”在文中指()。 A. 白桦枝条上垂落的冰凌 B. 花穗样的装饰物品 C. 一种树 D. 流动的物体 3.这首诗以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姿态,表现出一种、之美。 4.下列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说明白雪反射朝霞,产生光芒,这光芒让白桦更加圣洁,表达了对白桦的喜爱之情。 ②“洁白的流苏如画”赞美了流苏的洁白。 六、课外阅读。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语文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刻舟求剑》课时练习D卷

语文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刻舟求剑》课时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01分) 1. (4分)我能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并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约:A.邀请 B.俭省 C.大概 ①我国先民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发明了纺织,于是出现了麻、葛布做的衣服。________ ②我约小芳周末到我家去玩。________ 释:A.解释 B.消除 C.放开;放下 ③因释其耒而守株。________ ④我们要学会对照注释理解小古文。________ 2. (4分)拼一拼,写一写 chén jìxī shēng mái fu chén jì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9分)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再看拼音写字。 ①思yuán________弓zhuò________而射之。 ②wèi________是其智fú________若yú________? ③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yú___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④日初出cāng cāng________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⑤shú________为rǔ________多知乎?

4. (2分)《刻舟求剑》中宝剑掉进河里,那个人当时怎么做的?() A . 在船舷上刻上记号。 B . 立即跳下河去捞。 C . 不管不顾。 5. (4分)读拼音,写汉字。 yùyán chuán xián cuīcùkèzhōu qiújià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分)选一选。 宝剑 ________(jiàn jiàng)着________(zháo záo)急靠________(kào lào)岸 7.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克________ 遇________ 剑________ 刻________ 寓________ 箭________ 8.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寓________ 掏________ 舷________ 偶________ 淘________ 弦________ 9. (4分)去掉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催________ ________ 刻________ ________ 10. (4分)《刻舟求剑》中“刻”的意思是________,“求”是________,“刻舟求剑”的意思是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 11. (2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着急-________ 催促-________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课教案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全课概述 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百姓生活保障,还是国家的政治活动,经济文化建设, 都需要依靠国家提供的财力,因此,国家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国家收入的分配使用有什么作用?这是本课要向大家介 绍的有关国家收入分配方面的知识。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财政收入与支出二、财政的巨大作用 新课标基本要求:评议一个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新课程学习 8.1 财政收入与支出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我国财政收入和 支出的种类。 2、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3、运用财政图表、数字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 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 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教学重点、难点】财政支出问题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收支平衡 【教学方法】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 参与的教学形式。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9页“上海徐家汇地铁战”材料,议论材料提出 的三个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地铁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 (二)进行新课 财政收入 1、什么是财政 教师活动:讲解引导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 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财政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做什么工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制定收入、支出计划。 教师点评: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收入的渠道 教师活动:财政收入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0页,想一想,利财政收入有哪些具体渠道?什么是主要的财政来源?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教师活动:根据财政收入的来源,同学们主要有哪些因素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后拓展作业附答案解析第3单元 第8课

第三单元第8课小狗包弟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从容不迫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画扬桃》教案

11 画杨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 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完整word版)《职业生涯规划》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制定措施落实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制定措施落实职业生涯规划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第三单元: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 第3课:制定措施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 ——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性——措施的要素及制定的要领 教学内容 1.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性。 2.措施的要素及制定的要领。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发展措施的要素和制定措施的要领。教学重点 措施的要素和制定的要领。教学难点 第一阶段发展措施要针对的三个方面。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曾经有一个人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就是在有生之年赚100万元,但是他一无技术,二不勤奋,他幻想通过向上帝祈祷中彩票来发财。于是,他每隔两天都要到教堂去祈祷,而且他的祈祷词几乎每次都是同样的。“上帝啊,

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你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但是,每一次上帝都没有满足他的愿望,就在他濒临绝望的时候,上帝出现了,并对他说:“老兄,我实在没办法帮你,最起码你要去买一张彩票吧!”学生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教师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是制定目标要切合实际,不切实际的目标只能是空想;二是一个人在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确定了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 前面我们学习了《确立发展目标》和《构建发展阶梯》两节的内容,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确定发展目标、构建发展阶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制定发展措施来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二、学习新课第三单元第三课制定发展措施 在本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性;二是掌握措施的要素和制定的要领;三是编排执行计划。制定措施的重要性案例分析: 1.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中节首案例《谋划、严谨、笃定精彩》,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晓峰的发展目标是什么?阶段目标是什么?近期目标是什么?三者之间有什么关

第三单元第三课 思维的模式

第三单元第三课思维的模式 王国安 同学们,读写结合,这四个字大家很熟悉吧。是的,读写应该结合,因为读是吸收,是学习高人写作上的技艺;写是应用,是个人所学的写作技能的发挥。可是,你们的课本读写结合了吗?查一查,从高一到高三,哪一篇文章可以充当高考作文的范文?哪一篇文章的构思技能能够直接被你借鉴?百里挑一都难啊!难怪同学们读也苦,写也苦。因为读写脱节了。 为什么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课本本身就该承当责任。 作文学生,议论文读写的关系是什么? 读,阅读文章——学习名人名家的写作技能——尤其是构思技能——获取思维能力。 写,动用思维能力——借鉴名人构思技巧——转化为思维模式——构思并写出文章。 这才是读写结合,这才是有效学习,这才能实现高效。 可是,这条路子在哪里? 我们的《模式议论文写作教程》就体现读写结合这一原则。 一、宏观上的思维模式——读写有机结合的思维模式 昨天我介绍过了,我们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课学习一篇首席范文——从中初步认识一个写作构思的模式。这是精读,深入字词句段篇,深入学习作者体现在这篇文章中的特别技艺——主要是其构思方法,我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要学习他的构思方法。读与写犹如一片透明的玻璃,透过这一面,可以看到那一面——我们对于写的那一面了解不多,就从读的这一面来透视它吧。这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精细观察玻璃的这一面,以期掌握我们所未知的那一面。所以,参加《模式议论文写作教程》学习的同学们务必要下功夫预习我们布置的范文,尤其是第一篇首席范文——这是确保学好每一种模式的前提。 第二课抽象首席范文——从中获取该模式的思维模式与规律。通过解剖首席范文,将作者的构思方法抽象出来,规律化,模式化,将它印在脑子里。这一课的任务是认识本单元的模式,研究作者的思维技巧,努力将它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本事。 第三课再读两篇同类范文——巩固对这种模式的认识。继续阅读,因为一篇文章太少了,不足以形成深刻印象,因此,多读两篇同类文章,以求举一反三,加深认识,打成烙印。 第四课总结这种模式的优势——有了三篇同类文章的阅读,知识丰富了,认识深刻了,于是,总结一下这种模式的意义与长处,很有必要,可以建立感情,可以提高继续认识与积极使用的自觉性。 第五课思维训练——每一种思路,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思维路径,都需要经过具体落实的技巧训练。这是将作者的思维能力转化为自己的思维能力的重要行为。如果不经训练,作者的技巧还是作者的,自己只能捡一点皮毛而已,根本上不了手,等于白学了。因此,这一步很重要。通过训练,这种模式必备的思维能力就成为自己的技能了。由读到写,从读到写,这是一个关键部位——从思维入手学习,然后学习其他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 第六课三步构思法——模式的实践应用。前面从读到写了,从文字到思维,将作者的高明之处学来了,学了就要用,现在就要用到实践中去。首先是构思训练。遇上作文题目,先思考,这个模式能用来构思吗?效果是最好的吗?多种模式,比较选择,要养成习惯,经常思考,头脑才会活络,特别是关键时刻,要用在考试上。因此,平时就得训练——这种模式在什么环境下使用是最佳的。 第七课构思训练——构思是一种技能,技能全靠多多训练,因此,我们专门安排一节课,大量训练,以熟练掌握。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字词总结 1 记念刘和珍君 【字音】 徘徊大抵踌躇寥落绯红攒射桀骜赁屋噩耗不惮尸骸虐杀屠戮浸渍转辗长歌当哭菲薄黯然喋血惩创山阿殒身不恤 【多音字注音】 立仆/风尘仆仆歃血/血淋淋抹黑/抹布 【相近字注音】 悼念/绰绰有余/泥淖/船棹辑录/通缉/开门揖盗/修葺诧异/叱咤风云 斐然成章/蜚短流长溢美之词/自缢/谥号喋血/间谍/通牒/影碟 殒身不恤/陨石/功勋黯然/谙熟/万马齐喑和蔼/暮霭挽歌/冠冕堂皇 【字词解释】 绰绰有余开门揖盗叱咤风云斐然成章 蜚短流长喋血殒身不恤万马齐喑 【近义词辨析】 寥寥/了了干练/熟练 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字音】 戊戌叱咤莅校迥异精悍激亢箜篌酣畅蓟北涕泗步履谦逊【多音字注音】 强弩之末/强迫症/倔强情不自禁/禁令差劲/出差/参差/差强人意 屏息/屏营/屏风解颐/押解/解数掎角之势/名角/角逐 【相近字注音】 步履/草屦/木屐激亢/引吭高歌/沆瀣一气迥乎不同/炯炯有神 文采/喝彩精悍/捍卫拭目以待/弑君之罪沾襟/信手拈来 【字词解释】 引吭高歌沆瀣一气迥乎不同拭目以待信手拈来掎角之势 【近义词辨析】 爱好/嗜好启迪/启发 3 《小狗包弟》 【字音】 舔舐作揖叱骂解剖堕入吠叫呻唤忏悔 【多音字注音】 缝隙 /缝纫处境/于无声处爪牙/爪子乘凉/千乘之国 【相近字注音】 摄像/蹑手蹑脚/慑服揪心/愀然 /啁啾舔舐/忝列门墙 绿草如茵/荫庇/封妻荫子撕毁/厮杀 【字词解释】 作揖于无声处忝列门墙封妻荫子 【近义词辨析】 形势/形式

高考语文常用成语积累(二、B)白驹过隙: 百尺竿头: 百读不厌: 百身何赎: 百无聊赖: 百爪挠心:一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稗官野史: 班荆道故: 坂上走丸: 半斤八两: 抱残守缺: 抱薪救火: 鲍鱼之肆: 暴虎冯河: 暴戾恣睢: 暴殄天物: 杯弓蛇影: 笨鸟先飞: 笔酣墨饱: 笔走龙蛇: 毕其功于一役: 闭门造车: 敝帚千金: 敝帚自珍: 筚路蓝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