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电网评价指标体系

配电网评价指标体系

配电网评价指标体系
配电网评价指标体系

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背景

配电网是电网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和广大用户紧密关联,配电网对实现向用户可靠电力供应、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改善配电网建设运行条件,公司认真组织实施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不断提升工程管理水平,规范工程建设标准。整体上看,公司配电网建设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有效改善了供用电条件,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保障。截至2009年底,公司系统110kV及以下配电网投资占电网总投资比例已达到4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城市和农村电力需求增势强劲,部分地区用电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司系统配电网的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现有配电网结构和供电能力已出现难以满足用电发展要求的情况,配电网供电面临着巨大压力和风险。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公司系统配电网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提高。

为加快配电网发展,改变配电网建设滞后的局面,提高配电网管控力度,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力需求,公司于2010年年初提出了实施城市和农村配电网统一规划的工作部署,并以此为指导要求进一步深入开展公司系统配电网“十二五”规划工作。与传统配电网规划按照专业分头管理的工作模式不同,“十二五”配电网规划采取城、农网合一规划,并由公司发展部统一管理,不仅有利于统

筹协调城、农网规划工作,而且也有利于实现配电网规划的前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但是目前公司系统配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配电网基础数据的积累普遍不足,无论是在数据统计范围上还是在数据统计口径上尚不能满足“纵到底、横到边”的大规划体系的要求。上述情况给“十二五”配电网规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进一步提升配电网管理水平,推动配电网规划工作有序开展,公司适时提出了开展配电网规划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配电网规划指标体系对提高公司系统配电网规划工作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引导建立指标数据库,逐步积累覆盖公司各项管理和业务的指标数据,能够为配电网规划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将其作为评价配电网统一规划成效的工具,及时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能够为配电网的建设改造提供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的

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全面衡量公司配电网规划的工作水平,通过对配电网规划内容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掌握配电网规划方案对规划目标的满足程度和对现状电网的改善程度,并通过指标体系的实施及结果的分析,进一步促进配电网规划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实践,推进配电网规划工作的精细化、精准化,不断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配电网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

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针对110(66)kV、35kV高压配电网和10(20)kV中压配电网,并适度反映110kV以上主干网和0.4kV低

压配电网;重点应用于公司总部对省级公司配电网规划内容的评价。考虑到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省级公司可参照此制定相应的评价细则对区县公司配电网进行评价。

四、评价指标系统建立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节能环保政策,遵循电网发展规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坚强智能配电网为目标,以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率和供电质量为总抓手,坚持配电网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要求,推动建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经济环保、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配电网,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用电的需求。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配电网处于整个电网的最底层,与用户紧密相连,具有点多、面广、线路长的特点。配电网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充分考虑配电网的上述特点,确保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即在评价指标选择方面,应准确、规范、可比;在评价指标数据来源方面,应真实、可靠;在评价结果方面,应客观、全面。具体的讲,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6个方面原则:

1.准确性原则。评价指标的内涵与外延界定确切,统计口径无歧义,重复计算的指标数据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规范性原则。评价指标的分类、计量单位、计算方法、调查

表式等应有统一的规范性要求,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3.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应方便不同地区之间和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状态下配电网规划建设情况的相互比较,突出导向性效果。

4.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要有可靠的统计数据渠道,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暂时不能统计又十分必要的指标可先设置,随着公司信息系统的完善而后进行统计。

5.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能够真实地反映所统计的对象,客观的了解和掌握配电网的实有状态。

6.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所组成的体系结构应尽量覆盖配电网运行的方方面面,确定单个指标与整个指标体系所要表达的范围无盲区。

(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

根据配电网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结合目前公司系统配电网管理现状和统计手段,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主要从以下资料中提取,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绎总结得到:

1.《电力系统统计手册》;

2.《供用电统计指标解释(修订版)》;

3.《国家电网公司创一流同业对标指标体系(2009年版)》;

4.《电力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5.有关规程、规范和规定。例如,《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DL/T836-2003)、《输变电设施可靠性评价规程》(DL0/T837-2003)、《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Q-GDW156-2006)、

《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国家电网科[2009]1194号)等等;

6.其它相关资料等。

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实现

配电网规划是一个多目标、全过程、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参照系统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配电网规划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设计由4个层级构成。其中,最低层为措施层,对应配电网规划的具体评价指标;最高层为总目标层,借此表达配电网规划所追求实现的终极目标;中间层由准则层(含子准则层)构成,决定着指标体系的整体构架。根据配电网规划的作用和要求,围绕用户、负荷、设备、效益等影响配电网发展的内外在因素,从全系统角度考虑,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中间准则层可由4类指标构成。其中,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指标用来评估配电网安全可靠性水平;发展适用性和协调性指标用来评估配电网发展可持续性;设备利用效率和技术装备水平指标用来评估配电网资产情况;经济性和社会效果指标用来评估配电网运营效益。考虑到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配电网在供电面积、电力需求水平以及电网规模等方面可能差别很大,为便于进一步反映上述情况对配电网规划技术方案复杂性的影响,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中还增加了规划区配电网基本情况的相关信息。整合后的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

指标层级由低至高

图1 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基本逻辑架构1.基本情况

配电网基本情况是对配电网总体形象的概要描述,主要是通过把握配电网供电营业区情况、资产规模和电力供需水平等方面信息,为下一步进行配电网规划内容的评价做好基础,由供电营业区情况、电网资产规模和电力供需水平三部分组成。其中,供电营业区情况关注的内容通常包括供电人口、供电面积、用电户数、供电区GDP等;电网资产规模相关的内容包括配电网各电压等级变(配)电容量规模、线路长度、年末净资产总额等;电力供需水平相关的内容包括全社会最大用电量、全社会最大负荷、网供电量、网供负荷以及负荷密度等,详细情况如图2所示。配电网基本情况除在给出上述定量统计分析数

据外,一般还需要对配电网各电压等级网络结构进行定性的描述,以便充分掌握配电网发展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等情况。

注:负荷密度(MW/km2) =全社会最大负荷/供电面积

图2 配电网基本情况信息构成

2.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

满足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要求是配电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是指在满足电网供电安全性准则的前提下,对用户连续供电的可靠程度,相关评价指标包括用户平均停电频率、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供电可靠率、高压设备可用系数等。电压质量是反映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通过电压水平来衡量,相关评价指标包括高压配电网电压合格率、中低压配电网电压合格率以及综合电

压合格率等。配电网规划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评价指标的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评价指标的构成

●用户平均停电频率

该指标设置依据于《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DL/T836-2003),表示在统计期内为供电用户平均停电的次数,计算公式如下:

用户平均停电频率(次/户)=∑每次停电用户数总用户数

●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该指标设置依据于《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DL/T836-2003),为供电用户在统计期内的平均停电小时数,计算公式如下:

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小时/户) =

∑(每次停电持续时间×每次停电用户数)

总用户数

●供电可靠率(RS-3)

该指标设置依据于《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DL/T836-2003),用于定量衡量供电网络向用户可靠供电的程度。

供电可靠率指标细分为RS-1、RS-2和RS-3三种。其中,RS-1考虑了所有因素的停电事故;RS-2不计辖区外部电网事故造成的停电;RS-3不计及因系统电源不足而需限电的情况。供电可靠率RS-3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供电可靠率

(%) =(1—

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用户平均限电停电时间

)×100%

统计期间时间

●高压设备(变压器、断路器和架空线路)可用系数

该指标设置依据于《输变电设施可靠性评价规程》(DL/T837-2003),适用于110(66)kV、35kV高压配电网,用来反映变压器、断路器和架空线路等设备的可利用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高压设备可用系数(%)= ∑设备可用小时数

×100% ∑统计期间小时数

●电压合格率

该指标适用于各级配电网络,是衡量向用户供电质量的重要依据,共分为A、B、C、D四类。其中,A类电压合格率为地区供电负荷的变电站和发电厂的10kV母线电压合格率;B类电压合格率为35kV、66kV专线供电和110kV及以上供电的用户端电压合格率;C 类电压合格率为10kV线路末端用户的电压合格率;D类电压合格率为低压配电网的首末端和部分主要用户的电压合格率。根据配电网电压等级的不同,高压配电网采用A、B类电压合格率;中低压配电网采用C、D类电压合格率。某监测点电压合格率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电压合格率(%)=(1—

电压超限时间

)×100% 总运行统计时间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管理规定》(国

家电网生[2009]133号)有关规定,综合电压合格率可由A、B、C、D类电压合格率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综合电压合格率(%)= 0.5V A+0.5×V B+V C+V D

3

式中,V A、V B、V C、V D分别表示A、B、C、D类电压合格率。

3.发展适应性和协调性

配电网发展适用性和协调性是保证配电网建设方案具备可持续能力的基本要求。配电网负荷的波动性以及负荷预测的不准确性,要求配电网能够对未来负荷具有一定的“弹性”,对负荷增长的预期保持一定的适应性。配电网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包括主变N-1通过率、线路N-1通过率、变电容载比等。考虑到电网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体现电网天然网络特征,配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还应保持输配电网之间以及配电网各层级之间的相互协调。配电网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包括输配电网变电容量比、高中压配电网变电容量比、中压线路平均装接配变容量等。配电网发展适应性和协调性评价指标的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配电网发展适应性和协调性评价指标的构成

●主要设备(主变、线路)N-1通过率

该指标适用于110(66)kV、35kV高压配电网,用来检验配电网结构的强度和运行方式的合理性。其中,“N”是指电网中某类重要设备,主要为高压配电网的变电站主变和输电线路。计算该指标时,需合理考虑本级电网和下级电网的转供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设备N-1通过率(%)=满足N-1的元件数量(个)

×100% 元件总数量(个)

●变电容载比

该指标适用于110(66)kV、35kV高压配电网,是说明地区总变电容量对负荷增长适应程度的宏观性控制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变电容载比= 某电压等级变电总容量(MVA)

某电压等级全网最大负荷(MW) 在计算高压配电网容载比时,相应电压等级的计算负荷需要从总负荷中扣除上一级电网的直供负荷和该电压等级以下的电厂直供负荷。

●中压主干线路平均长度

该指标适用于10(20)kV中压配电网,用来间接反映中压主干线路的供电半径,计算公式如下:

中压主干线路平均长度(km/条)=主干线路长度之和(km)

主干线路条数(条)

●输配电网变电容量比

该指标用来评估高压配电网与上一级主干网在变电容量方面的协调性,计算公式如下:

输配电网变电容量比(%)= 上一级主干网变电容量(MVA)

×100% 高压配电网变电容量(MVA)

式中,高压配电网变电容量是指110(66)kV 、35kV 配电网的变电容量之和;上一级主干网变电容量是指与高压配电网相邻的上一级电网的变电容量,一般为220kV 电网变电容量之和(西北地区应计入330kV 电网变电容量)。计算该指标时,应计入用户变容量。

● 高中压配电网变电容量比

该指标用来反映35kV 及以上高压配电网与10(20)kV 中压配电网在变(配)电容量上的相互协调。计算该指标时,应计入用户变容量。计算公式如下:

高中压配电网变电容量比(%)=

35kV 及以上变电容量(MVA)

×100% 10(20)kV 配变容量(MVA) ● 中压线路平均装接配变容量

该指标适用于10(20)kV 中压配电网,用来表示平均每条中压线路装接的配变容量,可通过不同地区间的横向对比来说明配电网技术政策的差异。一般的讲,指标数值较高,则说明该条线路的利用率可能较高;反之,则较低。计算公式如下:

中压线路平均装接配变容量(kVA/条)= 中压配变容量之和(kVA)

中压线路总条数(条) 4.设备利用效率和技术装备水平

配电网设备利用效率和技术装备水平是反映配电网资产情况的重要属性。配电网设备利用效率是配电网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体现,是配电资产寿命期内自身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标记,相关评价指标包括主变负载率及其分布、配变负载率及其分布、线路负载率及其分布等指标。配电网技术装备水平是实现企业优质供电、提升企业服务效率的主要手段,相关评价指标包括无油化断路器比例、有载调压

装置覆盖率、配电网清洁能源接入率、智能化变电站比例、配电自动化终端覆盖率、中压线路电缆化率、中压架空线路绝缘化率、高损耗配变比例以及设备运行年限分布等。配电网设备利用效率和技术装备水平评价指标的体系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配电网设备利用效率和技术装备水平评价指标的构成

●主变负载率

该指标适用于110(66)kV、35kV高压配电网,用来描述某一电压等级各台主变年最大负载率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主变负载率(%)=主变年最大负荷(MW)

主变容量(MVA)×功率因素

●主变负载率分布

该指标适用于110(66)kV、35kV高压配电网,用来反映主变设备

年最大负载率的分布情况,可按负载率30%及以下、30%~60%、60%~90%以及90%以上四档分别统计主变台数在相应区间所占的比例情况。

●配变负载率

该指标适用于10(20)kV中压配电网,用来描述中压配变年最大负载率情况,计算公式参见主变负载率指标。考虑到中压配变数量众多,该指标应随中压配电网信息统计手段的健全逐渐扩大应用范围。

●配变负载率分布

该指标适用于10(20)kV中压配电网,用来反映配变年最大负载率的分布情况,可参主变情况,按负载率30%及以下、30%~60%、60%~90%以及90%以上四档分别统计配变台数在相应区间所占的比例。该指标应随中压配电网信息统计手段的健全逐渐扩大应用范围。

●高压线路负载率

该指标适用于110(66)kV、35kV高压配电网,用来评估高压配电线路的实际利用效率,计算公式如下:

高压线路负载率(%)=线路最大工作电流(A) ×100%

线路长期允许载流量(A)

●高压线路负载率分布

该指标适用于110(66)kV、35kV高压配电网,用来反映高压线路设备负载率的分布情况,可按30%及以下、30%~60%、60%~90%以及90%以上四档分别统计线路条数在相应区间所占的比例情况

●中压线路负载率

该指标适用于10(20)kV中压配电网,用来评估中压配电线路的

实际利用效率,计算公式同高压线路负载率指标。

●中压线路负载率分布

该指标适用于10(20)kV中压配电网,用来反映中压线路设备负载率的分布情况,可参照高压线路情况,按30%及以下、30%~60%、60%~90%以及90%以上四档分别统计中压线路条数在相应区间所占的比例情况。

●配电自动化终端覆盖率

该指标适用于10(20)kV中压配电网,用来分析配电自动化与设备利用的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配电自动化终端覆盖率(%)= 具有"两遥"及以上功能开关台数

×100% 配电开关总台数(条)

式中,具有“两遥”及以上功能的开关是指具有“两遥”(“遥测”、“遥信”)功能的开关或具有“三遥”(“遥测”、“遥信”、“遥控”)功能的开关。

●中压线路电缆化率

该指标适用于10(20)kV中压配电网,主要是用来反映中压配电网的发展阶段和建设水平。考虑到电缆线路相比架空线路投资价差很大,因此地区未形成电缆化工程常态投资体系之前,须严格控制电缆化工程,即该指标不作为评价中压配电网设备优劣的引导性指标。相应计算公式如下:

中压线路电缆化率(%)= 中压电缆线路长度(km)

×100% 中压线路总长度(km)

●中压架空线路绝缘化率

该指标适用于10(20)kV中压配电网,用来反映中压配电线路的

绝缘化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中压架空线路绝缘化率(%)= 中压绝缘架空线路长度(km)

×100%

中压架空线路总长度(km) ● 高损耗配变比例

该指标适用于10(20)kV 中压配电网,用于反映节能降耗政策执行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高损耗配变比例(%)=

S7(含S8)及以下型号配变台数(台)

×100% 配变总台数(台) ● 设备运行年限分布

该指标适用于10kV 及以上配电网,用来说明变压器(含配变)、线路、开关等主要设备自投运年至统计年的运行时间分布情况,借此可明确配电网技改的方向和力度。设备运行年限分布,可按10年及以下,10~20年和20年以上三个区段分别统计各类设备所占台数(或长度)比例情况。某一运行年限区间内某一类型设备比例的计算公式如下:

设备比例(%)=

运行年限区间内的设备数量(台、km)

×100%

设备总数量(台、km)

5.经济性和社会效果

经济性和社会效果是推动配电网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要求。配电网通过对其建设方案进行经济性评价,可以提高配电网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保证供电企业的经济生命力,相关评价指标包括单位线路长度造价、单位变电容量造价、单位资产供电负荷、单位资产供电量、投入产出比、线损率等。同时,配电网作为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由于与用户紧密关联,因此

其建设发展的好坏对改善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优质供电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与此相关的社会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户户通电率、一户一表率等。配电网经济性和社会效果评价指标的体系结构如图6所示。

图6 配电网经济性和社会效果评价指标的构成 ● 单位线路长度造价

该指标适应于各级配电网,用来反映本地区线路设备的平均造价水平,是测算配电网线路工程投资费用的主要依据,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线路长度造价(元/km)=

线路设备静态投资(元)

线路长度(km) ● 单位变电容量造价

该指标适应于10kV 及以上配电网,用来反映本地区变(配)电设备造价的平均水平,是测算配电网变(配)电工程投资费用的主要依据,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变电容量造价(元/kV A)=

变(配)电设备静态投资(元)

变电容量(kVA) ● 单位资产供电负荷

该指标用于反映配电网净资产总额对供电负荷收益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资产供电负荷(kW/元)= 统计期末配网供电负荷(kW) 统计期末配网资产总额(元)

● 单位资产供电量

该指标用于反映配电网净资产总额对供电量收益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资产供电量(kWh/元)=

统计期末配网供电量(kWh) 统计期末配网资产总额(元) ● 投入产出比

该指标用来反映配电网规划建设所投入资金的回报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投入产出比(%)= 运行收益(亿元)

×100%

初始投资(亿元)

考虑到配电网运行收益可表示为销售收入与购电成本、运行维护成本之差,则上式进一步改写为:

投入产出比(%) = (销售收入—购电成本—运行维护成本)(亿元)

×100%

初始投资(亿元)

● 线损率

该指标适用于配电网各电压等级,是电力部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反映电网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线损率(%)=

线损电量(kWh)

×100% 供电量(kWh)

根据研究分析需要,线损率可分为统计线损率和理论线损率。由于线损电量无法直接测量,统计线损率一般是通过将供电量与售电量的差值与供电量之比得到。理论线损率,又称技术线损率,是根据供电设备的参数和电力网选定典型日的运行方式及潮流分布情况,经理论计算得出的线损电量与供电量之比。统计线损率和理论线损率都可进一步分为综合线损率和分压线损率。分压线损率是对综合线损率的深化和细化,是由各电压等级线损电量与各电压等级供电量比值得到,供电企业通过该指标的计算可以找出各电压等级的降损空间。

● 户户通电率

该指标用来评估规划区居民通电情况,借此反映配电网建设对社会民生的改善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户户通电率(%)= 已通电居民户数(户)

×100%

居民总户数(户)

● 一户一表率

该指标用来反映供电企业的用电管理水平,是衡量供电企业服务客户质量的重要标准,计算公式如下: 一户一表率(%)=

已单独

安装计费电能

表的居民户数(户)

×100% 居民总户数(户)

附件一: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附件二: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

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