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性实验测电容

设计性实验测电容

设计性实验测电容
设计性实验测电容

用示波器测电容的实验报告

摘要:电容在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间除了大小发生变化,相位也发生了改变。而通过示波器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这些变化,利用示波器及电容的交流特性,可测定给定电容的大小。本实验研究了用示波器测电容器电容的方法:测RLC谐振频率。用这方法测定了未知电容,并就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误差进行了分析,更加了解电容的用途。

关键词:相位差电容谐振频率

一、引言

电容是常用的一种电学元件,在实际电路(特别是交流电路)中广泛应用,在生活等问题上有很大的作用,其大小是它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电容大小的测量有多种方法。在本实验中采用示波器来测量电容大小,既简单又方便,使得我们对示波器的操作更熟练,同时可以让我们对RLC串联谐振电路有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更能让可以加深我们对电容及其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任务

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利用示波器测量给定电容的大小。

三、实验仪器

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面包板一个,电阻一个,电感一个,电容一个,导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用RCL方法侧量谐振频率:

通过逐点改变加在(直接或者

间接)RLC 谐振回路上信号频率

来找到最大输出时的频率点,并把

这一频率点定义为RLC 谐振频

率,即f0 。

RLC串联电路如图1所示。

图1 RLC串联电路

所加交流电压U(有效值)的角频率为ω。则电路的复阻抗为:

)

C 1L (ωωj R Z -

+= (1)

复阻抗的模:

2

2)

C 1L (R ωωZ -

+= (2)

复阻抗的幅角:

R C 1

L arctan

ωω-

=? (3)

即该电路电流滞后于总电压的位相差。回路中的电流I (有效值)为: 2

2)C

1L (R ωωU I -

+=

(4)

上面三式中Z 、

?、I 均为频率f (或角频率ω,f ωπ2= )的函数,当电路中其他元

件参数取确定值的情况下,它们的特性完全取决于频率。

图2(a )、(b )、(c )分别为RLC 串联电路的阻抗、相位差、电流随频率的变化曲线。其中,(b )图f ?-曲线称为相频特性曲线;(c )图i f -曲线称为幅频特性曲线。

图2 RLC 串联电路幅频、相频曲线

由曲线图可以看出,存在一个特殊的频率

0f ,特点为:

(1) 当0f f <时,0?<,电流相位超前于电压,整个电路呈电容性; (2) 当

0f f >时,0?>,电流相位滞后于电压,整个电路呈电感性;

(3) 当0

C 1L =-ωω

时,即

0ω=

0f =

(4) 随f 偏离0f 越远, 阻抗越大, 而电流越小.

此时,0=?,表明电路中电流I 和电压U 同位相,整个电路呈现纯电阻性,这就是串联谐振现象。此时电路总阻抗的模

Z R

=为最小,,电流

I U Z

=则达到极大值。易知,

只要调节f 、L 、C 中的任意一个量,电路都能达到谐振。

根据LC 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

LC f π21

=

或LC T π2= (5)

可求得C :

L

f C 2

02

41π=

(6)

五、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1) 按如图1连接电路,其中L=10mH ,R=200Ω ,U=2V ,F C 8

102.2-?= (2) 在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的同时观察电容两端电压的变化,读取峰峰值,

当调至某一频率时,电压为最大,测得这个最大值及信号的周期(或频率)。

(3) 由这个最大值的频率计算所得电容的大小。 六、数据处理和分析

RCL 不同频率下电压的值

L=10mH ,R=200Ω ,U=2V ,F C 8

102.2-?=

RC 电路下不同频率的测量结果

L=10mH ,R=200Ω ,U=2V ,F C 8

102.2-?=

pF C 301078.14?= 数据处理:

1、测RCL 谐振频率

LC

f π210=

F L

f C 8

3

6222

021039.110

10105.134141--?=?????=

=

ππ 绝对误差:F C C 8

01009.0-?=- 相对误差:

%1.6%100478

.109

.00

0=?=

-C C C 2、用RC 电路辅助测量 360??=

T

t

?

??

?

??=wCR 1arctan ?

F R

C 81038.1tan 1--

-

?=??=

??

绝对误差:F C C 801010.0--

?=-

相对误差:

%8.6%100478

.110

.00

=?=

--

C C C 七、实验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

(1)仪器不精确,造成误差

(2)示波器的图像有厚度,使结果有误差 (3)图像抖动产生误差 2、偶然误差

(1)仪器操作失误造成电路连接错误,从而产生误差

(2)读数误差

八、结束语

通过这个设计性实验,更好的理解了设计性实验的实质,旨在让我们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实现其他功能。总的来说,设计性实验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现阶段最需要的创新精神,提高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这样去学,给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总是依赖别人。我们可以发现在设计性实验中可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达到同一个实验目的。我们先用RCL 串联电路的实验方法来测量电容大小,然后再用RC 电路的实验方法来验证,这两种方法我们都已经学过,这是学以致用的最好体现,也使得实验的结果更加的准确,有力度,而且对我们的思维有益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过程中不乏有繁琐的数据处理,耐心此刻最重要了,这也是研究科学最需要的。设计性实验是我们展示自己的时候,要以良好的状态去面对。

在这次实验中碰到了很多困难,我们自己的不放弃还有老师的指导下,最终完成了这个实验。

九、参考文献

[1] 书籍:赵丽华等.新编大学物理实验[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

[2] 网页:百度。

产品设计五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测试性和保障性

3 “五性”的定义、联系及区别 3.1 可靠性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GJB451-90)。 可靠性工程:为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 显然,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装备、设备、系统直至零部件的各个产品层次。可靠性是产品的一种能力,持续地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因此,它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同时,产品能否可靠地完成规定功能与使用条件有关,所以,必须强调“在规定的条件下”。 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需要在产品研制、使用开展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这些工程活动就是可靠性工程。即:可靠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GJB451-90)。实际上,可靠性工程还应当包含产品使用、储存、维修过程中的各种保持和提高可靠性的活动。 3.1.1可靠性要求

3.1.1.1 定性要求 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可以用定性方式来表达,满足这些要求使用中故障少、即使发生故障影响小即可靠。例如,耐环境特别是耐热设计,防潮、防盐雾、防腐蚀设计,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抗辐射、电磁兼容性,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等。其中冗余设计可以在部件(单元)可靠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使系统(设备)达到比较高的可靠性水平。比如,采用并联系统、冷储备系统等。除硬件外,还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 3.1.1.2 定量要求 可靠性定量要求就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用可靠性参数来表达,而可靠性参数的要求值就是可靠性指标。常用的产品可靠性参数有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及可靠度。 故障率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的故障总数与时间(寿命单位总数)之比。即平均使用或储存一个小时(发射一次或行驶100km)发生的故障次数。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寿命单位(时间)总数与故障总次数之比。即平均多少时间发生一次故障。通常可以用故障率的倒数表示。 可靠度R(t)是可靠性的概率表示。即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产品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即:

可测性设计技术

可测性设计技术 【摘要】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电路板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测试模型和测试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测试要求,测试费用急剧增加。本文介绍了可测试性设计的内涵、意义和分类,可测试性设计有两种方法:专项可测试性设计和结构化可测试性设计(边界扫描和内建自测试),并讲述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可测试性设计;边界扫描;内建自测试 随着数字电路集成度不断提高,系统日趋复杂,对其测试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当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问世之后,甚至出现研制与测试费用倒挂的局面。这就迫使人们想到能否在电路的设计阶段就考虑测试问题,使设计出来的电路既能完成规定的功能,又能容易的被测试,这就是所谓的可测性设计技术。因此也就出现了可测性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 在可测性的概念出先不久之后,人们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即大家设计出来的电路在测试方面到底谁优谁劣,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就需要对电路的测试难易程度进行数量描述,即可测性分析。 可测性分析是指对一个初步设计好的电路或待测电路不进行故障模拟就能定量地估计出其测试难易程度的一类方法。在可测性分析中,经常遇到三个概念:可控制性、可观察性和可测性。 可控制性:通过电路的原始输入向电路中的某点赋规定值(0或1)的难易程度。 可观察性:通过电路的原始输入了解电路中某点指定值(0或1)的难易程度。 可测性:可控制性和可观察性的综合,它定义为检测电路中故障的难易程度。 可测性分析就是对可控制性、可观察性和可测性的定量分析。但在分析过程中,为了不失去其意义,必须满足下面两条基本要求: (1)精确性,即通过可测性分析之后,所得到的可控制性、可观察性和可测性的值能够真实的反映出电路中故障检测的难易程度。 (2)复杂性,即计算的复杂性,也就是对可控制性和可观察性的定量分析的计算复杂性要低于测试生成复杂性,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可测性设计的意义 据统计资料表明,检测一个故障并排除它,所需的开销若以芯片级为1,则插件级为10,系统级为100,机器使用现场为1000。这表明,故障一定要在芯片级测出并排除它,绝不能把坏芯片带到插件中去。但由于现在的芯片,一般都是几千到几百万个门的电路,而外部可用于测试的端脚又非常的少,因此,芯片的测试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尽管新的测试方法不断涌现,但由于集成技术的快速发展,测试生成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集成度的增长的需要。 根据很多实验证实,测试生成和故障模拟所用的计算机的时间与电路中门数的平方到立方成正比,也就是说测试的开销呈指数关系增长。但另一方面,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研制与生产成本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指数增长。因此,就使得测试成本与研制成本的比例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的测试成本甚至占产品总成本的70%以上,出现了测试与研制开销倒挂的局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工程专业11级 学号:0204 姓名:何国焕 实验所属课程: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实验室(中心):软件与通信实验中心 指导教师:吴仕勋 一、题目 OFDM系统的CFO估计技术 二、仿真要求 要求一:OFDM系统的数据传输 ①传输的数据随机产生; ②调制方式采用16QAM; 要求二:要求对BER的性能仿真 设计仿真方案,比较两个CFO的性能(基于CP与基于训练符号Moose),并画出不同SNR下的两种估计技术的均方差(MSE)性能。

三、仿真方案详细设计 1、首先OFDM技术的基本思想和现状了解。认真学习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OFDM系统的FFT实现、OFDM系统模型、OFDM信号的调制与解调、OFDM信号的正交性原理,根据PPT及网上查阅资料加以学习。其次,了 解OFDM的系统性能,包括OFDM系统的同步技术及训练序列等。 2、同步技术:接收机正常工作以前,OFDM系统至少要完成两类同步任务: ①时域同步,要求OFDM系统确定符号边界,并且提取出最佳的采样时钟,从而减小载波干扰(ICI)和码间干扰(ISI)造成的影响。 ②频域同步,要求系统估计和校正接收信号的载波偏移。在OFDM系统中,N个符号的并行传输会使符号的延续时间更长,因此它对时间的偏差不敏感。对于无线通信来说,无线信道存在时变性,在传输中存在的频率偏移会使OFDM 系统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遭到破坏。 3、载波频率的偏移会使子信道之间产生干扰。OFDM系统的输出信号是多个相互覆盖的子信道的叠加,它们之间的正交性有严格的要求。无线信道时变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就是多普勒频移引起的CFO,从频域上看,信号失真会随发送信道的多普勒扩展的增加而加剧。因此对于要求子载波严格同步的OFDM 系统来说,载波的频率偏移所带来的影响会更加严重,如果不采取措施对这种信道间干扰(ICI)加以克服,系统的性能很难得到改善。 OFDM系统发射端的基本原理图OFDM信号频谱 4、训练序列和导频及信道估计技术 接收端使用差分检测时不需要信道估计,但仍需要一些导频信号提供初始的相位参考,差分检测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和导频的数量,但却损失了信噪

可测试性需求讲解

软件可测试性需求设计 一、引言 1、目的 提高软件的可测试性,加快测试进度,提高测试效率。 2、范围 描述的范围主要是可测性设计的特征,考虑方向及设计方法。 3、读者对象 系统分析员、设计人员、开发人员。 二、测试所需文档 1、需求规格说明书 2、概要设计说明书 3、详细设计说明书 4、系统功能清单 5、系统运行环境搭建指导书 6、系统操作指导书 三、可测试性设计需求 可测试性主要是指被测实体具有如下特征:可控制性、可分解性、稳定性、易理解性、可观察性,该特征的主要要表现是设立观察点、控制点、观察装置。需要注意的是可测性设计时必须要保证不能对软件系统的任何功能有影响,不能产生附加的活动或者附加的测试。 1、可控制性设计需求 1)全局变量的可控制性设计需求 在外界使用适当的手段能够直接或间接控制该变量,包括获取、修改变量值等。可以将全局类型的变量进行分类并封装到一个个接口中操作。 2)接口的可控制性设计需求 各接口在外界使用适当的手段能够直接调用对该接口进行操作,这里所谓的适当的手段

主要包括使用测试工具和增加额外代码。对于向外提供的接口的接洽处能够人为的对接,比如构造测试环境模拟接口对接,这里所指的开放接口主要是指相对于被测系统,即为被测系统外提供的接口。接口接洽处人为对接时各接口所要求的条件和所需的参数人为的能够轻易达到和提供。 3)模块的可控制性设计需求 对于每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设计好所需要的驱动和桩都能单独设计用例进行测试对应的功能,在测试运行期间模块异常时能够将其隔离而不影响测试。 4)业务流程的可控制性设计需求 在测试环境满足的情况下能够控制任一单独业务流程,各业务流程具有流通性。 5)场景的可测性设计需求 将一场景所涉及到的业务和接口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接口使其能够单独操作该场景。 2、可分解性设计需求 1)业务流程的可分解性设计需求 对于复杂的业务流程需合理设定分解点,在测试时能够对其进行分解。 2)场景的可测性设计需求 对于复杂的场景需合理设定分解点,在测试时能够对其进行分解。 3、稳定性设计需求 测试模块发布合理,不能在后期追加的模块为前期所测模块引入新的不必要的测试活动。 4、易理解性设计需求 1)设计文档的易理解性 设计参考标准 内容描述主次要分清 依赖关系描述明确 2)接口的易理解性

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实验

实验三基于双方风险值的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基于双方风险值的测试性验证原理; 2.掌握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流程; 3.掌握数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任务 1.熟练使用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软件; 2.使用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软件分析故障模式、机理及影响分析(FMMEA)数据 库; 3.使用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软件确定验证方案; 4.使用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软件分配故障样本量,选择故障模式。 三、实验设备 1.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软件一套; 2.故障模式、机理及影响分析(FMMECA)数据库一个。 四、实验原理 测试性验证是为确定产品是否达到规定的测试性要求而进行的试验与评价工作。通过对装备实物样机注入一定数量的故障,用测试性设计规定的方法进行故障检测与隔离,依据试验结果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判断测试性指标(故障检测率/故障隔离率(FDR/FIR))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测试性验证包括(1)确定验证方案,即故障样本量与允许的故障检测/隔离失败次数;(2)故障样本分配;(3)故障模式选取。测试性评估包括定性或定量判断装备测试性指标是否达到要求。 4.1 基于双方风险值的测试性验证方案, 基于双方风险值的测试性验证方案是在考虑承制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条件下,基于二项分布计算模型的确定故障样本量的方案。 要定量估计和验证的测试性参数主要是FDR 和FIR。在试验过程中注入一次故障,实施检测和隔离程序并给出故障指示(报警),其结果可能是:检测到故障(成功)或没有检测到故障(失败);把故障隔离到规定的可更换单元(隔离成功),或没有完成

隔离任务(隔离失败)。一个系统的各次故障检测、隔离,或者同批多个系统各自的故障检测、隔离,可近似认为彼此是独立的。测试性是系统设计中的固有特性。因此,一个系统或同一批的系统,在各次试验中故障检测/隔离的成功率可认为是不变的,系统的测试性验证试验可以认为是成败型试验,以二项分布为基础进行检验。 典型的成败型定数抽样检验方案的思路如下:随机抽取n 个样本进行试验,其中有 F 个失败。规定一个正整数C ,如果F ≤C 则认为合格,判定接收;如果F >C 则认为不合格,判定拒收。确定抽样方案就是同时确定 n 和 C 的值。 在成败型定数抽样试验中,设成功的概率记为q ,则在n 次试验中出现F 次失败的概率为: (;,)(1)F F n F n P q n F C q q -=- (1) 式中,F n C 是二项式系数,!()!! F n n C n F F =-。 接收的概率即n 个样本中失败数不超C 的概率,亦即失败数为0,1,2,...,C 的概率总和。由于抽样试验的随机性,成功概率q 为任意值都可能被接收。不同q 值被接收的概率称为抽样特性(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OC ),记为 L (q )。 L ( q )与q 的函数关系称为抽样特性函数。 0()(;,)C F L q P q n F ==∑ (2) 使用方根据需要选定一个极限质量水平1q ,对应于一个确定的低的接收概率,质量 比极限质量水平还差的不予接收。但由于抽样方案不可避免的缺点,还会以较小的概率错判为接收的情况。质量水平为极限质量时的接收概率叫“使用方风险”,记为 β,β值一般可取 0.1、0.2 或其它值。选定极限质量1q ,对应1()L q β=,则当1q q <(即质量比极限质量水平还差)时,接收概率不会高于β。 承制方不能按极限质量开展测试性设计,否则被拒收的概率太大,要使设计的装备达到满意的设计质量水平0q (01q q >),以便达到0q 时以大概率接收装备。但达到0q 时还会以较小的概率判为拒收。达到满意质量水平时被拒收的概率,叫“承制方风险”,记为α。承制方选定0q 时,对应的0()1L q α=-,即以大概率接收。

软件测试试题实例

1.什么是软件测试 使用人工和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试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是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 2.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什么 软件测试的目的在于发现错误;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在于发现从前未发现的错误;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从前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3.软件测试的目标 软件测试以检验是否满足需求为目标。 4.什么是软件缺陷 满足下列五个规则之一才称为软件缺陷: 1)软件未达到产品说明书标明的功能。 2)软件出现了产品说明书指明不会出现的错误。 3)软件功能超出产品说明书指明的范围。 4)软件未达到产品说明书虽未指出但应该达到的目标。 5)软件测试人员认为软件难以理解、不易使用、运行速度缓慢,或者最终用户认为不好。 5.什么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是把测试对象看做一个黑盒子,测试人员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和内部特性,只依据程序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检查程序的功能是否符合它的功能说明。因此黑盒测试又叫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 6.黑盒测试方法都包括哪些 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决策分析法、因果图分析、错误推测法等。 7.什么是等价类划分 把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有效的和无效的)划分成若干个等价的子集(称为等价类),使得每个子集中的一个典型值在测试中的作用与这一子集中所有其它值的作用相同. 可从每个子集中选取一组数据来测试程序 8.什么是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法就是对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 9.什么情况下使用决策分析法 在一些数据处理问题当中,某些操作的实施依赖于多个逻辑条件的组合,即:针对不同逻辑条件的组合值,分别执行不同的操作。决策表很适合于处理这类问题 10.你是如何利用决策分析法设计用例 (1)确定规则的个数。 有n个条件的决策表有2n个规则(每个条件取真、假值)。 (2)列出所有的条件桩和动作桩。

用户界面设计实验-系统界面设计实例完整版.doc

用户界面设计实例 ● 设计的系统名称:个人日常事务管理系统 ● 针对用户群是:广大电脑用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officer 和广大学 生。 一、系统需求分析(The system requirement ) 针对officer 和学生们的需求分析,从我自身分析:对于我日常的安排我平 时会用专门的记事本记录和更改,对于日常各种事务可能会冲突或不变携带,现在针对这些需求,设计出符合此人群适合的一款系统来帮助人们更好的安排日程和完成工作。此系统是要面向个人的,同企业系统相比,此软件要力求操作简单,效率要高效,由于针对的人群是officer 和大学生,这些人都是年轻的一代人,对计算机和系统都比较了解,而且倾向于华丽的界面,但是该系统同时要解决高效,较少的操作较快地达到用户的需求。由于工作原因或计算机系统崩溃等用户在本机保存的日程安排等数据可能丢失的情况,同时,有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连接网络,此系统应支持 1.、本机数据保存。2、可以上传到服务器数据库,用户注册可获得免费的空间,用户注册后,只要登录就能在随时随地获得自己的日程安排等信息。 二、系统功能定义(The function definitions ) 个人日程管理系统主要是提供个人时间日程安排系统软件,它具有相当方便的操作接口,让用户能够对所安排的行程一目了然,除去主要功能还附带了更多功能和小工具,安排的行程可以生成通行路线,并会根据天气预报提醒当天安排是否影响。而且用户可以注册,注册后用户有更多的服务,安排的日程数据可以保存到本地同时可以更新到服务器,这样用户就算到外地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日程安排,同时其他功能有:时钟提醒、通讯录、效率评估等。 实现功能(主界面导航): 个人日常事 务管理系统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范本)

设计性实验指导书 实验名称:冷冻鱼糜及鱼糜制品的生产 实验项目性质:本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水产品加工方向的学生在学习了《水产食品加工学》这门课程之后,将其课堂上学习的水产品加工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的一个设计性试验。该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鱼糜制品(鱼丸)的配方和生产工艺。通过实验可以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步骤,全面了解掌握鱼糜制品弹性形成的机理、掌握鱼糜制品制造的技术原理、掌握影响鱼糜制品弹性的因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将有利于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所属课程名称:水产食品加工学 计划学时:10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冷冻鱼糜的生产原理和工艺技术;抗冻剂防治鱼肉蛋白质冷冻变性的作用;鱼肉蛋白质变性的特征变化。 2、掌握鱼糜制品弹性形成的机理及其影响弹性的因素。 3、掌握鱼糜制品制造的生产技术。 4、掌握鱼糜凝胶化和凝胶劣化的性质。 5、学习鱼糜制品弹性感观检验方法。 二、设计指标 设计的鱼糜制品(鱼丸)主要考虑如下质量指标: 1、鱼丸的凝胶强度 2、鱼丸的风味 3、鱼丸的香气 4、鱼丸的产品成数 5、鱼丸的白度 6、鱼丸的水分 三、实验要求(设计要求) 1、要求学生首先查资料,搞清楚不同鱼种在制作冷冻鱼糜时形成凝胶的特性,熟悉冷冻鱼糜的制作工艺过程,了解其相关的机械设备。 2、学生自己设计鱼糜制品(鱼丸)的配方和生产工艺。按5人为一实验小组,学生自己拆装、调试设备。各实验小组自己根据鱼糜制品制造的技术原理、影响鱼糜制品弹性的因素,各组自己制定鱼丸生产工艺,产品配方,用各实验小

大学物理综合设计性实验(完整)

综合设计性物理实验指导书黑龙江大学普通物理实验室

目录绪论 实验1 几何光学设计性实验 实验2 LED特性测量 实验3 超声多普勒效应的研究和应用 实验4 热辐射与红外扫描成像实验 实验5 多方案测量食盐密度 实验6 多种方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实验7 用Multisim软件仿真电路 实验8 霍尔效应实验误差来源的分析与消除 实验9 自组惠斯通电桥单检流计条件下自身内阻测定实验10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透明介质折射率 实验11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液体电导率测量实验12 光电池输出特性研究实验 实验13 非接触法测量液体电导率

绪论 一.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学习过程 完成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 1.选题及拟定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一般是由实验室提供,学生也可以自带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题目。选定实验题目之后,学生首先要了解实验目的、任务及要求,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资料来源主要有教材、学术期刊等),查阅途径有:到图书馆借阅、网络查询等。学生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写出该题目的研究综述,拟定实验方案。在这个阶段,学生应在实验原理、测量方法、测量手段等方面要有所创新;检查实验方案中物理思想是否正确、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同时要考虑实验室能否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用具、同时还要考虑实验的安全性等,并与指导教师反复讨论,使其完善。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原理、实验示意图、实验所用的仪器材料、实验操作步骤等。 2.实施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学生根据拟定的实验方案,选择测量仪器、确定测量步骤、选择最佳的测量条件,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在这个阶段,学生要认真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解决困难,要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学会合作与交流,对实验或科研的一般过程有一个新的认识;其次要充分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善于思考问题,培养勤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需要分析总结的内容有:(1)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进行误差分析;(2)讨论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3)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4)总结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心得体会。实验结束后的总结非常重要,是对整个实验的一个重新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 在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处处渗透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这是一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过程。 在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探讨、讨论问题,不要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有些问题对教师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是未知的,这时教师应积极诱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并在引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些问题对教师也是一个未知的问题,这时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二.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实验报告应包括:1实验目的;2实验仪器及用具;3实验原理;4实验步骤;5测量原始数据;6数据处理过程及实验结果;7分析、总结实验结果,讨论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总结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心得体会。 三.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教师根据学生查阅文献、实验方案设计、实际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总结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1)查询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占成绩的20%。在这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并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一个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2)实施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内容:占成绩的30%。考察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占成绩的20%。主要考察学生对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运用情况,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科学探究、创新意识方面:占成绩的20%。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5)实验态度、合作精神:占成绩的10%。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做实验,是否具有科学、

PCB设计的可测试性要求

PCB设计的可测试性要求 1.PCB上应该有两个以上的定位孔(定位孔不能为腰形); 2.定位的尺寸应该符合直径为(3~5cm)要求; 3.定位孔的位置在PCB上应该不对称; 4.应该有符合规范的工艺边; 5.对长或宽> 200MM的制成板应有符合规范的压低杆点; 6.需要测试器件管脚间距应该是2.54mm的整数倍; 7.不能将SMT元件的焊盘作为测试点; 8.测试点的位置都应该在焊接面上(二次电源该项不做要求); 9.测试点的形状,大小应该符合规范测试点建议选择方形焊盘(选圆形也可接受),焊盘尺寸不能小于1mm*mm; 10.测试点应该都有标注(以TP1,TP2。。。。进行标注); 11.所有测试点都应该已固化(PCB上改测试点时必须修改属性才能移动位置);12.测试点的间距应该大于2.54mm 13.测试点与焊接面上的元件的间距应该大于2.54mm; 14.低压侧试点与高压测试点的间距应该符合安规要求; 15.测试点到PCB板边缘的距离应该大于125mil/3.175mm; 16.测试点到定位孔的距离应该大于0.5mm,为定位柱提供一定的净空间; 17.测试点的密度不能大于每平方厘米4-5个;测试点需均匀分布。 18.电源和地的测试点要求。 每根测试针最大可承受2A电流,每增加2A,对电源和地都要求多提供一个测试点;

19.对于数字逻辑单板,一般每5个IC应提供一个地线测试点; 20.焊接面元器件高度不能超过150mil/3.81mm,若超过此值,应该把超高器件列表通知装备工程师,以便特殊处理; 21.是否采用接插件或者连接电缆形式测试; 22.接插件管脚的间距应该是2.54mm的倍数; 23.所有的测试点应该都已引至接插件上; 24.应该使用可调器件; 25.对于ICT测试,每个节点都要有测试;对于功能测试,调整点,接地点,交流输入,放电电容,需要测试的表贴器件等要有测试点; 26.测试点不能被条形码挡住,不能被胶覆盖; 如果单板需要喷涂“三防漆“测试焊盘必须进行特殊处理,以避免影响探针可靠接触。

系统测试报告实例

XX系统测试总结报告

1引言 1.1 编写目的 编写该测试总结报告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对软件质量的评价 2.分析测试的过程,产品,资源,信息,为以后制定测试计划提供参考 3.评估测试测试执行和测试计划是否符合 4.分析系统存在的缺陷,为修复和预防bug提供建议 1.2 背景 1.3 用户群 主要读者:XX项目管理人员,XX项目测试经理 其他读者:XX项目相关人员。 1.4 定义 严重bug:出现以下缺陷,测试定义为严重bug ?系统无响应,处于死机状态,需要其他人工修复系统才可复原。 ?点击某个菜单后出现“The page cannot be displayed”或者返回异常错误。 进行某个操作(增加、修改、删除等)后,出现“The page cannot be displayed”或者返回异常错误 当对必填字段进行校验时,未输入必输字段,出现“The page cannot be displayed”或者返回异常错误 系统定义不能重复的字段输入重复数据后,出现“The page cannot be displayed”或者返回异常错误 1.5 测试对象 略

1.6 测试阶段 系统测试 1.7 测试工具 Bugzilla缺陷管理系统 1.8 参考资料 《XX需求和设计说明书》 《XX数据字典》 《XX后台管理系统测试计划》 《XX后台管理系统测试用例》 《XX项目计划》 2测试概要 XX后台管理系统测试从2007年7月2日开始到2007年8月10日结束,共持续39天,测试功能点174个,执行2385个测试用例,平均每个功能点执行测试用例13.7个,测试共发现427个bug,其中严重级别的bug68个,无效bug44个,平均每个测试功能点2.2个bug。 XX总共发布11个测试版本,其中B1—B5为计划内迭代开发版本(针对项目计划的基线标识),B6-B8为回归测试版本。计划内测试版本,B1—B4测试进度依照项目计划时间准时完成测试并提交报告,其中B4版本推迟一天发布版本,测试通过增加一个人日,准时完成测试。B5版本推迟发布2天,测试增加2个人日,准时完成测试。 B6-B11为计划外回归测试版本,测试增加5个工作人日的资源,准时完成测试。 XX测试通过Bugzilla缺陷管理工具进行缺陷跟踪管理,B1—B4测试阶段都有详细的bug分析表和阶段测试报告。 2.1 进度回顾

胰岛素设计性实验报告doc

胰岛素设计性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设计-修订版 胰岛素所致的低血糖休克及药物 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 第一临床医学院XX级医学检验一班 设计人:郭英刘雨霏刘妮彭超 XX年3月12日 【题目】胰岛素所致低血糖休克及药物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 【背景】 胰岛素是重要的内分泌激素之一,主要生理作用是全面地调节糖类代谢,同时也相应地调节脂肪和蛋白代谢。正常动物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激素的相互作用,血液中胰岛素浓度是相对稳定的。若给正常动物注射胰岛素,可造成人胰岛素性低血糖症状。血糖浓度持续降低而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脑功能障碍症群而导致的综合症就是低血糖休克。在实验条件下如果给动物注射过量的胰岛素,使动物体内胰岛素量骤然升高,可造成动物实验性低血糖,会使神经组织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发生障碍,以至产生痉挛昏迷,外部表现为惊厥,称之为胰岛素休克。小鼠的低血糖休克实验属于经典实验.传统的胰岛素休克实验目的是观察人工胰岛素性低血糖休克以及注射葡萄糖后的消失过程,以加深对胰岛素

生理作用的理解.但实验中一般不测定小鼠血糖的变化,只是观察胰岛素造成低血糖休克时的行为变化。 现阶段对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原理研究较多,其他药物和激素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对血糖的研究也以较多,但都是单量试验,并未将多种激素和药物联合起来观察对血糖影响的研究。本次试验将通过制作胰岛素低血糖休克模型来同时观察多种药物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 体内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但升高血糖的激素却不止胰高血糖素一种。糖皮质激素是一种胰岛素拮抗激素,可以增强肝脏中的糖原异生,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而甲状腺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也能够促进糖的吸收和糖异生,也可升高血糖。生长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神经组织以外的所有其他组织生长;促进机体合成代谢和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抑制葡萄糖利用而使血糖升高等作用。但其剂量不同,对血糖的影响亦不同,本次试验就胰岛素等临床常见的与血糖有关的药物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做相应的探讨。 【目的】 学习检测血糖的方法,观察胰岛素及药物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同时验证不同剂量的生长激素对血糖的影响不同,从而加深理解药物和激素影响血糖水平的机制。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化学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学院:理化学院班级:应用化学1002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学号311013030225 姓名严威指导教师王枫 课程名称化学综合实验1 课程编号130030501 实验名称 1 2,6-二氯-4-硝基苯胺的制备(氯化)实验类型综合性 实验地点一号实验楼有机化学实验室实验时间2013.06.28 实验内容:(简述) 根据引入卤素的不同,卤化反应可分为氯化、溴化、碘化和氟化。因为氯代衍生物的制备成本低,所以氯代反应在精细化工生产中应用广泛;碘化应用较少;由于氟的活泼性过高,通常以间接方法制得氟代衍生物。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2,6-二氯-4-硝基苯胺的制备方法。 2、掌握氯化反应的机理和氯化条件的选择。 3、了解2,6-二氯-4-硝基苯胺的性质和用途。 设计思路:(设计原理、设计方案及流程等) 卤化剂包括卤素(氯、溴、碘)、盐酸和氧化剂(空气中的氧、次氯酸钠、氯化钠等)、金属和非金属的氯化物(三氯化铁、五氯化磷等)。硫酰二氯(SO2Cl2)是高活性氯化剂。也可用光气、卤酰胺(RSO2NHCl)等作为卤化剂。卤化反应有三种类型,即取代卤化、加成卤化、置换卤化。 由对硝基苯胺制备2,6-二氯-4-硝基苯胺有多种合成方法。直接氯气法;氯酸钠氯化法;硫酰二氯法;次氯酸法;过氧化氢法。 工业生产一般采用直接氯气法。其优点是原材料消耗低、氯吸收率高、产品收率高、盐酸可回收循环使用。 关键技术分析: 直接氯气法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氯酸钠氯化法是由对硝基苯胺氯化、中和而得,反应方程式如下:

过氧化氢法是由对硝基苯胺在浓盐酸中与过氧化氢反应而得,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验过程:(包括主要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等) 方法一:氯酸钠氯化法。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滴液漏斗(预先检查滴液漏斗是否严密,不能泄漏。)的250mL 四口瓶中,加入5.5g(质量分数为100%)对硝基苯胺,再加入质量分数36%盐酸100mL,搅拌下升温至50℃左右,使物料全部溶解。然后,慢慢冷却至20℃左右,滴加预先配好的氯酸溶液(3g氯酸钠加水20mL),约在1~1.5h内加完,然后,在30℃下再反应1h。用50mL水稀释上述反应物,倾入烧杯中,并用少量水冲洗四口瓶,将物料全部转移到烧杯中,过滤。 滤液倒入废酸桶,滤饼以少量水打浆,并用水调整体积至100mL左右,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中和至pH=7~8,再过滤,干燥。产品称重,计算收率。测熔点。 方法二:过氧化氢法。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滴液漏斗(预先检查滴液漏斗是否严密,不能泄漏。)的250mL四口瓶中,加入13.8g对硝基苯胺,再加入50mL水,搅拌下慢慢加入45mL浓盐酸,加热至40℃,于搅拌下1h内滴加23mL质量分数30% 过氧化氢,滴加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5~55℃,加完后,在40~50℃下继续反应1.5h。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产生黄色沉淀。反应结束后,过滤,水洗,烘干,称重,计算收率,测熔点。 方法三:直接氯气法。 向带有回流冷凝器和填充氢氧化钠的气体吸收柱的反应器中加入对硝基苯胺138g(1mol) 和4.5mol/L 的盐酸水溶液1L。悬浮液在搅拌下加热至105℃左右。在该温度下通氯气,约15min后出现沉淀。约2h后逐渐减少氯气量,至不再吸收氯为止(通入约2.2mol的氯气)。反应混合物冷却到70~80℃,过滤,水洗。干燥,称重,计算收率,测熔点。 实验制得黄色针状结晶。熔点192℃~194℃。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溶于热乙醇和乙醚。本品有毒。

参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后的感想(一)

参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后的感想(一)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为了发掘同学们的创造力,不拘泥于课本,不重复教学内容的实验部分,将生理、病生、药理合并,及充分运用这三门学科的知识。由同学们自己所立题、独立完成分析的实验,它的实验首先放在法文班,是对我们班同学的充分信任和认可,同时,也是对我班同学能力的一种考验。可以说我们作为试点,实验结果的好坏及其间同学们的投入度如何都直接关系到综合性设计实验的可行性和推广性;关系到我们之后,还会不会有人再来从事这种实验的尝试。 因为以上诸多因素,在实验刚开始运行时,我们都是带着一丝忐忑的。在选题上,我们要综合新颖和可行及其操作的意义这三个方面,当我们小组把目光投降NO时,我们又将思路重新拓展,对于NO合成减少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了全新的诠释,我们研究是底物,是合成,还是受体的环节出了问题,这是前人从未尝试过的,是一种创新和热点的组合。 随着实验的进行,我们对什么是“设计性实验”又多了一层理解,那绝不是一种单纯的设计和工匠的进行工作,更是严谨性和科学性的体现,是我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是对我们独立思考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班级是分为病生和药理五个小组,但我们的指导老师是其中唯一与病生和药理没有关系的老师。在生理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有例如实验的场地和动物。但在任何关于病生的知识他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更加独立的依靠自己,找资料,找突破口,寻找实验的操作方法和途径。所以我们组的难度相对其他几组在实验的刚开始就乘可个比较大的系数。 在实验中也让我们发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首先就实验当天来讲,我们的实验器材是同学自己到病生实验室借的。我们实验中所要运用的分光光度计是到药理实验室进行比色的。有同学每天去给老鼠灌胃,培养慢性实验的模型。我们的分工很明确,可以高效的完成大量的工作。为了实验,我们做到晚上,有同学很迟才吃饭也没有怨言。 设计实验是对我们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答辩的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反应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觉得,实验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科学的严谨性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管理暂行办法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管理暂行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使我校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质量,推动我校实验教学改革,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综合性实验是指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一般可以在一门课程的一个循环之后开设,也可以在几门课程之后安排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时间较长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一般是在学生经过常规和综合性实验训练,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之后开设。开始时可由指导教师出题目、给方案,由学生自己拟定步骤,自己选定仪器设备,自己绘制图表等。更进一步的设计性实验则在指导教师出题后,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实验,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条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实验课程和含有实验或上机的课程,均属于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范畴。 第四条专业主干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要求最少有一个实验项目,其他课程应达到教育部教学评估的要求。总目标是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验课程占总课程的要求不低于80%。同时,要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验质量,每一年每一门课程的项目不超过两项。 第五条课程负责人根据修订的实验教学大纲,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案,提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申请,填写《湖南科技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申报书》(附件1),经院(系)领导聘请相关专家认定后报设教务处实践管理科。 第六条教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各院(系)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后予以立项。 第七条已立项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要明确建设内容、经费投入和完成期限。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纳入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内容,学校将依据立项,申报、认定、验收,验收合格以后根据开出的时间、开出的质量与开出的效果,给予每个项目300-500元的经费资助。 以上经费主要用于项目负责人与指导老师的工作量补助。各院(系)要加强项目实施的检查、督促与管理。教务处定期组织专家检查项目执行情况。

测试性设计报告

测试性设计报告 1 概述 2 设备组成 模块配置见表1。 表1设备模块配置 3 测试性指标 测试性定性要求包括: a)划分要求:把设备合理地划分为外场可更换单元(LRU)、内场可更换单元(SRU) 等易于检测和更换的单元,以提高故障隔离能力; b)测试点要求:应设置充分的内部和外部测试点,以便于在各级维修测试时使用, 测试点应有明显的标记; c)故障指示要求:应设置较为直观的故障指示模式; d)综合测试能力要求:依据维修方案和维修人员水平,应考虑用BIT和人工测试以 及它们的组合,对各级维修提供尽可能高的测试能力,并且机内测试(BIT)信 息应便于观察。 4 工作概况 4.1测试性工作组织 为加强测试性工作,项目组建立和健全测试性工作体系。 a)项目负责人对本项目的测试性设计工作全面负责。

b)设计师负责所承担模块的测试性设计工作。 4.2测试性活动管理 测试性工作的管理主要包括对测试性工作项目、工作计划的管理,对供应方测试性工作的管理,测试性数据收集、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的管理等。 4.3测试性活动管理 将测试性的管理工作纳入设计工作。在可靠性、维修性和综合保障工作上,实施各级技术责任制,产品设计人员负责包括测试性在内的所有性能、特性设计工作,测试性人员负责测试性的总体和技术支持工作,对设计方案中的测试性工作进行审核。 4.4测试性信息管理要求 收集系统测试性指标和在论证、研制、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发生的有关测试数据、报告、手册、资料及文件等。对这些信息都应根据工程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并为寿命周期内的各项工作活动提供所需要的测试性信息。 5 测试性设计 测试性设计包括三个部分: a)自测试 设备加电开机后自动运行POST,对内部功能电路进行初始化及自检,主要检查显示、处理器、内存、键盘、鼠标、存储设备、以及主要外部接口,并将自检信息显示在屏幕上,一旦检查发现有故障,通过屏幕显示告警等途径进行提示。 b)功能性能测试 进入操作系统后,通过测试程序的选择,可对设备的主要模块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性能测试,主要包括配置检查、硬盘测试、键盘鼠标测试、接口测试等内容。同时测试结果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输出、显示和存储。 c)故障诊断 通过自测试、功能性能测试,设备的大部分故障都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和定位,此外设备还设置了一些指示灯,对设备的状态作相应的指示,主要包括:电源状态、运行状态。 6 对测试性设计水平的基本评价 通过对产品采取的多种测试性设计措施,设备的测试性设计可以满足指标要求。

902测试技术及应用

902测试技术及应用 一、考试范围说明 该门课程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范围参考其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大纲,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的需要,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1.测试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机械测试信号分析,测量装置的基本特性,以及常见测量装置--参数式传感器、发电式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信号显示与记录等技术知识; 2.测试系统设计及实用测试技术:主要包括测试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计算机测试技术与典型应用系统,其他特种测试技术与典型应用系统; 3.典型工程测试系统设计实例分析:主要包括机械工程领域典型机械参数,如应力应变、温度、位移、振动和噪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它们的工程网络化和智能化设计等。 与本科生课程学习考评相比,没有平时考核和实验考核环节,但闭卷笔考的知识内容和方式方法原则上是一致的,以上述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为考核对象,具有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和测试系统设计题等多种考题形式。 二、考试范围说明 通过讲授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常用测量装置的工作原理与性能,以及测试系统的设计,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常见测试系统的组成与设计,以及常见机械工程参数测量技术;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将来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为学生讲授:a)测试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机械测试信号分析、测量装置的基本特性、参数式传感器、发电式传感器、信号的调理等;b)测试系统设计及实用测试技术,主要包括测试系统设计、计算机测试系统、其他测试技术以及典型测试系统设计实例。同时开设:信号分析与测量装置特性仿真、传感器及其性能标定、动态测量信号调理、测试技术虚拟仪器设计等4个基本实验,以及涵盖测试系统设计、搭建、信号采集与处理分析等4个考核环节的测试技术大综合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班级: 10级 2011— 1:假设某银行有四个窗口对外接待客户,从早晨银行开门起不断有客户进入银行。由于每个窗口在某个时刻只能接待一个客户,因此在客户人数众多时需在每个窗口前顺次排队,对于刚进入银行的客户,如果某个窗口的业务员正空闲,则可上前办理业务,反之,若四个窗口均有客户所占,他便会排在人数最少的队伍后面。现在需要编制程序以模拟银行的这种业务活动并计算一天中客户在银行逗留的平均时间。 2.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初始化(OpenForDay),模拟银行开门时各数据结构的状态。 2)事件驱动(EventDrived), 对客户到达和离开事件做相应处理。 3)下班处理(CloseForDay), 模拟银行关门时的动作,统计客户平均逗留时间。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对离散事件模拟的认识; 2)进一步理解队列的实现与应用; 3)对链表的操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该实验涉及到线性表的建立、插入、删除等操作,涉及到了队列的建立、插入、删除,涉及到了离散事件的应用思想,还涉及到了排序的概念。 完成这个实验对线性表、队列及C语言编程等多方面的知识将是一个很 好的利用,对离散事件也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实验仪器或设备: 计算机。 三:实验步骤: 1:整体设计。包括初始化(OpenForDay),事件驱动(EvenDrived),下班处理(CloseForDay) 初始化的代码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建立一个银行工作系统的框架,把实际问题数字化,利用“事件”来描述系统程序,其中包括变量客户人数、累计时间、客户到达成为事件的一个部分,当然每个窗口看做是一个队列。 算法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