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面貌;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提供地图、图像、历史典籍记载、当代历史研究成果,引导同学们进行史料研习,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史料实证素养。

重点:阿拉伯帝国

难点:古代日本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史料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呈现亚洲地图,同学们阅读地图对于西亚、南亚、东亚有一个大致了解。

教师讲一个《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引导同学们进入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并提出问题:大家还知道阿拉伯在文化上的其他成就吗?

二、合作探究,史料研习

(一)阿拉伯帝国

【小组活动一】阿拉伯帝国的概况

教师要求: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方便起见,每一小组以四人为单位,结合教科书内容,探讨并总结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的概况,小组内部选举一名同学负责做记录,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结束后,举荐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

活动用表

概况

政治

经济

【小组活动二】

结合图文材料.合作探究: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小组活动三】

学生分组研读:探究奥斯曼帝国如何深刻影响欧洲和亚洲历史?

参考答案

1.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2.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

3.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的传统、艺术及文化体系,并加入了新的元素,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4.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课后活动: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牧民族能够战胜具有千年历史的拜占庭帝国,并在16世纪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三)南亚的国家

引导同学们对于古代印度有初步的时空了解

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和所提供的史料,帮助同学们了解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基本情况。

【小组活动四】

要求: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方便起见,每一小组以四人为单位,结合交材内容以及印发的相关史料,探讨并总结德里苏丹国在政治、文化这两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小组内部选举一名同学负责做记录,讨论时间为3分钟,讨论结束后,举荐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

活动用表

(四)东亚的国家

呈现7世纪亚洲全图,给同学们介绍东亚的日本、朝鲜的基本地理情况

【小组活动五】

要求: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方便起见,每一小组以四人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印发的相关史料,探讨并总结中古时期的朝鲜在政治、文化这两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小组内部选举一名同学负责做记录,讨论时间为3分钟,讨论结束后,举荐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

活动用表

三、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单项选择题

1.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可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

A. 中国人

B. 阿拉伯人

C. 法兰克人

D. 罗马人

2.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灭君士坦丁堡,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奥斯曼帝国攻灭的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B.沙皇俄国

C.阿拉伯帝国D.拜占庭帝国

3.中古时期,南亚印度地区先后建立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笈多帝国一度征服整个印度

B. 笈多帝国实行行省制

C. 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D. 德里苏丹国家以印度教为国教

4. 武士在日本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在古代日本社会占有特殊地位,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的活动。武士兴起于()。

A.7世纪 B.10世纪 C.12世纪 D.17世纪

5.12世纪的日本,建立了幕府统治,下列有关幕府表述正确的有()。

①天皇不掌握实权

②武士听命于将军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

④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

A.新罗 B.高丽 C.朝鲜 D.韩国

7.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与朝鲜先后立国,两国共同的表现有()。

A.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 实行大化改新,推动社会发展

C. 建立幕府统治

D. 实行锁国体制,保护国家安全

8.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认为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于东西方历史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国家是()。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德里苏丹国D.日本

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国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也很高,叙利亚和大马士革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以及阿姆河流域,是当时帝国著名的四大谷仓;在手工业上,采矿、金属加工、纺织、制陶等部门都十分兴旺。如大马士革的锦缎、布哈拉的毛毯、叙利亚玻璃,都享誉很高……国内外贸易也相当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在古代东西方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B;

5、D;

6、 C;

7、A;

8、B。

二、非选择题:

9、(1)农作物种类多、产量高;手工业部门多、十分兴旺;国内外贸易相当繁荣。(2)亚非欧各大洲商品汇聚于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是世界贸易的中转站;阿拉伯帝国推动了东西方贸易。

高一年级上英语课程纲要

高一年级上英语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英语 课程类型:必修一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90课时 背景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中学英语学习中,必修1的课程起着衔接初、高中两个重要阶段的作用。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的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能体会交际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并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共有九个部分,即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Summing Up、Learning Tip和Reading for Fun。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不仅以友谊和朋友为首单元,使刚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们体会到新的学习生活;而且,紧接着通过对英语这门语言文化的介绍,加深了同学们对于高中英语学习的认识;与此同时,加入了旅游,地震,伟人事迹这些社会热点话题,使课本贴近生活,内容广泛,信息量大。 相比初中英语,本书对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要求提高,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即:掌握基本事实;抓住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内涵,语言氛围;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语篇结构;获取语言文化知识。听力方面可以做到:听要点,听细节,听特定的词,听内容捕捉特定的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直至完成特定的任务。会话方面,能够逻辑清晰,条理清楚的表述自己的意见。写作方面,能写建议信,简单的议论文,熟悉英文邮件的格式等等。语法包含: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的用法以及定语从句。要求同学们能够写出较为复杂、严谨的句子。学生通过前4个模块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掌握了基础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基本技能,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3.学情分析 高一英语是高中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初高衔接的重要转折点。只有顺利实现初高衔接的平稳过度,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在“基础知识”方面,新高一教学更侧重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的考察,在语境中学学习英语。以词块为单位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运用词汇,在语境中掌握语法功能的运用。在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学生在初中已经具备应有的听说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层次也参差不齐,所以在起始年级教学的开始阶段,学生需要对1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人教版将其放在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开辟新航路”。《中外历史纲要》将其放在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全球航路的开辟”。从课题名称对比,人教版“开辟新航路”,强调“新”,区别于旧的航路而言;新编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强调“全球”,突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于两本教科书的本节课题我将从体例结构、主干内容、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来对比分析。 一、体例和结构对比 (一)从体例来说 体例包括“体裁”和“类例”。“体裁”即“各种史书所采取的不同编著形式”,“类例”是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使用的组织内容的方法,如前言、目录、标题、注解、格式等。具体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即指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架构和组织样式”。高中历史人教版教科书采用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模块之下又分设若干专题来阐释。《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历史线索比较清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作为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开篇之作,有其重要的作用。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中外历史纲要》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作为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更加注重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从结构上说 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指教科书是由哪几个部分、哪几种形式构成的,具体包括:引言、课文、图片、练习等部分。教科书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和“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这种分法对于分

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编制的探索 8月17号到23号我们学校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教师假期培训,主要任务是: 1.结合郑州市课程纲要编制业务领导培训内容,教务主任对全体教师进行课程纲要编制及课标解读的培训,实际操练编制下学期课程纲要和进行课标细化解读。 2.进行自学稿编制。通过展示研讨各学科自学稿,统一、规范自学稿编制形式和内容要求,提高自学稿编制质量,提高使用实效。每学科至少要编制一周的自学稿。 3.学习郑州市道德课堂建设有关文件及学校理解课堂十个做点,讨论落实点。 4.结合学校管理,研讨年级管理规定,形成条文,构建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年级集体。 刚接触课程纲要时,大家的疑问是这和以往的教学进度表有什么区别呢?通过主讲人介绍,认识到教学进度表只有进度,没有教/学;只有课文,没有课程;只有教师,没有学生,只有节次,没有单元模块。课程纲要完整地体现了四个课程要素,而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时间与教学内容,没有完整的体现课程的各种元素(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 明确了课程纲要和教学进度表的区别后,我们一起学习了课程纲要的构成元素。 构成要素: 1.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使用年级、课时。 2. 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 所需条件: 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培训中提出了编制《课程纲要》的几点要求: 1.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学材(教材、资料),学情、近几年高考特征等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课程元素。 2.要分析学期,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 3.学科教师要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通过个人独立钻研,编写出一份任教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并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备课组教师共同使用的《课程纲要》。 4.《课程纲要》一经形成,就应该成为学科教学的纲领。每一课时的教学应依据《课程

2019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事件对照大事年表

China 时间 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 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 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 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前 202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中外历史纲要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古代史部分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两个学习要点: 1)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问题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2.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两个学习要点: 1)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个学习要点: 认识三国至隋唐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6.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中外历史纲要下 期中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 2020年4月2日 一、单项选择题(共36小题,每题2分,共计72分) 1、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A. 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 B. 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 C. 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 D. 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 2、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曾出现在尼罗河流 域的古老文字是 A. B. C. D. 3、用以下关键词概括古代两河流域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恰当的是 A. 大河、农业、金字塔、文学 B. 大河、农业、法典、史诗 C. 王国、农业、金字塔、法典 D. 王国、文字、史诗、法典 4、《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 特点是 A. 内容全面 B. 思想落后 C. 传播广泛 D. 影响深远 5、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伊斯兰教 B. 它的经典是《圣经》 C. 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晚的宗教 D.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6、下图所示的古代社会关系应出现在

A.古代两河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 7、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 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8、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带有群体共同意识的神话(包括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则是人类文 明的起源。古代东方具有神话内容的作品和文献有 ①《吉尔伽美什》②《汉莫拉比法典》③《古兰经》④《摩柯婆罗多》 A. 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古代雅典人……有着和现代人非常不同的关于“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观念。……一旦个人自由与 共同体的利益——也就是与民主政治发生冲突,个人的自由就会受到压制。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自由和权利与现代人完全不同 B. 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C. 民主政治与个人自由根本对立 D. 公民平等参与城邦集体事务 10、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城市,对全世界的人都是开放的。”这主要是由于 A. 雅典在希腊诸城邦中势力最大 B. 雅典拥有较强大的海军 C. 雅典公民视城邦为自己的生命 D. 海洋环境与经济的影响 11、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了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12、“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里亚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 由此说明 A. 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 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C.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D.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13、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 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 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高一英语必修一课程纲要

高一英语必修4《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1 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授课时间:37课时设计:张维涛 授课对象:2015级高一 模块总目标 通过本册书的学习,你将能: 1.展开丰富的想象,对高中的生活加以美好的憧憬和深入的了解。 2.对生活中的高中的新教师有深入的了解。 3.以旅行见闻的形式介绍澳大利亚 4.了解社会调查形式,学习社会调查的写法。 5.了解实验室的操作,养成良好的规范习惯。 6.通过学习,了解电脑科技和通信技术。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第一模块: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内容标准:引导学生进行展望,根据自己的想象,畅想高中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学习将来进行时态和一般将来时态。补充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点,展望性的作文的书写。 ?教学安排: [课时2] 第一节:intruduction,相关的词汇的补充和学习 [课时3] reading的课文结构和cultrual corner 课文结构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课时4]处理模块中的语言点和知识点,以及相关的语法知识。 [课时5] 话题作文的书写,进一步拓展话题和运用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知识 [课时6] 习题讲评。 [课时7] 模块练习题讲评。 第二模块:My new teachers ?内容标准:通过学生的视角介绍自己的科任教师,学习人物的描写,。 ?教学安排 [课时8] 第一节:intruduction,相关的词汇的补充和学习 [课时9] reading的课文结构和cultrual corner 课文结构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课时10]处理模块中的语言点和知识点,以及相关的语法知识。 [课时11] 话题作文的书写,进一步拓展话题和运用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知识 [课时12] 习题讲评。 [课时13] 模块练习题讲评。 第三模块:My first ride on a train ?内容标准:通过火车旅行的方式介绍当地的人文风俗和沿途风光,介绍澳大利亚。学生学会地点的介绍。 ?教学安排: [课时14] 第一节:intruduction,相关的词汇的补充和学习 [课时15] reading的课文结构和cultrual corner 课文结构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程纲要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程纲要 清江外国语学校高一备课组:邹暾 高中化学必修一模块在高一上学期开设,课程总课时36学时,学生修完全部课程,经考核合格后,获得2学分。 一、课程目标 (一)核心知识目标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安全标识。 2.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3.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4.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应用。 5.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初步认识金属材料的重要作用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合作精神。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的化学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单质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2.了解氯、氮、硫、硅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某些非金属化合物的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特点。 3.认识氯、氮、硅、硫及其化合物的广泛用途,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4.以非金属知识的学习主线,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方法。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4.感受金属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6.开展社会调查和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 (三)能力目标 1.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探究活动和专题研究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主题一 古代世界、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

主题一古代世界、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 (时间:15分钟,分值:29分) 选择题(共16小题,共29分) 1.(2019福建,20,2分)《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它诞生于古代( ) A.埃及 B.巴比伦 C.印度 D.希腊 2.(2019山东青岛,31,1分)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 A.体现自由平等 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3.(2019湖南衡阳,11,2分)探寻文明足迹,感受历史辉煌。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进行过一次“千禧之旅”,寻访西方文明之源。“西方文明之源”应是( ) A.古代埃及B.古代希腊 C.古代罗马 D.古巴比伦 4.(2019浙江杭州,17,2分)某同学要编写一份“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手抄报。下列素材属于古希腊文明的是( ) ①恺撒与元老院②米隆与《掷铁饼者》 ③屋大维与罗马法④阿基米德与浮力定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9北京,21,1.5分)下侧漫画反映出古代雅典( ) A.通过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 B.重视教育并鼓励学术研究 C.所有居民都有参政的权利 D.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6.(2019湖南长沙,18,3分)“欧洲中世纪最重要人物之一,其功绩包括……确立了采邑制,巩固与发扬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材料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伯利克里B.亚历山大大帝 C.凯撒大帝 D.查理·马特 7.(2019安徽,8,2分)“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 A.古代印度河流域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日本 D.古代两河流域 8.(2019北京,22,1.5分)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9.(2019湖北黄冈,20,2分)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夺取了王位。丕平继位后,帮助教皇打败了他的敌人,并将意大利半岛中部包括罗马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5世纪时,有人游历西欧。他可能看到 A.政治统一,社会安定 B.庄园盛行,经济自足 C.城市繁荣,环境整洁 D.王权趋强,贵族没落 2.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元首制 B.等级君主制 C.君主专制 D.君主立宪制 3.一幅图画描述人类求知过程的“知识山”,一路逐级而上,分别是语法、数学、逻辑、音乐、天文、几何、修辞,在顶峰则是神学。这种概念最可能出现在 A.前5世纪希腊 B.3世纪罗马 C.13世纪西欧 D.19世纪英国 4.奈良时代日本的“文物礼乐,悉遵唐制”,但例外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 B.以儒学为官学 C.以科举选拔官员 D.孔庙与祭孔典礼5.13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等级代表会议的与会者不包括 A.教会贵族 B.世俗贵族 C.城市市民 D.自由农民 6.“新教徒”“Protestant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Protestari”, 意指“抗议”和“宣称”,其抗议的主要对象是 A.罗马教皇B.世俗君主C.封建领主D.天主教徒7.在古老的连接“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起桥梁的是A.罗马人 B.阿拉伯人 C.波斯人 D.马其顿人 8.古典时期的希腊城邦与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虽然兴起的时空不同,其发展却有不少雷同之处。下列选项中,两者“雷同之处”的是 A.都因商业需要而兴起 B.公民都以商人为主体 C.都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D.都实施直接民主政治 9.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的诞生地,位于如图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中世纪后期,德意志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话中的“自由”是指: A.空气清新 B.自给自足 C.自治地位 D.自产自销 11.“贵族在其居住的领地中为其家臣建立次级采邑。封建领主同天子的情感纽带是宗教性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减弱”。文中描述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欧的封建制 C.罗马的奴隶制 D.印度的种姓制12.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这段材料反映了,殖民入侵给玛雅文明造成的后果是( ) A.经济衰退B.文化浩劫 C.国家分裂D.民族灭亡 13.穆罕默德起初在麦加传教,后来带领信徒移居麦地那,继续传教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奠定了后来阿拉伯国家结构的基础。他宣传的宗教是 A.印度教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14.英国“没有代表,不纳税”的政治传统源于 A.8世纪前期的“采邑改革” B.13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 C.17世纪中期的“长期议会” D.17世纪末期的《权利法案》 15.15世纪中期,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这一文化的中心位于 A.巴尔干半岛 B.君士坦丁堡 C.阿拉伯半岛 D.希腊半岛 16.16世纪左右,欧洲“绅士”(gentry)阶层大多住在乡间宅第,喜爱田猎,坐享田租。他们拥有政治、法律的特权,并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些“绅士” 获取其身份主要依靠下列哪一途径? A.经营工商,累积财富B.应征从军,建有军功 C.拥有封地,身份世袭D.通过考试,获得资质 17.默罕默德宣布在攻城战中除了城市本身,城中的一切财产,包括居民和金银财宝都

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知识点

1、分封制的对象、特点、目的、评价 (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4)评价: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受封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实质、作用 (1)基本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血缘政治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2)实质:宗法制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家国同构、神权色彩、血缘政治、尚未集权 (2)经济: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3)文化: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敬天保民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商鞅变法的内容、评价 (1)内容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基层治理: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④行政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2)评价: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地主阶级兴起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3、列举儒、道、法、墨、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对接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 多元面貌。时空 观念 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这一 时期的欧洲,封建庄园经济发展;在亚洲,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兴起;非洲、美洲文明灿烂辉煌。 史料 实证 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经济发展,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在 亚洲,阿拉伯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美洲印第安文明对 人类的贡献。 历史 解释 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西非、美洲文明的发展。唯物 史观 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家国 情怀 中古时期的世界,很多民族和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为世界 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 1.封建庄园的政治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2)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 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封建庄园的经济特征 (1)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①领主的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2)庄园秩序的维护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图解历史] 封君封臣制度 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的王权 (1)西欧王权的衰落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西欧主要王权国家 ①英国: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国:法国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中古西欧的城市 (1)城市的兴起 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城市争取自治权 ①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②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中古西欧的教会 (1)教会的经济特权 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教会的等级制度 ①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②教会控制着西欧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中外历史事件对照表(完整版)

China 时间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 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官”工场,(“东西织室”设“三服官”)商业:商运活跃市的发展: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前 202 年到 前8 年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东汉农业: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耦犁——牛挽犁;王景治25年到220

高中英语必修一课程纲要

高中英语必修一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学校名称:民航、城铁院校安徽教学点 课程类型:必修1 教学材料:人教社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适用年级:高一上学期 课时:36—40学时 二、课程元素 (一)课程目标 在中学英语学习中,必修1的课程起着连接初、高中两个重要阶段的作用。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的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能体会交际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并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初中已学的语音知识,掌握正确的发音、语调和朗读技巧,在口头表达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流畅; 2.掌握本模块课程标准要求的约170个单词的词义、词的搭配(约40条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和用法,尤其是单元词汇表中的黑体部分,在听、说、读、写中能够灵活运用; 3.学习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的用法、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以及定语从句三个语法项目,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法结构,并且能够在一定的情景中做到灵活应用; 4.能够以单元话题为中心,进行简单的听、说、读、写活动; 5.能够通过语篇阅读掌握文章的基本事实,抓住中心思想,了解时空顺序,理解文章的内涵,从上下文中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意图,分析语篇结构,获取语言和文化知识,综合评价文章等; 6.能够根据单元话题,进行基础性和有指导的程序性书面表达; 7.能够了解中西文化中人们对友谊的理解;感受语言的多层次和多元化,形成跨文化意识;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形式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地震的成因、预兆和造成的损失,学会如何在灾难发生时自我保护和救生;了解不同民族对伟人和英雄的不同定义,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等。在学习中进一步形式持久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 ●重点 各单元中的课文以及阅读技能的形成 ●难点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史纲要下册:(二)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含两套,解析版)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含两套) 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做晚祷;享用一日三餐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这一田园风光常见于() A.雅典城邦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D.中世纪西欧 解析:选D通过材料“去教堂做弥撒”“领主”“农奴”可知这是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现象,故D项正确;雅典时期并没有教堂出现,排除A项;罗马帝国时期领主不会为农奴提供晚宴,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信奉伊斯兰教,不存在教堂,排除C项。 2.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表明庄园法庭() A.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 C.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 D.主要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 解析:选C由材料“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表明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故选C项。 3.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市民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封建王权则赐给市民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市民与封建王权的这一关系最明显体现在双方曾() A.共同镇压无产阶级B.合作复兴古典文化 C.互相支持反对教会D.共同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选C材料信息表明双方互相支持反对教会,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故C 项正确。 4.“昔日无关紧要的城镇如巴黎、伦敦和科隆等在1100至1200年间规模大致增加了一倍,1200至1300年间又增加了一倍。”这表明当时() A.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已改变 B.欧洲城镇数量迅速发展壮大 C.欧洲一些城镇规模持续增大 D.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世纪晚期欧洲一些城镇规模持续增大,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规模增大,并不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结果:收效甚微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发展: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背景:四川保路运动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清王朝的统 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 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南北议和 (2)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说课材料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官任知州 、通判 控制地方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 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行政:宰相、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军政:枢密院 (分化事权)财政:三司(户部、盐铁、度支) 监察:台谏 剥夺兵权--罢免宿将兵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抑制武将分散军权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2、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利: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弊:①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②“三冗”,积贫(内),积弱(外)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1)背景:①“三冗两积”,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②“庆历新政”失败。 (2)主要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取代募兵制。 (3)影响 ①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消极:A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B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C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1、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蒙古族--元 2、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3、辽朝南、北面官实行的意义 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②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交融 4、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5、元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修驿道,设驿站、急递铺;②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度;③吐蕃:宣政院管理; ④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⑤台湾:澎湖巡检司 6、行省制度设立的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影响深远;②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政策: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发展生产,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③中外交往、民族融合加强; ④交通便利(大运河、丝绸之路); ⑤经济: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⑥人民的辛勤劳动 2、宋元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 ①门第观念淡化;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人口因素: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③政策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④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宜于农业生产。 ⑤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⑥其他因素: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程纲要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物理必修一课程类型:必修教材:人教版2004年 授课时间:36课时授课教师:高一年级备课小组全体教师对象:高一新生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描述运动情况的基本概念(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 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体会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运用运动规律熟练解决直线运动问题。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力的分析方法 4、知道矢量与标量的概念;熟练掌握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5、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受力、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并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 6、知道力的平衡条件,掌握解决力的平衡问题的基本方法;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 课程内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质点、坐标系、参考系1课时//时间、位移1课时//速度1课时//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课时//加速度1课时//复习评价1课时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课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课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课时//自由落体运动1课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课时//复习评估1课时 第三章:相到作用 重力、自然界的基本相互作用1课时//弹力1课时//摩擦力2课时//受力分析习题课1课时//力的合成2课时//力的分解1课时//复习评估1课时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牛一1课时//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课时//牛二1课时//力学单位制1课时//牛三1课时//牛运应用一1课时//牛运应用二2课时//复习评估1课时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式: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体悟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重视实验在本模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积极开发实验在新知识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实验去探究物理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把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在用好学案的基础上,让课堂直接指向学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学习方式 1、以学案为基础,做好课前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课堂 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提倡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过程或拓展活动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上、注意思考与表达的规范性、逻辑性及科学性 三、课时安排 本模块计划在本学期内完成。 课程评价 一、评价指标: 1、过程性评价(预习、作业、学习状态) 2、形成性评价(阶段性测试) 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