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杨晓强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杨晓强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杨晓强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杨晓强

让思品课堂走进学生现实生活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温宿县温宿镇第六小学杨晓强当前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与教学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花了大力气,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因此,这一次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加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充分认识社会。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走进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要使品德教学“走进生活”,教师改变育人目标和过去的教育观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是最重要的,其次要注重细节,要明了落实改革是《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品德培养,紧密联系生活

教育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需要服务的,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思想建立,却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即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教育要通过融入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肯定是深有感触的。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天天进行,学生回答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行为却很差。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决不是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在生活在中行成习惯。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和“具体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共育之目标,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伯今天的话说,就是不会传递正能量。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开展了“谁是好孩子”的活动。我设计了一张表格,

每天利用课间谈话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填在表格里,再在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有没有“谁是好孩子”比较了?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因素,与其做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三、以身作则,教师注意细节引导

记得这样一个生动的课例:说是一个态度非常认真的老师上课,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他是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设计,在这一刻,全部都要一文不值了。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动作,可以毁了你精心设计的课堂。当时我们一笑了之,但我心里一直牢记着这个事例,因此,老师要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标杆,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

有个别老师很不注意自己的行为,经常让学生帮忙,却不说谢谢。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很少让学生帮忙做事,偶尔,让学生帮忙打杯水,也要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我都要说,学生为班级做了

好事时,我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的也多了,并经常有学生主动问我是否需要帮忙。礼貌用语十个字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的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十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要学会就否要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运用!

四、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养殖成的,不是教成的。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到一个国家的公民的素质。直接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败。品德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阳光体育,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看得出孩子们兴致很高,叫我感动的并非精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时,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没有教师刻意地教他们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这令我又想到了中国人的种种陋习:看演出不鼓掌、看芭蕾舞时议论演员、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没有基本的礼貌。此时,他们给予进步同学鼓励的掌声,也是那么的自然,我没有规定或要求他们鼓掌,他们就这么做了。我欣慰,我骄傲!因为这是我们班的孩子。也许他们不是很聪明伶俐,也许因为家境的缘故,他们很多地方都不如优越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如他们见多识广,不如他们灵牙利齿,不如他们乖巧世故……但我可以骄傲地说:他们的纯真善良,是最值得我骄傲的!

在当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浮躁社会,这样的感动曾经被人们忽

略甚至抛弃,当人们再次回头来寻时,是多么迷惘。忽略它容易,寻回它难哪!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受家长的教育,在成人的竞争中,他们也学会了竞争。怕输在起跑线,很功利,只顾自己能向前挤,也缺乏这种关注和感动,竞争固然重要,但是,是否还有像学会为他人加油、为演员鼓掌,在公共场所尊重他,这样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去追求?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我们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是贵在坚持,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处着手,小到离开座位放好凳子(自动翻起的椅子用手挡一挡);踩过的椅子记得擦干净(最好踩自己的椅子);下雨天乘车逛超市记得带个塑料袋盛起来,避免把伞上的水弄到别人的衣服上……从细节入手,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才是德育的终极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