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课《泥棍儿小动物》

第15课《泥棍儿小动物》

第15课《泥棍儿小动物》
第15课《泥棍儿小动物》

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到森林之家里看一看都有哪些小动物。(连豆豆 2016.10.18)

师:同学们的眼睛就都被这个“森林之家”吸引住了,这些小动物多可爱啊,有丹顶鹤、

一一展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干预(yù)贴切(qiē)前沿(yán) B. 膏药(ɡāo)剥削(bō)堕落(duò) C. 狡辩(jiǎo)扶植(zhí)阻碍(ài) D. 枯燥(zào)权威(quán)趋势(q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光辉点范不乏先例流里流气强词夺理 B. 论资排辈不以为然学术权威风险投资 C. 招摇撞骗狗皮高药多多益善马马虎虎 D. 豁然开朗跌打滚爬激光照排难已估量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呕心沥血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 B. 傅雷曾坐在桌前对着家书流泪,龙应台更是在给儿子写信时潸然泪下。 C. “低碳”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乘公交、骑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方式正逐步成为生活新时尚。 D. 不要以为“亲情作业”举足轻重,孩子与父母交流越多,心就贴得越紧。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二个抉择,是l961年在24岁的时候,我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搞硬件经验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译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 B. 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姆孙(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做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 C. 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 D.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 5.下列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 ②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 ③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 ④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 ⑤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 A. ②⑤④①③ B. ②④①③⑤ C. ⑤②④①③ D. ②④①⑤③ 二、填空题 6.《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原题是《________》,作者________在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________”。 7.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①原指带兵越多越能打胜仗,后泛指越多越好。________ ②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迹。________ ③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________ ④形容所处的位置非常凶险且后果未卜,后引申为处在有争议的是非之地。________ ⑤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也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 ,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 图二 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毛泽东这番话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毛泽东对该战役的评价。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2)教师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诺曼底登陆”图片信息,讲述诺曼底登陆的概况。 【图解战役】 目标导学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与影响。 设问:图片再现了哪一历史事件?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是谁?说说该事件的积极影响。 提示:雅尔塔会议;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分别是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进一步协调了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形式自主学习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相关内容,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2.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德、日法西斯投降的史实,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设问:日本法西斯是何时投降的?为了加速日本投降,美、苏是如何对日本作战的?日本投降有何历史意义?

九下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和练习

九下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和练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二战全面爆发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的主要战场: 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1940年德国进攻北欧国家。5月,进攻法国,意大利趁火打劫。 欧洲东线战场: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进攻。10月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的转折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二战的转折: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1944年6月,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雅尔塔会议: 时间地点:1945年2月,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参加国及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会议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参加对日作战。 波斯坦会晤: 时间:1945年7月 会晤国:美、英、苏 主要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斯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三、分段学习 1、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2、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一句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5、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为什么说生命就是“奇迹”? 因为生命的消逝是暂时的,而不朽却是永久的。 6、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练习题[精选]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单项选择 1.“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量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技术革新促成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意大利 3.1765年,织布工出身的他发明了一种新式的手摇纺纱机,以其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机”。这里的“他”指的是() A.凯伊 B.哈格里夫斯 C.瓦特 D.斯蒂芬森 4.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人们发现水力机器必须建立在河流旁,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河流;风车又必须在有风的情况下才能工作;水力和风力的大小也因水流、风速等因素变化不定。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A.更广的销售市场 B.更多的工业原料 C.更好的机器动力 D.更大的生产场地

5.“它的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工厂成为几乎所有机器的动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材料中的“它”是() A.珍妮机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蒸汽机车 D.汽船 6.蒸汽机的改良解决了棉纺织业动力不恒定的问题,后来又引发了其他部门的技术变革。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为() A.蒸汽机的改良促使工人阶级的产生 B.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C.人们开始使用内燃机作为交通动力 D.机器制造业引发了冶铁技术的革新 7.中国高速铁路技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回顾火车诞生的历史,以下认识错误的是() A.瓦特改良蒸汽机为火车的发明奠定了动力基础 B.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出现在美国 C.火车的发明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D.火车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8.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0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9亿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万吨,1840年增至139.64万吨。煤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上述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B.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C.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D.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化 二、组合列举 9.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碑,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1733年,凯伊发明了________,提高了织布速度。 (2)进入19世纪,传统的____________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3)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____________的开始。

2020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过程;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产生的影响;了解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世界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教学难点:雅尔塔会议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1.阅读教材和材料并结合上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德国突袭波兰的原因,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爆发) 材料展示:到1939年时,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在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抗拒这些国家的联合攻击。我们在1939年之所以没有溃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进攻波兰时,在西部与23师德军对峙的将近110个师的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案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主要航海家、时间、路线等基本史实。 2.依据教材内容动手绘制几位航海家的简要航海路线示意图,并能列表对几位航海家从时间、国别、路线、主要成就等方面做归纳比较。 3.学习航海家们的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比较几位航海家开辟的新航路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知道世界有七大洲四大洋,可在15世纪以前,人们并不清楚世界究竟有多大,有多少陆地,有多少海洋。一些人相信地球是圆的,认为无论向东还是向西,都可以绕地球一圈回到原地。第一批实践这个设想的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愿意去冒险呢?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__贸易市场__。 2.意大利人__马可·波罗__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既古老神秘,又富庶昌明,更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 3.15世纪中期,__奥斯曼土耳其帝国__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4.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__圆__的。 5.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经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 知识点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6.1487年,__迪亚士__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由3艘轻便帆船组成的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__好望角__。 7.1497年,__达·伽马__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__印度洋__,1498年到达__印度西海岸__。 8.1492年8月,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从西班牙出发,横渡__大西洋__。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__古巴__和__海地__。他把当地人称为“__印第安人__”,即印度人。 知识点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优秀教案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教材分析: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次重要抉择,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课文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深入浅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自信、执着,流露出他的自强奋进、开拓进取,以及他甘做人梯,扶植新秀的崇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王选一生重要的抉择和贡献。 2.梳理演讲的思路,体会事例在演讲中的作用。 3.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研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思路,感知演讲者的精神品质。 2.品析演讲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选将一生的抉择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尚品质以及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主旨,明白作者把大力扶植年轻人作为重大抉择的重要意义。 2.难点:体会演讲者的演讲特色,感受演讲者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二十年来,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14年,方正集团总资产1521亿元,总收入748亿元,净资产483亿元。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与王选有什么关系吗?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 二、知识小窗 1.了解文体。 演讲词的概念和特点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的特点有: 1)内容上,鲜明的观点、具体的事例和清晰的思路; 2)语言上,运用说话的技巧使语言风趣幽默,魅力四射。 2.背景知识介绍。 本文是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每一次重大的抉择都预示着一个人未来要走的路,面对抉择时,要有智慧和勇气。本文作者王选的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3.了解作者 王选(1937.2.5-2006.2.13),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优课教案_15

第一次工业革 一、学习需要的分析 1、学习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本单元共四个课时: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四个课时主要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基本形成与最终形成过程进行的。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航路的开辟与海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三个子目之间隐藏着一种因果关系。前两个子目是因,后一个子目是果。或者从某种程度上,第一个子目是因,后两个子目是果。而“从珍妮机到蒸汽机”又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正是由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的问世,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设为: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设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学习者分析:本次的授课对象是某重点高中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已有了初中三年历史学习的基础,对基本历史事件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历史事件的内部分析能力仍有所欠缺。高一学生刚刚步入高中,思维比较活跃,思考问题时具有创新精神。但由于知识积累的限制,他们对史实的掌握不够全面,且对史料解析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共同完成。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哪个国家进行,通过史家论坛之比较,分析个中缘由是什么,培养学生阅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进行,充分认识到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对人类影响是巨大的。理解工业革命为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2、过程与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作者:茅盾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赏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象征手法和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理解,学习象征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本文写于1941年3月,《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因此写下了本文。 (二)、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提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阅读第二、三两段,思考下列问题:找出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作者笔下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 见到黄土高原时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的情绪变化。 3、阅读第五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各有什么特点?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4、反复朗读文章第七段后半部分,思考: (1)这一部分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15课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无答案)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王选。2.整体感知主要内容,学习王选人生抉择的智慧。3.明白抓住机遇、正确抉择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王选,生于1937年2月,2006年2月13日于北京病逝。江苏无锡人,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集团董事,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 2.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作者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原题为《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这里节选的是第一、二、六个抉择的部分。 [学习建议]:本文作者王选是我们国家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尤其是其成功领导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了解这些历史,很难理解文中“抉择”的内涵,在课下可多多查找有关王选的经历及激光照排等相关信息,与同学分享。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演讲的激情。 2.给括号前的汉字注音。 枯燥()纳()闷丰硕()趋()势 堕()落出类拔萃()强()词夺理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出类拔萃: 阳奉阴违: 招摇撞骗: 风口浪尖: 强词夺理: 不修边幅: 4.整体感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三次重要抉择的时间和内容。 【合作探究】 1、请具体写出作者的三次重要抉择的原因或条件、影响或结果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 原因或条件: 影响或结果: 第二次 原因或条件: 影响或结果: 第六次 原因或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图二 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毛泽东这番话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毛泽东对该战役的评价。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1.知道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了解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知道在亚洲战场,中国牵制大部分日本陆军,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2.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从而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3.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的转折点,通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4.知道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公告,理解为取得二战根本胜利,不同性质的国家之间的合作。 5.二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结束,通过分析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明白和平的重要性。

二战的进程和影响。[来源:学§科§网Z§X§X§K]二战胜利的原因。

图示法、情景创设法、材料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引导式教学。 1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二战全面爆发初期,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法国人称之为“奇怪的战争”,德国人称它为“静坐战”,英国人称它为“假战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战争?它带来什么危害?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39年__月____日,德国突袭____,__、____被

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__全面__爆发。 2.1940年4月,德国进攻北欧的__丹麦__、挪威。不久,__荷兰__、比利时投降。5月,德军突入__法国__北部,直逼英吉利海峡,意大利也对法宣战。接着,德军对__英国__实施了猛烈的轰炸。 3.1941年6月,__莫斯科保卫战__的胜利,粉碎了德军__不可战胜__的神话。 4.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__珍珠港__。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__最大规模__。 5.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__华盛顿__签署《__联合国家宣言__》,以后又有21个国家在宣言上签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__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__。 6.1943年2月,苏联人民取得__斯大林格勒__保卫战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转折点__。1943年9月,__墨索里尼__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__欧洲第二战场__。 7.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__雅尔塔__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战后德国实行__分区占领__;成立__联合国__;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__波茨

【知识梳理】部编版九下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二战全面爆发标志: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的主要战场: 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1940 年德国进攻北欧国家。5 月,进攻法国,意大利趁火打劫。 欧洲东线战场:1941 年 6 月,德国向苏联进攻。10 月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太平洋战场: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的转折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 年 1 月,美、英、苏、中等 26 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二战的转折: 1942 年 7 月至 1943 年 2 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 年 9 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雅尔塔会议: 时间地点:1945 年 2 月,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参加国及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会议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 3 个月参加对日作战。 波斯坦会晤: 时间:1945 年 7 月 会晤国:美、英、苏 主要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斯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德国投降: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日本投降: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二战胜利的规模及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15散文两篇教案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自我研读生成新知 生字难字 臼齿(jiù) 茸毛(r?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a) 多音辨析 口号(hào) 颤栗(zhàn) 号颤 呼号(háo) 颤抖(chàn) 形似辨析 点缀(zhuì) 濒临(bīn) 啜泣(chu?) 频率(pín) 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再读课文,理解情感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写意(xiě) 倘若(tǎn) B.飓风(jiù) 遏制(a) C.松懈(xia) 俯瞰(kàn) D.频临(pīn) 震颤(c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B.谈论西青旅游及其影响力,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乐观。 C.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于游戏,他的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D.如果学生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随着京剧表演及脸谱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收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0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教案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平静时,大海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可当它时,强大海流便形成白色汹涌的漩涡,排空的巨浪将船只顷刻掀入海底,这个魔窟的世界会将人推入万劫难逃的地狱。长期的海上航行会陷入生活的困境,老鼠、牛皮、木屑、令人作呕的臭水成为生存的支柱,孤独无时不在,坏血病一次次将生命带入绝境。虽然航行如此艰难,探寻新航路的热潮还是出现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探寻新航路。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一)鸦片走私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结合图片提问,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手下的书是什么书?她的目光在看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图中男主人公正在数金币和银币。他身边的女主人在看着他或者帮着他数钱。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人会读《圣经》或祈祷用的书,总之是与宗教有关的书。女主人并没有专心致地读书,而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他们喜爱金钱,渴求金钱,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宗教信仰。这幅图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就是对金钱的崇拜。 3.问题思考:结合上述图片并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示: (一)原因——必要性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出现(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直接原因) (4)政治原因: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5)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二)条件——可能性 客观条件: (1)造船技术的进步 (2)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应用 (3)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流行 主观条件:驱使欧洲人远涉重洋、不畏艰险去探寻新航路的除了有黄金的魔力(物质利益的诱惑)外,还有无形的精神动力。 (1)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3)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 目标导学二: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教师讲述: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而把发现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 3.教师提问:葡萄牙、西班牙为何能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①地理位置处于大西洋沿岸; ②掌握了航海技术; ③是中央集权国家,侈奢享乐需要; ④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动力; ⑤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1 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3、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4、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字词注音释义 1、毡子(zhān) 2、开垦(kěn) 3、外壳(ké) 4、主宰(zǎi) 5、无边无垠(yín) 6、倦怠(dài) 7、潜滋暗长(qián) 8、刹那间chà,刹车shā 9、晕圈(yùn) 10、倔强(juéjiàng) 11、婆娑(suō) 1、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2、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 3、力争上游:尽全力争取,努力向上。 4、倔强:刚强不屈。 5、婆娑:指树枝柔美。 6、伟岸:魁伟,高直。 二、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笔名茅盾,现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