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娱乐”一词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都可解释为“快乐有趣的活动”,是一种使人产生快感的活动经验,人们通过观赏和参与获得乐趣。娱乐是人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天性。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人们忙碌的生活和强烈的节奏,都需要娱乐来调剂。随着电影、电视、络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也开始更加喜欢通过观赏电影、电视来放松心情,因此电影在几度低迷期过后重现繁荣,电视娱乐节目也一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本质

精神分析审美理论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动力来自人类个体受到压抑的潜意识冲动,艺术活动就是这种受压抑的“力比多”的升华,是潜意识的象征表现和替代性满足。艺术的本质就是幻想,其特征就是虚构。①

早在20世纪中叶,就有精神分析学家将艺术创作与造梦流程通过详细的比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过浓缩、移植两个工序,利用转化、变换、拼接、重组等表现方式,把生活中获得并积累的记忆片段,按照潜意识中隐藏、压抑的愿望、情绪和理念,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并通过修饰润色,使之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和暗示作用。梦的工作过程与艺术创作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艺术作品很像艺术家用艺术手段创造的梦境,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的白日梦。

电影作为动态的视觉艺术,曾被描述成“醒着的白日梦”,并成为人们视像艺术与心理过程的桥梁。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电影、电视等影像艺术都是“在视膜上放映、被听觉器官接受、由大脑皮层分析、在观众心理中形成的”艺术模式。由于电影、电视存在着视界演员的缺失和真实场景的缺失,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联想功能,从而形成了更加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所以,影视的艺术本质就是利用观众的联想,调动观众记忆中的经验,认同画面中虚构的内容,将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充分调和,在心理上完成影视艺术的创作。影视艺术是影像创作艺术,更是研究观众的艺术。

二、影视娱乐化是人类心理结构的要求

影视娱乐化,指电影作品和电视节目的状态或者性质向娱乐方向的改变,本身并不存在褒贬的含义,其目的是为了使人快乐,而追求快乐又是人们得以生存、缓解压力的本能要求。电影、电视作为审美艺术,内容带来的信息满足和形式的轻松和谐都会让观众产生快乐的情绪。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类心理结构的三重状态,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即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结构,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并遵循着“快乐原则”。人们追求快乐是本能,由肉体的需求决定的。

电影、电视从问世到如今已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它将以前只属于皇家贵族的娱乐搬上了大众舞台,将体育比赛、歌舞戏剧悉数展现,现代科技使不同经济阶层的人们享受同等的娱乐。影视之所以能带给人们快乐,依赖于观众的主动联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愿望,可以在银屏上通过幻想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从而得到快乐,满足本我的要求。可是,快感只是低层次的情感愉快,是感官的满足,只有“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控制个人的心理系统,才能将本我、自我、超我充分融合,才能将感官快感上升为审美的美感。而娱乐总是或隐或现地与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结合在一起,影视的娱乐也总是潜移默化地帮助观众认识世界及自己,所以影视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仅要给人们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并用积极健康的审美理念影响带动观众,提高观众的审美素养。这就要求影视作品不仅将娱乐作为追求的目标,还要在作品质量、思想性、社会教化方面具有高水准和高要求。

其次,影视允许观众观看和分享他人的生活,这就使观众根据记忆经验主动找寻与影视内容的,并通过思考进行分析,利用想象在感情上和认知上激发认同感,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节目内容和剧情中,既满足了参与感,同时也延续了自身的童话,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这一尽情参与和无限想象的观赏过程得到满足,这也是电影、电视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媒体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们在社会化的生存状态中,需要不断地主动认知周围世界。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才能满足人们学习和认识的要求。目前人们生活中最大的信息源就是大众媒体——电视。电视观众对于信息的接受不是被迫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信息并展开联想,比在紧张严肃的环境中更能得到身心愉悦。同时,观众坐在影院中,认同着故事中的角色的喜怒哀乐,宣泄着情绪,释放着压力。所以,观众追求快乐的天性,决定着媒体大众化的最直接的表现——“泛娱乐化”。

三、影视娱乐化是人类防御机制的要求

(一)影视娱乐化是人类个体防御机制形成的要求

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格局中,人们必须面对沉重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身心疲惫使人们产生了焦虑,是心理结构中的“自我”对冲突做出的反应。当个体心中的愿望、感受和记忆受到压制时,就产生了焦虑心理。

人类面对焦虑会产生本能的防御,根据不同的焦虑,不同的个体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这就形成了个体的防御机制。最常见的个体防御方法是“压抑”,

人们除了将引起焦虑的愿望和感受等压制到潜意识以外,还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进行排解。观看电影或者电视节目,使人获得或喜或悲的愉悦感,暂时忘却烦恼,使精神得到舒缓。而娱乐性强的节目尤其具有使人忘忧的功能。

另外一种常见的防御方法是“移情”,即把压抑的感情导向某种替代物。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压抑者参与一些释放性的活动,比如较为激烈的比赛和娱乐活动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电视娱乐节目和各种类型的电影作品带给人们切身的体验,通过观赏使精神放松,转变驱力,释放精力,达到移情的目的。

“升华”是最积极的防御方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在科学、文化和艺术上的工作都是本能冲动的升华。个体在健康、成熟的状态下,将焦虑的负面驱力通过参与活动和艺术创作得以释放,使驱力移置,转变为正面能量。如果电视节目能够用优美的音乐舞蹈、高雅的文学气氛以及多种陶冶情操的艺术成分对个体进行疏导,人们就会更加迅速地把淤滞的情绪转变为积极的动力抒发出来,

使其成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因素。

(二)影视娱乐化是人类社会防御机制形成的要求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日常生活单调而紧张,生活越来越程式化,终日奔忙于工作及基本生活需求之间,许多哪怕是极简单的额外活动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极为难得。这种生活状态下,整个社会湮灭在焦虑情绪中,犯罪、暴力和色情充斥于周围环境,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人们无法愉快合作,出现了与人类社会的正向发展趋势极不和谐的状态。所以,缓解压力、增加休闲娱乐是整个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要求。而现代生活的模式使人们对电视的依赖越来越强,因此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休闲,对电影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刺激,游戏性越来越强。

另外,社会学研究表明,娱乐和生存性劳动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社会经济条件越丰厚,人们对于娱乐的要求就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满足势必使人们形成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对娱乐的追求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新的衡量尺度。娱乐已经不再被认为是逃避工作压力的方法,而是成为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人们把娱乐时间的延长看成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体现。

再有,影视娱乐化可以使社会群体及个体间的分享及交流更为频繁,这

体现在观看、评议影视作品,分享影视剧主人公的命运,评价比赛,参与节目环节等,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增加了快乐的因素,还提供了人们互相交流的话题和内容,成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

综上所述,电视、电影、书籍等精神性消费品的生产过程,都是一种制造社会防御机制的过程。影视的娱乐化、游戏化是一种社会性防御机制的形成要求,娱乐化缓解了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多种压力带来的焦虑。

四、影视娱乐化的发展方向

从艺术虚幻的本质和受众的娱乐需求来看,大众媒体的娱乐性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影视追求的一个方向,媒体的娱乐性本身并没有功利性目的。但是市场经济使利润思维取代了审美思维,唯收视率成为媒体竞争的手段,单纯追求观赏性导致出现了过度娱乐的倾向,甚至形成了当今大众媒体泛娱乐化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于: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文化含量和人文含量淡薄,内容与形式庸俗等。许多电视节目为了达到提高收视率,用媚俗、煽情、恶搞等手段吸引观众,在节目中希求获取观众即时而廉价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认同,满足人们的窥私心理,甚至迎合和制造某些低级趣味。

针对电视娱乐节目的泛娱乐化,国家出台了“限娱令”加以控制。广大受众也意识到了目前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每天看电视1~2个小时的观众中,%的观众认为目前我国的娱乐类节目庸俗化,没有内涵,装疯卖傻娱乐大众;%的观众认为娱乐节目虚假化、单纯追求娱乐效果,把虚假的信息传递给大众。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娱乐节目的泛娱乐化已经引起了观众的不满。而另一方面,观众对于电影的要求同时在提升,故事的曲折性、视觉的刺激性、情节的新奇性、思想内涵的深刻性以及风格的独特性等都成为普通观众对电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如果说观众收看娱乐节目,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快感,可是快感过度时,伴随着的往往是精神疲惫和失落感的产生,所以观众对过度娱乐的不满,意味着观众正在反思,展现了当今观众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也标志着中国观众正在走向成熟。提高影视娱乐化的质量和水准不仅是国家文化部门的任务,也是广大受众的要求。

基于影视娱乐化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无论从票房和收视率的经济角度还是提高人们文化生活的质量方面,泛娱乐化现象都应该得到根除。健康程度、启迪程度、口味程度和愉悦程度,成为大众媒体娱乐化的新的发展方向。我们期待着影视处理好娱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关系,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符合观众和社会的要求,也期待着影视媒体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充分实现信息传

播和主流意识导向的社会功能

2016年度考研《教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psychology of music 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与心理学及音乐学有关,并涉及声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许多空白领域尚待进一步探索。 编辑本段概述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则应归功于1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流派的努力,他们最初致力于研究音响与 音乐心理学 感觉之间的关系。例如德国心理学家H.黑尔姆霍尔茨(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G.T.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了大量音响强度与感觉反应的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6条心理-物理的有关法则。W.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E.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 C.施通普夫研究了人们感觉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协和与不协和的问题。这个阶段中所研究的内容以音响心理学为主,音乐心理学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20世纪初,音乐心理学才逐步分离出来,着重研究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如C.西肖尔提出了如何测验音乐才能的问题,E.库特研究了音乐创造的心理过程与曲式之间的关系等。随着现代心理学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构造派、机能派、格式塔派、精神分析派的各种观点。5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学的出现,又为音乐心理学增添新的内容,使它从研究声音的属性、音乐才能、音乐天资等问题进入到音乐的感知、认识过程及其本质的探讨,并更多地利用科学仪器对心理活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截至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也颇难划清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其二者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共识: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它不单纯是心理学,还有探讨幼儿教育教学问题;它又不是单纯的教育学,而是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来考察幼儿的学习与教育。 强化物概念: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是指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观察学习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活动,但它不是简单、刻板地模仿榜样行为。 教师效能感训练:是指鼓励教师运用诸如积极倾听与解决冲突等技术,建立开放、真诚的课堂沟通情境。 程序教学: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程序教学内容。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为儿童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并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构建平台。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塑造: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消退:是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斯纳金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刺激控制。)替代学习:只凭观察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 价值澄清:也称价值观辨析,是美国心理学者拉斯等人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教学方法。 他认为:儿童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习惯化:是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去习惯化:是对熟悉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内隐学习:是在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情况下,即在无意意识状态下,无目的、自动化的加工活动,具有随意性。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普遍型学习动机:是指幼儿对各项学习活动均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 偏重型学习动机:是指幼儿只对某一项或几项领域的学习有较强的动机,而对其他领域的学习缺乏强烈的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有的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而引发的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幼儿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好奇:是指幼儿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内在冲动。 兴趣:是指幼儿对某人、某物或某事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注意的内在心向。 诱因:是指诱发个体行为的外在原因。(通常指环境刺激)

情感心理学语录

12、想你是我发至内心的呼唤,爱你的心永远不变,远方的你是我永久的思念。 13、快到中秋了,祝福你节日快乐!天天拥有一份好心情,记得给我打电话啊! 14、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我在想念你! 15、只有为你,我的心变成一座城堡,容纳的只有你,让你成为我生命里惟一的亮点! 16、只想找一个在我失意时可以承受我的眼泪;在我快乐时,可以让我咬一口的肩膊。 17、挥不去的万缕情丝,诉不尽的山盟誓言,随着柳絮飘飞,缠绕心田,只落得相思绵绵。 18、如果生活会让人疲惫无力,朋友却可以让人恢复元气,不用怀疑,你就是有这种魔力。 19、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在每个夜晚轻轻拥你入睡,能在每个清晨拥着你醒来。 20、岁月流逝,真情依在;百里之隔,隔却不断;长夜漫漫,星光闪闪;真心祈祷,左右陪伴。 21、如果可以,我愿意带着我一生的情、一世的爱,来陪你度过天上、人间、地下所有的时间。 22、如果有一天当你想起有谁爱过你那其中一定有我一个如果有一天没有人爱你了那一定是我死了。 23、俺家养了一头母猪和一群猪娃,你要肯来俺家过日子,俺就把母猪卖咧,一心一意跟你过咧。 24、让我陪伴你在海中漂泊吧,只为能做你手中的桨,不管风

浪多大,风雨多稠,你身边始终有我。 25、明月本无价,高山皆有情。愿你的生活就像这十五的月亮 一样,圆圆满满!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6、你走时,思念的种子就发了芽,到现在已是满树繁花,每 朵都是痛的心在想你!想你!想你! 27、我的一生寻寻觅觅,寻觅着爱的知己,红颜从身边匆匆地 走过,爱似有情却无意,谁可相依。 28、如果有一个愿望可以成真,我愿所有美好的事,降临在你 的身上,除此,我可以什么都不要。 29、呤一曲明月几时有,恋情悠悠把东风。聚欢离恨空记忆, 月满西楼望长空。可记否,雁时回时? 30、你要轻易的说爱,许下的诺言就是欠下的债,也不要轻易 的说不爱,也许幸福就被你关在门外! 31、如果没有月亮,我可以不思念你。如果没有太阳,我可以 不牵挂你。可是日月轮回,怎能忘却你。 32、我知道,我不能陪在你的身边。我知道,我能做的只有遥 远的思念。我只愿你快乐,哪怕只是为我。 33、你开心的时候,是我无上的享受;你悲伤的时候,是我无 尽的折磨。这一切只因你是我唯一的至爱。 34、在没有遇到你以前,我从不知道思念的感觉以及爱的甜蜜,请答应我让这种感觉和你一起陪伴我一辈子! 35、我不只求能天天见到你,只希望你常留在我心中。你是我 一生中最美丽的心碎,我永远没有后悔爱上你。 36、你是那么的动人,让我爱你不是把你放在嘴上,我把你藏 在心里,为你好好过每一天,把你珍藏到永远!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 分析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A、 B、 C、 D、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 B、 C、 D、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 B、 C、 D、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 B、 C、 D、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 B、 C、 D、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 B、 C、 D、 我的答案:C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截至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也颇难划清界限。就两者的对象而言,大抵是,音响泛指一切声音,包括噪声以及孤立存在的乐音在内,而有组织的乐音则属于音乐的范围。 /*音乐对消费的影响*/ 通常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下: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感的形成问题;有关聋人、重听或听觉疾病的问题;对噪声的感受问题等。此外还有一些属于与音响生理学或音乐心理学交叉难以划分清楚的课题,例如可闻阈、听觉疲劳、曲调感、和声感、节奏感等。 /*音乐极限*/ 一般认为,音乐感包括两类要素:①是与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②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音乐感通过训练及培养可以有所改善,但对于早年即极富乐感的音乐神童及所谓音乐天才究竟应如何理解,迄今未有定论。 /*音乐与国家,爱国;什么音乐,频率,节奏能唤起久远的记忆*/ 音乐记忆:指能记忆所听过的音乐的能力,包括对绝对音高、相对音高的记忆,对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音色甚至整部乐曲的记忆能力。分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音乐记忆的过程,找出培养、加强音乐记忆的方法与原则,对学习音乐和掌握音乐有很大帮助。因此,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都将它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音乐的创造:源自于心理*/ 音乐与心理催眠:催眠时用的音乐,舒缓的钢琴曲。 /*通过音乐控制脑电波,治疗疾病*/ 音乐疗法: 1、有助于释放情绪 2、减压、排忧解困 3、改善身体和情绪功能,提高情商 4、改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处事技巧 5、减少不恰当行为及增强自制 6、改善学习兴趣,提高身体灵活性 7、增强专注力与定力 8、强化个性气质,使闲暇增值 9、缓解并医治身体的各种痛症 10、加快自我成长,提升自我价值,确定人生方向。 音乐的免疫力 通过音乐,使人本身抵抗力增强,从而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协调,这就是音乐的免疫力疗法。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情感心理学

学习“情感心理学”的感想和体会 这门课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门很实际、很基础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这对于我们这些想了解最根本的心理知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每个人都渴望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渴望了解别人。心理学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把自己清晰地呈现出来。心理学是一座桥梁,跨越这座桥梁,让你通往别人的心灵。有人说心理学是神秘的,我想神秘的知识隐藏在其背后的人们。其实很高兴在大学里初识了心理课,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大学生活已走过了一半,回头却看不到神秘沿途的风景,只留下时间的脚印。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而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并且,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使大学生拥有善于独立思考,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音乐审美中联想与想象

音乐审美中联想与想象 【摘要】联想和想象是审美心理的高级形式,与情感、理解密切相关。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觉和审美记忆表象基础上的表象运动,是在人脑中进行的信息再加工运动,是审美感性和理性连接的中介加工活动,即有时候它们是纯感性的,有时已浸入了理性。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把音乐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子夜秋歌》为例,深入分析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在此声乐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审美联想;审美想象;中国艺术歌曲;古诗词;林乐培 1 联想 什么是“联想”呢?联想是由当前的事物想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心理过程,实际上是记忆信息(表象)的提取和串联。心理学家说:“回忆常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 联想还分为相似联想、相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功能联想。 比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喻体“长龙”是由本体“长城”所引发的联想。 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指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亦即心象的转换递变过程。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相似联想”和“接近联想”。 2 想象 什么又是“想象”呢?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储存的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心理范畴,不仅可以回忆过去和现在的事物和形象,还可以想象未来的事物和形象。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流传和文字,将自己头脑中零碎的表象,想象出我们从未见过的人物或事物。 审美想象:“审美想象”指在头脑中对表象重新组织进行改造加工,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审美感性形象认识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进行重新加工和创造的阶段,也是审美形象理解和创造的环节之一。 3 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的异同 审美联想是唤起头脑中已保存的过去经验或事物的重新显现,而审美想象是对头脑中保存的过去经验或事物进行重新组织、加工改造,最后形成一个从未体验过的新的形象。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网课答案

如果没找到答案,请关注gzh:搜搜题免费搜题!!! 1. 单选题好的合奏需要注意细节的连接,这就要求()。 每种乐器都紧密的符合音乐发展的逻辑 2. 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3. 单选题乐谱中123的逆行导引应该是()。 671 4. 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理性思维受阻 5. 单选题艺术家与常人的区别在于艺术家有非常发达的()。 感性智慧 6. 单选题音乐审美的普遍性标准中,属于初级要求的是()。 齐不齐 7. 单选题没有看过跳华尔兹就想不到音乐表现的舞会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 伴随经验联想依赖于相关经验,具有局限性 8. 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情绪体验 9. 单选题听到两端不适宜区的音高会期待中间适宜区的音高,这是出于()。 向心平衡期待

10. 单选题喜欢先锋音乐的人群对通俗音乐的评价很可能是()。幼稚 11. 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平衡 12. 单选题下面能带给人厉害感觉的是()。 尖下巴 13. 单选题音乐家要有好的生存状态,需要具备()。 真功夫 14. 单选题下面哪种反应更接近本能() 肢体律动反应 15. 单选题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依靠()获得高潮。 阻碍求异心理的满足 16. 单选题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理性,还在于人有动物无法企及的() 感性需要 17. 单选题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的演绎版本中,()的更有新意。 霍洛维兹 18. 单选题顺应求异心理,会使人产生()。 能力释放感 19. 单选题《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通过()表现大海的广阔视野。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当代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征进行测量和 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 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4.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 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6.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 概括。 7.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8.人际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 求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9.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0.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与1974年首次提出,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 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11.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 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12.专家型教师: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13.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4.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15.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 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16.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 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17.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18.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19.强化物:跟随在行为之后能够增强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的事件。 20.正强化:通过呈现的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21.编码系统:是指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 22.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 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23.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 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24.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 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25.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26.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27.成就需要:希望出类拔萃的内部驱使力。 28.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的信念。

《普通心理学》:情感的分类

; 1.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见义勇为和互帮互助等,当人们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在青年期,随着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和人生理想的确立,人的情感也更为独立和稳定,对人的行为有一种持久而强大的推动力。当他的行为符合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时,就会感到自尊、自重,有一种自豪感;而当他的所作所为同自己坚持的理想和价值标准相违背时,就会感到痛苦、懊悔,甚至丧失自尊心。显然,这种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自觉性,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调控和监督作用。 2.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人们在探索未知事物时表现出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研究中面临新问题时的惊讶、怀疑、困惑和对真理的确信,问题得以解决并有新的发现时的喜悦感和幸福感,这些都是人们在探索活动和求知过程中产生的理智感。人们越积极地参与智力活动,就越能体验到更强烈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们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活动的动力。当一个人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感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以及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幸福感时,他就会不计名利得失,以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居里夫妇在提炼镭的艰辛历程中,以及发现镭的那一刻,所体验到的理智感可能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 3.美感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在客观世界中,凡是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的事物都能引起美的体验。一方面,美感可以由客观景物引起,如桂林山水的秀丽、内蒙古草原的苍茫、故宫的绚丽辉煌、长城的蜿蜒壮美,可以使人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和人的创造之美;另一方面,人的容貌举止和道德修养也常能引发美感,甚至一个人身上善良、纯朴的性格,率直、坚强的品性,比身材和外貌更能体现人性之美。人在感受美的时候通常会产生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且表现出对美的客体的强烈的倾向性。所以,美感体验有时也能成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力,沉醉其中,乐此不疲。在生活中,由于人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对美的见解也多有不同,如有的人喜欢花好月圆的美,有的人却以丑木、怪石为美;有的人喜欢绚丽和精致的美,有的人却喜欢悲壮和苍凉之美。美感受社会生活条件的限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美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对美的体验也自然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异域风俗和文化。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传统中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同时,去鉴别和吸收别国文化中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特征 音乐心理学是以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研究与音乐有关的心理现象与问题的科学。其研究范围涉及人类的基本听觉特征,音乐音响结构审美特征的心理依据,音乐表现的心里机制,音乐创作、表演、接受及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中的心理特征,音乐学习、教育及与音乐能力相关的心理问题等等。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对音乐美学与史学研究具有基础意义,又对广泛的音乐实践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以音乐活动为核心的人类主观精神活动现象,而这种精神活动的现象具有高度主观性、个体性的特征。然而作为有着共同生物基础的物类,人类的心理活动也必然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与规律。人类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的规律普遍性正是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基本信念。 在这样一个主观精神活动的领域中,去获得具有客观性、可证明性、可重复检验性与可推广性的科学认识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是必须的。因此如何从研究方法上排除研究者的主管偏差,是心理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关键,以科学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是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每类其他科学的关键不同之处。使用与具体现象具有明确对应关系的概念,通过实验、调查及结构化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获得可信的现象,采用严谨的逻辑分析及必要的统计手段发现现象之间的规律与趋势,进而作出适当的结论与推论,是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2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只要领域 截止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 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 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 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 也颇难划清界限。就两者的对象而言, 大抵是,音响泛指一切声音,包括噪声 以及独立存在的音乐在内,而有组织的 音乐则属于音乐的范围。 通常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下: 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 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 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 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 (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 感的形成问题;有关聋人、重听或听觉 疾病的问题;对噪声的感受问题等。此 外还有一些属于与音响生理学或者音 乐心理学交叉难以划分清楚的课题,例 如可闻阈、听觉疲劳、曲调感、和声感、 节奏感等。 3音乐感 或称音乐质,泛指对音乐能欣赏、 理解、表现或进行创造的特性。但术语 概念很广,含义模糊,音乐心理学家尚 未能提出一个被公认的定义。 一般认为音乐感包括倆类要素:(1) 是与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如音高 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2) 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 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音 乐感通过训练及培养可以有所改善,但 对于早年即极富乐感的音乐神童及所 谓音乐天才应如何理解,迄今未有定论 与此相系的是所谓音盲,即毫无或 极度缺乏音乐感的人。有些音盲可以缔 结为由于听觉生理方面受到障碍或出 现病理现象,但也有生理上健全而缺乏 音乐感受能力,通过学习、训练难以改 善的形成。此外,在欣赏、表演及创作 能力方面,音乐感所起的作用如何,音 乐感的组成要素,音乐感的形成,音乐 感的测定,音乐感的类型,均属于有待 深入研讨的课题。 同样受到重视的是音乐与情感的关 系问题,西方音乐心理学家所注重研究 的是将音乐作为一种物理刺激,通过实 验来测定人们的各种生理以及心理反 应,求出一般的规律,以及因个人的不 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涉及美学的领 域,各派心理学家所得出结论颇不一 致。 4音乐记忆 指能记忆所听过的音乐的能力,包括 对绝对音高、相对音高的记忆,对节奏、 旋律、和声、复调、音色甚至整部乐曲 的记忆能力。分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 音乐记忆的过程,找出培养、加强音乐 记忆的方法与原则,对学习音乐和掌握 音乐有很大帮助。因此,音乐心理学与 音乐教育学都将他作为一项很重要的 研究课题。 5 音乐才能 音乐才能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音 乐才能包括那些要素,又如何培养,尚 无定论。例如西肖邦认为应有6个方 面,及音高感、音强感、时值感、节奏 感、和声感与音调记忆能力。而M.舍 恩认为音乐才能应包括:听觉感受力、 音乐感情与理解力、音乐实现力、音乐 智慧、音乐记忆以及思考力、自信力与 音乐气质等。有人还指出音调想象力、 音乐经验对音乐才能也有重要关系。 为了确定音乐才能的高下优劣,在 西方出现了所谓“音乐才能测验”,由 心理学家编制一系列问题要求被测验 者回答,在根据答案鉴定音乐才能的劣 势。最早出现的测验表由西肖邦编制, 共100题,1919年录制成唱片6张, 公开发行,1930年J誇尔瓦泽 (1894-1977)的音乐测试法,只用三 个音,但不断改变音高、时值、音度及 节奏,通过40及50 次变化即可得出 判断。韦恩的“标准音乐智力测验” (1948)需用钢琴弹奏近一小时的测验 内容,包括和弦分析、音高变换、音乐 记忆、节奏重音、和声、力度及分句等。 但是这些测验究竟能否真正鉴定音乐 才能的高下,可能还是疑问,但作为参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2)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情感的定义

情感的定义作者:斯宾诺莎 1.欲望(Cupiditas/desire)是人的本质自身,就人的本质被认作为人的任何一个情感所决定而发出某种行为而言。(Cupiditas est ipsa hominis essentia, quatenus ex data quacunque ejus affectione determinate concipitur ad aliquid agendum.) 说明在上面第三部分命题九的附释里,我们已经说过,欲望是意识着的冲动,而冲动是人的本质自身,就这本质被决定而发出有利于保存自己的行为而言。但在同一附释里,我也曾经提到,我实在不承认人的冲动和欲望间有什么区别。因为不论一个人意识到他的冲动与否,其为冲动还是一样的。所以为了避免同语反复起见,我并没有用冲动去解释欲望,不过曾经设法给欲望下一个定义,以便欲望的意义可以把人性中一切努力,即我们称为冲动、意志、欲望或本能等总括在一起。因为,我本来也可以说,欲望是人的本质自身,就本质被认作被决定而发出某种行为而言;但根据这个定义,不能推出(据第二部分命题二十三)心灵能够意识到它的欲望或冲动。所以为了足以包括这种意识的原因起见,必须加上(据同一命题)“就本质之被认作为人的任何一个情感所决定而发出某种行为而言”。因为所谓人的本质的情感乃是泛指本质的任何状态而言,不论它是出于天赋(innata),抑或出于后得,或者不论它仅仅是通过思想这一属性而被认知,抑或仅仅通过广延这一属性而被认知,抑或与两个属性同时相关联。所以欲望一字,我认为是指人的一切努力、本能、冲动、意愿等情感。这些情感随人的身体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常常是互相反对的,而人却被它们拖曳着时而这里,时而那里,不知道他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前进。 2.快乐(Lætitia/joy)是一个人从较小的圆满到较大的圆满的过渡(transitio)。 3.痛苦(Tristitia/sadness)是一个人从较大的圆满到较小的圆满的过渡。 说明我说过渡,因为快乐并不是圆满本身。如果、一个人生来就赋有他必须经过过渡才能达到的圆满性,那么当他具有圆满时,他将不会感到快乐。如果从与快乐正相反对的痛苦这一情感去看,这个道理将会更显得明白。没有人能够否认痛苦是到较小圆满的过渡,而不就是较小圆满的本身,因为既然一个人具有某种圆满,他就不会感觉痛苦了。而且我们也不能说痛苦包含着较大圆满的缺乏,因为缺乏即是没有。而痛苦的情感乃是一个事实。所以痛苦必是过渡到较小的圆满的事实,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活动能力被减削或受阻碍的事实(参看第三部分命题十一附释)。 至于高兴、快感、烦闷、疼痛的定义,我只好省略了,因为它们主要乃是关于身体的情感,只不过是快乐或痛苦中立另一种类罢了。 4.惊异(Admiratio/wonder)是心灵凝注于一个对象的想象,因为这个特殊的想象与别的想象没有联系。参看第三部分命题五十二及其附释。 说明在第二部分命题十八的附释里,我们曾经指出,心灵于看见一物而立即过渡到对于他物的思想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事物的形象是彼此连系着的,而且这一物的形象随着他物的形象,是按照次序排列着的。不过如果对于一物的形象是新奇的,便不会有这种相互的连系和按照次序排列的过程,因为心灵将持续着凝注于那个新奇的对象,直到别的原因决定心灵使其思想其它事物时为止。所以这种关于新奇事物的想象,就其本身而论,与其它的想象,性质本身是相同的。因此我不将惊异列入情感之内,我也寻不出原因,为什么我应将惊异列入情感之内。因为象惊异中所表现的心灵的这种抽象作用,并非起于心灵从别种事物抽象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原因,而仅是起于心灵缺乏一种原因,缺乏一种由观察一物立即被决定而思想他物的原因。所以我只承认(象第三部分命题十一附释里所提到的那样)三个原始的或基本的情感,即快乐、痛苦和欲望。我所以提到惊异的唯一原因,即由于每当从那三个原始情感派生出来的一些情感,与我们所惊异的对象相关联时,人们总是习于给予它们以别的名称。同样的原因又使得我在这里加上对“轻蔑”的定义。 5.轻蔑(Contemptus/disdain)是对于心灵上觉得无关轻重之物的想象,当此物呈现在

浅谈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影响

浅谈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影响音乐本身涵盖了众多的表现方式,而音乐活动是与人本身的生存、生活、发展相联系的,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无法分割。人的行为是受到意识控制的,也就是说,这种行为都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讨论音乐活动行为与心理学的关系便成为我们了解音乐为什么会占据人类生活重要部分的原因,我们为什么需要音乐,处在音乐中的人会有怎样的表现以及我们如何更好的去表现音乐作品。 要了解人的意识行为或者是心理活动,目前最为完善的莫过于心理学的知识,而音乐心理学的建立为我们了解音乐行为有了更科学的知识体系。根据(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关于音乐心理学的定义,音乐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所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初始一直到高度发展的所有音乐行为的研究。它的研究方法以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为主,并且广泛地吸取其他学科(包括临床的和神经病学的)中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成果。基本的音乐心理学涉及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的认识力的发展过程与复杂的音乐情绪反应,音乐技巧的训练过程,音乐个性的多样化及音乐的展现过程,音乐在人的生理或心理疾病的治疗中的作用,大众音乐的社会心理。而在国内的研究论文中,周立的(音乐心理学发展概观》对音乐心理学的定义为: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ofMusic)是介于音乐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它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各种音乐活动。作为一种基础性较强的理论,音乐心理学对音乐学中的其它分支—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以及音乐技能训练等理论的研究,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纯理论的表述使我们对于音乐心理学的概念有了大致的认识,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音乐心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音乐学以往的研究方法有着较大的区别,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偏向于自然科学的方向的,也就是说其研究方法更为客观精确受主观意识的影响较弱对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张前表述为:由于实验科学主要是把意识分解为若干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它虽然在比较单纯的心理现象的观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掌握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的高级状态的工作方面却难以取得成功,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心理学研究仍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同时,又以社会调查、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分析等方法结合起来。同时特别强调把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完整运动形态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综合起来,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心理学研究课题,涉及以下五个基本方面:一,以音乐音响学与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把音乐的基本要素与人的听觉感受对应起来加以实验和研究;二,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对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三,从对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发展到对音乐创作心理的进行研究;四,关于音乐表演的心理学方面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