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09级7班《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概念:所谓环境,总是相对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

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行成的物质、能量自然现象的总体”

常简称为环境。

2、环境结构: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内容与方式。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总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宏观概念。

3、环境规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4.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烟花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皂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

环境学把社会和自然的直接演化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制约关系,从多层次乃至高层次上讨论人与环境协调演化的具体途径。它涉及到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调整,社会经济模式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人与环境和谐,环境协同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规律与规划原理。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人口压力。第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第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的特点有: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计化,政治化。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第一,人口激增和贫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第三,自然资源消耗加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第一,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大气氮氧化物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并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第二,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增加,使全球环境的破坏和能源萎缩加速。第三,室内环境污染突出。

3.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一、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烟花的规律

二、探索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

四、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一体。具体说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生态系统平衡:指在一定时间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4、生态系统平衡阈值:不使生态系统丧失调节能力或超过其恢复力的干扰及破坏作用的强度。

5、生态椎体:是表示生态系统中能流量、生物量和生物个体数量在个营养级分布比例的图形。以方框长度代表各级能流量、生物量或个体数量的大小,并按营养级顺序由下而上叠置在一起。

二简答题:

1.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环保有哪些意义?答: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组成成分及营养关系;二是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态。具体的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

功能特性有①生物生产②能量流动③物质循环④信息传递.

生态学的发展表明,它不仅仅是解释自然界,而且要改造自然界,是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力工具。处于一定时事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能流和物流规律。只有顺从并利用这些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人们才能持续的取得丰富而又合乎要求的资源发展生产。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一般将这些因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人为的因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当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等。

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等

4.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功能表现在

哪些方面?

答:基本特征为1开放的自持系统2动态功能系统3自动调节的功能4一定的区域特征。失调的基本特征:结构上出现缺损,部分组分失去;功能上: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营养层上受阻;物质循环正常途径中断。

自动调节表现在1同种生物种群密度调节2异种生物种群间的数量调节3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节(两者间输入与输出的供需调节)

5.内稳定遵守的基本原则

答:1物质循环保护2生产保护3结构保护4生态平衡

6.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答:生态系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的。

反馈机制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生物的增长、种群的增加等均属正反馈,要使系统维持稳定,只有通过负反馈,负反馈作用的意义在于通过自身的功能减缓系统内的压力以维持系统的稳定。抵抗力是生态系统抵抗外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恢复力是生态系统遭受外界干扰破坏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7.生态系统定义主要依据的理论基础

8.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

答:生态系统由生物(生命系统)和非生物环境(环境系统)两大部分和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组成的。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组成成分及营养关系;二是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态。具体的说生态系统包括物种结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

第五章水污染及其控制

一名词解释:

1.水体污染:(自己看书判断)(1)是指一定量的污水、废水、各种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入水域,超出了水体的自净和纳污能力,从而导致水体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和水体的功能,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水体和水环境的区别?)(P122)

(2)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及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2、水质指标:水质指标是指水样中除去水分子外所含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它是描述水质状况的一系列标准。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放射性指标

3、生物化学需氧量: BOD简称生化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用单位体积的污水所消耗的氧量(mg/L)表示。

4、化学需氧量: COD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mg/L)。

5、水体富营养化: 植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排入湖泊、水库、港湾、内海等缓流水体,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的现象。(P124)

6、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污染物参与水体中物质转化和循环过程,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其分离或分解,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使水体基本上或完全的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7、水质标准:世界各国针对不同的用途,对用水的水质建立起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质量标准。

二简答题:

1.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主要分为:

答:(一)物理性污染:悬浮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二)化学性污染: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非金属毒物污染,需氧有机物污染,营养物质污染;(三)生物性污染。

2.控制水体污染的基本途径:

答: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任意排放造成的。因此,要控制和进一步消除水的污染,必须从控制废水的排放入手,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水体污染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污染源排放的工业废水量

(1)改革生产工艺

(2)重复利用废水

(3)回收有用产品

2.妥善处理城市及工业废水

3.加强对水体及其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

3.水体中哪些作用有利于污染物自净?

(一)物理净化作用:稀释与扩散,沉淀;

(二)化学净化作用:氧化还原作用,酸碱反应,吸附与凝聚;

(三)生物化学净化作用;

4.污废水排入河流后,在河流中的特征是?

(一)工业废水排入后不经处理的特征

(1)悬浮物质含量高,最高可达3000mg/L

(2)需氧量高,有机物一般难于降解。对微生物起毒害作用。COD为400~10000mg/L,BOD为200~5000mg/L

(3)pH值变化幅度大,pH为2~13

(4)温度较高,排入水体可引起热污染

(5)易燃,常含有低燃点的挥发性液体如汽油、苯、甲醇、酒精、石油等

(6)多种多样的有害成分:硫化物、氟化物、Hg、Cd、Cr、As等(二)生活污水排入后不经处理的特征

(1)悬浮物质较低,一般为200~500mg/L。

(2)属于低浓度有机废水,一般其生化需氧量BOD约为210~600mg/L。

(3)呈弱酸性,一般PH大约为7.2~7.6。

(4)含N、P等营养物质较多。

(5)含有多种微生物,含有大量细菌包括病原菌。

5.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分为哪几种处理方法?

(1)物理处理法

(2)化学处理法

(3)生物处理法

(4)物理化学处理法

6.何为水质指标?分为哪几类?

答:水质指标是指水与其他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生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可分为三类:物理指标(嗅味、温度、浑浊度、透明度、颜色等);化学指标(a)非专

一性指标(b)无机物指标(c)非专一性有机物指标(d)溶解性气体;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藻类等);放射性指标(总α射线、总β射线、铀、镭、钍等)

第六章常规大气污染及其控制

一、名词解释:

1. 干洁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3. 城市热岛效应: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集中,使城市热源和地面覆盖物与郊区形成显著的差异,从而导致城市比周围地区热的现象。

4. 温度层结:地球表面上方大气在垂直于地表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5. 大气稳定度:大气垂直运功的强弱。

6. 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垂直于地表方向上,每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

7. 干绝热递减率:指地面绝热上升时,会因周围气压的减少而体积膨胀,用内能反抗外力,因此,它的温度就下降;空气块下降时,外压力增大,对其作压缩功,转化为内能,使其温度上升。这种空气块的运动,会使大气形成不同的温度层结。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温度变化的数值叫干绝热递减率。

8. 逆温:由于气象条件不同,有可能出现气温不随高度而变化,也可能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与标准大气情况下分布相反的现象叫温度递增,简称逆温。

二简答题:

1.逆温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辐射性逆温(旨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表的降温较大气的降温快)、沉降性逆温(接近地表上方有大规模下降的高压气团向周围低气压流动形成)、湍流性逆温(朝山坡吹去的沿山坡上升,在气体上升处比周围气体温度高而形成)、锋面逆温(冷热两种气团相遇,暖气团位于冷气团之上而形成)、地形逆温(由于山坡散热较快,在坡面上的大气比谷底的气体温度低,冷空气沿山坡下移而热空气沿山坡上移而形成)。

2. 大气稳定度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递减率的关系p166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的关系。当γ>γd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的;当γ= γd时,大气处于中性平衡状态,当外力去除后,气块静止或作等速运动,称这种大气是中性的;当γ< γd时,大气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就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称这种大气是稳定的(不完全)。

2.大气光化学烟雾产生的原因

汽车尾气、工厂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并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混合起来形成一种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充足的阳光,太阳天顶角小于六十度,辐射强,风力不大;出现逆温;大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NO2和碳氢化合物。

3、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和地理因素p164

一、气象因素:包括动力因子(风、湍流)和热力因子(温度层结与逆温、干绝热递减

率、大气温定度)

二、地理因素:包括地形地物,山脉阻滞作用,城市高层建筑物阻挡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一名词解释:

1、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2、土壤污染:土壤生态系统由于外来物质、生物或能量的介入,而使其有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征性遭受破坏而减低或失去正常功能的现象

3、土壤净化:是指土壤被污染后,由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作用,在一定时间后各种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和有毒物质等逐渐分解、吸收、转化、积沉,最终达到无害化的能力。

4、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5、重金属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活动影响的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自然含量。(参考)

二简答题:

1. 简述土壤的组成及性质(p183\184)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的一个复杂体系。土壤的基本性质是具有肥力和净化能力(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

2. 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危害(p185)

1.特点:隐蔽性(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间接危害性、难治理性

2.危害: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是蚊蝇孳生和鼠类繁殖的场所,而蚊、蝇和鼠类又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土壤被有毒化学物污染后,对人们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农作物、地面水或地下水对人体产生影响;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后,通过放射性衰变,能产生a、β、γ射线。这些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使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死亡

3.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污染特征。(p191)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不易随水迁移,不能被微生物分解而在土壤中积累,甚至有的可能转化成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如甲基化合物),可以通过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富集转化,给人类带来潜在危害。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初期不易被人们觉察和关注,属于潜危害,一旦毒害作用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就难以彻底消除。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种类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目前研究较多的重金属元素有Hg、Cd、As、Pb、Cu、Zn等。由于各元素本身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因而造成的污染危害也不近相同。

4.土壤评价为什么没有标准,如何进行评价污染的措施?(p195)

(参考)因为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在自然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不同地方、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环境背景值差别较大,并且,目前在全球环境受到污染冲击的情况下,要寻找绝对不受污染的背景值,是非常难做到的。因此,环境背景值实际上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能是相对不受污染情况下,环境要素的基本化学组成。因而没有

标准。

对防治污染措施的评价,应从成本、时间、有效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防止其污染,治理污染要从源头进行,同时要因地制宜,治理过程中要防止二次污染。

5. 何为土壤环境背景值?一般情况下如何确定?

答: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为了确定背景值,应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采集样品,分析测定化学元素的含量。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检验分析结果,然后取分析数据的平均值(或数值范围)作为背景值第八章固体废物污染及其综合利用

1. 什么事固体废物?资源化与再循环?

固体废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资源化与再循环:指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2. 固体废物的分布特征与污染途径?

污染途径:侵占土地;污染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课本202页左下角图8-1.

3.固体废物的中和处理原则?

实现固体排放的最佳控制,也就是把排放量降低到最小程度。不可避免的要排放的固体废物要进行综合利用,使之再资源化:目前条件下不能再利用的要将其无害化处理,最后还原与自然环境中。

4.我国固体废物按来源分那几类?

工业污染、矿业污染、城市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等。

5.我国固体废物的处理目标是什么?

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规范化

第九章物理污染及其防治

一名词解释:

1.噪声:物理上噪声是声波的频率和强弱变化毫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在环保的角度

上,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人们不需要的一切声音,都称之为噪声2.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是指因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排放的放射性物质所产生的电离

辐射超过放射环境标准时,产生放射性污染而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现象。

3.电磁污染:电磁污染是指天然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

4.热污染:因能源浪费而引起环境增温效应并达到损害环境质量的程度的污染。二简答题:

1.噪声有哪些来源:1交通噪声2工业噪声3建筑噪声4社会生活噪声。

2.噪声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损伤听力,干扰睡眠,干扰交谈、通讯、思考,诱发各种疾

病,影响儿童智力和胎儿发育,引起烦恼,影响安全生产和降低劳动生产率。2对动物影响:噪声能对动物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病理性变化。

可使动物失去行为控制能力,出现烦躁不安、失去常态等现象,强噪声会引起动物死亡。

鸟类在噪声中会出现羽毛脱落,影响产卵率等。特强噪声会损伤仪器设备,甚至使仪器设备失效。由于受声频交变负载的反复作用,会使材料产生疲劳现象而断裂,这种现象叫声疲劳。轰声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它传播较远,影响范围较广。

3.噪声的控制:1降低噪声源的噪声2控制噪声传播3个人防护4采用吸声、隔声、消声

等技术。

4.电磁污染来源:天然电磁污染和人为电磁污染。

5.电磁污染的危害

电磁辐射影响电视、收音机、通讯系统及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电磁辐射波越短对人体的危害作用越强,会引起严重神经衰弱症状对视觉器官造成严重损伤,同时对生育技能也有显著不良影响。

6.电磁污染的防治:1电磁屏蔽2远距离控制和自动作业3个人保护。

剩余章节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者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p2

2.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环境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说明和描述。P329

3.环境现状评价:一般是根据近几年的环境监测资料对某地区的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评价。P330

4.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对一项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提出合理避免和消减负面环境影响的对策。P330

5.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可以描述成:“-个特定系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稳定地约束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的概率”,即“-个特定的系统成功地延伸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资源的承载能力。包括区域的生产能力、环境的缓冲能力、进程的稳定能力、管理的调节能力。

二简答题: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P349,P352)

答:

1.原则:.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

2.措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1)制定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使人名能够更加直接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活动进行评价。(2)制定条约或宣言,是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形成明确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3)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的消费生活想减轻环境负荷的方向转变。

(4)各有关国际组织和开发援助机构都把黄静保护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能力作为提供开发援助的重点领域。

2. 简述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其内容

类型:从范围和层次上划分:国家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从性质上划分: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内容: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区划、环境目标、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规划方案的选择、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

3、简述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水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

4、简述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

指数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模型预测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经济学评价法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河南城建学院****学年第*学期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 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一成品一消费一废物一生产系统。 4.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 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 人口环境容量

A 、高温、高湿 B 、低温、低湿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 受的最高人口数。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 遗传 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 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 和 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 堆肥 和 焚烧 。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 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 溶解度 、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D )情 况下(每小题1分,共10 分) 1.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 氮、磷浓度 叶绿素a 含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 分) 、填空题

环境学概论试题B卷1及答案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决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签名:学院专业学号级班 ··················密···················封·····················线··················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共印份数: 第1页共4页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08—09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2007级、2008级《环境学概论》试题(闭卷B卷)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三种 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8题,每题2分,共 16分)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环境学基础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环境结构: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容与方式。 3、环境规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实质: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产生: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发展:发展中国家:1人口激增和贫困2与城市化有关问题异常严重3自然资源消耗加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达国家:1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大气污染物急剧增加2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增加3室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3、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有:1探索全球围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探索全球围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3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4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4、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规律因素造成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 4、生态系统平衡阈值: 二简答题 1、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环保有哪些意 义? 结构:一是组成成分及其营养关系;二是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态。具体的说就是物种结构,营养结构,空间结构。 功能特性: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 意义:不仅解释自然界,而且要改造自然界,是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力工具。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因素:自然原因(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和人为原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当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等) 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包括哪些方面? 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4、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 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基本特征:1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2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3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失调的基本特征:1结构标志:出现了缺损2功能标志: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正常途径的中断。 体现在:1反馈机制2抵抗力3恢复力 第五章水污染及其控制

环境学导论复习资料总结

1. 大气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 污 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一成品一消费一废物一生产系统。 4.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 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 所能 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氮、磷浓度、叶绿素a含 量、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 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 和焚烧。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 蒸汽压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D )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D、低温、高湿 2. 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B )。 A.海啸 B.全球温室效应 C.火山喷发 D.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水旱灾害 3. 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 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大气标准为 A 。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09级7班《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概念:所谓环境,总是相对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 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行成的物质、能量自然现象的总体” 常简称为环境。 2、环境结构: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容与方式。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总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宏观概念。 3、环境规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4.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烟花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皂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 环境学把社会和自然的直接演化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制约关系,从多层次乃至高层次上讨论人与环境协调演化的具体途径。它涉及到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调整,社会经济模式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人与环境和谐,环境协同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规律与规划原理。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人口压力。第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第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的特点有: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计化,政治化。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第一,人口激增和贫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第三,自然资源消耗加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第一,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大气氮氧化物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并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第二,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增加,使全球环境的破坏和能源萎缩加速。第三,室环境污染突出。 3.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一、探索全球围自然环境烟花的规律 二、探索全球围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 四、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环境学概论试题库

第一章环境学基础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2.环境的分类: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1)自然环境: 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总称。 如阳光、空气、水、动物、植物等。 (2)社会环境: 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3.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物质组分。 4.环境分类: ★聚落环境: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 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竹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 村落环境(农村、渔村、山村) 城市环境:(城市)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土圈、水圈、和生物圈 相互制约、渗透、转化的交错带上。 自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土地、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 队、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一体。)★地质环境: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部分。(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星际环境) 5. 环境系统: 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环境系统内外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和交换:输入和输出。 6. 环境平衡(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或者说,在一定时空尺度内,系统的物质、能量的输入等于输出,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7. 环境的功能特性: (1)整体性: 人类环境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有限性: 空间、资源、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进入环境 的污染物量超出环境容量或自净能力时,就会环境恶化; (3)不可逆性: 能量流动不可逆,环境一旦破坏,不能彻底 回到原来的状态; (4)隐显性: 环境破坏的后果显现的时间性,如水俣病;

环境学原理

环境学原理 2005环境学原理 1、臭氧层存在的意义、形式和破坏机理,举例说 明。 2、分析POPS特征及生态效应 3、比较国民经济核算与绿色GDP不同点 4、论述我国流域环境问题及策略 5、举例说明复合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6、简述跨流域水资源环境管理面临的环境问题 7、举例论述水环境监测方案制定的程序与原则 8、论述环境危机的类型与实质 2006环境学原理 一、简述题 1. 资源耗竭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2. 环境科学思想方法的整体性原则 3. 生态城市环境管理基本原则 4. 清洁生产法与审计 5. 中国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6.环境物理污染类型与危害 二、论述题(任选两题) 1. 试述中国十一五期间面临的主要环境危机与对策 2. 以松花江为例,论述流域环境污染扩散涉及的环境学基本原理 3. 试述环境影响评价法对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 4. 以你周围环境问题和实际工作的实例,论述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及其保障条件 2007环境学原理 一、简答 1.阐述下垫面形状改变的环境效应 2.环境安全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3.分析植被覆盖率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 4.举例说明流域/区域环境污染监测布点原则 二、论述(任选两题) 1.论述点源与面源的异同点与控制对策 2.论述地球不同圈层中环境污染扩散与转化规律3.通过1-2个实例阐述中国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中适用的环境学原理 2008环境学原理 一、简述1. 城市地表径流的初降雨效应 2. 河口环境污染监测指标与选取原则 3. 循环经济基本原则规划要点与技术路线 4. 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承载力辨析 二、论述题(5必答,1-4任选其一) 1. 论述流域非点源污染形成机理 2. 阐述POPs典型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3. 近年来中国进入重大环境事故频发,请分析其规律、本质并提出对策。 4. 试论述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领域1-2个热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5. 结合你的专业背景,分析2008年初南方冰雪灾害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应对方案(格式按照科技论文写,题目自拟,包括中英文摘要和论文框架) 2010环境学原理 一简述题 1.根据循环经济学原理,中国节能减排政策。 2.根据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简述环境监测面临的挑战。 3.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简述流域上下游的生态补偿。 4.根据北京现在的大气环境质量,简述奥运后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 二论述题 1.从哥本哈根会议后,论述中国面临的碳减排的挑战。 2.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写一篇中英文综述。 3.论述下1-2个环境科学难题。 2011环境学原理 一、简答题(4小题,任选2题,共40分) 1、根据循环经济的原理,分析企业清洁生产的关键 2、根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分析环境监测如何保障公众安全 3、? 4、? 二、论述题(4小题,任选2题,共60分) 1、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分析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领域1-2个难题; 2、展望中国十二五期间的环境风险。 3、? 4、?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 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一、生态学基础 7、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8、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科学原理

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第二篇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篇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篇环境伦理观 第五篇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 第六篇清洁生产 第七篇环境与健康 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胡善风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任何事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人类与其生存发展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各学科的关注。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新的出路。上世纪40年代英国环境学家 A.莱奥伯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要重新确定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指出人类应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大自然中平等的成员。1972年6月,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强调了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即能开发利用大自然,就应当设法保护、治理大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共同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和其存在的意义,不再以人的需要取向为判别各种事物价值和效用的依据,而应以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判别依据。这就进一步要求人们在思想道德层面上进行变革。 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出现和逐渐加重,关于环境伦理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但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将伦理道德的视野扩展到了自然,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补充和升华。传统伦理道德只注意到了人对社会的依赖,而环境伦理则考虑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是对人类生存的社会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的双重关照。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制度、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律的约束,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运用环境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人们内心的信念,运用环境道德的规范和原则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组成结构的一门科学。() 2、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环境噪声就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嘈杂声。() 4、环境保护就是防治公害。() 5、生态工艺属于无污染工艺。() 6、逆温有利于大气扩散。() 7、发生逆温时上层的大气温度低于下层空气。() 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磷。() 9、我国工厂、车间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噪声最高不得超过85分贝。() 10、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好状态’的那个要素。() 1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12、采用无过失责任制是环保法中的通行做法。() 13、环境噪声就是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 14、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15、逆温不利于大气扩散。() 16、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17、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 1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氮。() 19、γ大于γd说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20、空气污染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大于水体污染。() 1 错 2 对 3 错 4 错 5 对 6 错 7 错8 对 9 错10 错

11 对12 对 13 对14 对 15 对16 对 17 对18 对(其实氮磷两个都是关键) 19 错20 对 自己是学环境的,按我们学的基本就是这样了~ 一、填空 2、所谓环境问题是指。 4 6 10 和颗粒物质。 11 < 12 14、环境问题的发展经历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三个阶段。 16、影响河流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有:、、 。温度、压力和水中溶解的盐 17、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可分为、、 、。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化性 /18、我国对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和两种控制方式。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P值控控制 19、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材料环境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材料的电化学基础 电解池:电能→化学能原电池:化学能→电能 原电池:一个系统由两个电极和与电极相接触的电解质组成,当两极间用导线连接起来,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则该系统称为原电池。 电池电动势:电池中离子的迁移和电子流动的驱动力是电极电位差。 原电池中,如果让电子回路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短路,则直到电池被破坏为止,电流将不停地在回路中流动,只是电流不再对外做功(如发光);电子自耗于电池内阴极还原反应中憾注金属阴极锌的离子化。这种外电路短路的电池称为腐蚀原电池。 依靠腐蚀原电池的作用而进行的腐蚀过程,称做电化学腐蚀。 腐蚀原电池的组成:阳极、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路。 电化学腐蚀的三种过程: (1)阳极过程:金属溶解,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并把等量电子留在金属上; (2)电流流动过程:电子通过金属从阳极转移到阴极;在溶液中,阳离子从阳级区向阴极区移动,阴离子从阴极区向阳极区移动; (3)阴极过程:溶液中的氧化剂接受从阳极流过来的电子后本身被还原。 电极定义:与离子导体相接触的电子导体。((一个)电极也称为半电池。)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由紧密层与分散层组成。 (1)紧密层厚度用d表示,d值决定于界面层的结构,特别是当两相中剩余电荷能够相互接近时,该层就紧密,d值则小。d值一般在1×10-8cm数量级。 (2)分散层厚度用δ表示,一般在1×10-6~1×10-7cm数量级,与浓度和温度

有关,扩散决定了分散层厚度δ值。 双电层的形成引起界面附近的电位跃,如图2-7所示,当金属带负电时,双电层 电位跃是负值,当金属带正电时,电位跃是正值,在溶液深处电位为零。 电极电位的定义:所谓某电极的电极电位是左侧为标准氢电极,右侧为该某电极 所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而电池的电动势是可测的。标准氢电极是氢压为单位逸度(若H2为理想气体,则 为1个大气压,0.1MPa)电解质溶液的氢离子活度为1的氢电极。 能斯特方程(电极电位的计算): 参比电极:参比电极是具有稳定的再现性高的电极电位,用于测定其他电极的电 极电位的电极。 氢电极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当具有不同电极电位的两个电极组成一个电池系统,且外电路短接时,就构成了一个腐蚀电池。当腐蚀电池的阳极和阴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 名词解释 : (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大气二次污染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 :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 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 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0 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02 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 氧化型 ( 汽车尾气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 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 污。 (2) 类别: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6. 遗传) ( 生态系统) 7. 8. ( 堆肥) (焚烧) 9. 10. (移动源) (固定源) 11. 12(山谷风) (海陆风) 13 14( 0— 1 20分贝) 2. (气压梯度力) (风) (湍流) 4. (空间辐射) (导线传播)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吸附交换) (络合- 螯合) (工业) (农业) (生活) ( COD ) ( BOD5) (在氮、磷过剩)(水华) (赤潮) 2分,共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30分) 1.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3. (总有机碳 TOC ) (总需氧量 TOD ) 5. (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 气)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环境问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污染物排放和过度开发资源; 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 济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3、在大气对流层中污染物易随空气发生垂直对流运动,在平流层中污染物易随地 球自转发生水平运动; 4、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的传输。 5、当Γ<Γd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6、大气中重要自由基产生于光离解。 7、在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时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该反应机制为: 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转化和增殖、自由基氧化NO 、链终止; 8、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从而保护生物,维持生态平衡; 9、洛杉矶烟雾也称为光化学烟雾。10、伦敦烟雾也称为硫酸型烟雾。 11、当降水的pH值 5.0 时,称为酸雨。 12、可吸入粒子是指粒径﹤10um 的颗粒物; 13、PAN是指大气中的过氧乙酰硝酸酯污染物; 14、水中异养生物利用自养生物产生的有机物为能源及材料构成生命体; 15、导致痛痛病的污染物是Cd ;16、导致水俁病的污染物是甲基汞。 17、腐殖质分子中含有多元环状结构,其上联接有-OH -COOH -CHO 等官 能团; 18、非离子型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

19、pH值在4.5至8.3之间时,水中碳酸的主要形态分别为CO2、H2CO3、 HCO3-; 20、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吸附、凝聚絮凝、溶解沉淀、配合、氧化还 原; 21、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分配、水解、光解、挥发、生物降解 22、次生矿物由物理分化和化学分化而成; 23、次生铝硅酸盐由硅氧四面体层和铝氢氧八面体层构成,它们是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 24、能引起温室气体效应的气体主要有CO2、CH4、CO 、CFCs 。 25、腐殖质中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称为腐黑物,可溶于稀碱但不溶于酸的部分称为腐殖酸,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的部分称为富黑酸。 26、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 ,两者占土壤总量的90%以上。 27、土壤及沉积物(底泥)对水中有机物的吸附作用(sorption)包括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 28、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有SO42-、NO3-、Cl-、HCO3-。 29、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三种方式。 30、天然水中的总酸度= [HCO3-] +2 [H2CO3*] + [H+] - [HO-]。 31、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湍流和浓度梯度的影响。 32、一般通过湿沉降过程去除大气中颗粒物的量约占总量的80%~90% ,而干沉降只有10%~20 。 33、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34、无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 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 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1.7《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解: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工程、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与构建工程以及其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某室内空气中03的浓度是0.08 X10-6(体积分数),求: (1)在1.013 X05Pa、25C下,用口g/n3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 X05Pa和15C下,0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