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形的变化教学设计

图形的变化教学设计

图形的变化教学设计
图形的变化教学设计

《图形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感受图形的变化。

2. 借助剪一剪活动,观察图形形成的过程,体会部分图形和完整图形的关系,并能快捷准确地剪出完整的图形。

3.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图形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制作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动手操作、演示法

教学准备

课件、彩色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淘气和笑笑在手工课上剪了一些漂亮的图形,你们看有什么?这些美丽的图案你在生活中见过吗?你都在什么地方见过?今天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折一折,做一做?

二、讲授新课

(一)剪一剪

1.你能剪一件小衣服吗?

要求看清书中的示意图,按照书中提示的方法和步骤自己试着剪一剪。(自己学习)

2.和你的同桌互相看一看,并说说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同学们都剪出来了吗?有没有没剪出来的?

4.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剪的。

根据学生出现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

(1)把纸对折,要注意什么?

(2)勾画一半图案。

(3)剪纸。按勾画的图案进行裁剪。

(4)打开图形,看看有什么变化。

A.左边和右边的图形形状是对称的。

B.对折后只要画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剪出完整的图形。

(5)操作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A.对折一定要对齐。

B.描线描得像不像很重要。

C.画图形前,仔细观察,要先画出图形的一半。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示图案画在对折后的一侧,即:

D.从不开口处开始画、剪。

(二)试一试

想办法得到后面三个图形。

个别辅导:教师在巡视指导时,着重观察、帮助那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活动完成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剪的。

学生汇报。

(三)说一说

操作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请结合具体的图形说一说。

小结:

A.对折一定要对齐。

B.画图形前,仔细观察,画出图形的一半。

C.一定要注意从不开口处开始画,剪。

(四)应用

同学们已撑握了折一折、剪一剪的方法,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一些更漂亮的、难度更大的图形,你们敢挑战吗?

三、总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在哪看到过类似的图形呢?收集你喜欢的图形,用这节课所学习的方法做一做。

板书设计

折一折做一做

A对折——要对齐

B描线——画图形的一半

C从不开口处开始画、剪

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玩一玩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 2. 能够自己动手解决有趣的图形或物体运动问题。 3.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旋转的特征,帮助学生积累平移和旋转的经验。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资源利用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师: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华容道游戏板 学生: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棋类商店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玩一玩,华容道(认识平移) 1.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了解故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分组活动。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前进、后退) 3.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4.小结:玩一玩,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真有数学的眼光。活动二:做一做,制作陀螺(认识旋转) 1.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活动:做一做,竹蜻蜓 1.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3.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做竹蜻蜓。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完整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

2021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图形变变变》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图形变变变》 1.在对图形拼折变形的过程中感知图形的变化。 2.对组合、分析图形感兴趣。 3.发展空间知觉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各种几何图形卡片、幼儿操作的几何图形若干。 一、出示各种几何图形,引导幼儿观察。 小朋友,你认识这些图形宝宝吗?都有哪些图形宝宝?图形宝宝有一个心愿,他们都想像变形金刚一样会变身。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帮助图形宝宝变身。 二、动手操作折图形。 1.师:示范拿一个正方形,请小朋友先看老师怎么帮正方形宝宝变身的,示范将图形对折。提问:正方形宝宝变身了,看变成什么呢? 幼:长方形。 看,老师再来变一变,又变成什么呢?

幼:三角形、一个大长方形、一个小长方形。 师:小朋友,刚才老师是怎么变的? 启发幼儿说出折一折。 对了,只要将图形宝宝轻轻一折,图形就变身了,小朋友你会变吗?请小朋友拿上桌上的正方形纸和老师一起来变。 师:你还会怎么变?看看能变成什么? 幼儿动手操作,可随便变化图形。 2.师:长方形宝宝也要变身了,大家一起来帮助它好吗? 拿出长方形,引导幼儿折变图形。 请几位幼儿到前面折变示范,表扬折的好的幼儿。 师:引导幼儿说出长方形宝宝可以变成什么? 幼儿边动手操作边学说长方形宝宝变成了什么。

3.老师引导幼儿再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进行折变,分组进行看看哪组的小朋友变的多,变的快。 幼儿分组给三角形,圆形、梯形、三角形进行折变。 三、运用图形拼物体下面我们一起玩个拼图游戏吧!看看这些图形宝宝在一起时能拼出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动手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有谁愿意上来给我示范一个拼图?(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拼)师:我们还可以拼出很多的图形,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看谁拼的好看,拼的东西多,我们来比一比。 四、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幼儿拼图。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都开动脑筋把我们图形宝宝变成了另外一种图形宝宝,你们真厉害! 五、活动延伸:

图形的变化规律教案及练习题

2.9.1图形的变化规律 课型新授使用人 主备人冯莉修改人王晓玮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第九单元P115-P116的例1和练习二十三的1、2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主题图)、水果贴纸、正方形图片若干、正方形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或主题图】 师:最近小东家买了新房子,邀请小明去他家做客,看,这是小明给他家设计的墙壁和地板的图案,可是小东看了却在那边大叫,说:“小明,你怎么这样设计呀,乱七八糟的。可小明却说:“我设计的图案有规律呀!”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小东找一找规律吗?今天我们就来帮小东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看小明设计的墙面,墙面图案的排列有规律吗?如果有,有什么规律,先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生讨论,师巡视) (1)小组讨论。 (2)反馈:引导学生说规律,注意语言表达清楚。 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等。 (3)课件演示规律,深化认识。 横看:师生边演示边解说,得出规律[课件演示] 师:横着看:每行都有哪几种图形?上下行的图形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生1:每行都有圆、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四种图形; 生2:上下行的图形位置是把第一行左边第一个移到了最后。 师:观察变化后的图形与第二行图形,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图形

一、计算题。( 共101题) 1.图2-26是由四个扁而长的圆圈组成的,在交点处有8个小圆圈.请你把1、2、3、4、5、6、7、8这八个数分别填在8个小圆圈中。要求每个扁长圆圈上的四个数字的和都等于18。 2.在图2-24中,三个圆圈两两相交形成七块小区域,分别填上1~7七个自然数,在一些小区域中,自然数3、5、7三个数已填好,请你把其余的数填到空着的小区域中,要求每个圆圈中四个数的和都是15。 3.图2-23中有三个大圆,在大圆的交点上有六个小圆圈。请你把1、2、3、4、5、6六个数分别填在六个小圆圈里,要求每个大圆上的四个小圆圈中的数之和都是14。 4.将2、4、6、8、10、12、14、16、18填在下面图表,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相等。 5.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形,找出变化规律,猜猜在第3组的右框空白格内填一个什么

样的图? 6.请看下图,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7.仔细观察这些图案可以发现,他们是按照下面这5个图案为一组,循环往复排列的,请问第52个图形是什么? 8.把上面一排的立体图形剪开,可以剪成下面哪种图形的样子?动手试一试。 9.请把下图中长方形分成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块,然后再拼成一个正方形. 10.在空格中填入合适的数

11.下图表示"宝塔",它们的层数不同,但都是由一样大的小三角形摆成的。仔细观察后,请你回答: (1)五层的"宝塔"的最下层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 (2)整个五层"宝塔"一共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 (3) 从第(1)到第(10)的十个"宝塔",共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 12.数一数,有( )个长方形。 13.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四部分,你能行吗? 14.请你将下面的图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的宣传板,上面从左到右写着"快乐学习"几个字。请你在大长方形图中将这几个字表示出来。

一年级数学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案及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案及 练习题 1.8.1找规律 课型新授课学校使用教师: 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例1、例2、例3及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重点、难点: 理解“有规律的排列”。 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黄花6朵、红花3朵、教学挂图、有规律的图片。 学生准备: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猜花游戏。 师:我知道小朋友都喜欢玩游戏,现在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花盒,盒子里有很多很多花,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师:好!请看什么颜色的? 生:黄色。 师:老师再抽出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黄色。 师:这一朵呢?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猜一猜,老师抽出的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可能说是红色,也可能说是黄色。 师:下一朵呢? 生猜,师抽花验证学生的猜想:依次抽出黄色、红色。 师:老师现在让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后面两朵是什么颜色的?你怎么想到是黄色的呢? 师:猜一猜最后一朵是什么颜色的? 揭示课题。 师:刚才在猜的时候,老师发现,一开始有小朋友猜错

了,可是后来小朋友们越 猜越准,我想你们一定有什么窍门,能告诉我吗? 生:它们是两朵黄一朵红,两朵黄一朵红,再两朵黄一朵红的, 师:你说的真棒,其他小朋友们也都是这样想的吗?像这样两朵黄一朵红,两朵黄一朵红排列的就叫有规律地排列,请小朋友和我一起读一遍。 二、感知规律,认识简单的规律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规律啊,有很多,你们想找出它们的规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请小朋友们一起看黑板。 师:瞧,一群小朋友们正在联欢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面里哪些地方排列是有规律的?找到后在小组内说一说,看谁找的多? 四人小组讨论联欢会上的规律。 学生汇报: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彩旗的规律。 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黄色的。 生2:我猜也是黄色的。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都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图形的变化规律

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 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 4 7 10 (2)4 6 8 10 (3)△▲△▲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1、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第一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课题图形的变化规律115页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重点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难点发现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具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小朋友,你们看到过图形这样的排列吗?(出示水果列)这种排列我们说它 们是有规律的。出示课题:找规律。一年级时我们学过“找规律”,你能找出下面图形的下一个是什么吗?(出示课件) 小结:像这些图形按一定顺序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我们叫做“重复排列规 律”。(板书)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动物图 1、小朋友们,今天动物园里正在召开运动会呢?你瞧,他们在小猴的指挥下排 好了整齐的队伍。你能在他们的排列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吗?请大家先自己思考一 下,然后跟你的同桌讨论,说说他们的排列规律? 2、反馈(1)指名说说发现的规律。第一小队小熊排在最前面、第二小队里, 在第一小队里排第一的小熊跑到最后了,其他每个动物都向前移动一个位置。(课件出示)那么第三小队又是怎么排列的呢?你能用刚才的说法来说说吗? (2)小朋友我们刚才已经发现了小动物横着排列的规律,那么你还可以怎 么来观察? 3、同桌按照一定的要求规范的说说排列规律。 (二)瓷砖图 1、快中午了,小动物们要吃中饭了。他们来到了厨房,厨房漂亮极了,厨房的

哪里有规律呢?我们先来看看壁砖,你能说说它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 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2、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 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观察的角度不同来寻找规律(2)从图形的位置不同来寻找规律(3)从图形的排列不同来寻找规律 3、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 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板书) 4、你能说说循环排列的特点吗? 5、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练一练 1、我们发现了图形的这么多的规律,现在老师要来跟大家做个游戏,请你猜一 猜,缺少的是什么水果?(课件出示) 2、看来大家学得还不错,一下子就猜出来了,那请你学着自己找出图形的排列 规律,并在练习纸上把它画出来。(画一画) 3、独立完成做一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练习纸做一做) 强调这一题和前面几题的不同。(他的规律是和前面的倒过来的) 4、如果我们把图形换成了数和字,你还能找到规律吗?请你在练习纸上写下来。 三、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图案。 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现象到处都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出示) 四、小结。 1、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呢?你有什么收获呀? 2、对呀,我们学了找规律,现在你知道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哪几种?(重复排列 规律、循环排列规律)

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 长颈鹿——图形的变化 1教案 河大版

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长颈鹿——图形的变化 1 教案河大版 1、学习目标:学习选定工具的使用。 2、能力目标:学会改变图片的大小的方法。掌握复制-粘贴的操作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教学重点:图形的复制过程、移动及改变大小。第3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们的绘画过程中,有时需要画好多的同样的图形,一个一个的画起来费时费力,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跟我来吧! 二、复制粘贴图形第一步:用选定工具选定一个图形。第二步:在选定区域里单击右键,打开快捷菜单,选择“复制”命令。第三步:在画布的任意处右键单击,打开快捷菜单,选择“粘贴”命令。在画面的左上角出现复制出来的图形。第四步:鼠标指针指向复制的图形。按住左键拖动到适当的位置,并且调整图形的大小。第五步:完成调整后,在图形外的任意处单击。结束操作。选定有两种,一种是矩形选定,另一种是任意选定。任意选定工具比矩形选定工具方便实用,有时选定的图形不是规则的矩形,使用矩形选定要影响其他的图形,这时可以使用任意选定工具沿着图形的边缘轮廓绕一圈,围住的部分被选定。再复

制或移动就可以了。选定一个图形后,按键盘上的delete键,可以删除图形。具体操作:第一步:用取色工具,选取画纸色,并设为背景色。第二步:单击选定工具。第三步:在工具样式区选取“透明”。第四步:拖动鼠标,选定长颈鹿。出现矩形框。第五步:单击“编辑”菜单,单击“复制”。第六步:单击“编辑”菜单,单击“粘贴”。出现复制的图形。第七步:把鼠标指向复制的图像,按住左键移动图像到适当位置。第八步:把鼠标指针移动到四角或边的控点上,指针变为双向箭头,按住鼠标,调整图像大小。第九步:在图像的外部单击鼠标,选定框消失。第4课时上机练习,制作《长颈鹿一家》,注意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任意形状的裁剪”。

找规律(图形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找规律(图形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组名:组员姓名: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观察、拼摆、涂色等活动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我能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在活动中我会体会教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 学习过程: 课前独学 家长陪学,真情体验(预习教材85页例1,并完成下题) 1、接下来是什么颜色? 2 ■●■●■●■●■● 3、让孩子圈出上图重复的部分。 4、与孩子一起观察1、2题,说说两幅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5、不懂的问题:

课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测独学情况。 三、小组讨论 1、互相说说独学部分的两幅图有什么规律? 2、组长针对小组成员不会的问题,进行讲解,纠正答案。 师:在找规律中,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四、合作探究(学具操作) 小组合作,把不同的图片有规律的排列起来,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五、课堂练习 1、接着涂 ■■■■■■■■■■□□ ▲▲▲▲▲▲▲▲▲▲△△ 2、画一画。(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 3、涂出自己喜欢并有规律的颜色。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涂色等活动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喜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 彩色笔、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况导入 师:老师这有一串宝石项链,不小心丢失了一颗宝石你知道丢失的是哪一颗宝石吗?请你猜猜看(出示教具)。 让学生猜一猜,猜对的给予表扬。 师问:你怎么知道这串项链丢失的是红宝石呢?

新北师大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情导入 1.观察体验。 老师这有一张我们班同学军训时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你们能看出来是谁吗?(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四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这么漂亮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4:1,宽的比也是4: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4:1的比放大。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

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肯定是11+5=16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55

《图形的变化》教学案

---------------------------------------------------------------最新资料推荐------------------------------------------------------ 《图形的变化》教学案 《图形的变化》》教学案学科数学学校镇江四中教者班级七(5)课题图形的变化课型探究地点七(5)班时间 2010.12 课程分析: (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新课标》强调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学,本案例以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基本图形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学习要注重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观察生活,学会数学交流,会用数学的方式推理,会用数学的观点,思想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设计问题: 复杂问题是由简单问题构成的,学会分析复杂问题的形成过程,目的是学会将处理问题的过程简单化 1、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漂亮的图片,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基本图案经过适当的变化得到的,那么这些变化是什么呢? 2、长方形纸板绕它的一条边旋转 1 周;直角三角尺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 1周; 一枚硬币在桌面上竖直快速旋转.它们分别形成怎样的几何体? 3、下列图形绕轴旋转一周能形成怎样 1 / 6

的几何体? 4、举出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5、沿点划线折叠后形成怎样的图形?请试着画出来 6、两块相同的含30的直角三角尺,将相等的边拼在一起,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图形?并说出名称. 7、你能说出下面图案是怎样形成的吗?(点题)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变化,初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数学活动,体验共同合作而成功的快乐,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感受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变化教学难点: 探索图形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教学方法: 操作探究法活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所需设备: 教师事先利用电脑设计好活动二中学生操作用纸,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每人准备剪刀、彩笔、彩笔、长方形纸片若干,并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组至少有一对大小相同的含 30的直角三角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呈现一组图片提问:

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开发脚本 学科:小学数学学段:第一学段 学科领域:数与代数知识板块:探索规律 所属教学内容:找规律 重点:①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②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重(难)点:等差变化规律 作者: XXX 单位:衡阳市XXX小学电话: 审稿人: XXX 单位:长沙市开福区教科培中心电话: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 (一)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出现。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找出事物中隐含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唤起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重、难点分析及解决策略 (一)重点 重点①: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1、分析

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一些简单的排列规律,这就需要通过平时的仔细观察和实验活动来发现。简单的排列规律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在找规律的过程中,确定规律组是关键,只要确定了规律组就能够很快的判断出将要重复出现的图形或数字。 2、解决策略 低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创设情景,引发他们的兴趣。图形变化规律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低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的同时,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教师可以组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组。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重点②: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1、分析 在学习过简单图形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增加每种图形的个数的变化,并且还增加了与图形相对应的数字。但这里的的数字变化规律不需要通过计算之间差的关系来判断规律,是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教学数字变化规律。为以后学习数字变化规律奠定基础。 2、解决策略 教学时,要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或图片找出图片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说出图形在数量上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和以往学的有什么不同没有?然后引导学生在图形的下方给出相应的数字,并对着图形找数字的变化规律。 (二)重(难)点: 等差变化规律 1、分析 因为在等差变化规律中,已不再是通过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找规律,也不再是一组事物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而是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差来找规律。这和已往学习的找规律内容不同。 2、解决策略 结合图形,通过摆图形或小棒,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再计算相邻两项数量差来找出等差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多计算几个连续的相邻两项的数量差,从而可以很轻松直观的看出

二年级数学下 第九单元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案设计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和练习二十三的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已经能够在图上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而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例2 1、独立思考: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 2、组内交流: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拿出学具试一试,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全班反馈: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根据正方形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最有一个肯定是11+5=16) (二)模仿创造: 你能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1、独立思考创造。 2、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116页做一做: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把你找到的规律告诉大家,括号里应该填几?为什么? 2、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4、19、()、 (2)96、()、76、66、56、46 3、完成课本117页第3题。 思考什么规律再填空 4、完成课本118页第4题。 思考什么规律再填空 四、课堂作业: 找规律填空(有困难的先摆图再填空):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3-84页内容。 《旋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旋转。 教师:旋转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在二年级下册,我们已经初步学习过旋转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旋转现象。(出示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有些旋转现象可能不够典型,容易淡化概念的本质,甚至产生歧义,对学生建立正确表象产生干扰,在教学时选取的实例特别要注意。在这里特意选用教科书上的典型实例,特别是旋转角度不是360°的道闸、秋千等,充分感知旋转现象。 (二)探究新知 1.通过粉笔的不同旋转,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1)感知旋转方向。 教师:下面进行眼力大考查,看谁观察最仔细,如果你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马上举手,好吗?第一组,开始。 老师用粉笔绕同一点,旋转角度相同,但旋转方向相反,做两次动作。 教师:你发现这两次有什么区别吗? 预设:旋转的方向不同。(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板书:方向) 教师:(老师再一次做顺时针方向旋转动作)像这种方向的旋转,和生活中谁的旋转方向是一样的?叫什么旋转?

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案 第二课时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一、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6页情境图和做一做及第89页练习二十的第2题。 “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是“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在学习了简单的图形的规律后,本节课用图形和数字来表示一个模式,了解规律中关系的多样化,在“数”和“形”之间建立关系。 核心能力 “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这节课,通过口头描述规律、圈出规律的“核心”、创造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并理解“数”和“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习目标 .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发现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借助例2的情境图,会根据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的排列方式。 学习重点 发现图形和数字排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会根据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的排列方式。 配套资 实施资源:《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名师教学 二、学习设计 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预习课本第86页,说一说图中有什么,思考:它们是怎么排列的。数字与图形之间有规律吗? .练习 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 你能自己画出有规律的图案或写出有规律的一组数吗? 课堂设计 .复习导入 出示图形,下一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师:上一节课我们找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这一节课我们要在图形和数字的排列中继续寻找规律。揭示课题。今天

学习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复习,从图形的规律自然的引出图形与数字之间的规律,从而揭示课题。】.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引导观察,认识规律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一行排列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师:接下来继续观察这些数字的排列。 师:数字的排列和图形的排列有什么关系? 活动1:学生观察主题图,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中行和第二行的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圈出重复的一组。并小组展示。 师:如果去掉行的图片,你能直接说出第二行数字的排列规律吗? 师:请你继续观察小鸡图和数字的排列有规律吗?有什么样的规律? 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活动2:自己尝试用小棒摆图案,并写出相应的数字。 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图案,说一说摆出的规律,并写出相应的数字规律。小组展示。 活动3:动手画一画,深化规律

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例1、例2、例3及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重点、难点: 1.理解“有规律的排列”。 2.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黄花6朵、红花3朵、教学挂图、有规律的图片。 学生准备: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猜花游戏。 师:我知道小朋友都喜欢玩游戏,现在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花盒,盒子里有很多很多花,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师:好!请看(师抽出一朵黄花)什么颜色的? 生:黄色。 师:老师再抽出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黄色。 师:这一朵呢?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猜一猜,老师抽出的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可能说是红色,也可能说是黄色。 师:下一朵呢? 生猜,师抽花验证学生的猜想:依次抽出黄色、红色。 师:老师现在让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后面两朵是什么颜色的?你怎么想到是黄色的呢?(生说理由) 师:猜一猜最后一朵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2.(把花展示到黑板上)揭示课题。 师:刚才在猜的时候,老师发现,一开始有小朋友猜错了,可是后来小朋友们越 猜越准,我想你们一定有什么窍门,能告诉我吗? 生:它们是两朵黄一朵红,两朵黄一朵红,再两朵黄一朵红的,(生边说师边画虚线隔开。) 师:你说的真棒,其他小朋友们也都是这样想的吗?(是)像这样两朵黄一朵红,两朵 黄一朵红排列的就叫有规律地排列(边说边板书规律),请小朋友和我一起读一遍。 二、感知规律,认识简单的规律 1.师:生活中,像这样的规律啊,有很多,你们想找出它们的规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 规律(板书:找),请小朋友们一起看黑板。(出示教学挂图:联欢图) 师:瞧,一群小朋友们正在联欢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面里哪些地方排列是有规律的?找到后在小组内说一说,看谁找的多? (1)四人小组讨论联欢会上的规律。 (2)学生汇报: 2.(指导看彩旗图)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彩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黄色的。 生2:我猜也是黄色的。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都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3.(指导看彩花图和灯笼图)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和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和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把你发现的小秘密小声的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生:彩花是按绿花、红花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花是红色的。 生:灯笼是按照紫、金黄,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师:小朋友们真棒,会场布置的规律我们找到了,那跳舞的小朋友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呢?(指导看小朋友队伍的图)最后一个小朋友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跳舞的小朋友是按一女一男的规律站的。所以最后一个小朋友是女生。 4.明确“一组”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彩旗、灯笼、小花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指彩旗、灯笼、小花、

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教学设计 课题: 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有重要意义。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第89页例1至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到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投影出示:一串美丽的珠子) 有一串珠子,不小心被弄断了,丢失了一颗珠子,你知道丢失的是哪一颗珠子吗?请你猜猜看。让学生猜一猜,猜对的要给予表扬。 揭题: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秩序的排列,就是一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规律的认识积累丰富的表象。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板书:找规律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引导探究。(教材第88页主题图) 课件演示:同学们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图。 (1)请学生说一说从画面上都看到了什么? (2)汇报结果,谁愿意来说给全班听一听。有补充的吗? 课件出示彩旗图,让学生猜一猜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答案,并问:你是怎么想的?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图形的变化》教案

小学数学二级上册 《图形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平移、旋转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知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上手工课吗?都会做什么手工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淘气和笑笑在手工课上剪的一些漂亮的图案。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2.明确目标。 二、新课学习

1.剪背心。 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剪出这样漂亮的图案吗? 先看看要想剪出一件小背心,该怎么做呢?说给大家听。 2.想办法得到上面的几个图案。 你有办法剪出上面其他几个图案吗?说说你的剪法。 小组内尝试讨论,全班交流。 小组内试着剪出这些图案。 3.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对称现象,你知道哪些呢? 。 4.认识平移。 (1)你们听说过游戏“华容道”吗? (2)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曹操从华容道逃走?在小组里讨论,试一试。 (3)能让曹操从华容道逃走吗?你发现了什么?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游戏类似的平移现象,你能说出几种吗? 5.认识旋转。 (1)生活中有平移的现象,还有旋转的现象,比如我们喜欢玩的陀螺。现在拿出我们准备好的硬纸板和火柴棍,试着制作陀螺。 在制作之前,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小组内讨论研究,班级交流。 6.动手制作陀螺。 7.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旋转的现象呢?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案

图形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例1、例2、例3及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重点、难点: 1.理解“有规律的排列”。 2.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黄花6朵、红花3朵、教学挂图、有规律的图片。 学生准备: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猜花游戏。 师:我知道小朋友都喜欢玩游戏,现在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花盒,盒子里有很多很多花,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师:好!请看(师抽出一朵黄花)什么颜色的? 生:黄色。 师:老师再抽出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黄色。 师:这一朵呢?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猜一猜,老师抽出的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可能说是红色,也可能说是黄色。 师:下一朵呢? 生猜,师抽花验证学生的猜想:依次抽出黄色、红色。 师:老师现在让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后面两朵是什么颜色的?你怎么想到是黄色的呢?(生说理由) 师:猜一猜最后一朵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2.(把花展示到黑板上)揭示课题。 师:刚才在猜的时候,老师发现,一开始有小朋友猜错了,可是后来小朋友们越 猜越准,我想你们一定有什么窍门,能告诉我吗? 生:它们是两朵黄一朵红,两朵黄一朵红,再两朵黄一朵红的,(生边说师边画虚线隔开。)师:你说的真棒,其他小朋友们也都是这样想的吗?(是)像这样两朵黄一朵红,两朵黄一朵红排列的就叫有规律地排列(边说边板书规律),请小朋友和我一起读一遍。 二、感知规律,认识简单的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