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生态人格培育

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生态人格培育

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生态人格培育
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生态人格培育

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生态人格培育

作者:骆方金孔静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前工业文明时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相对缓和,人口生存和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尚未超出自然的承载力,而工业文明在创造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差甚远。解决我国人与自然、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培育公民的生态人格。

一、生态人格及其构成

当前人们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多的是注重资源适度开发、环境治理等保障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器物与制度层面,而在人对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关注则严重缺失。如果缺少了人文精神,再高明的科技手段和制度也只能对生态危机起到暂时性补救作用,却无法为文明提供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因为这种动力只能来自于人的心灵。因此,我们必须要更新现代文明模式,培育公民的生态人格。所谓生态人格,是指人所具备的基于现代生态文明观的对自然的科学认知、情感投入、尊重信仰和行为体现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

生态人格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第一,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主要包括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绿色财富观。生态价值观是人对生态满足其需要之功用的价值认知和态度。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采取极具功利性的攫取态度,结果造成了生态危机,危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生存。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看作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承认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索取与回馈的统一。绿色财富观认为,人类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必要性、正当性和合理性;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标志的人类影响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极大增强,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以及生态承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创造社会财富活动的自然因素和自然规律的制约性,决定了人类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有限性和对资源利用的选择性和高效性,决定了财富创造的人性化、科学化以及财富分配的公平化和财富消费的理性化。

第二,生态认知。认识和掌握有关生态学知识、理论是生态人格形成的基础。生态人格形成对主体所应具备的生态知识的要求具有层次性。生态人格形成对生态知识的要求分为必备层次和较高层次。必备层次是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意义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资源环境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物质前提,生态环境状况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的生活和生存状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就是珍爱人自身。较高层次是对生态知识理论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对绝大多数非生态研究和工作者而言,生态人格对生态知识的要求必须达到第一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

第三,绿色情怀。这是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基础上对自然的一种情感投入。生态人格的绿色情怀要求把自然当作共生共存、互利互惠的伙伴,而非可以肆意开发和征服的对象,对自然注入深挚的情感,崇敬尊重自然,感激善待自然。

第四,行为体现。这是主体对自然采取的一种实际行为,是维系生态平衡的实践,要求主体把对自然的认知、态度、情感落实体现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并形成行为习惯。以上四个方面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系统,是生态人格的有机构成。生态人格培育就是通过教育和法制等有效机制使主体树立生态文明观,认识生态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养成对生态深挚的情感,掌握必备的生态保护知识和方法,落实和体现在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之中。二、生态人格培育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为生态人格培育指明了方向。

(一)培育生态人格是共建绿色家园的需要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绿色家园”建设不仅指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还包括社区、城市、乡村,乃至整个国家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善。“绿色家园”意识对于构筑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培养人们的生态责任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构筑“绿色家园”需要人民群众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人格的形成。只有培育起民众的生态人格,人民群众才会自觉地承担生态责任,把生态环保意识转变为生态环保行动;只有培育起广大民众的生态人格,“绿色家园”建设才有强大的主体动力。

(二)培育生态人格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需要

绿色经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追求和实现绿色财富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前提,以促进资源集约化利用和环境改善的技术为手段,实现人口再生产、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统一的经济形态。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都是为了发展绿色经济。由于人民群众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因此,一方面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同时,只有人民群众具备了生态人格,绿色经济的发展才有了主体保障。(三)培育生态人格是共享绿色财富的需要

绿色财富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自然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绿色财富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人格之绿色财富观的基本内涵。发展绿色经济,共建绿色家园,已经并将使人民享有更加丰富的绿色财富: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绿色GDP的增长;绿色产业和绿色生产条件的发展使劳动者能够享受绿色生产过程和绿色产品;共同富裕使人民共同享有绿色发展成果;民众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提升成为创造绿色财富、实现绿色发展的精神财富,等等。

三、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生态人格培育的路径选择

科学发展观倡导生态文明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或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培育人们的生态人格。

(一)生态人格培育的特点

1.时代性。生态文明时代倡行生态理念、生态经济、绿色政治、绿色生存、绿色发展、非人类中心主义,等等。因此,生态人格培育是生态文明时代每一个现代公民必需经历的过程,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是一个合格的理性生态人。

2.综合性。从内容上讲,生态人格培育,综合了生态学、环境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原理;从方法上讲,生态人格培育整合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环境与网络等多种教育方式;从过程上讲,包括了认知、情感、信仰、意志和行为等环节的内化与外化。

3.全民性。生态人格培育的全民性表明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家园、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全民参与特点。生态家园建设不是某一部分人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全社会人人必须履行的职责。

4.层次性。从生态人格培育的要求看,可分为基本层次和高层次要求。对绝大多数民众而言,生态人格培育要求只能或只需达到基本层次,即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尊重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并形成行为习惯;高层次要求是,确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了解自然,掌握维护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为维护生态平衡作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和贡献。从

市场主体看,作为生产者、消费者、企业家、政府决策和管理者等不同的社会角色,要在生产、消费、交换、企业发展策略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共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地域范围来看,涉及社区、区域、国家和全球范围的生态人格培育。从阶段性、时序性和时效性来看,生态人格的培育在人的不同的生命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效果。

(二)生态人格培育的路径选择

第一,实行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为生态人格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所谓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即在生态文明时代,政府为了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目标,充分运用其拥有的权力和资源,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推动、引导、监督、协调、示范、规范、强化和促进全社会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理。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政府生态责任机制。只有实行生态责任机制,才能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增强环保监督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使公民形成良好的生态人格。

第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提高企业、农民的生态责任,培育企业员工和农民的生态人格。所谓企业绿色责任是指在生态文明时代,企业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要求,对保护生态环境所承担的责任。农民绿色责任是农民对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所承担的责任。一方面国家利用产业政策和税收、利率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实现“盈利”与“环保”的双重目标;另一方面,企业决策管理者要增强生态意识,自觉承担生态责任,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培育员工的生态人格。农村应加大改造能源结构的力度,使用环保能源;同时,让农民了解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和农民健康的危害,从而使农民树立生态人格。

第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生态人格培育中的作用,形成生态人格培育的合力。在生态人格培育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从生态人格培育的实效性与时序性、阶段性的关系来看,从幼儿园(尽管属于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到大学,生态人格培育的实效性是随时间推移而递减的,因此,生态人格培育应从小尽早开始,生态人格培育的内容和形式要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相适应。在学校生态人格培育中要注重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创建“绿色校园”。在校园总体规划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按生态学原理,给生态环境留有足够的空间,建设绿色校园,为生态人格培育营造生态环境。在创建“绿色校园”的过程中,要以绿色理念来推动绿色管理,以绿色管理来促进绿色科研和绿色教育,共创校园的绿色文明,取得创建工作的整体效益。

家庭教育是生态人格培育的基础。家庭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在文明承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人格的塑造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生态人格培育应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培养家庭成员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度理性的消费观,使其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体现生态化的要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态人格。为了提高家庭教育对生态人格培育的实效性,应强化婚育前生态人格教育,培育年轻父母的生态人格,从而为下一代人的生态人格培育奠定基础。

社会教育是生态人格培育的保障。要将生态人格培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营造和形成人人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使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协同配合,立体覆盖,宣传和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宣传和保护工作,如村镇、街道等基层组织,招募环保宣传志愿者,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国家的生态政策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强化对生态环境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生态环境保护绩效纳入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考评范围,形成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在乡村和社区开展生态模范评比活动,对生态模范村、生态模范户和生态模范个人进行以精神为主的奖励,促使爱护生态环境社会风尚的形成,形成

生态人格培育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优化生态人格培育的法制环境,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严格环境执法,为公民生态人格的形成提供法制保障。

总之,在生态文明时代,培育具有生态人格的公民对于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人格,使生态文明观内化为个体的信念和信仰,再外化为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习惯,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一)整合思维的培养。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二)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三)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四)想象思维的培养。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答: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实质 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面临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进行了思考。 1962年: <寂静的春天> 美国Carson 1972年: <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 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之后,人们提出了新观念,新口号: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不是我们从上代人手里继承下来的, 而是我们从下代人手里借来的。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3、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持续性:不应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共同性:共同目标,共同努力。 (三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

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中国迫切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比世界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得多,而且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资源的消耗十分严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突出表现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 二、我国对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做的努力: 中央再三强调要实施科学发展观;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的社会;要改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要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 1、率先于1993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2、制定并实施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3、制定和完善了120多部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 4、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部门、多层次运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5、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环境国际合作。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好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好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近年来,随着“公交优先”政策的深入实施,社会对公共交通企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工会组织就是要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工会工作新思路。 一、抓住职工利益为本一点,增强企业凝聚力。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具体到工会工作来说,首先是要把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作为公交企业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尊重职工群众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职工办好企业,最充分地调动起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职工参与发展城市公交,不断提高运行服务质量及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公交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因此,做好工会工作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在这方面,青岛公交集团坚持了一些良好的做法,如:加强厂务公开工作,充分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立起和谐的劳动关系,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生产和民主管理的热情;尊重职工的创造,广泛开展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班组活动,重奖生产发明和

技术革新,兴起科技强企之风; 培养职工各项生产技能,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公交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先模人物培养,坚持人才发展战略,建立人才提拔选用和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发挥先模人物在企业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影响力、带动力; 强化品牌服务意识,推出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品牌线路,体现了人本意识,提升了服务水准和企业形象; 深化行风建设,通过评选市民满意线路、开通监督热线等方式,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保障公交发展成果由全社会共享。这些工作,都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做到发展为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是要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车厢、和谐线路。二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实施和谐管理。青岛公交在班组管理、现场管理、基础管理、产品管理、质量管理,总之是在对一切人际管理中始终注重培育和谐精神, 二、抓住职工培训主线,提升整体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工会工作,一定要把握好工会定位,处理好与企业利益的关系,工会代表职工群众,在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的过程中,要抓住企业发展这个关键,通过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创新必须求真,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创新必须务实,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的提出与发展,说明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中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科学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践既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现实检验,又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本身提供了一步丰富与发展宝贵资料。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于几大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理性思考和果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 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理论新贡献。要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新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容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 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 应该做到: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人类自始至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否定和摆脱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之死必将导致人类之死。人类即便为了生存改造自然,也必须服从自然规律。然而,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巨大的本质力量不断地膨胀,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支配下不断地向自然界进行掠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人类还在对自己的物质成果沾沾自喜的时候,人类已经陷入了恶劣生态环境的困扰与折磨中。因此,目前人类只有一种选择来弥补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那就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同自然界的主奴关系,走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在全社会长期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的道德建设理论宣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德育的实践活动,使生态自觉、生态关心成为一名普通地球人的良知。唯有首先转变观念,人类才能在实践中展开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赶超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战略,采取追求国民经济总产值高速增长和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也极不合理。工农业中高消费、高污染、低效益的以量取胜的产业居多。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到:首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继续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技结合传统农技,在不对土壤、水资源进行破坏的前提下,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的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其次,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费的工业发展路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市场

全球視野中的明清市場 岸本美緒 前言 從十六世紀以來,美洲和日本的白銀大量地流入中國--這一事實很久以前已成為明清史研究者的共識。這十多年來,在「全球歷史 (global history)」的研究潮流中,明清中國的白銀吸收力重新為世界研究者所關注。雖然如此,明清中國為甚麼能夠吸收如此大量的白銀?海外白銀給予中國國內經濟以如何影響?中國國內經濟是否依靠海外白銀的流入?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仍然成為研究者們爭論的對象。之所以然,大概因為研究者們對明清時代「市場」的性質沒有在方法論上進行充分討論,各自採用的理論模式之間欠缺反復琢磨的機會。在本文中,筆者對近年來圍繞明清中國白銀流入而展開的論戰(本文中姑且略稱「白銀論戰」),主要從市場性質這一方面來進行初步整理1,儘量弄清各位論者主張背後的市場觀,來摸索解決問題的線索。 白銀論戰的前史 海外白銀流入中國是中國經濟史研究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起步以來的重要問題之一。Blair and Robertson編《菲律賓諸島誌》(1905)、H. B. Morse的《東印度公司中國貿易編年誌》(1926-29)等資料性著作中包含大量有關白銀流入的記載。到了1930年代,小竹文夫、百瀨弘、梁方仲等學者使用這些資料開始研究白銀流入中國的具體經過。當時他們對明清經濟的性質有甚麼看法呢?小竹文夫雖然在他有關白銀流入的論文中沒有明確地討論當時的經濟性質問題,但他在另一篇論文中強調近世2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的方面來看並不是「封建社會」。小竹認為近世中國人除了「農民式自足性特徵」外,還有「商人式交易性特徵」,他似乎把白銀流入這一事實結合於近世中國商品經濟的自由發展。百瀨弘在他極其翔實的白銀流入研究中也沒有提到明清經濟性質問題,但他在國民政府幣制改革前夕發表的題為〈中國銀元的沿革〉的論文中使用「封建」一詞來表示中國政治機構的性質。據他認為,只有清代前期大量從海外進口白銀,「日益發展的內地商業和作為封建專制國家的大清帝國的財政才能順利地進展」;其後在十九世紀,外國銀元充溢於中國市場,「清末幣制呈現世界史上罕見的紛亂狀態」;目前雖然有幣制改革的企圖,但除非徹底變革封建性政治機構和平面性、分散性經濟機構,否則中國的幣制統一是不可能實現的。最早關注到白銀流入問題的這兩位日本學者對明清經濟的說法並非矛盾,可是著重的側面各不相同。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一方面體現了「封建」式限制薄弱、相當自由的中國商品經濟之活躍發展,但從另一 1參加論戰的研究者已經各自對以往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筆者收益良多,但就市場性質這一點來說,似乎還有更加深入討論之餘地。 2在這裡小竹所謂的「近世」是指從唐宋之交到清末乃至現代(1930年代)的時代。參看小竹《近世支那經濟史研究》頁34-36。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精心整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人存在于自然,也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存在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存不能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的保障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第一,加强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 精心整理

论文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下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一、生态文明的本质及其重要性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当前地球自然生态条件下,学习和效法自然生态规律,发展绿色工业,并用于指导人类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十八大会议中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我国为促进生态平衡采取的措施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在我国,首先应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3292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正式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20xx年集团公司工作会上蒋洁敏总经理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工作的主线,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确保实现安全环保稳定形势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石油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

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之路,这也是中国石油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是我国的客观要求 1、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从能源的消费构成比例看,较发达国家(日本)我们的油气、煤炭消耗比例过大,对一次资源的依从度偏大,替代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不足,存在潜在风险的同时,环保压力增加。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需求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题目: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2012级 \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摘要】在工业文明迅速高效地发展、其丰硕成果被人类各阶层所享用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所陷入的生态环境危机。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发展计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 一、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含义 在2003年7月28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核心是以人为本,指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能让人民有梦可做,有梦可实现,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根本。 其次,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整体的前进发展要处于可循环、可持续的良性运转状态,不能出现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保护这样目光短浅的做法,而是应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最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指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论自然生态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

论生态自然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可 行性及意义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号:201209425 姓名:徐鑫

摘要:生态自然观在西方学者看来,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在批判机械自然观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强调从自然优先角度,用辩证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分析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努力维护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人与自然协调一致发展。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无疑会为我们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提供一种全新的思想认识和有力的理论支持。它不仅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也有重要的启发。而“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人类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 1.概述 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随着人类干预自然能力的增强,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挑战。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生产总值而不顾环境代价的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和规模庞大“征服自然”活动,这既破坏了宝贵的地球自然资源,又向环境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从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匾乏等全球性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对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自然观中有关人与自然的辩证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观念: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也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测及标准答案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5题,每题4分) 1 .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把什么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 ?A.实现现代化 ? B.发展工业化 ?C.实现共同富裕 ? D.推行可持续发展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国际上讨论循环经济,有所谓的“3R原则”,指的分别是Reducing(减量化)、Recycling(循环)以及Reusing(资源化),3R原则中,居于最优先地位的应该是? ?A.Reducing(减量化),即减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 ?B.Recycling(循环),即资源要循环利用 ?C.Reusing(资源化),即将废弃物变为可利用的资源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当前我国环境发展的形势是 ?A.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 ? B.整体有所改善,局部出现恶化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4 . 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且到现在为止是唯一的一个有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 C.中国 ? D.日本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以下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 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 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 C.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 D.发展煤炭生产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多选题(共8题,每题4分) 1. 联合国提出的生态城市的几个原则包括 ? A.保护生态 ? B.建设生态基础设施 ? C.提高居民的生活标准 ? D.保护文化历史 ?E.将自然融入城市 我的答案:ABCDE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暂无 2.环境伦理观核心意涵包括 ? A.要尊重和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和自然的生活? B.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自己,并且关心人类 ?C.做任何事情,既要着眼当前,并且思虑未来 ?D.先保证GDP的发展,后思考环境问题的改善 我的答案:ABC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暂无 3 . “清洁生产”的核心是 ? A.生产采用的原料是清洁的 ?B.减少生产的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 C.生产的车间和工人要保持要清洁干净 ? D.减少生产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产品 我的答案: ABD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暂无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 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十分紧张,人均耕地面积、淡水和森林资 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 ;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 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 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

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协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和人与自我的协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中国的先哲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生态文明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而探寻出的一条新的文明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总结世界各国发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 施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人存在于自然,也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存在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存不能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的保障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个维度。生态文明的本质或中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相和谐。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由于工业文明是以用各种技术手段征服自然为目的,去满足人类的功利需要,因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方面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又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破坏,酿成了滥伐森林、过度捕捞、资源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据统计,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工业国家,就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印度的甘地曾经说过:“英国为了达到它那种富裕程度,曾消耗掉地球上一半的资源,像印度这样一个国家需要多少个地球?”实际上,仅仅在20世纪一个世纪里,人类就消耗掉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导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严重后果。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决心在发展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宝贵成果。我们所在的这个地球,科学家考证说,至少有30到50亿年的历史,我们人类从爬到走才几十万年的事情,我们正在亲手破坏这个生物种群存在的环境,最后不是我们惩治自然,一定是自然惩治人类,我们需要敬畏自然,而不仅仅是保护环境,这才是生态文明的文明之处。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 二、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中国是人口、幅员大国,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既能造福于13亿人口,又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人所共知,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百年的工业革命,借助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先走了一步,生态文明已具雏形,其成果惠及约10亿人口。但全球尚有50多亿人口处在工业文明初期或中期,生态文明刚刚萌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通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通用版)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2007年集团公司工作会上蒋洁敏总经理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工作的主线,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确保实现安全环保稳定形势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石油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之路,这也是中国石油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是我国的客观要求 1、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从能源的消费构成比例看,较发达国家(日本)我们的油气、煤炭消耗比例过大,对一次资源的依从度偏大,替代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不足,存在潜在风险的同时,环保压力增加。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需求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坚持科学发展观势在必行。 2、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无从谈及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3、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已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政治发展 测试题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政治发展测试题 满分: 100.0分得分:100.0分 一 . 判断(每题10.0分) 得分:40.0 1. 民主最初出现时,是个好的词语。正确 A.正确 B.错误 2. “巴西奇迹”是指1950-1963年之间很短的一段民主时期。正确 A.正确 B.错误 3. 民主的口水战,其原因是公民参与在参与的量、质、层次、范围上有所不同。正确 A.正确 B.错误 4. 基辛格是以研究中国而出名的。正确 A.正确 B.错误 二 . 单选(每题10.0分) 得分:30.0 1. ()是指政治权威是不是行之有效,即政治合法性问题。正确 A.统一问题 B.体系发展问题 C.经济建设问题 D.参与问题 2. 多数政治学家都承认,政治发展的研究难以摆脱研究者()的影响。正确 A.价值观 B.利益 C.人生观 D.世界观

3. ()给政治发展下的定义是“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正确 A.派伊 B.亚里士多德 C.亨廷顿 D.阿尔蒙德 三 . 多选(每题10.0分) 得分:30.0 1. 亨廷顿对政治发展的理论阐释中,著名的公式有()。 正确 A.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 感 B. 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 治参与 C.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 稳定 D.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政治参与 2. 当今,政治交谈/协商频繁主要通过( )等实现。正确 A.短信平台 B.网络论坛 C.聊天工具 D.微博 3. 关于中国的假设失灵的解释包括:( )。正确 A.市场经济导致自由民主 B.中产阶级成为政治发展的动力 C.多元化导致社会动荡、统治失灵 D.公民社会发展,与国家抗衡 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