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莫斯科保卫战历史图片(图集)

二战:莫斯科保卫战历史图片(图集)

二战:莫斯科保卫战历史图片(图集)
二战:莫斯科保卫战历史图片(图集)

二战:莫斯科保卫战历史图片(图集)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莫斯科保卫战苏联红军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亚穆加,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白拉斯特,索城,克林,沃洛科拉姆斯克,晓基诺,阿列克辛,塔鲁萨,卡鲁加,别廖夫,莫斯科会战胜利。而德军的失败使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在冬季战局中,35名高级将领,其中包括布劳希奇元帅、博克元帅、古德里安上将、施特劳斯上将等被撤职。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根据几个可信的来源指出,大约700,000的红军士兵在战斗中死亡,受伤或失踪。而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投降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莫斯科保卫战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战略性失败!纳粹德国企图快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其遭到无法弥补的物质损失。

莫斯科保卫战过程简介 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结果如何

莫斯科保卫战过程简介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结果如 何 本文导读: 但实际上,由于希特勒坚持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向南进攻乌克兰,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这实际上为苏联巩固莫斯科附近的防线赢得了时间。 在十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结束了对维亚济马一线的苏联红军的围歼,此时朱可夫有抽调了一批新部队,前往莫斯科。这时,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两军都带了不便,它在阻碍德军进攻的同时也妨碍了苏联红军的防守,双方的许多作战车辆都陷入泥泞中了,还有部分车辆需要坦克拉出。(并不是某些资料说在十月初期下了大雪) 顽强抵抗 莫扎伊斯克防御线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苏联最高统帅部采取了各种紧急措施来保卫首都。 1941年10月9日,莫扎伊斯克防线指挥部获得了新组建的5个机枪营、10个反坦克炮兵团和5个坦克旅,这些部队被重新编成了第5集团军,由列柳申科将军指挥。 1941年10月17日,为了改进军队指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员。同日,根据朱可夫的建议,在西北方向上掩护莫斯科的西方面

军右翼部队第22,29,30,31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出任司令员,方面军的指挥机关则在原第10集团军司令部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朱可夫受命之后,着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一线建立新的防线,并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并想方设法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依然只有9万余人。他还特别注意将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派到莫斯科的各主要方向上去。其中,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开往沃洛科拉姆斯克,列柳申科的第5集团军在莫扎伊斯克,叶菲列莫夫的第33集团军在纳罗福明斯克方向,43集团军在小雅罗斯拉韦茨,49集团军在卡卢加等地展开防御。 莫斯科市民也被动员起来。在3天之内,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60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到10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处于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被街垒、路垒、工事严密地封锁起来,食品因此严重短缺。 10月中-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展开的多次激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二):“叶尼塞”高炮列传

相对于步兵为主的中国军队,苏联陆军就是一只机械化怪兽,它的大部分师团都是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苏军也一贯重视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二战后到50年代末,苏军伴随坦克部队的野战防空炮兵由少量单管ZSU-37和双联 ZSU-57-2自行高炮组成,这两种高炮都是身管气冷方式,射击速度低,系统机动能力较差,无雷达火控,不具备全天候交战能力。到60年代末期,它们已不能满足防空任务的需求。 为此,苏军从50年代初开始,在57毫米、37毫米和23毫米自动炮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试验研究,力图研制一种性能优良、机动性好的野战防空自行高炮。1957年4月7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了№426-211号武器研制命令,命令规定同时研制ZSU-37-2双联37毫米“叶尼塞”和ZSU-23-4“石勒喀”4联23毫米两种自行高炮,以及“奥比”厘米波目标指示和火控雷达。其中ZSU-23-4装备陆军摩托化步兵团的高炮连,执行对空防御任务,能够对付高度在1500米、射程在2500米以内的目标。而ZSU-37-2自行高炮则计划装备坦克师的高炮团和坦克团的高炮营,负责高度3000米以下,射程为4500米以内的对空防御任务。 1958年4月21日,以首席设计师Г.С.叶菲莫夫(Г.С.Ефимов)和主任设计师Ю.В.杜马硕夫(Ю.В.Томашов)为首的设计团队造出了第一台ZSU-37-2自行高炮样车,该车重达25.5吨,装甲底盘由OKB-3中央试验设计局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负责研制,火炮直接采用了OKB-43设计局的37毫米双联高炮,小型雷达火控系统由全苏国家电子委员会第20设计局(НИИ-20 Г

КРЭ)负责研制。1959年3月,该车完成了工厂测试。1959年8月14日,“叶尼塞”自行高炮系统被赋予2A1的正式型号。1960年12月至1961年间,“叶尼塞”高炮先后完成了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的火炮测试,库宾卡国家装甲武器靶场的1200公里跑车试验,和国家无线电靶场的375小时雷达电子设备鉴定试验。1961年8月14日,正式定型,在利佩茨克拖拉机厂开始批量生产并试装,计划1963年至1965年间生产并部署450辆该型高炮。但天有不测风云,1962年9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925-401)号命令,停止了ZSU-37-2“叶尼塞”自行高炮的生产,只保留ZSU-23-4“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 “叶尼塞”自行高炮下马的原因,据笔者分析,一是师级野战高炮,其防空范围和战斗性能相比团级“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没有太大提高(前者3000米,后者2500米)。二是过于昂贵,“叶尼塞”高达40万卢布的造价(当时一辆T-64超级坦克也就十几万卢布),使得苏军望而却步,苏联也没有太多的余钱,没有力量在师团两级装备两种口径的自行高炮。苏军还认为如此昂贵的高炮,不如近距地空导弹给力。加之其27.5吨的战斗全重,战略机动性远差于只有十几吨的“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这样,“叶尼塞”的下马就在意料之中了。 1962年初,“叶尼塞”自行高炮还计划进行两个改进型号。第一个仍采用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加长了车体,但负重轮改为7个,提高了越野性能和射击稳定性。第二个型号更改了底盘,采用T-54/T-55主战坦克的车体。但随着“叶尼塞”的下马,这两个型号只停留在了图纸上。 “叶尼塞”和“石勒喀”自行高炮研发进程比较

二战时间表和重大事件

二战时间表和重大事件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二战时间表(从1922年开始)

重大事件辑录 1918年11月 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1919年初 一战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媾和会议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英法美操纵了和会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签字,目的、惩罚削弱德国 1920年初 国际联盟成立,实际上成为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922年 美国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实际上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尤其是美日两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1931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了中国东北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制定了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形成了世界大战在亚洲的策源地 1933年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日本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 1935年7、8月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号召在工人阶级实现团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935年10月 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斗争开始 1936年~1939年 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人民抵抗德意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1936年 德意形成“柏林—罗马轴心”不久,德意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 意大利也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议》,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 1938年9月

面对法西斯势力的侵略行为,西方大国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使得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协定》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1939年8月 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 德军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1940年4~5月 法国敦克尔克大撤退 1940年7~8月 英国伦敦保卫战 1941年6月22日 德军入侵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 1941年8月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联合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1941年10月 苏联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达到最大 1942年初 为了抵制反法西斯的侵略,中、英、苏、美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6月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史说为七七芦沟桥事变。然日本对中国本土的侵略,实以九一八事变为肇端。为全面说明这个过程,本大事年表亦始于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在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日本驻中国关东军于午后十时破坏南满铁路柳条沟段路轨,并诬指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发起进攻。当时东北军首脑张学良上将正养病北平,即电令沈阳守将王以哲中将不得抵抗,静候中央循外交途径解决。国民政府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并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五日后,辽宁、吉林两省大部沦陷。 1931年9月28日民众要求抗日 南京中央大学学生要求政府抗日,赴外交部请愿。迄十二月,外埠涌入南京请愿学生达七万之众。全国民情鼎沸,要求政府收复东北。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坚持“安内攘外”及尽力延迟对日战争的方针。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3年4月15日日军进犯冀东 日军进犯长城无功,遂改变作战计划,向滦东进攻。先后陷秦皇岛、滦州,5月14日占领宁河。平津震动,故宫博物院所藏国宝,装箱南运。5月31日,中日在塘沽签订以划定冀东非武装区为主要内容的停战协定。华北将领宋哲元上将等四十七人联名通电反对该协定。 1935年5月29日《何梅协定》 日本中国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大佐向军委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上将提出“中国中央军由河北省撤退,严予取缔华北抗日侮日行为”等要求。国民政府为遂行“安内攘外”政策,允许何向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中将表示自行实施所提要求,日方称为《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中共于“长征”途中在四川毛儿盖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全国人民联合国防政府”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在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通电,随即由周恩来代表中共赴上海与政府代表张冲会商。稍后应陈立夫之邀到南京谈判,条件大体谈妥,张冲陪周返延安复命。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全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上将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在西安扣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抗日主张。16日国民政府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国军向西安采取包围攻势。蒋夫人宋美龄、宋子文、戴笠等先后飞赴西安,中共则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协助解决事变。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飞洛阳,次日抵南京。

震撼人心的俄罗斯卫国战争电影

震撼人心的俄罗斯卫国战争电影

《雁南飞》中维罗妮卡因为迟到错过了与鲍里斯的最后一面,因为送别的广场上离别的恋人实在是太多了,一眼望不到边;《士兵之歌》中阿廖沙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与妈妈只有几分钟的见面时间,却在田野上被无数的母亲围住了,而她们都在询问自己的孩子。种种阴差阳错,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这场战争。普通人已经没了选择,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今年的5月9号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的纪念日,莫斯科的红场上一如既往地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65年前的那场战争曾经是这个民族身上巨大的伤口。四年的艰苦抗战,两千万人的伤亡,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俄罗斯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和牺牲。胜利,来之不易。正因为如此,前苏联卫国战争也是俄罗斯的电影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才华横溢的他们,以这个民族特有的敏感,厚重和悲悯,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史诗,塑造了难以磨灭的形象,讲述了震撼人心的故事。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那段历史才被我们和以后更多的人所铭记。 战争巨片:

卫国战争三部曲 在有关卫国战争的前苏联电影中,有一类电影很特别,那就是由前苏联政府组织拍摄的一系列全景式反映卫国战争的电影巨片。它们诞生于苏联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有着特定的拍摄目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巩固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战后的前苏联逐步成为了与美国平分秋色的世界霸主。出于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斗争的考量,前苏联政府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拍摄了这样一批代表苏联官方立场的影片。其中以导演尤里·奥泽洛夫拍摄的“卫国战争三部曲”(《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血战》、《解放》)最为突出。这三部电影系统完整的再现了1941年到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和欧洲东线战场的全貌,把抗击侵略的卫国战争描绘成了恢弘的人类史诗。这三部电影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巨片,《莫斯科保卫战》和《解放》都长达七个小时,最短的《斯大林格勒血战》也有三个多小时。据载,这些电影拍摄时,曾一次出动近万名士兵,数千辆坦克。几百架摄影机需要同时拍摄。有很多战争场面都是空前的。这样不计成本的大投入在当下的电影制作中,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也只有当时的苏联可以做到。这些电影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也是不可复制的。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全景式的战争巨片也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莫斯科保卫战》,曾跨过了意识形态的界限,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电影讲述了卫国战争前期,苏联军民为保卫莫斯科付出沉重代价的悲壮事迹。整个电影的节奏如同交响乐,既有斯大林,朱可夫这样决定着历史航向的大人物,也有被战争的洪流裹挟着前进的普通人。其中,苏军副统帅朱可夫大将力挽狂澜的形象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而卓娅等普通人的牺牲则令人动容。电影中那句经典的台词:“俄罗斯领土广大,但我们已无退路,后面就是莫斯科。”还有那首雄壮的插曲《神圣的战争》都为很多中国人所熟知。《莫斯科保卫战》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特别是很多战争场面,在实景的条件下,用长镜头拍摄,其真实性堪称完美。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战争巨片在苏联解体之后,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由于这些电影本身在拍摄时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对历史的描述也是有选择性的。苏联解体之后,很多战争中阴暗的一面被挖掘了出来。比如苏德密谋瓜分波兰,以及随后的卡廷惨案,这些都让电影中最值得称道的真实性遭到了质疑。与政治紧密相连的电影,当政治的风向改变之后,电影就沦为了牺牲品。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电影本身所具备的独特艺术价值。 镜头下的普通人: 真正震撼人心 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外人是无法想象的。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整个社会都还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俄罗斯民族又是一个长期历经苦难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俄罗斯的艺术家们常常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俄罗斯的大地仿佛就是痛苦与思考的象征。在前苏联的电影史上,有一大批反映战争中普通人命运的艺术作品。电影导演们,以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讲述那些平凡的英雄和那些被战争伤害的人。这些电影才是真正震撼人心的。

二战德军火炮大全4重炮

105毫米leFH 43 重炮 性能: 口径:105毫米 出膛初速度:610米/秒 有效射程:13000米 说明: 105毫米leFH 43 重炮是德国为了取代德国国防军中的标准野战榴弹炮105mm le.FH 18而研制的,坚固的Skoda工厂(被德国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军工厂)发展了FH 43,105毫米leFH 43 重炮最明显的特点是:采用了类似88毫米高射炮的四轮炮架,可以360度环向射击,火炮采用当时先进的液压系统,使火炮射击时非常稳定,精确度很高。该炮仅仅制造出几门实验的样炮,限于二战战局的恶化,该炮计划没有进一步实现,没有来得及生产,所以照片找不到! 105毫米leFH 44 重炮 性能: 口径:105毫米 炮弹重;14.97公斤 出膛初速度:655米/秒 有效射程:14250米 说明: 105毫米leFH 44 重炮,也是德国为了取代德国国防军中的标准野战榴弹炮105毫米 le.FH 18而研制的,德国的克虏伯公司仅仅制造了2门样炮,性能上比捷克斯洛伐克的Skoda工厂研制的105毫米leFH 43 重炮强,其炮架则是五花八门。主要原因是:希特勒希望新型重炮必需使用现有火炮的零部件,今天看来有点火炮通用化、模块化的思路。按照希特勒的最高指示,克虏伯公司给105毫米leFH 44 重炮配置了以下火炮的炮架:105毫米 le. FH 18/40榴弹炮的炮架、105毫米 le. FH 42 榴弹炮的炮架、88mm Pak 43反坦克炮的炮架。由于该炮采用不同炮架后,重量增加较多,机动性下降,所以德国克虏伯公司没有进一步发展。照片现在找不到。 128毫米K 43 重炮 说明: 为了在火炮上赶超苏联的122毫米火炮,德国人决定发展128毫米K 43 重炮,它将使用与128毫米Flak 40重型防空炮相同的身管和炮膛。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Skoda工厂生产了一门试验的原型炮,采用交错十字型炮架。但是仅仅制造一门就终止了。因为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发展的类似重炮已经走在Skoda工厂的前面。不过Skoda工厂生产的唯一一门128毫米K 43 的原型炮计划是安装在黑豹坦克的第12种实验型号Grille 12 上面的。限于战局恶化,128毫米K 43没有量产,而计划装备128毫米K 43黑豹Grille 12型也仅仅停留在计划图纸阶段,没有量产。照片找不到,因为只制造一门,已经毁于战火。 另外说明:德国的黑豹还有一些计划型号及其计划装备的火炮列表,从俄罗斯找的: Grille 10* 88mm Flak 37 L/56 (ранний) 88mm Flak 41 L/75 (поздний)Panzer IV / Sd.Kfz.9 Grille 10 88mm Flak 37/41. Panther Grille 10 100mm K. Panther Grille 10 105mm leFH 43/35. Panther Grille 12 128mm K 43/44. Panther Grille 15 150mm sFH 43/44. Panther

二战重要事件时间表

1939年 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 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9月4日日本政府声明不参与欧洲战争 9月5日美政府声明美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9月8-28日华沙保卫战 9月12日同盟国在阿贝维尔城召开第一次最高军事会议 9月17日苏联红军越过苏波国界,进驻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11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接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并与乌克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 11月4日美国会通过“中立法”修正案 11月30-1940年3月12日苏芬战争 1940年 2月24日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的作战计划 4月9日德军侵入挪威和丹麦 5月10日德军侵入比利时和荷兰 5月10日英国张伯伦下台,丘吉尔组阁 5月14日荷兰军队投降 5月26-6月3日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28日比利时军队投降 6月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 6月14日德军攻入巴黎 6月18日戴高乐将军号召进行抵抗并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6月22日法德签订康边停战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 7月19日-8月19日意大利军队进攻北非 7月16日希特勒下令准备"海狮战役" 7月31日德国军政领导人会议决定准备发动对苏战争,并增加到180个陆军师 8月13日德空军开始集中轰炸英国-不列颠空战 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三国协定 10月12日德军进攻罗马尼亚 10月28日意大利进攻希腊 2月18日希特勒签署关于对苏战争的第21号命令(“巴巴洛萨计划”)苏德战争开始1941年 1月22日英军占领托布鲁克(北非) 2月9日德国宣布吞并卢森堡 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签订 4月17日南斯拉夫军队投降 4月21日希腊军队投降 6月22日德国法西斯侵入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二战中的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

二战中的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 毋庸置疑,轻型坦克歼击车是纳粹德国二战中实战价值最高的装甲车辆之一,而苏联红军在这一领域似乎并无明确的概念,在统计装甲力量时甚至对坦克和自行火炮不加区分。因此尽管苏军的坦克歼击车在残酷的战争中殊死拼杀,却因先天不足,始终没有应有的名分。 实际上,苏军坦克歼击车诞生的理由很简单,即面对超强防护的德军坦克,在己方坦克暂时无法安装有效的大威力火炮时,紧急研发一种安装反坦克火炮的装甲车辆。正是由于这种作为权宜之计的思路,苏联红军并没有大量装备轻型坦克歼击车。SU-76等自行火炮虽然兼具反坦克能力,但当它无法对付德军坦克不断加厚的正面装甲时,就基本退出了反坦克作战。 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苏联红军从未试图拥有与德军类似的轻型坦克歼击车。恰恰相反,最早提出固定炮塔的坦克歼击车概念的正是苏联人而非德国人。苏联对轻型坦克歼击车的研究投入的精力并不少,其最典型特征是低矮的无炮塔外形、大倾角装甲和一体化动力-战斗室,以轻量级的体重搭载着不太相称的反坦克火炮。 思路领先 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起源于德国入侵之前的1941年4月。在审查轻型侦察坦克计划(SMK)时,中央同时提出了研制T-50坦克的计划,但原计划为T50配套的57毫米高初速坦克炮却未能接时完成。有人鉴于一年前横扫西欧的德国装甲部队的潜在威胁,提出以T50坦克的底盘安装1941型高初速反坦克炮(ZIS-2),迅速开发一种坦克歼击车,以应不时之需。 当时,T-34坦克和KV坦克已开始批量生产,如果再大规模生产仅重14吨、战斗力远不如T-34的T-50,只会带来更多的混乱。因而T-50向坦克歼击车发展的方向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1941年5月19日列宁格勒负责T-50研制的174厂提出了坦克歼击车的初步设计方案,但表示:如果要采自用旋转炮塔,还需要更多的试验和设计,因此快速而现实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固定炮塔。它不仅对采用大倾角装甲、降低造价和重量都有好处,而且安装在前装甲上的57毫米高初速炮采取特殊措施后,仍可提供左右各22.5°的射界,加上保留了车长的指挥塔,因此不会对战场观察带来更多不利。 总之,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出现既有应对潜在敌人装甲力量威胁的原因,也有在当时体制下为重复型号寻求出路的原因。无论如何,是苏联人率先对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功能作出了定位――可以作为坦克的一种简易替代装置,装备坦克机械化部队和步兵部队,为部队提供基本的反坦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战术机动性和防护。而德国人直到1942年以后才逐渐建立了这种认识。 不过T-50坦克并未留下太多资料。苏德战争开始后174厂销毁了有关资

列举二战的主要经过及重大事件

列举二战的主要经过及重大事件 (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二战的爆发。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4)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5)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华盛顿会议(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6)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7)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东西受击)。 (8)加速胜利的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苏、美、英三国首脑),加速反法西斯胜利步伐。 (9)二战结束:欧洲战场: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 亚洲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最终结束)。 胜利主要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或: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联合)。 二战给我们的启示: a、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b、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c、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联合起来,共同迎接挑战; d、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e、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f、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设计反战宣传标语,如: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 时间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终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俄罗斯经济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怎样崩溃卢布贬值或蔓延全球 发表时间:2014-12-16 14:06:28 昨日国际油价一度跌破每桶60美元,创五年半新低,卢布对美元的汇率跌逾10%。俄罗斯央行连夜开会决定加息650个基点,这是1998年债务违约以来最大幅度加息。分析人士警告称,俄罗斯可能重演1998年的金融危机。经历昨日的“莫斯科保卫战”,这种隐忧更有可能成真,更有必要回顾1998年俄罗斯怎样陷入危机。 普京与叶利钦(右) 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共有三波。第一波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下大量外资撤离俄罗斯市场。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10日,俄罗斯股票市场大跌30%,殃及债券和外汇市场。俄罗斯央行救市后仍有100多亿美元外流。 第二波发生于1998年5-6月。当时俄罗斯内债和外债余额高达2000亿美元,那年政府预算中债务还本付息额已占到财政支出的58%。同时国会又修法改变了外资持有俄罗斯公司股份的比例,加剧了国际资本外流。俄罗斯国债收益率狂飙至80%,卢布大幅贬值,金融资产无人问津。

第三波源于俄罗斯政府的试图稳定金融市场的干预措施:将卢布对美元汇率的浮动上限由1:6.295扩大到1:9.5(即主动贬值50%);到期外债延期90天偿还;短期国债展期为3年期国债。投资者信心因此彻底丧失,股市、债市、汇市统统暴跌,引发银行挤兑和居民抢购,1998年那年GDP下降了2.5%,工业生产下降3%,粮食产量下降2400万吨。 1998年俄罗斯的债务危机也连带伤害了其他国家。在俄罗斯最大的债权国德国,商业银行产生大量坏账。在同为独联体国家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其本币分别贬值35%和70%。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也受波及。 为什么俄罗斯会发生这样的金融危机?招商证券在研究报告中归纳了四大经济根源: 1、1990年代俄罗斯独立初期,叶利钦政府选择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提出“休克疗法”,意图一步到位完成从前苏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种休克疗法导致俄罗斯经济全面衰退。 2、政府财政危机恶化。由于经济衰退,企业利润下滑,俄罗斯政府收入连年下降,财政赤字最高时接近GDP的10%。同时,中央政府将税收总额较大的税种划归自身征收,而将总额较低的税种划归地方政府,导致地方政府强烈的发债冲动,甚至直接向欧洲国家发行债券。自1993年5月启动短期国债发行起,这类国债到1998年8月已超过550亿美元。 3、经济产业结构畸形,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俄罗斯偿债能力有决定性影响。当时俄罗斯主要以出口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初级产品换回食品、日用消费品,70%以上的出口产品为能源和初级产品,30%以上的进口是食品和日用消费品,对外贸易总额约占GDP的35%,外汇收入的70%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出口。

二战德军各兵种部队所用的一些缩写和名称翻译系列篇

A Abt, Abtl (Abteilung) 装甲营(这个词在德国部队之中运用极为广泛,而在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之中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营级单位。而同样这个词在空军之中则指的是特别附属部门和部队,如Flakabteilung 防空部队;而在海军之中则是称呼一个专职部队的全体队员,如Funkabteilung通讯组全体。) Abshn (Abschnitt) 分区、分组(此词同样属常用之词,这里的意思主要指的是地理位置上的战斗分区。同样这个词在SS党卫队当中则要说成为旅队分区了。) ARW (Achtradwagen) 拥有八个轮的重型卡车或是装甲车 (a) (amerikanisch) 美制 Anh (Anh?nger) 拖车,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坦克后面拽着的弹药车或是扫雷车一类的 Art (Artillerie) 炮兵 Aufkl (Aufkl?rer) 侦查兵,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空军的侦察机,而在装甲部队或是陆军部队当中如果说起侦察兵的话,也会用到Vorhut这个词,最起码在一些非正规军文之中是这样说的! Ausf (Ausführung) 型号 B BW (Bataillonswagen) 团队指挥车 Bef Wg (Befehlswagen) 一线挂指挥旗的指挥战车 PzBergeWg (Panzerbergewagen) 坦克救护装甲车

Brig (Brigade) 旅 BL (Brückenleger) 架桥工程车 D DB (Daimler Benz)戴姆勒"奔驰 (d) (deutsch)德制 DAK (Deutsches Afrika Korps) 德国非洲军团(专指隆帅的部队) DW (Durchbruchwagen) 阵地突击装甲车,同时也可以指主力的攻击先锋坦克 E (e) (englisch) 英制 E (Entwicklung) 研究、研制,多数值得是研究的级别 Einh (Einheit) 部队,这个词也很常用,而其意思太广,并不易进行专门翻译的。但是这个词多数用在正规公文或是对外的公开命令中。

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

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 1.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1)背景: (郑)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新)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 (2)目的: (郑)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 (新)经济目的:海外殖民,掠夺财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3)影响和后果: a.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壮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b.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 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5)形成差异的原因: 根源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后者是建立在商品 经济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础之上。 2.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分析 (1)社会背景: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是由于封建势力和外国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2)领导力量:日本的中下级武士学习西方技术和思想,同时富有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进行了武装斗争。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3)政策措施:日本的改革包含了从政治到经济、文化教育的一系列内容,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尽管也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但根本没有实施。 (4)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侵略的重点在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一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3.日本近代以来的两次侵华战争 (1)战争: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37—1945年全面侵华战争(2)结果: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原因:甲午战争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贫弱;侵华战争: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和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③反法西斯盟国、国际进步力量支持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4)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间,中国抵御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上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论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能取得胜利的原因

论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能取得胜利的原因 《孙膑兵法》中写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莫斯科保卫战也是如此,保卫战时期,正值天气严寒,所以占据了天时;苏联军队为在本土作战,比较熟悉地形,所以占据了地利;开赴前线之前进行了大阅兵,鼓舞了士气,所以占据了人和。这三个因素促成了苏联红军取得了胜利。 由于冰雪天气,德军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坦克深陷雪地、大炮也因燃油被冻无法开动,攻击力大打折扣。1941年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机动,但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缺少冬装、防冻液、冬季润滑油,导致坦克开不动、枪栓拉不开、飞机无法升空、官兵大量冻死冻伤。再加上德军从6月份就开始一直在作战状态,没有休整,官兵非常疲劳,高速推进又导致补给线极长,士气低落。苏军有大量摩托雪橇部队,他们以连为单位,经常趁夜潜入德军后方,袭扰补给线,焚烧德军存储的物资,当大股德军赶来援救时,苏军连队就搭乘摩托雪橇迅速脱离,令德军苦不堪言。并且苏联人民一直生活在高纬度地区,他们早已经适应西伯利亚地区高寒的气候,所以他们的武器装备也就能够完全适应高寒气温,苏联的T-34坦克就能够完全适应高寒气温。 从整个战争来讲德军师出无名,且苏军在本土作战,已做好充分准备,德军想攻占莫斯科城,实属不易。苏军在莫斯科防御作战中,为了增强防御的稳定性,总计动员45万名莫斯科居民,事先建立了战略防线和纵深梯次防御,先后构筑了尔热夫—维亚茲马防线,莫扎

伊斯克防线和莫斯科防御地域,防御纵深约300公里,共3道防线9道防御地带和地区,设置了各种障碍物配系,形成了大纵深多地带的防御体系。苏军最高统帅部成功地完成了建立、保持和隐蔽集结战略预备队的任务,并向主要方向及时机动兵力,保证了苏军防御与反攻作战的顺利实施。苏军还加强了对空防御,各种防空兵器密切协同,城市防空与野战防空互相配合。 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举行了阅兵典礼,此次阅兵极大鼓舞了国民和军队的士气,苏联向全世界表明了战斗到底的决心。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红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数十万红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主席台,接受斯大林等苏联党政领导人的检阅。之后,在市民目光的注视下奔赴西部前线抗击法西斯德国军队的入侵。在阅兵期间,希特勒虽然派德军第12轰炸机联队轰炸莫斯科红场,但朱可夫早已准备好了密集的防空火力和战斗机在大雪中迎击德机的进犯,包括第12轰炸机联队指挥官亲自驾驶的轰炸机在内的25架战机还没看见莫斯科就被击落了,其余轰炸机也只得被迫返航。在德军炮火威胁下的这次红场阅兵堪称是这个冬天最让世界震惊的一天,斯大林还在莫斯科,莫斯科军民依然在战斗,高昂的战斗激情和笼罩着严寒的莫斯科已经成为希特勒法西斯军队最大的对手。 《孙子兵法》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德国这次战败也与希特勒及其统帅部低估了苏联的军事潜力及苏联的战斗力和士气有关。早在对苏战役准备阶段,希特勒就对苏联估计不足,原本情报部门通过调查得出苏联总共有200个师,但等到开战后却发现达360

吃遍天----苏联45毫米20K火炮

在M1930型火炮定型不久,苏联革命委员会就立即指示第8号工厂针对增加威力和便于量产对其进行改进。这种炮保留有Ml930型的炮架和防盾,换装了45毫米口径炮管以及简易瞄准装置,外观上非常接近德国PaR 36型。1932年3月,这种炮通过了测试并被定型为M1932型。M1932型刚交付部队,就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为改动瞄准装置后移动的击发装置位置不合理,不便于炮手开炮闭锁机构未能实现半自动,射速较低。1936年起,第8号工厂针对炮兵部队反映的情况开始对其进行改进。主要是改用了将击发装置移至高低机边; 炮闩改为直立楔式,能够实现半自动闭锁,射速显著提高。此外,水平回转机等其他部件也得到相应改善。 1937年,改进后的样炮被定型为Ml937型,并投入量产。次年,为解决维护和后勤供给问题,Ml937型的某些配件被更换,改称M1938型。但实际在苏军的装备记录中,仍将其当作M1937型。苏芬战争中,苏军投入大批M1937型。由于芬军坦克数量极少,该炮主要被用于支援步兵作战,拿来摧毁工事和碉堡。大约有125门该炮被芬军缴获并使用,击毁了不少苏军轻型坦克。 一向追求重火力、高输出的苏联人自然不会忘记将这门火炮装在装甲车辆上。经过研发M1938型反坦克炮被成功的安装上了坦克。如果说D-10型100毫米坦克炮是苏军的传家宝,那么20K坦克炮则是苏军早期的吃遍天。战争开始的时候苏联20K型45毫米火炮则能在1公里外击毁德国坦克。而德国的“什科达”公司的37毫米坦克炮杀伤弹(610克)是苏联20K型炮炮弹(1430克)的1/2不到,因此对步

兵的杀伤力显著要小。至于对装甲目标的杀伤力,37毫米炮的作用则非常有限。 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咱们平时关注的更多的可能都是什么什么坦克,什么什么自行火炮,但其实一个无敌坦克,架在坦克上的火炮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时火力强大的体现,尤其是重坦,想成为陆地上的霸主,你的铁甲洪流就必须像猛兽一样进攻,就必须有个好的火炮,在二战历史中,每款经典坦克的火炮都很抢眼,都是经典元素之一,我相信,大家都想去尝试哪种火炮威力更大吧,可光靠我说45毫米20K火炮好,有人去觉得美国火炮不错,如果真有人有异议,我想大家可以去一款以二战历史背景为模板的写实游戏里去一较 高下。 那个游戏叫《坦克世界》,那里面的20K反坦克炮也是苏军早期的利器。不但通用性好,威力也相当可观。该火炮在游戏中穿透力为51/84/23毫米,杀伤力很大,远高于美德同期火炮。一般在同级甚至高一级的分房内这门炮都可以在四炮内解决对手。但20K反坦克炮就显得过于老迈了,毕竟这是一门卫国战争前的火炮,对付厚重装甲还是非常吃力,所以尽量避免正面打击。而作为吃遍天的炮不断升级后各种不同 的新炮想必也是相当难以取舍的吧。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表

八年级下册——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表18世纪后期(17**) 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量贩卖鸦片 19世纪30年代(1830s) 英国运到中国的货物中,鸦片占了一半以上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战败 19世纪西方工业化的初期 为了获得更多利润, 时间,大量雇用妇女和童工 1830 s~1840 s 大的工人运动 1824年建立”新和谐公社”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持续14年) 19世纪60年代(1860 s) 掀起洋务运动1861年洋务派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

1862年在北京设立同文馆 1870 s(中期)~1880 s(中期) 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义,建立了工人政权——巴黎公社 同年5月与资产阶级政府进行英勇战斗后,巴黎公社失败了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公车上书 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 同年戊戌政变 1902年设立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1912年4月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进入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895年起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 20世纪初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1914年一战爆发(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等) 1916年凡尔登战役(历时10个月)“凡尔登绞肉机”——战争的残酷性 1918年一战结束 19世纪中期(18**) 俄国沙皇实行改革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拥护列宁的人占多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