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istributed Stream Computing Platform(S4)_cn

Distributed Stream Computing Platform(S4)_cn

Distributed Stream Computing Platform(S4)_cn
Distributed Stream Computing Platform(S4)_cn

S4:分布式流计算平台

概要

S4是一个通用的,分布式的,可扩展的,分区容错的,可插拔的平台。开发者可以很容易的在其上开发面向无界不间断流数据处理的应用。编键的数据事件被分类路由到处理单元(Processing Elements,PEs),处理单元消费这些事件,做如下事情之一或全部:(1)发出一个或多个可能被其他PE处理的事件。(2)发布结果。这种架构类似提供了封装和地址透明语义的Actor模式,因此允许应用在大规模并发的同时暴露简单的编程接口给应用开发者。在这篇论文里,我们将勾画S4的架构细节,描述各种各样的应用,包括实际中的部署。我们的设计主要由大规模应用在生产环境中的数据采集和机器学习所驱动。我们展示了S4设计令人惊奇的灵活性,使其运行在构筑于普通硬件之上的大规模集群中。

关键词:编程模型(programming model); 复杂事件处理(complex event processing);并发编程(concurrent programming); 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 分布式编程(distributed programming); map-reduce; 中间件(middleware); 并行编程(parallel programming); 实时搜索(real-time search); 软件设计(software design); 流计算(stream computing)

一、介绍

S4(简单可扩展流系统的首字母简称:Simple Scalable Streaming System)是一个受Map-Reduce模式启发的分布式流处理引擎。我们设计这个引擎是为了解决使用数据采集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搜索应用环境中的现实问题。当前的商用搜索引擎,像Google、Bing和Yahoo!,典型的做法是在用户查询响应中提供结构化的Web结果的同时插入基于流量的点击付费模式的文本广告。为了在页面上的最佳位置展现最相关的广告,科学家开发了算法来动态估算在给定上下文中一个广告被点击的可能性。上下文可能包括用户偏好,地理位置,之前的查询,之前的点击等等。一个主搜索引擎可能每秒钟处理成千上万次查询,每个页面都可能会包含多个广告。为了处理用户反馈,我们开发了S4,一个低延迟,可扩展的流处理引擎。

为了便于在线实验算法,我们设想一种既适合研究又适合生产环境的架构。研究的主要需求是要具有将算法快速发布到特定领域的高度灵活性。这使得以最小的开销和支持在实际流量中测试在线算法成为可能。生产环境的主要需求是可扩展性(以最小的代价通过增加更多的机器来提高吞吐量的能力)和高可用性(在

存在系统故障的情况下不需要人工介入仍然能持续提供服务的能力)。我们考虑过扩展开源的Hadoop平台来支持无界流计算但是我们很快认识到Hadoop平台是为批处理做了高度优化的。MapReduce系统典型的是通过调度批量任务操作静态数据。而在流计算中的典型范式是有一个在我们无法控制的数据比率之上的事件流流入系统中。处理系统必须赶得上事件流量,或者通过消减事件优雅的降级,这通常被称为负载分流(load shedding)。流处理的这一模式决定了要和批处理使用非常不同的架构。试图建造一个既适合流计算又适合批处理的通用平台结果可能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并且最终可能都不是两者最理想的实现。一个作为Hadoop扩展构建的MapReduce在线架构的例子可以在[3]中找到。

MapReduce编程模型可以很容易的将多个通用批数据处理任务和操作在大规模集群上并行化,而不必担心像failover管理之类的系统问题。MapReduce编程模型在Hadoop之类的开源软件浪潮推动下加速被采用,并且从实验室走向了Web搜索、欺诈检测、在线约会等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但是通用的分布式流计算软件却没有类似的发展趋势。虽然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工程和商业引擎([6] ,[7] ,[8] ,[9] ,[10]),但是它们的使用仍然局限于高度专业化的应用。Amini et. al.[7]给出了各种系统的评论。

实时搜索、高频交易、社交网络等新应用的出现将传统数据处理系统所能做的推向了极限[11]。对能够在高数据流量下操作,处理巨量数据的高可扩展流计算解决方案有了一个清晰的需求。例如,为了个性化搜索广告,我们需要实时处理来自几百万唯一用户每秒成千上万次的查询,典型的包括分析用户最近活动如查询、点击等。我们发现用户的会话特征可以提高广告相关性预测模型的精确度。这个性能改善用来提高显示给每个特定用户的广告的相关性[12]。S4致力于一个通用的分布式流计算平台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现实世界的系统实现了这样一种流处理策略:将输入数据分隔成固定大小的片段,再由MapReduce平台处理。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其延迟与数据片段的长度加上分隔片段、初始化处理任务的附加开销成正比。小的分段会降低延迟,增加附加开销,并且使分段间的依赖管理更加复杂(例如一个分段可能会需要前一个分段的信息)。反之,大的分段会增加延迟。最优化的分段大小取决于具体应用。与其尝试将方形的木钉嵌入圆形的孔,我们决定探索一种简单的可以操作实时数据流的编程模型。我们的设计目标是:

●提供一种简单的编程接口来处理数据流

●设计一个可以在普通硬件之上可扩展的高可用集群。

●通过在每个处理节点使用本地内存,避免磁盘I/O瓶颈达到最小化延迟

●使用一个去中心的,对等架构;所有节点提供相同的功能和职责。没有担负

特殊责任的中心节点。这大大简化了部署和维护。

●使用可插拔的架构,使设计尽可能的即通用又可定制化。

●友好的设计理念,易于编程,具有灵活的弹性

为了简化S4初始的设计,我们作了如下假设:

●不完全的failover是可以接受的。在一个服务器故障时,处理自动的转移到

稳定的服务器。存储在本地内存中的处理状态在交接中会丢失。(新的处理)状态会根据输入数据流重新生成。下游系统必须能够优雅降级。

●不会有节点从正在运行的集群中增加或移除。

我们发觉这些要求对于我们大部分的应用都可以接受。将来我们计划为无法接受这些限制的应用找出解决方案

允许在常用硬件之上进行分布式操作,和避免集群内使用共享内存这两个目标引导我们为S4采用Actor模式[1]。这种模式有一个简单的原语集并且在工业级规模下的各种框架使用中被证明是有效的[13]。在S4中,通过处理单元(Processing Elements (PEs))进行计算,消息在处理单元间以数据事件的形式传送。每个PE的状态对其他PE不可访问。PE之间唯一的交互模式就是发出事件和消费事件。框架提供了路由事件到恰当的PE和创建新PE实例的能力。这方面的设计提供了封装和地址透明的特性。

S4的设计和IBM的流处理核心(SPC)中间件有很多相同的特性。两个系统都是为了大数据量设计的。都具有使用用户定义的操作在持续数据流上采集信息的能力。两者主要的区别在架构的设计上:SPA的设计源于一种订阅模式,而S4的设计是源于MapReduce和Actor模式的结合。我们相信因为其对等的结构,S4的设计达到了非常高程度的简单性。集群中的所有节点都是等同的,没有中心控制。就像我们将要描述的,这得益于ZooKeeper[14],一个简单优雅的集群管理服务,可以给数据中心的多个系统共用。

二、设计

我们定义一个流为一个由(K,A)形式的元素组成的序列,这里K和A分别是键(key)和属性(attribute)的元组。我们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弹性的流计算平台,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消费这样的流,计算中间值,视情况发出其他流。这节包含了一个样例应用,接着是S4各种组件的细节描述。

A.例子

图1的例子中,输入事件包含了一个英文报价单(Quote)文档。我们的任务是以最小的延迟持续产生一个所有文档范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K个单词的排序列表(TOP K)。Quote事件没有key,直接发送给S4。QuoteSplitterPE对象(PE1)监听Quote事件。QuoteSplitterPE是一个无key的PE对象,处理所有Quote事件。对文档中每一个唯一的word,QuoteSplitterPE对象对其计数并发出一个新的WordEvent事件,以word为key。WordCountPE对象监听以word为key发出的

WordEvent事件。例如,key为word=”said”的WordCountPE对象(PE2)接受所有word=”said”的WordEvent类型事件。当一个key为word=”said”的WordEvent 事件到达,S4以word=”said”为key查找WordCountPE对象。如果WordCountPE 对象存在,则该PE对象被调用,计数增加,否则一个新的WordCountPE对像被初始化。每当一个WordCountPE对像增加其计数,它就将更新后的计数发给一个SortPE对象。SortPE对象的key是一个[1,n]之间的随机整数,n是想要的SortPE 对象的总数。当一个WordCountPE对象选择了一个sortID之后,在其后续生存期就一直使用这个sortID。使用一个以上SortPE对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多个节点/处理器之间分布负载。例如,key为word=”said”的WordCountPE对像发送一个UpdatedCountEvent事件给一个key为sortID=2(PE5)的SortPE对象。每个SortPE对象在收到UpdatedCountEvent事件时就更新其TOP K列表。每个SortPE 对象定时发送其作为部分的TOP K列表给一个单个的MergePE对象(PE8),使用任意一个约定的属性键,在这个列子中是topK=1234。MergePE对象合并接收到的这些部分列表,然后产出最后的权威TOP K列表。

图1 单词计数例子

图1 单词计数例子

B.处理单元(Processing Elements)

处理单元(PEs)是S4中最基本的计算单元。每个PE的实例被四个要素唯一标识:

(1) 由一个PE类和相关配置定义的功能

(2) 它所消费的事件的类型

(3) 这些事件的带key的属性(keyed attribute)

(4) 这些带key的属性的属性值(value)

每个PE只消费事件类型、属性key、属性value都匹配的事件。它可能会产生输出事件。注意会为每个属性值初始化一个PE。这个实例化由平台进行。例如,在这个单词计数的例子中,会为输入中的每个单词实例化一个WordCountPE。每当事件中出现一个新的单词,S4就为其创建一个新的PE实例。

有一种特别的无key的PE,没有属性key和属性value。这种PE消费相关类型的所有事件。无key的PE一般在一个S4集群的输入层使用,在这里事件会被赋予一个key。

有一些内置的PE用来处理像count、aggregate、join等等标准任务。许多任务可以使用这些标准PE来完成,不需要额外的编码。任务使用一个配置文件来定义。可以使用S4的sdk很容易的编写定制的PE。

对于有大量唯一key的应用,可能有必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清除PE对象。最简单的方法可能是给每个PE对象加一个时间戳。如果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没有这个PE相关的事件到达,那就可以清除了。当系统内存回收时,PE对象被清除,其之前的状态也丢失了(在我们的例子中会丢失单词的计数)。这种内存管理策略比较简单,但是并不高效。为了使服务质量(QoS)最大化,我们应该在系统可用内存和对象对系统整体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最恰当的清除PE对象。我们设想一种PE对象可以提供其优先级或重要性的方案,这个值是由应用决定的,因此其逻辑应该由应用开发者实现。

C.处理节点

处理节点(PNs)是PE的逻辑主机。它们负责监听事件,在到达事件上执行操作,通过通讯层的协助分发事件,还有发出输出事件。S4通过一个哈希函数将每个事件路由到PN,这个哈希函数作用于事件的所有已知属性值上。单个事件可能被路由到多个PN上。所有可能的属性key的集合通过S4集群的配置获知。PN中的事件监听器将到来的事件传递给PE容器(PEC),PE容器以适当的顺序调用适当的PE

有一种特殊的PE对象类型:PE原类型(PE prototype)。它有其身份标识的前3个元素(功能、事件类型、属性key);而属性值是未赋值的。这个对象在初始化时配置,对于任意值V,它能够克隆自己来创建相同类型,相同配置,以V为属性值的全限定的PE。PN对其遇到的每一个唯一属性值触发一次这个操作。

图2 处理节点

以上设计的一个结果是,所有包含特定属性值的事件保证会到达特定的相应的PN,并被路由到PN内相应的PE上。每个编键的(keyed) PE 能够被映射到一个确定的PN,映射的规则也是通过一个哈希函数,作用于PE的属性值上。无属性键的PE会在每个PN上被初始化。

D.通讯层

通讯层提供集群管理,故障恢复(failover)到备用节点,逻辑节点到物理节点的映射。它自动检测硬件故障并相应的更新这个映射。

发送消息时只指定逻辑节点,发送者不会感知物理节点的存在或故障导致的逻辑节点重映射。

通讯层的API提供几种语言的绑定(如java、C++)。遗留系统可以使用通讯层的API以round-robin的模式发送输入事件到S4集群中的节点。

通讯层使用一个插件式的架构来选择网络协议。事件可能以可靠或不可靠的方式发送。控制消息可能需要可靠发送,而数据消息可能不需要可靠发送以最大化吞吐量。

通讯层使用ZooKeeper[16]在S4集群节点之间进行一致性协作。ZooKeeper 是Hadoop下的开源子项目。它为分布式应用提供分布式一致性协作服务。

E.配置管理系统

我们预想一个管理系统,在上面操作者可以为S4任务创建和销毁集群,并且进行其他的管理操作。分配物理节点到这些S4任务集群的操作使用ZooKeeper[16]进行协作。一个活动节点的集合被分配给特定的任务,剩余的空闲节点仍然留在池中以备需要时使用(例如故障恢复或动态负载均衡)。特别的,一个空闲节点可能同时作为多个不用任务的多组活动节点的冷备。

三、编程模型

最上层的编程范例是编写通用的,可重用的,可配置的处理单元,以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应用中使用。开发者使用Java语言编写PE。使用spring框架将PE装配到应用中。

处理单元API相当简单和富有弹性。开发者本质上只需实现两个主要的handler:一个输入事件handler processEvent()和一个输出机制handler output()。另外开发者可以为PE定义一些状态变量。processEvent()在PE订阅的每个事件到达时被调用。这个方法实现输入事件处理逻辑,通常为一个内部PE状态的更新。output()方法是可选的,可被配置为以各种方式调用。既可以在特定时间间隔t 调用,也可以在接收到n个输入事件时调用。这也意味着它可以每个消息调用一次,即n==1的情况。output()方法实现PE的输出机制,通常是将PE的内部状态发布到一些外部系统。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描述。考虑一个PE订阅了用户搜索查询的事件流,从开始计数每个查询实例,并立即将计数值写到一个外部存储。事件流由QueryEvent类型的事件组成。类QueryCounterPE实现图3中描述的processEvent()和output()。在这个例子中,queryCount是PE的内部状态变量,持有这个PE对查询的计数。最后PE的配置在图4中描述。在这里,属性keys告诉我们QueryCounterPE订阅了一个QueryEvent类型的事件,并且关注事件的queryString 属性。配置将PE和数据处理组件externalPersister(这个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数据服务系统)绑定起来,并且构造output()方法为每10分钟调用一次。

四、性能

我们引入了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基准应用,来描述如何解决S4面临的问题,并有一些性能结果。

A.点击通过率(Click-Through Rate) 流计算

用户点击是Web上最有价值的用户行为之一。它们提供了用户喜好和当前从事事情的即时反馈,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在突出的位置显示更受用户欢迎的项目以提高用户体验。在点击付费模式的搜索广告中,发布者,代理商,广告客户基于点击计数决定付费多少。点击通过率(CTR)是点击数除以广告显示数得到的比率。当有了足够的历史数据后,CTR是用户点击一个项目的可能性的一个很好的估算。精确的来源点击对于个性化和(搜索)排名价值无限,但也受点击欺骗的影响。点击欺骗可以用来操纵一个搜索引擎的排名。点击欺骗一般通过运行在远程电脑(bot)或成群电脑(botnet)上的恶意软件来实现。另一种潜在的威胁是impression spam,就是使请求源自bot。这些请求可能是无恶意的,但是会影响CTR 估算。

在这个例子中(图5),我们演示如何使用S4来实时测量CTR。在搜索广告上下文中,用户查询通过广告引擎处理,返回一个广告排名列表。在例子中,我们为每一个广告查询组合测量CTR。为了消除点击和显示干扰,我们使用一个启发

式规则集合来消除可疑的服务和点击。(在这个例子中,一个服务对应一个用户查询,并被分配一个唯一ID)。对每个服务,返回一个搜索结果页面给用户,用户可能点击也可能不点击超链接。这个页面相关的点击以唯一ID分类)

服务事件包含服务数据,如服务ID、查询、用户、广告等等,而点击事件只包含点击信息和所点击的服务ID。在S4中计算查询广告级别的CTR,我们需要使用一个由查询和广告组成的key来路由点击事件和服务事件。如果点击负载不包含查询和广告信息,我们需要将上次事件路由到的服务ID和查询广告关联作为key。关联之后,事件必须通过bot过滤器。最终,服务和点击聚集到一起来计算CTR。图5显示了一个事件流的快照。

图5. CTR计算

B. 实验搭建

1) 在线实验:我们在实际搜索流量的一个随机抽样上运行CTR流计算。为了保证体验的一致性,随机分配到这个实验的搜索引擎用户会再根据他们的浏览器cookie的一个哈希做一个修正。平均下来,每天大约有一百万的搜索由250000用户发起。实验运行了两个星期,观察到的峰值是每秒1600个事件。实验集群有16台服务器,每台4个32位处理器,2GB内存。

要完成的任务是以非常低的延迟计算查询和广告组合的点击通过率(CTR)。CRT是一个24小时滑动窗口内的累计值。这通过将窗口划分为多个1小时的slot,对每个slot的点击和显示做累计来实现。窗口内所有1小时slot的累计值加起来推送到一个服务系统上。这种方法非常节约内存,但是以更新延迟为代价。使用更多的内存,我们可以维护更小粒度的slot,例如5分钟,从而降低更新延迟。如此实现的系统,提供了短时间段的CTR估算,合并后就是长时间段的CTR估算。在PN故障的时候,我们丢失了那个节点的数据,并且正好路由到那个节点的查询/广告无法做短时间段CTR估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故障策略是放弃(该节点的估算数据)回到长时间段估算

2) 离线实验:我们也运行了一个离线压力测试。我们搭建了8个服务器的测试集群,每台服务器4个64位处理器,16GB内存。在这些机器上跑了16个PN,每台2个。我们使用来自搜索流量log的真实点击和服务数据,重建了点击和服务事件来计算搜索查询的真实CTR,这个会作为精确测试的标准(gold standard)。事件数据由300万服务和点击组成。

C.结果

在线流量上的实验显示我们可以在不影响收入的前提下将CRT提高3%,主要通过快速检测低质量的广告并把它们过滤出去达成。

离线压力测试的目标是评估系统在远远高于期望的事件流量下的性能。在我们上文描述的测试集群上,我们将离线生成的事件流导向S2网格,以一个递增的事件流速率多次运行。在每次运行之后,将系统估算的CTR的值和来自搜索log 的实际CTR做比较。表6显示了这次测试的结果:

.

表6

系统显示了在10Mbps左右(性能的)下降。下降的原因归结为S4无法足够快地处理这个速率下的事件流,因此导致了事件丢失。

五、应用:在线参数调优

这节中,我们引入一个现实中的S4应用实例。一个在线参数调优(OPO)系统[17],使用搜索广告系统的在线流量自动调整一个或多个参数。系统避免了手工调优和持续的人工介入,同时相比于人工操作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尝试更大范围的参数。系统接受目标系统发出的事件(在我们的列子中是搜索广告系统),测量性能,应用一个适配算法来决定新的参数,然后将新的参数注入回到目标系统。这种闭合循环的方式原理上与传统的控制系统类似。

A.功能设计

我们假设目标系统(TS)产生的输出可以用一个流来表示,并且可以通过一个可配置的目标功能(OF)测量其性能。

我们将目标系统的输出流随机地分割为slice1、slice2两个slice(分片)。我们要求目标系统能够对每个slice应用不用的参数值,并且每个slice能够以此标识出自己。

在线参数调优系统(OPO)有3个上层功能组件:测量器、比较器和优化器

1)测量器(Measurement):测量器组件吸收slice1和slice2流,在每个slice 中测量OF的值。对一个连续的slot(duration of a slot)测量OF。slot可以按时间段来定义,也可以按输出流的事件数定义(连续n个事件作为一个slot)。

2)比较器(Comparator):比较器组件将测量器的产出作为输入,确定slice1和slice2的性能是否有统计意义上的不同。当检测到不同时,发送一个消息给优化器。如果在指定个数的slot之内没有检测到不同,则声明两个slice是相同的。

3)优化器:优化器实现了适配器模式。它将参数影响历史包括最近的比较器输出作为输入,为slice1和slice2产生新的参数值,这也是新的实验循环开始的信号

图7 opo在s4中的实现

B.S4实现

图7描述了OPO系统在S4中的实现。3个功能组件以3个PE的形式实现。MeasurementPE以sliceID为key,slice1和slice2各有一个实例(我们能够很容易的将其扩展为更多slice以支持更高级的策略)。目标功能的度量在固定长度的时间片上进行。ComparatorPE以ComparatorID为key,对应到一对slice,在我们的例子中是slice1,slice2。基于一个对度量结果对的独立的t-test来确定两个slice 之间是否有统计意义上的不同。它被配置为取合格的度量结果中的最小数值。OptimizerPE以slice1和slice2为key。为了实现适配器模式,我们使用一个Nelder-Mead(aka Amoeba)算法[18]的修改版:一个任意斜率的最小化算法。OTO 系统输出的参数反馈回搜索广告服务系统。这些参数值控制服务系统的外观(aspects),因此导致不同的用户行为。

C.结果

我们在一个搜索广告系统的实际流量分片上运行了OPO系统。目标是在当前的参数值(使用传统方法调整)上尽可能地提高系统度量。目标功能是一个搜索引擎上代表总收益和用户体验关系的公式(用户体验和收益的关联性)。流量分片基于搜索引擎用户空间的分布(partitions):每个slice接受大约每天200000用户的流量。系统运行了2周,尝试调优一个已经知道对搜索引擎性能有重大影响的参数。OPO系统生成的优化参数值被证明在系统性能的主要度量上有显著的提高:收益提高了0.25%,点击跳转提高了1.4%

D.总结

我们展示了使用S4的一个在线参数调优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我们应用这个系统来调整一个搜索广告系统,得到了可喜的结果。这个系统可以用来调整任何有可调参数的动态系统(只要动态系统满足之前描述的几个要求)。

六、未来的工作

当前系统使用静态路由,通过ZooKeeper自动failover,但是缺乏动态负载均衡和健壮的在线PE迁移。我们计划增加这些特性。

七、致谢

作者们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这个项目的雅虎同事,尤其是Khaled Elmeleegy, Kishore Gopalakrishna, George Hu, Jon Malkin, Benjamin Reed, Stefan Schroedl和Pratyush Seth。我们也感谢雅虎使S4在Apache2.0许可下开源[19]。

参考资料

[1] G. Agha, Actors: A Model of Concurrent Computation in Distributed Systems. Cambridge, MA, SA: MIT Press,1986.

[2] B. Edelman, M. Ostrovsky, and M. Schwarz, “Internet ad-vertising and the generalized second-price auction: Selling b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keyword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7, no. 1, pp. 242–259, 2007.

[3] T. Condie, N. Conway, P. Alvaro, J. M. Hellerstein,K. Elmeleegy, and R. Sears, “MapReduce online,” EE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Tech.Rep. UCB/EECS-2009-136, Oct 2009.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oczj.com/doc/fc13421716.html,/Pubs/TechRpts/2009/EECS-2009-136.html [4] J. Dean and S. Ghemawat, “MapReduce: simpli?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 commun. ACM, vol. 51, no. 1,pp. 107–113, 2008.

[5] Apache Hadoop. https://www.doczj.com/doc/fc13421716.html,/.

[6] D. C. Luckham, The Power of Event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lex Event Processing in Distributed Enterprise Systems. Boston, MA, USA: Addison-Wesley Longman Publishing Co., Inc., 2001.

[7] L. Amini, H. Andrade, R. Bhagwan, F. Eskesen, R. King,P. Selo, Y. Park, and C. Venkatra mani, “SPC: a distributed,scalable platform for data mining,” in DMSSP ’06: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 mining standards, services and platforms. New York, NY, USA:ACM, 2006, pp. 27–37.

[8] D. J. Abadi, Y. Ahmad, M. Balazinska, U. C? etintemel,M. Cherniack, J.-H. Hwang, W. Lindner, A. Maskey,A. Rasin, E. Ryvkina, N. Tatbul, Y. Xing, and S. B. Zdonik,“The Design of the Borealis Stream Processing Engine,” in CIDR, 2005, pp. 277–289.

[9] D. J. Abadi, D. Carney, U. C?etintemel, M. Cherniack, C. Con-vey, S. Lee, M. Stonebraker, N. Tatbul, and S. Zdonik,“Aurora: A new model and architecture for data stream management,” The VLDB Journal, vol. 12, no. 2, pp. 120–139, 2003.

[10] Streambase. https://www.doczj.com/doc/fc13421716.html,/.

[11] M. Stonebraker, U. C? etintemel, and S. Zdonik, “The 8 re-quirements of real-time stream processing,” SIGMOD Rec.,vol. 34, no. 4, pp. 42–47, 2005.

[12] S. Schroedl, A. Kesari, and L. Neumeyer, “Personalized ad placement in web search,” in ADKDD ’10: Proceedings of the 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 Mining and Audience Intelligence for Online Advertising, 2010.

[13] R. K. Karmani, A. Shali, and G. Agha, “Actor frameworks for the JVM platfor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PPPJ ’09: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rogramming in Java. New York, NY, USA: ACM, 2009, pp. 11–20.

[14] P. Hunt, M. Konar, F. P. Junqueira, and B. Reed,“ZooKeeper: wait-free coordination for internet-scale sys-tems,” in USENIXATC’10: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USENIX conference on USENIX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Berke-ley, CA, USA: USENIX Association, 2010, pp. 11–11.

[15] K. Gopalakrishna, G. Hu, and P. Seth, “Communication layer using ZooKeeper,” Yahoo! Inc., Tech. Rep., 2009.

[16] Apache ZooKeeper. https://www.doczj.com/doc/fc13421716.html,/zookeeper/.

[17] J. Malkin, S. Schroedl, A. Nair, and L. Neumeyer, “Tuning Hyperparameters on Live Traf?c with S4,” in TechPulse 2010: Internal Yahoo! Conference, 2010.

[18] J. A. Nelder and R. Mead, “A simplex method for function minimization,” Computer Journal, vol. 7, pp. 308–313, 1965.

[19] The S4 Open Source Project. http://s4.io/.

翻译:林轩linxuan@https://www.doczj.com/doc/fc13421716.html,

原文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fc13421716.html,/files/KDCloud 2010 S4.pdf

人类学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 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 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蔡元培) 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关注深入的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3、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之关联(事实与理论) 社会调查是指:政府或个人组织对社会间事件的调查。如民生、物价、治安、政府公信力等领域。 社会学调查指:通过社会调查所得的结果与不同组织或个人调查结果相比较,了解两方或多方意见共同研究。 4、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新中国建立后,苏维埃学派对我国的民族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原始社会研究、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定义与识别。所谓经济文化类型,乃指“一定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它在历史上形成于处在相似的社会经济水平,并居住在同样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不同民族中”。林耀华等后来将之修改表述为“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这一理论的深刻意义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它为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共同体的分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因为同样的经济文化类型可以独立出现在远隔千里而又无直接交往的民族中,这种超越地域性的特征使它与语言的发生学分类法以及社会形态分类法等一样,都成为民族学家认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的科学工具。 其次,依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原因,使我们能够科学地认识汉族与诸少数民族的共生关系。

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中国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 一、人类学(Anthyopological)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研究对象: 1、人(man)——生物人organism、文化人cultrate[k?lt??'rɑ:ti]、社会人 2、文化——人所创造的文化(Culture)包括物质文化(包括受人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3、广义具象——包括体质人类学(人体学)、考古学(史前学)、语言学、文化(社会)人类学 狭义具象——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4、各国的本土特征不同:(英美)(欧洲) 狭义具象: 北美:文化人类学 英国:社会人类学 欧洲:民族学 因此,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只是各国的称呼不同,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样的。即: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中国——先后受到欧洲和北美的影响,学科名称和术语使用一直没能统一。各种划分出入较大。 1)学科分类上:一度将人类学划归生物学。1992年,人类学被划为民族学下,成为其七个二级学科之一。后经修订,人类学又被划归社会学之下,成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其中一些独立学科被打散在不同一级学科之下。不同称呼但内容相同的学科被划分在不同学科之下。如:民族学仍然为一级学科文化人类学放在民族学的括住内。 2)误解也比较多。如:民族学被等同为“民族研究”、少数民族研究。汉人社会研究则被拉入社会学之中。 3)公众形象与认知度非常低。 中国长期把人类学等同于“古人类学”。古人类学主要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这个印象与我们中国50年来知识谱系的规定有关。人类学还给外界一种接近于“ 考古学”的形象。似乎只是对古物或原始的东西感兴趣,有一种好古主义的心态。这恐怕来自以前中国人类学的“南派”(蔡元培),他们上个世纪30-40年代,以中研院为中心,做古语言、古文化、古民族研究。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过人类学系主任,因而考古成了中国人类学的一种公众形象。人类学的第三种形象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科依据。人类学的这三种形象,不能说是公众对于人类学的歪曲。可对行内人来说,我们所做的,与人们印象中的,还是有所不同。 对人类学的认知也比较低,不仅不被公众认知,也不为大学、学者认知。 4)学科内部缺乏共同学术语言和价值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大家公认的基本阅读书目,缺少共同关注的概念体系。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历史原因。学科命名实际上也是一种秩序构建。人类学被介绍进中国就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学科秩序。以民族学(欧洲大陆)、文化人类学(美国)或社会人类学(英国)的名称进入中国的人类学,形成了不同学术特点的南派与北派。新中国建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石建华 学号:2008241068 中国人类学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介进来,至今已经走过100年的历程了。20世纪5年代之后我国出现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中不少是从已有的社会学或者民族学研究机构中析分出来,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原北京大学社会学所改名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快改变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在费孝通等老一辈人类学学者的推动下,从9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先后独自或者与国内的厦门大学等其他几所高校的人类学研究机构联合,连续举办了五届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有力地推进了人类学的发展。 虽然90年代之后,随着80年代留学西方国家的新一代社会学年轻学者的陆续学成归国,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重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特别是SPSS、统计软件包)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但是与此同时,“运用西方人类学方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本土培养的年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他们似乎更能熟练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研究范式有助于研究者加深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术研究,他们试图利用“人类学的知识、概念和策略来解决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性的问题”,

借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福祉,这样就出现了应用人类学。而此时,人们也发现人类学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策略和方法,人类学家因之享有“解决麻烦的能手”的声誉。况且现在的人类学家也普遍意识到,人类学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所关注的只是小型的非西方社区,因此有必要重构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纳入研究的范畴。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都发现人类学学科研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些学科自身所意识不到的问题。人类学因之而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 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的人类学界,真正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很少。这在客观上又限制了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个文化非常多元的社会,中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的现代化社会变迁为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研究场景。针对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于社会学的事实,人类学应该主动积极地融入对社会主流的变迁趋势的研究,以扩大其学科影响力。由于人类学惯于应用定性研究方法来研究小规模的社区,而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相互并存的典型二元结构社会,事实证明,要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使用定性研究方式更为合适。实际上,人类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不仅为农村社会学者,而且也被其他学科比如农村政治学者、历史人类学者所广泛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目前中国人类学者就完全停留在自己学科的领地里,陶醉于本学科的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一、人类学 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 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复习题第1章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1、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源自于希腊语,含义是“人的学问”。然而,人类学的具体内涵,必须要放到它所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学科进程中来理解。早期的人类学关注人论哲学的讨论和人的生物特性的研究,而到了19、20世纪,“文化”的研究成为了人类学的核心主题。基于今日现有的知识上考察人类学的内涵,可以说:人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这包括所有时代和所有地方的人,包括人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创造。人类学通常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中的“他者”进行全面的考察,基于考察撰写“民族志”,用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最终展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或者试图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理论。 2、试解释文化和culture的含义。 英文中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本意是“耕耘/种植”。这不仅指“种植庄稼,饲养家畜”,也含有“照料家庭,培育道德”之意。后来,culture一词逐渐指心灵道德或艺术修养的成就和状态。这里强调culture是与nature(自然)区别开的人的创造。 在现代语境中,中文“文化”一词首先可以作为culture翻译成中文时的对等词来理解。中国传统上,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看出,作为“人的创造”的culture,中文里含义相同的应该是“人文”。“文化”一词,在传统上具有“用…人文?来教化”之意,这与culture本来的动词性含义是相通的。中文里“文化”更强调“人文”的教化方式。 3、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跨文化比较(cross-cultural comparison)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通则的方法。 跨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而且,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尽管各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存在差异,然而他们总会有共同的可供分析的单元与要素。还需相信,“通过习得当地人的语言,民族志工作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同时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 根据黄树民的归类,人类学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大致有三:隐含式的比较法、两元文化比较法和多元文化比较法。 4、简单概括一下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 人类学的四大分支学科包括:体质/生物人类学(Physical or Biological Anthropology)、考古人类学(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和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或民族学(Ethnology)。 体质/生物人类学研究古今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特别是人类体质特征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类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它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跨时空的文化连续性的考察,来理解人类本身。 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实践。它主要研究人类世界各地语言的使用,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奠基者:拉菲托《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 古典进化论学派 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是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盛行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成熟的标志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心性一致,即人类心里一致说,人们都朝一个地方想。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它却把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解释为发展阶段的不同,从而为文化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埋下了理论种子。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 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 也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视阈; 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 宾塞社会进化论。 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统计法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人。《原始文化》、《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法的 应用》 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是通过不断进化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是 相继相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生:万物有灵(全部宗教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称;继嗣制度;产翁制:由母系向父系转变;婚俗:抢婚和外婚制。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 摩尔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对易洛魁部落联盟的研究,首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 亲制度》 原始社会分期理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确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氏族制度的发现: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是一次发展的几个阶段,最终形成民族。 家庭史的研究:首次从亲属称谓制度来研究家庭和家族制度;家庭发展:“血缘”家庭,伙婚制家庭(普纳路亚),偶婚制家庭,父权制/母权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其他学者:德国人类学之父:巴斯蒂安:人类心里一致说 瑞士的巴霍芬:母权论,标志着家庭史研究的开始 英国的麦克伦南:内外婚姻制度:母权制先于外婚制 英国的卢伯克:第一个提出残存法思想;宗教阶段理论 英国的弗雷泽:首创“社会人类学”一词;《金枝》:关于人类智力发展连续性和 进步性的理论:人智力发展经历了巫术阶段、宗教阶段、科学阶段 传播论学派 产生于19世纪末的传播论学派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文化的传播与借用,而非独

人类学学科及其研究对象

人类学学科及其研究对象 目录 一、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Anthropology=人类学 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 体质/生物性 社会与文化 语言 历史范畴 二、人类学的四大传统分支 体质人类学 古人类学:人的出现及进化 现代人类的生物性差异 考古学 史前考古学: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 历史考古学: 语言学 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学科 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科学。 关于“文化”:生计、社会制度、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感情等。 关于“社会”:结构、组织、关系及活动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可视为人类两个同等重要且密不可分的系统的统一体。(格尔茨) 应用人类学 三、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基本原则 普同论:世界上现存所有的人类都是同一属性,任何一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进化。 全貌论:给出一个“局内的”关于社会文化的全貌图景。 整合论: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 适应论:人类和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即人类的生存在于适应环境)。 文化相对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价值,一切文化都是相对的,平等的。 三、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人类学研究者的位置 主位(emic)与客位(etic) :主位指披调查者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客位指调查人员等外来者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对同一事物,两者看法可以截然不同。

人类学者:不干预,不干扰研究对象的事务和生活;不给对方带来危害;客观公正地记录,反映情况;田野调查时论文的源泉。等等。 三、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以民族志为例) 文献收集整理、梳理——对所研究的人、地和问题有一个总体的先期认识。 田野调查 调查前的准备:资料、调查提纲、调查工具、人员组织等 调查中:原则、道德、调查提纲、方法 调查后整理及编撰 撰写论文(或专著) 回到田野(人类学的应用与实践) ——如此反复。 四、人类学者 要求: 身体健壮、甘于寂寞、受过专业训练、操守学科道德、心绪平静。 工作地点:研究机构、田野 挑战: 长期异地作业、需要适应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任何条件下工作,有时会有危险。 收获: 耐心、与不同人及环境全天候打交道的能力、较为全面和缜密的思维能力、对人和文化的宽容和理解。 未来的实践者 五、非专业者的素养要求 一定的训练 一定的意识 一定的能力 一定的准备 六、人类学分支学科 经济人类学 生态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 教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 医学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都市人类学 应用人类学 等等等等……

发展研究_人类学的历程

发展研究:人类学的历程 杨小柳 提要:本文评述了自上世纪70、80年代,人类学发展研究兴起以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类学发展研究以本土知识为基点和主题,并致力于处理发展中涉及的权力关系,其中大体可以分出三大潮流:一是采用福柯式的话语分析手段解构发展;二是立足于本土知识研究,倡导自下而上的参与发展模式; 三是继续和延伸发展的话语分析,证明并展现发展实践中存在着的多种发展话语。第一类研究带来的强大批评力量令人类学在发展面前束手无策,而后两类研究的兴起则旨在缓解前一类研究带来的发展话语的解构。西方人类学发展研究的成果为中国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中国人类学者留下了诸多有待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发展 人类学 本土知识 权力 一、过程:发展、发展人类学和发展的人类学 发展(develop)一词至17世纪才正式出现在英语中,在此之前的词形是disvelop,本意为打开、展开;18世纪时,这个词为新兴的生物学所用,用以指涉人类心智的发展,因而与进化(ev olution)一词关系紧密;19世纪,“发展”成为社会科学古典进化论的关键词之一,特别用于解释经济变迁,尤其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变迁过程;这一含义在20世纪日益普遍化,二战以后“发展”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概念,并且成为世界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Raym ond,1983Π1976:102-104)。这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项目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欲望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第四点计划”(以对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计划来支持和争取第三世界国家)以来,针对落后国家的直接经济援助项目成为推广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20世纪的50、60年代,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这些发展项目集中体现了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思想。这种发展模式在实践当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如文化冲 881

社会人类学

1.社会; 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制度和关系被形塑的状态 2.文化; 文化是一套概念意义系统,人们借助这些系统来交流和维持并发展有关生活的知识及态度。 3.地位和角色; 地位:个体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 角色:是人们对特定位置上的人的行为的期望 4.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语言不仅反映现实,而且造就现实。不同语言造就了不同的世界观。 5.能指与所指; 符号的形式即为能指,即能够支撑某种意义的成分,如语言的声音、形象。 符号指示的意义内容即为所指,即语言的意义本身。 6.文化区; 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或多个社会群体 7.文化类型 指由某些经过选择并有相互作用关系的文化元素构成的文化特质丛,用于类分同文化区的文化差异。 8.辐辏进化 具有不同传统文化的人群进入同一地区相同环境时产生的文化趋同现象 9.平行进化 具有不同传统文化的人群进入不同地区相似环境时所独立形成相似文化的现象 10.觅食/攫取经济 即狩猎-采集经济。部落社会的主要生计方式之一。以野生动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一种人类早期历史上主要的生活方式。 特点 1.流动性强,在一定区域内,按一定路线进行,人数较少。 2.以性别年龄为基础分工,不存在阶级分工。 3.个人财产简单,获得荣誉机会平等。 4.是有限目标的经济。 5.具有灵活的群组,有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的形式,继嗣多为两可继嗣。 11.恰亚诺夫规则 当资源转换主要是为了全家人消费时,那么家庭成员消费越多,人们就会更加努力的从事劳动。 12.互报 1.维系和创建社会关系的交换,是一种道德经济。 2.概化互报、平衡互报、负化互报三种形式。 3.互报作为一种平衡手段和储存手段,维持社会关系和结构。 13.平表婚 叔伯兄弟的子女之间通婚。 目的1.与自己了解和信任的人结婚生活2.加强某团体法人力量和地位。 14.选择婚 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在既定的婚姻范畴中挑选自己的配偶,婚姻制度仅是一个可通婚的范畴,这种不受婚姻范畴所限制的婚姻就叫选择婚。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新大陆的发现,殖民统治扩张开阔了西方的民族志视野。2)启蒙运动,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讨论赋予了“野蛮人”新的认知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高尚的野蛮人——早期的民族学作品大都出自一些法理学家之手,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变革的合理性。3)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的差异被理解成文化进化的差异,人类的多样性被赋予时间意义,具有了新的学术价值,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自己的优越性,解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为什么有不同的境遇。4)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会、刊物、大学职业化。 进化论学派 基本论点:代表人物: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1、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而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是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2、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进化的普同性,能把文化推向相似的发展阶段。3、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不过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的差异,进化速率上的差异。4、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意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 缺点和局限:首先,他们在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发展的顺序,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其次,进化论派大多数把欧洲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最后,进化论者把文化的相似性的根源看做是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忽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泰勒:1、英国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在《原始文化》中,泰勒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和传说的产生于发展。在此书中,泰勒透彻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思想,即全人类的思想是基本相同的。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他认为这两条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原理,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拿一些相同的原因解释相同的现象。”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和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和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他把各阶段的文化依次顺序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的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阶段。3、泰勒的宗教理论:首先,他明确了什么是宗教,泰勒认为最好“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是文化人类学史上关于宗教的第一个定义。其次,泰勒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提出了万物有灵论,认为宗教起源于梦、死亡的思考和解释,它是一个心理的、认知的解释。4、泰勒的婚姻家庭理论:首先,泰勒研究了“回避”习俗,认为居住模式与回避习俗两者之间存在着粘附,即妻子家庭对丈夫的回避是与同妻居联系在一起,反之,丈夫家庭对妻子的回避也是与同夫居想联系的。其次,泰勒讨论了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双系继嗣问题,这些继嗣包括家族名称、财产、地位与权力的继承。在此,泰勒又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转变的。第三,泰勒对还“产翁“习俗进行了研究,称这种行为为滑稽的行为,同意人类学家巴霍芬的观点,认为”产翁“习俗产生于亲子关系纽带出现转折的社会中。第四,泰勒还研究了抢婚习俗和外婚制,认为外婚制与亲属分类制度相联系。5、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比较法、残余法和统计法。 万物有灵论: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明确了什么是宗教,并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提出

人类学提纲

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提纲 第一部分首页:报告题目、姓名、日期 题目:关于大学生群体“班长”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调查报告 第二部分题要: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下大学生群体中“班长”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素养状况,加之与普通学生对比观察,探求该类人群在大学发展阶段的特点,进一步了解该类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该阶段的心理状况。 对象: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2010-2013级各班班长 (包括现任班长和曾任职的班长,共计20人,男14人,女6人) 方法:座谈法、电话采访、网络访谈 结论: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班长”这一特定人群,他们的抗压能力远远高于普通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与上级交往过程中更加灵活。他们往往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且有较高的应急意识。在今后走向社会中,能更快的融入自己的职业角色。 但同时,他们的生活往往呈现出较强的不规律性,且在文化娱乐方面较为单一,缺乏生活趣味性,相比普通学生而言,他们有更多无处排解的郁闷情绪。 总之,在工作、政绩方面,他们表现得十分出色和优越,但往往在个人生活上较为不规律,情绪易焦虑,甚至处在亚健康的生活状态。 第三部分目录 第四部分正文: 1、导言:研究的目的、意义、时间、范围。简介前人的成果。提出自己的 研究步骤、方法和创新点。 2、正文 3、结论与讨论:重申自己的结论,以及研究的贡献。 4、拓展研究: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究、完善,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第五部分附录:参考文献、引用的图表 第六部分致谢: 在此调查期间,感谢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团委、学生会,以及各班班长的帮助和支持。正是有了各位的积极配合,才使得调查得以进行和完成。再次致谢!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 定义: 人类学: 一门研究人,探索人类体质与文化奥秘的科学。 人类学通常分为两大分支: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包括古人类学、人种学、人体测量学、分子人类学、灵长目行为学等;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民族志、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文化学、社会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心理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医药人类学及利用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处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造福人类的应用人类学。 人类学的显著特点是:1、研究范围较广泛,它直接、明确地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人们,而不仅仅局限于周围有限区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的人们。2、整体的对人类进行研究。3、强调实证,注重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泛文化比较,主张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般性规律,这些方法已逐渐的为其他学科所认同,接受和运用。 人类学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宽容,它能告诉人们,其他民族的一些在某个民族看来不太合适,甚至可能感到不快的习惯和行为却是前者为了适应某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形成的。人类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使人们了解人类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能使人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民族学: 一门以民族与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民族共同体及其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化、融合的规律;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成分、起源、分布和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状况、民俗、社会问题等,以探索民族及民族文化特征的来源、功能、变迁过程和规律。 主要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并注重广泛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作比较研究。与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关系密切。 其分支有:1、比较民族学,或称理论民族学,主要探索各民族及文化的共同发展规律。2、民族志,又称记述民族学,着重于对一个民族的行为与文化进行描述和比较,在美国,民族学为广义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欧洲大度各国则把民族学等同于文化人类学,而把体质人类学称为人类学。 在中国,民族学研究以中国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它在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依据,加强民族团结,探索新的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不平等的新经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使各少数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类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人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人类学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分支。 2.我国北方学界基本沿袭了欧洲大陆的学术传统,将人类学有关的学科分为: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南方学界较多的受到美国学派的影响,把两大分支,四大学科糅合在一起。 3.中国人类学的特色:(1)架构上受美国人类学的影响较大,强调体质人类学及文化人类学三大分支的四学科结合;(2)具有较强的传统历史学的学风;(3)人类学应用研究有逐渐向社会学靠近的趋势;(4)新中国民族学的传统对象是少数民族,现在同时关注汉族并在一定场合灵活运用“人类学”旗号的意向,这种做法似乎告诉人们当年苏维埃民族学派的影响已经淡化;(5)人类学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有关的研究仍分归于法学、历史学、地学和文学等大门类下,人类学中国化的成熟程度远落后于社会学和民族学。 4.中国人类学史的分期:(1)萌芽时期:1928年以前;(2)创立时期:1928-1937;(3)发展时期:1938-1949;(4)恢复与发展时期:1966年以前;(5)重灾期:1966-1978;(6)重新恢复和再度发展时期:1979年以来。 5.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1)认为人美学与民族学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门不同学科;(2)人类学的南北两派特色以及与社会学、历史学的交叉关系;(3)本土化及大陆与域外同行的对话;(4)口述与文献史料的并举。 第二章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背景 1.西方传统里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孔德、斯宾塞、泰勒、摩尔根、费雷泽、博厄斯、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 2.中国古代人类学知识的积累的三条线索:(1)主体族群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异文化记载;(2)来自中原的著述者对于自身文化内部之不同部门的观察;(3)被主体族群视为他者的异文化族群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表述。 3.古代文献反映的人类学问题:(1)关于考古学的思想与实践;(2)关于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观;(3)对于人的天性和中国式思维的探讨和论辩;(4)古代中国人具有民族文化进化的思想;(5)与符号语言学相关的讨论。 4.以中国作为重点田野点的人类学者主要有日本的鸟居龙藏和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 5.早期实地调查存在的问题:(1)缺乏深入的田野调查;(2)调查者缺乏专业训练;(3)调查中姑妄信言。 第三章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发展 1.蔡元培与《说民族学》 2.田野工作的开展:林惠祥的《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史图博《畲民的图腾崇拜》、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 3.汉人社区研究:李景汉《定县社会状况调查》、费孝通《江村经济》、林耀华《金翼》、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第一章 人类学方法

《人类学方法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田野工作: 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居住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2.参与观察: 研究者生活于研究对象中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来了解调查对象的文化形貌及其内部深层次的理由。为达到真正的参与观察,研究者要与研究对象同生活、同劳作,学习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仪式,走访他们的家庭。透过参与观察,研究者得以观察研究者对象是否“言为心声”。 3.跨文化比较: 指的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志报告中抽样,把抽样的资料作统计分析,藉以说明或验证假说,探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 4.HRAF(人类关系区域档案): 他从1930年起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并于是193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成立了一个跨文化研究机构,在人类学家默多克的领导下,先后收集了800多个不同时期人类社会有关地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民族志资料,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地区,进行项目分类,并制成档案,于1949年建立了“人类关系区域档案”(HRAF) 5.主位研究:即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6.客位研究:即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7.PRA(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调查方法:是一套快速收集村庄资源状况、发展现状、农户意愿,并评估其发展途径的田野调查工具。它的宗旨是要通过外来者的协调作用,鼓励唤醒当地社会的参与意识,把发言权、分析权、决策权交给当地人,促使他们加深对自身、社区及环境条件的理解,与发展工作者一道制定出合适的行动计划并付诸于实施。 8.“深描” ,就是从极简单的动作或话语着手,追寻它所隐含的无限社会内容,提示其多层内涵,进而展示文化符号意义结构的复杂社会基础和含义。 9.实验民族志把人类学研究者的田野工作过程作为民族志实验的中心内容和描述的重要对象,并同时强调给予被研究者自己解说机会的重要性;注重对文化的阐释;珍视民族志的文学性,注重修辞、讲究文本的想象力和艺术性;采用“对话”与“多声道”的撰写取向技法。马库斯、费彻尔总结了西方民族志实验的历史,他们把这些实验文本分为三类:心理动力学实验文本、现实主义实验文本和现代主义实验文本 二、填空题

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

1.论述田野工作方法 一、田野工作的定义 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二、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 定位:田野工作既包含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包括作为人类学研究理论的各种原则假说及其价值,以及研究者用于解释资料和得出结论的准绳或标准,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实地获得文化理解的方法及其研究技术与工具手段。 研究取向: ①主位与客位:主位指研究对象自己对事情的解释,客位指人类学调查者从自身出发对事 情的解释。 ②局内人与局外人:局内人指与研究对象同属于一个文化群体的人。局外人则指的是处于 某一文化群体之外的人。 ③大传统与小传统:少数有思考能力的上层人士创造的文化系统是大传统,下层农民在生 活中自发形成的社会风习是小传统。 ④小规模社会与大规模社会:社会同质性高、有简单的技术与经济、社会关系比较简单、 与外界联系较少的非工业化社会是小规模社会。 地理范围较大、文化同质性减弱、出现职业多元、社会分层与人口流动、内在关系联系增加的社会体系较为复杂的社会是大规模社会。 三、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 ①问题研究:人类学者带着某一特定的问题做田野工作,在调查中主要收集被认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民族志资料,通过区域的田野调查寻找人类学的理论切入点,从而以一个独立学科的视角讨论问题,获得结论与建议。 ②过程研究:过程研究是人类学对社会文化变迁这一学科主题有远见的参与观察设计与实践,是指从人类学研究方法上思考和把握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研究;对原初调查点的重访、回访研究,以及对一个或一组田野调查点及其周边地区的长时段研究等。 四、理论预设与假说 所谓理论预设与假说是根据对问题的了解,对事物的现象与想象之间的互相联系做出的初步判断性设想,来说明某种社会现象。 五、确定研究性质与对象 ①确定研究性质:探索性研究和诠释性研究。 ②确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是一个过程,根据主题情况灵活处理。 六、田野伦理 ①对研究对象的责任 ②对研究资助者的责任 ③学术责任 七、进入田野工作地点 ㈠进入田野的方式 ①进入方式:一种是通过正式行政体制自上而下进入,一般是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层层深入;另一种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进入。 ②进入角色:向当地人尽快阐明此行的目的和自己的身份,依照调查对象的社会交往方式展开社交并取得合适身份。 ㈡预料困难

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ανθρωπο(anthrōpos,人)” 人类学 以及“λογο(-logia,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这个学科名称首次出现于德国哲学家亨德在1501年的作品《人类学——关于人的优点、本质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Antropologium de hominis dignitate, natura et proprietatibus, de elementis, partibus et membris humani corporis),当时人类学这个字指的是人的体质构造。[1][2] 当代人类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源头。[3]它的研究主题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个是追溯人类今日特质的源头与演变。民族志(ethnography)同时指称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据人类学研究而书写的文本。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则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 人类学的基本关注问题是:什么是智人的定义?谁是现代智人的祖先?人类的体质特征是什么?人类如何做出行为?为什么在人类不同群体之中,有着许多变异与差异?智人在过去的演化历程,如何影响其社会组织与文化?依此类推。 自从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十九世纪晚期与二十世纪早期从事人类学研究后,这个学科就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区分开来,人类学强调对脉络的深度检视、跨文化比较(社会文化人类学本质上就是一门比较研究学科),以及对研究区域的长期、经验上的深入了解,这往往称为参与观察。文化人类学格外强调文化相对性,并运用其研究发现来建构文化批判。这在美国特别风行,源于弗朗茨·博厄斯对十九世纪种族主义的反对,经过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倡导性别平等与性自由,到当代对于后殖民压迫的批评,以及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提倡。 在美国,当代人类学通常划分为四大分支:文化人类学(也称为社会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生物人类学/体质人类学。[4]这个四大分支的人类学也反映在许多大学部教科书,[5]以及许多大学的人类学课程。在英国以及许多欧洲的大学,这些分支往往安置在不同科系,且被视为不同的学科。[6] 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受到后现代理论严重影响。在1970与1980年代,有一个认识论的转向,脱离了这个学科所熟知的实证论传统。[7]在这个转向中,关于知识的本质与生产的各项议题,占据了社会文化人类学的核心位置。相对地,考古学、生物人类学与语言人类学,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实证论。由于这种认识论上的差异,甚至导致某些人类学系分家,例如史丹佛大学在1998-9学年,“科学家”与“非科学家”分成两个科系:人类学,以及文化与社会人类学。[8](稍后,在2008-9学年,史丹佛大学人类学重新整合为一个科系)。[9] 2分析方法编辑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