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防洪工程河道治理浅析

黄河防洪工程河道治理浅析

黄河防洪工程河道治理浅析
黄河防洪工程河道治理浅析

黄河防洪工程河道治理浅析

发表时间:2018-06-06T11:47:58.6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上作者:李勇

[导读] 黄河防洪工程河道是黄河防洪体的重要项目,它对控制河道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何种类型的坝、垛、护岸等,归根到底(东平湖管理局东平黄河河务局,山东东平 271500)

摘要:黄河防洪工程河道是黄河防洪体的重要项目,它对控制河道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何种类型的坝、垛、护岸等,归根到底都要满足稳定河势、疏导水流、利于防洪的需要。

关键词:河道治理; 防洪工程;工程施工

黄河河道治理工程是黄河防洪建设的重要项目,它对控制河道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何种类型的坝、垛、护岸等,归根到底都要满足稳定河势、疏导水流、利于防洪的需要。

伴随着小浪底水库的蓄水运用,下泄清水后的下游河道受到冲刷下切变形,工程布局及工程防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更加有效地规划治理流路,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河道工程的施工,就其施工大环境而言可分为旱工和水工两种。

旱工作业就是在黄河河道滩地上施工,传统意义上的旱工作业除了工程主体的土方填筑之外,考虑到工程的稳定,往往要在滩面上用机械开挖一个坑槽并对坑槽进行处理且沉埋防冲体或裹护体。这些沉排体结构型式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黄河下游多选用散石沉排、铅丝笼沉排、柳石枕沉排等。

散石沉排实质上就是在坑槽内填抛块石加强工程的基础强度和深度。挖槽的宽度根据冲刷坑的深度及受水流冲刷的部位的强弱来决定。由于是散石施工,单个块石重量的不足使作业强度不是太高,散石沉排可以随着工程前冲刷坑的深度变化而成为坦石裹护坝体土胎并同时起到防止淘刷的作用,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多有运用。

铅丝笼沉排则是将块石装入铅丝编织的网内并形成较大体积的抗冲体,减少了洪水时对单个石块的冲刷走失现象,同时由于其受到洪水淘刷后排体外沿开始下蛰并逐步沉降,自行调整了坡度,使根石坡度相对平缓,减少了工程出险机率。有鉴于此,近几年的河道工程施工开始大量采用该结构型式。其具体施工序为:先用泥浆泵开槽(或用大型机械挖槽),然后清理坑槽,开始铺设土工织物(其中有纺布在上,无纺布居下),土工织物上铺放一定厚度的柳秸料垫层,运输石料到基坑内,开始装笼做为压载体,铅丝笼沉排体施工完毕后,再在其上部覆压土体即可。

柳石枕沉排坝主要以做水下的护根结构,它所用的主要材料有柳料、麻绳、铅丝、木桩、石料等。这种沉排体易闭气,保土防冲性能比较好,当其处于坝(岸)前受溜位置时,能适应河床的冲刷变形,起到缓冲落淤,防止淘刷的作用。它的施工工序同样是先进行基坑的开挖,并修整清理坑底和边坡,而后就要捆扎柳石枕,铺设第二层枕时应摆放在两枕之间位置以保证闭气严密及完整性,枕体上抛护散石,裹护体施工,最后修整边坡即可。

近年来,河道整治工程中开始应用土工织物沉排,土工织物是由合成纤维制成,具有抗拉耐腐、渗透性强、抗冲反虑、强度高、柔性好等特点,应用它可以削减水流对工程的冲击力,同时也可以防止水位骤升急降而形成的险情。土区织物沉排典型的有铰链式模袋砼沉排、抽沙充填长管袋沉排、褥垫式沉排等,这种结构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机织土工布作模袋,内充具有一定流动度的砼或砂浆(沙),通过灌注压力作用有效保护工程基础,适应河床的冲刷变形。铰链式模袋砼沉排预先在模袋内埋设有高强绳索来将各个块体联接为整体,而长管袋(包括褥垫)则是将土工反虑布局部缝合加工成模袋,它们都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柔韧性,既适宜于旱工作业,也可以在水流速度不大的河面上施工。

河道工程的施工,经常遇到水中进占问题,传统意义上多采用黄河埽工的河工技术,即在水深流急情况下用柳石搂厢占体,底坯打家活桩以防止滑动,抛压散石并辅以抛护柳石枕闭气挑流。由于多为在水深溜急情况下施工,因此应注意把握好施工中的几个方面,使用捆厢船要保证船体的长、宽符合捆扎柳石搂厢的需要吊锚缆在进占初期可用桩固定在坝裆或上游滩地及坝体上,埽体位置则要视岸上的标志桩随时调整吊锚缆和揪稍缆的长短松紧,保证其迎水面边线与标志桩对齐,后戗土跟进不宜太靠前,占绳、过肚绳用地锚桩固定在后土中,柳石枕也要抛足,并且抛护铅丝笼或散石来增加抗滑力。柳石搂厢做为占体存在着不足,首先其所用软料供给一旦不足则极易影响工程的进度,其次工程中物料的腐蚀容易影响基础,造成被动抢险频繁。另外如遇水深较小采用此方法施工,形成工程基础深度较浅,如遇大的洪水冲刷,易形成较大险情。

现阶段水中进占工程也有一些新的思路,如修筑透水桩坝、堆石进占筑坝等。透水桩坝系采用桩基进行施工,工程质量能得到保证。由于在主体工程修筑之前,尚需搭建工作平台创造作业环境,相对而言增加了前期投资。但工程竣工后可避免工程运行中其它工程竣工后的大量管理及维护费用。当施工现场附近缺乏软料而且施工时水深不大,块石料源充足时,有时也可采用堆石进占。堆石进占可利用大型施工机具装运石料,避免了农忙时节劳动力上工不及时数量不足同工程施工进度形成的矛盾,而且保障了工程的基础强度。但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做好闭气工作,以防水流淘刷,另外在利用挖掘机回挖抛进河中的块石加以重新利用,堆石进占对水流的作用明显,能加快施工进度,其单价和采用柳石枕及柳石搂厢材料的水中进占投资也相差不多,但能有效地缩短工期。

综合而论,土工织物沉排工程施工及利用土工织物做为护底排布来改善工程与水流的作用条件进行施工时干扰因素小,机械化作业程度高,可以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了施工劳动力,并且泥浆及砼等原料在采用或配制时较为快捷方便,与传统的柳石结构比头减少了柳秸料的运用,也有利于保持人类的生存大环境,这将是今后河道工程施工的一种趋势。柳石结构料源广,修筑及防守方便,施工工艺也不很复杂,在黄河上经验比较成熟,易于操作,也是黄河现今水中筑坝主要的施工方法。总之,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其施工方法及工程结构型式内容繁杂,不一而足,只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已建成的工程进行分析论述才能加以改进并在今后的施工工作中予以应用,也才能使施工进度加快,质量得以保证,降低工程成本,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勇(1982年—),男,山东梁山人,河道修防工技师,长期从事水利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具有丰富的经验。

2020-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本文研究目的是针对中小河流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中小河道生态水利如何利用,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策略。采取了在施工操作时要明确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结果表明治理河道是提高水利资源利用价值的有效手段,对河流周边环境也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现状问题;策略 引言 河道治理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供排水和防洪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河道治理不仅能够保障水的品质,对水利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小河流水土流失严重,而山区生产力大多数集中分布于河道两岸,因此整治河道尤为重要。根据云南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形对一些中小河流实施规划和保护,从而解决山区生态平衡问题。水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利用、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调控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对河道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来完成,使水资源的调控和持续利用的作用充分发挥。否则,不合理的开发、河道污染现象都将对其作用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产生一系列的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以及其他的问题。在实际工程建设中,此项工程的重要性需工程管理者

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其高度的重视。 1河道治理过程中的现状问题分析 城市建设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河道的治理,管理是否到位关系到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加强河道生态治理的管理至关重要。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河流功能得到了有效开发,在实践中,河流系统也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使水体质量低于IV类标准,此现象在山区许多河道水体中存在。由于河道水体流动性比较差,很容易缺客水,这是造成水质污染的关键,水体流动性差使河道无法及时循环更新。许多乡镇的中小河流不受监管,水域缺少管理[1]。这些区域的水体极容易出现污染问题。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住宅高密度的聚集,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但排污管网与设施的不配套,使众多居民区产生出来的污水收集率偏低,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大量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道中,在山区农村和城市外围,许多中小河流已成为污水沟。这些河流大部分都在耕地旁,农业面源中氮磷又极为丰富,有些农田直接与河道相通,农业污染直接进入河道,进一步增加了河道污染。工业加速发展,使工业废水排放量持续增加,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持续加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在云南许多地区河道集雨面积小,汇流历时短,河道坡降徒,河水的挟沙能力强,悬移质多。如遇洪水推移质就将河床填满,加之污水处理和排水渠道建设滞后,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进一步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内陆水质明显恶化。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一些山区的中小河流经受着极端天气的考验,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制约区域发

浅谈河道治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浅谈河道治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水工一项王琪 摘要: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吃好穿好,而是更多的关注周边环境问题,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也日趋强烈,河道治理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河道治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让人们甚为关注。 关键词: 河道治理; 环境; 大石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是生命之源亦能剥夺生命。近年来水问题不断出现在人们视野,尤其是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直接遇难人数达79人。因此河道治理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河道的治理不仅能减少人们财产和生命的损失还能改善河道周边水文环境人文环境等。 下面就以大石河河道治理工程为例浅谈河道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大石河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北拒马河支流,发源于房山区百花山南麓堂上村西。坨里以上为山区性河流,山高坡陡,水流湍急。自坨里出山逶迤南下,在马各庄以下先后纳入丁家洼河、东沙河、周口店河、夹括河等支流,最后在河北省涿州市码头镇与北拒马河、小清河相汇后,入白沟河。大石河总流域面积1280km2,其中山区面积882km2,平原区域面积398km2.北京市境内流域面积1243km2,约占总流域面积的97%。其流域主要在房山偏远地区,这就不得不对偏远地区水环境恶化问题进行分析。 由于偏远地区对河道的治理缺乏重视,再加上河道多年处于枯水期,更加无人关注。造成河道淤积严重,清淤力度又不大,使得“清”没“淤”快。河道周边小工厂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造成水质严重恶化。沿岸居民私搭私建,任意向河道排污,倾倒垃圾等,使得河道阻塞,在降水区造成水流不畅,使得河道功能降低,各种垃圾充斥河道,不仅使周边环境脏乱不堪,使得清澈小溪变臭水沟,垃圾场。水质严重恶化,每到夏季臭气熏天,蚊蝇滋生,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质量,而周边居民更不注重保护河道环境继续向河道肆意倾倒各种垃圾,使得河道及河道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并随着水流向整个流域蔓延,使得整个河流流域都存在着这些普遍的河道问题。而且可能在几十年一遇的汛期甚至会由于河道的阻塞而造成重大的人身财产损失。 偏远地区河道水环境恶化不仅有人为因素还有许多自然因素。其实自然因素也是造成河道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再加上人为因素,使得偏远地区河道治理显得更为严峻。 (1)河道基流小河流水生态系统脆弱,自净能力低,导致不能净化周边垃圾。 (2)河道断面不规则,在水流冲刷下极易导致岸坡坍塌,造成淤积。 (3)有的河道内杂草丛生,造成河道淤积,使活水变死水,在加上生活垃圾囊集,难以清理,使得河道变臭水沟严重影响周边环境。 对于偏远地区的河道治理工作应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才能阻止水环境恶化,才能显著改善河道周边水环境。不仅要对河道进行平整清淤,还要提升河道水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需要采取治理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恢复和保持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自然景观, 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改进河道亲水性, 更好地保护水生态环境。同时打造人工景区把过去臭气熏天的河流改造成景色宜人的的休闲娱乐空间,再完善河道周边居民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并有必要的管理宣传,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河道水环境的现状。 大石河环境治理工程就是以河道治理生态恢复为主,为建造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空间为辅的提高防洪标准的公益工程。

黄河防洪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黄河防洪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黄河安危,关乎全局。黄河防洪工程由于长期受维修养护经费短缺、“重建轻管”思想影响,工程维修养护得不到重视,工程标准偏低,质量、基础差,影响了工程完整和工程面貌,降低了工程抗洪强度。水管体制改革后,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对防洪工程高标准维修养护,增强了工程的抗洪强度,改善了工程面貌,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同时在运行中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笔者就现存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来同大家一并探讨。 关键词:水管体制改革黄河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水管体制改革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确立、“数字工管”系统的逐步完善,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站位全局,主动融入,科学谋划,推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实现新突破。 二、防洪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水管体制改革以后,黄河防洪工程实行管养分离的运作新机制,

但由于维修养护经费实行预算管理,维修养护业务未通过招投标直接由相应养护公司承担,养护公司表面上是企业,实际上没有真正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水管体位与养护公司之间职能权责并不完全明晰,给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养护设备陈旧不足,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 基层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工程维修养护的机械化水平偏低,缺乏大型和专业化维修养护设备,现有设备数量不足,陈旧、老化现象严重,维修养护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三)管理队伍问题 在组建专业养护队伍时,只注重数量,不注重素质,建立的管理队伍没有发展潜力。人员组成结构不合理,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年青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创新意识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四)防汛队伍问题 防汛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专业抢险知识、技术落后,专业素质偏低,查险能力不足,队伍年龄偏大,群防队伍组织难度大,缺少抗大洪、抢大险经验,部分群众防汛队伍有名无实。 (五)防洪非工程措施还存在薄弱环节 预报、测报设施落后,堤防工程查险还要靠大量的人力来完成;防汛信息采集手段不适应防汛形势发展的需要,决策指挥系统自动化水平有待完善。

黄河泥沙减少的原因和今后泥沙状况分析

黄河泥沙减少的原因和今后泥沙状况分析(李文家) 一、实测水沙状况及问题提出 实测水量和沙量情况见下表和以下两图。龙门、华县、河津状头4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919~59年和1956~99年两个系列分别为16.5亿t和12.7亿t,相应的利津入海水量分别为484.7亿立方米和318.3亿立方米。在1956~99年系列中的1960~69年、1970~79年、1980~89年、1990~91年和1995~2004年分别为17.1亿t、13.5亿t、8.0亿t、8.8亿t和6.3亿t,与此相应的利津入海水量分别为512.9亿立方米、304.2亿立方米、290.7亿立方米、131.7 亿立方米和105.2亿立方米。上述数据对比看出,进入黄河的泥沙和利津入海水量,与相当于自然状况下的1919~59年系列相比,1960年以后发生了较大差异,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和今后如何变化,关系到黄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规划减淤工程的建设时机,本文对泥沙变化的原因和今后变化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二、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

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有水利、水保措施减沙和降雨变化两项。 对于水利、水保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在水沙基金(一)、水沙基金(二)、水保基金综合、水保基金、“八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防洪规划等7项工作中进行了研究,这7项工作有些还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由于各项成果之间差异较大,现将水保法的平均成果列入下表。 二、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 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有水利、水保措施减沙和降雨变化两项。 对于水利、水保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在水沙基金(一)、水沙基金(二)、水保基金综合、水保基金、“八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防洪规划等7项工作中进行了研究,这7项工作有些还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由于各项成果之间差异较大,现将水保法的平均成果列入下表。 鉴于降雨变化统计分析工作量巨大,而河龙间区间多年平均来沙量约占4站沙量60%,本文利用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有关同志对河龙区间历年降雨的变化研究成果,来分析降雨变化情况。又由于河龙区间汛期来沙约占全年的90%,引起有效产沙的降雨为日暴雨量大于25mm的大雨和暴雨、以及它们的笼罩面积和落区,本文在水文局同志研究成果中摘出了历年日降雨量大于 25mm的累计笼罩面积,历年变化情况见下图和下表。

浅析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及其生态修复

浅析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及其生态修复 发表时间:2018-10-30T15:18:05.95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作者:薛丽珍李晓明 [导读] 消除洪水隐患以及改善河道生态环境,还可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则,对加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策略及常用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 薛丽珍李晓明 山东水总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不仅可以确保区域防洪安全、消除洪水隐患以及改善河道生态环境,还可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则,对加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策略及常用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治理;策略;技术; 城市河道主要包括了城区内用在防洪、排涝、引清、蓄水、排水及航运等方面的水道管。根据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通常要保持上下游断面的完整性,这造成了水流多样的不断变化。对于河道与岸上生态系统有着较大的破坏作用,这使得很多河道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与附近的环境难以和谐发展。而政府采取的河流整治措施只是将问题局限在的当前,未能考虑河道周围的生物,使得治理过程中对水生物的生长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这给城市河道的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一、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意义 1.生态意义 河道水系是环境中维持和调节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部分。河道水系、驳岸、植被、绿化是城市区域环境改善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在防风固沙方面。有一些河流则成为城市空气对流的绿色通道,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亲水休闲意义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给人们带来许多压力,而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给缓解工作压力提供了许多渠道。回归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所向往的。但城市建设使城市中的休闲空间不断减少,因此开发建设城市及周边河道,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对河道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1.改善城市水污染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水体污染状况严重威胁流域内人类生存和发展。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湿地,是域内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加快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河道水美岸秀的自然风貌、促进河道休养生息,着力解决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抓紧治理迫在眉睫。通过疏浚、湿地建设及水生植物工程等一系列整治措施,治理后其清澈的河水、优美的滨河道路及亲水步道将共同构成城区优美的水环境。同时实现城市的防洪安全化、岸景生态化、河水宜人化、城市家园化等功能,极大的提升城市品味。 2.为实现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 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城市长远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河道流经的城市区域一般是全市经济最活跃、人气最旺盛、也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具有引领城市发展、加快城市核心崛起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城市河道面临着更大的污染压力,区域和城市发展面临着重大环境制约,加快河道治理与保护意义重大。 3.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河道是城市的名片,反映了城市的形象与品味。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是投资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实施,将有力地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高项目区域土地价值,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三、加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策略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策略主要表现为:(1)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在我国河道综合治理中,除了要做好基本的河道疏浚与护岸建设,对于河道的综合效益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河道两侧的堤顶建设防护林能够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对于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我们还要注重对河道景观的美化。建设一批疏浚达标、道路配套的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样本路段,以明确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综合效益目标,从而为进一步城镇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优化生态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次序。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涉及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功能。而每个功能受关注的程度、需要修复的时间又不尽相同,因此应该首先确定生态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优先次序,治理优先顺序应该是:影响防洪安全段河道优先、人口集中段河道优先、保护对象重要段河道优先等。(3)强化水质保护。加强对印染、热电等行业企业的冷却水排放管理,督促企业进行冷却水回用,努力减少对河道水体的影响。加强对雨污水管道的监督管理;严格固体垃圾的管理。杜绝垃圾入河;应用强化净化技术,以实现河道水体快速净化和处理。并采取沉淀吸附和过滤、化学氧化等传统技术用于河道水质的应急处理。(4)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仅仅靠环保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作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提高社会环保意识,以及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共同努力。同时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宣传环保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明确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特别是要让对河道造成污染的企业知道哪些问题对河道危害的程度,哪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使广大企业懂得如何注意保护河道。同时政府有关部门间也应当做好协调处理工作,共同遏制环境污染行为。 四、城市河道常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城市河道常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分析主要有:(1)修建生态水工建筑技术。生态水工建筑能够起到改变水量的分配与流态的巨大作用。河流上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是橡胶坝,跌水,水库和一些闸门。橡胶坝能有效缓冲水流的冲击力,起到保护河道河岸的功能,橡胶坝工程不仅为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沿河两岸农田灌溉提供水源,更重要的是为湿地生物的可持续生长创造了比较好的生态条件,其中河流上的闸门除了提高河道水位外,还能够起到其他的一些保护河到的作用。(2)植被护岸技术。植物护岸是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的护岸工程,其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植物护岸的目的就是形成以植被为重要组成的保护河坡的生态系统,即生态河堤。国内多条河道的治理都使用了这一技术。国外某些国家都曾采用草芦苇,土堤上生根,逐步繁殖,对岸坡起到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简介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简介 人民治黄五十多年来,黄河下游先后兴建了以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滞洪区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同时水文、通信、信息网络及防洪组织管理等非工程措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黄河下游防洪体系。 上拦工程有:干流的三门峡水库、伊河的陆浑水库、洛河的故县水库及干流上在建的小浪底水库。 下排工程主要是黄河两岸大堤、支流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 两岸分滞洪工程有: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封丘倒灌区、齐河展宽区(北展)、垦利展宽区(南展)、大功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主要有∶防汛组织体系、防汛通信系统、水文测报预报系统、防汛信息采集系统、滩区分滞洪区的管理、工程抢险及防灾救灾等。 一、上拦工程 1、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坝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与山西省平陆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91.4%。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大沽高程,下同),主坝长713m,坝顶宽22.6~6.5m,坝顶高程353m。 现状条件下防洪运用水位为335.0m,相应库容近60亿m3。汛期有25个孔、洞(即12深孔+10底孔+2隧洞+1钢管)投入运用,现状启闭设备条件下连续开启或关闭一次约需8小时。 三门峡水库防洪运用原则是根据1969年“四省会议”确定的,即当上游发生特大洪水时,敞开闸门泄洪。当下游花园口站可能发生超过22000m3/s洪水时,应根据上、下游来水情况,关闭部分或全部闸门。增建的泄水孔,原则上应提前关闭。水库非汛期控制水位310m;汛期平水时按控制库水位305~300m运用,一般洪水时敞开闸门泄洪,以利于水库的排沙和降低潼关高程。 2、故县水库 故县水库位于洛河中游河南省洛宁县境内,是一座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按千年设计、万年校核标准兴建。控制流域面积5370km2,占洛河流域面积的45%,占三花间流域面积的12.9%,设计总库容11.75亿m3 。 故县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要泄水建筑物有2个泄流底孔,1个泄流中孔,3台发电机组和5孔溢洪道。 故县水库主要配合三门峡、小浪底、陆浑等水库以减轻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同时提高洛阳市防洪标准。其运用原则是: 库水位为515~535.0m(20年一遇) (大沽基面, 下同)时, 控泄1000m3/s; 当库水位高于535.0m时,敞开所有闸门泄洪; 当库水位涨至548m时, 分两种情况泄洪:当入库小于泄流能力时, 按入库流量泄洪;当入库大于泄流能力时,按泄流能力泄洪。预报花园口流量(预见期8小时)达12000m3/s且有上涨趋势时, 关闸停止泄洪。当库水位达到设计洪水位548.5米时,为了保证大坝安全,水库开闸泄洪。泄洪时以1小时为时段,控泄流量为200m3/s、400m3/s、800m3/s逐渐开启底孔。1996年确定近期7、8月份防汛限制水位为515m (大沽标高,下同), 蓄洪限制水位548m。9月份防洪限制水位为527.3m;10月份防洪限制水位为534.0m。另外,当库水位低于528.0m时,由于中孔挑流距离近,对大坝坝体安全有一定影响,故不能启用。 3、陆浑水库 陆浑水库位于伊河中游的河南嵩县,控制流域面积3492km2,占该河流域面积

浅析河道治理的方法和方向

浅析河道治理的方法和方向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河道人为破坏的影响较为严重,垃圾的倾倒及污水的排放,使当前河道中的水质不断恶化,不仅水生物在不断的减少,而是河道淤堵的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防洪功能的发挥,同时大规模的采砂活动,使河道堤岸失稳的情况严重。同时由于雨水多少的原因,也会导致河道内发生洪水及泥石流灾害,或是河道干涸,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产用水需求等。这些情况的存在,使河道治理更具有迫切性,因此,需要对河道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河道的功能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1 河道治理的意义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所需要排出的废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之监管方面的不完善,所以导致大量废水未经处理即排人河道当中,使河道内的水质受到严重的污染,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使城市的形象受到较大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方都加大

了对城市河道治理的力度,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不仅使河道的防洪、排水和排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的环境。河道治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的专业较多,所以需要从全方位对于河道治理进行考虑,不仅要使河道的功能性得到快速的恢复,同时还要使河道满足人类生存的要求,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载体。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劣,使我国的水资源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大量使用,又进一步与水中的生物进行氧气的争抢,加速了生态系统恶化的程度,再加之人类活动的增多,也使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所以加强河道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河道治理的方法 2.1 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我们应该先从源头抓起。河流在山涧中汇集而成,而一旦遇到暴雨或者连续的阴雨天,雨水就会顺流而下,而河流两边的松散尤其颗粒大的固体物质就会随

浅析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

浅析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 发表时间:2017-03-29T15:25:03.6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36期作者:黄子鸣[导读] 随着城市发展,过去的河道因为城市建设而被占用,城市的水域面积在不断减少,水环境由于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城市河道的水环境质量令人担忧。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深圳分院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并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而随着城市发展,过去的河道因为城市建设而被占用,城市的水域面积在不断减少,水环境由于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城市河道的水环境质量令人担忧。现状城市河道由于失去了传统的灌溉功能,对河道治理更多的时候主要考虑防洪排涝,河道治理的方式很多时候采取了截弯取值、 人工硬化河道等措施,这样很容易造成河道形式单一,河道生态功能退化。而城市河道本身就具有一些的特定的功能,比如净化水体、改善环境、调节小范围内气候环境等,因此在对河道整治时,应当考虑对河道做生态保护。水是生命之源,弯弯曲曲而又不失灵动的河道是城市的灵魂,随着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不断深入,城市河道的治理方式也在逐渐向舒适休闲的治理方式转变,河道的治理也越来越注重河道的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因此,本文主要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针对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相关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保护 一、当前河道存在的问题 1、行洪能力比较弱 在当前社会,由于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河流的空间不断的被挤压,河流的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河流的淤积情况普遍严重。同时,城市中涌进的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多,城市地面硬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绿地面积的减少,使得汇集到河道的雨洪量也要比之前增多,增加了河道行洪压力。按照传统的河道治理模式,城市河道被硬化,硬化的河道阻隔了河水与地下水体之间的联通互换通道,增加了河道调节洪水的难度,随之导致的结果将是城市的河道整体行洪能力要比之前弱很多。 2、水质问题堪忧 现状城市河道水质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地表的污染物随着水流被带入了河道当中,污染了河道原有水质,且污染程度大于河道自净能力,使得水质向着恶向循环方向发展。此外,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生活污水与工业生产废水在没有通过质量的检测的情况下就进行排放,使河道的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管理及设施不够完善,还有另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因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不是很强。 3、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直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政策。但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相对城市河道这一块内容来说,虽然我国的生态环境政策有一定的成效,但整体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过度硬化,增加了河道水体与土壤及地下水之间交换的难度,减少了河道生物生存的空间,使得相关生物链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河道自净能力降低,河道水体及环境恶化。在该种河道环境发展中,如何才能做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是必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的原则 河道在治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在保证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来为城市水系统打造一定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水流通道。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控制污染与水体自身修复相结合的措施,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河道生态的良性循环。在河道治理与修复过程中是需要牢牢的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自我修复原则 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很大一部分将受到河道内水量的影响,充足的水量不仅是满足河道生物生存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保证河道水与空气、地下水等的自由交换,提高河道自我修复的能力,因此保证河道日常的储水功能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河道治理与修复过程中采取的治理措施也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可以为河流周边的生物提供相关的生存环境,保证河道生态的多样性。 2、修复河道 当前城市中河道的功能主要是排洪、环保等,这样河道在治理与修复过程中应当从这几方面来进行入手,保障河道排洪能力,并提高河道亲水性等,进而体现河道的最大效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生物多样性 河道水下、陆上空间与生物的多样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生物多样性越强,在一定的程度上会使河道的整体价值越高。因此,对河道进行修复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河道面积进行局部扩大、水下部分砌筑鱼巢、对于一些绿化的通道进行维护等措施来增加河道生物的生存空间,保证河道生态的多样性。需要注意的是植物在选择方面应当选择与当地环境相符合的植物。 4、景观文化设计 城市河道生态在治理与修复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的规划,要符合城市的规划发展。河道在治理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发展的文化,建立最佳的河道湿地。比如在一些城市的河道两岸可以构建符合当地文化的绿色长廊等人文景观,打造相关的绿色空间,还可以推动当地的旅游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策略 河道在治理与修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湿地面积在不断的减少,水中溶氧量也在不断的减少,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河道生态的治理与环境的修复采取一定的措施。 1、修复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在调节小部分的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湿地被城市建设所占用,使得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湿地面积减少,使水体在净化空气、改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能力也在下降,为了改变该种情况就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在环境修复过程中应当注重修复人工湿地,比如建设湿地公园等。 2、实施人工增氧

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及合理治理问题的研究

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及合理治理问题的研究 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流域约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70%,它的表面主要是十米至数百米的黄土层,且特点是土质疏松,植被少,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数千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泥沙增多致使黄河泛滥,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科学合理的治理黄河泥沙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根据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对于治理黄河泥沙和科学合理利用泥沙,提出切实行之有效的方法。 标签:黄河;泥沙来源及分布;治理措施;泥沙利用 Abstract:The sediment content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 ranks first in the world,of which the basin distributed on the Loess Plateau accounts for about 70 percent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ts surface is mainly composed of ten to hundreds of meters of loess soil,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oose soil and less vegetation. Although the Loess Plateau has less precipitation,the precipitation is more concentrated,and the loess layer has less water impact resistance,so it is easy to collapse when it meets wat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due to various reasons,the increase of sediment caused the Yellow River to flood,bringing great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to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Therefore,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trol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distribu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control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and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use of sediment. Keywords:Yellow River;sediment source and distribution;control measures;sediment utilization 引言 黃河含沙量居世界河流首位,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母亲河”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分布相差较大[1,2],上游是黄河水的来源,而中部则是泥沙来源且分布不均,以黄土高原最为显著。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总面积约为62万km2,而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等因素,导致其土壤流失的面积达45.4万km2,水土流失率高达73.2%。而每年平均流入黄河的泥沙约为16亿吨,使黄河沿岸的水土面积流失非常严重,给农业带来巨大损失,致使黄河下游流道淤积严重,造就了一个“地上悬河”长期给两岸人民带来不可忽略的经济财产损失。所以对于治理黄河泥沙迫在眉睫,也给政府带来很大压力。近年以来,在政府有效领导下,团结广大劳动人形成了一个基于“拦、排、放、调、挖”的治理黄河泥沙的办法[3]。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泥沙治理与防护,逐步提出“科学、合理、高效”为准则的治沙理念。其中合理治理黄河泥沙,就要首先分析其来源以及分布的特点。

浅谈河流泥沙的运动规律

浅谈河流泥沙的运动规律 摘要:泥沙在河流水流的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形式,沿河底滑动、滚动或跳跃,这种运动形式称为推移质;被水流挟带随水流悬浮前进,这种运动形式称为悬移质。由于天然河道同一河段流速随时间、沿程发生变化,各河断及各时段在流速较小时,细沙也可呈推移质形式运动;而流速增大时,粗砂也可转化为悬移质。因此,实际情况中推移质和悬移质处于不断调整中,情况很是复杂。本文着重讨论了悬移质泥沙的运动规律。由于脉动,不同瞬时或短历时测量的悬移质含沙量就不会稳定,不能反映它的变化趋势,因此,悬移质含沙量等水文要素的测量应持续一段时间,最好大一个脉动周期。 关键词:河流泥沙;运动;规律;挟沙能力;脉动 该式结构特点表明,河流流速大、泥沙颗粒小、水深浅,则挟沙能力强。水流挟沙能力一般指各级颗粒的沙源均为充足条件下的平衡含沙量,并不代表水流的实际含沙量,各级颗粒的沙源不充足会出现非饱和输沙,条件特殊时也会出现超饱和输沙。但是,水流挟沙能力仍是分析河床冲淤或平衡问题的常用概念,当水流挟带的悬移质泥沙超过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这个河段必将发生淤积;反之,则会发生冲刷。 2悬移质的时空分布规律 2.1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因素 河流从流域挟带泥沙的多少与流域坡度、土壤、植被、季节性气候变化,降雨强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河流泥沙随时间的变化,也就取决于这些因素随时间的不同组合和变化。来源于地势、地形、土壤性质和植被状况等下垫面条件不同的地区河流的洪水,挟带的泥沙将会有显著的差别,多沙河流与少沙河流与流域下垫面状况紧密相关。另外,对于冲积性河流,其承水河床由长期冲积的泥沙构成,水流流经这样的河段,常会挟带或沉积大量泥沙。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对河流泥沙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汛前由于降水少,土壤疏松、干燥、抗冲能力差,因此,初夏的暴雨洪水常挟带较多的泥沙,秋末洪水含沙量较少。降雨强度对河流泥沙的影响是:雨强大,则侵蚀能力强,从而使河流挟带的泥沙增多。河流输沙量集中在汛期,而且主要集中在几次大洪水中,其原因也在于此。人类活动使流域产沙条件发生变化。如修建道路、毁林垦荒,将导致河流泥沙增加;而封山育林、开展水土保持,又可减少河流泥沙;修建水库,常会沉积泥沙。这种影响将使河流泥沙发生系统性变化。 2.2泥沙的脉动 脉动是忽大忽小不停波动变化的现象。悬移质泥沙悬浮在水流中,与流速脉动一样,含沙量也存在着脉动现象,而且脉动的强度更大。在水流稳定的情况下,断面内某一点的含沙量是随时变化的,它不仅受流速脉动的影响,而且与泥沙特性等因素有关。由于脉动,不同瞬时或短历时测量的悬移质含沙量就不会稳定,不能反映它的变化趋势,因此,悬移质含沙量等水文要素的测量应持续一段时间,最好大一个脉动周期。 2.3悬移质泥沙的垂直分布 悬移质含沙量在垂线上的分布,一般从水面向河底呈递增趋势。含沙量垂向的变化梯度还随泥沙颗粒粗细的不同而异,颗粒较细的泥沙,其垂直分布也均匀,而对于较粗泥沙,则梯度

黄河的泥沙分布特点与治理研究

黄河的泥沙分布特点与治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3T11:08:12.2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陈清亮1 佘旭东2 文志敏3 [导读] 摘要: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 河南中原黄河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数千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泥沙增多致使黄河泛滥,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科学合理的治理黄河泥沙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根据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对于治理黄河泥沙和科学合理利用泥沙,提出切实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泥沙来源及分布;治理措施;泥沙利用 引言 黄河含沙量居世界河流首位,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母亲河”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分布相差较大,上游是黄河水的来源,而中部则是泥沙来源且分布不均,以黄土高原最为显著。近年以来,在政府有效领导下,团结广大劳动人形成了一个基于“拦、排、放、调、挖”的治理黄河泥沙的办法。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泥沙治理与防护,逐步提出“科学、合理、高效”为准则的治沙理念。其中合理治理黄河泥沙,就要首先分析其来源以及分布的特点。 1泥沙来源及分布 黄河治理在于治沙,治沙在于治其源头,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在黄河流域中部,即黄土高原,其主要分布是:(1)流经河口镇与延水关相互交织的河流;(2)流经无定河的部分支流以及清涧河、延水、北落河和白宇山河源;(3)流经渭河上游以北的葫芦河中下游区域以及散渡河流域。其中不同流域其泥沙分布量呈现不均衡特点,另外泥沙量的增大主要在汛期,即降水主要在7、8月份。做好在汛期防洪分流对于减少泥沙含量有重大意义。所以我国先后在黄河流域及支流先后建立了,三门峡以及小浪底等水库,对于调峰调沙具有关键作用。分析黄河流域中部土质对于做到有效治理泥沙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土壤特质对水土流失有不可忽略的意义。由于黄河流域中部黄土高原土壤特性以及其降水条件可知,造成黄河泥沙增多主要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即为:(1)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的跨越,使人类生产力大大提高,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大量植被树木遭到砍伐和破坏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1]。(2)由于气候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全年较为干旱,但是降雨较为集中,且雨量分布不均。(3)土壤土质疏松,黄土中的细粒如粘土、易溶性盐类、矿物质等雨水冲刷后极易分解随雨水流入黄河。 2治理措施 2.1河道内泥沙治理经验 经过前人的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可知,一般对于黄河治理泥沙治理是通过“拦、排、放、调、挖”几个步骤其中:(1)拦,即降低流入黄河的泥沙,把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黄河流道的控制工程作为主要着手点,最大的降低土壤被侵蚀度,科学利用泥沙和水资源;(2)排,即经过清除淤泥、加强河防工程建设以及治理河口,把大量没能拦住的泥沙经由河道排到海里;(3)放,即就是在下游两岸流域利用一些泥沙。把这部分泥沙放淤改土,从而相对提高两岸的地面,逐渐转变下游流域“地上悬河”的尴尬状态;(4)调,即综合运用干流水库调理水沙的过程,应与河道的输沙排沙相适应,达到使其长时间降低河道泥沙淤积以及减轻排沙用水的目的;(5)挖,即经过挖河疏导以及射流清除泥沙可达到降低河床高程,同时挖出的泥沙,可以用来加固堤坝子增强防洪能力。新时期以来,我们国家提出继续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资源与环境友好型的新政策下,要求治沙者转换思维,把泥沙转换为能源,进行研究和合理运用,转劣为优,这就要求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治沙策略。 2.2黄河流域沿岸治理措施 通过对黄河泥沙侵蚀严重的沿岸,进行以工程措施为辅,种植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为主的治理方法这样可以达到治理和经济效益即为:(1)工程措施是指:通过修筑平坦的梯田以及打坝淤地,进而达到雨水引入农田进行灌溉的目的,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土壤冲刷,又可进行农田浇灌。(2)种植林草措施是指:由实践经验,并对水土保持作用进行分析知,植被覆盖率达到20%以上时,可达到降低水土流失目的;植被率为60%-70%时,可以降低土壤受雨水冲击侵蚀达90%。经分析可知,种植植被可以大大降低水土流失。可以种植灌木林为主,可以达到经济和生态双效益。(3)经过剖析水土流失可以发现,错误的农业种植也会造成水土流失。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大于30°的坡地适宜种植草和灌木,在25°-30°之间适宜种植农作物,在小于25°坡地适宜种植畜牧的草被,有助于水土保持和黄河沿岸的经济发展。 3泥沙利用 3.1能源利用 黄河流域矿藏丰富,黄土高原经研究发现的矿物种类达77种之多,具有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特点,其中煤矿为全国70%以上、钼矿含量为36%、铝土矿含量为58%、稀土矿含量更是达到了95%。由于近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步伐加快,黄土高原煤炭为全国火力发电贡献了20%-25%的发电量,由于各种矿物开发利用造成地面塌陷严重,如果可以把黄河的泥沙对这部分矿坑进行回填,这样不但可以合理开发资源,而且能够实现造地复耕,使土地恢复利用,又可以减少泥沙在河道淤积。其中对黄河泥沙成分分析发现,其泥沙含矿种类多,50%为二氧化硅,这是许多的材料的组成成份,可以为新能源利用提供丰富的资源。(1)许多建筑材料可以用泥沙制成各种砖瓦,可以为建筑行业提供资源一举两得,同时可以制成固堤固体泥砖。(2)泥沙中的黏土是许多的材料的主成分,例如水泥、玻璃、陶瓷等制作均不能缺少黏土。(3)可以把排出的泥沙烧制成防汛的备防石,加固黄河两岸的堤坝。可以达到减少汛期,洪水的冲击。 3.2应加快建立“数字黄河”步伐 “数字黄河”是保障黄河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建立“数字黄河”可以实现:(1)对黄河水资源和环境实现实时调查以及定期监测,对治理泥沙提供数据支持;(2)可以实现对黄河沿岸土地资源的实时监管如:监测水、风侵蚀等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区以及类型、面积和强度变动;(3)还可进行对灾情的评估,例如受灾面积,房屋被淹间数等;(4)工程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清理河道以及堤坝加固等工程实现全面的在线管理监测[2]。 4黄河历史文化的传承 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主要的发源地,其承载了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史,治理黄河历史也是一部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据史料记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摘要:“水少沙多”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治理的难点,本文通过 介绍黄河水沙特点并指出治理黄河的各项对策尤其是坚持10年的调水调沙,对 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使得下游河道长期安全使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 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黄河泥沙治理调水调沙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泥沙造就了广 袤的黄淮海平原,又用其乳汁浇灌两岸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但是,黄河又性 格乖戾,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悬河”,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和沿 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这10年的调水调沙,成效巨大,社会反响强烈。 一、黄河水沙的基本特征 1.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广阔的黄 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 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 和将来也是。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 出来的水稻最香。黄河泥沙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 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涛涛黄河给我 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水少沙多,含沙量高 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多年平均含 沙量约35公斤/立方米,输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黄河的水量却不 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在我国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等语言描述黄河多泥沙的天性。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与世界多泥沙河流孟加拉国的恒河和美国的科罗拉 多河相比,黄河年输沙量为科罗拉多河的12倍,含沙量约为恒河的9倍。如果 把黄河的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二、黄河泥沙的治理方略 针对黄河泥沙的处理问题,古往今来,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探索和提出过不 同的方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黄河泥沙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和泥沙处理工程 实践的不断发展,泥沙处理的方略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解决黄河水沙问题,需 要依靠多种途径和措施综合解决。黄河水沙的治理与开发,应继续贯彻执行“除害兴利,综合利用,使黄河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服务”的总方针,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略;坚持“拦”、“调”、“放”、“排”、“挖”综合治理的方略;坚持全河统筹,上中下游兼顾,除害与兴利 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处理和利用水沙资源。 1.1.搞好水土保持,减少泥沙入黄 由于黄河上中游的多沙粗沙区土质疏松、植被稀薄、沟壑纵横,土壤表面 受到暴雨打击时,土壤孔隙堵塞,雨水下渗速度减小,大量径流顺坡而下。因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