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1、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相当多的神经障碍找不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暂时将它们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放弃了使用精神病一词,只保留精神病性做描述之用。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他们侧重点不同,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的影响。而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转归与康复。

2.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a固着b焦虑c压抑。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的冲动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潜意识在心理异常中具有重要意义;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顺利渡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发展“固着”;性心理的“退化”或“固着”,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和心理异常;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多或太少,都会使其发展受挫。“力必多”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

3.行为主义巴普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由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两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征性上。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提出“潜能”的概念,同时赋予潜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美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

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5、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化区分标准:a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B统计学标准: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c内省经验标准:病人的内省经验d社会适应标准:根据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行事。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心理正常与异常(精神病性问题)区分三原则(郭念锋):a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c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6、了解症状的目的:精神科医生——诊断精神障碍、进行治疗;心理咨询师——鉴别、转诊

对精神病人的心理咨询是有条件的:a必须是在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基本消失以后b主要社会功能的康复为主c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7、感知障碍: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知觉障碍分错觉、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特点a非真实感b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c感觉周围的事物像“水中月”“镜中花”d感觉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

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阙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

8.知觉障碍

错觉:病理性错觉不能接受现实的检验。

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并对此深信不疑;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幻觉分类:⑴根据感受器官——听、视、嗅、味、触、内脏性

⑵根据体验来源——真性、假性

⑶根据特殊条件——功能性、思维鸣响、心因性。幻听:临床上最常见,幻视次之。

内脏性幻觉:躯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多

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

真性幻觉:幻觉形象不仅位于外部空间,而且直接通过本人的器官获得,病人常坚信不移,并有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假性幻觉:形象一般轮廓不清、不够鲜明生动;形象并不位于外部空间,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与人脑内,形象不是通过感官获得;多见于意识清晰状态的病人,较真性幻觉少见

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互不融合;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有时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心因性幻觉: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联系;仅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病等

9.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包括:⑴思维奔逸: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活动量增加和联想速度加快;语量语速快,滔滔不绝。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⑵思维迟缓: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沉,反应迟缓。

⑶思维贫乏:回答非常简单,语速并不减慢。思维贫乏与思维迟缓的区别点国语速是否减慢。

⑷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涣散、不切题、答非所问;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

⑸破裂性思维:意识清楚状态下的联想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旁人无法理解其意义,语词杂拌;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之一

⑹思维不连贯:在意识不清楚情况下出现,临床表现与破裂性思维相似。

⑺思维中断:

⑻思维插入:突然出现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被插入的主题明显不自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被夺:突然认为自己的思想被外力掠夺,被掠夺的主题明显不自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⑼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非意愿的思潮大量强制性涌现,

思维完全不受自己意愿支配;思维的内容杂乱多变。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⑽病理性赘述

⑾病理性象征思维⑿语词新作⒀逻辑倒错性思维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强迫观念(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迫怀疑)、超价观念

妄想: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特点:a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结论b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移c 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妄想种类:

a关系妄想(把实际与己无关的事情认为有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b被害妄想(坚信周围有人对他监视、打击、陷害、投毒等)多见于精神分裂和偏执性精神病)

c物理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思维、情绪、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不能自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d夸大妄想(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f疑病妄想(毫无根据地坚信患严重躯体疾病,反复医学验证不能纠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精神障碍

h嫉妒妄想(坚信配偶不忠,想方设法找证据)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

i钟情妄想(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j内心被披露感(被洞悉感)(认为其内心想法或与家人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表达而被别人知道)

强迫观念: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出现,明知不必要甚至荒谬,但无法摆脱,因而痛苦,常伴随强迫动作。要注意与强制性思维鉴别: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

分裂症

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多见于人格障碍。

按照妄想的起源分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是在其他妄想基础上妄想。原性性妄想是突发性妄想。其特点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以妄想知觉、妄想心境形式出现。临床价值大于继发性妄想。

10.自知力障碍:神经症患者通常认识到不适、主动叙述、要求治疗,医学上称自自知力完整;随着病情进展,往往丧失了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否认有病甚至拒绝治疗,称之为无自知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11.注意障碍: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属性;意识障碍总伴有注意障碍;分为注意减弱和注意狭窄。

12.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和记忆减退。记忆增强常见于: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和偏执障碍。

记忆减退:分远记忆力减退和近记忆力减退。

遗忘:有顺行遗忘(不能回忆发病后的事情)和逆行性遗忘(不能回忆发病前的事情)。

错构:记忆的错误,并对此坚定不移。

虚构:把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说成确有其事。11、情绪障碍:

情绪低落: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表现为安静独处、愉快感缺失、原有兴趣消失、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不足、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

焦虑:患者在缺乏充分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感到忧虑不安、紧张害怕、顾虑等,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没有实际出现)。

焦虑的特点:a指向未来b是一种情绪状态c是一种不快的和痛苦的体验d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

乱。

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道德性焦虑、客体性焦虑和神经性焦虑。

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焦虑、惊恐多见于焦虑神经症、惊恐障碍。

恐怖:与处境不符的情绪反应。与特定环境或事物有密切联系;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对特定情境或事物的紧张害怕,而脱离后随即消失;多见于恐怖神经症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情绪迟钝、情绪淡漠、情绪倒错。

情绪淡漠:对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和与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绪反;表现为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品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情绪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易激惹:容易因细小事情而引起强烈情绪反应,持续时间一般较短;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神经障碍。

12.意志行为障碍

⑴意志缺乏: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为被动、极端懒散、卫生极差;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痴呆。

⑵意志减退:意志活动减少;注意鉴别两种情况1抑郁状态:不一定缺乏意志要求,但受情绪低落影响,总感到自己做不了事或做事没有意思;可能存在部分自知力2意志减退: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者也表现出意志减退,但没有上述情绪体验

⑶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增加与思维、情绪、环境协调一致,有目的、可理解;见于躁狂发作。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增加与思维、情绪、环境不协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

障碍的谵妄。

⑷精神运动性抑制

违拗:不仅不执行别人要求的动作,反而做出与之完全相反的动作

缄默: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但有时可通过手势、点头、写字与别人交流

刻板动作:会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动作,常与刻板语言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模仿动作:无目的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语言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以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

强迫动作: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并感到痛苦

13、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精神性障碍症候群;患病期基本丧失自知力;病因未明,据有感知、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能维持清晰的意识和基本智力,但某些认知功能出现障碍。

14、抑郁发作: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15、持续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狂躁,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因持续多年,造成相当大的痛苦和功能缺陷。

16、心理冲突常形&变形:

常形特点——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

变形特点——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病人却解决不了;没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神经症的特点:a意识的心理冲突b精神痛苦c持久性d妨碍着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e没有任何品质性病变作为基础。神经症的评定方法:

病程:不到3个月,评1分;中程:3个月到1年;评2分;长程:1年以上,评3分。

精神痛苦程度:自己可以摆脱,评1分;别人帮助或处境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别人帮助或处境改变都无法摆脱,评3分。

社会功能:轻度: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评1 分。

中度: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2分。

重度: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休学,某些必要的社交场合完全回避,评3分。

总分为3分,还不能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的诊断可以成立,4-5分为可疑病例。

17、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症状以意识障碍为主。表现: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反应迟钝;可有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

18、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从创伤到发病间的潜伏期可从数周到数月不等。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闯入性重线(闪回)使患者处于意识分裂状态

19、闯入性重现(闪回):意识分离状态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绪,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可从数秒到数天不等(是知觉不是记忆)频频出现的痛苦梦境,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时感到痛苦。

20、适应障碍:在重大的生活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适应期,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的紊乱状态,常会影响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遭遇生活事件后一个月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六个月。应激性生活事件影响个体社会生活网络的完整性,影响较广泛的社会支持和价值系统或一种主要的发展中的转化和危机。

适应障碍主要表现:a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或这些情绪的混合b有无力应付感,无从计划或难以维持现状c处理日常事物能力受损d可伴随品行障碍,尤其是青少年。

21、人格障碍:是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

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固执己见为特点

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焦虑性人格障碍: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喝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习惯性地夸大潜在危险,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21、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三标准:a体验标准:指以个人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b操作标准: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率;核心是效率,心理活动效率和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

c发展标准:个体心理发展状况的纵向考察和分析;衡量心理是否健康三个指标要综合考察。

22.郭念锋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标准:

⑴心理活动强度: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⑵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⑶周期节律性:⑷意识水平⑸暗示性⑹康复能力⑺心理自控力⑻自信心⑼社会交往⑽环境适应能力。

23.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异常)是有病和无病的关系。

心理正常包含: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不是心理有病。

24、心理不健康状态的种类:a一般心理问题b严重心理问题c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定义: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华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一般心理问题的四个条件:

a由于现实因素而产生心理冲突,冲突是常形的,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体验标准)

b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发展标准)

c社会功能不受损或受损轻微(操作标准)

d不良情绪激发没有泛化

严重心理问题定义: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严重心理问题四个条件:

a内心冲突是常形的。

b痛苦情绪不间断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C社会功能受损

d痛苦情绪泛化。

25、健康心理学工作领域:a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b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c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d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f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26、躯体疾病患者一般心理特点:a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b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c情绪低落d时间感觉发生变化e精神偏离日常状态27、压力源的种类:按对主体的影响——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

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事件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直接影响主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28、勒温和米勒将心理冲突分成4类: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第二单元压力的适应

29、压力种类:

①同时性叠加压力: 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压力的事件发生,这时主体所体验到达压力称为。四面楚歌

②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

压力发生在先前压力的适应过程的搏斗阶段或衰竭阶段上雪上加霜、祸不单行

30、灾难征候群三阶段特点:a惊吓期,对创伤和灾难丧失回忆b恢复期,出现各种心理反应c康复期,心理重新平衡31、塞利适应压力三个阶段: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在适应压力时所经历的上述阶段统称一般适应征候群(GAS)

32、两种关于压力引发疾病的解释:体质、压力论;器官敏感论

33、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a对压力的响应阶段b 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临床相阶段:临床相症状种类分及时型症状、滞后型症状及时型症状:是响应压力后,经过中介系统的处理,迅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

滞后型症状:压力在中介系统中进行处理时,由于认知系统对于事件的性质和意义评估比较模糊,以潜在的模糊观念积存起来;当类似事件出现时模糊观念被激活,并赋予新的意义,进而明朗化,再次发生效用。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变态心理学———绪论与第一章、第二章的只是要点

第一章绪论 本章将回答的问题 1、变态心理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元素在判定变态心理中的作用? 2、什么是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在判定心理障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人类认识变态心理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有关变态心理的观点有何特点? 4、变态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何? 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 如何判断心理障碍?——基本元素 1.痛苦:自己家人 2.适应不良:健康:3.不合理:无法理解、荒谬怪异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冲动是魔鬼安嘉和5.少见的和非传统性6.旁观者不适:让人不舒服7.违背标准 心理咨询师考试标准:一、常识性区分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区分1、偏离统计常模 2、对某一习俗偏离 3、对社会准则的破坏(无缘无故杀人)4、古怪无效的观念行为5、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三、标准化区分 1、医学标准生理变化为基础 2、统计学标准:测量偏离正常 3、内省标准:病人内省观察者内省4、社会适应标准 病与非病三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2、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相对稳定性原则 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 心理障碍的定义心里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判定心理障碍的几点建议 1.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 2.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 3.注意判断者的不同 4.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2、它致力于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研究行为异常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3、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研究任务:理论任务(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与实践任务(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一、史前社会代表人物巫师和祭司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人类的身体和心灵都是外在善恶两种势力的战场,如果邪恶的灵魂获得了胜利,它就会像寄生虫一样占据了人的身体,并控制着人的行为,使患者常常表现出疯狂的行为。 解决方法驱魔术——采取一些仪式劝诱邪灵离开受害人的身体。环钻术——在颅骨上挖洞、取出颅骨碎片或血块。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盖伦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体液说:脑部的病变是异常行为的根源。人脑的正常运转与四种体液有关——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和黏液。环境说:环境压力和社会压力对心理障碍的作用。 解决方法 1、改变潜在的生理病态现象。2、可将患者与家人隔离或让他搬离原来的住所。 三、中世纪代表人物教会、教士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 1、鬼神论:善与恶或神与魔之间的冲突。凡是异常的行为,都被看做是魔鬼附体的结果。 2、科学家和医生坚持从医学上去解释和治疗心理障碍,但影响微弱。 解决方法驱魔术——吟诵、恳求或祈祷使邪灵离开受害者,或饮下圣水和苦水驱赶邪灵,甚至采用挨饿、鞭打和浸入沸水等极端方式来驱魔。 四、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代表人物约翰·韦尔,德国医生和天文学家,心理病理学现代研究创始者菲 利普·皮里尔,筹建大型精神病院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病而已,心灵像身体一样,也会患病。 解决方法1.道德治疗运动的:神庙致力于用人道和爱来治疗有精神病的人。2.医院和修道院变成精神病医院。 五、20世纪早期代表人物埃米尔·克雷佩林安东·梅斯梅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1、体因性观点,认为心理障碍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2、心因性观点,认为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的。解决方法生物医学:药物的作用。催眠术。 六、目前的趋势 新型精神药物药物通过影响脑部,从而减轻心理障碍的症状,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门诊诊断严重行为问题患者的主要形式,这些患者即使需要住院,也只是短期的。 私人心理治疗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的出现,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人本—存在以及社会文化的观点 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的变态心理学思想 1、重视致病的心理因素,认为在强烈、持久的情绪波动下可以引起躯体疾病。 2、《黄帝内经》:根据阴阳归类的法则,

2020期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知识点

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1.躯体健康。2、心理健康。3、社会适应良好。4、道德健康。 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应。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1.智力正常 2.情绪情况 3.意志健全 4.反应适度 5.自我评价 6.社会适应正常 7.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 1.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3.保持健康的情绪 4.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学会去爱 5.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6.学会自娱 7.学会寻求社会支持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观,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回答“我是谁”这样的终极问题。 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2.我观“我”与他观“我”的矛盾 3.思我与行我的矛盾 4.强烈的自我改变意愿与意志品质滞后的矛盾 大学生的自我偏差? 1.自我评价偏高 2.自我评价偏低 3.自我迷失 你认为可以怎样提升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 (一)正确认识自我 (二)积极悦纳自我 (三)自觉调控自我 (四)不断超越自我

情绪的定义是什么? 情绪是指人们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大学生的情绪的特点? (一)情绪的丰富性 (二)情绪的矛盾性 (三)情绪的冲动性 (四)情绪的不稳定性 (五)情绪的掩饰性 大学生常见的负性情绪? (一)焦虑(二)自卑(三)抑郁(四)恐惧(五)悲哀(六)冷漠(七)厌恶 (八)愤怒(九)自我(十)内疚(十一)嫉妒 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 (一)就业压力 (二)经济压力 (三)学业压力 (四)人际压力 (五)感情问题 情绪调试的方法? (一)合理宣泄 (二)调整认知 (三)正确地评价自我 (四)积极暗示法 (五)自我放松法 (六)注意转移法 (七)音乐调节法 (八)向心理老师咨询 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则是指非因利害、从属、血缘等因素,人与人之间所建立起的关系。这些关系必须建立人与人的互相尊重与接纳的基础上。 如何建立寝室的人际关系? 1.与室友统一作息 2.不该小团体 3.不触发室友的隐私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5.别人有难要帮,自己有事也要求助 6.不拒绝零食和宴请 7.不逞一时口快

变态心理学知识框架

变态心理学得定义与对异常心理得解释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得症状 精神障碍症状学总表

感知障碍得分类

概念辩析:错觉与幻觉 错觉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幻觉一般都就是病理性得。错觉就是有对象性得知觉,只不过知觉发生了错误,而幻觉就是无对象性得知觉。 概念辩析:内感性不适与内脏性幻觉 内感性不适就是感觉障碍,而内脏性幻觉就是知觉障碍。内感性不适得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而内脏性幻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内感性不适与内脏性幻觉哪个更严重?答案就是内脏性幻觉,因为内脏得痛觉(见基础心理学)本身就具有性质不明确与放射性得特点,所以内感性不适更接近于内脏得生理感受,也更接近于正常 概念辩析:思维鸣响就是思维障碍吗? 思维鸣响在有得教科书里放到思维障碍中,有得教科书放到知觉障碍中,笔者认为思维鸣响虽然有“思维”二字,但从定义上讲还就是一种特殊得幻觉 思维障碍得分类

概念辩析: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 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得思维活动都减少,但后者语速不减慢 概念辩析:强制性思维与强迫性思维 两个概念虽然一字之差,但就是强制性思维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性思维见于强迫症 概念辩析:思维插入、思维被夺与思维云集 思维插入与思维被夺得思维中还有属于患者自己得思维,受患者自己支配;而思维云集得思维活动完全不受患者本人支配,没有属于自己得思维内容 概念辩析:关系妄想与其她妄想 其她类型得妄想也都含有关系妄想得成分,比如被害妄想得实质也就是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得实质也就是关系妄想,但就是如果符合典型得被害妄想得表现就不再诊断为关系妄想,而就是诊断为被害妄想 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得分类

变态心理学第二章

《变态心理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对异常行为的解释 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①基因能够对行为,包括异常行为产生影响; ②无法定位哪一种特殊基因引起哪一种心理障碍; ③大多数时候,某种特殊的行为异常或心理障碍并非由单一的基因造成,而是许多基因共同造成。 2、生物理论学家认为脑的功能失常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①脑部结构与心理障碍-海马控制情绪和记忆,杏仁核与恐惧有关等;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典型脑部退化的疾病,表现为情绪爆发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困难、自杀想法、不随意动作、以及怪异的想法。 ②神经递质与心理障碍 血清素/5-羟色胺:负责调节行为、情绪和思维过程,过低减少对行为的抑制。(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最早是Rapport等人(1941)从血清中分离出来。它是人体

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与激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着认知、学习、感情、情绪等脑神经活动;在外周神经系统中,五羟色胺控制着生殖、代谢、血管收缩、骨骼发育等生理功能。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别在大脑皮层质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它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外周组织,5-羟色胺是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和平滑肌收缩刺激剂。) γ-氨基丁酸:缓解焦虑和身体警觉状态、情绪反应。(伽马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很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蛋白组成氨基酸,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它能促进脑的活化性,健脑益智,抗癫痫,促进睡眠,美容润肤,延缓脑衰老机能,能补充人体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良好的降血压功效。促进肾机能改善和保护作用。抑制脂肪肝及肥胖症,活化肝功能。每日补充微量的伽玛氨基丁酸有利于心脑血压的缓解,又能促进人体内氨基酸代谢的平衡,调节免疫功能。) ③去甲肾上腺素(它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分泌,是后者释放的主要递质,也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但含量较少。循环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 ④多巴胺(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浓度受精神因素的影响。中脑的神经元物质多巴胺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从理论上来看,增加这种物质,就能让人兴奋,但是它会令人上瘾。多巴胺在前脑和基底神经节出现,基底神经节负责处理恐惧的情绪,但由于多巴胺的缘故,取代了恐惧的感觉,因此有很多人的上瘾行为,都是因多巴胺而起的)。 3、生物学的治疗 持生物学观点的临床心理学家面对患者会了解:家族史、病程、行为产生是否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电休克疗法(主要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外科学。 药物:抗焦虑药(安定diazepam和阿普唑仑alprozolam);抗抑郁药(三氮烷fluoxetine 和舍曲林联sertraline);抗双向障碍药物(锂盐lithium);抗精神药物(利培酮risperidone 和氟哌啶醇haloperidol)。 4、评价 促进生物学治疗方法的发展,但过分强调,限制了人们对异常行为的了解。很多证据不可靠。 5、克雷佩林 E.Kreapelin 【德】 现代精神病学奠基人,认为遗传在精神疾病中起关键作用。 二、心理动力学理论 1、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2、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①弗洛伊德自己的一套研究、改变人格的方法,以及他学生的这些方法被称为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心理动力”(有意识)。 ②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以性本能为主。遵循快乐原则。动力是“力比多”的性能量。 自我(ego):代表理性,帮助本我通过可接受的方式达到满足的目的。力量来源于本我。 自我在为本我的服务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很多策略,称自我防御机制。用来控制不能被接受的本我冲动,并避免或减少这些冲动引起的焦虑。

2018-2019年心理咨询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检测试题【2】含答案考点及

2018-2019年心理咨询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检测试题【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心理咨询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检测试题【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1 [单选题]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的重要 B.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C.潜意识在心理异常中具有重要意义 D.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答案】A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2 [单选题]巴甫洛夫通过(),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A.现象描述结果 B.精神病学结果 C.实验研究结果 D.心理研究结果 【答案】C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3 [单选题]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D.“自我状态”与“自我理想”的协调关系 【答案】C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6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感知障碍”的是()。 A.感知综合障碍 B.感觉障碍 C.躯体障碍 D.知觉障碍 【答案】C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7 [单选题]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 A.能够进行自我校正 B.感知综合障碍 C.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D.感觉功能障碍 【答案】C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8 [单选题]区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的依据是()。 A.幻觉体验的形式 B.幻觉体验的来源 C.产生幻觉的器官 D.产生幻觉的原因 【答案】B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9 [单选题]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 A.思维奔逸 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 D.妄想心境 【答案】A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10 [单选题]将过去事实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这种症状属于()。 A.错觉 B.幻觉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以下是小编带来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

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讲师,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变态心理学复习指导模板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复习指导》 诊断技能常会考识别!! 第一节对心理异常现象现代说明书p254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性的冲动潜意识 ☆行为主义的解释:兴奋和抑制的冲突,及强而有力的刺激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解释:责任与自由选择对立产生的存在焦虑,潜能受阻,自我无法实现。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区分 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其正面的功能(三大功能) l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l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 l 它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四种区分方式) 一、常识性: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 > 1)统计学2)文化人类学3)社会性4)精神医学5)认知心理学 三、标准化 1)医学2)统计学3)内省经验4)社会适应 四、从心理学角度切入,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主客观统一)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协调一致(知情意行协调)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特征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患者,既要进行心理咨询也要进行心理治疗治,但它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 条件如下: 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2 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 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以下内容注意各种分类与识别 ¥ 1、认知障碍 2、情感障碍 3、意志行为障碍 I. 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 2、感觉减退 3、内感性不适

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复习题集第4787篇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2019年国家心理咨询《基础知识》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 A、常数关系 B、对数关系 C、正比关系 D、反比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B、是东方科学发展的产物“体液学说”无关C、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D年、始于公元前800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 3.( A、表达性失语症、接受性失语症B 、失读症C 、失写症D>>>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 。 ) 4.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自主感,克服自卑感B、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C D、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中首先使用了智力年龄的概念。 5.( )西蒙量表—、比内A. B、斯坦福—比内量表 C、韦克斯勒量表 D、瑞文量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6.婚姻的主要动机不包括( )_ A、经济 B、繁衍 C、爱情 D、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7.下列描述中不属于“感知综合障碍”的含义的是( )。 A、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B、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 C、感觉周围的事物像“水中月”“镜中花” D、感觉自己的面孔改变了形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多动和缄默 B、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丰富的情绪反应 C、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多余动作 D、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攻击或退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9.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 。)、注意的分散A B、

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西师大自考 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多见躁狂症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 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 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 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 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 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 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 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 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 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 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 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 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 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可由暗示诱 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 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 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临床 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 碍等。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 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多 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 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心理暗 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 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 “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 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 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 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 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 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 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 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 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 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 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 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 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 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 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 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 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 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 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 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 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 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 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 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 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 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 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 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 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 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 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 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 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主要 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 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它是治疗恐怖症和 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其治疗方式是使 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 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 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 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 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 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 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 一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 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 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 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 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 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 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 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 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气 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 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 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 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 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 抑郁症也有躁狂症。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 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 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 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 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 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 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 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 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 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 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 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 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心理学知识点及答案

名词解释:只解释内涵。 简答题:是什么答什么不分析 分析题:说明心理学原理、原理的阐述简明、结合案例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1、观察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 3、1879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条件反射: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 5、心理发展:广义: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狭义: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提高的过程。 6、谈梅生津、望梅止渴、杯弓蛇影、一早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画饼充饥、谈虎色变都属于条件反射。 7、心里的实质是什么?答: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8、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 9、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发展具有关键期。 10、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2、五星红旗眼前一晃而过是(感觉)、坐在教室里听见汽车声是(知觉)。 1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度日如年,一日三秋是时间(错觉) 14、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感觉。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15、错觉:不正确的弯曲的知觉,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看电视属于:视听知觉。 16、知觉存在哪些规律?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7、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是由其他事物或语词而唤起的。 18、学习某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过度学习或者是超额学习) 19、记忆品质的四个特征: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0、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逻辑、运动、情绪。 21、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潜移默化属于无意识记。有意重现:追忆的特殊形式。每逢佳节倍思亲属于无意重现。 22、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 23、按存留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短时、长时。短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有限,为7加减2组块。 24、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数量是:先多后少。 25、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听觉表象)。三峡学院的雕像是(个体表象)画毛笔是(一般表象)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26、影响识记的因素是什么?答:(1)活动任务、活动性质(2、)识记材料数量和性质(3、)不同分析器(4、)主观心理条件 27、联系实际,试诉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发生?答:(1)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运用正确的识记方法(3、)正确的复习和练习(4、)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变态心理学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3.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精神科医生运用心理异常的症状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心理咨询师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 精神障碍,以便在必要时将精神障碍患者转诊给精神科医生;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条件: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

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才能进行;2.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

象性的知觉;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6.内感性不适和内脏性幻觉:内感性不适是感觉障碍,而内脏性幻觉是知觉障碍。内感性不适的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而内脏性幻 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内脏性幻觉更严重,因为内脏的痛觉本身就具有性质不明确和放射性的特点,所以内感性不适更接近于内脏的生理感受,也更接近于正常。

8.关系妄想和其他妄想:其他类型的妄想也都含有关系妄想的成分,比如被害妄想的实质也是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的实质也是关系 妄想,但是如果符合典型的被害妄想的表现就不再诊断为关系妄想,而是诊断为被害妄想; 9.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和智能障碍的分类: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思维、记忆、智能活动等之所以能够正常进行,均 需要注意的参与,因此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共有的属性,注意对判断是否有记忆障碍、意识障碍(特指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有重 10.智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力等等,总之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精神 活动; 11.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精神发育迟滞的人,智力从未达到过正常成人的水平,而痴呆患者则是曾经有过正常的智力水平后又衰退的结 果,比如老年性痴呆 12.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主 动要求治疗,称之为自知力完整;精神障碍患者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称之为自制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新东方网课推荐:年教师资格一次顺利提分课程!!点击免费试听>>>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嗜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3.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4.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5.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6.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7.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

变态心理学 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概念 1、变态心理: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神经症: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3、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 4、性心理障碍:也称性变态,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 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控制,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这 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6、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 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7、刻板动作:机械刻板的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动作不具有任何目的,也无现实意义) 8、机能性幻听: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身,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在病人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其脑中出现与思维活动一 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觉察或辨识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和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的。 11、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为 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下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发生在成年期,开始和结 束都突然。 二、辨析 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由于疾病本身使它的本我从此得到满足。 继发性获益:通过疾病得到更多的照顾免于承担责任。 3、器质性:由已知器官状况所引起的障碍能够找到生理解剖上的证据。 功能性:找不到生理解剖方面的问题但表现为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4、真性幻觉:又称完全性幻觉、知觉性幻觉。系指患者体验为经由感官所感知到的实际不存在的、来源于客观空间、具 有“真实”鲜明生动的幻觉。患者坚信不移,伴有相应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听到肚子里有说话的声音,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能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 但是患者却往往非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是听到了或看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 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的区别 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1)有知觉实体性无知觉实体性(模象) (2)存在于客观空间存在于主观空间 (3)由外部感官感受由“内部感官”感受 (4)病人对幻觉有生动逼真的行为反应病人大多意识到是主观的东西 (5)知觉过程障碍表象过程障碍 5、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感觉障碍)。 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知觉障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