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

六淫可单独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二、三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中医除指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等.这些病证与六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中医为区别外感六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以下所讨论的以外感六淫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点和与病因相关的证候。

六淫:病因病理学名词,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六淫致病,自外而入,称为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风邪

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

风邪的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向上、向外、升散,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2、风性善行数变。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3、风性主

动。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4、风为百病之长。原因有二:其一,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其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寒邪

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邪凝滞。寒邪侵袭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寒邪易引起“痛痹”。身体“得温则行,得寒则凝”。3、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湿邪

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着。湿邪具有重着的特点,是指湿邪致病易使人体产生重着、沉重的特点。3、湿性粘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症状上的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其二,指病程的缠绵性。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易伤人体下部。

燥邪

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致病具有干燥的特点,因此也易损伤津液。2、燥易伤肺。由于燥邪秋季袭人致病最多,而秋季的所主之脏为肺,肺为娇脏,又与外界直接形通,最易受邪,因此,燥易伤肺。

热邪

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

热邪的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2、火性炎上。“火曰炎上”,因此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易侵袭人体上部。3、火热易

伤风动血。“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其机理也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 4、火热易扰心神。5、火邪易致疮痈。

暑邪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暑邪致病根据轻重分为两种:一为伤暑,二为中暑。中暑病情为重。

暑邪的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

3、暑多挟湿。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中医学认为在外感六淫(风、寒、湿、燥、暑、热、又称‘六邪’)邪气当中,风为六淫之首。也就是说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

这是因为风为阳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易使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开张而津气外泄,进而使人体的防护功能减弱,外邪乘虚而入。所以寒、湿、燥、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风为百病之长,它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多兼其它邪气同病。平时常把六淫邪气引起的外感病,叫作伤风或冒风。因此,为了抵御和避免风邪的侵袭,需要加强卫表的能力,使人体自身皮肤腠理固密以御风邪的侵袭。例如经常参加室外锻炼;老年人、体质较差的人员在季节转换、气候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合理的饮食,纠正偏食、挑食的毛病;起居作息要有规律等等都是加强卫外能力的好办法。

此外,风邪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点。如风疹块(寻麻疹)就有皮肤成片肿胀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风邪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即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疏松张开,津气外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六淫致病的特点

1.外感性

一是指病邪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自外而来;

二是指感受六淫之邪,初期多见表证。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季多暑病等。

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而干燥等。

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犯人体而发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表寒证可入里化热形成里热证。

引起转化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人的体质不同;

二是治疗不当。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致病引起外风病。风邪致病一年四季皆有,但以春季为多见。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具有轻扬、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以自然界的风具有走窜流行、善动不居之性,说明风邪侵犯人体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气盛所导致的“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荨麻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3)风性主动风在自然界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风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动摇、震颤的症状。如临床上常见的因受外伤,再感受风邪,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

(4)风为百病之长长,始也,首也。风为百病之长,存两个含义,

一是指风为外感致病因素的先导,六淫中的其他五气多依附于风侵袭人体而发病,所以古人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二是指风邪致病广泛,风邪极易侵犯人体,无处不到,引起多种疾病。

(二) 寒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滞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为病导致外寒病。寒邪多见于冬季。寒邪为病有伤寒和中寒之分。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性质属于阴,其气清冷,寒邪侵犯人体,导致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2)寒性凝滞而主痛凝,凝结;滞,阻滞。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由于血、津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温减轻。

(3)寒性收引收,收缩;引,牵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

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三) 湿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致病引起外湿病。外湿病多见于长夏季节,此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时期。

2.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属于阴,湿邪侵犯机体可损伤机体的阳气;湿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易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的运行。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邪侵犯人体可使人体出现沉重、重着的症状。“浊”,即浑浊、秽浊不清之意。湿邪为病,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质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

(3)湿性粘滞粘,粘腻;滞,停滞。

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由于湿性粘滞,停滞于某些脏腑组织,难以化解,故湿邪为病,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为病易侵犯人体的下部。(四) 燥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邪侵犯人体,出现一系列的干燥症状,成为燥病。燥邪致病多见于秋季,有凉燥和温燥之分。初秋时节,夏季之余热与秋季之燥邪相结合形成“温燥”;秋末时节,初冬之寒气与秋季之燥邪相结合则形成“凉燥”。

2.燥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涩,涩滞。燥为缺乏津液的表现,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机体的阴液,使皮肤、孔窍失于滋养而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畅的症状。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燥邪伤人,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自肺影响到大肠,则可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等症。

(五) 火(热)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热邪为病成为外感热病。热邪致病多在夏季。

2.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热为阳邪,热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等一系列的阳热症状。火热之邪伤人最易迫津外泄,损伤人体的阴液;津能载气,热邪在迫津外泄之时,往往导致气随津泄;且“壮火食气”,故热邪致病,还可出现体倦乏力少气等气虚的症状。

2.火热性炎上“火曰炎上”,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性,故侵犯人体多表现上部症状比较突出。

3.火热邪易生风、动血“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

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

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

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

“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其机理也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

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

4.热邪易扰心神火热之邪侵入到营血分,可扰乱心神,而出现一些神志症状,如烦躁、神昏、谵语等。

5.火邪易致疮痈火邪侵入人体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痛肿。

(六)暑邪

1. 基本概念: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凡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二是暑邪为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2.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为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火热之气具有炎热的特性。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主升主散,暑邪侵犯人体可致人体的腠理开泄而汗出,损伤机体的阴液。

(3)暑多挟湿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胡希恕讲痹症

胡希恕讲痹症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该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那么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那个去桂不对的,应该去芍药,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要不利水,是不治的,我们治这个一般的关节炎呐,要注意有这么一种,但当利其小便。 ②湿家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可与麻黄加术汤。这也是痉湿暍的一章里头的。我讲,我很少几节把他集中了,然后等会讨论这个痹疼怎样治疗,这个地方。这个治疗,也不外乎古人这些原则了。这个湿家古人就指的这个风湿,身烦痛,那么痛而至烦呐,可与麻黄加术汤,他是可与之,不是

温病学B答案

《温病学B 》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 型题 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王安道 B 1、 A 、 2、 A 、 D 3、 A 、 D 4、 A 、 D 5、 A 、 C 、 E 、 6、 A 、 D 7、 A 、 D 8、 A 、 D 9、 A 、 D 、刘河间 A B E 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 C 、叶天士 、王叔和 E 、郭雍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黄帝内经》 《肘后方》 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热病邪致病特点: 先犯上焦肺卫 B 变化迅速 E 、《伤寒论》 、《诸病源候论》 C 、易于化燥伤阴 、病程中易出现 《外台秘要》 、最易伤气 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 发热恶寒 B 咯吐粉红泡沫痰或血水 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 身热口苦而渴,舌红苔黄 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身热,汗多, 以下热型除, 壮热 夜热早凉 证见低热颧红, 足少阴肾病变 足阳明胃病变 斑出色红,艳如胭脂为; 热毒轻浅 B 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咳嗽喘促 、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 C “逆传心包” E C 、神昏谵语 B 、壮热心烦,口渴汗多 D 、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舌红苔黄 心烦,苔黄燥 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B B 、寒热往来 C E 、身热不扬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烦不寐,口燥咽干,神疲脉虚,此属: 、手厥阴心包病变 、日晡潮热 、足厥阴肝病变 、足太阴脾病变 、血热炽盛 C 、热毒锢结,正气衰亡 、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阴阳腑实证的舌象是: 苔色老黄焦燥起刺 B 、苔黄而干燥 C 白砂苔 E 、以上都不是 B 、苔灰而干燥 10、 温病苔白,厚而干燥的临床意义是: A 、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B C 、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 D E 、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11、 分消走泄法适用于: A C 、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 、湿与热相搏,浊邪上泛 A 、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 C 、湿热秽浊郁闭气分的 “邪伏募原证” E 、热在气分,郁而化火 B 、邪郁少阳,胃失和降 D 、热传阳明,内结肠腑 A 、轻清宣气法 B 、辛寒清气法 C 、宣气透表法 D 清热宣肺法 E 、清泄郁热法 13、湿温,湿热并重, 郁阻中焦,出现白 宜用: C A.菖蒲郁金汤加味 B. 蒿苓清胆汤加味 C 、王氏连朴饮加苡仁、竹叶 D 化斑汤 E 、三仁汤 14、“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是: D A 、调胃承气汤 B 、增液汤 C 、枳实导滞汤 D 增液承气汤 E 、导赤承气汤 12、温热病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气失宣畅之证,可用: A 15、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 的温病是:A A 、风温 B 、春温 C 、秋燥 D 、温毒 E 、以上都不是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1 释义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 2 重要性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问题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4 中西医不同之处可以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5 中西医有机结合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从上述实

温病病因与发病习题及答案

温病病因与发病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温病病因与发病 一、填空题 1.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病。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___________,易化燥伤 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5.温邪能导致人体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所属脏腑的 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发病。 6.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温邪感染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 9.温病发病类型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大类型。 10.燥热病邪引起_____________,多发于________季。 11.暑热病邪引起________________,多发生于_________季。 12.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______________的一类病邪。 13.湿热病邪引起_____________,多发生于__________________季节。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4.秋燥的致病因素是()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的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出来的一门经验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几位丰富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段学习,我的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因异制宜等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静态。故西医学强调概念,注重逻辑与分析,分门别类、穷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质、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疾病分类、辨病论治遂是西医学优势。 中医学的预防观—治未病 中国文化主张适应、顺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及“虚邪贼风,

(完整版)风寒湿痹病历模板

患者XXX,女性,X岁,因"反复X膝关节肿痛X年,加重X天"于XXXX年X月X日X 时由门诊拟诊"中医:膝痹-风寒湿痹;西医: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右膝关节退行性变/右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收入本科。步行/坐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XXX,女性,X岁,因"反复X膝关节肿痛X年,加重X天"为主诉入院。既往有XXX病史 2、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眠纳可,X膝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关节活动欠利,得热则舒。无伴腰痛,无寒热汗出,二便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紧或濡; 3、专科情况:X侧膝关节稍肿胀,肤温、肤色无明显异常,膝内外侧膝眼压痛(+),浮髌试验(-),髌骨碾磨试验(+),膝侧副韧带损伤试验(-),膝半月板研磨试验(-),膝关节活动稍受限,右大腿肌肉轻度萎缩(右大腿周径:48cm,左大腿周径49.5cm),右下肢肌力5-级,双下肢感觉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4、辅助检查:暂缺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膝痹 风寒湿痹 西医诊断:X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四诊摘要:患者XXX,女性,X岁,神清,精神眠纳可,X膝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关节活动欠利,得热则舒。二便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紧或濡; 辨病依据:患者女性,X岁,因"反复X膝关节肿痛X年,加重X天"入院,此次又因受寒后致膝关节肿痛复发,四诊合参,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当属祖国医学"膝痹"的范畴。因伴关节活动受限,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紧或濡,当辨为"风寒湿痹"型。 辩证依据:缘患者长年居住于寒冷之地,且嗜食寒凉之品,易内生寒邪,寒为阴邪,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加之此次为受寒湿而发,内因外邪合而为病,致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见右膝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寒主收引,故见痛如刀割;湿邪为患,其性粘滞重着,或有明显重着感;寒湿均为阴邪,故关节活动欠利,且得热则舒;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紧或濡为寒湿凝结之征。 本病病因主要为感受寒湿;病机为寒湿凝结,气血阻滞,不通则痛;病性属实,以寒湿凝结为实;病位在右膝关节。因该病为寒湿致病,湿邪为患,其性粘滞缠绵,故此病疗程偏长,若调养得当,则预后可望好转,但因病史较长,若平素调养不当则疗效欠佳,或易复发。 中医鉴别诊断:痹证宜与痿证相鉴别。痹证则是素体虚弱,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肢体肌肉、筋脉疼痛为主要表现。而痿证是由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筋脉失养,以致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相比之下,前者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筋脉疼痛;后者则主要表现为筋脉弛缓、肌肉萎缩或瘫痪。故二者不难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XXX,女性,X岁,因"反复X膝关节肿痛X年,加重X天"为主诉入院。既往有XXX 2、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眠纳可,X膝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关节活动欠利,得热则舒。无伴腰痛,无寒热汗出,二便调。 3、专科情况:X侧膝关节稍肿胀,肤温、肤色无明显异常,膝内外侧膝眼压痛(+),浮

温病学 试卷 3

《温病学》期末考试试卷三 山东中医药大学专业()年级() 《温病学》期末考试试卷(必修) 姓名:学号:班级: 考试时间:2012.07. 补(重)考:(是、否) ---------------------------------------- 说明:本试卷总计100分,全试卷共5页,完成答卷时间2小时。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 A.《温热论》 B.《外感温病篇》 C.《湿热病篇》 D.《疫病篇》 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 A.吴又可 B.吴鞠通 C.汪机 D.王孟英

3、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以发热为主症 B.均具有传染性 C.易化燥伤阴 D.热象偏重 4、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 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 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自属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5、下列温病中不属于新感温病的是:() A.风温 B.伏暑 C.暑温 D.湿温 6、既能化火,又能遏伤阳气的温邪是:() A.湿热 B.温毒 C.风热 D.燥热 7、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医家是() A.刘河间 B.吴鞠通 C.喻嘉言 D.叶天士 8、区别血分证和营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A.身热躁扰 B.昏狂谵妄 C.斑疹隐隐 D.吐血衄血 9、上焦的病变相当于:() A.肺胃病变 B.心肺病变 C.脾胃病变 D.肝肾病变 10、下述症状中除哪项外,皆属营分见证?() A.心烦不寐 B.身热夜甚 C.斑疹隐隐 D.舌质紫绛 11、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错误的是() A.先犯肺卫 B.易伤肺胃之阴 C.易逆传心包 D.易困遏清阳 12、舌纯绛鲜泽为() A.热入心包 B.肾阴枯涸 C.热灼营阴 D.胃阴衰亡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平时多多运动,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极,打打球等最健康有利的运动。 再次,加强预防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因素。古书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

1.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1.答案:感受温邪正气盛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化燥伤阴、、 。 2.答案:先犯上焦肺卫变化迅速,易传心包 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于耗气伤津、。3.答案:先入阳明气分易于兼夹湿邪 4.新感温病包括风温、、、秋燥、;伏气温病包括、。 4.答案:暑温湿温温毒春温伏暑 5.温邪具有、、、 等特点。 5.答案: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 6.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6.答案: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 7.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更主要的是在于。. 答案: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8.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8.答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 9.寒邪可以作为和导致温病发病。 9. 答案:诱因兼夹之邪 10.10.温病的感邪途径为和。 11.答案:口鼻皮毛

1.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 1.答案:叶天士吴鞠通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但发热,不恶寒,,。 2.答案:口渴苔黄 3.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及出血。 3.答案:舌质深绛斑疹 4.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 4.答案:与恶寒并见口微渴 5.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 5.答案:舌质红绛斑疹隐隐 6.温邪侵犯人体发病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和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6.答案: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 7.邪入中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足阳明胃,,等。 7.答案: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 8.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是类型、、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从而确立治疗大法。 8.答案:归纳证候认识病情传变 9.邪在上焦包括与的病变。 9.答案: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 10.邪入下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和。 10.答案:足厥阴肝足少阴肾 11.从三焦辨证角度看卫气营血辨证,中焦病变无证而有气分证和病证。

寒气的危害

寒气的产生与原理 寒气是现代人很少使用,大家会忽略好多疾病的真正的原因是寒气所到致。有人可能会问,之前不是说万病源于湿吗?为什么又是寒气所致了呢?湿气也是水的一种,最初的时候,它流动顺畅,那么在身体内部,就会怎么样?我们常常会形容的,身体比较好的顾客循环好,代谢好,比如小孩子,年轻人那么时间久了,湿气逐渐增加,这个时候他会影响水流顺畅的流动,对不对,但是它还是在流动的,但是你的身体估计一时半会没啥感觉的这个时候不好了,什么出了?湿气重,,吹个寒风,感冒了,湿气生,劳损部位一入寒,疼痛难耐了。发现了吗?寒就是激发你所有问题的导火索,就像那个软软的口香糖,放在冷风中,或者空调下一吹,瞬间就变硬了,对不对 那么在身体里有好多变硬了的口香糖会怎么样呢我们用更专业的词汇来说代谢会变差,气血动力会不足,湿毒堆积,器官运行会越来越慢!这样是不是堵后面出现的症状?所以说,大家说很多疾病是不是寒气所到致。寒症一般是受到寒邪,那么自然界的寒热是一个温度的概念。人体的寒热也与之类似只不过中医认为,机体由气构成,这团气动则生热,静则生寒实际上是气机偏于静止,活力不足的表现 下面给大家一个寒症和热证的鉴别参照 1、恶寒喜热者为寒症,恶热喜冷者为热症

2、口淡不渴者为寒症,口渴喜冷饮者为热症 3、脸色白者多为寒症,面色红者多为热症 4、四肢冰冷者多为寒症,四肢温热者多为热症 5、大便糖稀,小便清长者为寒症,大便干结,小便短赤,为热症 6、舌淡苔白,为寒症,舌黄苔黄,为热症 下面给大家讲接地气一点的寒症表现: 因为这个季节感冒高峰期,弄清楚了,对自己还是顾客都有很大的好处,感冒,是每一个人所熟知的,感冒指的是打喷嚏、流鼻水、咳嗽、头痛、发烧、喉咙痛等症状。寒气则是感冒的真正病因之一。 寒气在中医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病,却影响深远祸害无穷。由于风寒所引起的症状非常多,自古以来许多著名的中医师都对风寒极为重视,著名的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医书虽然包罗各种疾病,却以“伤寒杂病”为名,就是这个原因。 “寒气”则是中医特有的词汇,中医所说的“气”字,有很多种不同的意义,有我们熟知的空气,也有气功师所练的无形之气,甚至连体液也常用“气”来表示。 “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东西,因此当人体处于低温环境时,身体的热量会不断流失,人体的体温下降,在医学上称之为失温,是一种会致命的危险。当人体面临低温环境时,第一个防卫措施是迅速适当的降低体表的温度,缩小人体和外界的温差,降低热量流失的速度,但是人体能够下降的温度很有限。当热量仍然迅速地流失时,人体会启动第二种防卫措施,就是利用化学的方法,燃烧某种物

浅谈对中医学内涵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学内涵的认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中医学;内涵;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特质内涵毋庸置疑是中医学生存的根基,更是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所在。故中西医结合教学理应准确把握和充分体现中医学这一特质,方可科学地优化教学的内容结构,完成教学目的。 1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

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2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3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

痹症

痹症 【概念】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病古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 对本病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 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病因病机】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

温病学B答案

《温病学B》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就是热证,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医家就是: A、王安道 B、刘河间 C、叶天士 D、王叔与、郭雍 2、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肘后方》 E、《诸病源候论》 3、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热病邪致病特点:C A、先犯上焦肺卫 B、易于化燥伤阴 C、最易伤气 D、变化迅速 E、病程中易出现“逆传心包” 4、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E A、发热恶寒 B、咳嗽喘促 C、神昏谵语 D、咯吐粉红泡沫痰或血水 E、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 5、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B A、身热口苦而渴,舌红苔黄 B、壮热心烦,口渴汗多 C、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D、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舌红苔黄 E、身热,汗多,心烦,苔黄燥 6、以下热型除…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B A、壮热 B、寒热往来 C、日晡潮热 D、夜热早凉 E、身热不扬 7、证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烦不寐,口燥咽干,神疲脉虚,此属:A A、足少阴肾病变 B、足厥阴肝病变 C、手厥阴心包病变 D、足阳明胃病变 E、足太阴脾病变 8、斑出色红,艳如胭脂为;B A、热毒轻浅 B、血热炽盛 C、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E、热毒锢结,正气衰亡 9、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阴阳腑实证的舌象就是:B A、苔色老黄焦燥起刺 B、苔黄而干燥 C、苔灰而干燥 D、白砂苔 E、以上都不就是 10、温病苔白,厚而干燥的临床意义就是:C A、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B、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 C、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 D、湿与热相搏,浊邪上泛 E、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11、分消走泄法适用于:A 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 B、邪郁少阳,胃失与降 C、湿热秽浊郁闭气分的“邪伏募原证” D、热传阳明,内结肠腑 E、热在气分,郁而化火 12、温热病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气失宣畅之证,可用:A A、轻清宣气法 B、辛寒清气法 C、宣气透表法 D、清热宣肺法 E、清泄郁热法 13、湿温,湿热并重,郁阻中焦,出现白 ,宜用:C A、菖蒲郁金汤加味 B、蒿芩清胆汤加味 C、王氏连朴饮加苡仁、竹叶 D、化斑汤 E、三仁汤 14、“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就是:D A、调胃承气汤 B、增液汤 C、枳实导滞汤 D、增液承气汤 E、导赤承气汤 15、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 病就是:A A、风温 B、春温 C、秋燥 D、温毒 E、以上都不就是

中医(湿气为万恶之邪)

中医有“湿气为万恶之邪”的说法。现在的人,物质生活丰富,大鱼大肉吃得太多,再加上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又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体内容易积聚湿气。而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 中,中医最怕湿邪。因此,祛湿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下,我们就来介绍五种祛湿气的方法。 食疗 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 此外,还可以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煲成粥或者煮水喝,可以利尿、除湿,对水肿的人尤其有效。这两种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适宜尿多的人食用。 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清淡饮食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避开环境中的湿气 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 1.睡觉不要睡在地板上。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及时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调味料祛湿 姜、葱、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姜汤,用姜汤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 特征。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 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发展状况: (一)战国至唐代:萌芽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3、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首次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4、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创“新感”温病之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5、金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气皆能火热而化。立新法:表里双解。制新方:表里双解方。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6、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8、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9、叶天士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10、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四)近现代:发展提高阶段 章末总结: 简答 1、温病四大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 2、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方面提出了“疠气”治病学说;在流行特点方面,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口鼻而入;在治疗方面,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立新法,立新方: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的治疗大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论述题 1、清代温病四大家的主要著作与主要学术贡献各是什么? 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的治疗大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温病学B》作业1答案

A型题: * 1. 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C.元代 * 2. 温病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E.清代 * 3. 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灵活运用经方 * 4. 温病形成完整体系是在什么时代? E.清代 * 5. 清代温病学家中,成就最为卓著的是:E.叶天士 * 6. 燥热病邪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B.病位以肺为主 * 7. 既能化燥化火,又能伤阳气的温邪是:E.湿热 * 8. 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与温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C.失治、误治 * 9. 温毒病邪的致病特殊征象是:D.红肿疼痛 * 10. 下列哪一项属于暑热与风热之邪致病的共同特点? B.变化迅速 * 11.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初起表现?D.苔黄尿赤 * 12. 病变中心在肺,易耗伤津液的温病是何邪所致? E.燥热病邪 * 13. 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E.易于损伤元气 * 14. 是谁在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基础上补充出三焦辨证? E.以上均不是 * 15. 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王安道* 16. 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D.伏暑 * 17. 春温的致病因素是:E.温热病邪 * 18. 首创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体系的医家是:C.叶天土 * 19. 清代四大温病学家是指:B.叶天土、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 20. 首次系统以温病学的理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地方是:D.石家庄 * 21. 《广温疫论》一书作者是:C.戴天章 * 22. 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D.刘河间* 23. 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C.《湿热病篇》 * 24. 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朱肱 * 25. 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疫与温病的区别点?E.伤阴的程度 * 26. 下列哪项属暑热病邪致病特点:C.先入阳明气分 * 27. 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提法欠妥的是:C.必夹湿邪为病 * 28. 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 C.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 * 29.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 B型题: * 30. 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的作者是:C.吴又可 * 31. 温病学发展史上建立完整理论体系的杰出代表是:A.叶天土 * 32. 《难经》认为温病和广义伤寒是:B.隶属关系 * 33. 温病与狭义伤寒是:A.并列关系 * 34. 温病与温疫是:E.根据传染性和流行情况区分

风寒湿痹的鉴别诊断

风寒湿痹的鉴别诊断: 1、行痹: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2、痛痹: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则剧,苔白脉弦紧。 3、着痹:关节酸痛、肌肤麻木、痛有定处,阴雨风冷每可使其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临床表现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椎体压痛,痛连上臂,手指麻木,筋脉拘急,遇寒则剧,得暖则舒,舌质淡,苔白,脉弦。 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本病辨证总属邪实正虚。活动期多以邪实为主,邪实有寒、热、寒热错杂之不同,其中以热最为多见,治疗应以祛邪为主。缓解期或中晚期,多属正虚邪恋或虚实夹杂,其中正虚多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邪则多指痰浊瘀血之内生之邪,治疗应扶正祛邪。 湿热蕴结型:【症状】四肢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疼痛、重着,触之灼热,下肢关节尤甚,或关节积液,屈伸不利,或伴发热,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症状分析】本证多由风湿热毒之邪,直中筋骨肌肉关节;或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感邪后从热化;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所致。

热为阳邪,热盛则见发热、溲黄、舌红之象。湿为阴邪,重着黏腻,湿盛则见关节肿胀或关节积液,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感重着,又因湿邪重着向下,故下肢关节尤甚。湿热毒邪交阻于经络、关节、肌肉等处,故关节肌肉局部红肿灼热。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湿热中阻,故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方药】四妙丸如味。苍术12g、黄柏12g、薏苡仁30g、蒲公英20g、川牛膝20g、防风10g、土茯苓30g、泽泻15g、金银花24g。 【临证加减】关节肿甚者,加车前草20g,猪苓15g;热毒盛者,加板蓝根30g,虎杖20g,生石膏30g;热灼伤阴者,加石斛15g,牡丹皮 15g。 阴虚内热型: 【症状】关节红肿疼痛、触之发热,甚则屈伸不利,筋肉挛缩,伴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剥脱,脉细数。 【症状分析】邪热痹阻关节、经络,热灼伤津,阴津耗损,虚热内生,而成阴虚内热证。阴虚则肌肤筋骨失于濡养,病邪稽留不去,痹阻经脉,深伏关节,郁而化热,故关节红肿疼痛、灼热,甚则屈伸不利,筋肉挛缩。阴津耗损过度,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故低热,五心烦热。阴虚内热,逼津外泄,故盗汗。虚火上炎则口干喜饮。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