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案合集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案合集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案合集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案合集

弘师德重师范勤教研

善拓展活方法提效率

教案

学科:

年级:

姓名:

肥城市孙伯镇初级中学

2018.03

目录

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1)

第8章角(单元备课) (3)

8.1 角的表示 (4)

8.2 角的比较 (7)

8.3 角的度量 (10)

8.4 对顶角 (12)

8.5 垂直 (15)

复习课:角 (18)

第9章平行线(单元备课) (20)

9.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1)

9.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 (23)

9.3平行线的性质 (25)

9.4平行线的判定 (28)

复习课:平行线 (31)

第10章一次方程组(单元备课) (35)

10.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36)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 (39)

10.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 (42)

10.3 三元一次方程组 (44)

10.4 列方程解应用题(1) (46)

10.4 列方程解应用题(2) (48)

复习课:一次方程组 (51)

第11章整式的乘除(单元备课) (59)

1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60)

11.2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 (63)

11.2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2) (65)

11.3 单项式的乘法 (67)

11.4 多项式乘多项式 (70)

11.5 同底数幂的除法 (72)

11.6 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 (74)

复习课:整式的乘除 (76)

第1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单元备课) (78)

12.1 平方差公式 (79)

12.2 完全平方公式 (81)

1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84)

1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86)

复习课: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88)

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单元备课) (89)

13.1 三角形(1) (90)

13.1 三角形(2) (92)

13.1 三角形(3) (95)

13.1 三角形(4) (98)

13.2 多边形(1) (101)

13.2 多边形(2) (104)

13.3 圆(1) (107)

13.3 圆(2) (110)

复习课:平面图形的认识 (113)

第14章位置与坐标(单元备课) (115)

14.1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 (116)

14.2 平面直角坐标系 (119)

14.3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 (122)

14.4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124)

复习课:位置与坐标 (127)

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学,要使学生扎实透彻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平行线的特征,角的运算,一次方程组的运算;平面图形的认识及位置与坐标的了解。

2、能力目标:

(1)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会推导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解一次方程组,平行线及角的计算。

(2)会用尺规做平行线和角,了解位置与坐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内容共分七章:第八章,主要讲角的表示;角的比较;角的度量;对顶角;垂直;第九章,讲了有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第十章讲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第十一章主要讲了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第十二章主要讲了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第十三章讲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第十四章讲了位置与坐标。

教学重点:整式的运算、一次方程组、乘法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线与相交线、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位置与坐标。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情分析:

根据上学期平时课堂表现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不突出、低分的学生又较多,整体感觉学生学习欠缺思考和训练,自觉性不高,表面看参与积极,但投入度不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不够透彻。根据上述情况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透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五、具体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适合学生发展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重基础深挖掘透理解。

2、在课前课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科代表的组织作用。

3、设计好导课尽量以激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前以“自主预习”为主,在课中以“展示交流”为主。

4、进一步扭转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座谈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追问和表现机会,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用好课堂小组评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不掉队,发挥帮扶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作业,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要求。

7、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课专注,交流投入,发言积极,作业规范。同时,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互动交流讨论。

8、关心科代表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

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8章角(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会用图形及符号表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和、差、倍、分,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3.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和、差。

4.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5.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6.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7.理解垂线最短的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8.运用几何直观,经历有关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培养合情推理、说理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9.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

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角的大小的比较,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两条直线垂直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本章的难点是:

对顶角有关概念、性质的理解及其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的表述。

三、课时划分:

8.1 角的表示 1课时

8.2 角的比较 1课时

8.3 角的度量 2课时

8.4 对顶角 1课时

8.5 垂直 1课时

回顾与总结 1课时

共计7课时

四、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关于概念教学。本章中与角有关的一些概念,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学段已有过接触。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衔接,并让学生开始注意并逐渐习惯用文字、几何图形、符号语言给出数学表达,体会数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得到升华和提高。

做好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把握好本章的教学起点与教学要求。既不能将本章完全当做新授知识从头开始学习,也不能将本章教成第二学段的复习课。

体现本教科书的编写思想,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不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并发展空间观念。

重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教学。在教学中,应当重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结合与互化,会根据文字语言正确地画出图形,并能用符号语言准确地表示出来学会借助图形思考问题。

要重视画图和识图的教学。本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进行画图,在画图时应根据要求构思并说出画图的步骤,掌握画图的要领,规范的细致的进行画图,会检查和辨认所画图形是否正确,会用适当的字母对图形加以标注。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图片或课件,展示问题的情境,演示图形的动态变化,丰富学习资源。

8.1 角的表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两种定义表示及顶点、边、始边、终边等有关概念;

2.掌握角的表示方法,能在图形中区分不同的角,并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

3.通过角的第二定义的教学,学生进一步几何图形中的运动、变化的情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角的表示方法

三、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小学曾接触到角,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角是如何来表示的?角的大小用什么表示呢?用什么工具去度量呢?它的单位是什么呢?

2、观赏画面(找挂图)和实物,请在画面中找出角。

3、举出生活中角的实例。

设计意图:利用小学学过的知识,引入我们的新课,既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做到了知识上的衔接。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什么是角?如何表示一个角?

(2)什么是平角?周角呢?

2.合作交流:

(1)角的定义。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的图形。

由此知角的三个条件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组成角的两条射线叫角的______,_____________叫角的顶点。

角还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所成的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角的始边,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表示方法。

符号:角的符号表示________

三种表示方法:

A.用三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如图(1)记作______或______,表示顶点的字母写在________。

B.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图(2)可记作________。

C.用一个数字或一个希腊字母表示,如图(3)可记作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引导学生思考:

何时用三个字母表示一个角?而何时又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角?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3)平角和周角。

平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角是_______________;

周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讲点拨

例题:如图,点D在AB上。

(1)∠ABC与∠DBC相同吗?

(2)图中哪几个角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写出来。

(3)以点C为顶点的角有几个?写出来。

(4)图中共有几个角?把他们分别写出来。

解:(1)相同

(2)∠A和∠B

(3)3个,∠ACD,∠ACB,∠DCB

(4)7个,∠A,∠ADC,∠BDC,∠A,∠BCD,∠BCA,∠DCA

(三)学以致用:

(1)从一点引出两条(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 ),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 )。

(2)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 )角,它有( )度,它等于( )个直角。

(3)1周角=( )平角=( )直角=( )个

45°的角

(4)右图中,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的角

有,必须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的角有,以B为顶点的角有 .

(四)达标测评:

1.如图(1),分别指出以射线OA、OB、OC为一边的角,并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出来。

2.如图(2),分别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1,∠2、∠3、∠4、∠5

3.请将图中的角用不同方法表示出来,并填写下表:

∠ABE

∠1 ∠2 ∠3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角的表示方法都有哪些?

怎样表示一个角更方便?应该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1、习题8.1 第1、2题

2、反思:补充完善自己的数学成长记录,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

七、教学反思:

8.2 角的比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用叠合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用“=”、“<”、“>”表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2.了解角的和、差、倍、分,会用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3.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用叠合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三、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把地图中的

任何两个城市之间用线段连

结,并用字母标出各个城市。

2.教师任选两个角提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角

的大小吗?你是怎样比较的?

设计意图:在现实情境中,两个角存在必然存在大小关系的

比较,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探究新知:

1.实验与探究:

(1)请看课本7页,图中的三个角,我们能类似于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吗?

(2)我们怎样使两个角叠合呢?

(3)当用重叠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应做到_______重合与_______重合。

(4)如图,是三位同学比较∠MON与∠FED的作法及他们的结论,判断他们作的是否正确。

两个角叠合以后会出现哪些情况?

2.合作交流

(1)如果EF 与BC 也重合,那么两个角相等。记作∠DEF=∠ABC 如图(1)

(2)如果EF 落在∠ABC 的内部,那么∠DEF 小于∠ABC 如图(2) 记作∠DEF ﹤∠ABC

(3)如果EF 落在∠AOB 的外部,那么∠DEF 大于∠AOB 。如图(3)

(4)我们可以用一个点平分一条线段,我们可以用一条射线平分一个角吗? 这条射线满足什么条件? (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几何语言表述:

如图OC 平分 AOB ,那么∠AOC=____ ∠AOC=( )∠AOB ∠BOC=( )∠AOB

∠AOB=____∠AOC ,∠AOB=____∠BOC 3.提高创新

我们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找出线段的中点,能用对折的方法可以找出角的平分线吗?请同学们做练习:

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1)在半透明的纸上画一个角;(2)折纸,使角的两边重合;(3)把纸展开,以点O 为端点,沿折痕画射线OP ∠AOP 和∠BOP 相等吗?射线OP 是∠AOB 的平分线吗?

4.精讲点拨:

如图,在∠AOC 的内部画射线OB,在∠AOC 的外部画射线OD ,∠AOC 是哪两个角的和?∠BOD 是哪两个角的和?当∠AOB=∠COD 时,你能找到其他相等的角吗?

解:∠AOC=∠AOB+∠BOC ∠BOD=∠BOC+∠COD

当∠AOB=∠COD 时,∠AOC=∠BOD

(三)学以致用

1.角的大小关系有几种?分别是 , , ; 分别用符号 、 、 。 2、点P 在∠MAN 的内部,现有以下4个等式: ①∠MAP=∠NAP ②∠NAP=

21 ∠MAN ③∠MAP=2

1

∠NAP ④∠MAN=2∠MAP 其中可以表示AP 为角平分线的等式有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 3、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点B 是线段AC 的中点。则BC=

2

1AC B 、若AO=OB ,则O 点是线段AB 的中点 C 、若AO=OB=

2

1

AB ,则O 点是线段AB 的中点。 图1 图2 图3

O

A

B

C

D 、若OC 平分∠AOB ,则∠AOC=∠BOC=

2

1

∠AOB 4、已知: ∠ AOB=60o

,OC 是∠ 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射线OM 平分∠AOC,射线ON 平分∠COB ,求: ∠MON 的度数.

(四)达标测评:

1、如图,OM\ON 分别是∠BOC 、∠AOC 的平分线, ∠AOB=84°

(1)∠MON 的度数为 ;

(2)当OC 在∠AOC 的内部绕点O 旋转时,其他条件不变,∠MON 的大小 (填“改变”或“不变”)

2、在第1题的图中,如果∠AON=∠BOM ,OC 平分∠MON ,那么图中除了∠AON=∠BOM 外,相等的角还有() A 、1对B 、2对C 、3对D 、4对

3.如图,OB 是∠AOC 的平分线,OD 是∠COE 的平分线。

(1)若∠AOC=800

,求∠BOC 的度数;

(2)若∠AOC=800 ,∠COE=500

,求∠BOD 的度数。

五、作业布置:

1、习题8.2 第1、2题

2、反思:补充完善自己的数学成长记录,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

六、教学反思

8.3 角的度量

一、教与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和补角;

2.会求一个已知角的余角和补角;

3.熟练进行角的度分秒的运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余角补角的定义以及它的表示方法

三、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比较几个角的大小,除了利用折叠法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式的导入新课方法,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新课过渡自然。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度、分、秒应该怎样转化?

(2)角的分类?标准是什么?仿做例题

(3)两个角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定义怎样?举例说明。 (4)同角或等角的性质是什么? 2.合作交流:

(1)1°=60′ , 1′=60″ ,1平角=180°,1周角=360° (2)把18°15′化成用度表示的角。 解:先把15′化成度,即15′=(

60

15

)°=0.25°, 所以18°15′=18. 25°。

温馨提示:度分秒的转化是六十进制的,不要忘记逢60进一或退一

(3)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为180°,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温馨提示:(1)互余、互补是针对于两个角而言的;互余、互补仅和两个角的度数和有关,与位置无关。

(2)一个角为∠X ,则它的余角可以表示成90°-∠X ;它的补角可以表示成180°-∠x (3)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精讲点拨:

例1:已知∠α=37°50′,∠β=52°10′,求∠α+∠β与∠β-∠α 解:因为∠α=37°50′,∠β=52°10′

所以∠α+∠β=37°50′+52°10′=90°, ∠β-∠α=52°10′-37°50′=14°20′ 例2:(1)图中有几对互余的角? (2)图中有几对相等的角? 解:(1)∠A 和∠1互余;∠A 和∠B 互余; ∠B 和∠2互余;∠1和∠2互余。 (2)∠A=∠2;∠B=∠1

引导学生总结:这是一个重要的图形(双垂直图),在这个图形中有两对重要的相等的角(直角相等除外),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这个图形的认识会更加深入。

(三)学以致用:

1.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若∠C=90o,∠A=37o16’,

求∠B 的度数

2.在△ABC 中,若∠A=27o35’,∠B=46o48’,求∠C.

3.如图,已知∠AOB,若把角的两边再画长一些,∠AOB 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4.如图,请估计∠A 与∠B 间的大小关系,再用量角器验证. (四)达标测评: 1.如图,如果∠AOC=∠BOD=78o43’27”,∠D0C=29o

49’20”,求∠AOD 和∠BOC 的度数;

2.在1中,只要知道∠AOC=∠BOD,就可以得出∠AOD 和∠BOC 一定

相等,这是为什么?

3.一个角是它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 解: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

那么,根据余角的定义,得它的余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 根据关系式:这个角的度数 = 它的余角的度数×3 ,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解这个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3倍,求这个角.

5.①∠A= 32°,它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多少度?若∠A=33o呢? ②做完第(1)小题你是否发现了什么?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6.如图,一副三角板的两个直角顶点重于点O , ①比较∠EOM 与∠FON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②∠EON 与∠MOF 的和是多少?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1.度分秒的转化是六十进制的,不要忘记逢60进一或退一

2.一个角为∠x ,则它的余角可以表示成90°-∠x ;它的补角可以表示成180°-∠x

3.注意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决补角或余角的问题。

4.学习完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惑? 六、作业布置:

1、习题8.3 第1、

2、

3、4题

2、反思:补充完善自己的数学成长记录,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 七、教学反思:

A

B A

B

O

A B

C O D

8.4 对顶角

一、教与学目标:

1、了解对顶角的概念,会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的性质,根据“对顶角相等”树立等角转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对顶角性质的过程,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吗?你能把它们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画出来吗?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的图形 。

图1

在两直线相交的图形中共形成了几个角?这些角叫什么角?它们之间有没有特殊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一问题——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忆、画图,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自学课本14页前两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对顶角?对顶角满足哪些条件?

(2)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几对对顶角?请在图2中找出来。

图2

(3)在课本14页图9-21的风车照片中你能发现对顶角的形象吗?你还能举出 生活中对顶角的例子吗?如:剪刀、推拉式防盗门、伸缩式衣架、加号、乘 号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多举一些实例,加深对对顶角的理解) (4)如下图,∠l 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1 ﹙4

1

2 2

1

设计意图:本组题目是巩固对顶角概念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在图形中辨

认对顶角的要领,同时又用反例印证概念,使学生加深印象。

先让学生自学,独立完成以上题目后,小组再相互讨论答案,最后教师选派小组代表统一答案,讲解疑难。

温馨提示: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

2.合作交流:

(1)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来动手画一画,学生分为4个小组,画出∠1分别为30°、140°、50°、120°的角,再反向延长角的两边得到∠2,测出∠2的度数,看看两个角的大小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对顶角,再次加深学生对对顶角概念的理解。

学生口述测量结果,同桌比较,教师板书。观察这四组数据,∠1和∠2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这是我们通过数据得到的猜想,大家能不能从理论上来说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同角的补角相等进行论证,并简单的口述过程。

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思路吗?试口述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数据让学生先感知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再进行理论论证加

以验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试把我们发现的结论用一句话来描述.(对顶角相等)

符号语言:因为∠1和∠2是对顶角,所以∠1=∠2。(让学生掌握符号表示法)

思考:如果∠1为30°,那么∠2的度数是多少?

你还能求出图中其他角的度数吗?试口述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对顶角相等及补角的性质让学生明白在两直线相交的图中,知

道一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其余三个角的度数,为以后的计算做准备。

3.精讲点拨

课本14页例1:

让学生分组讨论,先分析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然后整理思路板演具体过程。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如对顶角、角平分线、补角等。

解:因为∠COB与∠AOD是对顶角

所以∠COB=∠AOD=110°

∠AOC=∠COD-∠AOD=180°-110°=70°

因为∠BOD与∠AOC是对顶角

所以∠BOD=∠AOC=70°

因为OE平分∠BOD

所以∠BOE=∠EOD= ∠BOD= ×70°=35°

变式:若给出的是∠BOE=30°,其他条件不变,你能求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逐步熟悉并学会书写格式,并能进行相应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学以致用: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AOE=25°。你能说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请与同学交流

2.如图,AB、CD相交于点O,

DOE=900,∠AOC=720。求

∠BOE的度数。

(四)达标测评:

1.下列关于对顶角的论断,错误的是()

A、对顶角一定相等

B、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C、两个相等的角,共有一个顶点,则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D、对顶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2.两条直线相交得四个角,其中一个角是90°,其余各角是。

3.说一说:下列各图中,∠l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4.如图,直线AB、EF相交于点D,∠ADC=90。

(1)∠1的对顶角是______;∠2的余角有___________。

(2)若∠1与∠2的度数之比为1︰4,求∠BDF的度数。

5已知直线AB、CD、EF相交于O点,OG是∠AOF的平分线,

∠BOD=32°,∠COE=24°,求∠AOG的度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六、作业布置:

1、习题8.4

2、反思:补充完善自己的数学成长记录,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

七、教学反思:

E

C

O

A

B

D

A

C

G F

D

E

B

O

1B

E

A

O

C

D

B

8.5 垂直

一、教与学目标:

1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2.会用三角板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培养学生掌握画图的基本技能.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有关性质。垂线的意义、性质和画法

三、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几何画板)教师演示自制教具,要求学生观察当一根木条绕着另一根木条旋转时的变化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如图1

1.两直线相交,有几组分别相等的角?

2.当一个角等于90°时,其他三个角有什么变化?可能产生四个相等的角吗?

图1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例子

(2)结合课本第16页内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线、垂直的定义。 (3)请同学们用三角尺或量角器做垂线. (4)如图2经过直线AB 外一点P ,画直线与已知直线AB 垂直,(且讨论这样的直线有几条。) (5)如图3设这一点在直线AB 上,重作上述过程。

图2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温馨提示:

① 如图2,直线AB 和CD 相交,交点为O ,∠BOC=90°,记为AB ⊥CD ,垂足为点O 。

P

“AB ⊥CD ”读作“AB 垂直于CD ”或“CD 垂直于AB ”。

② 两条直线AB ⊥CD ,垂足为点O ,则∠AOC=∠AOD=∠BOC=∠BOD=90°,在垂直的定义中要强调只有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了,不必说四个角都是直角,因为其它三个直角都可推出来.

③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指两条直线而言.因此,说到垂线,一定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④定义具有双重性,既是判定垂直的定理,也是垂直的性质定理,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书写格式,如图1.

因为 AB ⊥ CD 于O ,(已知)

所以∠ AOC =90°.(垂直定义或垂直性质) 因为 ∠ AOC=90°,(已知)

所以 AB ⊥ CD 于O .(垂直定义或垂直的判定)) 2.合作交流: (1)如图4,请同学们相互比试,谁能更快地过直线CD 上一点P 作直线AB 的垂线。

(2)学生探索。

如图

5所示,点A 与直线DC 上各点的距离长短一样吗?谁最短?它具备什么条件?学生分小组测量,讨论,归纳。

(3)点A 到直线DC 的距离与点A 到点C 的距离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①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3精讲点拨:

例1:某村庄在如图6所示的小河边,为解决村庄供水问题,需把河中的水引到村庄A 处,在河岸CD

(三)学以致用:

1如图7,体育课上怎样测量跳远成绩。

A D

B C

图5 B 图4

2学校的位置如图8

所示,请设计出学校到两条公路的最短距离的方案,并在图上标出来,并说明理由。

图8

(四)达标测评:

1过P点分别向角的两边作垂线.

2.如图,OR

PO⊥,PR

OQ⊥,能表示点到直线(或线段)

的距离的线段有()

A、1条

B、2条

C、3条

D、5条

3找出图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1)(2)

4画∠ AOB=45°,在∠ AOB内找一点F,过F点作OA,OB的垂线.

5画∠ AOB=120°,画∠ AOB的平分线OE,在OE上任取一点F,过F作OA,OB的垂线

6思维拓展:

如图,P是∠AOB的OB边上的一点。

(1)过点P画OB的垂线,交OA于点C;

(2)过点P画OA的垂线,垂足为H。

试比较PH与PC,PC与CO的长短,并说明理由。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六、作业布置:

1、习题8.5

2、反思:补充完善自己的数学成长记录,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

七、教学反思:

A B

C D

学校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备课 为了打造特色课堂,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一班现有学生40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佳。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5.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7.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9.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0.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本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四年级一共一个教学班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学习状况悬殊太大,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学好数学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中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成绩突出。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计算准确性较差,尤其是缺乏灵活的计算能力,对于概念学习,缺少应有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从解决问题来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的地方,如:不够灵活、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缺少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这些都是本学期需要侧重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2.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统计与概率: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1.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运用分段统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在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初步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 2.在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探索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和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面积的意义及建立识面积单位概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解决问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或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或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同一性。 2.能灵活运用对称或年、月、日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能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能简单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不断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1.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关注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

(完整版)2017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7年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两个班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 本学期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是湘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材,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 第三章因式分解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五章轴对称与旋转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三、教材分析: 1 本书的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上学期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实际情境出发,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准备,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方程,方程组都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并学会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本章的最后设置了一个选学内容“三元一次方程组”与阅读内容“数学与文化高斯消元法”,目的在于通过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对方程组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方程组的探索与全面认识。 2 本书的第二章“整式的乘法”是在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将整式的加减法过渡到整式的乘法,并通过乘法公式进行系统化与公式化,为后续的因式分解方面的知识作好铺垫,从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再过渡到单项式的乘法、多项式的乘法、乘法公式等,既是对上册知识的补充,同时也是知识的升华与深化,在实际中应用很广,应着重掌握。 3 本书的第三章“因式分解”是本学期的重点与难点,虽然只介绍了“提公因法”与“公式法”两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但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式分解”知识历来是初中数学成绩的“分界点”,将它提前到七年级下册进行教学,实际上也就是将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前了,对于因式分解的其他方法,如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绿色生态园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列表和摘录等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孩子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日常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到生态园观赏花卉的情境,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引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教材通过摆学具,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问题“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借助问题“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和”把番茄苗移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探究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呈现了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列表法、画线段图等,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分析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乘法、除法或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等到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成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整理信息的方法。 五、教与学建议 1、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2、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一个解含义。会检验一对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 2.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难点 方程组的一个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小亮家今年1月份的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元,其中水费比天然气费多元,这个月共用了13吨水,12立方米天然气。你能算出1吨水费多少元。1立方米 天然气费多少元吗? 二、建立模型。

1. 填空: 若设小亮家1月份总水费为x 元,则天然气费为_____元。可列一元一次 方程为__________做好后交流,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想一想,是否有其它方法?(引导学生设两个未知数)。 设小亮家1月份的水费为x 元,天然气为y 元。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 并说明理由。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3 .本题中,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和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哪能个更简单? 三、解释。 1.察此列方程。.46=+y x 4 6.5=+y x ()6.51213,4.461213=-=+y x y x 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讲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3. 检查 ???== 4.451y x ???==4.460y x ???==3.461.0y x ???-==200 100y x 是否满足方程4.46=+y x 。简要说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4. 分别检查???==4.2026y x ???==4.451y x 是否适合方程组? ??=-=+6.54.46y x y x 中的每一个方程? 讲方程组的一个解的概念。强调方程组的解是相关的一组未知数的值。

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 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四、 拓展: 合作解决第4页“动脑筋” 1. 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 2. 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五、 练习: P5练习题。 六、 小结: 通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 作业: 第5页习题1.1A 组。 选作B 组题。 后记: 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第2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定解决。 2.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3. 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解决由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学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己探究。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分别解不等式x+4>3。022 1 >-x 。

最新2018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1 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3 本学期担任的七年级163班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4 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5 6 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7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是湘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材,其主要内容有: 8 9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0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 11 第三章因式分解 12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3 第五章轴对称与旋转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4 15 三、教材分析: 16 1.本书的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上学期学 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实际情境出 17 18 发,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准备,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方程,方程组都是反19 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并学会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的数量之间的等量20 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本章的最后设置了一个选学内容“三元一次方程组”与21 阅读内容“数学与文化高斯消元法”,目的在于通过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22 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对方程组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方程组的探索与全面认识。 23 2.本书的第二章“整式的乘法”是在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24 行的深化,将整式的加减法过渡到整式的乘法,并通过乘法公式进行系统化与公式化,25 为后续的因式分解方面的知识作好铺垫,从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积的乘方,

青岛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克、千克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教法与学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部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浩大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5课时 信息窗一:动物趣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构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置疑发问,引出质量单位的学习。再借助生活实物,如:口香糖、花生米、硬币等,让学生掂一掂,并进行比较,对质量单位建立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学构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2—10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新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较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学习掌握稍复杂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细心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法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口算;商是两位数笔算;商中间有0除法;商末尾有0除法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措施及注意问题: 1.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 2.重视引导对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3.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4.借助教具学具,引导学生在手动操作中理解算理,从而掌握算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数学学具等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1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走进果蔬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第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非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非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预习提纲: 1.看一看:仔细默读课本2-3页的内容。 2.读一读:朗读课本2-3页的内容。 3.做一做:利用方格图,动手分一分你所提出的问题。 4.算一算:试着算一算你所提出的问题及自主练习的第1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 同学们,烟台一年一度的国际果蔬博览会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品种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课件:国际果蔬博览会) 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情景图,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有重点地板书问题。 二、学习新知: (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同学整理一下,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全班交流。 (二)解决问题、合作探索 (课件:国际果蔬博览会第一幅图) 1.解决红点问题“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客户?”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客户?”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 (1)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算法、列出算式,交流。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96÷3 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得好。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① 96÷3=32(个) 90÷3=30 6÷3=2 30+2=32

青岛版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青岛版三上数学三富饶的大海 ——三位数乘一位数 信息窗1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第1 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不进位乘法,p23页和自主练习部分题目。教学目标: 1、能口算几百数乘一位数。 2、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会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6×8 60×8 2×5 2×50 30×3 40×4 60×3 20个十是()个百 12个十是()百()十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P23页信息窗1中有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出示。 师:看来呀,我们三(2)班的孩子可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形成算法。 (一)探究学习红点一的计算方法 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列式? 生:算式:400×2= 1、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鼓励自主写出答案,想一想:怎样算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3、全班汇报。后,教师小结。 (二)尝试练习,自主完成,交流订正。 P24页自主练习第1题。 (三)探究学习第二个红点 1、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 312×3 2、合作计算,后探讨算法 3、小结:与两位数乘法一样,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4、尝试练习:p25页自主练习第4题。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信息窗1中的其他问题。 2、p24页自主练习的第2、3题。 3、合作订正。 五、质疑反思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计算时,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或建议同学的吗?或计算时有什么地方要注意的吗? 孩子们,同学们友好的提醒你们记住了吗?(记住了) 希望同学们能将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算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复习 1、口算: 13×3= 20×4= 50×6= 300×2= 210×4= 160×1= 2、32×3读作(),还可以读作()。 3、20×4这道算式表示(),还表示() 4、9乘6写成()×(),26乘以1写成()×()。 2、笔算(指名板演)

初一数学湘教版下知识点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二元),并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称这样的方程为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含相同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联立起来,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组解。 4.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求方程组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基本思想:消元。通过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变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再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等其中一个未知数的值,再把这个值带入原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到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代入消元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然后把它带入另一个方程中,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3.加减消元法: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时,把这两个方程相减或相加,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般步骤) ○1审题:弄清题中已知的和未知的,求什么,各数量间的关系。 ○2设未知数:一般可以直接设未知数,即最后问题问什么就直接设其为未知数,也可以间接设未知数。 ○3列出方程组:根据题目中表示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组成方程组。 ○4解方程组:解所列方程组,检测方程组解的合理性 ○5答:回答题目的提问。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 一、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a m ·a n = a 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 2.幂的乘方:(a m) n= a m n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详细教案全册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总目标要求一、数与代数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2.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5.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二、空间与图形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3.结合实例,感知理解对称现象。4.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三、统计与概率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3.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记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4.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5.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四、实践活动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 达成教学目标的措施1、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新五四制青岛版三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风筝厂见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验算四部分。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四、教学课时安排:11课时 1、信息窗1-------2课时 2、信息窗2-------3课时 3、信息窗3-------2课时 4、信息窗4-------3课时 5、我学会了吗-----1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风筝厂见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竖式计算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商的书写位置”的教学。 2、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学会并且记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问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竖式计算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商的书写位置”的教学。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把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贴到长方体的盒子上。 教师提问:“你会发现或体会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谁大谁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体验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动手画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每组的同学把画好的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脚,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可能体会到平面图形有大有小,在此过程中教学“平面图形”这一概念,如果有的学生画出角的图形,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把角的图形和学生画的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教学“围成”一词的意义。) 引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操作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谁能想出办法来?(学生可能想出用划方格的办法、重叠的 办法、剪拼的办法等,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 师生总结:在进行测量、计算面积时规定 了统一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教师提前把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印在白纸上。) 学生涂上颜色,然后剪下来,体会1平方厘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 用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测量你身边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扣子、橡皮等。)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学生剪下来,体会1平方分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测量课本的封面面积。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学生先估计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教师再出示面积是1平方米的大纸。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间的换算,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把高级单位的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各数。

青岛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1

课型:新授时间:2014.9.22 总第12课时本单元第5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3:海产品加工-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难点: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末尾或中间的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信息窗3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和一些游客一起去采购青岛的特产——海产品,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吧! 观察讨论:根据信息窗3的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 二、合作探究,解决以上问题(红点1、2) 1.出示情景图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海产品?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2.学生观察情景图,自主提问,师板书 3.解决红点一问题: (1)4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 ②独立尝试列出竖式,尝试计算 1 0 2 × 4 4.小结:中间有零的数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学习解决红点2问题,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1)、提出问题,合作试做, (2)、汇报,班演 (3)、指导,小结:

8 2 0 8 2 0 × 2 × 2 (4)、尝试练习: 1 8 0 3 7 0 × 6 × 4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2、自主练习第2题 3.自主练习第3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小组内说说对不对,错在哪儿?计算这样的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4、自主练习第四题 自己列式,全班交流 四、形成性测试 P31页5、6、7题 完成后,合作订正,教师加以指导。 四、小结: 教学札记: 末尾有0或中间有0 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容易出错,所以在教学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漏写乘数后面的0。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练习,使学生做到熟能生巧。 课型:新授时间:2014.9.23 总第13课时本单元第6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掌握末尾有0或中间有0 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学习掌握相关的估算方法,学会估算积;进一步熟练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并能解决形影的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信息窗3第3个红点,自主练习8-11题。复习巩固: 1、口算:p33页综合练习第1题。 2、计算(部分学生班演) 206×7 = 5×780= 306×6= 5×78= 二、看信息窗3,出示红点3问题,解决问题。 1、思考,试做。 2、引导估算 3、做一做,你估得准吗? 4、教师指导,学习估算积的方法。 三、形成性练习 1、 P32页第8题(先估算,在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