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治未病”

什么是“治未病”

什么是“治未病”
什么是“治未病”

什么是“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服瘟疫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

?什么是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治未病的三个层次

《黄帝内经》将人体健康状况分为常态、疾病萌芽态、疾病态三种,治未病针对三种状态分为日常养生、治欲病、治已病三类。

一、重视养生,防患未然

人体健康的维护,重点是通过养生,对人体正气进行保养,是精足、气充、神全,气机旺盛、平衡、畅达,从而增强人体调节能力和抵抗能力。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是延缓衰老,享受天年的基础,是维护健康的基本法则。治未病旨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二、治疗欲病,预防已病

疾病的发生有从病生至病成的发展过程。在这生成过程中,气机变化微弱,形体尚未损害,疾病尚未形成,是一个治疗防病的时机。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称此时为“欲病“,如果欲病积而不愈,就会发展成为已病。珍视欲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欲病就不会发生疾病,即:治欲病可预防已病。

三、已病早治,预防传病

传变是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其中传是病位的改变,变是并请变化和程度加重。疾病传变是一个由轻到重,由重到危的过程,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可把握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效果、雨后的吉凶。一般早中期治疗效果好,可以彻底治疗,因此主张早中期治疗,预防疾病传变,避免造成严重损害和因病而亡。

?中医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 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 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

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 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 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 第七条“治未病”科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以下五类: 一是中医体质偏颇人群: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辨识结果符合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或特禀质等偏颇体质者。 二是亚健康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医“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基本情况 xxx 中医院始建于1953 年。经过60 多年的努力我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的“ 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同时也是xx 区中医龙头单位。医院本部迁建已通过规委会,马上进入立项、环评、初设和概算。于今年年底正 式开工建设。 我院于2011 年成立了中医“治未病”科,面积50 平方米,有体质辨识软件一件,有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人员3 人,开展了逐步的、有针对性、探索性的“治未病”工作。设备有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开展的项目有:针对老年、慢性病、及颈肩腰腿痛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治疗,对慢支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痛、虚人感冒等开展了三伏贴。为全区中医科进行指导,治未病能力建设奠定了基础。 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 将“治未病科”列入我院重点建设学科,力争在2016 年前打造成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在2020 年前打造成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形成本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带动全区中医治未病工作发展。

三、“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的组织机构 (一)成立棊江区中医院“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江(棊江区中医院院长) 副组长:杨正弦(棊江区中医院副院长) 苟洪娟(棊江区中医院副院长) (棊江区中医院副书记) 王成虎(棊江区中医院副院长) (棊江区中医院院长助理) 成员:董大俊(医务科科长)封孝和(治未病科主任)、王开莉 (体检科主任)、帅永开(护理部主任)、李治(总务设备科科长)、祝光林(药剂科副科长)、明鑫(财务科科长)、许静(宣传科科长) 工作职责:负责组织与协调中医治未病工作。 (二)成立棊江区中医院“治未病”专家委员会 主任:杨昆鹏(副高级中医师) 副主任:封孝和(副咼级中医师) 委员:刘启文(正高级中医师)、张宗勤(副高级中医师)、周清云(副高级中医师)、蒲朝刚(副高级中医师)、梅钟民(副高级中医师)、刘必成(副高级中医师)、代志敏(副高级中医师)、王明祥 (副高级中医师)、王强(副高级中医师)、彭世敏(副高级中医师)、李芳群(副高级中医师)。 工作职责:负责加强对技术规范、人才培养、服务模式与考核评估方面的研究与指导。

国家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4版)

国家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4版)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培育项目(以下简称“专科”)建设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果,增强专科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本要求旨在指导专科开展建设与管理工作,并作为专科“十二五”中期评估和终末评审验收的依据。 第三条专科建设应符合《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要求,并结合本要求进行建设和改进。 二、基本条件 第四条专科科室名称符合《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按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有关要求,进行专科的基本条件建设。 第六条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国中医药发〔2009〕23号)、《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有关要求,结合本专科特点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 三、人才队伍 第七条专科专职医护人员≥8人,中医类医护人员比例≥70%;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占科室医师比例≥30%;具有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科室医师比例≥30%。 第八条专科负责人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同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备指导健康状态管理和“治未病”服务人群干预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效果总结的能力。 第九条学术带头人应从事中医工作20年以上,同时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治未病”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备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和科研创新工作的能力。 第十条学术继承人应从事中医工作8年以上,同时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具备全面继承本专科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思想和“治未病”服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能力。 第十一条技术骨干应从事中医工作5年以上,同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熟练掌握应用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中医健康咨询指导和中医特色技术干预服务。 四、服务水平和能力 第十二条开展中医健康管理全程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水平、个性化、快捷方便的体检服务,制订包括个性化养生食谱、起居调养、情志调节、保健功法、经穴按摩方法等在内的健康调养方案,提供针灸、推拿、膏方、拔罐、穴位敷贴、药浴等个性化健康干预措施。 第十三条积极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常见病多发病高危人群和偏颇体质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 术指南,组织制订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常见病多发病高危人群和偏颇体质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 第十四条对“治未病”服务人群进行随访追踪,并对常见病多发病高危人群和偏颇体质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的应用进行效果总结分析,按时完成总结分析报告。 第十五条根据《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国中医药医政医管便函〔2013〕81号)的技术目录,积极应用中医药特色干预技术和方法。专科特色“治未病”服务技术项目≥8种。 第十六条上级医师能够正确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不断提高中医“治未病”服务质量和

治未病中心实施方案

治未病中心实施方案 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我 院决定在港口门诊部筹建“治未病中心”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 经过3 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 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 平明显提高,基本满足开平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预防保健服 务需求。具体目标包括: 1、建立、完善体检中心。 2、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3、创新“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建立规范的技术方案和 服务流程。 二、组织结构 成立“治未病中心”领导小组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服务提供体系 在港口门诊部设立的“治未病”中心应用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建立 规范的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完善运行机制,形成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二)完善服务技术体系 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建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及 其他多学科技术方法,针对人体健康状态动态辨识、评估、干预及其效果的动态 再评估等“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各个环节。 四、主要内容与实施计划 (一)构建服务提供体系 1.目标计划 (1)初步计划今年 9 月完成治未病中心的场地建设工作。 (2)今年 10 月全面规范开展、运行“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2.主要内容及运行流程 治未病中心由体检部、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传统治疗中心、名医工作室组 成。中心的结构将随着其功能的日益丰富而逐步完善。治未病中心内,体检部、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传统治疗中心、名医工作室分工合作,相互促进,形成“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有机联系,其主要功能和运作流程可简单归纳如下:体检部提供独具中医特色辨识体检,也就是中西结合体检,既有中医体质辨识,从宏观上把握健康状况,又有现代医学的常规体检,两者交融,优势互补。 通过将中医体质辨识与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中各种检查手段相融合,对受检者的健 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评估,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识体检结论和报告,它是实现 1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 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 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 第七条“治未病”科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以下五类: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一、基本情况 xxx中医院始建于1953年。经过 60多年的努力我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同时也是xx区中医龙头单位。医院本部迁建已通过规委会,马上进入立项、环评、初设和概算。于今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我院于2011年成立了中医“治未病”科,面积50平方米,有体质辨识软件一件,有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人员3人,开展了逐步的、有针对性、探索性的“治未病”工作。设备有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开展的项目有:针对老年、慢性病、及颈肩腰腿痛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治疗,对慢支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痛、虚人感冒等开展了三伏贴。为全区中医科进行指导,治未病能力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 将“治未病科”列入我院重点建设学科,力争在2016年前打造成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在2020年前打造成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形成本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带动全区中医治未病工作发展。

三、“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的组织机构 (一)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江(綦江区中医院院长) 副组长:杨正弦(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 苟洪娟(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 代虹(綦江区中医院副书记) 王成虎(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 杨昆鹏(綦江区中医院院长助理) 成员:董大俊(医务科科长)封孝和(治未病科主任)、王开莉(体检科主任)、帅永开(护理部主任)、李治(总务设备科科长)、祝光林(药剂科副科长)、明鑫(财务科科长)、许静(宣传科科长)工作职责:负责组织与协调中医治未病工作。 (二)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专家委员会 主任:杨昆鹏(副高级中医师) 副主任:封孝和(副高级中医师) 委员:刘启文(正高级中医师)、张宗勤(副高级中医师)、周清云(副高级中医师)、蒲朝刚(副高级中医师)、梅钟民(副高级中医师)、刘必成(副高级中医师)、代志敏(副高级中医师)、王明祥(副高级中医师)、王强(副高级中医师)、彭世敏(副高级中医师)、李芳群(副高级中医师)。 工作职责:负责加强对技术规范、人才培养、服务模式与考核评估方面的研究与指导。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4)知识分享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 订版)(4)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 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 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 第七条“治未病”科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以下五类:

治未病科工作亮点总结报告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治未病”中心业务工作亮点总结报告 伴随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但伴随而来的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日常压力的增强和人口机构老龄化等带来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具有辨证论治、天人合一和注重预防养生“治未病”等理念的中医药知识体系才是解决这些问题且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从而更好的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相关文件精神,根据《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有关要求,我院于2010年即成立了“治未病”中心。 “治未病”中心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1人,其中专职医护人员10人,副高级以上人员15名,中医类别医师占25人,形成了一只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目前“治未病”科由建科伊始的200平米扩建到近1000平米左右,不断完善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区、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健康干预区等功能区域划分。科室目前配备中医体质辨识辨识评估系统、四诊检测系统以及如核磁共振、日本东芝螺旋CT、日本东芝全数字摄影系统DR、飞利浦IUToTo彩超、GE800

毫安全自动拍片机、血管动脉硬化检测仪等先进的检测设备。 “治未病”中心短短几年时间取得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目前“治未病”中心承担着两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与临床服务能力建设、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研究。 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研究是“治未病”中心承接的中国-世卫组织2014-2015双年度合作项目。2014年我中心出色完成了双年度项目的既定目标——明确中医“治未病”如何把现有的卫生保健和各级各部门医疗改革相结合;中医“治未病”与初级卫生保健向全民健康覆盖相结合;制定中医“治未病”有效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探索新型“治未病”服务模式运行状况、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因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同意继续与我中心签订2015年合作协议,对2015年度的项目进行再次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自2013年我“治未病”中心就已承接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与临床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在项目进行的量多年多时间里,我院“治未病”中心及康复科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及加强,提高了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搭建了医院—社区一体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管理模式。通过对社区中65岁以上老年人的中医体质信息采集、中医体质辨识及中医药保健指导和0—3岁部分儿童家长的饮食起居指导与常见的儿童穴位按摩方法培训以及宣传中医膏方的养生理念、临床疗效及

治未病科建设与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健康服务,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第四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保证“治未病”服务质量。二、基本条件第五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当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

治未病科建设与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健康服务,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第四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保证“治未病”服务质量。二、基本条件第五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当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应当相对独立,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第七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其设备应配备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如专用计算机、文件柜等);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如中医健康评估设备,中医体质辨识评估系统,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等);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如健康宣教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设备等);健康干预设备(如各类针灸、拔罐、刮痧板等器具,中医治疗设备等)等。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同时,根据本单位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要,可配置其他相关的设备、设施。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第三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健康服务,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第四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保证“治未病”服务质量。二、基本条件第五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第六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

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当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应当相对独立,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第七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其设备应配备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如专用计算机、文件柜等);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如中医健康评估设备,中医体质辨识评估系统,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等);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如健康宣教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设备等);健康干预设备(如各类针灸、拔罐、刮痧板等器具,中医治疗设备等)等。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

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简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科室名称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也可采用: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科室构架与管理模式“治未病”科应为中医医院兼具管理与临床职能的一级科室,由院领导直接管理,设立专职的科室负责人,可涵盖或设置体检(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健康咨询指导、中医调养、随访管理及健康宣教等部门。不得把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理疗科等临床科室及国医堂、名中医工作室等纳入“治未病”科范畴。科室区域划分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如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健康干预区域(如特色疗法干预区):如针刺、灸法、拔罐、推拿、药浴、刮痧、膏方、贴敷、放血等健康宣教区等辅助区域有条件的单位可增加健康管理区服务项目与技术“治未病”服务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类:一是健康状态辨识及评估项目二是健康调养咨询服务三是中医特色干预技术:包括针刺、灸法、拔罐、推拿、穴位贴敷、埋线、药浴、熏洗(蒸)、刮痧、砭石、音疗,及热疗、电疗等其它理疗技术。

四是产品类:如膏方、养生调养茶饮等。五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健康信息管理,以及管理效果评价等也可纳入治未病服务项目“治未病”科开展的服务项目应当不少于5项。设备配置一是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如办公桌、办公椅、计算机、打印机、电话、 专用文件柜等。二是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如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舌像仪、脉象仪、经络检测设备,体重仪、身高仪、血压计、心血管检测仪、肺功能仪、骨密度检测仪、心电图、血糖监测仪等常规体检、理化、影像设备。三是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如健康教育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设备等。四是健康干预设备及器具。如针具、灸具、罐具、刮痧板、砭石,及中医电疗、磁疗、热疗设备等。人员队伍“治未病”科人员包括中医执业医师、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二级中医医院应当不少于5人,三级中医医院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医护人员比例不低于70%。医技人员和中药师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当有一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三级中医医院副高级

治未病科建设基本规范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建设方案 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规范化建设,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有关文件,制定本规范。 一、服务功能 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标,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服务内容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辨识与风险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干预效果评估等全面、综合、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 三、服务流程 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状态信息采集、健康状态信息管理、(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健康状态辨识、健康状态评估、健康干预方案制定、健康干预措施实施、干预效果评估等。 四、服务区域及其基本要求

1.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及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分析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有相对独立区域,房间面积17平方米。 2.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与健康状况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区域面积能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3.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有相对独立区域,面积能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男女相互分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4.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能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五、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以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为目的,包括中医执业医师、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 1.专职医护人员5人。

治未病科

治未病科 治未病科指的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什么是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语出《黄帝内经》的“上工治未病,不 治已病,此之谓也”。通俗的来说,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 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 在中医中,治未病的主要思想在于,“未病先防,既病 防变”。 治未病科的功能定位及服务特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对治未病科颁布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其中就明确指出,现阶段治未病科的主要功能定位在于“未病先防、瘥后防复”。 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应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以求得长远效果。治未病科目前的工作内容 1.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借鉴并结合健康管理经验和方法,开展以中 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服务各环节的、全程连贯的“治未病”服务。 2.治未病中心主要日常工作是根据服务对象需要的干预内容分别提供膏方、贴 敷、针刺、灸法、火罐、推拿、熏蒸、刮痧、沐足、砭石等干预服务。 3.组织院内中医专家,以轮流坐诊的形式,首先对就诊人群进行未病和已病的 体质辨识,对体质分类进行进一步细化并制定具体的预防保健方案以及未病人群辨其体质平和与偏颇制定出改善体质的综合方案。

“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简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科室名称 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也可采用: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科室构架与管理模式 “治未病”科应为中医医院兼具管理与临床职能的一级科室,由院领导直接管理,设立专职的科室负责人,可涵盖或设置体检(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健康咨询指导、中医调养、随访管理及健康宣教等部门。不得把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理疗科等临床科室及国医堂、名中医工作室等纳入“治未病”科范畴。科室区域划分 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 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如健康调养咨询门诊) 健康干预区域(如特色疗法干预区):如针刺、灸法、拔罐、推拿、药浴、刮痧、膏方、贴敷、放血等 健康宣教区等辅助区域 有条件的单位可增加健康管理区 服务项目与技术 “治未病”服务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一是健康状态辨识及评估项目 二是健康调养咨询服务 三是中医特色干预技术:包括针刺、灸法、拔罐、推拿、穴位贴敷、埋线、药浴、熏洗(蒸)、刮痧、砭石、音疗,及热疗、电疗等其它理疗技术。 四是产品类:如膏方、养生调养茶饮等。 五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健康信息管理,以及管理效果评价等也可纳入治未病服务项目 “治未病”科开展的服务项目应当不少于5项。 设备配置 一是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如办公桌、办公椅、计算机、打印机、电话、

专用文件柜等。 二是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 如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舌像仪、脉象仪、经络检测设备,体重仪、身高仪、血压计、心血管检测仪、肺功能仪、骨密度检测仪、心电图、血糖监测仪等常规体检、理化、影像设备。 三是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如健康教育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设备等。 四是健康干预设备及器具。如针具、灸具、罐具、刮痧板、砭石,及中医电疗、磁疗、热疗设备等。 人员队伍 “治未病”科人员包括中医执业医师、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二级中医医院应当不少于5人,三级中医医院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医护人员比例不低于70%。医技人员和中药师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当有一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三级中医医院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占科室医师比例不低于20%。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当有中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专业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科室医师比例不低于20%。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负责人应由从事中医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同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同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带头人应从事中医工作20年以上,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治未病”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 文化宣传 “治未病”科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 中医医院网站应设立内容规范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专栏(专题),以健康讲座、

教案治未病科介绍.doc

治未病科介绍 “ 治未病科服务内容 开展项目: 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检测中医经络诊疗西医健康检查心理状况评估 危害因素分析健康状态评估平衡膳食指导睡眠保健指导慢性疲劳干预指导 慢性疼痛干预指导功能性便秘干预指导 健康调养常用干预手段: 顺势调养运动调养情志调养饮食调养起居调养针刺调养 铺灸调养推拿调养膏方调养熏蒸调养火罐调养沐足调养 科室服务: 一、辨识体检——辨体质、识未病、鉴状态 运用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辨证等方法,融合医学体检,采取先进的个性化评估技术,能够使人人自知体质、状态和易患疾病;提供个性化疾病预防和养生调理规范。 服务内容介绍 中医体质辨识:通过中医体质量表的填写,结合医生的问诊与分析,对个人体质类型作出判断,让您充分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以及易患疾病的倾向。 二、健康调养咨询——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 针对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通过排查危害健康因素,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为您提供系统的人体保健建议,通过系统的健康干预措施,从而增强体质,改善健康,防治疾病,让您不生病,让您活得更好! 服务内容介绍 健康状态评估:专家会为您作出总体健康状况评估,包括:中医体质类型、健康或亚健康状态(部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等。 影响因素分析:专家通过综合分析,为您指出哪些是可能影响您健康的危害因素,并指导您如何进行预防。 平衡膳食指导:根据您的体质和健康评估结果,结合季节气候情况,专家会给予适合您的健康平衡膳食指导,并推荐合适的养生保健、增强体质的药膳方、食疗方等,帮助您改善健康状况。 运动养生指导:运动养生也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属性,采用不同的运动方案。因此,根据中医运动养生理论指导,结合您的体质、健康状况和时令季节,专家将为您制定个性化的养生运动方案。 起居指导:专家根据咨询者的体质、健康与疾病状况,结合其性格特征,对其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作出指导。 情志调摄:专家会根据您的性格、情志特征,给予情志调摄建议,或采用情志疗法,达到改善情绪、调整心态的目的。 膏方指导:由专家根据就诊者的体质偏颇或疾病状态,开出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处方,并制成专用膏方,服用方便,是亚健康者的理想养生保健中药制剂。 穴位或经络自我保健法:专家根据咨询者的体质状态、脏腑经络虚实状况,指导其进行穴位按摩、经络敲打等自我保健。 三、传统疗法——独特的中医疗法为您生命加油 我院汇聚了一系列具有突出中医特色诊疗方法,能够使您迅速恢复机体平衡,调整生命状态,预防疾病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