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

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感谢聆听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经络总论-表 1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络名称联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

经属肺,络大肠,还循胃

口,上膈

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入缺盆,上膈入下齿中,夹口、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入缺盆,下

至气街中,下膈起于鼻,入上齿,还口夹唇,循喉咙足太阴脾属脾,络胃,流注心中,上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下膈夹咽,连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

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 起于目内眦,

至耳上角,入脑络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夹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下膈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下膈,入缺盆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入缺盆,出气街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夹胃,注肺,上贯膈

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经络总论-表2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脉名 循行分布概况 功能

任脉 腹、胸、颏下正中 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

气,故称“阴脉之海”督脉 腰、背、头面正中 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

气,故称“阳脉之海"带脉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冲脉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

,环绕口唇,且与任、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 阴维脉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 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合于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

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

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腧穴总论-表1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类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三经相同主

手三阴经 手太阴经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经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经心病

手三阳经 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后头、肩胛病,

足三阳经 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眼病、神志

病、热病 足少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

病)足三阴经 足太阴经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肝病 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督二脉 任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

病、头面病腧穴总论—表2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起止点 折寸量法说明 头 面 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

向距离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 直寸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18 直寸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 9 横寸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而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寸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胸腹胁肋部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9 直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8

直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5

直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两乳头之间 8 横寸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

直寸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 横寸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横寸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 直寸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2

直寸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

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

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臀沟至腘横纹相当于

14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经络腧穴各论—表1 手太阴肺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

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