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论述题

外国文学论述题

外国文学论述题
外国文学论述题

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2 艺术价值 (1) 结构紧凑、安排巧妙。对于两个10年中所发生的事,分别只表现了其中51天和40天中的容。 (2) 人物塑造上,希腊主将阿喀琉斯是男性美的典,集年轻、美貌、勇敢、钟情、义气、凶狠、善良于一身,性格是立体多元的。 (3) 史诗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借动植物来喻人。后人赞誉“荷马式的比喻”。术语解释荷马式的比喻荷马史诗中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了喻人,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

《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答:史诗包括两部:《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1)结构的巧妙和完整。

(2)史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但并不显雷同,不显重复。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情势中,以夸的手法和色彩浓重的诗句,具体地描绘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他的性格。

(3)史诗的诗句优美动听,成为欧洲文学史上此类作品的典。得力于它们具有丰富瑰丽的想象和出色的比喻。因此全诗极富生活气息,而且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4)史诗采用六音步长短短格的诗体,不用尾韵,节奏感很强。与史诗所要表现的容是很协调的。

(5)史诗的有些表现手法与朗诵艺术有着密切关系。如重复约占全诗的三分之一。.

论述荷马史诗的结构艺术特色。

荷马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两部史诗中所发生的故事,分别跨度10年,但它不采取全面铺叙的模式,不是从头到尾的描写战争和漂泊过程,而是截取其最后最富于表现力的场面和情节,使史诗精炼、集中,很有凝聚力。《伊利昂纪》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全部情节,只写10年战争最后一年51天田发生的故事,希腊联军由于阿喀琉斯的退出与杀回,一败一胜,全;结束,这样的布局构思有利于突出阿喀琉斯冠盖群雄的英雄形象,有利于突出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奥德修纪》将奥德修斯10年的海上漂泊生活和家中斗争凝缩在最后的40天之,其余的情节皆由回忆来表现,这就使很散漫的两条线索变得线条清晰而集中。

古希腊神话有哪些主要特点?

首先,古希腊神话最大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在形体上和人一样,且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品质和行为,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也有正直、勇敢、残忍、嫉妒等各种品质,只是具有超人的智慧和力量,能长生不死。

其次,古希腊神话想象丰富、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既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绘,也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古希腊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受迷信影响很少,不是神决定和主宰人,因而它能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2、简述阿喀琉斯的性格特征。

阿喀琉斯是希腊人理想的英雄典型,尚武的英雄主义精神的象征。其主要性格特征:1)勇——英勇善战,百战百胜,为部落忘我奋战,一出战,特洛亚人就吓得“目瞪口呆”。2)私——追求财富,极端重视个人尊严和荣誉,为个人荣誉和利益所受的损失,不肯和解,造

成希腊军严重伤亡。3)怒——任性、暴怒,两次愤怒作为史诗的开合,突出起易怒的性格。4)残——残酷。“像恶魔一般”杀死赫后,又无情的每天将尸体绕战友的坟墓拖三圈,并斩杀12个特洛亚贵族子弟为友报仇。当然也有一定的同情心,归还尸体给赫父亲——白发苍苍的特洛亚老王。

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诗极力颂扬的理想英雄人物之一。阿喀琉斯是人与神的儿子,英勇善战,战无不胜。他看重个人荣誉和尊严,珍视友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刚愎任性,固执己见。“阿喀琉斯的愤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第一次愤怒,是出于正义与阿伽门农争吵,并为了部落利益将自己的女奴交给阿伽门农,但未能消气怒而退出战场。第二次愤怒是在自己的好友帕克洛特罗斯阵亡后,希腊联军也到了危急关头,阿喀琉斯一方面为朋友悲痛,另一方面也出于大局利益,摈弃前嫌,重新回到战场,杀死特洛亚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转败为胜。阿喀琉斯的性格比较丰富,除了上述特点,还表现出残忍的一面,比如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绕城三圈;但当赫克托耳之父请求归还尸体时,望着老人的白发,又流下同情的眼泪,答应其请求,表现了极富人情味的一面。所有这些都表现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品质和鲜明个性,同时在他身上体现了部落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分析奥德修斯的艺术形象。

奥德修斯是《奥德修纪》的主人公。他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故乡。在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曾多次献计建功。在海上漂泊期间,凭着他的无穷智慧,闯过一道道难关,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漂泊中不但有艰险,而且还有荣华富贵、美女的诱,惑,但都动摇不了他一心返乡的决心。但他的性格中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比如他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又怀疑妻子的忠贞,假扮乞丐刺探家中实情,在设计杀死那些求婚者之后,又将不忠于他的奴隶割耳削鼻以泄私愤。另外,他财产观念颇重,归家之前先把所带财物藏起来才去见家人。所有这些特点都丰富了一个早期奴隶主的艺术形象。史诗通过奥德修斯的经历,充分歌颂了人的奋斗、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分析赫克托耳的形象。

赫克托耳是史诗《伊利昂纪》中的英雄人物,是特洛伊军的主将,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长子。他性格稳重,遇事冷静,作战英勇高强,指挥英明,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他在战争中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与对方的强大,但为了保卫城邦,为了部落集体利益,仍然勇敢无畏地迎战阿喀琉斯,视死如归。诗中有其父母劝阻他出战的情节,有妻儿的哭声,但他忍住悲痛,走上战场,为了部落英勇牺牲。因此,他是一个富于人情味的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形象。

为什么说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学。当古希腊人以“具有永久魅力”的神话和伟大的荷马史诗拉开希腊文学的帷幕,并继以光彩夺目的抒情诗、寓言、戏剧和文艺理论出现时,欧洲其他民族还处于原始的野蛮时代。

古希腊文学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在思想和艺术各方面都具有首创意义,给后代欧洲文学以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营养。古希腊文学中贯穿着两个矛盾着的思想,一是命运观念,一是人本主义思想,其中人本主义思想和追求现世的精神,一直为文艺复兴以后的资产阶级进步文学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成为追求进取、搏击人生的精神动力。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题材一直为后代欧洲作家借用和发展。古希腊文学在史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寓言、散文、文艺理论等各种体裁领域都有建树,为后代欧洲文学的各种主要体裁树立了典。

古希腊文学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精神和浪漫精神,为欧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古希腊一大批伟大作家被后代推崇和学习。他们不仅以思想精神,而且以丰富的艺

术表现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我们考察近现代欧洲文学,能清楚地看到它和古希腊文学的密切关系,看到渗透并融化其间的古希腊文学的传统和精神。

恩格斯曾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无论是历史的古老,还是成就和影响,都有力地说明了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试述古希腊文学的主要特点。

其一,以神话为基础

古希腊文学是发展得最完善的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它以神话为基础,荷马史诗和希腊悲剧都以神话和英雄传说为题材。这正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文艺的重要特色。

其二,人本思想与现世精神

古希腊文学热情赞美人的美丽和勇敢、力量和智慧,以及突破千难万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谴责不公平的命运,嘲笑神的邪恶,充满了昂扬乐观、生机勃勃的精神,洋溢着欢乐、健康的气氛。

其三,艺术上的首创性质

欧洲文学里主要体裁,如诗歌中的史诗、教诲诗、抒情诗、田园诗,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散文中的历史、演说、哲理文、对话录,文学评论、传记、传奇,以及寓言等均始创于希腊。而艺术形象的塑造,心理和细节的描写、比喻手法、倒叙的运用等都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有益的借鉴。而作为艺术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及两者的相互融合,在欧洲文学中可追溯到古希腊文学。

总之,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束鲜艳夺目、芳香四溢的花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马克思在评论希腊文学艺术时指出,它在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和高不可及的本。”它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所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即要求作家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特点的典型环境;正确处理事件、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丰富、真实而具体的情节描写,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应现实关系,注意反映演变和发展着的历史容,同时强调把作者的倾向、见解,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要求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悲剧与喜剧的巧妙结合。

8、简述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第一,悲剧的基本主题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及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的理想与现实社会中邪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的主要冲突。

第二,剧本有深刻的思想容和严峻的社会批评意义。描写了新旧交替时代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批评的锋芒既指向封建势力,也指向资产阶级的罪恶。

第三,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正面人物,描写他们所代表的弱小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邪恶势力所进行的悲剧性斗争,以及他们的毁灭和他们道义上的力量。

第四,矛盾冲突激烈,既有悲剧主人公与其对立面的冲突,也有悲剧主人公心的冲突。

第五,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情雕悲愤沉郁,语言优美、凝炼、准确。

9、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有那些?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艺术精湛,特色鲜明,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莎士比亚的戏剧往往是多重情节线索。《哈姆莱特》有三条为父复仇的线索,哈姆莱特为主,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场面丰富、五光十色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增添了情节的丰富生动。

2)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性格多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如著名的三大复杂形象哈姆莱特、福斯塔夫和夏洛克。莎士比亚善于运用对比、独白等手段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状态。

3)莎士比亚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他的戏剧语词丰富,表达方式多样,人物语言个性化。他还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寓意深刻而又形象、生动。

10、《威尼斯商人》的基本主题是什么?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代表作,其基本主题是通过安东尼奥同夏洛克的冲突以及巴萨尼奥同鲍西娅的爱情纠,揭露和谴责了高利贷者夏洛克的贪婪、吝啬、冷酷和惨无人道,歌颂了人文主义者的仁爱原则和青年人为争取爱情自由而斗争的行为及男女之间真诚的爱情、无私的友谊,展示了慷慨、无私、真诚、仁爱同吝啬、贪婪、嫉妒、仇恨、残酷之间的斗争。由于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形象,因此这部喜剧带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还通过冲突双方都利用法律为自己服务的事,客观上暴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

11、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福斯塔夫虽然是历史剧中的人物,却很少有哪个喜剧人物能与之媲美。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喜剧效果多半靠手段(巧合)和气氛获得,而福斯塔夫的喜剧效果却由于性格本身的魅力所致。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福斯塔夫或许是莎士比亚唯一自然而典型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英国封建社会解体时期没落的骑士阶层的典型形象。吹牛说谎、招摇撞骗、欺诈抢劫、好吃好色,不受任何道德约束,集一切恶行于一身。生性幽默,爱开玩笑,并以能为人们提供笑料而自豪。构成他生活主要容的是酒与女人。普希金:“他的主要特征是纵情声色。大概从青年时代起,以粗野和低级的方式追求女性,就是他最关心的事情……他所需要的是强烈的西班牙葡萄酒、丰富的午餐,以及供养情妇用的金钱。”但福斯塔夫并非一个简单的小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普通民众的情绪,对王权和财富集中的不满。作者以这一形象为中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以史实诗般的广阔规模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12、简述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野心家形象。

与前期喜剧男女形象与小丑形象相比,悲剧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野心家形象。如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伊阿古(《奥塞罗》)、麦克白夫人(《麦克白》)、爱德蒙(《尔王》)。他们均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为了个人私欲,使用任何狠毒卑鄙手段,践踏人性的美德,他们是过渡时代的产物。伊阿古只是为了私利才离间奥/苔的关系;爱德蒙杀兄、夺父财产,爬入上流社会;麦克白夫人是恶的化身:“只要我想要,我就不说我不敢”。莎翁通过他们深刻揭露了新旧交替时代社会的罪恶。这些野心家是悲剧的重要根源,说明“善人”面对新的社会恶势力,靠人文主义者显然永远不能解决。悲剧的结局是悲壮而非悲伤,他赞扬人性的胜利,谴责人性的伦丧,虽然找不到改造社会的方案,但不失改造社会的勇气。

14、简述《奥塞罗》中的野心家伊阿古形象。

伊阿古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极端利己主义的冒险家野心家的典型。他利用奥塞罗轻信的弱点,以极其狡诈的手段使奥塞罗相信凯/苔奸情。一箭双貂。可以夺取凯之职,又可毁掉奥塞罗的事业前程和幸福生活,是欧洲文学两面派的祖先。伊阿古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奸诈欺骗的手段和冒险的精神,正是资产阶级发展初期掠夺时代的产物。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罪恶,奥、苔在争取爱情自由、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能够挺身而出、取得胜利,然而在伊阿古这种新型冒险家的手中却失去了自己的识别能力,遭到毁灭,说明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更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更具有破坏性。

15、简述《麦克白》中麦克白的形象特征。

《麦克白》(1605),取材于荷林西德的《编年史》,写麦克白篡夺王位的故事。是莎翁

最阴暗的一部,也是谴责人性伦丧的悲剧,是一部“犯罪心理学史”,是莎翁心理描写的杰作。悲剧的主题是谴责统治者个人野心的罪恶。麦克白在全剧中经历了四个阶段:(1)胜利的麦克白;(2)转变的麦克白;(3)罪恶的麦克白;(4)孤立的麦克白。一开始,麦克白是一武艺高强,忠于君主的将领,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英雄,此时,在其精神世界中,正面品德(善)占主导地位。但当他的夺取最高权位的野心勃发之后,便开始走上堕落的道路。莎翁以心理描写巨匠的手笔,深刻地刻画了麦克白心善与恶的激烈搏斗。麦克白并非一天生的恶魔,当他犯下弑君的罪行,他身上原有的道德感便使他处在极度的精神痛苦之中。他不断感到疚,不断谴责自己。不过他无力自拔:“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如此逐步失去天良,手段越来越残忍,心也变得越来越冷酷,越来越空虚,越来越绝望,全无一点支撑自己的力量。个人野心终于使一个具有英雄品格的人物变成了杀人的魔王,最后完全孤立,众叛亲离,受到应有惩罚。

结合作品容分析莎士比亚笔下的尔王形象。

尔从一个最高统治者变成一个卑贱的流浪者,地位在变,性格也杂变。莎翁正是通过尔的改过自新,体现一种人性复归的思想。

尔王,从一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专横暴君,到无家可归的贫民,以后又成了阶下囚,直至心碎而死。其思想情感经过了多次剧变,才完成了“尔否定尔”的全过程。

第一次剧变:不认三女儿(身居高位,刚愎自用)及驱逐肯特(忠言逆耳),专横任性到失去理智(理智上最爱三女儿,也知肯特为忠臣)——暴君的父亲

第二次剧变:诅咒大、二女儿,首次跌下最高权位,使他无法忍受,产生“复仇”心理——复仇的父亲

第三次剧变:由可怜自己(雷电颂)进而可怜别人进而同情“穷人”,批判自己,产生质的变化——自省的父亲

第四次剧变:因流浪发疯而清醒,进而批判强权。质变完成,已由暴君变成一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人文主义者的父亲

第五次剧变:跪向三女儿,向她忏悔、求她宽恕——赎罪的父亲

第一次到第四次剧变是从自己与“穷人”关系上反省,第五次剧变则是从伦理关系上否定自己的过去,经过两次“否定”。他既否定了作为暴君的过去,又否定了作为家长制代表的过去,从而完成了“尔否定尔”的全过程。但尔得出了“人”是可怜的两脚动物的结论,说明对人生是悲观的。三女儿死,万念俱灰,心碎而死,这最后一次思想剧变,可见他仍然是一个失败者。

尔的悲剧(非死不可):因在于他专横,以自我为中心,后又陷入虚无主义,所谓“咎由自取”。外因在于恶势力造成,而“馅媚”是置他于死地的毒药,他最后失去三女儿,即使、失去赎罪的机会,失去生活与精神的支柱。尔之所以是悲剧形象,意即,等到他明白要自我否定,重新做人时,条件已不许可,大势已去。

4、试述《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对夏洛克形象的塑造。

夏洛克与哈姆莱特、福斯塔夫一起被评价家认为是莎翁戏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三大典型。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莎士比亚时代,居住在英国的犹太人并不多,这一民族矛盾并不太激化。当时居住在伦敦的犹太人过着相当舒服的生活。1594年洛佩兹事件,引发人们的反犹情绪。马洛的剧作《马耳他的犹太人》(1592)中,主人公便是一个恶毒的犹太人,名叫巴拉巴斯,他在米饭里放进毒药,企图把女修道院中的人全毒死。此剧恰好迎合了当时的公众情绪。于是再度拿来上演。1594年便上演十五场。莎剧可能受此影响。

关于夏洛克形象的常规理解:一方面是个高利贷者,吝啬、贪婪,心狠手辣,另一方面又是受侮辱的犹太人,敏捷机警,果断沉稳,其反对种族压迫和歧视,是坚决积极的。

作者对此人物的态度,既同情又批判。作为嗜财成性,利欲熏心,伺机报复的高利贷者,

莎翁是批判的,这是主要倾向。作为受种族压迫和歧视的犹太人,莎翁又是同情他的,不赞同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粗暴行为。莎士比亚突出了同时代人的种族偏见与偏见,这是一大进步。

夏洛克又被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吝啬鬼之一(阿巴贡、朗台、泼留希金)。相比之下,夏性格富有立体感。他吝啬,贪欲(狠毒),不过不虚伪、比较直率。他的哲学是:“只要不是偷窃,会打算盘总是好事。”追求的是“象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他之所以恨安东尼奥,因为后者借钱不取利息,影响了他的放债收入。他之所以坚决割肉,置安于死地,因为在他看来,“只要威尼斯没有他,生意买卖全凭我一句话了。”他的仆人吃不饱,受不了他的虐待,要找新的主人(巴萨尼奥)。女儿因他的吝啬贪心,不愿呆在地狱般的家里,跟情人私奔了。三幕一场,杜伯尔去热那亚打听他女儿的下落,回来向他报告时,使他痛心的,主要不是因为失去了女儿,而是他的女儿带走了他的钱财珠宝,还要为寻找她而花费更多的钱财。当听说自己女儿在热那亚一晚花去80块钱时,心疼得发了疯:“那一颗金刚钻就是两千块钱,还有别的贵重的珠宝。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珠宝都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脚下入土安葬,那些银钱都放在她的棺材里!”(三幕一场)。

13、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理由是:(1)在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大学读书,受人文主义熏,形成了对人类、人生、爱情、友谊等的人文主义观点。(2)他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3)以平等真诚的爱与友谊取代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观念。(4)为人正直,多才多艺。奥菲莉娅说他是“朝臣的眼睛……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举世注目的中心。”可见,哈姆莱特从仪表、神态到思想、才能都符合人文主义的理想。

试论哈姆莱特的矛盾性。

答: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①他在剧中的身份是一个王子,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但同时同时又是一个人主义者形象。他离开宫廷,在德国威登堡大学上学,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哈姆雷特具有有崇高的理想,对于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新的看法:“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体现了人文主义对人的理想。

②忧郁的哈姆雷特形象给我们第一个突出的印象。但忧郁不是哈姆雷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哈姆雷特的思考是深刻而有力的,但是父亲交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是行动。在这个问题上哈姆雷特却时时迟疑,一再拖延,极度忧郁。正是由此,造成了他行动上大延宕。

③总之,哈姆雷特尽管是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但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2、⑴悲剧的中心人物哈姆雷特,虽然穿着12世纪丹麦王子的服装,其实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2)哈姆雷特的性格复杂多变思路敏捷,品德高尚,有先进的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他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更何况势单力薄,无法完成扭转乾坤的使命,他的犹豫与延宕表明他心的矛盾和对人类前途的迷茫。

对克劳狄斯为首的反动封建势力,哈姆雷特愤怒地批判,勇敢地斗争。而他本人多才多艺,光明磊落,诚恳厚道,用奥菲丽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举世瞩目的中心”。哈姆雷特是一个对人和社会充满理想的乐观精神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种乐观情绪,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是像圣母一样的纯洁女性。那时的哈姆雷特是“快乐王子”。

⑶哈姆雷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和悲剧人物,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这是时代的悲剧,其意义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地消灭了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