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中条山胡_篦型铜矿区地层与构造研究_谭少华

山西中条山胡_篦型铜矿区地层与构造研究_谭少华

山西中条山胡_篦型铜矿区地层与构造研究_谭少华
山西中条山胡_篦型铜矿区地层与构造研究_谭少华

第13卷 第1期西南工学院学报Vol.13No.1 1998年3月JOU RNA L OF SOU T HWEST INST IT U T E OF T ECHNO LOGY M ar.1998

山西中条山胡—篦型

铜矿区地层与构造研究

谭少华

(资源工程系 绵阳 621002)

摘要

本文采用构造解析法,查明中条群地层经历了五期构造变形的叠加改造。重建

了篦子沟组的层序。认为胡—篦型铜矿床为构造控制的热液矿床。

关键词:山西中条山 篦子沟组 地层 构造 铜矿床

中图法分类号:P548a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华北地台内部经过裂陷作用而形成的多期活动带[1],为我国主要铜矿区之一。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区位于中条山北段,两矿区相隔15公里,在两矿区之间分布有小东沟、老宝滩、店头、桐木沟矿区,所有这些矿床特征一致[2],其中以胡家峪、篦子沟两矿床规模最大,简称为胡—篦型铜矿床,主要产于中条群地层中。

1 历史沿革

中条山铜矿区以其大型的铜矿床及很有特色的地质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学者陆续前来进行研究。

自1952年以来,在王植的带领下,以华北地质研究所及山西省地质局为主体对中条山地区进行了普查勘探,探明了一定数量的铜矿储量,基本确定了胡—篦型铜矿主要产于中条群沉积变质地层中。自此,人们在地层岩石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王植等(1956)、马杏垣(1957)、张伯声(1958)、白瑾(1959)、孙大中(1959)等先后提出了中条群地层不同的划分方案。1959年的全国地层会议总结中,在前人的地层划分意见基础上,确定了中条群地层序列。此方案较全面地反映了中条群地层特征,但对于含矿地段的篦子沟组地层认识不全面,未建立篦子沟组地层的正常序列,只反映了其中所包括的各种岩石类型,并且其中部分岩层并不是篦子沟组本身的沉积层,而是构造所造成的地层不正常接触,从而导致了认识问题的片面性。

70年代初,中条山铜矿资源开采出现危机。华北地质研究所、山西地质局214队及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联合对胡—篦型铜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岩石、矿床学方面的工作。认为胡—篦型铜矿的矿质来源于中条群篦子沟组沉积地层中,在相变剧烈的地方成矿,提出了层控的沉积变质再造型成矿模式[2]。

纵观前人工作,人们把中条群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界牌梁组石英岩;龙峪组片岩;余元下组大理岩;篦子沟组片岩;余家山组大理岩。认为篦子沟组为中条群地层中上、下大理岩间

a收稿日期:1997-04-11

40西 南 工 学 院 学 报1998年

的一套岩性组合,此定义在构造相对简单、变形弱的地区(如本区南部的转山一带)还是反映了篦子沟组的本来特征,也符合建组的本身含义。对于在胡—篦型铜矿区一带,中条群地层经历了多期变形的叠加改造,仍然沿用此篦子沟组定义,则会歪曲篦子沟组本身特征,从而导致篦子沟组地层复杂、相变剧烈,包括了中条群中各种类型岩石的错误结论;导致了相变剧烈处控矿的片面认识。

2 篦子沟组地层的解体与重建

2.1 研究意义

中条山胡—篦型铜矿无一例外地均产在“上、下大理岩及其之间片岩”这套复杂岩系中。在已发表的各文献中[2]、[3]、[4]、[5]均认为胡—篦型铜矿床与这套岩系—“篦子沟组”有关,此套岩系提供了主要矿质来源。人们也一直把研究重点及找矿重点放在这套地层中。但通过我们近几年来在中条山采用新的构造理论与研究方法,对矿区构造进行解析,对真实构造的认识不仅导致重新认识以前的构造概念的必要,而且(也是很自然的)迫使人们回到似乎已经解决的中条群构造演化、地层以及控矿因素等基础问题上来。

2.2 工作方法

笔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运用构造——地层学方法,在中条山选择典型地区进行大比例尺构造测量,结合典型露头上的小型至微构造详细研究;根据小型构造的产状和形态特征,进行几何分析,划分构造样式群落;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地段的组构、岩石力学性质等特征,进行变形相的划分;根据变形相、构造群落所反映的运动图象和叠加关系,重建本区构造变形序列。

2.3 中条群多期变形特征

整个中条群在早元古代末期至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变形构造叠加改造,现已查明存在五期变形,各期变形构造特征总结如下:

2.3.1 第一期变形形成了层内紧闭褶皱及近水平韧性剪切带、剥离断层。以地壳较深层次固态流变变形相、塑性变形机制为特征;为近水平的伸展运动下发生的横向构造置换,形成了一套新的构造地层单元——褶叠层地层系统。

2.3.2 第二期变形形成一系列大型同斜褶皱,翼部伴随着断层。变形总体处于地下较深层次,以塑性变形为主,属于近水平方向收缩运动,形成纵向构造置换。

2.3.3 第三期变形形成本区的第二期剥离断层。此断层主要以余家山组底部为滑脱面,断层切割了早期构造线方向,规模较大。在近水平的伸展运动作用下,使断层带中岩石变形经历了由深层次糜棱岩发展到相对浅层次的微角砾岩的过程;伴随有大量岩浆侵入及热液蚀变。

2.3.4 第四期变形形成本区主褶皱期构造——短轴褶皱(即相当于前人所指的短轴背斜[2]),早期变形一道卷入了此主期褶皱之中,奠定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形成了北东向稳定的区域性轴面劈理。

2.3.5 第五期变形为主褶皱期后区域性伸展构造,使先存近南北向的断裂复活,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及大型张性角砾岩带。此期变形伴随有大量岩体侵入,形成高的热流场,产生大量新生热变质矿物及蚀变矿物。总体表现为浅层次脆性变形,为主要成矿期构造。

2.4 区内中条群构造置换作用强烈,原始层理受到强烈改造

在前人工作中,把分布于短轴背斜翼部的中条群地层看成为一套单斜层,对于野外所见的面理全认为是原始层理。但中条群地层为经多次强烈变形、构造置换作用叠加改造的产物,研究区域内野外露头上明显而稳定的面理为新生的置换面理。露头上许多片理非常发育的岩石,当仔细观察,常能在其中发现许多片内小褶皱、无根勾状褶皱、石香肠构造。当岩层具有不同岩性(韧性差)夹层时,不完全构造置换现象更加明显。

2.5

 原含矿岩系篦子沟组解体

图1 胡—篦型矿区构造解析示意图1.大理岩;2.二云母片岩;3.钠长浅粒岩;4.钙质云母片岩;5.石英岩;6.黑云母片岩;7.余家山组;8.篦子沟组;9.余元下组;10.龙峪组;11.界牌梁组;12.绛县群中条群地层在早元古

代末期至中元古代经历多

期“开”、“合”机制转换,形

成了新的构造地层单元。主

期褶皱弯曲的并不是原始

层理而是此新的构造地层

综合体。在中条群多期变形

史认识之前把此构造地层

综合体统认为是篦子沟组,

从而歪曲了构造的真正含

义。经过作者等近几年工

作,在多期变形叠加改造的

基础上,在本区对此复杂的

构造地层综合体进行了构

造解析(即对原含矿岩系篦

子沟组进行了构造解析),

见图1,从而认清了篦子沟组的本来面貌。

2.6 篦子沟组特征

通过区域构造测量,在弄清地层岩石分布特征及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区域上各露头、剖面的特征,重新建立了篦子沟组地层的层序。篦子沟组总体为一套含碳质、钙质的泥质岩系。下部主要为二云片岩夹不纯大理岩;上部主要为石榴二云片岩夹不纯大理岩,顶部为黑色片岩夹不纯大理岩。岩石类型相对比较简单,在区域上相变也并不明显。3 伸展构造与成矿的讨论

对胡—篦型铜矿床的成因一直是众说纷纭,早在五十年代曾流行岩浆热液成矿说,认为是与岩浆侵入相伴随的矿床,由于未找到与成矿有关的岩体活动而使这一学说最终消声匿迹了。到七十年代后,人们大多围绕着“篦子沟组”这套地层来研究矿床与地层空间上的关系,认为是层控矿床,从而相应提出了高碱质高盐度的蒸发盐环境下形成的区域变质改造的矿床[5]及远火山沉积——变质改造矿床[2]、[3]

等成因,认为“篦子沟组”中钠长石英岩、炭质片岩(黑色片岩)、不纯大理岩为主要含矿母岩,在区域变质作用中改造富集,矿脉在含矿母岩中富集,无迁移现象。所有这些不同成因观点并没有充分反映胡—篦型铜矿床的本质特征。

3.1 胡—篦型矿床热液活动特征41

第1期谭少华:山西中条山胡—篦型矿区地层与构造研究

胡—篦型矿床矿化主要呈脉状充填于构造裂隙中,体现为脉型矿化。矿脉的形成反映了明显的多阶段性,根据在胡家峪矿区坑下观察到的不同阶段矿脉的交切关系,可划分出五个矿化阶段:第一阶段为纯石英硫化物脉;第二阶段为石英方解石硫化物脉;第三阶段为纯硫化物脉;第四阶段为方解石硫化物脉;第五阶段为石英硫化物脉。矿脉为明显的充填型,脉体与围岩边界明显,未见渐变过渡现象。表明具有明显的热液活动特征。

3.2 胡—篦型铜矿床并非单一层控成因

经过对篦子沟组地层的重新认识之后就可发现,矿床并不都产于篦子沟组地层中,其分布是受构造控制的,但有利的围岩对矿脉的充填也有一定的影响。钠长石岩是一种交代蚀变岩1,从而也谈不上远火山沉积变质的特征。

中条地区普遍出现铜异常,在变基性侵入岩、基底变基性火山岩中均可见到许多浸染型铜矿化。这些浸染型矿化一般均保存在变形相对弱的岩石中,同类岩石变形强烈时未见浸染型铜矿化。由此可见,本区的基性岩体及基底岩石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的来源。

据本区硫化物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Co /Ni 值一般都远大于1,S /Se 值一般都小于10000[2],这样高的Co 、Se 含量说明硫化物的富集主要为内生来源的。

从硫同位素组成的特征看来,D S 34%一般在11.8~21.4‰之间,D S 34%值与陨石型有较大的偏离,比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为大,然而与典型的与生物成因有关的沉积矿床相比,仍然是相当小的。这说明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内生与外生作用之间的过渡型特征。就是说,硫的部分来源和岩浆作用有关,即部分硫为内生来源;部分为沉积型的,可能来自于篦子沟组含炭质黑色片岩中。

胡—篦型矿床为形成于中元古代末期区域伸展作用期间,此期区域变质作用影响已较小,主要受热变质的改造。矿脉只是充填在构造裂隙、断裂带中,矿脉及矿石矿物本身并没有发生强烈变形。据矿脉中石英及方解石中包体氢—氧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可知,胡—篦型矿床的含矿热液包括了改造的大气水、岩浆水及变质水,说明含矿热液为三种类型的混合型热液,

变质水为热变质改造而成。

图2 热液循环模式

3.3 胡—篦型铜矿床形成

机制

中条地区普遍显示铜

异常。由于伸展作用造成大

量构造扩容空间,岩石相对

破碎,渗透性好,区内形成

异常高的热流场,在构造—

热驱动下,使区内不同性质的流体迁移、循环,在循环过程中,逐步淋滤出含矿岩石中的矿质(铜),形成含矿溶液。这些含矿溶液在含有黑色片岩的构造破碎带中形成规模较大的矿体。一方面黑色片岩提供了部分硫的来源,另一方面提供了矿液沉淀的有利物化条件,从而形成大型矿体。

因此,我们今后的矿区外围找矿方向应为沿着切割黑色片岩的再度活动的大型构造破碎带进行,综合考虑构造及有利围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而不是依靠沉积相变特征。42西 南 工 学 院 学 报1998年1谭少华,山西中条山胡家山谷矿区中条群的构造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论文,1988年。

本文是在导师宋鸿林教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工作中得到了傅昭仁教授等的帮助,田煦教授提出了许多有意的启示,谨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

1 任纪舜等,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科学出版社。

2 《中条山铜矿地质》编写组,1978,中条山铜矿地质,地质出版社。

3 桂林冶金研究院,1974,山西某变质岩铜矿的岩石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地质与勘探,第6期。

4 胡维兴,1980,从硫同位素特征探讨中条山前寒武纪B 铜矿床的成因,天津地矿所分刊,第1卷,第2期。5 魏东岩等,1984,试论中条山胡篦型铜矿床之成因,河北地质学院学报,第1期。

STRATIGRAPHIC AND STRUCTURAL STUDY

OF THE HU -BI COPPER DEPOSIT ,

ZHONGTIAO MOUNTAINS ,SHANXI

T an Shaohua

(Southw est Institute o f Technology )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hod o f tectonic analysis,fiv e structural defor matio n episo des and stro ng ly fo liational tr ansposition hav e been discovered.T 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Bizig ou form ation is reconstructed.Hu-Bi co pper deposit is a tectono -hydrother mal de-posit .

Key Words :Zhongtiao Mo untains;Shanx i;Bizig ou form ation;Stratum ;Structure;Copper deposit 43第1期谭少华:山西中条山胡—篦型矿区地层与构造研究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广东上磜复式花岗岩体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

广东上磜复式花岗岩体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 马浩明,陈国能,彭卓伦,邵荣松,庄文明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510275) email: ee28@https://www.doczj.com/doc/fb15500965.html, 摘 要:长达数千m的地质探洞揭示广东上磜岩体是由两期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通过地表调查和岩体内部结构的详细研究,本文建立了复式岩体的成因模型。与岩体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包括边缘混合岩、伟晶岩、石英萤石脉以及花岗岩中的各类中基性岩脉等,在模型中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证实本区地壳在中生代至少经历了两次原地熔融或重熔事件。关键词:花岗岩 复式岩体 中基性岩脉 壳内熔融 重熔界面 复式岩体是花岗岩产出的一种普遍形式[1-5]。大的复式岩体面积可达成上千甚至数千km2,如南美的海岸岩基[6]、我国西藏的冈底斯岩基[7,8]及华南的诸广山-万洋山岩基[9,10]、佛岗岩基[11]等;小者仅几~十几km2,例如西华山[12]、邓阜仙[13]等岩体。本文讨论的广东博罗上磜复式岩体,出露面积仅1.38 km2。 复式岩体的形成反映了岩浆活动的多期或多阶段性[9,14-16]。研究复式岩体的内部结构,对于了解不同期次岩浆活动的特征、查清复式岩体的形成过程,无疑有重要意义。 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对上磜岩体进行了众多的钻探,并在岩体内部开掘了长达数公里纵横交错的地下探洞,为复式岩体内部结构的观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 上磜复式花岗岩体的基本地质特征 1.1围岩特征 上磜复式花岗岩体位于广东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北约15公里。区内出露的岩石主要为由晚元古代-晚古生界地层变质而成变质砂岩、片岩及混合岩。多个燕山期的小岩体产于其内,上磜岩体为其中之一(图1)。 ?本课题得到高等院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30558005)资助 - 1 -

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分析与处理 赵钧儒

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分析与处理赵钧儒 发表时间:2018-08-07T11:56:24.1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7期作者:赵钧儒[导读]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煤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田地质构造是煤矿资源开采和利用中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煤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田地质构造是煤矿资源开采和利用中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煤田地质构造,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复杂的地质构造不仅使一些深埋地下的煤炭资源难以得到开采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且对于可开采储量而言也增加了开采工作的难度,对煤矿的正常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在煤矿开采前必须要对煤田地质构造的基本情况和复杂程度进行分析和了解,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地布置井下巷道和组织煤矿生产。 关键词: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分析;断层处理 引言 煤矿是宝贵的矿产资源,被称为“工业的食粮”,在社会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但由于大多深埋地下,所以开采的难度比较大,开采中也必然会受到煤田地质构造的制约。煤田地质构造按照其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构造、中等构造和复杂构造等几种类型,复杂程度越高的地质构造下煤炭开采的难度越大,对开采的技术要求也更高。例如,裂隙、断层等复杂地质构造对煤矿回采率和工作面布置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恶化了井下工作环境,还造成了煤层顶板的不稳定,增加了井下顶板冒落、涌水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限制了煤炭资源的开发,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因此,我们在煤矿开采前必须要摸清该地区的煤田地质构造,掌握其复杂程度,才能在科学指导下合理设计巷道和工作面,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1煤田地质构造特征浅析 1.1断层 (1)在该断层结构中,主要是以正断层出现,并且具备较为明显的活动性特点,这也是该地质构造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种断层结构还能够在左行走滑方面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效果,能够在相应发育过程中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机制运行效果。(2)该断层的相应分级控制性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表现,需要对于其规模级别重点关注。 1.2褶皱 褶皱主要表现为次级褶曲,并且呈现系列分布效果。这种褶皱的出现和地质构造的断裂构造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性效果。 1.3滑动构造 滑动构造一般是指地质体在水平方向上的滑动变化。宁阳煤田在该方面表现为滑面的多级滑动构造系,作为滑动系统在滑动过程中形成一系列与主滑面有成生联系的次级滑面,这些次级滑面多沿煤层、泥岩及其与砂岩、石灰岩等坚硬岩层间的界面等构造软弱面发育。某煤田的滑动构造在不同的构造区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东部构造区主要以重力为动力源,为一种常见的重力构造类型。表现为在掀斜断块的基础上,滑动系统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沿构造软弱面向下滑移,蠕动流变。该类型滑动构造一般滑速慢,滑距不大,地层滑失量较少,滑动方向与断块掀斜方向相同,与地层倾向一致。西部构造区的滑动构造表现为重力-伸展型,动力来源以重力为主,附加有侧向伸展力。其突出特点是滑动断层往往呈铲式,上陡下缓,地层缺失量大,远远大于重力型滑动构造的地层缺失量,这类滑动构造在宁阳煤田乃至鲁西其他煤田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2地质构造条件对煤层复杂性的影响分析 断层是地质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是较为常见的断裂构造,断层的出现严重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造成了地质构造稳定性的下降。通常情况下,煤田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是以断层密度、断层落差和断层倾斜角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的。除此之外,煤层厚度、煤层倾角也是需要全面考虑的因素。各种断层因素的影响下使煤层被破坏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对煤田开采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以煤层厚度为例,如果煤层厚度较大,一些落差较小的断层对其造成的破坏影响较为有限,也较有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采煤作业;而同样的断层落差对薄煤层则可造成比较大的破坏,使煤层的连续性下降,给煤层开采带来很多困难。在煤矿生产中,必须要对煤田地质构造进行认真分析,不断改进采煤工艺和技术方法,才能适应各种复杂地质构造下的采煤生产。 3煤矿生产中对裂隙和断层的处理 3.1断层的判断 断层是岩体、岩层在受力发生断裂变形时,断裂两侧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们规模不等,大小不一,附近煤岩层中常伴有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地质现象,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地质现象来判断断层的存在,并在巷道开拓中做好过断层的准备工作。断层的宏观判断标志主要有:煤岩层的重复或缺失,煤岩层的不连续,断层角砾岩和褶曲的突然变化等。 3.2巷道掘进中遇断层的处理 巷道掘进遇断层可分为平巷过断层和斜巷过断层两种情况。平巷过断层时可采用顺断层面掘进过断层和穿过煤层顶、底板横穿断层掘进两种掘进方式。上山、下山等倾斜巷道遇断层时,则应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和生产需要采取一种或多种形式通过断层。当断层落差较大时,为防止丢煤和减少岩巷作业,可采用石门、立眼等方式进入另一煤层;当断层落差较小时,可采用挖底、挑顶和两者相结合的方式直接通过断层。 3.3工作面布置中对裂隙的处理 回采工作面的布置需考虑煤层顶板裂隙的发育和方向,如果工作面与主要裂隙方向平行,那么顶板则会因为失去支撑而发生冒顶片帮事故。因此在布置回采工作面和巷道掘进时,应与主要裂隙方向保持足够的角度,保持顶板与围岩的整体性,使顶板具有一定的支撑和保护,分散顶板围岩对支架的集中作用力,从而减少和避免冒顶片帮事故的发生。

广东省岩石地层

广东省岩石地层 罗罅组 1、灰绿—棕红色变质粉砂岩夹灰绿色绢云母片岩 2、棕灰色厚层砂岩 3、棕灰色、棕红色变质粉砂岩 4、浅棕色厚层变质长石石英砂岩 5、浮土 6、浅灰白色微带灰绿色阳起透闪辉岩 7、灰绿色绢云母片岩,含微古植物 8、灰绿色中—厚层片状变质粉砂岩夹片岩 9、灰绿色变质粉砂岩 10、灰绿色石英绢云母千枚岩 11、灰绿、棕灰色绢云母片岩 12、棕灰绿色厚层状变质粉—细砂岩 13、灰、浅灰绿色板状石英绢云母千枚岩 14、灰绿、棕灰色中—厚层状变质粉砂岩 15、棕灰绿色厚层变质粉—细砂岩夹泥质粉砂岩 16、灰绿色厚层状变质砂岩 17、棕灰、绿灰色板状石英绢云千枚岩 18、棕红色厚层状含铁质粉—细砂岩 19、灰绿、浅棕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 20、灰绿色绢云母石英片岩

21、灰绿色中—厚层状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22、浅灰绿色片理化中—薄层状变质砂岩 23、灰绿色薄层绢云母板岩 24、灰绿色绢云母石英片岩 25、灰黑、黑绿色薄层板状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 26、灰绿、黑绿色薄—中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 27、棕黄色厚层石绿泥绢云千枚岩 28、浅灰绿色片理化变质粉砂岩 29、浅灰绿色条纹状绿泥石石英片岩 30、暗绿色云母石英片岩 31、浅灰、灰绿色绢云母石英岩夹片安斑岩 32、暗棕、黑棕色云母石英片岩 33、棕红色薄层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34、灰绿色云母石英片岩 35、褐铁矿化砂岩 36、暗绿色绿帘石岩及阳起石岩(其中掩盖154.65m,露头零星 出露,未见顶) 兰坑组 38、棕、灰绿色厚层变质不等长石石英砂岩 ——————整合—————— 丰垌口组

37、灰绿色石英绿泥石云母微片岩夹片粉状砂岩 36、灰色中—厚层状石英绿泥石绢云千枚岩 35、黑绿含碳质千枚状页岩与石英绿泥石绢云千枚岩互层 34、浮土 33、棕黄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灰色千枚岩 32、黑色石英绢云千枚岩,含微古植物 31、浅棕红色中—薄层片状长石石英砂岩 30、灰绿色中—厚层片状长石石英砂岩夹千枚页岩 29、灰绿色片状长石英砂石 28、浮土 27、棕红、棕黄色变质片粉状砂岩夹灰黑色绢云母千枚岩 26、灰黑色绢云母千枚岩与棕红色粉状千枚岩互层 25、棕红、棕黄色千枚状粉砂岩 24、灰黑色绢云母千枚岩 23、棕红、棕黄色薄—中层千枚状粉砂岩与石英绢云千枚岩互层、 黑色千枚岩中含微古植物等 22、棕红、棕黄色千枚状砂岩夹黑色绢云千枚岩 21、浮土 20、暗棕绿色薄层石英绢云千枚岩夹黑色绢云千枚岩 19、棕红、棕黄色千枚状粉砂岩与石英绢云千枚岩 18、棕红色薄层状石英绢云千枚岩夹片状粉砂岩 17、棕红、棕黄色含铁质石英绢云千枚岩

山西省煤田构造地质

山西省煤田构造地质 一、地层 山西省除缺失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和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地层外,其它地层均有分布和出露。以五台山一恒山一云中山、吕梁山、中条山及太行山等地所出露的前寒武系为核心,向四周依次分布寒武系、奥陶系及上覆地层;以大同云岗、宁武一静乐、沁水及鄂尔多斯等构造盆地中央分布的侏罗系、三叠系为中心,向四周依次出露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二者相结合,构成山西省境内地层展布的基本格局。 山西省境内的前寒武系在不同地区有明显差异。中太古界仅见于最北部,以各种麻粒岩为特征。上太古界下部以浅粒岩、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透闪透辉岩、大理岩为典型组合,以夹有金云母、蛇纹石粗晶大理岩为特征;上部以不同变质程度的海相双峰式火山岩为主,含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为特征。下元占界以变质砾岩、石英岩、板岩、结晶自云岩为典型组合,并夹发育程度不等的变质基性火山岩。中元古界在恒山、五台山以白云岩为主;中条山、太行山以碎屑岩为主,中条山区的中元古界底部发育有较厚的安山岩。上元古界极不发育,偶见于中条山区。 古生界、中生界为未变质的沉积盖层,不整合覆于前寒武系上。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以陆表海环境下沉积的碳酸盐岩为主。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统一二叠系下统以近海平原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平行不整合覆盖于下古生界上,岩石组合为石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石灰岩,其中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下部山西组以底部富铁、铝和中部含多层煤为特征,是山西重要的含煤地层;二叠系下统及上统以近海内陆盆地环境下沉积的杂色泥岩夹黄绿色长石石英(杂)砂岩为主。中生界三叠系以大型内陆干旱盆地环境 下沉积的紫红色、灰绿色长石砂岩夹紫红色泥岩为主;侏罗系、白垩系为小型山间盆地环境下沉积的砾岩、紫红色泥岩为主,其中北部大同、宁武侏罗系中统大同组为内陆河湖沼泽相含煤岩系。 新生界古近系(下第三系)分布局限,仅见于中条山以南的平陆、垣曲一带,属磨拉石相堆积。 新近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分布广泛,岩相变化大。中部盆地中以河、湖相灰绿色泥、粉砂、细砂沉积为主,高原、山地以灰黄色、红色 土状堆积为主,河谷中以河流相砂砾、粉砂质土沉积为主。在大同、忻定、晋中、临汾、运城等盆地中分布集中,厚度较大。 二、火成岩、变质岩 侵入岩以花岗岩类为主,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二长岩,主要出露在恒山、五台山、云中山、吕梁山和中条山区。火山岩以玄武岩、安山岩、玄武安山岩为主,空间分布局限,大多发育于地壳拉张时期的裂陷或裂谷中,唯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于受挤压的活动地带。 山西的前寒武系除中、上元古界外,全部变质岩是四期变质作用的产物。中太古期变质岩普遍达麻粒岩相。晚太古早期变质岩一般属高角闪岩相。晚太古晚期递增变质作用明显,由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早元古期变质岩一般仅达低绿片岩相的板岩、千枚岩级。 三、构造层及构造演化 山西地质构造的演化经历了褶皱基底形成阶段、沉积盖层发育阶段和地壳活化沉积堆积阶段。 褶皱基底形成阶段包含前五台、五台、吕梁3个构造层。前五台时期表现为若干分散的古陆核,以褶皱为主的旋扭构造为特征。五台早期表现为陆核间形成现今呈北东东向裂陷槽,并以边沉积边形成剥离断层为特征;晚期则以伴随裂陷槽闭合而出现的挤压、上冲推覆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对煤田地质构造及储量的研究分析

对煤田地质构造及储量的研究分析 发表时间:2017-11-01T13:30:11.4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4期作者:余飞龙[导读] 本文简要的分析了煤田地质构造及储量,以供参考。 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摘要: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同时煤炭又是我国电力系统的主要发电能源,系统分析地质构造条件对煤田的复杂性的影响,并对煤层的复杂性进行评价以及对煤田的储量进行分类,对我国更好的利用煤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的分析了煤田地质构造及储量,以供参考。关键词:地质构造;煤层复杂度;储量 1对煤田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以及储量进行分类的必要性煤炭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资源,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开采工作的不断进行,煤田的开采难度正逐渐加大,一些煤田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这给开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仅如此,一些煤田的储量较低,如果投入大量资金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也使一些开采工作陷入两难,让开采工作很难开展。 一般而言,通常勘探煤炭资源的程序是“找煤——普查——煤田详查——精查”等几个阶段。多数情况下,我国的煤炭开采工作首先要保证重点,另外要兼顾一般,同时还要依据“先富后贫、先近后远、先浅后深、先易后难”这一标准进行。这也就意味着,在对煤田进行开采之前,我国都要求要先对煤田进行考察,对其地质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后,才可以去选择相应的勘探区。选定了勘探区后,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地了解,要掌握勘探区的地质情况和储量等。只有这样,将地质规律得以更好利用,才能够保证科学合理地指导煤田地质勘探的实践工作进行,选择合适的勘探手段,布置精密的勘探工程,确定准确的勘探程度,预算精确的勘探成本,明确地质情况,因地制宜地筛选开采技术条件,获取各级煤炭的储量,也为矿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资料。这样一来,开采工作就可以在考虑多方面因素后更为安全、有效。 2 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类别 对煤田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指导开采工作。具体而言,按照所选地域的地质构造、形态、断层和褶曲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受火成岩影响程度,一般来说,勘探区的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类别如下所述。 2.1简单构造 简单构造的地质并没有太大的起伏,勘探区内的煤层并没有较大的走向与倾向情况出现,断层出现的情形也少,没有、或者很少受火成岩影响。通常,煤层几乎都是水平走向,仅有较小的倾角,也极少出现类似缓波状起伏的情况。勘探区呈现的主要是缓倾斜至倾斜的简单单斜、向斜或背斜构造,较为特殊的一些地区,也会出现方向较为单一的宽缓褶皱情况。 2.2中等构造 中等构造煤田地质中,其含煤地层在沿走向和倾向的产状中,会有一定变化,有时也会受到火成岩的影响。它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含煤地层地层倾角较小,沿走向和倾向均发育宽缓褶皱;可能存在的较多断层,出现在简单的单斜、向斜或背斜基础上。除上述之外,个别的一些地区,还会出现规模不大的褶曲,或者是地层倒转情况。 2.3复杂构造 勘探区内如果为复杂构造,其含煤地层就会在走向与倾向上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且会存在一些断层,偶尔出现受火成岩影响较大的情况。或者勘探区会因为受到几组断层的破坏而出现在单斜、向斜或背斜的基础上,次一级褶曲和断层均很发育,且出现较多的断层。 2.4极复杂构造 极复杂构造对勘探和开采工作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这种地质构造的勘探区内含煤地层的走向和倾向变化是非常大的,且断层极其发育,火成岩往往会对煤层造成极大的破坏。区内的褶皱地层非常多且十分紧密,存在非常密集的断层。正因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在勘探区内往往会将煤层安全性进行必要的分类,有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四种,以促使能够保证工作的安全性、有效性,促使其顺利开展。 3储量级别和储量分类煤炭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其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益价值,能够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基于煤田的地质构造具有复杂性,因此我们对实际经验和大量研究进行了总结,将煤田的地质复杂结构进行了分类,对储量的级别以及储量进行了分类。从而选择合理的勘探方法,进而促进煤炭开采安全、有效、快速的进行。 3.1储量的级别 通常衡量和统一区分矿产可靠程度或储量精度的等级标准叫做储量级别。煤田的地质勘探工作分为数个阶段,且以不同的地质研究程度来探明地下煤炭的储量。目前我国的通用规范中,把储量从高到低划分为四个级别:A级、B级、C级和D级;其中,高级储量为A级和B 级,而低级储量为C级和D级。 (1)A级储量。在精查勘探阶段,通过使用用钻孔或巷道等较密的勘探工程控制来探测A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的储量叫A级储量。该资料是煤矿建设投资以及煤矿企业编制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 (2)B级储量。在详查和精查勘探阶段,通过使用用钻孔或巷道等较密的勘探工程控制来探测B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或是A级储量外推的储量圈定的储量叫B级储量。该资料同样是煤矿建设投资以及煤矿企业编制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 (3)C级储量。在普查、详查、精查各阶段,通过使用用钻孔或巷道等较密的勘探工程控制来探测C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或是B 级储量外推的储量圈定的储量叫C级储量。它可配合A级和B级储量作为小—中型矿井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料,同时,它还为小型矿井的建设设计和投资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D级储量。在找煤的初始阶段,通过地质填图以及开挖探槽等少量的勘探工程,以及经地球物理勘探及有关的地质资料证实的储量叫D级储量。它一般作为煤矿的长远发展指导资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表3为A,B,C,D级具体标准) 3.2 储量分类

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 第一节气象水文 一、气象 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是1月,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9.3天。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据水文部门雨量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雨量为104.9mm。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和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和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1997年、1999年、2000年每年

岩石地层清理结果

2、地层 (1)寒武系 ①羊坡组(∈1?y) 下部为含石榴石斜长变粒岩、斜长而云变粒岩与含石榴石斜长二云片岩,二云石英片岩互层,夹少量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部分变粒岩含十字石;上部及中部以二云石英片岩和含石榴石斜长二云石英片岩为主,夹少量斜长二云片岩、变粒岩。与上覆的陇巴组呈断层接触。原岩应为石英砂岩、粉砂岩、泥页岩组合,属次深海类复理石建造。顶部未见顶、底部多被中、基性岩脉侵入。 ②陇巴组(∈1?l) 上部以深灰色、褐灰色绢云母石英千枚岩为主,夹绢云母千枚岩及少量变质石英粉砂岩;中部以深灰色石英绢云母千枚岩为主,夹很少的绢云母石英千枚岩;下部以深灰色、灰黑色炭质石英绢云母千枚岩与黑色炭质板岩互层,向下炭质板岩增多。底部与羊坡组成断层接触。该组整体颜色较深,下部灰黑色为主,向上变为深灰色-褐灰色,下部的炭质千枚岩、炭质板岩是划分该组的主要标志。 (2)石炭系 分布于测区北片区西北角。岩性为斜长角闪片岩及大理岩、少量碎屑岩,有时夹基性火山岩,根据岩石化学分析,相当于海底火山喷发产物。产大塘期生物化石。与晚泥盆世白云岩呈整合接触。 (3)三叠系 ①上兰组(T2s)

分布于北起兰坪县黄松,南至乔后井,弥沙河以东,石钟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内,1964-1966年间,任纪瞬等、云南省第一区测队曾称其为“维西群”,其后,于1972年云南地层表(初稿)更名为“江尾塘组”。前者划分为下、中、上三段,分别归入下、中、上三叠统。后者仍引用上述层序,单据1967年以后采取大量化石,划入中三叠统。剑川县上兰剖面及洱源县龙底村剖面后,认为上兰剖面相对来说比较理想,故建议用“上 兰组”一名,以代表本图幅内的中三叠世地层。 上兰组包括两大部分:下部(即下段)以细粒碎屑沉积为主,愈向下,粒度总的愈渐加粗。上部(即上段)以粘土质及灰质沉积为主。其中灰岩所占比例自下而上逐渐增加,单层厚度亦逐渐增大,与下部地层一起构成了一比较完整的海进旋回。灰岩中常具连续状或断续状泥质条带,条带间距一般3—5cm。靠下部以薄层灰岩最为特征,其层厚往往仅达0.1—0.3cm,经层间滑动,造成美丽的小褶曲构造。这类薄层灰岩在挤压较强的江尾塘-岩曲村一带尤为常见。 ②攀天阁组(T2p) 灰白色、灰绿色片理化流纹岩、块状流纹岩、英安质流纹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夹少量板岩。在兰坪一带以英安岩、流纹质英安斑岩和英安质安山岩为主夹火山角砾岩。为一套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北部局部地区上部则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与下伏上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歪古村组为不整合接触。 ③歪古村组(T3w)

2014年6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地理)

东源附城中学2015年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一 地理 本试卷共8页,共7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 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译题Ⅰ:本大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为了减少运费,下列企业最需要接近市场的是 A .制糖厂 B .造船厂 C .瓶装饮料厂 D .火力发电厂 2.海运在货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A .海面宽阔,航线长 B .运量大,运费低 C .海岸线曲折,海浪小 D .运距长,速度快 3.中东地区沙漠广布,制约中东地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资源是 A .土地资源 B .光热资源 C .淡水资源 D .矿产资源 图1为甲、乙、丙,丁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地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相对于华北平原.我国西南地区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植被稀疏 B .人口稀少 C .资源贫乏 D .地形复杂 7.可对地理空间致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并用于国土整治的技术是 A .地理信息系统 B .全球定位系统 C .遥感 D .管理信息系统 图2是祁连山冰川分布玫瑰图,线条越长,表示冰川数量越多; 阴影面积越

广东省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广东省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广东省位于我国南部,濒临南海,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广东金矿分布广泛,开采历史悠久,成矿地质条件较优越,已相继查明了一批金矿床,特别是“六五”期间河台大型金矿床的发现,使广东成为我国新的重要黄金生产基地。 黄金资源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9年底,全省已发现金矿床(点)490处,分布在45个县(市)境内,其中金矿床43处,包括岩金矿床25处(特大型1处,中型5处,小型19处),砂金矿床7处(中型1处,小型6处),伴生金矿床6处(中型2处,小型4处),小型共生金矿床5处。 截至1989年底,全省累计探明金矿储量63.665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58.530吨),占全国累计探明储量的1.32%,居第20位。全省保有储量为51.885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49.611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1.31%,居第21位,其中岩金保有储量39.700吨,砂金保有储量8.071吨,伴生金保有储量4.996吨。据目前正在勘查的16个矿床预测,可获金矿储量63吨,其中“八五”期间新增金矿储量可达38吨,主要来自河台、东坑、九龙等矿。 黄金生产概况截至1989年底,全省建成岩金生产矿山2个,生产规模260吨/日,生产能力375公斤/年。目前在建岩金矿山3个,“八五”期间拟建岩金矿山3个,预计“八五”期间新增生产能力为920公斤/年。1989年全省黄金产量为90公斤,居全国第26位,矿产金产量189公斤,居全国第19位。预计“八五”末期矿产金年产量将达1194公斤。 金矿地质特征广东省金矿主要分布在粤西及粤西北地区,占72.1 %;其次是粤中地区,占18.3%;粤北地区占5.2 %;粤东地区占4.4%。集中在粤西云开隆起区与粤中凹陷区的过渡带附近。新华夏系北北东向区域性深大断裂带控制了金矿带的分布。在东西向断裂带或北西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往往是金矿床(点)的密集区。原生金矿分布在震旦系地层中的占28%,寒武系地层中占30.8%,泥盆系地层中占18.6 %,石炭系地层中占10.2 %,其他时代地层中占12.4 %,6。 广东省金矿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蚀变岩型、伴(共)生金及砂金;次要类型有矽卡岩型、沉积变质岩型等,但只见金矿化,没有成型金矿床。最近又发现了微细浸染型金矿。 1、蚀变岩型金矿占全省金矿床(点)的9 %,严格受区域性断裂构造的控制,围岩多为混合岩化岩石和花岗岩类岩石,金矿体直接产于构造千糜岩带或构造挤压破碎带内,如河台、新州、庞西洞等金(银)矿。矿化强度与岩石蚀变强度成正比。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金品位一般为1—31克/吨。 2、石英脉型金矿占全省金矿床(点)的24%。各时代地层和不同岩性均有产出,但以震旦一寒武系地层及硅铝质岩性为主。矿脉多为复脉细脉带及网脉型,极少呈单脉产出。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黄铁矿化为主,金多为明金,金品位一般在0.5—16克/吨。 3、伴生金矿多与铅锌、毒砂、钴、钨、黄铁矿等矿床伴生,金属矿物以硫化物最为常见,主要的金矿物为自然金、银金矿、碲金矿等,金品位不高,一般在1克/吨以下,如大宝山铁一多金属伴生金,凡口铅锌矿伴生金、锯板坑钨锡矿伴生金等。 4、砂金矿主要分布在粤西云开山区的封开、怀集、德庆、连山等县,主要为

煤田地质学重点整理

老师画的重点:聚煤作用(聚煤条件)煤化作用(煤变质作用)煤的孔隙系统煤岩组分煤层气、煤成气和瓦斯的关系煤成油理论等温吸附曲线 煤的分类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 成煤的前提条件(泥炭的形成条件/聚煤盆地形成条件): 1、大地构造条件(地壳运动):提供成煤作用缓慢而均匀的沉降运动和成煤构造凹陷。 2、古气候条件:植物生长所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古地理条件:提供成煤场所(成煤环境)。 4、古植物条件:成煤的物质来源。 沼泽: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常年积水的洼地,其中有大量植物生长和堆积,植物死亡后遗体背沼泽水覆盖,与氧呈半隔绝状态,使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即可转变为泥炭。泥炭沼泽形成条件: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2、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能保存转化为泥炭。 泥炭堆积条件:1、温暖的气候;2、常润湿多水;3、氧供给受限;4、下沉(植物生长毕旭思均衡的);5、有限的沉积流入;6、埋藏充足的深度;7、时间(10000年以上) 泥炭(煤)形成的主要因素:1、成煤植物群落;2、成煤气候;3、泥炭聚集环境;4、古构造条件。 聚煤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1、均匀的温度和潮湿的气候:适宜于地上植物的繁殖生长; 2、大面积的沼泽地带:有利于植物的群落发展; 3、地壳的下降运动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相适应:有利于植物遗体的保存并沉积形成煤层。 泥炭(腐泥)化作用:由植物残体转化为泥炭的作用。 煤化作用:由泥炭转化为煤的作用。 泥炭(腐泥)化作用:从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聚集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泥炭化作用包括:1、生物化学分解作用2、生物化学合成作用3、凝胶化作用4、丝炭化作凝胶化作用——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积水较深、气流闭塞的沼泽环境下,受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发生细胞结构的吸水、膨胀、变形、破裂以至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体的无结构的胶质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丝炭化作用——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积水较浅、湿度不定的条件下经脱水和缓慢氧化作用,氧化的植物组织转入缺氧的环境(如水层、泥煤层、上覆岩层的覆盖)而生成具有一定细胞结构的丝炭,或遭受“森林火灾”而炭化成木炭的过程。 凝胶化作用:腐殖组——生物化学凝胶化作用 镜质组——地球化学凝胶化作用 丝炭化作用:惰质组残植化作用:稳定组(壳质组) 煤化作用:当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所掩埋时,成煤作用就转入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即泥炭、腐泥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这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物理化学作用。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下,泥炭进一步变为褐煤(成岩作用),再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变质作用)。 煤的成岩作用:在沉积岩石学上是指沉积物的压实、脱水、胶结以及相应的化学变化过程。煤的成岩作用:是由经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泥炭在以压力为主并包括温度因素在内的影响下,出现压实、脱水、增碳、孔隙度减少、游离纤维素消失、凝胶化组分开始形成并具微弱

(整理)[广东]新建铁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新建铁路南广线桂肇段黄竹坪隧道SSZ-6孔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湖南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新建铁路南广线桂肇段黄竹坪隧道SSZ-6孔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编制单位:湖南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提交时间年10月

目录 一、概况 (1) 二、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 三、区域地质构造及工程地层特征 (3) (一)区域地质构造 (3) (二)工程地层特征 (3) 四、水文地质条件 (5) (一)水文地质条件 (5) (二)水文地质试验 (5) (三)岩层裂隙岩溶发育情况 (6) 五、隧道围岩岩石力学性质及工程地质评价 (8) (一)岩石力学性质 (8) (二)工程地质评价 (8) 六、综合测井测试 (10) 七、封孔情况 (13) 八、结论 (13)

附图、附表 图号顺序号比例尺 1 1-1 区域地质图1:200000 2 2-1 SSZ-6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1:1000 3 3-1 抽水试验曲线图1、图2 4 4-1 综合测井成果图 附表: 附表: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实验报告 附表:岩石鉴定报告 附表:水质检验报告 其它:岩芯照片

新建铁路南广线桂肇段黄竹评隧道SSZ-6孔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一、概况 黄竹坪隧道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南江口镇境内,设计钻孔SSZ-6,里程为DK320+700右15m处。为查明隧道沿线两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依据。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地路院特委托湖南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承担南广铁路桂肇段黄竹坪隧道SSZ-6深孔的钻探任务。 我公司受理业务后,迅速组织精干的技术人员、设备物质及资金,采用XY-300型钻机,于2008年7月23日进场,设备安装调试后于2008年8月3日至2008年8月11日完成钻探任务(终孔深度为150.0m),尔后又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及岩、水样的采取送验和电测井工作,直至2008年8月21日全部竣工,历时30天,共完成如下工作量(见表1、表2) 钻探施工期间,我公司严格按照《铁路工程地质水文勘察规程》(TB10049-2004)、《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铁路工程钻探规程》等规程规范施工,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

(完整版)宁夏综合地层区划与岩石地层系统

宁夏地层区划与前寒武纪岩石地层系统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是在第一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基础上,吸收近20年来的新资料、新成果,按照计划项目总体设计书和《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要求,遵循计划项目总负责人李挺栋院士倡导的求真写实、尊标守成、求同存异的原则编写而成,既客观反映了各方面真实资料,又具有深入分析研究的新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不同观点与见解,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与第一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相比,从地质理论、技术方法及构造思想上都有了显著变化,取得了一批新进展与新认识,补充更新了很多新资料,尤其是在地层区划研究和地层划分对比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宁夏地层区划和岩石地层系统作简要介绍。 一、地层区划 (一)综合地层区划 根据古构造格局、古地理环境、地层发育状况和古生物群特征等综合因素,将宁夏划分为1个地层大区、2个地层区、3个地层分区和4个地层小区(图1、表1)。 图1 宁夏综合地层区划图 华北地层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是分布于贺兰山北段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的古元古界贺兰山岩群,为一套具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高级区域变质岩系,它构成了该地区的结晶基

底。自中元古代开始,该区转入稳定的盖层沉积。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纪)至中期(蓟县纪)为滨浅海相碎屑岩—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为冰水沉积,缺失中元古界上部、青白口系和南华系。寒武系与奥陶系连续沉积,寒武系自下而上为滨浅海相—浅海陆棚相碎屑岩、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奥陶系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部分为笔石页岩相沉积。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该区隆升剥蚀,缺失沉积。 祁连地层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是分布于西华山、南华山等地的中元古界下部海原岩群,为一套主要由绿帘阳起钠长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的变质岩系,是该地区变质基底的组成部分。中元古代中期至寒武纪本区缺失沉积。早—中奥陶世早期沉积了与华北地层区相似的台地相碳酸盐岩,中奥陶世中期至晚奥陶世沉积了具大陆斜坡性质、复理石建造特征的米钵山组和香山群。该区发育志留系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泥盆系陆相红色碎屑岩以及下石炭统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与华北缺失这些地层有所不同。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祁连海与华北海连通,祁连地层区与华北地层区沉积特征趋向一致,均形成了海陆交互相陆屑含煤建造。早二叠世晚期发生海退,二叠系与三叠系连续沉积,二者均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并夹有火山碎屑岩,下部含煤。侏罗系下部为河流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中—上部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发育山间盆地沉积,其沉积特征与鄂尔多斯盆地腹地相似。早期燕山运动使贺兰山崛起,在其山麓地带形成了内陆湖泊相沉积。该时期发育鄂尔多斯、六盘山和庙山湖三个沉积盆地,前二者规模较大,自下而上沉积物明显由粗变细,而庙山湖盆地规模较小,主要由粗碎屑岩组成,与鄂尔多斯盆地和六盘山盆地有一定差异。晚期燕山运动使六盘山隆起,全区缺失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沉积。始新世至中新世,气候或暖湿或干热,内陆盆地中沉积了河湖相红色碎屑岩及膏岩。第四系成因类型主要为分布于河谷盆地区的河湖相沉积、分布于台地区的冲洪积层和南部区的风成黄土堆积。 (二)动态地层区划 根据地质演化历史的阶段性,将宁夏古元古宙—第四纪划分为6个基本地层区划阶段,即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等六个阶段(图2、表2)。 古元古代阶段:以青铜峡—固原一线为界,东属中朝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区、华北西部地层分区、贺兰山地层小区,西属昆仑—祁连—秦岭地层大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区、北祁连地层分区。贺兰山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为古元古代贺兰山岩群和赵池沟岩群。前者是一套具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高级区域变质岩系,后者为一套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浅变质岩,二者为宁夏最古老的地层,它们构成了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是鄂尔多斯北缘孔兹岩带的组成部分。北祁连地层分区未见沉积。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阶段:地层分区与古元古代阶段相似。以青铜峡—固原一线为界,东属中朝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区、华北西部地层分区、贺兰山—青龙山地层小区,西属祁连地层大区、北祁连地层区、北祁连东段地层分区、黄家洼山—南华山地层小区。贺兰山—青龙山地层小区自中元古代开始,转入稳定的盖层沉积。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纪)—中期(蓟县纪)为滨浅海相碎屑岩—台地高镁碳酸盐岩沉积,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为冰水沉积,缺失中元古界上部、青白口系和南华系。黄家洼山—南华山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是中元古界下部海原岩群,为一套主要由绿帘阳起钠长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的变质岩系,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