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也谈苏东坡与佛缘

也谈苏东坡与佛缘

也谈苏东坡与佛缘
也谈苏东坡与佛缘

也谈苏东坡与佛缘

苏东坡作为一代才子,诗文堪称当世之绝,聪慧过人,博学多才,对佛理也有较深的研究,因此他的诗文就不仅仅只是赤壁怀古、水调歌头那样的谈古说今的主题。他的很多诗也触及禅境,苏东坡有两首诗很出名。

一首是这样写的: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他把溪水的声音比作佛陀用广长舌说法,山体比喻佛陀的清净身。另一首诗则更有名堂: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从这首诗里,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故事:他与朋友佛印禅师之间的交往。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相交莫逆,经常一起参禅论道。一日,苏东坡静坐之后,若有所悟,便撰诗一首,遣书童送给佛印禅师印证: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从书童手中接过诗作,莞尔一笑,拿笔批了两个大字,叫书童带了回去。苏东坡见书童归来,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的境

界,急忙打开诗作,却赫然看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大字,不禁怒火中烧,立刻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已在岸边恭候多时。苏东坡见禅师,大声质问:“大和尚!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么可以恶语中伤?”

禅师若无其事地反问:“我骂你什么了?”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看过,哈哈大笑:“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呆立半晌,终于恍然大悟,惭愧不已。这就是很有名的典故——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从这里我们看到,苏东坡虽然也学佛,当居士,但是他学的都是口头禅,在修为上并没有很深的造诣。

他的诗里所谓的八风吹不动,这八风即是佛教名词,外人对某人的八种态度。又叫“世八法”。指尘世间煽惑人心的八件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人能不能在八风吹来的时候保持平和的心境,这是考验和衡量一个人修行境界高低的标准,而我们的东坡居士虽然也学佛也打坐,他在静坐的时候能八风吹不动,但是一离开佛堂,就受不起佛印禅师的考验,其实这里佛印禅师是故意考验他的,看他在受骂的时候能不能八风吹不动,哪知道东坡果然大怒。这个就显示了他平时尽在口头禅上打转,学了很多佛理,能说会道,但是遇到境界考验却不行了。就像今天我们很多人一样。

这也表示我们要修行,一定要重点在滚滚红尘中去历练自己,而不仅仅在佛堂念咒念佛打坐,这个还不是真实的修炼。不然出了佛堂还是泯然众人矣。同时也告诉我们学佛要重在行,实践落实,不是只看几本书,悟一悟佛理即可,所谓解行并进。

那么历史上的苏东坡。他大概因为前世也是出家人,在佛前做了很多的功德,也修行,所以当世他很聪明,世智辩聪,也做了大官,福报很大,也有佛缘。实际他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他有很多妻妾享受,吃穿用度都要好的。还我慢,比如刚才那副诗就是想显示一下自己的高明,没想到被佛印一棒打过来,打醒了。

谈到佛印,实际上这二位是有宿世的缘分,据说佛印和苏东坡前世都是出家人,师兄弟关系很好。佛印比东坡修行境界更高,所以当时的佛印就看出东坡心性上的问题所在,所以那一世的东坡先辞世,佛印一看深知师弟没有善知识点化要出问题,就自己也赶紧坐化了,随东坡转世,北宋神宗皇帝年间,这一世的佛印原本是在家人。原名谢端卿,他幼习儒书,通古博今,曾应举到京。东坡闻其才,常与他饮酒赋诗、高谈阔论,成为莫逆之交。他后来出家是很有意思的,本来不是他的本意,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命运的无常。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年天旱,宋神宗设坛祈雨,命苏东坡制作祈天文疏,带官主斋。谢端卿听说消息,心中想道,我平生从未见过皇体龙颜,不若趁此机缘,以慰平生之愿,便让东坡带他前去。这日,东坡让端卿身披袈裟,装作添香剪烛、供食铺灯的杂役,来到殿堂。不一时,神宗皇

帝驾到。斋仪完毕,东坡命小僧献茶。捧茶盘上来的,正是谢端卿。原来,端卿因在大殿行礼,人拥路远,未能细观,又充作捧茶侍者,捱到御膝之前,看个仔细。神宗见端卿生得方面大耳,龙眉秀目,身材伟岸,与其他侍者不同,便问他何方人氏、在寺几年。这突如其来的一问,闹得端卿措手不及,只得随口说道:“臣姓谢名端卿,江西人氏,新来寺中出家,幸瞻天颜,不胜欣幸。”神宗见他应对明敏,龙颜大喜,又问:“颇通经典否?”端卿答道:“臣自少读书,内典颇知。”神宗说道:“卿既通内典,朕赐卿法名了原,号佛印,就于御前披剃为僧。”那谢端卿的学问原与东坡不相上下,本指望来京一举成名,建立功业,却不想出此意外,被皇帝恩赐出家。端卿出家后,整日在寺中翻经转藏,研究佛理,渐渐地还真把功名富贵之想化作清静无为之业。东坡以为自己连累了佛印,心下十分过意不去,后见佛印如此这般,只当他对富贵功名“体面上矜持,心中不能无动”。所以每每见面,常用言语挑逗。佛印却心坚如铁,全不动情。

其实这个只是一个当世的缘起,佛印转世就是为了出家的,也是为了点化他师弟东坡居士。那么东坡居士跟佛印之间确实是关系很好,一俗一僧经常交流佛法修行。慢慢随着佛印的点化,东坡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时光荏苒,慢慢东坡也老了,但是这一世他的修行实际上是不好的,最后也没得到什么成就。到临终的时候他也是有所悔悟。并且告诫他的儿子。他对守在床边的三个儿子说:“我平生没做什么坏事,相信不会坠入地狱的,你们不要太伤心了。”又告诫人们神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遗憾自己已经回升无力了,

他说道:“看来西方极乐世界是有的,但我现在已经用不上力了。”

从东坡的一生看,他本来佛缘是很好的,自己前世就是出家人,身边还有佛印这个大善知识相助,自己也有一定智慧。但是他善根还是差了些。所以习气一直没有能得到大的改变,学佛也走了一些弯路,在实行当中做得不好,很多流于口头禅。

他的一生也再次说明了那个道理——富贵学道难!富贵,尤其是大富贵的人,享受和诱惑多、也有一些身不由己(当然那还是自己的原因,你坚定什么也阻挡不了意志)不容易入道。一个人只有条件越艰苦,尤其是病痛坎坷才能激发修道的心,所谓了生脱死。苏东坡一生在世间福报是很大的,万人尊崇,在文艺界、政界都有很好的表现。相信他这一世吸取了教训,下一世可能会更好修行得到真实的成就从他的事例也得出几个教训:

——修行要注意解行并进,不要只看经书开示,只去领悟,流于口头禅没有用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修行更重要的是真抓实干,力行——修行更在生活中,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滚滚红尘才是真实的道场,在这里去考验自己,改进自己,脱离习气,悟道,所谓「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简评解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简评一 一日,有个朋友与我聊起余秋雨,说余如何有文采,文章写得如何好,我不以为然。因为我刚读过西方朔先生评余秋雨所写的《泰州望海楼新记》一文。余文短短三四百字,不文不白,狗屁不通,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最可笑的是,余秋雨在文后缀一七言诗:“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风晨雨夕独登临,方知何处是泰州。”不仅词意卑琐,而且不讲格律,通篇平仄混乱,押韵竟连用两个“楼”字,连入韵为平不入韵为仄这一旧体诗最起码的规矩都不懂,真是给文化人丢脸! 朋友说,这篇《泰州望海楼新记》可能是泰州有关部门慕名来求,大师推托不掉,于是敷衍成文,糊弄一下那些文盲罢了。他建议我认真读读余大师的《苏东坡突围》,说这一篇写得真的很好,可算是余大师写的最好的文化散文。 好奇之下,在网上一搜,果然找到了《苏东坡突围》。看了第一段,我便忍俊不禁。余秋雨在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 大师住进了“半山居所”,不是来休养,就是来写作,肯定不会在这里长住的。按说,作家是应该耐得住寂寞的,否则怎么能潜心读书、安心写作?何况又不是在这里长住。可是,大作家在“深更半夜”竟然耐不住“寂寞”了,竟然在屋子里转起了圈子,而且盼望有人深更半夜地来电话——这猴急状可真够痛苦的,让人看了也痛苦。 接下来,真是心想事成,电话竟真的响了,是一位不相识的台湾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 台湾与大陆任何一个省区的时差,总不会差上半天吧!这位与大作家“素昧平生”的台湾女记者在深更半夜将电话打到余大师的隐居地,而且打的是座机,也真够神通广大的!难道台湾记者有深更半夜打电话采访名人的工作习惯?读到这里,怎不令人啧啧称奇! 如果余大师这样写:正当他在深更半夜寂寞得六神无主正在房中团团打转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开门后,只见月光下站着一位貌若天仙妩媚可人的女子,仿佛是美丽多情的狐仙,又像是婀娜多姿的花魅。一问才知,竟是不远万

赣南客家话

赣南客家话 分布特点 赣南各地的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从整体上来说,赣南客家话可以分为中心片和环形片两大层次。中心片包括赣县、南康、大余、于都、兴国南部、信丰北部、上犹和崇义两县东南部。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在历史上这些地区虽然曾分属南安府和赣州府,但我们很难找出区分两府方言的突出特点。在环形片内部,又可以再分为宁石小片、散形小片和交叉小片,宁石小片包括宁都、石城两县;散形小片包括定南、龙南、寻乌、会昌东南部、瑞金东部、上犹和崇义两县的西北部;交叉小片包括中心片和环形片的交接地带,即信丰南部、安远、会昌西北部、瑞金西部、兴国中北部,它们既有环形片方言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有中心片方言的某些特点。中心片以元明时期从赣中迁入的居民加上一部分唐宋时期迁入的北方居民为核心,在语言特征上与赣中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中心片内也杂居着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在语言上也受到了影响,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语言的原有特点,而将闽粤倒迁客民的语言同化了,他们自称说的是“本地声”,称对方说的是“兴宁声”、“河源声”、“福建声”等等。环形片的宁石小片基本上以晋至唐宋

时期迁入的居民为基础,保留着唐宋语言的基本特点。交叉小片是几个时期迁入的居民聚居之地,但又受明末清初移民的影响较大。散形片是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集中的地方,他们迁来的时候就自成村落,因而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风俗习惯,保留了闽粤客家话的基本特色。在一些边缘地区,因受邻方言的影响,往往具有邻方言的一些特点。例如:宁都的肖田、东韶两乡,因与赣方言区的南丰、宜黄、乐安等县接壤,故其方言赣语的成分很浓;会昌的周田乡一带,因靠近闽西,其方言与武平客家话相似;定南的九曲,天花及龙南的杨村一带则与粤东和平县相邻,其方言亦与和平相似;大余西南的游仙一带,地接南雄,方言与南雄相似;崇义的丰州一带,与湖南汝城为邻,其方言亦与汝城相近。 编辑本段词汇特点 与闽西、粤东的客家人一样,赣南客家人也讲“话”。“”〔ηai〕,是客家话特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因此,“话”就成了客家方言的代名词。赣南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的地方很多,但无论在词形还是在词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 1、单音词比普通话多 如: 被(被子)皮(皮肤)晓(知道)地(坟墓)禾(稻子)衫

赣南客家文化简述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 15-18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fb14341306.html,/journal/cnc https://www.doczj.com/doc/fb14341306.html,/10.12677/cnc.2015.32004 Concise Explanation of Hakka Culture in Gannan Linfu Li, Sainan Zhang, Haibo Hu, Longhuo Wu* Pharmacy College,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Email: *lflfllf2001@https://www.doczj.com/doc/fb14341306.html, Received: Jun. 3rd, 2015; accepted: Jun. 21st, 2015; published: Jun. 2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fb1434130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Hakka is short for the Hakka people with unique Hakka dialect, unique culture and unique emo-tion. Gannan i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center of Hakka and now is the largest Hakka colony state. This article will give concise explanation of the Hakka culture from Hakka folk and Hakka diet. Analysis of celebration such as Jiu Long Bai Xiang, Zhu Gao Huo Long and Gannan Cai Ca Xi, and analysis of food such as HeBao za, Yusi and Ai Mi Guo are exposed. Keywords Hakka Culture, Hakka Folk, Hakka Diet 赣南客家文化简述 李林福,张赛男,胡海波,吴龙火* 赣南医学院,药学院,江西赣州 Email: *lflfllf2001@https://www.doczj.com/doc/fb14341306.html, 收稿日期:2015年6月3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1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4日 摘要 客家是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简称,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赣南是历史*通讯作者。

《苏东坡突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①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壮丽的对话。 ②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③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朋友的。应酬、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苏东坡那一封封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友谊的信息。原来的世界已轰然消失,一代名人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

看。 ⑤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为道义、为百姓、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无法洗刷,无处辩解,就像有些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仍有无畏的一面。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髄,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壕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于是,苏东坡刚刚写完,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⑥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那阙著名的“卜算子”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⑦正是这种唯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风景不转心境转 “乌台诗案”——这四个惊心动魄的字,就将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东坡打入大牢,贬谪黄州。没有好友的安慰,只有友谊的脆弱;没有皇帝的挽留,只有被贬的敕令。苏东坡咽下了冤屈与苦楚,带着一身的孤独寂寞,到了黄州。 无知蔓延疾病。 在那个憎人富贵厌人贫的时代,不能放过别人的资源,不能缩小自己的版图,不能抵抗权力的诱惑,所以苏东坡便成了众矢之的。糟践、诬陷、围攻,事实被歪曲,是非被颠倒,这一位文化全才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将子虚乌有如污水般泼向自己的罪名恨恨吞下。这虚名的团练副使,没有任何俸禄,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任所,对这样一个豪迈的文人,简直就是酷刑。可笑,悲哀。 社会容不下他,唯有靠自己在咀嚼寂寞中反思自己。于是到了黄州的苏东坡,没有消沉,没有失落,反而活得更通透。 一次苏东坡在途中遇雨,没带雨具,常人只有狼狈二字,雨声打在竹林上发出巨响,不是不寒心的。他却笑吟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是你可选择听,但声音只是外物,你的心可以决定听不到,境界不可谓不高。何妨,是一派优悠,反正被雨水淋湿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不如吟唱慢慢行。无法改变的事情,就让它自然存在吧。“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东坡的确悠然,手拿竹杖,脚穿草鞋,从头到脚尽湿,没有坐马,真是一步一生,比骑马还轻便,从负面自嘲中发掘出乐趣。“一蓑烟雨仍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面对人生风雨,他可真是我行我素,不畏坎坷,旷达超逸的胸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莫名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温暖。真是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走过了这样得人生险途,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苏东坡真的变得更成熟了。 成熟…… 雨可以不是雨,逆境中凭心境自乐,于是,晴天也不是晴天,万法无常之变已与他心境无关。 雨过天晴,佳句天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赣南客家文化艺术(一)

赣南客家文化艺术(一) 赣南,有着约占江西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时隐时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还在继续沉淀或正在消失。因而发掘研究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试妻》获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东河戏,是廷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清初,坐堂班与苏州来的一批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班合并,建?quot;凝秀班",将二种表演形式融合为一,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东河戏流行于赣县、兴国及与其相邻的万安、泰和、吉安一带。东河戏的角色分为九角头制,即老生、正生、小生、老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九行。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代表剧目有《雷锋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六国分相--刺股记》等。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赞》、《送朗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歌高亢刚健,朴实无华,有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儿歌等。赣南民歌大体可分为三个地域特点,一是南部的"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三县及东北部的寻乌、兴国,地理与广东部分地区接壤,语言相近;二是处于赣南东北边区的瑞金、石城、宁都三市(县),部分地域与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灯歌较著名,山歌受赣中影响较大;三是赣南中部的赣县、南康、信丰、于都等县市。由于靠近大江大河,船号、木排号子很流行,语言也较平和。赣南山歌的旋律起点音较高,然后大多来个高音拖腔,音调下行至主音结束。兴国山歌是诸县山歌中,旋律最美,最着特色的山歌,以即兴行腔为法。节奏自由优美,随唱随答,甚至中段用鼓伴奏?quot;哎呀嘞"是兴国山歌中最常用的感叹用语。赣南小调很多,大体可分本地和外地小调两种。本地小调以交情歌为代表,还有叫化歌的"莲花落"等。赣南风俗歌有年歌、婚礼歌、丧歌等。此外还流行道教音乐;有海青、碗花、上告等。灯彩是赣南民间古老的传统歌舞,有龙灯、鲤鱼灯、摆字灯、高灯、狮子灯、云灯、茶蓝灯等近20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以上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客家地区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内容上多反映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爱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也有“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的美誉,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华美中国文学苏轼专题教师:Joy Jiang 2015年10月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一 1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 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跟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 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2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 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3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4于是我还是去了。 5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

苏轼与和尚的故事十则精编资料

苏轼与和尚的故事十 则

有一天,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到一座寺庙浏览,听说这里和尚品德不端,心里有点不满。那和尚听说来了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低头哈腰,毕恭毕敬,招待殷勤,又死皮赖脸地要求苏东坡题字留念。苏东坡握笔在手,疾书了一副对联: 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栓。 和尚为了炫耀自己,把这对联悬在庙内楹柱上。一些文人看了捧腹大笑起来,和尚莫名其妙。原来这是一副谜联,上联含“秃”字,下联含“驴”字,合起来是“秃驴”二字。 苏东坡出巧联嘲讽和尚 传说,苏东坡有一次到,某寺庙游览,寺庙的老和尚不认识他,又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一般的游士,便很怠慢地随口说了一声:“坐!”苏东坡坐下后,老和尚就按惯例向小和尚挥了挥手,说了一声:“茶!”苏东坡接茶在手,开始与老和尚谈论这座寺庙的历史,评论寺庙中的文物古迹。老和尚见他谈吐不凡,感到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请他进厢房去叙谈。进到厢房,。老和尚改变刚才的怠慢口气说:“请坐!”并叫小和尚:“敬茶!”接着就请教姓名。当他知道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学士时,惊得“啊”了一声,连忙起身请苏东坡到客厅里。一进客厅,老和尚抢先上前用衣袖拂了拂太师椅,毕恭毕敬地对苏东坡说:“请上坐!”接着,直起脖子高呼小和尚:“敬香茶!”两人谈了一阵,苏东坡要告辞了,老和尚恭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微笑着提起笔来,全用老和尚的话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坐,请坐,请上坐 下联:茶,香茶,敬香茶 老和尚看到这副对联,满脸羞愧。 罄有鱼(庆有余) 苏东坡被贬官到黄州任职期间,与佛印和尚结为好友,经常诗文往来。 有一次,苏东坡到寺庙里拜访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因为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最喜欢吃鱼饮酒,而且每次必定要给他留一份。但这一次佛印和尚却一点不露声色。苏东坡心里明白这是佛印同他开玩笑,便在屋子里来回走,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罄之外,别的没有地方可以藏鱼,苏东坡判断鱼一定藏在罄里,他不点破此事,对佛印笑道:“今天请你对一联,你能对上吗?”说罢,吟出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这是一副人人皆知的常用对联,但佛印不知苏东坡的用意,就立即对道: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下酒。” 佛印方知上了苏东坡的当,高兴地把鱼拿出来同苏东坡一起享用。 大千为床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初探[1]

大众文艺111艺术与人文摘要:赣南是江西客家的聚居地,与闽粤客家民系共同构成一块稳定的生活、文化圈。客家的特异居住形态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是江西传统民居中一个另类,也是江西传统民居的一个研究亮点。本文从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分类、产生背景及特征等角度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做初步的探讨,对研究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文化根源和总体特征做铺垫。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马克思。赣南,客家民系的摇篮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在汉时,先民南迁、辗转、定居、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创造了优秀的客家文化。传统民居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厅屋组合式”和“围屋式”。“厅屋组合式”民居是赣南民居的主流形态,分布于赣南各县市;“围屋式”则主要分布于河西片的定南、龙南、全南、寻乌、安远、信丰等县,是赣南客家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一、厅屋组合式民居“厅”:在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厅”是“屋”的中心,许多栋“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屋场”,这种民居源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广泛分布于各县市,其中以“九井十八厅”最具典型意义。1.结构特征“厅屋组合式”民居最简单的单元组合形式为“四扇三间”,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厕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这是赣南最普遍的民居。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两堂式”,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在此基础上,如果以后需要扩大规模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与横屋间留一通衢,称“巷”或“塞口”,闽粤称“横坪”。通衢前后对开小门,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以采光排水。横屋各房间门均朝巷道开。正屋从腋廊处开门通往巷。这样便以正屋的正厅为中轴线,加上两侧的巷和横屋,构成了一幢通称为“两堂两横”式房屋。这种民居还需要扩建的话,便可在横屋外侧对称继续增加类似的巷和横屋,这可相应称两堂四横、六横……也可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再建一栋三间或 五间式正屋,使原来的前栋和前厅变为中栋和中厅,而后建的这栋则称为前栋和前厅,同时再将两侧的巷和横屋向前推齐。这种由三栋正屋和两排横屋组成的房屋,便称“三堂两横”式。这是此类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随着宗族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三堂两横式还可扩建为“三堂四横”、“三堂六横”等等,直至发展为民间所说的“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这样的大屋场。实际考察中看到,南康市凤岗镇的董氏祖屋,是一座典型的“九井十八厅”民居。2、文化特征“门榜文化”是“厅屋组合式”民居最为显著的文化特点。“门榜”即在厅堂上方,画一匾额,书之四字或三字。“门榜”虽仅三四字,但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门榜”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昭示本姓氏家族的渊源。如“江夏渊源”,昭示了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豫章遗风”,昭示了罗姓望出豫章郡。二是显示本姓氏谱系的高贵家风或门第,如孔姓的“泥山流芳”,说的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诞生于山东的曲阜尼山,其事迹和思想流芳千古。总之,每一块门榜都是一部“微型族谱”,是客家崇祖意识的产物,也是我们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民族史的珍贵史料。现在这种门榜文化现象在上犹县仍然盛行。另外“风水文化”在“厅屋组合式”民居中也起着主导的

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800

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800 《苏东坡突围》的读书笔记,本人已经整理好在下面了,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出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他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现在苏东坡被他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 诬陷者所推断出来的“险恶用心”,可以看作他们自己的内心,因此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我想一切遭受诬陷的人都会或迟或早想到这个简单的道理,如果这个道理能在中国普及,诬陷的事情一定会大大减少。 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溜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成熟的人处事低调,不张扬,不偏狭。不言则已,言必

惊人。按古人所云:四十不惑。“不惑”该是对成熟的一个恰当的注解吧。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拓展】苏轼

苏轼 故事一: 一天,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两人盘腿而坐聊天。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笑,没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自己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的和妹妹苏小妹说了这事。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象一尊佛。而你的心态象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象一堆牛屎了”。苏东坡听后面红耳赤。 从这个故事可以认识到,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故事二: 一天,苏东坡到江苏镇江金山禅寺,看见大殿正中端坐的弥勒菩萨总是看着他微笑,苏东坡心生无限欢喜,顿时诗性大发,随口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认为这首诗很好,回家写好后派书童送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看后提笔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让书童带回交给苏东坡。 苏东坡看到佛印禅师批的“放屁”两个字,很不高兴,马上乘船过江找佛印禅师辩论。佛印禅师看到苏东坡气冲冲的样子,微笑着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被打过江来呢?” 从这个故事可以认识到,即使有如苏东坡一样渊博学问的大文豪,若不时常自我反省,同样也缺乏定力智慧!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姓名:曾慧 学号:200950107 现如今,当说起结婚这两字时,著着白婚纱美如天仙的新娘、帅气的新郎、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礼现场便立刻映入了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当问之对于家乡传统的结婚习俗时,很多人的表情都是漠然或是摇头称不知,似乎很多传统的婚嫁风俗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中变得陌生和无知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并沿用至今,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都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那些事儿,通过数天的走访家乡本地人,参加数次婚礼现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家人,对于赣南地区的婚嫁风俗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总结。 现在,我将赣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来叙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礼俗,即是结婚之前的礼节风俗,换言之,通常是指从提亲到“暖轿晡”之前这段时间。一般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客家人口中的“看妹崽子”就是提亲,也就是说媒的意思。采访者告诉我们,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见面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见面时,男方是须给女方“见面礼”,而为了图吉利,金额的尾数通常是“九”,以表示长长久久之意。如果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并退还“见面礼”。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这就是“看妹崽子”的全过程,也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 2、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看妹崽子”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苏东坡黄庭坚佛印

苏东坡黄庭坚佛印 苏轼,佛印,黄庭坚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其中的故事 情节又是怎样的呢? 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三个人的故事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 被苏轼欺负。 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 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 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 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 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 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 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 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 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三个人的故事二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 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 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 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 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 来打扰?” 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三个人的故事三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 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 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 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 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 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 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 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

苏东坡突围 读后感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一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

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

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衰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谑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象。 ——————————————————————————– 兄妹戏谑粗俗联 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一件大裘袍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在旁边走过,看到这一景象,当即说道:“风吹裘裘毛乱动。”说完笑眯眯地看着苏轼傻笑,一副得意的神气。她所站墙角的墙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此时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的雪水,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想也不想,顺口就说:“阳照壁壁水直流。”苏小妹虽还年小,但已初解人事,当即羞红了脸,狠狠地看了哥哥一眼,飞快地跑开。 还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东坡从外回来,骑马经过,一见,立即说道:“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苏小妹犹豫了一下,但终究忍不住,将头微微扬起,半羞半嗔对哥哥说:“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有一天,苏小妹拿着一根老丝瓜对东坡晃悠着说: 我说一个藏尾联:老丝瓜殃似() 苏东坡一指池塘:新荷叶卷如() 兄妹二人会心大笑。 ——————————————————————————– 苏东坡有许多和尚朋友,宋代理学盛行,提倡明心见性之余,也使女性的地位大大下降,女子的人格饱受压抑,除大力提倡女子裹脚之外更要求女子话不高声,笑莫露齿,天天就躲在闺房中习那女红,出嫁的那天头上都还要顶一块红布不让别人看见。苏家是读书人家,见识有别,另外与苏东坡交往的那些和尚是四大皆空,所以苏东坡与那些和尚交谈玩笑的时候,并不干涉他那伶牙俐齿的妹妹在中间搅和,管她雅致也好,粗野也好。 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像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主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