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的收入分配教案

个人的收入分配教案

个人的收入分配教案
个人的收入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

滕州一中高三政治张慎营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本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解决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即从个人分配的角度展开与后面的国家分配“财政、税收”共同构成了社会再生产中分配这一重要环节。作为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该课需着重把握我国分配制度下的分配方式及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设计意图】

根据高三一轮复习全面系统、灵活扎实的指导原则结合政治课堂复习模式,按照“复习提问---知识整合(自主填空)---知识架构——重点突破——素质提高”等复习环节,同时贯以“拓展延伸”、“误区警示”,设置典型例题进行“高考回放”,让学生加深对重点、难点、考点的理解,从而落实考纲和课标。

【教学目标】

1、高考考点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2、考点解读

(1)识记按劳分配的地位、含义、原因、多种分配方式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当前我们

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把握以上考点能有效完成一些细节性的选择题,会判断一种收入是属于哪一种分配

方式所得。

(3)在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掌握这一原则和其他措施能更好的解决当前收入差距

和实现社会公平问题。

3、关注热点

(1)运用个人收入分配原则、制度等知识,分析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

关系、增加居民收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运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

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意义,认识我国事业单位将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

【教学重难点】

(1)按劳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初次分配、再分配、国民收入、居民收入等概念及关系。

(3)分配方式,社会公平的实现。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并完成基础知识填空,知识整合,夯实基础。

情境教学法----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进行课堂探究,最后归纳总结。

讲练结合法---在突破考点后,及时设置一些典型例题或“高考回放”进行巩固强化,讲练结合,将落实进行到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提问】

(提问背诵,温故而知新)

回顾并背诵上节课两个重要问题

1、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2、我们进行投资理财时应坚持什么理念或原则?

【环节二:自学填空】

(自主学习,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给大家5--7分钟时间,阅读教材P58--63,完成步步高资料P34基础知识填空部分。

一、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地位

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____________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______地位。

2、含义(基本要求):在__________经济中,在对_________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________,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__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_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_________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_________,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__________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_________,从而促进_________的发展。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__________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__________的社会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内涵: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________,独立从事________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

_________和税款之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__________。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_______、_______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________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_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

1.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_____________。

2.保证_________ 占合理比重、 ___________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_____________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_________是公平物质前提。另一方面,_________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________和_________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3.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____________,又要防止___________;既要落实____________,又要提倡____________;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环节三:知识架构】

(建构知识体系,宏观把握脉络)

按劳分配的含义(要求)和地位

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

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分配制度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

果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入社会公平的体现

的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大力发展经济

分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

配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

收入分配,劳动报酬··初次分配··

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效率与公平二者的关系

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注:本环节是在学生阅读教材、做自主学习填空时,老师通过投影或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这一知识框架,旨在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中观上理清知识脉络,微观上注重知识细节。进而老师结合填空部分,对一些直接在教材上能找到答案的考点一带而过(即符合我校的三讲三不讲原则)。如按劳分配的地位、要求、原因、意义;社会公平的体现、原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如何处

理二者关系等。重点突破带“

一种收入方式,把握初次分配、再分配几个概念及关注社会公平这一热点问题。

【环节四:重难点突破】

考点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各种分配方式:(会判断一种收入是属于何种分配方式所得)

【情景创设】

小吴一家五口人,月收入23000元。其中,小吴之父是国有企业工程师,月工资5000元,津贴1000元;小吴之母承包集体土地种蔬菜卖,月收入4000元;小吴本人是私营企业的小老板,月投资利润收入7000元;小吴之妻是一外资企业的会计,月收入3000元。小吴之妹开了一个小商店,月收入3000元。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思考:小吴的家庭成员的收入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获得的收入?

分析及参考答案:

小吴之父:在国企即公有制经济中,其收入工资加津贴60000元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小吴之母:承包土地即集体经济条件下,4000元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小吴:私营企业的小老板,月投资利润收入7000元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

小吴之妻:外资企业的会计,月收入3000元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

小吴之妹:开了一个小商店属于个体经济,月收入3000元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所得。

高考回放:(2010·安徽文综)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 000元,奖金8 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 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 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 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 ) A.44 000元26 000元 B.36 000元19 000元

C.49 000元21 000元 D.44 000元11 000元

解析:公有制范围内的工资和奖金为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专利转让和房屋出租为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个体杂货店的收入为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D符合题意,答案选D。A、B、C均为错误选项。

【误区警示】

1、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错,劳动收入除了按劳分配收入之外,还有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和私企、外企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即“三劳”)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错,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3、按劳分配等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错,所有制不同: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下进行的分配;而按劳动要素分配

则是在私营、外资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要素分配所获得的收入。

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错,土地是集体所有,农民承包土地获得收入是按劳分配,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所得,是按生产要素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

5、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一定是非劳动收入。(对)

6、国家保护公民的一切收入。

(错,公民的收入分为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国家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

法收入。)

典型例题: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女主人公之一王小蒙为人正直、事业有成,开始时与其父母经营豆腐作坊,后来雇佣工人成立豆制品厂,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王小蒙前后的收入包括()

①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②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③按劳动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B[本题易误选C。原因在于混淆了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开豆腐作坊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雇佣工人成立豆制品厂后获得的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获得的非劳动收入。②④正确。]

拓展:小王在服装厂从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开个店给自己打工再到办服装厂雇别人给自己打工,小王这一过程所获得收入分别属于何种分配方式?

参考答案: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资本或管理要素分配。

考点二、实现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的体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这里的公平主要是从经济领域,从结果上的界定即收入分配公平。

【难点突破】 几对概念(或关系)

1、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在物质生产部门领域,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 个人之间进行的分配。 国家--生产、销售环节的税收

初次分配 企业--存留、利润

个人--工人工资、农民的收入等。

再分配: 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例子:1、农民工的工资 初次分配。

2、老师、医生、公务员获得工资、奖金 再分配。

3、开理发店、商店获得的收入 再分配。

4、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最低工资标准 初次分配的措施。

5、最低生活保障金

再分配的措施。

2、居民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比较形象的“大蛋糕”的分割情况来加以说明,整个国民收入即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社会财富,而居民收入就是个人所分割“大蛋糕”的一部分即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关系。 注;这里的居民收入并非仅指 初次分配中的个人的工资, (工人的工资、农民的收入)

3、劳动报酬与初次分配

这里的劳动报酬就是指的在物质生产部门领域(直接与生产资料结合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人、农民、农民工的工资。如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都是在初次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措施。

【拓展延伸】

把握准这三对关系(概念),对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优先,确实经济发展了,国民收入增加了,但居民收入未能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普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很低,加大了收入差距,因此更加为实现社会公平必须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也就是“十二五”规划中的要求的国强民要富,藏富于民的应有之义!

高考回放:(2011·山东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增长10%,争取

农民收入实现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

目标要求()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高增长,最根本的是大力发

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①正确;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

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最直接的手段和途径,②正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国

家的调控是宏观的,不可能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③说法错误,排除;货币发行量

是由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能随意发行,排除④。

答案:A

【误区警示】

1、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收入绝对平等,也不等于平均主义,不等于收入悬殊、差距过大,更不意味着要消除收入差距,而是将收入差距控制一定范围内即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2、公平仅指收入分配的公平。(错,公平含义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领域,我们这里讲的公平主要是从经济领域,从结果上的界定即收入分配公平。)

3.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就要实现同步富裕。(错,共同富裕)

4、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好效率与公平。)【重点、热点突破】

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情境】20XX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晒福利'又成了网络上的一项热门话题。“单位往账户里打了一万块钱,别的没了。”“只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以示祝贺”·····略带娱乐化的帖子里其实反映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福利只是冰山一角,真正问题是人们收入差距正日渐扩大。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已成为党和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兼顾效率与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问题探究】:结合情景材料运用所学个人收入分配知识,分析当前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知识链接】:(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解决经济生活问题,根本途径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解决收入分配公平要有一个制度保证。

3、实现社会公平两个重要举措,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6、发挥财政税收作用,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7、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参考答案:

(1)、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2)、坚持和完善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实现收

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障。

(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

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举措。

(5)、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原则。

(6)、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7)、发挥财政税收作用,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8)、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环节五:素质提高】

【典型习题】

1、(2010·山东文综)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 )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解析: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故A不选;我国

的工作中心仍然是经济建设,故不选C;D注重的是效率问题,与题意不符,故不选;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B正确切题,故选B。

答案:B

2、(2009·宁夏文综)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

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 ( )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科技成果入股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按技术分配,但这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反而加大了收入差距;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①④

观点错误。采取激励方式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说明分配关

系的调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的原因在于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

能创造更大的价值。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3、(2011·江苏卷)图2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

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

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效率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图示信息显示,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正比例方向变化,①错误;但收入差距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收入差距继续拉大,效率反而会降低,

②符合;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激励作用,过大则不利于提高效率,③错误,④正确。

答案:D

4、解决下面漫画中问题的措施有( )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②财政补助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

③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④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知识。漫画反映了我国现实生活还存在分

配不公的现象,①③是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应选。②④与题意无关,故不选。

答案:B

【分层作业】

1.国务院决定从20XX年起,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是指根据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确定的工资。实施绩效工资() (必做)

①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重要体现②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所有劳动者的收入③实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④能够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

2.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这些经济条件包括()(必做)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条件②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③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④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材料能够体现的分配方式是()(必做) A.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4.目前我国公民收入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劳动型收入、资产型收入、劳资混合型收入等。我国公民存在多种收入类型最根本的原因是()(必做)

A.我国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

B.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

C.我国存在多种生产经营方式

D.我国实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5.(2010·绍兴二模)如果“蛋糕”分得不合理,就会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必做)

A.发展与开放的关系B.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C.效率与公平的关系D.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6.就初次分配而言,以下举措有助于把“蛋糕”分好的是()(必做)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B.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C.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D.减少政府对垄断行业的财政投入

7.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下面有关效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选做)

A.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B.效率的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C.投入越多,产出越多,效率就越高

D.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率

8.(2010·台州二模)20XX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XX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下面是“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措施的有()(选做)

①加强市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②转变消费观念,调整消费结构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节个人所得税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9.国务院决定,从20XX年起三年内我国医改投入8 500亿,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样做()(选做) A.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B.是解决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根本途径

C.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D.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要求

(必做)10.

(1)请运用收入分配公平的知识,谈谈对上述两幅漫画的看法。

(2)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列举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选做)11.阅读漫画和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漫画《施舍》:

材料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切好,让

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1)漫画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结合材料,说明做大、分好“蛋糕”的经济措施。

【教后记】

本节课个人收入分配重点从我国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两角度分析了我国当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及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本课我总结了一个判断(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学生会判断一种收入属于何种分配方式所得),四个问题即:(按劳分配的原因、我国坚持当前的分配制度的原因、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前两个问题与学生的身边生活比较贴近,总起来说,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在复习到“社会公平体现、效率与公平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学生理解起来明显感到迷惑和吃力,故此我补充诸如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等几个概念并创设网络“晒福利”及“十二五规划”收入差距过大等社会热点问题来突破这一考点。充分备课,先听课再备课最后再讲课,对初代高三教师而言至关重要,我将继续努力,在学习中总结反思,在反思总结中进步提高!

【使用说明】

1、环节一,课前2-3分钟复习提问这既是政治课的特色又是传统做法,提问背诵一方面巩固落实上节课重要知识,另一方面温故而知新。

2、环节二,学生阅读教材5--7分钟时间完成自主学习填空,初步把握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知识整合。

3、环节三,是学生在做环节二任务时,老师通过投影或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知识框架,旨在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中观上理清知识脉络,微观上注重知识细节。进而老师结合填空部分,对一些直接在教材上能找到答案的考点一带而过(即符合我校的三讲三不讲原则)。对一些重、难点、考点、易混点及热点进行重点突破即第四个环节,

4、环节四,老师需下大功夫突破:或情境创设进行问题探究或误区警示、拓展延伸或高考回放、典型习题···总而言之这个环节是充分发挥老师“讲”,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即学生的主动性的。

5、环节五,本环节的素质提高即一些典型习题和分层作业是根据我校学情而定,题目稍多,老师们可以根据复习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

鉴于本人知识尚浅、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此份不成熟教案如有不当之处敬请给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附:分层作业参考答案:

1.D

2.C[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而不是直接原因,故含②的A、B两项不选;这样含③的成为必选,如果我们能肯定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即使④拿不准,也能选出正确选项C。]

解题指导二二制组合式单项选择题解法

如果能肯定一个题肢一定选,能否定一个题肢一定不选,则其他题肢即使拿不准,同样能做出正确答案。如果其他题肢还能拿得准,则更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3.B[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排除①;④说法太绝对,排除;②③符合题意,答案是B。]

4.B[生产决定分配,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答案是B。]

5.C6A

7.C[效率是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投入增加,产出也增加,但效率不一定提高。]

解题指导逆向型选择题解法

逆向型选择题要求从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的设问中常常有“不是”、“不属于”、“不正确”、“错误的”、“与……无关”等词。通常情况下命题者不会特意出逆向型选择题,出这类题是为了适应考查点的需要,考的是“少数的”内容、“特殊的”内容。解答逆向型选择题要求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并用。首先根据题意正向思维,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即正确答案。

8.D

9.C[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体现了公平原则,选C。]

(必做)10.(1)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漫画一反映了我国还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的现象。漫画二表明,一些地方尝试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选做)11、(1)漫画反映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的现象,说明该企业中存在

着分配不公的问题。

(2)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②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

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加大财政、税收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给予更多关爱,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四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决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最新】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 第二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毕节六中王明嘉 一、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五、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课堂汇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doc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

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本教材打乱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按照“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为谁生产”(分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安排了全书四个单元,才将这两者活生生拆解开来。虽然体系变了,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只有讲清讲透、学会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的第二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则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党的xx大上又有新的发展。只有学好这一节,才能使学生做到与时俱进地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2019-10-17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政治教案:第七 个人收入分配第二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一、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 1 第三单元第七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配套 K12 教育资料

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 、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1.7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情解读 (一)考点提示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二)复习建议 基础自查: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分配制度? 2.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3.为什么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4.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分配公平? 5.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6.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什么? 7.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考查重点:我国的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关注热点:1.工资制度的改革,各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央企薪改方案。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体现我国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3.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企业内部的薪酬分配权是企业的法定权利,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定,完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既符合企业一般规律又体现国有企业特点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重点知识探究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正确认识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1)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形式多样,如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 (2)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是指劳动收入以外的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各种收入。主要包括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等。其中,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房屋、土地、收藏品等)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惠农政策、社会保障等所带来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退休、养老金、价格补贴等收入。 (3)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受到国家保护。 2.判断分配方式的标准 (1)按劳分配的判断标准: ①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②必须是劳动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要表现形式: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教育实习教案 课题名称:个人收入分配教案实习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实习班级: 实习学生: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全课概述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育学习文章】高一《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教学设计

高一《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教学设 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一个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对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两个重要举措:实现社会公平的两个重要举措;两种重要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判断出生活中的各种分配方式;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教学难点: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三、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自主复习,课上小组内互动讨论与教师的引

导、点拨、启发、归纳相结合,探究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学案导学法。 四、教具:导学案、多媒体、展台 五、课型:复习课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自主复习 1.运用“查、划、写、记、练、思”预习六字诀预习本课,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有初步的了解。 2.向家长了解家庭收入的构成,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家庭收入构成分析表 家庭收入构成 属于何种分配方式 (二)创设情景、导入本课(3分钟) 教师:课前要求同学们向家长了解家庭收入的构成,完成表格的填写,请同学结合对自己家庭收入构成的调查,试着谈谈家庭收入的各项构成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学生:结合自身家庭的实际情况发言。 教师: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存在按劳分配和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共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预习评价、小组展示(7分钟)

经济生活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及答案

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 一、考纲考点 1.生产决定分配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 5.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二、课时知识建构 三、考点解读 考点1、2按劳分配 1.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客观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 ②意义:有利于促进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社会地位。学习小贴士 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津贴、奖金都是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 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③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考点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考点梳理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劳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学习小贴士

个体劳动所得的分配范围是个体经济,分配对象是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个体劳动者的特点是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2)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原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题眼突破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比较 学习小贴士 (1).区分劳动收入与按劳分配收入 ①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而言的。因此,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 ②但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如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提醒】非劳动收入一定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另外,按劳分配一定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 (2).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2.关于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方式 对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形式应全面了解,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2)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取收入,属按技术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 (3)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高中政治 个人收入与分配 经济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解读新课标必修1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理解和把握本课内容,必须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入手: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理解该内容应注意: (1)前提和范围──在公有制范围内,非公有制下采取的任何分配方式都不是按劳分配; (2)体现公平──分配的尺度,任何公民都采取同一尺度; (3)承认差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另外,要注意: A.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B.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消除了任何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来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过不劳而获生活的可能性。在公有制下,由于劳动者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

料。因而,使个人消费品能够按照劳动人民的利益以个人提供的劳动为依据进行分配。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基础。 该点须注意:1、判断一种分配方式是否是按劳分配,首先要看它是否在公有制范围内,在公有制范围内则可能是按劳分配。在公有制下,存在着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两种方式。 公有制下非按劳分配方式有: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所得收入。 (2)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分配的产品数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可能按照劳动者的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所以,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还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仍然存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向社会提供的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不可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有物质利益的要求。因此在分配个人消费品时承认并反映这种差别,把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报酬联系起来,才能有效地鼓励劳动者充分运用自己的劳动技能为社会服务,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3、按劳分配的重要性 (1)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实行按劳分配,要求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才能获得收入,是对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体现。只有实现了按劳分配,才能体现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才能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 以上两点,共同构成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在我国,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

专题07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案)-2019年高考政治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

1.高考以选择题呈现居多,主要以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考查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主观题以图表形式呈现,常与财政的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就业等知识相结合 2.以民生问题、收入分配政策为背景,考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大意义和举措 热点题型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命题规律:本考点近几年高考出题并不是很多,但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基础理论,也不可忽视对其知识及相关热点的把握和关注。最常见的考法是对各种分配方式的含义与作用进行考查,题目难度适中。一种考法是列举生活实例,点明个人收入构成,由考生分析判断属于哪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另一种更容易出现的考法是结合社会发展,在课本知识之外延伸考查一些时事关注的新名词、新提法,如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土地使用权流转等。 例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据此回答4~5题。

4.鼓励土地流转,村民失地不失权、不失业,更不失利,又能跟专业人士学习养殖种植等技术。这表明实行土地流转() ①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②完善了我国的分配制度 ③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④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5.老范是一家占地一百余亩的农家乐老板,他说,他们利用流转土地发展自己的产业,请村民在这儿打工,互惠互利,实现了双赢,这个土地流转政策,真是转出了好日子。这反映出() ①土地承包权的流转给人们带来了实惠②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不断发展③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土地流转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加他们的收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提分秘籍】分配方式的判断方法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能力目标: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自主学习 1、什么是按劳分配?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哪些?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是什么? 3、我国现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中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有哪些其他的分配方式? 4、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什么积极意义? 5、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有哪些?

三、探究与点拨 活动一:还是象牙山,旧貌换新颜 自从王大拿、王木生父子俩投资象牙山村以后,才几年工夫,这里就成了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集体固定资产人均100万元的富裕村。该村为从收入分配制度上防止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富贵病”,他们实行了工资制,以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年老的村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费医疗,学生和儿童公费入学入托,全村都住上了别墅式楼房。 讨论:象牙山村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方式?这种收入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同工不同酬,村民有争议 今天又到了村民领工资的日子了,刘能和谢广坤早早地就来到了村委会。 刘能(一激动,话更说不清楚了):我说广……广坤呢,咱俩一……一样干活,凭啥我…… 我领2000,你拿2500?这不是欺……欺负人吗? 谢广坤(边笑边得意地说):凭啥?凭咱的本事呗。我干的是技术活,你只会出点儿笨力气,咱俩能力上有差别,当然不能同工同酬了! 刘能(不服气地说):同工不……不同酬,这还叫社……社会主义?!叫……叫我说,咱村都这么富了,就该来个按……按需分配,谁想要啥就拿啥,需……需要多少拿多少!要不,就按人头平均分配,这才叫公平。 谢广坤(嘲笑的口气):呵,按需分配那恐怕用不了两年咱村这点家底就得败坏光。 平均分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那傻子才干活呢!咱村不变成个“懒汉村”才怪!刘能,别整天异想天开了,还是多学点技术吧! 讨论下列问题: 1、你认为象牙山村能实行按需分配或者平均分配吗?为什么? 2、你能说说象牙山村实行现在的按劳分配制度对劳动者个人和社会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活动三:同富不同路,大步奔小康 如今,象牙山的能人们在发家致富的路上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 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案

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最新考纲]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考点一| 我国的分配制度 1.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 地位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2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3公有制占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范围4公有制经济中 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5劳动 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决定因素前提⑥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 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 原因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⑧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意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劳动者⑨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要素分配 形式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 必要性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⑩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 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重要性 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1.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入股分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入股分红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不是按资本要素分配。 2.村民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是因为土地与资本和劳动结合创造了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村民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是由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属于按要素分配所得。 3.按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按要素分配会使收入差距扩大,不能缩小收入差距。 4.在私营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在私营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 1.正确认识各种分配方式 类别对应形式 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按 要 劳动 要素 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等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2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1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

学习任务 1.描述与分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2.解释与论证:影响分配方式的因素。 3.预测与选择: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4.辨析与评价:不同分配方式与公平的关系。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作用,认同我国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 2.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我国的各种分配方式。 3.公共参与:关注我国的各种分配方式。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2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1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案部编版第 二册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决定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性质: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原因: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3)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作用 ①提高效率: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促进公平: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要素分配 (1)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

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2)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意义: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2)途径: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判一判] (1)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 (2)按劳分配促进公平,按要素分配提高效率。( ) (3)利息收入和房租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 ) 提示:(1)×(2)×(3)√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要求 (1)三者关系: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2)两个同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3)初次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4)再分配: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5)四类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6)一个消除:坚持消除贫困。 ①原因: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②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辨一辨]要发挥政府的再分配功能,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提示: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主要依靠初次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

个人收入与理财 教学设计

个人收入与理财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3课个人收入与理财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税收的种类与特征;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识别股票、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与含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瞧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辩证地认识与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2、概括出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有利,为企业与个人投资提出建设性建议;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税收就是国家收入在重要 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投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就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存款储蓄;我国的商业银行;股票、债券、保险。 [教学方法]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裂变过程,实际上就就是一个“发展、税收、民生”共同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现在的华西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职工村民的

福利待遇日益增加,免费享受20多项福利待遇,生活、住房、上学、就医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华西村村民的工资加奖金及入股收入分别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华西村村民理财的方式主要就是什么?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的原因就是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个人收入与理财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说明什么就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评论】: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就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方式。 【教师活动】:讨论“按需分配”、“平均分配”好不好。 【学生活动】:讨论并积极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的思路得出正确的认知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还有哪些?她们各有什么特点与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与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的就是哪些要素?瞧教材,进行总结。

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导学案

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导学案

第二课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江苏省沛县中学李朋 【学习目标】 1.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说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2.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基础梳理】 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求保证人们的。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区别。收入分配公平是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的体现。 2.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①坚持和完善 ,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 ②,着重保护,鼓励,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③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

平有何借鉴意义? 【学习检测】 判断题: 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 3.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4.效率是公平的保证,公平是效率的前提。() 5.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和公平。() 单选题: 6.截至2017年底,我国仍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 国家将通过“精准扶贫”,确保到202年让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将有利于() ①实现同步富裕②保障人民权益③消除收入差距④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7.近年来,分享经济快速发展。上班族小李加盟 某培训网络平台,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手机软件抢单送快递,以补贴家用。可见发展分享经济() A.可以扩大按劳分配的范围 B.可以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C.使得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D.改变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 8.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 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 A.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 B.改革现有分配制度,实现同步富裕 C.维护劳动者利益,实现收入平均分配 D.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 9.要建立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正确的做法是:() ①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②反对平均主义,提倡同步富裕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复习).doc

“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教学设计 高一《经济生活》必修1 考纲呈现 一、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基础知识扫描 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2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菁容 按 劳 分 配 为 主 体 E费济分 消 经 劳 人 制 按 中 公 存 制 4 第 经 以 注 的 主 会 原 俭 > 社 本 诂 武 是 基 有 方 配 的 么 配 芳 刽 者 的 按 品 或 配

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特征:个体劳动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意义: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效率与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 (1)表现: 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②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一个“保证”,两项“举措”)。①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重要举措之一: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髙同步。 ③重要举措之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 的保证。 ②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2)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要提高效率, 又要促进公平。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核心知识点归纳 、我国的分配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