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经典例题剖析(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经典例题剖析(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经典例题剖析(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经典例题剖析(含答案)

一次函数复习课

知识点1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若两个变量x ,y 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 (k ,b 为常数,k ≠0)的形式,则称y 是x 的一次函数(x 为自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例如:y=2x+3,y=-x+2,y=21x 等都是一次函数,y=21x ,y=-x 都是正比例函数.

【说明】 (1)一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要根据函数的实际意义来确定.

(2)一次函数y=kx+b (k ,b 为常数,b ≠0)中的“一次”和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一次”意义相同,即自变量x 的次数为1,一次项系数k 必须是不为零的常数,b 可为任意常数.

(3)当b=0,k ≠0时,y= kx 仍是一次函数.

(4)当b=0,k=0时,它不是一次函数.

知识点2 函数的图象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 与所对应的y 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画函数图象一般分为三步:列表、描点、连线.

知识点 3一次函数的图象

由于一次函数y=kx+b (k ,b 为常数,k ≠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所以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也称为直线y=kx+b .

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在今后作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描出适合关系式的两点,再连成直线即可,一般选取两个特殊点:直线与y 轴的交点(0,b ),直线与x 轴的交点(-k

b ,0).但也不必一定选取这两个特殊点.画正比例函数y=kx 的图象时,只要描出点(0,0),(1,k )即可. 知识点4 一次函数y=kx+b (k ,b 为常数,k ≠0)的性质

(1)k 的正负决定直线的倾斜方向;

①k >0时,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②k ﹤O 时,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2)|k|大小决定直线的倾斜程度,即|k|越大,直线与x 轴相交的锐角度数越大(直线陡),|k|越小,直线与x 轴相交的锐角度数越小(直线缓);

(3)b 的正、负决定直线与y 轴交点的位置;

①当b >0时,直线与y 轴交于正半轴上;

②当b <0时,直线与y 轴交于负半轴上;

③当b=0时,直线经过原点,是正比例函数.

(4)由于k ,b 的符号不同,直线所经过的象限也不同;

①如图11-18(l)所示,当k>0,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

②如图11-18(2)所示,当k>0,b﹥O时,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二象限);

③如图11-18(3)所示,当k﹤O,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三象限);

④如图11-18(4)所示,当k﹤O,b﹤O时,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一象限).

(5)由于|k|决定直线与x轴相交的锐角的大小,k相同,说明这两个锐角的大小相等,且它们是同位角,因此,它们是平行的.另外,从平移的角度也可以分析,例如:直线y=x+1可以看作是正比例函数y=x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知识点3 正比例函数y=kx(k≠0)的性质

(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必经过原点;

(2)当k>0时,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当k<0时,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知识点4 点P(x0,y0)与直线y=kx+b的图象的关系

(1)如果点P(x0,y0)在直线y=kx+b的图象上,那么x0,y0的值必满足解析式y=kx+b;

(2)如果x0,y0是满足函数解析式的一对对应值,那么以x0,y0为坐标的点P(1,2)必在函数的图象上.

例如:点P(1,2)满足直线y=x+1,即x=1时,y=2,则点P(1,2)在直线y=x+l的图象上;点P′(2,1)不满足解析式y=x+1,因为当x=2时,y=3,所以点P′(2,1)不在直线y=x+l的图象上.

知识点5 确定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条件

(1)由于正比例函数y=kx(k≠0)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k,故只需一个条件(如一对x,y的值或一

个点)就可求得k的值.

(2)由于一次函数y=kx+b

(k≠0)中有两个待定系数k,

b,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确定两

个关于k,b的方程,求得k,b

的值,这两个条件通常是两个点

或两对x,y的值.

知识点6 待定系数法

先设待求函数关系式(其中

含有未知常数系数),再根据条

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出

未知系数,从而得到所求结果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其中未知系数也叫待定系数.例如:函数y=kx+b 中,k ,b 就是待定系数.

知识点7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一般步骤

(1)设函数表达式为y=kx+b ;

(2)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解方程(组);

(3)求出k 与b 的值,得到函数表达式.

例如: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和(-1,-3)求此一次函数的关系式.

解:设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 =kx+b (k ≠0),

由题意可知,

?

??+-=-+=,3,21b k b k 解???

????-==.35,34b k ∴此函数的关系式为y=3

534-x . 【说明】 本题是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设(根据题中要求的函数“设”关系式y=kx+b ,其中k ,b 是未知的常量,且k ≠0);第二步,代(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解这个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k ,b );第三步,求(把求得的k ,b 的值代回到“设”的关系式y=kx+b 中);第四步,写(写出函数关系式).

思想方法小结 (1)函数方法.

函数方法就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抽象、升华为函数的模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灵活运用函数方法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2)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法是指将数与形结合,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法在解决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知识规律小结 (1)常数k ,b 对直线y=kx+b(k ≠0)位置的影响. ①当b >0时,直线与y 轴的正半轴相交;

当b=0时,直线经过原点;

当b ﹤0时,直线与y 轴的负半轴相交.

②当k ,b 异号时,即-

k b >0时,直线与x 轴正半轴相交; 当b=0时,即-k

b =0时,直线经过原点; 当k ,b 同号时,即-k

b ﹤0时,直线与x 轴负半轴相交. ③当k >O ,b >O 时,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当k >0,b=0时,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

当b >O ,b <O 时,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当k ﹤O ,b >0时,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当k ﹤O ,b=0时,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

当b <O ,b <O 时,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2)直线y=kx+b (k ≠0)与直线y=kx(k ≠0)的位置关系.

直线y=kx+b(k ≠0)平行于直线y=kx(k ≠0)

当b >0时,把直线y=kx 向上平移b 个单位,可得直线y=kx+b ; 当b ﹤O 时,把直线y=kx 向下平移|b|个单位,可得直线y=kx+b .

(3)直线b 1=k 1x+b 1与直线y 2=k 2x+b 2(k 1≠0 ,k 2≠0)的位置关系. ①k 1≠k 2?y 1与y 2相交;

②???=≠2

121b b k k ?y 1与y 2相交于y 轴上同一点(0,b 1)或(0,b 2); ③???≠=2

121,b b k k ?y 1与y 2平行; ④???==21

21,b b k k ?y 1与y 2重合.

典例剖析

基本概念题

本节有关基本概念的题目主要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构成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条件.

例1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

21x ; (2)y=-x

2; (3)y=-3-5x ; (4)y=-5x 2; (5)y=6x-21 (6)y=x(x-4)-x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解:(1)(3)(5)(6)是一次函数,(l )(6)是正比例函数.

例2 当m 为何值时,函数y=-(m-2)x 32-m +(m-4)是一次函数?

[分析] 某函数是一次函数,除应符合y=kx+b 外,还要注意条件k ≠0. 解:∵函数y=(m-2)x 32-m +(m-4)是一次函数,

∴???≠--=-,

0)2(,132m m ∴m=-2.

∴当m=-2时,函数y=(m-2)x 32-m +(m-4)是一次函数.

小结 某函数是一次函数应满足的条件是:一次项(或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而某函数若是正比例函数,则还需添加一个条件:常数项为0.

基础知识应用题

本节基础知识的应用主要包括:(1)会确定函数关系式及求函数值;(2)会画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根据图象收集相关的信息;(3)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4)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表达式.

例3 一根弹簧长15cm ,它所挂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18kg ,并且每挂1kg 的物体,弹簧就伸长0.5cm ,写出挂上物体后,弹簧的长度y (cm )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并判断y 是否是x 的一次函数.

[分析] (1)弹簧每挂1kg 的物体后,伸长0.5cm ,则挂xkg 的物体后,弹簧的长度y 为(l5+0.5x )cm ,即y=15+0.5x .

(2)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就是使函数关系式有意义的x 的值,即0≤x ≤18.

(3)由y=15+0.5x 可知,y 是x 的一次函数.

解:(l )y=15+0.5x .

(2)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18.

(3)y 是x 的一次函数.

学生做一做 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的铁路长约600千米,火车从乌鲁木齐出发,其平均速度为58千米/时,则火车离库尔勒的距离s (千米)与行驶时间t (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老师评一评 研究本题可采用线段图示法,如图11-19所示.

火车从乌鲁木齐出发,t 小时所走路程为58t 千米,此时,距离库尔勒的距离为s 千米,故有58t+s=600,所以,s=600-58t .

例4 某物体从上午7时至下午4时的温度M (℃)是时间t (时)的函

数:M=t 2-5t+100(其中t=0表示中午12时,t=1表示下午1时),则上午10时此物体的温度为 ℃.

[分析] 本题给出了函数关系式,欲求函数值,但没有直接给出t 的具体值.从题中可以知道,t=0表示中午12时,t=1表示下午1时,则上午

10时应表示成t=-2,当t=-2时,M=(-2)3-5×(-2)+100=102(℃).

答案:102

例5 已知y-3与x 成正比例,且x=2时,y=7.

(1)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x=4时,求y 的值;

(3)当y=4时,求x 的值.

[分析] 由y-3与x 成正比例,则可设y-3=kx ,由x=2,y=7,可求出k ,则可以写出关系式.

解:(1)由于y-3与x 成正比例,所以设y-3=kx .

把x=2,y=7代入y-3=kx 中,得

7-3=2k ,

∴k =2.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3=2x ,即y=2x+3.

(2)当x=4时,y=2×4+3=11.

(3)当y =4时,4=2x+3,∴x=2

1. 学生做一做 已知y 与x+1成正比例,当x=5时,y=12,则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是 .

老师评一评 由y 与x+1成正比例,可设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y=k (x+1).

再把x=5,y=12代入,求出k 的值,即可得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设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y=k (x+1).

∵当x=5时,y=12,

∴12=(5+1)k ,∴k=2.

∴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y=2x+2.

【注意】 y 与x+1成正比例,表示y=k(x+1),不要误认为y=kx+1.

例6 若正比例函数y=(1-2m )x 的图象经过点A (x 1,y 1)和点B (x 2,y 2),当x 1﹤x 2时,y 1>y 2,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O

B .m >0

C .m ﹤21

D .m >M

[分析] 本题考查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因为当x 1<x 2时,y 1>y 2,说明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所以1-2m ﹤O,∴m >2

1,故正确答案为D 项. 学生做一做 某校办工厂现在的年产值是15万元,计划今后每年增加2万元.

(1)写出年产值y (万元)与年数x (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画出函数的图象;

(3)求5年后的产值.

老师评一评 (1)年产值y (万元)与年数x (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15+2x .

(2)画函数图象时要特别注意到该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为x ≥0,因此,函数y=15+2x 的图象应为一条射线.

画函数

y=12+5x 的

图象如图11

-21所示.

(3)当

x=5时,y =15+2×5=25(万元)

∴5年后的产值是25万元.

例7 已知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如图11-22所示,求函数表达式. [分析] 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它与x 轴交于点(-1,0),与y 轴交于点(0,-3),代入关系式中,求出k 为即可.

解:由图象可知,图象经过点(-1,0)和(0,-3)两点,

代入到y=kx+b 中,得

???+=-+-=,03,0b b k ∴?

??-=-=.3,3b k ∴此函数的表达式为y=-3x-3.

例8 求图象经过点(2,-1),且与直线y=2x+1平行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分析] 图象与y=2x+1平行的函数的表达式的一次项系数为2,则可设此表达式为y=2x+b ,再将点(2,-1)代入,求出b 即可.

解:由题意可设所求函数表达式为y=2x+b ,

∴图象经过点(2,-1),

∴-l=2×2+b.

∴b=-5,

∴所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2x-5.

综合应用题

本节知识的综合应用包括:(1)与方程知识的综合应用;(2)与不等式知识的综合应用;(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函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8 已知y+a与x+b(a,b为是常数)成正比例.

(1)y是x的一次函数吗?请说明理由;

(2)在什么条件下,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分析]判断某函数是一次函数,只要符合y=kx+b(k,b中为常数,且k≠0)即可;判断某函数是正比例函数,只要符合y=kx(k为常数,且k ≠0)即可.

解:(1)y是x的一次函数.

∵y+a与x+b是正比例函数,

∴设y+a=k(x+b)(k为常数,且k≠0)

整理得y=kx+(kb-a).

∵k≠0,k,a,b为常数,

∴y=kx+(kb-a)是一次函数.

(2)当kb-a=0,即a=kb时,

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例9 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交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再付电话费0.4元;“神州行”使用者不交月租费,每通话1分,付话费0.6元(均指市内通话)若1个月内通话x分,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y1元和y2元.

(1)写出y1,y2与x之间的关系;

(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时,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

(3)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选择哪种通讯方式较合算?

[分析]这是一道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解题时必须对两种不同的收费方式仔细分析、比较、计算,方可得出正确结论.

解:(1)y1=50+0.4x(其中x≥0,且x是整数)

y2=0.6x(其中x≥0,且x是整数)

(2)∵两种通讯费用相同,

∴y1=y2,

即50+0.4x=0.6x.

∴x=250.

∴一个月内通话250分时,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

(3)当y1=200时,有200=50+0.4x,

∴x=375(分).

∴“全球通”可通话375分.

当y 2=200时,有200=0.6x ,

∴x=33331(分). ∴“神州行”可通话333

31分. ∵375>3333

1, ∴选择“全球通”较合算.

例10 已知y+2与x 成正比例,且x=-2时,y=0.

(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画出函数的图象;

(3)观察图象,当x 取何值时,y ≥0?

(4)若点(m ,6)在该函数的图象上,

求m 的值;

(5)设点P 在y 轴负半轴上,(2)中

的图象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且

S △ABP =4,求P 点的坐标.

[分析] 由已知y+2与x 成正比例,

可设y+2=kx ,把x=-2,y=0代入,可求出k ,这样即可得到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再根据函数图象及其性质进行分析,点(m ,6)在该函数的图象上,把x=m ,y=6代入即可求出m 的值.

解:(1)∵y+2与x 成正比例,

∴设y+2=kx (k 是常数,且k ≠0)

∵当x=-2时,y=0.

∴0+2=k ·(-2),∴k =-1.

∴函数关系式为x+2=-x ,

即y=-x-2.

(2)列表;

x

0 -2 y -2 0

描点、连线,图象如图11-23所示.

(3)由函数图象可知,当x ≤-2时,y ≥0.

∴当x ≤-2时,y ≥0.

(4)∵点(m ,6)在该函数的图象上,

∴6=-m-2,

∴m =-8.

(5)函数y=-x-2分别交x 轴、y 轴于A ,B 两点,

∴A (-2,0),B (0,-2).

∵S △ABP =2

1·|AP|·|OA|=4, ∴|BP|=

428||8==OA . ∴点P 与点B 的距离为4.

又∵B 点坐标为(0,-2),且P 在y 轴负半轴上,

∴P 点坐标为(0,-6).

例11 已知一次函数y=(3-k )x-2k 2+18.

(1)k 为何值时,它的图象经过原点?

(2)k 为何值时,它的图象经过点(0,-2)?

(3)k 为何值时,它的图象平行于直线y=-x ?

(4)k 为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分析] 函数图象经过某点,说明该点坐标适合方程;图象与y 轴的交点在y 轴上方,说明常数项b >O ;两函数图象平行,说明一次项系数相等;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说明一次项系数小于0.

解:(1)图象经过原点,则它是正比例函数.

∴???≠-=+-,

03,01822k k ∴k =-2.

∴当k=-3时,它的图象经过原点.

(2)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2).

∴-2=-2k 2+18,且3-k ≠0,

∴k=±10

∴当k=±10时,它的图象经过点(0,-2)

(3)函数图象平行于直线y=-x ,

∴3-k=-1,

∴k =4.

∴当k =4时,它的图象平行于直线x=-x .

(4)∵随x 的增大而减小,

∴3-k ﹤O .

∴k >3.

∴当k >3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例12 判断三点A (3,1),B (0,-2),C (4,2)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分析] 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故选取其中两点,求经过这两点的函数表达式,再把第三个点的坐标代入表达式中,若成立,说明在此直线上;若不成立,说明不在此直线上.

解:设过A ,B 两点的直线的表达式为y=kx+b .

由题意可知,

???+=-+=,02,31b b k ∴???-==.

2,1b k ∴过A ,B 两点的直线的表达式为y=x-2.

∴当x=4时,y=4-2=2.

∴点C (4,2)在直线y=x-2上.

∴三点A (3,1), B (0,-2),C (4,2)在同一条直线上.

学生做一做 判断三点A (3,5),B (0,-1),C (1,3)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探索与创新题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体现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例13 老师讲完“一次函数”这节课后,让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

(1)x 从0开始逐渐增大时,y=2x+8和y=6x 哪一个的函数值先达到30?这说明了什么?

(2)直线y=-x 与y=-x+6的位置关系如何?

甲生说:“y=6x 的函数值先达到30,说明y=6x 比y=2x+8的值增长得快.” 乙生说:“直线y=-x 与y=-x+6是互相平行的.”

你认为这两个同学的说法正确吗?

[分析] (1)可先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从图象中发现,当x >2时,6x >2x+8,所以,y=6x 的函数值先达到30.

(2)直线y=-x 与y=-x+6中的一次项系数相同,都是-1,故它们是平行的,所以这两位同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解:这两位同学的说法都正确.

例14 某校一名老师将在假期带领学生去北京旅游,用旅行社说:“如果老师买全票,其他人全部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所有人按全票价的6折优惠.”已知全票价为240元.

(1)设学生人数为x ,甲旅行社的收费为y 甲元,乙旅行社的收费为y 乙元,分别表示两家旅行社的收费;

(2)就学生人数讨论哪家旅行社更优惠.

[分析] 先求出甲、乙两旅行社的收费与学生人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再通过比较,探究结论.

解:(1)甲旅行社的收费y 甲(元)与学生人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 甲=240+2

1×240x=240+120x. 乙旅行社的收费y 乙(元)与学生人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 乙=240×60%×(x+1)=144x+144.

(2)①当y 甲=y 乙时,有240+120x=144x+144,

∴24x =96,∴x=4.

∴当x=4时,两家旅行社的收费相同,去哪家都可以.

②当y 甲>y 乙时,240+120x >144x+144,

∴24x <96,∴x <4.

∴当x ﹤4时,去乙旅行社更优惠.

③当y 甲﹤y 乙时,有240+120x ﹤140x+144,

∴24x >96,∴x >4.

∴当x >4时,去甲旅行社更优惠.

小结 此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先通过计算进行讨论,再作出决策,另外,这两个函数都是一次函数,利用图象来研究本题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学生做一做 某公司到果园基地购买某种优质水果,慰问医务工作者.果园基地对购买量在3000千克以上(含3000千克)的有两种销售方案.甲方案:每千克9元,由基地送货上门;乙方案:每千克8元,由顾客自己租车运回,已知该公司租车从基地到公司的运输费为5000元.

(1)分别写出该公司两种购买方案的付款y (元)与所购买的水果量x (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2)当购买量在什么范围时,选择哪种购买方案付款少?并说明理由. 老师评一评 先求出两种购买方案的付款y (元)与所购买的水果量x (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再通过比较,探索出结论.

(1)甲方案的付款y 甲(元)与所购买的水果量x (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 甲=9x (x ≥3000);

乙方案的付款y 乙(元)与所购买的水果量x (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 乙=8x+500O (x ≥3000).

(2)有两种解法:

解法1:①当y 甲=y 乙时,有9x=8x+5000,

∴x=5000.

∴当x=5000时,两种方案付款一样,按哪种方案都可以.

②当y 甲﹤y 乙时,有9x ﹤8x+5000,

∴x <5000.

又∵x ≥3000,

∴当3000≤x ≤5000时,甲方案付款少,故采用甲方案.

③当y 甲>y 乙时,有9x >8x+5000,

∴x >5000.

∴.当x >500O 时,乙方案付款少,故采用乙方案.

解法2:图象法,作出y 甲=9x 和y 乙=8x+5000的函数图象,如图11-24所示,由图象可得:当购买量大于或等于3000千克且小于5000千克时,y 甲﹤y 乙,即选择甲方案付款少;当购买量为5000千克时,y 甲﹥y 乙即两种方案付款一样;当购买量大于5000千克时,y 甲>y 乙,即选择乙方案付款最少.

【说明】 图象法是解决问

题的重要方法,也是考查学生读

图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15 一次函数y=kx+b 的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3≤x ≤

6,相应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5

≤y ≤-2,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 [分析] 本题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有:当x=-3,y=-5;当x=6时,y=-2,把它们代入y=kx+b 中可得???+=-+-=-,

62,35b k b k ∴??

???-==,4,31b k ∴函数解析式为y=-31x-4. ②当k ﹤O 时则随x 的增大而减小,则有:当x=-3时,y=-2;当x=6时,y=-5,把它们代入y=kx +b 中可得

???+=-+-=-,65,32b k b b ∴?????-=-=,

3,31b k ∴函数解析式为y=-31x-3. ∴函数解析式为y=

31x-4,或y=-3

1x-3. 答案:y=31x-4或y=-31x-3. 【注意】 本题充分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在一次函数中的应

用,切忌考虑问题不全面.

中考试题预测

例1 某地举办乒乓球比赛的费用y (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租用比赛场地等固定不变的费用b (元),另一部分与参加比赛的人数x (人)成正比例,当x=20时y=160O ;当x=3O 时,y=200O .

(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动果有5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且全部费用由运动员分摊,那么每名运动员需要支付多少元?

[分析] 设举办乒乓球比赛的费用y (元)与租用比赛场地等固定不变的费用b (元)和参加比赛的人数x (人)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 (k ≠0).

把x=20,y=1600;x=30,y=2000代入函数关系式,求出k ,b 的值,进而求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x=50时,求出y 的值,再求得y ÷50的值即可.

解:(1)设y 1=b ,y 2=kx (k ≠0,x >0),

∴y=kx+b .

又∵当x=20时,y=1600;当x=30时,y=2000,

∴???+=+=,302000,201600b k b k ∴?

??==.800,40b k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40x+800(x >0).

(2)当x=50时,y=40×50+800=2800(元).

∴每名运动员需支付2800÷50=56(元〕

答:每名运动员需支付56元.

例2 已知一次函数y=kx+b ,当x=-4时,y 的值为9;当x=2时,y 的值为-3.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在直角坐标系内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

[分析] 求函数的解析式,需要两个点或两对x ,y 的值,把它们代入y=kx+b 中,即可求出k 在的值,也就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进而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

解:(1)由题意可知

?

??+=-+-=,23,49b k b k ∴???=-=.12b k ∴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x=-2x+1.

(2)列表如下:

y 1 0

描点、的图象.

例3 如图11-27所示,大拇指与小拇指

尽量张开时,两指尖的距离称为指距.某项研究

表明,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h 是指距d 的一次函

数,下表是测得的指距与身高的一组数据.

指距d/cm

20 21 22 23 身高h/cm 160 169 178 187

(1)求出h 与d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d 的取值范围)

(2)某人身高为196cm ,一般情况下他的指距应是多少?

[分析] 设h 与d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h=kd+b (k ≠0)

当d =20时,h=160;当d=21时,h=169.

把这两对d,h 值代人h=kd+b 得

???+=+=,21169,20160b k b k ∴?

??-==.20,9b k 所以得出h 与d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h=196时,即可求出d . 解:(1)设h 与d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h=kd+b(k ≠0)

由题中图表可知当d=2O 时,h=16O ;当

d=21时,h=169.

把它们代入函数关系式,得

???+=+=,21169,20160b k b k ∴???-==.

20,9b k ∴h 与d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h=9d-20.

(2)当h=196时,有196=9d-20.

∴d =24.

∴当某人的身高为196cm 时,一般情况下他的指距是24cm .

例4 汽车由重庆驶往相距400千米的成都,如果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时,那么汽车距成

都的路程s (千米)与行驶时

间t (时)的函数关系用图象

(如图11-28所示)表示应

为( )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函

数关系式的表达及函数图象

的知识,由题意可知,汽车距

成都的路程s (千米)与行驶

时间t (时)的函数关系式是

s=400-100t ,其中自变量t 的

取值范围是0≤t ≤4,所以有0≤s ≤400,因此这个函数图象应为一条线段,故淘汰掉D .又因为在S=400-100t 中的k=-100<0,∴s 随t 的增大而减小,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C .

答案:C

小结 画函数图象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尤其是对实际问题. 例5 已知函数:(1)图象不经过第二象限;(2)图象经过点(2,-5).请你写出一个同时满足(1)和(2)的函数关系式: .

[分析] 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答案是不惟一的,因为点(2,-5)在第四象限,而图象又不经过第二象限,所以这个函数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只需在第一象限另外任意找到一点,就可以确定出函数的解析式.设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的直线解析式为y=kx+b (k ≠O ),另外的一点为(4,3),把这两个点代入解析式中即可求出k ,b.

???+=-+=,25,43b k b k ∴???-==.

13,4b k ∴y=4x-13. 答案:y =4x-13

【注意】 后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后可另行分析.

例6 人在运动时的心跳速率通常和人的年龄有关.如果用a 表示一个人的年龄,用b 表示正常情况下这个人运动时所能承受的每分心跳的最高次数,另么b=0.8(220-a ).

(1)正常情况下,在运动时一个16岁的学生所能承受的每分心跳的最高次数是多少?

(2)一个50岁的人运动10秒时心跳的次数为20次,他有危险吗?

[分析] (1)只需求出当a=16时b 的值即可.

(2)求出当a=50时b 的值,再用b 和20×1060=120(次)相比较即可. 解:(1)当a=16时,

b=0.8(220-16)=163.2(次).

∴正常情况下,在运动时一个16岁的学生所能承受的每分心跳的最高次数是163.2次.

(2)当a=50时,

b=0.8(220-50)=0.8×170=136(次),表示他最大能承受每分136次.

而20×10

60=120﹤136,所以他没有危险. ∴一个50岁的人运动10秒时心跳的次数为20次,他没有危险. 例7 某市的A 县和B 县春季育苗,急需化肥分别为90吨和60吨,该市的C 县和D 县分别储存化肥100吨和50吨,全部调配给A 县和B 县.已知C ,D 两县运化肥到A ,B 两县的运费(元/吨)如下表所示.

(1)设C 县运到A 县的化肥为x 吨,求总运费W (元)与x (吨)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2)求最低总运费,并说明总运费最低时的运送方案.

[分析] 利用表格来分析C ,D 两县运到A ,B 两县的化肥情况如下表.

则总运费W (元)与x (吨)的函数关系式为

W=35x+40(90-x )+30(100-x )+45[60-(100-x )]=10x+4800.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40≤x ≤90.

解:(1)由C 县运往A 县的化肥为x 吨,则C 县运往B 县的化肥为(100-x )

吨.

D 县运往A 县的化肥为(90-x )吨,D 县运往B 县的化肥为(x-40)吨. 由题意可知

W =35x+40(90-x )+30(100-x )+45(x-40)=10x+4800.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为40≤x ≤90.

∴总运费W (元)与x (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w =1Ox+480O (40≤x ≤9O ).

(2)∵10>0,

∴W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当x=40时,

W 最小值=10×40+4800=5200(元).

运费最低时,x=40,90-x=50(吨),x-40=0(吨).

∴当总运费最低时,运送方案是:C 县的100吨化肥40吨运往A 县,60吨运往B 县,D 县的50吨化肥全部运往A 县.

例8 2006年夏天,某省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水库蓄水量普遍下

降,图11-29是某水库的蓄水量V (万米2)与干旱持续时间t (天)之问

的关系图,请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水库原蓄水量为多少万米2?持续干

旱10天后.水库蓄水量为多少万米3?

(2)若水库存的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

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请问:持续干旱多少天后,

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

(3)按此规律,持续干旱多少天时,水库

将干涸?

[分析] 由函数图象可知,水库的蓄水量V (万米2)与干旱时间t (天)

之间的函数关系为一次函数,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V=kt+b (k ,b 是常数,且k ≠0).由图象求得这个函数解析式,进而求出本题(1)(2)(3)问即可.

解:设水库的蓄水量V (万米3)与干旱时间t (天)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V=kt+b (k ,b 是常数,且k=0).

由图象可知,当t=10时,V=800;当t=30时,V=400.

把它们代入V=kt+b 中,得

???+=+=,30400,10800b k b k ∴???=-=.

1000,20b k ∴V=-20t+1000(0≤t ≤50).

(1)当t=0时,V=-20×0+1000=1000(万米2);

当t=10时,V=-20×10+1000=800(万米3).

∴该水库原蓄水量为1000万米3,持续干旱10天后,水库蓄水量为800

万米3.

(2)当V <400时,有-20t+1000<400,

∴t >30,

∴当持续干旱30天后,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

(3)当V=0时,有-20t+1000=0,

∴t =50,

∴按此规律,持续干旱50天时,水库将干涸.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求出V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例9 图11-30表示甲、乙两名选手在一次自行车越野赛中,路程y (千米)随时间x (分)变化的图象(全程),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当比赛开始多少分时,两人第一次相遇?

(2)这次比赛全程是多少千米?

(3)当比赛开始多少分时,两人第二次相遇?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和运用函数图象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写出甲、乙

两人在行驶中,路程y (千米)随时间x (分)变化的

函数关系式,其中:乙的函数图象为正比例函数,而

甲的函数图象则是三段线段,第一段是正比例函数,

第二段和第三段是一次函数,需分别求出.

解:(1)当15≤x <33时,设y AB =k 1x+b 1,把(15,5)和(33,7)代入,解得k 1=91,b 1=310, ∴y AB =91x+310.∴y AB =91x+3

10. 当y=6时,有6=91x+3

10, ∴x=24。

∴比赛开始24分时,两人第一次相遇.

(2)设y OD =mx,把(4,6)代入,得m=

41, 当X=48时,y OD =4

1×48=12(千米) ∴这次比赛全程是12千米.

(3)当33≤x ≤43时,设y BC =k 2x+b 2,把(33,7)和(43,12)代入, 解得k 2=21,b 2=-219.∴y BC =21x-2

19.

解方程组得???

????=-=.41,21921x y x y 得?????==.219,38y x ∴x=38.

∴当比赛开始38分时,两人第二次相遇.

例10 如图11-31所示,已知直线y=x+3的图象与x 轴、y 轴交于A ,B 两点,直线l 经过原点,与线段AB 交于点C ,把△AOB 的面积分为2:1的两部分,求直线l 的解析式.

[分析] 设直线l 的解析式为y=kx(k ≠0),

因为l 分△AOB 面积比为2:1,故分两种情况:

①S △AOC :S △BOC =2:1;②S △AOC :S △BOC =1:2.求出C

点坐标,就可以求出直线l 的解析式.

解:∵直线y=x+3的图象与x,y 轴交于A ,

B 两点.

∴A 点坐标为(-3,0),B 点坐标为(0,3).

∴|OA|=3,|OB|=3.

∴S △AOB =21|OA|·|OB|=21×3×3=2

9. 设直线l 的解析式为y=kx (k ≠0).

∵直线l 把△AOB 的面积分为2:1,直线l 与线段AB 交于点C ∴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①当S △AOC :S △BOC =2:1时,设C 点坐标为(x 1,y 1).

又∵S △AOB =S △AOC +S △BOC =

29, ∴S △AOB =3

229?=3. 即S △AOC =21·|OA|·|y 1|=2

1×3×|y 1|=3. ∴y 1=±2,由图示可知取y 1=2.

又∵点C 在直线AB 上,

∴2=x 1+3,∴x 1=-1.

∴C 点坐标为(-1,2).

把C 点坐标(-1,2)代人y=kx 中,得

2=-1·k ,∴k =-2.

∴直线l 的解析式为y=-2x .

②当S △AOC :S △BOC =1:2时,设C 点坐标为(x 2,y 2).

高等数学求极限的常用方法附例题和详解

高等数学求极限的14种方法 一、极限的定义 1.极限的保号性很重要:设 A x f x x =→)(lim 0 , (i )若A 0>,则有0>δ,使得当δ<-<||00x x 时,0)(>x f ; (ii )若有,0>δ使得当δ<-<||00x x 时,0A ,0)(≥≥则x f 。 2.极限分为函数极限、数列极限,其中函数极限又分为∞→x 时函数的极限和 0x x →的极限。要特别注意判定极限是否存在在: (i )数列{}的充要条件收敛于a n x 是它的所有子数列均收敛于a 。常用的是其推 论,即“一个数列收敛于a 的充要条件是其奇子列和偶子列都收敛于a ” (ii ) A x x f x A x f x =+∞ →= -∞ →? =∞ →lim lim lim )()( (iii)A x x x x A x f x x =→=→?=→+ - lim lim lim 0 )( (iv)单调有界准则 (v )两边夹挤准则(夹逼定理/夹逼原理) (vi )柯西收敛准则(不需要掌握)。极限)(lim 0 x f x x →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εδεδ<-∈>?>?|)()(|)(,0,021021x f x f x U x x o 时,恒有、使得当 二.解决极限的方法如下: 1.等价无穷小代换。只能在乘除.. 时候使用。例题略。 2.洛必达(L ’hospital )法则(大题目有时候会有暗示要你使用这个方法) 它的使用有严格的使用前提。首先必须是X 趋近,而不是N 趋近,所以面对数列极限时候先要转化成求x 趋近情况下的极限,数列极限的n 当然是趋近于正无穷的,不可能是负无穷。其次,必须是函数的导数要存在,假如告诉f

初一下数学证明经典例题及答案

如图,已知D是△A B C内一点,试说明A B+A C>B D+C D 证明:延长BD交AC于E 在△ABC中,AB+AE>BE,即AB+AE>BD+DE……①在△DEC中,DE+EC>DC……② ①+②,得(AB+AE)+(DE+EC)>(BD+DE)+CD 即AB+(AE+EC)+DE>(BD+DE)+CD 即AB+AC+DE>BD+DE+CD ∴AB+AC>BD+CD 如图,△ABC中,D是BC的中点,求证: (1)AB+AC>2AD (2)若AB=5,AC=3,求AD的范围。 (1)延长AD到点G,使DG=AD.连接BG 在△CDA和△BDE中 AD=GD,∠ADC=∠GDB ∵D是BC的中点 D C B A E A B C D G

∴CD=BD ∴△CDA ≌△BDG. ∴BG=AC 在△ABG 中,AB+BG=AB+BC AG=2AD 因为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所以AB+BE >AG ∴AB+BC >2AD (2)AB-AC <2AD <AB+AC 2<2AD <8 1<AD <4 如图,AB=AD,AC=AE,∠BAD=∠CAE=90°,点F 为DE 的中点,求证:BC=2AF. 延长AF 到点G,使AF=DF.连接GD 在△AFE 和△DFG 中 AF=GF,∠AFE=∠DFG ∵点F 为DE 的中点 ∴DF=EF B D C

所以△AFE≌△DFG.(SAS) GD=AE=AC;∠G=∠FAE. ∴DG∥A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则∠GDA+∠DA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BAC+∠DAE=180°. ∴∠GDA=∠BAC.(同角的补角相等). 又∵AD=AB. ∴⊿ADG≌⊿BAC(SAS) ∴AG=BC,即2AF=BC. ∴BC=2AF. 如图,AD是△ABC的中线,点E在BC的延长线上,CE=AB, ∠BAC=∠BCA 求证:AE=2AD 证明:在AD的延长线上取点F,使AD=FD,连接CF ∵AD是中线 ∴BD=CD,AD=FD,∠ADB=∠FDC ∴△ABD≌△FCD (SAS) F E C D B A

2016届高考数学经典例题集锦:数列(含答案)

数列题目精选精编 【典型例题】 (一)研究等差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 1. 研究通项的性质 例题1. 已知数列}{n a 满足1 111,3(2)n n n a a a n --==+≥. (1)求32,a a ; (2)证明: 312n n a -= . 解:(1)2 1231,314,3413a a a =∴=+==+= . (2)证明:由已知1 13 --=-n n n a a ,故)()()(12211a a a a a a a n n n n n -++-+-=--- 1 2 1313 3 312n n n a ---+=++++= , 所以证得31 2n n a -= . 例题2. 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记为11,1,21(1)n n n S a a S n +==+≥ (Ⅰ)求{}n a 的通项公式; (Ⅱ)等差数列{}n b 的各项为正,其前n 项和为n T ,且315T =,又112233,,a b a b a b +++成等比数列,求n T . 解:(Ⅰ)由121n n a S +=+可得121(2)n n a S n -=+≥, 两式相减得:112,3(2)n n n n n a a a a a n ++-==≥, 又21213a S =+=∴213a a = 故{}n a 是首项为1,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1 3 n n a -= (Ⅱ)设{}n b 的公差为d ,由315T =得,可得12315b b b ++=,可得25b = 故可设135,5b d b d =-=+,又1231,3,9a a a ===, 由题意可得2 (51)(59)(53)d d -+++=+,解得122,10d d == ∵等差数列{}n b 的各项为正,∴0d > ∴2d = ∴2(1) 3222n n n T n n n -=+ ?=+ 例题3. 已知数列{}n a 的前三项与数列{}n b 的前三项对应相同,且2 12322...a a a +++ 128n n a n -+=对任意的*N n ∈都成立,数列{} n n b b -+1是等差数列. ⑴求数列{}n a 与{}n b 的通项公式; ⑵是否存在N k * ∈,使得(0,1)k k b a -∈,请说明理由. 点拨:(1)2112322...28n n a a a a n -++++=左边相当于是数列{}12n n a -前n 项和的形式,可以联想到已知n S 求n a 的方法,当2n ≥时,1n n n S S a --=. (2)把k k a b -看作一个函数,利用函数的思想方法来研究k k a b -的取值情况. 解:(1)已知212322a a a +++ (1) 2n n a -+8n =(n ∈*N )① 2n ≥时,212322a a a +++ (2) 128(1)n n a n --+=-(n ∈*N )②

(完整版)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详解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Λ. 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那么当n =k +1时,有: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 ??+--++??? ??-+??? ??-+??? ? ?-=3211211211217151513131121k k k k Λ 322221321121++?=??? ??+-=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评述:上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假证,假就假在没有利用归纳假设n =k 这一步,当n =k +1时,而是用拆项法推出来的,这样归纳假设起到作用,不符合数学归纳法的要求. 正确方法是: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例2.是否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使得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先令n =1,2,3时找出来{a n },然后再证明一般性. 解:将n =1,2,3分别代入等式得方程组. ?????=++=+=603224 26321 211a a a a a a , 解得a 1=6,a 2=9,a 3=12,则d =3. 故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当n =1,2,3时,已知等式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大于3的自然数,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因为起始值已证,可证第二步骤. 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a 1+2a 2+3a 3+…+ka k =k (k +1)(k +2) 那么当n =k +1时, a 1+2a 2+3a 3+…+ka k +(k +1)a k +1 = k (k +1)(k +2)+ (k +1)[3(k +1)+3] =(k +1)(k 2+2k +3k +6) =(k +1)(k +2)(k +3) =(k +1)[(k +1)+1][(k +1)+2]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也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使a 1+2a 2+3a 3+…+na n =n (n +1)(n +2)成立. 综合上述,可知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例3.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Λ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高等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精选集合.doc

最新高等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精选集合 第八章 多元函数及其微分法 最大者泄义域,并在平面上画出泄义域的图形。 A - 77 Z[ = J4x_),的定义域是y 2 < 4x z 2二丿 的定义域是 从而z = :)-的定义域是Z]=』4x-护 与z? = / 1 定义域 的公共部分,即 V4x >y>0 x 2 > y>0 例 2 设 z 二 x+y + /(x 一 y),当 y = 0吋 z = ,求 z. 解:代入y = 0时Z = F,得〒=兀+ /(兀),即/(兀)=亍一匕 所以 z = (x- y)2 +2y. 2 2 例3求lim —— >4o J ,+)" +1 _ [ lim(Jx 2 + y 2 +1 +1) = 2 XT O V 尸0 例1求函数z 解:此函数可以看成两个函数Z 严』4x-y2与Z2 =的乘积。 兀-">0,即兀2 >y >0o y>0 lim (* + )(J 兀2 + y2 + ] 4- 1) 解: XT O 原式=厂0 (J 对 + )厂 +1 -1)( J 兀~ + + ] + 1)

法2化为一元函数的极限计算。令衣+八]=(,则当 x —0, y —?0 吋,t ―> 1 o 『2 _1 原式=lim --------- = lim(r +1) = 2。 t —I / — ] i ―I 例 4 求 lim r 兀+厂 ,T() 丿 解:法1用夹逼准则。因为2 | xy \< x 2 2 + y 2,所以 2 9 0<

而lim凶=0,从而lim| |=0 XT O 2 XT O厂 + \厂 〉?T O 〉?T O兀十〉 于是lim「1=0 牙-叮兀.+ y 尸0 丿 法2利用无穷小与有界函数的乘积 是无穷小的性质。 因为2|xy|< x2 + y2所以—^― Q +y =lim( AT O 〉?T O 尢y ?x) = 0 例5研究lim^- :护+y 解:取路径y二二一x + kxSke R± ,则lim 小 = [由k是任意非零 F *+y k yTO 丿 的常数,表明原极限不存在。a, 又limx = 0 XT O 〉T() 所以

七年级数学下经典例题不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测试题 1、 如图(2)所示,1l ∥2l ,AB ⊥1l ,∠ABC=130°,那么∠α的度数为( ) A 、60° B 、50° C 、40° D 、30° 2、 适合C B A ∠=∠= ∠3 1 21的△ABC 就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 3、 一个n 边形的内角与等于它外角与的5倍,则边数n 等于( ) A 、24 B 、12 C 、8 D 、6 4、如图(5)BC ⊥ED 于点M,∠A=27°,∠D=20°,则∠B= °,∠ACB= ° 5、已知如图(8),△ABC 中,AB >AC,AD 就是高,AE 就是角平分线,试说明 )(2 1 B C EAD ∠-∠= ∠ 6、如图(9),在四边形ABCD 中,∠A=∠C,BE 平分∠ABC,DF 平分∠ADC,试说明BE ∥DF 。 7、如图,每一个图形都就是由小三角形“△” 拼成的 : …… ⑴ ⑵ ⑶ ⑷ 观察发现,第10个图形中需要 个小三角形,第n 个图形需要 个小三角形。 8、如图(11),BE ∥AO,∠1=∠2,OE ⊥OA 于点O,EH ⊥CO 于点H,那么∠5=∠6,为什么? 9、 若n 为正整数,且72=n x ,则n n x x 2223)(4)3(-的值为( ) A 、833 B 、2891 C 、3283 D 、1225 10、若2=-b a ,1=-c a ,则2 2)()2(a c c b a -+--等于( ) A 、9 B 、10 C 、2 D 、1 11、计算m m 525÷的结果就是( ) A 、5 B 、20 C 、m 5 D 、m 20 ⑶20 10 225.0? ⑷()[]()()5 32 2 32 3 34b a b a b a -?-?- ⑸( )[]()()522 343 225 x x x x -÷-?-÷ 13、若3-=a ,25=b 。则20052005 b a +的末位数就是多少? 14、 多项式b x x ++2 与多项式22 --ax x 的乘积不含2 x 与3 x 项,则 2)3 (2b a --的值就是( ) A 、8- B 、4- C 、0 D 、9 4- 图(5) C D M B E A 图(8)D B C E A 图(9) E B F C D A 图(11) H O C E B A 6 5 4 3 21

高一数学平面向量知识点及典型例题解析

高一数学 第八章 平面向量 第一讲 向量的概念与线性运算 一.【要点精讲】 1.向量的概念 ①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几何表示法AB u u u r ,a ;坐标表示法),(y x j y i x a 。 向量的模(长度),记作|AB u u u r |.即向量的大小,记作|a |。向量不能比较大小,但向量的模可以比较大小. ②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记为0 ,其方向是任意的,规定0r 平行于任何向量。(与0的区别) ③单位向量| a |=1。④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记作a ∥b ⑤相等向量记为b a 。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2211y x y x 2121y y x x 2.向量的运算(1)向量加法: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如图,已知向量a ,b ,在平面内任 取一点A ,作AB u u u r a ,BC u u u r b ,则向量AC 叫做a 与b 的和,记作a+b ,即 a+b AB BC A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特殊情况: a b a b a+b b a a+b (1) 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C B D C B A A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推广至多个向量相加: AB BC CD PQ QR A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L ,但这时必须“首尾相连”。②向量减法: 同一个图中画出 a b a b r r r r 、 要点: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1)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时,两个已知向量是要共始点的,和向量是始点与已知向量的始点重合的那条对角线,而差向量是另一条对角线,方向是从减向量指向被减向量。(2) 三角形法则的特点是“首尾相接”,由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最后一个向量的终点的有向线段就表示这些向量的和;差向量是从减向量的终点指向被减向量的终点.(3)实数与向量的积 3.两个向量共线定理: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 有且只有一个实数 ,使得b =a 。 二.【典例解 析】 题型一: 向量及与向量相关的基本概念概念 例1判断下列各命题是否正确 (1)零向量没有方向 (2)b a 则, (3)单位向量都相等 (4) 向量就是有向线段

初一下册数学经典题型

1. 如果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则称该一元一次方程为该不等式组的关联方程. 例如:方程260x =- 的解为3x= ,不等式组205x x ->????-??-+<-? , 的关联方程是 ;(填序号) (2)若不等式组1144275 x x x ? -?? ?++?<, >-的一个关联方程的根是整数,则这个关联方程可以是 ;(写 出一个即可) (3)若方程21+2x x -=, 1322x x ? ?+=+ ???都是关于x 的不等式组22x x m x m -?? -?<,≤的关联方程,求m 的取值范围.

2.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的点A,给出如下定义:若存在点B(不与点A重合,且直线AB不与坐标轴平行或重合),过点A作直线m∥x轴,过点B作直线n∥y轴,直线m,n相交于点C.当线段AC,BC的长度相等时,称点B为点A的等距点,称三角形ABC的面积为点A的 等距面积. 例如:如图,点A(2,1),点B(5,4),因为AC= BC=3,所以B 为点A的等距点,此时点A的等距面积为9 2. (1)点A的坐标是(0,1),在点B1(-1,0),B2(2,3),B3(-1,-1)中,点A的等距点为. (2)点A的坐标是(-3,1),点A的等距点B在第三象限, ①若点B的坐标是 ? ? ? ? ? 2 1 2 9 ,- - ,求此时点A的等距面积; ② ②若点A的等距面积不小于9 8,求此时点B的横坐标t的取值范围. 备用图

高中数学圆的方程典型例题及详细解答

新课标高中数学圆的方程典型例题 类型一:圆的方程 例1 求过两点)4,1(A 、)2,3(B 且圆心在直线0=y 上的圆的标准方程并判断点)4,2(P 与圆的关系. 分析:欲求圆的标准方程,需求出圆心坐标的圆的半径的大小,而要判断点P 与圆的位置关系,只须看点P 与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若距离大于半径,则点在圆外;若距离等于半径,则点在圆上;若距离小于半径,则点在圆内. 解法一:(待定系数法) 设圆的标准方程为2 2 2 )()(r b y a x =-+-. ∵圆心在0=y 上,故0=b . ∴圆的方程为2 2 2 )(r y a x =+-. 又∵该圆过)4,1(A 、)2,3(B 两点. ∴?????=+-=+-2 22 24)3(16)1(r a r a 解之得:1-=a ,202 =r . 所以所求圆的方程为20)1(2 2 =++y x . 解法二:(直接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因为圆过)4,1(A 、)2,3(B 两点,所以圆心C 必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l 上,又因为 13 12 4-=--= AB k ,故l 的斜率为1,又AB 的中点为)3,2(,故AB 的垂直平分线l 的方程为:23-=-x y 即01=+-y x . 又知圆心在直线0=y 上,故圆心坐标为)0,1(-C ∴半径204)11(2 2= ++==AC r .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20)1(2 2 =++y x . 又点)4,2(P 到圆心)0,1(-C 的距离为 r PC d >=++==254)12(22. ∴点P 在圆外. 说明:本题利用两种方法求解了圆的方程,都围绕着求圆的圆心和半径这两个关键的量,然后根据圆心与定点之间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若将点换成直线又该如何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

(完整版)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2)

数学归纳法(2016.4.21)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Λ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Λ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Λ. 那么当n =k +1时, 11 1 31 21 1++++++k k Λ 1 1 1211 2+++=++

高数典型例题解析

第一章函数及其图形 例1:(). A. {x | x>3} B. {x | x<-2} C. {x |-2< x ≤1} D. {x | x≤1} 注意,单选题的解答,有其技巧和方法,可参考本课件“应试指南”中的文章《高等数学(一)单项选择题的解题策略与技巧》,这里为说明解题相关的知识点,都采用直接法。 例2:函数的定义域为(). 解:由于对数函数lnx的定义域为x>0,同时由分母不能为零知lnx≠0,即x≠1。由根式内要非负可知即要有x>0、x≠1与同时成立,从而其定义域为,即应选C。 例3: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相同函数的是() 解:A中的两个函数是不同的,因为两函数的对应关系不同,当|x|>1时,两函数取得不同的值。 B中的函数是相同的。因为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故应选B。 C中的两个函数是不同的。因为的定义域为x≠-1,而y=x的定义域为(-∞,+∞)。 D中的两个函数也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定义域依次为(-∞,0)∪(0,+∞)和(0,+∞)。例4:设

解:在令t=cosx-1,得 又因为-1≤cosx≤1,所以有-2≤cosx-1≤0,即-2≤t≤0,从而有 。 5: 例 f(2)没有定义。 注意,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要把自变量代到相应区间的表达式中。 例6:函数是()。 A.偶函数 B.有界函数 C.单调函数 D .周期函数 解:由于,可知函数为一个奇函数而不是偶函数,即(A)不正确。 由函数在x=0,1,2点处的值分别为0,1,4/5,可知函数也不是单调函数;该函数显然也不是一个周期函数,因此,只能考虑该函数为有界函数。 事实上,对任意的x,由,可得,从而有。可见,对于任意的x,有 。 因此,所给函数是有界的,即应选择B。 例7:若函数f(x)满足f(x+y)=f(x)+f(y),则f(x)是()。 A.奇函数 B.偶函数 C.非奇非偶函数D.奇偶性不确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各章节典型试题

2018年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练习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没 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 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 与互为邻补角。+ =180°;+ =180°;+ =180°;+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90°时, ⊥ 。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a ⊥b 时,=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一方,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侧,这样 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对内错角:与是内错角;与是内错角。 ???? ? ?????? ??????????? ? ??? ?????? ??????????????????????????? ??平移 命题、定理 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 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 1 3 4 2 a b 图3 a 5 7 8 6 1 3 4 2 b c

数学归纳法典型例习题

欢迎阅读数学归纳法典型例题 一. 教学内容: 高三复习专题:数学归纳法 二. 教学目的 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应用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四. ??? ??? (1 ??? (2()时命题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 ??? 即只 称为数学归纳法,这两步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步不是判断命题的真伪,而是证明命题是否具有传递性,如果没有第一步,而仅有第二步成立,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要点解析】 ?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问题的关键在第二步,即n=k+1时为什么成立,n=k+1时成立是利用假设n=k时成立,根据有关的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等数学结论推证出n=k+1时成立,而不是直接代入,否则n=k+1时也成假设了,命题并没有得到证明。 ??? 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有关的正整数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正整数问题都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学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2、运用数学归纳法时易犯的错误 ??? (1)对项数估算的错误,特别是寻找n=k与n=k+1的关系时,项数发生什么变化被弄错。 ??? (2)没有利用归纳假设:归纳假设是必须要用的,假设是起桥梁作用的,桥梁断了就通不过去了。 ??? (3)关键步骤含糊不清,“假设n=k时结论成立,利用此假设证明n=k+1时结论也成立”,是数学归纳法的关键一步,也是证明问题最重要的环节,对推导的过程要把步骤写完整,注意证明过程的严谨性、规范性。 ? 例1. 时,。 ,右边,左边 时等式成立,即有,则当时,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等式都成立。 的取值是否有关,由到时 (2 到 本题证明时若利用数列求和中的拆项相消法,即 ,则这不是归纳假设,这是套用数学归纳法的一种伪证。 (3)在步骤②的证明过程中,突出了两个凑字,一“凑”假设,二“凑”结论,关键是明确 时证明的目标,充分考虑由到时,命题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初一下册数学经典易错题

初一下册数学经典易错题 一、填空题 1.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立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立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倒数是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2.16的平方根为,,的平方根等于. 3.已知; ,则。 4.已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为3x-5和x-7,则这个正数为. 5. -1的整数部分为;小数部分为;绝对值为;相反数为. 6. 如图,在数轴上,1,的对应点是A、B,A是 线段BC的中点,则点C所表示的数是。 7.已知,OAOC,且AOB:AOC=2:3,则BOC的度数为。 8.如果1=80,2的两边分别与1的两边平行,那么2= 。 9.已知点A(1+m,2m+1)在x轴上,则点A坐标为。 10.已知AB∥x轴,A点的坐标为(3,2),并且AB=5,则B的坐标为. 11.点P(a-2,2a+3)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则a= . 12.将点A(1,-3)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B(a, b),则ab= .新课标第一网 13.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P的坐标为(-1,3),如果将平面直角坐标系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那么平移后点P的坐标为________. 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在y轴上确定一点P,使△A OP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个。 15.点P(a+5,a)不可能在第象限。 16.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P(x,y),满足,则点P在 17.方程在正整数范围内的解是_____ 。 18.已知x=1,y=﹣8是方程mx+y-1=0的解,则m的平方根是。 19.关于x的不等式(a+1)xa+1的解集为x1,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20.如果不等式2x-m0的正整数解有3个,则m的取值范围是。

实用文库汇编之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

*实用文库汇编之数学归纳法(2016.4.21)*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 那么当n =k +1时, 11 1 31 21 1++++++k k 1 1 1211 2+++=++

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经典例题分析

精品文档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经典例题分析 足的x的值中,绝对值不超过11的那些整数之和【例1】满等于。 【分析】要求出那些整数之和,必须求出不等式的绝对值不超过11的整数解,因此我们应该先解不等式. 解:原不等式去分母,得 3(2+x)≥2(2x-1),解得:x≤8. 满足x≤8且绝对值不超过11的整数有0,±1,±2,±3,±4,±5,±6,±7,±8,-9,-10,-11. 这些整数的和为(-9)+(-10)+(-11)=-30. 【例2】如果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3(x+4)=2a+5的解大于关于x的方程 的解,那么(). 【分析】分别解出关于x的两个方程的解(两个解都是关于a的式子),再令第一个方程的解大于第二个方程的解,就可以求出问题的答案. 的解为 2a+5(x+4)=解:关于x的方程3 的方程关于x的解为 D. 由题意得.,解得因此选 ,2+c>2,那么()【例3】 . 如果 A. a-c>a+c B. c-a>c+a C. ac>-ac D. 3a>2a 【分析】已知两个不等式分别是关于a和c的不等式,求得它们的解集后,便 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 由解: 所以a<0. 由2+c>2,得c>0,答案:B 满足不等式S,这四个数中最大数与最小数四个连续整数的和为S,【例4】的平方差等于 . 【分析】由于四个数是连续整数,我们欲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故只须知四数之一就行了,由它们的和满足的不等式就可以求出. 解:设四个连续整数为m-1,m,m+1,m+2,它们的和为S=4m+2.

由, <19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解得7

高中数学函数与方程知识点总结、经典例题及解析、高考真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函数与方程知识点总结、经典例题及解析、高考真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函数与方程 【知识梳理】 1、函数零点的定义 (1)对于函数)(x f y =,我们把方程0)(=x f 的实数根叫做函数)(x f y =的零点。 (2)方程0)(=x f 有实根?函数()y f x =的图像与x 轴有交点?函数()y f x =有零点。因此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有零点,有几个零点,就是判断方程0)(=x f 是否有实数根,有几个实数根。函数零点的求法:解方程0)(=x f ,所得实数根就是()f x 的零点 (3)变号零点与不变号零点 ①若函数()f x 在零点0x 左右两侧的函数值异号,则称该零点为函数()f x 的变号零点。 ②若函数()f x 在零点0x 左右两侧的函数值同号,则称该零点为函数()f x 的不变号零点。 ③若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则0)()(?)(x f y =有2个零点?0)(=x f 有两个不等实根; 0?=?)(x f y =有1个零点?0)(=x f 有两个相等实根; 0?

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精品

【关键字】认识、问题、要点 数学归纳法(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当n =k +1时.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 那么当n =k +1时,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 由①、②可知,原不等式对任意自然数n 都成立. 说明:这里要注意,当n =k +1时,要证的目标是 1211 1 31 21 1+<++++++k k k ,当代入归纳假设后,就是要证明:

1211 2+<++k k k . 认识了这个目标,于是就可朝这个目标证下去,并进行有关的变形,达到这个目标. 题型3.证明数列问题 例3 (x +1)n =a 0+a 1(x -1)+a 2(x -1)2+a 3(x -1)3+…+a n (x -1)n (n ≥2,n ∈N *). (1)当n =5时,求a 0+a 1+a 2+a 3+a 4+a 5的值. (2)设b n = a 22n -3,T n = b 2+b 3+b 4+…+b n .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2时,T n =n (n +1)(n -1)3 . 解: (1)当n =5时, 原等式变为(x +1)5=a 0+a 1(x -1)+a 2(x -1)2+a 3(x -1)3+a 4(x -1)4+a 5(x -1)5 令x =2得a 0+a 1+a 2+a 3+a 4+a 5=35=243. (2)因为(x +1)n =[2+(x -1)]n ,所以a 2=C n 2·2n -2 b n =a 22 n -3=2C n 2=n (n -1)(n ≥2) ①当n =2时.左边=T 2=b 2=2, 右边=2(2+1)(2-1)3 =2,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n =k (k ≥2,k ∈N *)时,等式成立, 即T k =k (k +1)(k -1)3 成立 那么,当n =k +1时, 左边=T k +b k +1=k (k +1)(k -1)3+(k +1)[(k +1)-1]=k (k +1)(k -1)3 +k (k +1) =k (k +1)?? ??k -13+1=k (k +1)(k +2)3 =(k +1)[(k +1)+1][(k +1)-1]3 =右边. 故当n =k +1时,等式成立. 综上①②,当n ≥2时,T n =n (n +1)(n -1)3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