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骨科常见病种及分型

小儿骨科常见病种及分型

小儿骨科常见病种及分型
小儿骨科常见病种及分型

1.先天性上肢畸形

1.1.先天性桡骨缺陷(Ⅰ、Ⅱ、Ⅲ、Ⅳ型)

1.2先天性尺骨发育不良

1.3先天性桡尺近端骨性连接(Ⅰ、Ⅱ、Ⅲ型) 1.4先天性肩关节脱位

1.5先天性肘关节强直

1.6先天性桡骨头脱位

1.7先天性下尺桡关节半脱位

1.8先天性并指

1.9多趾

Venn-Watson分类:A.轴前型多趾;B.轴后型多趾

1.10缺指和裂手

1.11浮动拇指

1.12巨指

1.13短指

1.14先天性指外翻畸形

1.15指骨融合畸形

1.16三节拇指

1.17小指营养不良

1.18手指狭窄性腱鞘炎

1.18.1拇指狭窄性腱鞘炎

1.18.2其他弹响指

2.先天性下肢畸形

2.1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

治疗方法与年龄有关,分为:1.新生儿组(出生~6个月);2.婴儿组(6~18个月);3.幼儿组(18~36个月);4.儿童组(3~8岁);5.青少年组(大于8岁)

2.2发育性髋内翻

1.先天性髋内翻;

2.获得性髋内翻;3.发育性髋内翻

2.3下肢扭转畸形

2.3.1股骨扭转畸形

2.3.2胫骨扭转畸形

2.4胫内翻

1.婴儿型;

2.少年型

2.5先天性盘状半月板

1.Wrisberg韧带型;

2.完全型;3.不完全型

2.6先天性膝关节脱位

先天性髌骨脱位

固定性髌骨脱位习惯性髌骨脱位

婴儿时经常较明显多发生于5~10岁儿童

经常伴有全身症状往往独立发生

伴膝关节屈曲挛缩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

经常产生功能障碍可能易于耐受,仅有轻度功能障碍早期手术纠正可以待患者出现症状再行手术治疗Ⅰ型、Ⅱ型、Ⅲ型

2.7多髌骨畸形

2.8屡发性髌骨脱位

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

2.9先天性婴儿胫骨前弯和胫骨假关节

Boyd分型:

Ⅰ型:前弯的同时有假关节,出生时胫骨就有部分缺如。可有其他先天性畸形。

Ⅱ型:前弯的同时有假关节,出生时胫骨有葫芦状狭窄。在2岁前可有自发性骨折或轻伤引起骨折,统称为高危胫骨。骨呈锥状、圆形和硬化状,髓腔闭塞。此型最为多见,常伴有神经纤维瘤病,预后最坏。在生长期,骨折复发很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骨折次数将减少,至骨骺成熟,骨折也不再发生。

Ⅲ型:在先天性囊肿内发生假关节,一般在胫骨中1/3和下1/3交界处。可先有前弯,随后是骨折。治疗后再发生骨折的机会较Ⅱ型为少。

Ⅳ型:在胫骨中1/3和下1/3交界处有硬化段,并发生假关节。髓腔部分或完全闭塞。在胫骨皮质可发生不全骨折或行军骨折,待折断后,不会再愈合,骨折处增宽而形成假关节。这类骨折预后较好,在骨折成熟不足之前治疗,效果较好。

Ⅴ型:在腓骨发育不良时,胫骨产生假关节,两骨的假关节可同时发生。若病损限于腓骨,预后较好。若病损发展至形成胫骨假关节,则其发展过程类似Ⅱ型。

Ⅵ型:因骨内神经纤维瘤或施万瘤而引起假关节。这极少见。预后取决于骨内病损的侵袭性和治疗。

2.10先天性垂直距骨

2.11先天性胫骨缺如

2.12先天性腓骨缺如

2.13胫骨后内侧成角

2.14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病因学分型:

1.姿势性马蹄足:可能是妊娠晚期宫内体位造成。畸形足的柔韧性好,经连续石膏矫形后多能较快治愈。

2.特发性马蹄足:病因为多因素。呈典型马蹄足表现,中等僵硬度。

3.畸形性马蹄足:常并发多发性关节挛缩症、脊髓发育不良和其他全身性疾病。足畸形非常僵硬,治疗困难。

骨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骨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节儿童肱骨髁上骨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 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

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伸屈时可及异常活动。肿胀严重者,肘后三点触摸不清。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详细记录。早期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由肱动脉被骨折近端前侧皮质压迫绷紧所致。可试行轻柔手法复位,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 【鉴别诊断】 严重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需同肘关节脱位及其他类似损伤相鉴别,如肱骨远端骨骺分离、Milch II型肱骨外髁骨折。

骨科常见疾病护理学常规

第三节、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牵引术 一、保持患者舒适。头部稍抬高,腰部可适当垫软枕,冬季注意保暖。 二、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及患肢肢体活动情况 三、经常检查牵引带是否松散或脱落,防止牵引锤接触地面、牵引绳断裂或滑脱,保持患肢处于正常的牵引体位;牵引重量适度。 四、行皮肤牵引时,注意牵引部位皮肤有无炎症或水疱;检查胶布是否脱落。 五、骨牵引时应保持钉或针眼处的清洁干燥,保持皮肤及床铺的清洁,不要触摸或移动牵引针,每日在牵引针孔处滴75%酒精两次。 六、防止关节强直及肌肉萎缩。教会患者有规律的功能锻炼,如手指、足趾、踝关节及股四头肌运动。 七、防止足下垂。可用托脚板托起。 八、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经常按摩受压部位;鼓励患者深呼吸及用力咳嗽;多饮水,多吃水果和粗纤维食物并指导按摩腹部,增加肠蠕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定时活动肢体,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血栓性静脉炎。 第二节石膏固定术 一、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二、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检查肢端温度、颜色、肿胀、感觉及运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经常检查石膏边缘及骨突处,防止受压。 三、石膏未干时勿搬动、勿按压,石膏完全干固后应按其凸凹的形状垫 好枕头。 四、手术后及有创口的患者,如发现石膏被血或脓液浸透,应及时处理。 五、保持石膏清洁,防止石膏被水、尿、粪便等分泌物浸渍和污染。 六、注意功能锻炼,提醒或指导患者作石膏内固定肢体的等长肌肉收缩运动,情况许可时,鼓励下床活动。 第三节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一、平卧硬板床,垫软褥或气垫床。搬动时固定颈部、腰部,保持脊柱生理曲度,呈轴线翻身。 二、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肢体感觉及四肢肌力、截瘫平面情况。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1、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增加胸壁运动。 2、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鼓励患者每日主动咳嗽、深呼吸,指导有效咳嗽,防止肺部感染。因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困难时,可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小儿骨科常见病种及分型

1.先天性上肢畸形 1.1.先天性桡骨缺陷(Ⅰ、Ⅱ、Ⅲ、Ⅳ型) 1.2先天性尺骨发育不良 1.3先天性桡尺近端骨性连接(Ⅰ、Ⅱ、Ⅲ型)1.4先天性肩关节脱位 1.5先天性肘关节强直 1.6先天性桡骨头脱位 1.7先天性下尺桡关节半脱位 1.8先天性并指 1.9多趾 Venn-Watson分类:A.轴前型多趾;B.轴后型多趾

1.10缺指和裂手 1.11浮动拇指 1.12巨指 1.13短指 1.14先天性指外翻畸形 1.15指骨融合畸形 1.16三节拇指 1.17小指营养不良 1.18手指狭窄性腱鞘炎 1.18.1拇指狭窄性腱鞘炎 1.18.2其他弹响指 2.先天性下肢畸形 2.1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 治疗方法与年龄有关,分为:1.新生儿组(出生~6个月);2.婴儿组(6~18个月);3.幼儿组(18~36个月);4.儿童组(3~8岁);5.青少年组(大于8岁) 2.2发育性髋内翻 1.先天性髋内翻; 2.获得性髋内翻; 3.发育性髋内翻

2.3下肢扭转畸形 2.3.1股骨扭转畸形 2.3.2胫骨扭转畸形 2.4胫内翻 1.婴儿型; 2.少年型 2.5先天性盘状半月板 1.Wrisberg韧带型; 2.完全型; 3.不完全型 2.6先天性膝关节脱位 先天性髌骨脱位 固定性髌骨脱位习惯性髌骨脱位 髌骨向外侧脱位,固定于外侧屈伸膝关节时髌骨脱位,和自动复位婴儿时经常较明显多发生于5~10岁儿童 经常伴有全身症状往往独立发生 伴膝关节屈曲挛缩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 经常产生功能障碍可能易于耐受,仅有轻度功能障碍早期手术纠正可以待患者出现症状再行手术治疗 Ⅰ型、Ⅱ型、Ⅲ型 2.7多髌骨畸形 2.8屡发性髌骨脱位 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 2.9先天性婴儿胫骨前弯和胫骨假关节 Boyd分型: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 2016 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 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 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 L4、L5 或L5、S1 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骨科常见疾病

骨科常见疾病.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骨折(fracture) 一、定义: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破坏所引起的,以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二、分类: (一)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2.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二)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 2.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 (三)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 1.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 3.压缩骨折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星状骨折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髌骨骨折。 5.凹陷骨折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 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未通过全部骨质。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青枝骨折8.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9.骨骺分离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四)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 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

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五)依据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类 1.外伤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六)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 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形骨折、压缩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 粉碎性骨折。 (七)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1.新鲜骨折三周以内的骨折。 2.陈旧性骨折三周以上的骨折。 三、临床表现: 1.骨折的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2.骨折的特有体征 (1)畸形; (2)异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四、骨折治疗原则: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骨科常见疾病

骨科常见疾病疾病种类: 1.手外伤 2.断肢再植 3.肱骨髁上骨折 4.肱骨干骨折 5.尺桡骨骨折 6.股骨颈骨折 7.股骨干骨折 8.髌骨骨折 9.胫腓骨骨干骨折 10.胫骨平台骨折 11.踝部骨折 12.跟骨骨折 13.锁骨骨折 14.肩锁关节脱位 15.肩关节脱位 16.肘关节脱位 17.髋关节脱位 18.足拇外翻 19.腰椎间盘突出症 20.腰椎管狭窄症 21.皮瓣修复术 22.VSD负压吸引术 23.骨科病人的功能锻炼

手外伤 观察要点 1.创口的部位及性质,皮肤缺损范围、程度,肌腱、神经、血管及骨关节损 伤的程度。 2.患手血运情况:是否存在皮肤苍白、批温降低、指腹瘪陷、毛细血管回流 缓慢或消失、皮肤青紫或肿胀等情况。 3.伤口疼痛情况,正确评估疼痛程度。 4.全身情况是否有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皮肤粘膜苍白、湿冷、尿量减少、 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表现,即使补充血容量。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意外致伤,顾虑手术效果,易产生焦虑心理。应给予耐心地开 导,介绍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给予悉心的护理,同时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积极配合治疗。 2.体位平卧位患手高于心脏,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 3.症状护理手部创伤常伴有明显疼痛,剧烈的疼痛会引起血管痉挛,还可 引起情绪、凝血机制等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应及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4.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及患手局部情况,尤其应警惕失血性休克,正确 使用止血带。 术后护理 1.体位平卧位患手高于心脏,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患手尽快消肿, 可减少新生纤维组织生成,防止关节活动受限。 2.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粗纤维饮食。 3.局部保暖应用烤灯距离30-40cm照射局部,保持室温22-25°C,使局 部血管扩张,改善末梢循环。术后3-4日内持续照射。以后可于清晨、夜间气温较低时照射,术后1周即可停用。 4.用药护理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正确使用解痉、抗凝药物,以降低红细 胞之间的凝集作用和对血管壁的附着作用,并可增加血容量,减低血液粘 稠度,利于血液流通及伤口愈合;用药过程中,需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5.功能锻炼一般可于术后3-4周开始主动练习法,主动屈曲伸直各关节, 减少肌腱粘连。被动活动开始的时间要以手术缝合方式、愈合是否牢骨而 定。术后5周内不做与肌腱活动方向相反的被动或牵拉肌腱活动。

骨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指南2017

骨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指南 第一节儿童肱骨髁上骨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 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

2018年骨科常见病护理计划

一股骨颈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潜在并发症:骨折移位 2、躯体活动障碍与骨折、牵引或石膏固定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骨折、软组织损伤或长期卧床有关【护理措施】 1、保持适当的体位,防止骨折移位 (1)患肢制动、矫正鞋固定:患肢制动,卧床时两腿之间放一枕头,使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可穿防旋矫正鞋固定,防止髋关节外旋或脱位;通过下肢支架、皮牵引固定保持患肢于合适位置。 (2)卧硬板床:卧硬板床休息,经医师许可后患侧卧位;更换体位时,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或髋部屈曲,防止骨折移位。 (3)正确搬运病人:尽量避免搬运或移动病人,必须搬运移动时,注意将髋关节与患肢整个托起,防止关节脱位或骨折断端造成新的损伤。 2、指导病人正确活动 (1)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指导病人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距小腿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每天多次,每次5~20分钟,以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肌萎缩和关节僵硬。锻炼前后注意评估患肢的感觉、运动、温度、色泽及有无疼痛和水肿。 (2)指导病人进行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全范围关节活动和功能锻炼。(3)髋关节功能锻炼: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周后,帮助病人坐在床边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幅度和力量逐渐加大;指导病人借助床栏更换体位。 (4)转移和行走训练:评估病人是否需要辅助器械完成日常生活,指导病人坐起、移到轮椅上和行走的方法。非手术治疗的病人8周后可逐渐在床上坐起,坐起时双腿不能交叉盘腿,3个月后可逐渐使用拐杖,患肢在不负重情况下练习行走,6个月后弃拐行走。行人工全髋

关节置换术的病人,2~3周时允许下床后,指导病人在有人陪伴下正确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行走;骨折完全愈合后患肢方可持重。 3、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1)便器:病人卧床期间使用适宜于卧床病人的特制便器。 (2)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和平整。 (3)定时协助病人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和皮肤护理。 二股骨粗隆间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有发生髋内翻畸形的危险与保持正确体位有关 2、功能锻炼不积极与疼痛及对疾病认识不足有关 3、潜在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护理措施】 1、保持正确体位 (1)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如患肢内收,可发生髋内翻畸形。(2)去除牵引后仍要保持患肢外展,平卧时两大腿间放一枕头,侧卧时不能卧于健侧。 2、指导病人正确的功能锻炼 (1)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之能够克服困难主动进行锻炼。(2)掌握正确的锻炼时机和方法。患肢主要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被动活动和踝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 (3)锻炼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3、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保持床铺柔软、清洁、干燥、平整,定时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经常用温水擦身,以防压疮发生。 (2)鼓励病人扩胸、深呼吸、咳嗽以锻炼肺功能。保持口腔卫生,室

骨科常见疾病名称

1.锁骨骨折 2.肩锁关节脱位 3.肩关节脱位 4.肱骨外科颈骨折 5.肱骨干骨折 6.肱骨髁上骨折 7.肘关节脱位 8.前臂双骨折 9.桡骨下端骨折 10.手外伤 11.断指再植 12.髋关节脱位 13.股骨颈骨折 14.股骨转子间骨折 15.股骨干骨折 16.髌骨骨折 17.髌骨脱位 18.膝关节韧带损伤 19.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20.胫骨平台骨折 21.胫腓骨骨折 22.踝部骨折 23.踝部扭伤 24.跟腱断裂 25.跟骨骨折 26.跖骨骨折 27.趾骨骨折 28.颞下颌关节脱位 29.脊柱骨折

30.脊髓损伤 31.骨盆骨折 32.周围神经损伤 33.上肢神经损伤 34.下肢神经损伤 35.腰肌劳损 36.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37.滑囊炎 38.狭窄性腱鞘炎 39.腱鞘囊肿 40.肱骨外上髁炎 41.肩关节周围炎 42.疲劳骨折 43.月骨无菌性坏死 44.髌骨软化症 45.胫骨结节骨软骨病 46.股骨头骨软骨病 47.椎体骨软骨病 48.腕管综合征 49.肘管综合征 50.旋后肌综合征 51.梨状肌综合征 52.脊柱骨折和脱位 53.脊柱椎弓崩裂 54.脊椎滑脱 55.椎间盘突出 56.腰扭伤 57.腰背筋膜脂肪疝 58.腰肌劳损

59.腰3横突综合征 60.臀上皮神经炎 61.椎管陈旧性骨折脱位 62.椎管畸形 63.硬脊膜囊肿 64.脊柱结核 65.脊柱骨髓炎 66.强直性脊柱炎 67.类风湿性关节炎 68.软组织纤维质炎 69.软组织筋膜炎 70.血管炎 71.神经炎 72.蛛网膜炎 73.硬膜外感染 74.脊髓炎 75.神经根炎 76.腰椎骨关节炎 77.小关节紊乱 78.骨质疏松症 79.椎体后缘骨赘 80.椎管狭窄 81.黄韧带增厚 82.脊柱裂 83.先天性脊柱侧弯 84.退变性脊柱侧弯 85.移行椎 86.水平骶椎 87.脊肌瘫痪性侧弯

试谈创伤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创伤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闭合性骨折 【诊断要点】 1. 病史:外伤史。 2. 体征:具有骨折专有体征:异常活动、局部畸形、骨摩擦音(感)等。 3. X线照片。 【治疗原则】 1. 凡疑有骨折者,一律按骨折处理。 2.有休克者须先抗休克;有内脏损伤者,先处理内脏损伤,然后再处理骨折。3. 疼痛剧烈,可给予镇痛药物。 4.在恰当的麻醉下,早期手法复位。复位时要按X线片所示纠正骨折移位,动作要轻柔。 5. 不稳定型骨折,应用牵引术或切开复位。 6.切开复位时机按具体情况决定。局部肿胀严重、伤后超过48小时者,可消肿后手术。 7. 四肢长骨干骨折复位后,应用石膏或夹板固定。 8. 复位后及时进行X线正侧位摄片或透视,复查治疗效果。 9. 早期指导病人作主动性功能锻炼。 10.骨折应固定到临床愈合为止,一般时间是:锁骨4~8周,肱骨干5~6周,尺桡骨干6~ 8周,股骨7~9周,胫腓骨8~10周。颈椎4~6周,胸椎6~8周, 腰椎10~12周。11.去除外固定前,必须摄X线片,确定骨折愈合为止。 小夹板固定术 【适应证】 1.四肢闭合性骨折,但骨折不稳定型者,应配合应用皮牵引或骨牵引。 2.四肢开放性骨折已进行内固定者,如股骨髓内针固定后。 【注意事项】 1. 所选择夹板长短、宽窄应当合适。太宽不能固定牢靠,太窄容易引起皮肤坏死。夹板应占 肢体周径五分之四。 2. 应合理放置固定垫,并且位置要准确。 3. 应用夹板前应准确判断病人神经、血管等损伤情况,以利于观察。 4. 缚带要松紧合适,要求缚后所打的结可以上下移动1厘米。 5.有计划指导病人作功能锻炼,并嘱病人随时复诊。

石膏绷带固定 【包扎前准备】 1.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 色笔。 2.患者的准备: (1)向病者及家属交待包扎注意事项及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用肥皂水洗净患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固定时注意事项】 1. 先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用器械固定或专人扶持,并保持该位置直至石膏包扎完毕、硬化定 型为止。扶持石膏时应用手掌,禁用手指。 2. 缠绕石膏时要按一定方向沿肢体表面滚动,切忌用力抽拉绷带,并随时用手抹平,使各层 相互粘合。 3. 在关节部位应用石膏条加厚加固,搬动时要防止石膏折断,过床后要用枕头或沙袋垫平。 4. 石膏包扎后应注明日期及诊断。 5. 石膏未干固以前,注意凸出部勿受压,以免凹陷压迫皮肤,引起压迫性溃疡。 6. 为加速石膏凝固,可在温水中加放少许食盐,天气潮湿可用电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 7.石膏固定应包括骨折部位的远近端二个关节。肢体应露出指(趾)端以便于观察。 8. 术后应密切观察,尤其最初六个小时。如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切开或拆除石膏: (1) 肢体明显肿胀或剧痛。 (2) 肢体有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 (3) 不明原因的高热。 9. 石膏松动、变软失效,应及时更换。 10.应鼓励患者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固定部位的肌肉应作主动收缩、舒张的锻炼,以促进血 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锁骨骨折 【病史采集】 1.及时完成病史的采集,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内容应包括受伤的时间、机制、部位及伤后处理的经过。 【检查】 1. 接诊后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 2.尤其注意是否合并血气胸;锐利伤还应注意臂丛神经损伤及锁骨下血管的损伤。 3. 应摄锁骨X线片,如果体检怀疑胸腔损伤,应摄胸部X线片以利确诊。4.拟手术的病人行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 【诊断】

骨科常见疾病名称

. 1.锁骨骨折 2.肩锁关节脱位 3.肩关节脱位 4.肱骨外科颈骨折 5.肱骨干骨折 6.肱骨髁上骨折 7.肘关节脱位 8.前臂双骨折 9.桡骨下端骨折 10.手外伤 11.断指再植 12.髋关节脱位 13.股骨颈骨折 14.股骨转子间骨折 15.股骨干骨折 16.髌骨骨折 17.髌骨脱位 18.膝关节韧带损伤 19.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20.胫骨平台骨折 21.胫腓骨骨折 22.踝部骨折 23.踝部扭伤 24.跟腱断裂 25.跟骨骨折 26.跖骨骨折 27.趾骨骨折 28.颞下颌关节脱位 29.脊柱骨折

. 30.脊髓损伤 31.骨盆骨折 32.周围神经损伤 33.上肢神经损伤 34.下肢神经损伤 35.腰肌劳损 36.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37.滑囊炎 38.狭窄性腱鞘炎 39.腱鞘囊肿 40.肱骨外上髁炎 41.肩关节周围炎 42.疲劳骨折 43.月骨无菌性坏死 44.髌骨软化症 45.胫骨结节骨软骨病 46.股骨头骨软骨病 47.椎体骨软骨病 48.腕管综合征 49.肘管综合征 50.旋后肌综合征 51.梨状肌综合征 52.脊柱骨折和脱位 53.脊柱椎弓崩裂 54.脊椎滑脱 55.椎间盘突出 56.腰扭伤 57.腰背筋膜脂肪疝 58.腰肌劳损

. 59.腰3横突综合征 60.臀上皮神经炎 61.椎管陈旧性骨折脱位 62.椎管畸形 63.硬脊膜囊肿 64.脊柱结核 65.脊柱骨髓炎 66.强直性脊柱炎 67.类风湿性关节炎 68.软组织纤维质炎 69.软组织筋膜炎 70.血管炎 71.神经炎 72.蛛网膜炎 73.硬膜外感染 74.脊髓炎 75.神经根炎 76.腰椎骨关节炎 77.小关节紊乱 78.骨质疏松症 79.椎体后缘骨赘 80.椎管狭窄 81.黄韧带增厚 82.脊柱裂 83.先天性脊柱侧弯 84.退变性脊柱侧弯 85.移行椎 86.水平骶椎 87.脊肌瘫痪性侧弯

骨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流程

一、锁骨骨折护理常规 一、疾病概述 锁骨骨折多发生于锁骨外、中1/3交界外,就是常见得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得6%,患者多为儿童与青状年。间接与直接暴力均可引起锁骨骨折,但间接暴力较多,直接外力,如从前方打击、撞击锁骨,或摔倒时肩部直接着地,均可造成锁骨骨折。摔倒时手掌着地,外力通过前臂、上臂传导至肩,再传至锁骨,遭受间接外力与剪切应力也可造成骨折。 二、一般护理 (一)按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受伤得原因、时间;受伤得姿势;外力得方式、性质;骨折得轻重程度;有无疼痛,疼痛得部位、程度及性质。 (三)给予易消化、高蛋白质、含维生素及纤维素食物。 (四)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量镇痛剂,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五)做好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 三、专科护理 (一)体位护理 局部制动固定后,取半卧位或平卧位,避免侧卧位,以防外固定松动。卧位休息时应去枕仰平卧于硬板床上,两肩胛间垫一窄枕以使两肩后伸、外展,维持良好得复位位置。复位后,站立时保持挺胸提肩;坐或行走时,用前臂吊带悬吊患侧上肢屈肘成90度直角,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疼痛,减轻肿胀。局部未加固定得病人,应嘱其不可随便更换卧位。 (二)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以及伤口渗血情况。 2、注意观察上肢皮肤颜色就是否有发白或青紫,有麻木感,就是否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果有以上症状,表示有腋部神经血管受压,应指导患者双手叉腰,使双肩尽量外展,后伸,如症状没有缓解,立即报告值班医生调整固定得松紧度,直至症状解除为止。 (三)功能锻炼 1、向病人解释功能锻炼得目得就是促进气血运行,防止患肢肿胀,避免肩关节僵凝,以取得病 人配合。 2、正确适时指导病人功能锻炼。 ①骨折早期整复固定1—2周。可以练习手部及腕、肘关节得各种活动。如:“抓空

骨科常见疾病名称

1锁骨骨折 2?肩锁关节脱位 3.肩关节脱位 4.肱骨外科颈骨折 5.肱骨干骨折 6.肱骨髁上骨折 7.肘关节脱位 8.前臂双骨折 9.桡骨下端骨折 10.手外伤 11.断指再植 12.髋关节脱位 13.股骨颈骨折 14.股骨转子间骨折 15.股骨干骨折 16.髌骨骨折 17.髌骨脱位 18.膝关节韧带损伤 19.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20.胫骨平台骨折 21.胫腓骨骨折 22.踝部骨折 23.踝部扭伤 24.跟腱断裂 25.跟骨骨折 26.跖骨骨折 27.趾骨骨折 28.颞下颌关节脱位

29.脊柱骨折 30 ?脊髓损伤 31.骨盆骨折 32.周围神经损伤 33.上肢神经损伤 34.下肢神经损伤 35.腰肌劳损 36.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37.滑囊炎 38.狭窄性腱鞘炎 39.腱鞘囊肿 40.肱骨外上髁炎41?肩关节周围炎 42.疲劳骨折 43.月骨无菌性坏死 44.髌骨软化症 45.胫骨结节骨软骨病 46.股骨头骨软骨病 47.椎体骨软骨病 48.腕管综合征 49.肘管综合征 50.旋后肌综合征 51.梨状肌综合征 52.脊柱骨折和脱位 53.脊柱椎弓崩裂 54.脊椎滑脱 55.椎间盘突出 56.腰扭伤

57.腰背筋膜脂肪疝 58.腰肌劳损

59 ?腰3横突综合征 60.臀上皮神经炎 61 ?椎管陈旧性骨折脱位 62.椎管畸形 63.硬脊膜囊肿 64.脊柱结核 65.脊柱骨髓炎 66.强直性脊柱炎 67.类风湿性关节炎 68.软组织纤维质炎 69.软组织筋膜炎 70.血管炎 71.神经炎 72.蛛网膜炎 73.硬膜外感染 74.脊髓炎 75.神经根炎 76.腰椎骨关节炎 77.小关节紊乱 78.骨质疏松症 79.椎体后缘骨赘 80.椎管狭窄 81.黄韧带增厚 82.脊柱裂 83.先天性脊柱侧弯 84.退变性脊柱侧弯 85.移行椎

骨伤科常见病和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8) 一、病名 (8) 二、诊断 (8) (一)疾病诊断 (8) (二)证候诊断 (8)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9) 三、治疗方案 (9)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9) (二)手术治疗 (11) (三)药物治疗 (11) (四)康复治疗 (12) (五)护理 (12)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2) 五、疗效评价 (13) (一)评价标准 (13) (二)评价方法 (13)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骨科常见病护理计划

股骨颈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 问题】 1、潜在并发症:骨折移位 2、躯体活动障碍与骨折、牵引或石膏固定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骨折、软组织损伤或长期卧床有关【护理措施】 1、保持适当的体位,防止骨折移位 (1)患肢制动、矫正鞋固定:患肢制动,卧床时两腿之间放一枕头,使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可穿防旋矫正鞋固定,防止髋关节外旋或脱位;通过下肢支架、皮牵引固定保持患肢于合适位置。 (2)卧硬板床:卧硬板床休息,经医师许可后患侧卧位;更换体位时,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或髋部屈曲,防止骨折移位。 (3)正确搬运病人:尽量避免搬运或移动病人,必须搬运移动时,注意将髋关节与患肢整个托起,防止关节脱位或骨折断端造成新的损伤。 2、指导病人正确活动 (1)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指导病人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距小腿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每天多次,每次5?20分钟,以防 止下肢深静脉栓塞、肌萎缩和关节僵硬。锻炼前后注意评估患肢的感觉、运动、温度、色泽及有无疼痛和水肿。 (2)指导病人进行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全范围关节活动和功能锻炼。 (3)髋关节功能锻炼: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 周后,帮助病人坐在 床边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幅度和力量逐渐加大;指导病人借助床栏更换体位。 (4)转移和行走训练:评估病人是否需要辅助器械完成日常生活,指导病人坐起、移到轮椅上和行走的方法。非手术治疗的病人8 周后可逐渐在床上坐起,坐起时双腿不能交叉盘腿, 3 个月后可逐渐使用拐杖,患肢在不负重情况下练习行走,6 个月后弃拐行走。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2?3 周时允许下床后,指导病人在有人陪伴下正确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行走;

骨科常见疾病治疗简介

第十四章骨科疾病 第一节肌肉扭伤 【概述】肌肉扭伤多见于肌肉骤然收缩时,少数肌纤维与肌纤维膜破裂,局部发生出血、炎性渗出、水肿等改变。 【诊断要点】好发于青壮年,有外伤史,主要症状为疼痛、活动受限,查体可以发现肌肉痉挛、局限性压痛、功能障碍。 【药物治疗】 1.受伤后应制动、冷敷。 2.镇痛药物双氯芬~(25mg,一日3次)、布洛芬(O.2g,一日3次)、吲哚美辛(50mg,一日1次,直肠给药)、洛索洛芬(60毫克,1日3次)、萘普生(,首次0.5g,以后必要时每6~8 小时一次,一次0.25g)、去痛片(索米痛,一次1—2片,一日1—3次)、曲马多(口服,一次50~100mg,必要时可重复。日剂量不超过400mg)、氨酚双氢可待因(每4-6小时1-2片,每次不得超过2片,每日最大剂量为8片)等。 3.局部封闭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加泼尼松龙。 4. 中药治疗,舒筋活血,消淤止痛。跌打丸(一次1丸,一日2次。规格3g)、三七伤药颗粒(胶囊、片,一次3粒,一日3次,规格0.25g)、正红花油外用等。 第二节肩关节周围炎 【概述】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临床特点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多伴有关节周围肌肉萎缩。 【诊断要点】 1.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起病缓慢。 3.肩部疼痛,夜间明显,活动受限,逐渐加重。 4.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外展、内外旋活动受限明显。 5.肩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压痛广泛。 6.x线检查可发现肩关节骨质疏松,无骨质破坏。 【药物治疗】 1.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25mg,一日3次)、布洛芬(O.2g,一日3次)、吲哚美辛(50mg,一日1次,直肠给药)、洛索洛芬(60毫克,1日3次)、萘普生(,首次0.5g,以后必要时每6~8 小时一次,一次0.25g)、去痛片(索米痛,一次1—2片,一日1—3次)、曲马多(口服,一次50~100mg,必要时可重复。日剂量不超过400mg)、氨酚双氢可待因(每4-6小时1-2片,每次不得超过2片,每日最大剂量为8片)等。 2.局部有明显局限压痛者可以封闭治疗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加泼尼松龙。 3.功能锻炼急性期后,逐渐开始肩关节主动活动,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4.物理治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骨科常见疾病名称

1.锁骨骨折 2.肩锁关节脱位3.肩关节脱位 4.肱骨外科颈骨折5.肱骨干骨折 6.肱骨髁上骨折7.肘关节脱位 8.前臂双骨折 9.桡骨下端骨折10.手外伤 11.断指再植 12.髋关节脱位13.股骨颈骨折14.股骨转子间骨折15.股骨干骨折16.髌骨骨折 17.髌骨脱位 18.膝关节韧带损伤19.膝关节半月板损伤20.胫骨平台骨折21.胫腓骨骨折22.踝部骨折 23.踝部扭伤 24.跟腱断裂 25.跟骨骨折 26.跖骨骨折 27.趾骨骨折 28.颞下颌关节脱位29.脊柱骨折

30.脊髓损伤 31.骨盆骨折 32.周围神经损伤33.上肢神经损伤34.下肢神经损伤35.腰肌劳损 36.棘上棘间韧带损伤37.滑囊炎 38.狭窄性腱鞘炎39.腱鞘囊肿 40.肱骨外上髁炎41.肩关节周围炎42.疲劳骨折 43.月骨无菌性坏死44.髌骨软化症45.胫骨结节骨软骨病46.股骨头骨软骨病47.椎体骨软骨病48.腕管综合征49.肘管综合征50.旋后肌综合征51.梨状肌综合征52.脊柱骨折和脱位53.脊柱椎弓崩裂54.脊椎滑脱 55.椎间盘突出56.腰扭伤 57.腰背筋膜脂肪疝58.腰肌劳损

59.腰3横突综合征60.臀上皮神经炎61.椎管陈旧性骨折脱位62.椎管畸形 63.硬脊膜囊肿 64.脊柱结核 65.脊柱骨髓炎 66.强直性脊柱炎67.类风湿性关节炎68.软组织纤维质炎69.软组织筋膜炎70.血管炎 71.神经炎 72.蛛网膜炎 73.硬膜外感染 74.脊髓炎 75.神经根炎 76.腰椎骨关节炎77.小关节紊乱 78.骨质疏松症 79.椎体后缘骨赘80.椎管狭窄 81.黄韧带增厚 82.脊柱裂 83.先天性脊柱侧弯84.退变性脊柱侧弯85.移行椎 86.水平骶椎 87.脊肌瘫痪性侧弯

创伤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标准

创伤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 闭合性骨折 【诊断要点】 1. 病史:外伤史。 2. 体征:具有骨折专有体征:异常活动、局部畸形、骨摩擦音(感)等。 3. X线照片。 【治疗原则】 1. 凡疑有骨折者,一律按骨折处理。 2. 有休克者须先抗休克;有脏损伤者,先处理脏损伤,然后再处理骨折。 3. 疼痛剧烈,可给予镇痛药物。 4. 在恰当的麻醉下,早期手法复位。复位时要按X线片所示纠正骨折移位,动作要轻柔。 5. 不稳定型骨折,应用牵引术或切开复位。 6. 切开复位时机按具体情况决定。局部肿胀严重、伤后超过48小时者,可消肿后手术。 7. 四肢长骨干骨折复位后,应用石膏或夹板固定。 8. 复位后及时进行X线正侧位摄片或透视,复查治疗效果。 9. 早期指导病人作主动性功能锻炼。 10. 骨折应固定到临床愈合为止,一般时间是:锁骨4~8周,肱骨干5~6周,尺桡骨干6~ 8周,股骨7~9周,胫腓骨8~10周。颈椎4~6周,胸椎6~8周,腰椎10~12周。 11. 去除外固定前,必须摄X线片,确定骨折愈合为止。 小夹板固定术 【适应证】 1. 四肢闭合性骨折,但骨折不稳定型者,应配合应用皮牵引或骨牵引。 2. 四肢开放性骨折已进行固定者,如股骨髓针固定后。 【注意事项】 1. 所选择夹板长短、宽窄应当合适。太宽不能固定牢靠,太窄容易引起皮肤坏死。夹板应占 肢体周径五分之四。 2. 应合理放置固定垫,并且位置要准确。 3. 应用夹板前应准确判断病人神经、血管等损伤情况,以利于观察。 4. 缚带要松紧合适,要求缚后所打的结可以上下移动1厘米。 5. 有计划指导病人作功能锻炼,并嘱病人随时复诊。 石膏绷带固定 【包扎前准备】 1. 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 色笔。 2.患者的准备:

十大骨科疾病

常见骨科疾病的诊断 颈椎病 系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管等组织,并引起症状或体征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 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 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 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 头晕头痛、上肢麻木、、严重者双 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 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多发 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分型: (1) 神经根型: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骨质增生的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常表现为一侧上肢节段的运动障碍或感觉麻木。 (2) 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颈椎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和缺血,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者。有的以上肢开始发病,向下肢发展;有的以下肢开始发病,向上肢发展。主要 颈椎间盘突出图例 表现为走路不稳、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难等。

(3) 椎动脉型:由于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者,常 伴有头晕、黑朦等症状,与颈部旋转有关。 (4) 交感神经型: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状者,临床上比较少见,而且常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混杂在一起,难以鉴别。 (5) 其他型:指食管压迫型,吞咽有异物感,临床上非常罕见。 好发群体: 1、长时间低头看书、坐办公 室人员:长期保持头颈部处于单一 姿势位置,导致局部过度活动,损 伤局部椎间盘、韧带等,易发生颈 椎病。 2、头颈部外伤人员:头颈部 外伤并不直接引起颈椎病,但却往往是颈椎病产生症状的加重因素,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造成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外加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甚至瘫痪发生。在不适当的颈部按摩也常有瘫痪发生的报道。 3、不良姿势: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等;卧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 4、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也是发病基础。颈椎中

骨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修订版)[精.选]

骨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117.股骨颈骨折 上转指南 经X 线摄片确诊为Garden分型Ⅱ-Ⅳ级的股骨颈骨折病人。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Garden分型Ⅰ型,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18.股骨粗隆间骨折 上转指南 经X 线摄片确诊为Evans分型Ⅱ-Ⅳ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不稳定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者,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Evans分型Ⅰ型,骨折稳定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患肢伤前不能行走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19.股骨远端骨折 上转指南 经X线拍片发现股骨远段骨折(股骨远段7cm以内)Seinsheimer 分型Ⅱ-Ⅳ型,需手术治疗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 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Seinsheimer分型Ⅰ型,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或经手术治疗,伤口愈合好,骨折固定可靠,需住院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20.胫骨平台骨折 上转指南

经X线拍片发现粉碎性的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移位超过2-3mm,或者伴有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需手术治疗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 下转指南 胫骨平台骨折,单纯的线性骨折,无移位,或经手术治疗,伤口愈合好,骨折固定可靠,需住院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21.踝关节骨折 上转指南 踝关节损伤,经X 线摄片发现踝关节有骨折,双踝或三踝骨折,踝关节不稳定,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踝关节损伤,经X 线摄片等检查,发现无骨折或单纯的内踝或外踝骨折,无移位,仅需石膏固定,或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内固定可靠,需要进一步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22.跟骨骨折 上转指南 经X 线摄片发现跟骨骨折,Ganders分型Ⅱ-Ⅳ型,骨折移位明显,波及跟距关节面,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 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经X 线摄片等检查,发现无骨折或骨折无移位,关节面平整,仅需石膏固定, 或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内固定可靠,需要进一步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23.拇外翻 上转指南 经X踇线摄片及测量发现中、重度外翻畸形,疼痛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