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高中学生阅读基本能力的探讨

关于高中学生阅读基本能力的探讨

关于高中学生阅读基本能力的探讨
关于高中学生阅读基本能力的探讨

关于高中学生阅读基本能力的探讨

黎松龄

教育应以发展能力为目的,这一点已被大家所公认,但一涉及到具体问题却又常常说不清楚。仅就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阅读能力而言,什么叫阅读能力?其构成因素和发展规律是什么?不同学段需培养和可展的能力有哪些?这些问题尚未有一明确的说法。

从目前的阅读教学来看,主要还是依赖教师的个人经验,由于缺少适用于各类教学群体能力水平的衡量标准,使得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只得随考试而起伏不定,这也是造成应试教育的原因之一。阅读理论的研究虽门类繁多,但基本上仍是以认识论原理为基础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模式。各类理论固然从某个角度反映了阅读或阅读能力的某些特征,但对于具体的阅读教学来说则显衣帽过大,缺少可操作性。语修逻文的分解在操作上虽具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阅读理解面对的往往并非是静态、稳定的语言符号,而多为个体使用的、具有可变性和流动性特点的言语整体。它常使语修逻文的分解变得繁复而难以把握,许多时候也并不适用于母语学习中的阅读实际。

于是在教学中我们便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在经历了九年多的语文课学习之后,阅读理解反而成了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最为疑惑费解的难点。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点至关重要,即没有一个适用于高中阶段阅读能力培养和衡量的目标标准。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了解高中学生在一般阅读中有哪些能力是必须具备而尚存不足且又是能够通过训练加以培养的,以此作为高中学生阅读基本能力的目标定位。这种“基本能力”不同于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文本类型等所作的分解,也不同于从阅读过程的各个环节所需能力的提取,更不同于“三步”、“五步”之类的读书方法,而是既普遍适用于各类阅读,又是在高中学生一般拥有的背景知识条件下便可完成的,对文字信息的加工、汲取的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对书面语言的认知这一起点和归宿的阅读能力的“基本功”。

因此,在设计调查试卷中,对文本所用的语言符号类型,较多选用的是具有概括性、确定性的科学语言,同时也有部分形象性、个体性乃至模糊性的文学语言,并适当兼顾实用性语言。这样设计除了基于平时对学生阅读情况的一般了解,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不同类型的语言符号的读解,找出普遍适合于各类阅读的能力。而在尽量排除那些需借助专门背景知识才能完

成的信息加工、汲取的前提下,较多选用科学语言,则是因为这类语言的阅读理解更能反映出阅读所需的基本功。

例如第28题,文本选用的是《继承法》中的一句:“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财产。”其语言类型主要是由概念、判断等构成的科学语言。这种明码语言因其明确性而不许有不同的解释,故而题目设计为选择不符合(继承法)规定的一项陈述,便于了解学生阅读的基本功。测试结果,该题通过率为0.783,区分度为0.504,证明在研究高中学生言语理解基本能力上确有分析价值。

再如第27题。

诗人这样表达过他的观念:“我长大在古诗词的山水里,我们的太阳也是太古老了,没有气流的激变,没有山海的倒转,人在单调疲倦中死去。”对此他禁不住要喊一声“突

进!”

这是一段典型的诗化的文学语言。它运用喻指、象征等,具有明显的意象化,同时又具有较明确的信息指向性。选项的设计,前三项是对“传统”弊端的不同陈述,D项则在“传统”的封闭性与“突进”间的关系上设题。虽是文学语言,但测试的并非是需较高能力的评价、鉴赏,故其0.593的通过率

和0.373的区分度反映的是学生对这类语言理解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进一步研究这类与其他类语言在阅读理解能力构成上的共同因素。

38题的文本采用的是实用型语言。“克林顿终于承认他与白宫前女实习生莱温斯基有过‘不适当的关系’。那个为这件事调查近一年之久的好事的检察官司塔尔,耗费了纳税人4000万美元。但民意测验表明,克林顿的家庭,特别是第一夫人希拉里,正在赢得同情。现在,司塔尔已准备好了厚厚一摞材料,准备到国会去弹劾克林顿。”这段语言较少变形,是一种日常最多接触的实用性语言,考测对其主要意思的理解,可更逼近观测学生阅读理解的一般实际,从而为研究“基本能力”所具普遍性提供实据。该题通过率和区分度分别为0.519和0.317,与预估情况基本吻合。

调查中除了在文本语言类型的选择上注意基本能力的普遍性外,还注重了基本能力的适用性。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阅读的难点主要在遵循文本信息或意义所具有的一定的指向性,完成对文本潜在信息的理解。而文本潜在信息又具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较为清晰的确指信息,一是相对模糊的模糊信息。但不论是确指还是模糊,都必须忠实于文本,以其指向性进行客观判断,而不可脱离文本所圈定的框架,作想入非非的理解。这便是阅读基本能力所具有的适用性。

以第41题为例,要求学生对城头山古城的有关陈述进行分辨,找出不合文本意思的一项,四个选项在考查上就兼顾了信息显示的两种不同倾向。A项与C项是试掘时间和史前期概念的确认,是需推算或对原文语句在理解基础上重组的潜在信息,但相对较为明晰。B项与D项所显示的信息相对较为模糊,需于词语的珠帘间去寻找隐约闪烁的潜在信息。该题虽然通过率只有0.29,但区分度较好,达到0.30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这类潜在信息的理解水平。

对高中学生言语理解能力进行抽样调查不仅是为了说明“基本能力”的普遍性与适用性,更是为了在一定质与量的基础上将这一基本能力破解,找出普遍适用的阅读基本能力的构成要素。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哪种层次上的认知加工,其共有因素都离不开对言语符号的确切认定和对其所负载信息的加工汲取。我们将前者称为“确认”,后者称为“整合”。这两种能力既是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也是造成学生阅读理解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

以第17题为例,文本选自高中第五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原文第一自然段,谈的是小说的起源。在考查对该段文意的理解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选项:“神话传说是中国小说的实源,寓言等是虚源。”对此项的判断只需将原文中“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一句的“其实源”

进行正确的切分和认定,这是一个较为单纯且难度不高的确认问题,但正是这一基本的确认却有近两成的学生出现了错误。

再如第25题,文本仍选自课内,是高中第二册《眼睛与仿生学》的第一自然段,考查的仍是文意的理解。其中有些选项主要通过确认便可完成,有些则是对段中三个语句信息的重组和再度编码。调查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B项“作为感觉器官,人眼的重要性并不只在于获得的信息最多”不合文意。显然,在完成各句言语信息的加工汲取中,这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应有的偏差,即整合出现了问题。

以课内选文来测试,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因语料较为熟悉,故其阅读理解反映出的问题也就更加具有典型性。学生确认或整合能力不足,是造成言语认知障碍、出现理解性错误的重要原因,也正是阅读能力训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当然,这两种能力要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和依存关系。确认中不能没有整合,尤其当需确认的言语的符号相对陌生或非固定的语义含义时,就需借助上下语义的整合来完成确认;整合也不能脱离确认,没有确认的整合是无法进行的。之所以要把整合与确认作为阅读基本能力的两个要素,主要是因为在完成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对能力的要求会出现不同的倾向,有时侧重确认,有时侧重整合。但分也好,合也

罢,它们都是阅读理解所需的基本能力,是目前高中学生尚存不足但可以训练的应备的基本功。

仍以第28题为例,D项“非继承人中某些符合本项所规定的条件的人,可视为继承人对待”之所以不符合《继承法》的规定,就在于对“继承人”与“非继承人”的确认,以及对“继承人以外”的某些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财产”的语意整合出现错误。要正确判定,就需准确分辨“继承人”与“非继承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财产”与“可视为继承人对待”间的不同,再将确认后的信息重新组合,以求与原文意思相匹配,并与选项意思相比较。

通过测试调查,我们发现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还有许多,诸如背景知识等,但语言符号的确认是基础,如果此项能力较差或需耗费较多注意,必然影响信息的接收与进一步的理解。它犹如言语认知的瓶颈口,是造成阅读速度差异和阅读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而由于作者在表达中对语言连贯、照应等的追求,使得阅读也须通过这种连贯、照应等找出词语句子间或部分整体间的语义联系,并从中汲取信息。如果没有对诸多信息关系、意义间的整合,文本便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单纯的文字符号;而整合中对文字信息的再度编码与作者所表现的意思匹配程度越高,其理解也就越准确。因此,以阅读理解中确认、整合为基本能力的构成要素,是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

实际和难点,兼顾不同语言类型和信息表现倾向,并在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如采用客观性题以排除主观表述题中表达能力的干扰等)的情况下所作的探讨。

作为高中阅读基本能力的这一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但它毕竟使我们看到一线希望,使高中语文的阅读能力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有望成为可以定位、量化的教学目标。那时,培养和发展能力将不再只是句口号,而将成为切实可行、能够测量的科学的教学行为。

北京161中学(教海纵横1999-12)

2020中考生必看:中学生应掌握的十五种读书技巧

2020中考生必看:中学生应掌握的十五种读书技巧 有人以前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的孩子实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 在阅读水平都高于普通孩子;也有人以前对一些成功人士实行采访,发 现这些人在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都提到读书让他们受益匪浅…… 读书,有人称之为第二生活,足见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阅读, 理应成为一种终身坚持的习惯,越早养成这样的的习惯收益越多。对 于中学生来说,大量阅读的好处不但仅是为了写出一篇好文章来,更 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丰富知识、吸收信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潜移默化的积累语言。提升作文水平不是短 期行为,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既然读书那么重要,那么,你用对读书方法了吗?在此,我们总结 了十五种读书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1.摘读。这种读书方法的重点在于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摘录 自己所需要的相关内容。或字词句篇,或语法修辞,或知识哲理,分 门别类摘录在自己本子上。摘毕要写上什么时候、摘于什么书刊、作 者是谁。这种方法有利于增强语言的积累,提升对文章的领悟水平及 驾驭文字的水平。 2.查读。它的重点在于利用工具书查明阅读中碰到的字词的音、形、义,并结合课文的上下文做基本掌握。它是小学生最基本的一种 读书方法。 3.划读。它的重点在于阅读中边读边准确地划出相关内容,便于 理解应用和查考。它的目的在于有重点地掌握阅读中所需要重视的内容,便于攻克难点,解除疑点,培养学生按要求找划内容的阅读水平。 4.询读。它的重点在于阅读中发现疑问,做出标记或摘录下来, 通过询问别人解决问题。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能者为师”, “不耻下问”的治学观点,培养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虚心好学的精神。

高中阅读理解细节题解题技巧及练习

阅读专题-----细节题 一、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 所谓细节题,是指原文提到了某事物、现象或理论,题干针对原文具体叙述本身发问。细节事实理解题 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某一些特定细节或文章的重要实事的理解能力。它一般包括直接理解题和语义理解题 两种。直接理解题的答案与原文直接挂钩,从阅读材料中可以找到。这种题难度低,只要学生读懂文章,就 能得分,属于低层次题。而语义理解题须将题目信息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语义上的转换才能得出结论。这类 题目要求考生能理解原文中某个短语或句子的含义,从而找到与答案意思相同的词语和句子。 这类试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事实细节的确定。这类试题一般只针对文章中某一特定的细节,也可能涉及若 干个细节,或者针对文章的主要事实,或利用图形图表或地图来表示信息等。此类试题一般又可分为两类: 一是直接理解题,答案可在原文中直接找到;二是词义转换题,答案是原文中有关词语和句子的转换,而不能 在原文中直接找到。 一般包括直接理解题(在原文中可直接找到答案,常用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how等提问。)语义转化题(需要将题目信息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语义上的转换,两者存在表达上的差异,有时需要进行加工 或整理后方能得出结论)、数字计算题、排列顺序题、图表图画题等。抓住文段中的事实和细节是做好该题 型的关键,也是做好其它类型问题的基础。这类题型的题干常为: When /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correc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ich i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All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excep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NOT true/fals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该题型几乎都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与答案有关的信息,或是其变体。所以,搜查信息在阅读中非常重 要,它包括理解作者在叙述某事时使用的具体事实、数据、图表等细节信息。在一篇短文里大部分篇幅都属 于这类围绕主体展开的细节。做这类题一般采用寻读法,即先读题,然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找出与问 题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再对相关部分进行分析对比,找出答案。 二、解题思路与应试技巧 细节题是针对文中某个细节、某句话或某部分具体内容设置问题,正确答案的根据一定可以在原文中找 到,即原文的改写往往成为正确选项。 通常细节题的正确选项有以下特征: 1、对原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替换。把原文中的一些词换成意义相近的词,成为正确选项。 2、词性或者语态的变化。把原文中的一些词变换一下词性,或者改变原文句子的语态,给考生制造障 碍。 3、语言简化。把原文中的复杂语言现象进行简化,成为正确答案。 4、正话反说。把原文中的意思反过来表达而成为正确选项(适用于寻找错误选项的题目)。 干扰项也是以文章中的某个细节设题,若不仔细辨别,很容易把它当成正确选项。干扰项有以下特征: 1、将原文内容扩大或缩小。把原文中的限定词去掉或替换,使该选项看似正确,实际上却是错误选项。 2、把未然当已然。改变文中某句话的时态,如把将来时变成现在时,把未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 情。 3、无中生有。即选项内容是根据主观想象或推测得出的结论,而文中并未涉及。 4、偷换概念。把原来做该事的“张三”换成“李四”,所述细节确实与原文一致,一不小心就会误选。 5、文不对题。这类题最不容易辨别,选项中的描述与原文完全一致,确属原文中的一个细节,这时要 回到题干,看该选项是否能回答题干所提的问题。

【阅读】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型及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是: 1.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大意的事实和细节。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3.既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 4.既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5.既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中学生应具有的常识去理解判断。 根据这五项要求,我们可将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归纳为以下几种题型:主题主旨大意,细节理解题,综合推理题,概括归纳题,观点归纳题,人物评价题,词义句义理解题,指代关系题,内容排序题等。 下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谈一谈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的技巧与策略。 一.主旨大意题 阅读理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它是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能否抓住这个中心,取决于读者的总结能力。每篇短文都有其主题思想,而作者表现主题思想的手法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挖掘相同点,寻找解题的方法。 常见题型: 1.主题型: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 What does this passage mainly discuss? What’s the topic of this passage ? 2.标题型: What’s the best titl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text is (to tell ) ————. 3.目的型: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ext is ————. The author’s purpose o f writing this text is to ————. Wha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assage?

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升其素质

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升其素质 【摘要】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阅读旨在通过让学生对语言文本的朗读并感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能力,也为提高他们的语感获知能力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在教学。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培养职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升其素质呢?1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品质得到提升自发性阅读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的目标,是搞好学生阅读品质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要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必要手段。要使学生的阅读品质得到升华,教师就要设法运用一些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而且有用的材料来作为“训练之炉”。同时要注意书本是基石,要做到课本为主材料为辅,在上好课文的同时要利用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文学作品,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学生对课外的材料的阅读,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沉淀,从而对事物有一定的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只有良好的阅读品质学生的对提高其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才有良好的成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首先需要教师的引导,其次也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潜能。作为教师要做到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对于文章的领悟,并能准确的提出一些启发式的问题,注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的了解。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品质,使阅读成为学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负担。 2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能够感知语言之美。 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赏识能力,对他们的文化素养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强调了语言锤炼的艰辛。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诗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杏枝头春意闹”。散文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语言具有含蓄美和音乐美。小说方面,福楼拜认为:“无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要一个词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戏剧的语言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化。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语言用词追求立体感,分寸感,句式讲究节奏美,整齐美,文学语言是艺术语言,可以“一字传神”,甚至“不着一字,尽着风流”。职业高中学生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其实,他们不知道:只有读,才能领会文章的神韵,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果不读我们就品味不出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体会不出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再现不出散文的意境美,展现不出戏剧角色的个性。 3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阅读是学习语文最最主要的方法。古人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所谓的“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阅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好的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

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升方法

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升方法 摘要:高中生经过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对现代文阅读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够 大概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和观点。同时,高中生的社会阅历相对丰富,基本 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老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更 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以及现代文阅读的魅力。老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 努力激发学生对现代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 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方法 引言: 新时代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语文考试中,单靠背诵的基础知 识点所占的比重不断降低,而分析作者情感和划分文章结构等部分不断上升。现代文是最能 够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的文体之一,因此近些年现代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率不断上升。由于现代文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是学生失分比较大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学习现状,提出具体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现代文阅 读水平。 一、高中生现代文阅读的现状 高中生的生活相对单调,社会阅历相对较为匮乏,情感相对简单,现代文阅读训练也只 是限制在教学课本中,由于学生缺乏丰富的课外阅读储备,不能够深入地阅读和思考,不能 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的情感。除了学生情感体验少这个因素外,学生自身的其他因素也 阻碍学生提升现代文阅读水平,比如,如果学生在日常的现代文学习中没有将作者想要的表 达的感情和自己的真实体会相结合,那么学生所体会到的情感就是和真实生活想脱离的,很 难够高效地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诸如此类的现状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文章主旨或者只是简单 地了解文章大意并没有深入挖掘情感,只是囫囵吞枣,白白的浪费了进行现代文阅读的时间 和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 二、提升高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现代文阅读考察重点,带领学生有目的训练 高中生学习现代文阅读的过程应该是灵活的、自由的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高中 老师一定要明确考试的重点考察内容和次要考察内容,让学生能够有目的进行现代文阅读学习,并能够查漏补缺,补充自身相对薄弱的地方。课本中的现代文的用词一般相对巧妙,老 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者的用词,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文阅读的魅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寻 找文章关键词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和中心情感。除了要对关键词进行赏析,老 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句子,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词句储备量,还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句 子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感受文章的层次感,提升写作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系统 学习文章之前进行语言概括,让学生能够大致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最后,学生想 要真正理解文章的情感就要考虑到作者所在的环境,并站在作者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学生只 有敢于突破自己所在的环境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揣摩作者情感的时候顾及到作者的身份和 性格以及所在的背景,学生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提升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阅读答题技巧(一)

高中阅读答题技巧(一) Ⅰ.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只有5种)【作用详见五~八】 二、表现手法: 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反衬、比喻、幽默、讽刺、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 象征、托物言志的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三、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加强语气。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注: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名称上既有重合又有不同,要学会分清两者的差别 四、结构方式: 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五、记叙及作用: (1) 顺叙作用: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使中心更突出。 (4)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描写: 1、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2、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3、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4、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完整版)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性问题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高中小说阅读技巧(学生用)

小说阅读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四川09年、10年连续两年都考察了小说的阅读。《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而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小说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高考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抓住小说的文体特征,也就抓住了小说命题的精髓。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在任何一点上设置问题,都可以联系到其他另外两点,特别是人物与情节之间。但小说阅读最重要的是:最后要落脚到“社会环境”上来。作为小说阅读的拓展,本讲将以高考为目标,以高考模拟试题为例,指导考生掌握小说阅读的技巧。 一、揣摩人物形象。 在考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落实到小说阅读中,即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分析作品塑造人物的用意或作用(表达思想情感)。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来塑造鲜明而独特的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人物上的爱憎感情,同时要注意到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人物形象的两个角度:一是从分析环境入手,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往往会烘托人物性格和暗示人物命运,社会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命运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情节是人物性格、命运及其变化的载体,也是其具体的体现。 人物塑造的写作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直接刻画和间接刻画。直接刻画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肖像、衣着)、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直接描写以表现人物特征;间接刻画更多的是通过环境描写与他人的言行来体现、烘托、反衬人物的性格命运。 小说塑造人物的作用:整体上说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行为品行;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的不公;三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二、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通常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尾声。梳理情节、抓住“高潮”是读小说的重要的能力要求。像鲁迅的小说《祝福》的高潮在哪里,当然应该是最深刻的展示这篇小说的社会意义的部分。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等一系列人物,特别是揭示祥林嫂的命运是要写中国社会的特点。 分析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把握住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前提。 三、分析环境作用。 通过典型人物反映典型环境,这种典型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 环境,尤其是典型环境,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什么是典型环境哪?就是能够反映整个时代的典型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典型环境是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来反映的,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这样的人物。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知识讲解 解答小说阅读题,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掌握几种方法: 一、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 二、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抓住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 三、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这样构思就深化了主题,为心理的变化作铺垫。 四、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病态,让读者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呢? 三、例题精析 关于人物、情节与环境的试题训练: 考试情况分析: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即:“通过典型人物反映典型环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试题。 看病 一碟 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 “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 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主要是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总结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型及解题技巧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型及解题技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我们不难看出,阅读理解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自始至终占主导地位,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做好阅读理解,是获得高考英语高分的关键。 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 1.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3.既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 4.既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5.既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中学生应具有的常识去理解判断。 根据这五项要求,我们可将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归纳为以下几种题型:主题主旨大意,细节理解题,综合推理题,概括归纳题,观点归纳题,人物评价题,词义句义理解题,指代关系题,容排序题等。下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谈一谈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的技巧与策略。 一.主旨大意题 阅读理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它是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能否抓住这个中心,取决于读者的总结能力。每篇短文都有其主题思想,而作者表现主题思想的手法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挖掘相同点,寻找解题的方法。 常见题型 1.主题型: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 What does this passage mainly discuss? What’s the topic of this passage ? 2.标题型:What’s the best titl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text is (to tell ) ______. 3.目的型: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ext is ________.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text is to _______. Wha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assage? 解题指导 1.抓住主题句。它们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同时,也可以贯穿各段中心句进行总结。 2.抓住文章逻辑线索,理清发展脉络。作者往往会采取举例、比较、分类、归纳等不同方法来组织文章。 3.把握文章的体裁,分清文体,确定思维方向。 4.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辨清褒贬态度。 二.词义理解题

高中小说必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小说阅读必备答题技巧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2.小说的情节结构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命题角度(一)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完整版)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很详细)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b10098889.html,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 作者:刘义德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5期 摘要: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在语文试卷中失分较多的一项,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呢?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教师应该制定出完善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对现代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懂得阅读过程的一般规律和解题技巧。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一、明确现代文文章主旨,明确文章立意 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找到文章的立意,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让他们加深对文章具体或局部问题的理解,为更深一步深入理解解决现代文阅读这个问题打下了基础,学生要根据主旨来解决现代文阅读的问题,让学生现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用意,让学生在做题时也能牢牢记住要从作者写作的本意出发去考虑问题。要理清现代文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是如何起笔,如何一步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篇文章除了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外,还要体味重要词句在语文语境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其中,句子起文章中重要的语言单位,找出文章中每段话的关键句,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主旨了。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首先我们要快速地阅读一遍,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对他所写的内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题目,一般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基本都紧扣文章的主旨,这是现代文阅读的正确程序,也体现了阅读过程的一般规律。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要在平时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己的阅读量,不仅要多读懂可本,还要较可能多的接触其他的阅读资料,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积极思考,阅读的内容才能为以后所用,持续深化阅读的作用,每位学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通过一定的阅读训练,尽快地掌握阅读的方法,有效的提高阅读的效率,阅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强调速度和准确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积极思考,阅读的内容才能为我所用,才能持续深化阅读的作用。教师应该在生活中根据教学安排,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略读、深读等技巧,教师引导学生把在阅读中吸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自觉地运用到现代文阅读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当学生在阅读时遇到困难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点拨

阅读理解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多分析题型,了解考点,做到有的放矢。 英语考纲要求考生能读懂日常生活中相关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如广告说明,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理解文章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 4.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命题类型 主旨大意型:干扰项可能是文章中的具体事实或细节,或是某个细节的片面推断,是对文章的全面阅读理解归纳,而不是笼统的以偏概全。 因此学会寻找主题句:通常是在句首句尾,或者段中的归纳分析。 实施细节型:文章中心是论点,事实细节是论据。通常是对文章的细节-------词汇,句子、段落进行提问,多用w- 特殊疑问词来提问,一般能在文章中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通常要带着问题寻找答案,重点放在who what when where why 等词的解答上。 词义猜测型 判断推理型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点拨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分值大,阅读量大,是高考的一个重难点,新课标高考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多项选择,第二节是“七选五”型阅读理解题 一.《新课标》要求 1.学会使用3500个左右的单词、400-500个合成词与派生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2.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积达到30万词以上,换言之,长度300词左右的文段1000篇; 3.能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理解语言结构有一定难度或有一定新语言现象的文段); 4.能根据阅读目的和文段的不同,调整阅读速度和阅读方法,阅读速度每分钟70-80词。 二,文章特点:高考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语篇题材、体裁的多样化,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多种体裁,题材涉及到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故事、历史、新闻、广告、科普等,贴近现代生活,有很强的时代感。) 三,题目分析:从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来看,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词义猜测题、、观点态度题、判断推理题等。下面试就上述主要题型的答题技巧与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高考命题的实际情况看,命题者常用下述方法提问: 1.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text?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03-13T16:22:55.373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都云飞 [导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都云飞 (邯郸市第四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