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编号:

毕业论文

课题: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院(系):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黎宏威

学号: 030108202748 指导老师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

姓名:谢海娟

职称:副教授

2011年11月2日

摘要

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非传统风险的发生概率越来越高,在全球范围内给许多金融机构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困扰着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管理层。尤其是最近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欧洲的“债务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现已席卷全球,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对操作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和管理,以保证银行业务的稳定健康发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颁布中提出了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要求,探索降低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体形式以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对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风险防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international finance operation risk, credit risk, the risk of non-traditional probability more and more high, in the global scope to man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used serious economic loss,disturbing the world financial regulators and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Espe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recently by “the subprime crisis, Europe’s” debt crisis”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been sweeping the globe, macro economic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urgent need of operation risk further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business healthy development.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promulgation of the proposed research in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ng risk requirement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reduce the operating risk.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mercial bank operation risk specific forms and the causes of the basis, combining with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form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 learn from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commercial bank operation risk specific measures, to reduce the operating risk of commercial bank has carried on the beneficial discussion.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general operational risk; prevention of risks

目录

引言 (1)

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初步认识 (2)

1. 1 操作风险的定义 (2)

1. 2 操作风险的特点 (2)

1. 3 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3)

2 .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特征及现状 (5)

2.1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紧迫性 (5)

2.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特征分析 (5)

2.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6)

2.3.1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7)

2.3.2不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8)

3.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改进建议 (10)

3.1加强人才和员工建设 (10)

3.2 推行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10)

3.3 建立完善的业务和信息管理系统 (11)

3.4 治本之策——制度变革 (11)

3.4.1转变发展理念的思考 (12)

3.4.2 建立健全合理的委托代理机制 (12)

3.4.3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 (13)

4.案例分析 (14)

4.1 案件的基本情况 (14)

4.1.1 B公司及贷款授信情况 (14)

4.1.2案件的情节和手法 (14)

4.2 从银行本身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5)

4.3 防范化解操作风险的主要措施 (16)

5.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论文第 1 页共19 页引言

1995年,巴林银行因交易员违规进行股指期货交易而倒闭。2007年,法国第二大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又因交易员违规买卖欧洲股指期货,造成了49亿欧元的巨大损失,导致该银行陷入困境。大家在纷纷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历史悠久的国际性大银行遭受如此的损失。近来,美国次贷危机更是早晨了全球的金融动荡,凡与美国经济、金融发生往来的银行、机构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这一系列金融风险的爆发让人们对银行风险有了重新的认识: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不仅是信用问题或是市场风险问题了,而是风突出了操作风险的问题。

目前,尽管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及监管,对操作风险认识也略显不足,造成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事件频发。2005年2月1日,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所辖河松街支行发生涉嫌外勾结票据诈骗案,数十亿元资金一夜蒸发,行长高山潜逃出国,在加拿大被抓捕归案。2007年,建行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支行行长邵进民涉嫌票据诈骗1.499亿元。农行山西省太原市漪汾街分理处原主任张建国,涉嫌票据诈骗农行1.46亿元。这些事件无不是银行操作风险的结果。

虽然国内外商业银行都在讨论操作风险管理,但是由于操作风险管理无法给银行带来明显的收益,同时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工作启动较晚,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欠缺,所以国内外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管理在理念和重视程度上都存在不足。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公开剥离的两万多亿不良资产中,因操作风险因素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占比也比较大。操作风险管理日益引起国际金融界的高度重视。

针对当前我国频繁爆发的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及其给银行造成的大量损失,我国银行业也迫切需要对操作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和管理。特别是我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其过多地表现为人为的风险,管理者、职员及外部人员的道德风险导致内外部欺诈事件频发。因此,关注操作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话题,操作风险是当前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银行职员操作权归属不清是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源。

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初步认识

20世纪来,当大多数银行和巴塞尔委员仍然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时,国际金融发生的一起倒闭案引起他们的震惊,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原有的认识和做法。那就是发生于1995年的巴林银行破产倒闭。这一事件给全球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操作风险正式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至此,人们才重新关注之一最古老,却又只最陌生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开始将操作风险纳入重要领域,并最终在新资本协议中将其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中。

1. 1 操作风险的定义

操作风险概念的首次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货币监督(OCC)和美联储就尝试在骆驼信用评级指标体系(CAMEL)中考虑对操作风险的度量。后来,芝加哥联邦储蓄银行提出用银行增长状况和并表状况,信息系统质量,银行人员素质培训及道德水平,交易数量和复杂程度,银行提供的新产品和服务,操作中断产生的波及效应,银行设施及机构地理分布情况,电子交割的复杂程度、安全性保障等八项因素来评估操作风险。事实上,国际上许多银行的操作风险已经成为仅次于信用风险的第二大风险。

尽管国际银行界已经对操作风险管理耳熟能详,但由于操作风险概念容易混淆,且收集分析使用的数据十分困难,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一直没有成系统。

屈指算来,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研究也就是最近这几年才开始的。在操作风险管理初期,各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管理方法都各行其道。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公布后,定义和方法逐步走向统一:所谓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控制流程不完善或失效、人员、系统及外部因素导致发生损失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突出强调了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

所导致的操作风险。但这一概念却基本涵盖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线,是比较实用的。

1. 2 操作风险的特点

(1)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同的是,操作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技术发展相对落后,金融机构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有心而力不足的感觉,目前尚没有把操作风险管理放到与市场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

(2)如果说市场风险来自于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信用风险来自于借贷者偿还能力的变化,绝大多数的操作风险则更多可以归因于有意或无意的、来自企业内部或外部的人为操作失误.

(3)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是内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的,而且单个的操作风险因素与

操作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定量界定的数量关系。因此,大多数金融机构缺乏建立操作风险度量模型所需要的足够的损失数据。所以,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具体业务部门应当承担第一位的作用,董事会则应当承担最终的责任。

(4)在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到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最大。由于通常可以监测和识别的操作风险因素由此可能导致的损失规模、频率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因而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难以确定哪些因素对于操作风险管理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5)从覆盖范围看,操作风险管理实际覆盖了几乎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从一个极端看,操作风险及包括那些发生比率高、但是可能造成的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错误;在另一个极端,操作风险也包括那些发生频率低、但是可能导致的损失相对高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因此,使用一种方法来覆盖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1. 3 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根据商业银行的特征和运行规律,借鉴国外操作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组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组织控制失效或低效,产生操作风险,而使得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都在变革之中,由传统的组织结构及控制方式,向“公司化”的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转移,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发生失效或低效的可能性很大,由此就比较容易引起操作风险的产生,这种由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的作用或内在功能失效产生的内部操作风险,就是组织风险。

(2)管理风险。是指由于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职能失效,产生操作风险,而使得实际管理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加强管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在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舞弊、管理制度缺陷、管理技能下降等,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或低效,从而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这种因管理人员以及职能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被称为管理风险。

(3)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工艺、设备及手段等不完备或失效引发操作风险,从而使得技术控制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技术控制手段越来越先进,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产生,在方便用户以及增加商业银行业务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增加网络操作风险。另外,现代印刷手段的提高,也在不断地产生着假票、假币,也促进了操作风险的产生。以上这方面的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被称为技术风险。

(4)人员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内部及外部相关人员,有意识、有目的地作弊或责任心不强、判断失误等原因而产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内部人员舞弊是由于员工素质低下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原因造成的人为风险;外部人员舞弊是外部不法分子与内部人勾结、利用商业银行的缺陷或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诈骗,以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行为。

(5)法律及制度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制度缺陷,而造成商业银行及他人资产损失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正处在改制时期,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商业银行制度及业务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已经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成熟还没有完全起作用。因此,通过完善及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来降低操作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特征及现状

2.1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由于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之中,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及各种规章制度建设尚有很多欠缺,公民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加之社会巨变带来的浮躁心理,各种违规和欺诈事件层出不穷。同时我国的金融结构的管理方法相对落后,管理经验不足,软硬件设备不够先进,发现危机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均相对低下。因此,操作风险是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其在商业银行风险中的比重远大于国际同行的水平,操作风险管理对我国的金融机构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的频繁发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紧迫性。

2.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特征分析

近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先后爆出多起金融大案,其涉案金额之巨、爆发濒率之高令银行业界内外之震惊。随着之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关于加强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中国的金融界开始关注操作风险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加大检查及自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数量,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体制的支持,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贫乏等因素,因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中涉案金额却大幅度上升。

(1)潜伏期长、风险金额及损失巨大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而引发的案件潜伏期长,从案件苗头的出现到案件的全面实施这个过程很漫长,在此期间案发机构接受内外审等现场或非现场检查,但是有效通过案件苗头追踪大大案的情况很少发生。由于案件潜伏期较长,涉及的风险金额巨大,损失总体数量、单比损失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如中国银行哈尔滨市河松街支行10亿元人民币存款诈骗案,以及涉及山西省太原市多家银行的10亿元人民币存款诈骗案等等,涉案金额多数无法追回,给国家和银行造成了巨大的资金损失。

(2)操作风险案件多显现为人员因素引起的风险

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四类: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过多的显现为人员因素引起的风险,特别是银行高级管理人员涉案的比例较高。高至商业银行中行的行长,如原建行总行行长张恩照、王雪冰,下至支行行长,如中行哈尔滨市河松街支行行长高山等等,都属于银行高管人员,他们主要是利用权力没有实质的监督制约作案,“一言堂,一人独大”的现象在银行的各级营业机构层出不穷。

(3)银行内部人员作案占有较高比例且不可预测性强

银行内部人员作案以及银行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勾结作案所占比例较高,甚至达到操作风险案件的80%以上。银行工作人员掌握着客户和银行大量的商业机密,有比较便利的作案环境,只要有作案动机,铤而走险,成功的概率一般较高。数据显示,以某国商业银行为例:2006年到2010年,该行查处案件513件,涉及金额72.51亿元。从作案方式分析:外部诈骗案89件,涉案金额3.79亿元;行内员工单独作案331件涉案金额5.03亿元;而员工合伙作案或内外勾结作案虽只有93件,但涉案金额高达63.69亿元,造成资金风险55.73亿元。近两年内外勾结或合伙作案23件(2009年16件、2010年7件),涉及金额19.3亿元,形成资金风险12.7亿元。内外勾结及内部合伙作案使得正常建立的内部控制完全失效,所以此类案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作案时间长且难以及时发现。

(4)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涉案人员的职务日渐升高

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发生的操作风险中当事人的职务进行的分析,我们发现,涉案人员的职务成日趋升高的态势。前几年,操作风险的涉案人员大多为基层信贷员、会计员以及储蓄柜台人员,但这两年出现的操作风险则多为分理处主任、支行行长甚至于总行有关管理者引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①随着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快,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大治理整顿的力度,原来隐藏在银行内部的“内鬼”逐步被揪出,这些“内鬼”大多数为银行内部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②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对管理人员监督约束不力的问题,有关管理人员(如支行行长)权力过大,时间一长难免出现内部人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从2009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爆出的操作风险案例中就可以看出这一趋势。

(5)涉及高科技的操作风险数量增加

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操作风险呈现出由传统作案向高科技作案转变的特征。传统作案方法技术含量低,主要是借助于传统金融工具如票据、担保等实现作案目的。而高技术作案则是通过诸如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达到作案目的。这种手法技术含量较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加难以防范。这也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科技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2.3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内,并实现在此基础上的业务量大化。这好比编织渔网,如果缝隙过大,很多想要的鱼儿就会漏网;如果缝隙太小,网中难免会鱼龙混杂,出现渔网不堪重负而断裂的现象。因此恰到好处的缝隙式顺利实现捕鱼目的的关键。风险管理中存在缺陷就好比尺寸不合适的网隙,无法实现预期目的。从国内的现状来看,各家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诸多缺陷。我国商业银行操

作风险的管理起步较晚,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差,具体见下文:

2.3.1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所谓的风险管理理念就是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风险管理。因此,对风险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风险管理理念。片面地、错误地认识只能形成国内银行业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1)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

中国银行业一直存在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即银行高官一个接一个落马,从王雪冰到刘金宝,再到朱志;银行诈骗案一起接一起发生,从中信实业银行3亿元票据诈骗案到民生银行3.5亿元骗贷大案,再到工商银行冯明昌74亿元骗贷案。为何相同的一幕总会重复上演,为何雷氏的手法总能屡屡得手,究其原因就在于银行“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在这以错误理念的“指导”下,银行看重的是对以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管理的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节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于事前的防范措施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要么没有,要么形同虚设。这种做法就好比是一栋装满金钱的屋子,门是掩上的,没有上锁,唯一的防范措施就是在门后(不是门前)贴一个“未经允许进入者重罚”的告示。

(2)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

案例分析表明,很多操作风险事件之间存在共同点或密切联系。以关联企业骗贷为例,他们可以采取互相担保骗取银行贷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借关联交易互开发票向银行贴现的方式,亦可以采取借虚假关联交易粉饰报表骗取银行资金的方式。但这类骗贷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关联企业都是通过资本纽带互相参股持股而成,并最终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银行信贷只要到工商局查询一下各公司之间的股权关系,就可以防范这类风险。而要认识到这点就需要风险管理部门对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从中找到规律。事实恰恰相反,国内很多银行往往是“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从而造成同类案件屡屡发生,小儿科的诈骗手法屡次得逞。

(3)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领导人员管理

国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即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领导人员管理,在他们看来,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因此,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基层操作人员身上,而对高层管理人员没有进行日常的稽核检查,但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内外勾结情形的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2008年发生的中信实业银行票据诈骗案之所以得逞,与支行信贷科科长的直接参与不无关系;广东省梅州市兴宁信用社8.8亿元账外账更是该信用社主任一手造成。

(4)重审计稽核,轻全面管理

国内很多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视同操作性风险,这是造成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上“重审计稽核,轻全面管理理念”的认识根源。在此理念的支配下,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只能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而非风险管理部门,从而造成很多类型的操作风险(比如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无人管理。

2.3.2不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管理框架存在缺陷会使得严密的内控体系出现漏洞,就如同有窟窿的渔网,发生风险在所难免。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上的缺陷表现在:缺乏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基层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职能缺失以及内部审计权威性不强。

(1)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散,缺失专门的管理部门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4类因素引起,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只能。人员因素涉及到人力资源部,系统因素涉及到科技部,流程因素涉及到公司金融、个人金融等业务部门及内部审计等后台部门,而外部事件会涉及安全保卫、后勤事务等部门。因此,国内外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上一般会设置一个委员会,由各相关部门参加,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和协调有风险管理部来负责。但在我国则是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部门负责,没有一个协调部门。比如安全保卫部负责安全保卫方面的操作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负责操作性风险;科技部门负责系统方面的风险。这种分散管理的做法使得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解银行面临的整体操作风险状况。同时,分散管理还会使得有些操作风险因无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状态。

(2)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缺失

国外对操作风险的研究显示,操作风险大多集中在基层分支机构。我国审计部门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因此,国外银行一般会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风险管理经理一职,负责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总行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而国内银行则大多数没有这一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基本上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并且仅在总行设置,在基层机构没有分支,这就造成基层分支机构操组风险管理职能的缺失。由于总行内部审计部门不可能对基层分支就够进行实时监督,从而为操作风险的出现提供了机会。

(3)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不强

在对操作风险的错误认识下,国内很多银行几乎一致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外很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也承担了部分操作风险管理职能,但该部门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而审计工

作很容易开展。但是,国内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并不是直接隶属于董事会,而是与一般部门平行设置,因此,权威性不强,往往是对分支机构的稽核监督容易,对总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展开。这与前面提到的“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管理”的理念相对应。前面曾经提到,高层管理人员引发的操作风险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引发的操作风险,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不强应是大案频频发生的原因所在。

3.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改进建议

显然,在国际银行业和银行监督季候越来越重视操作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提出资本要求,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国内银行也大案要案频繁发生的背景下,操作风险已经引起银监会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银监会监管的重点内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新协议的要求相距甚远,而且存在着有别于他国的风险特征。对其识别、量化进而管理是国内商业银行适应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和风险管理趋势的必然选择。

3.1 加强人才和员工建设

人员是操作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任何行动的开展都需要人来落实。操作风险需要足够的拥有这方面专长的人员来做这些工作。拥有一批对操作风险哟充分了解、熟练运用计算机和掌握丰富风险管理知识的风险管理人员是商业银行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基础和前提。国外商业银行大多为操作风险管理建立一支专业队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人才极度欠缺,现有的风险人员仍专注于信用风险,对操作风险尚未有深入研究,还不具备专业操作风险管理人员的一般条件。为此,银行必须为员工提供系统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他们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同时,要注意引进那些既懂计算机技术,有具备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商业银行有效的量身管理。

在银行内部形成人人讲奉献、事事讲风险、时时讲风险的良好风险文化,才能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确保银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如果每个员工都认为风险跟直接没有关系,管理风险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专利,那么这家银行的情况将会相当危险。商业银行应当在银行内部培养主人翁意识,让员工意识到风险是每个人的工作职责,每个员工都有义务防范、管理风险或大力配合这项工序哦。为确保上述意识得到落实,银行可以将风险管理的内容纳入激励约束机制。好的表现得到奖励,错误的行为受到处罚和约束。恰当的激励约束机制将使员工按照银行既定的风险战略行事。

3.2 推行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银行主要领导的任免权事实上仍在中央,银行内部党委书记在“党管干部”的原则下控制着人事任免权,尽管已经建立了懂事会等现代银行的治理架构,但事实上,人事管理权并不在董事会,董事会是“摆设”,在党委会决定了的事情在由董事会形式上“通过”一下。我国的各级银行行长是有上一级银行行长来任命,选拔考核的办法基本上是按照选拔官员的方法选拔银行家。上级部门有很大的选择权力,但并不对

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即无须承担风险。所以他们不可能有真正的积极性选择那些最有才能的人,去发现那些最有才能的人。为此,只有进行长效激励机制的设计,才能节制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

银行业制定市场化的具有长期激励效用的薪酬制度,实现责任人的经营绩效与薪酬制度的有机结合是构建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努力方向。它包括对董事、高层管理,以及中低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激励与约束。高层管理者作为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则是个人报酬的扩大化和盈利资本的升值。因此,要提高商业银行的长期经济绩效,就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将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与银行的长期经营业绩挂钩,充分调动高层管理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克服高层管理者的短期效应。对中低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也可以考虑采用员工持股计划,以股权激励的方式,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银行经营管理目标联系起来,同时这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充分发挥和体现我国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建立完善的业务和信息管理系统

从风险隐患的角度来讲,一个落后的系统要比不上健全的制度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而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看,一个完善的系统要远比成千上万,连篇累牍的规章制度更为有效。这可能正是外资银行规章制度少于中资银行,但风险管理能力却数倍于中资银行的原因所在。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信息系统存在两大问题:系统建设起步较晚,系统不完善;系统功能局限于服务经营,不能为风险管理活动提供有效、完整的数据和信息。国内外的实践早就表明,通过建立完整的业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极大的降低银行面临的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就系统建设来讲,中资银行要比外资银行落后20年左右。在操作风险日益严峻,高科技犯罪日渐突出的情况下,尽快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升级,建立起完善的业务信息系统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3.4 治本之策——制度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的情况有所不同,近几年国内银行业频频发生操作风险大案要案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是原有体制不能适应银行快速发展和新的发展环境的表现。从这一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不能触及银行大案要案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的情况下,它们只能是治标之举。人们常说,治本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解决操作风险问题也是同样道理。防范操作风险既需填补窟窿、扬汤止沸的治标之策,更需追本溯源、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具体来讲包括理念转变、角色转换和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

3.4.1转变发展理念的思考

所谓理念转变就是发展理念的转变。长期以来,主导国内银行业的是规模崇拜和速度崇拜为主要表现的传统发展理念。这种发展理念的突出特征就是片面追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的快速扩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商业银行自身,更多的是当时不健全的银行业经营环境和监督环境所致。

正是在这种传统发展理念的主导下,商业银行为了实现快速发展,将大量人、财、物资源向前台业务一线特别是营销人员倾斜,对中后台的投入相对较少,造成商业银行中后台系统支持、特别是内部控制建设严重落后于业务发展,从而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留下风险隐患。有的商业银行的一些分支机构为了追求发展速度,甚至钻制度空子,将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让位于业务发展。这种业务理念虽然可以使商业银行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但与之相随的却是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对落后,两者形成严重对立的矛盾。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集中爆发,其结果就是银行大案要案的频频发生。就是说,传统发展理念必然伴随着大案要案的发生。

3.4.2 建立健全合理的委托代理机制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近期银行案件的发生,既是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和内控不到位造成的,也是旧体制的弊端、传统银行文化等多种因素互相交织作用的结果。一语道出了银行大案的“玄机”。这种错位的角色必须得到根本转变,银行行长必须成为真正的经理人。

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高效、安全、持续运行时建立在健全合理的委托代理机制之上的。在这一机制中存在两种委托代理关系,即股东委托高级管理层对银行进行经营管理,高级管理层委托分支行行长对分支行机构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银行的行长(包括分支行行长)充当的是经理人角色,其本质是经济人。

作为经理人角色,这些行长无一例外是典型的经济人,即以自身利润最大化行为行事原则。基于这一考虑,银行的董事会会对各级行长制订详细、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监督制约机制,促使其忠于委托人,切实履行代理人的责任。事实证明,建立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责权明确,对委托人有很高的忠诚度,对银行运行状况高度负责,具有很强的分线控制能力,道德风险较小。当然,这些分析是建立在商业银行较为成熟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的,显然角色转换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时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

3.4.3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

如上述分析所说,最近几年国内银行业发生的答案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基层分支机构发案多,而行营呈现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支行行长作案多。支行行长作案往往令银行防不胜防。据统计,内外勾结作案的得逞率为92%左右,而有支行行长参与作案的得逞率达100%。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商业银行总行对下属分支行的控制能力较低。这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国内商业银行长期实行的是以行政层级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体制。在这中体制下,下级单位及负责人必须接受直接上级行政单位及负责人的管理。在单个行政单位中,实行的是一把手负责制,简而言之就是一把手说了算。由于一把手——也就是一把手信任的人,从而在支行内部拥有绝对权威,最后很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必须改革这种行政层级管理体制,转而实施业务垂直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基层分支机构、特别是支行行长参与的作案率。业务垂直管理体制的核心就是变原来的行政管理为业务管理,银行的管理活动是按业务条线垂直进行的。具体说来,就是某项业务的经办人员直接接受该业务主管的管理,并按该业务条线向总行管理部门回报和接受监督管理。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支行行长等行政管理者的权力得到削弱,业务主管等业务管理者的权力得到强化,这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业务主管的专业水平,提高银行的业务运作效率;更为主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总行对分支行的控制能力,削弱行政权力对业务运行及管理的干扰,从而避免管理人员尤其是支行行长作案的情况。

操作风险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是目前所有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又是一项需要各方面积极配合的系统工程。在中国银行体系与国际银行体系加速融合的进程中,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我们既需要治标治举,又需要釜底抽薪的治本之良策,这当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实施过程,任重二道远,但行动却需雷厉风行、可不容缓!

4.案例分析

4.1案件的基本情况

审计署在对A分行审计过程中发现,A分行在B公司授信过程中,信贷管理严重失职,B公司涉嫌骗贷,导致11920万元贷款存在损失风险。

4.1.1 B公司及贷款授信情况

企业基本情况:B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13日,主要从事山羊绒的收购、加工和销售。股东为自然人X、Y、Z。其中:X控股80%,Y、Z分别是X的弟弟和妻子,各控股10%。截至2010年底,B公司在G市各银行的贷款余额累计44920万元,其中A分行贷款余额13420万元。

贷款授信情况:2005年4月,A分行审批同过并向B公司发放首笔贷款3000万元,2006年8月以后,对B公司的授信是有A分行预审同意后,报总行审批。2009年4月,经A分行总行批复为该企业综合授信2亿元,其中包括流动资金贷款1.2亿元,承兑汇票6000万元(60%保证金),贸易融资2000万元,2010年授信到期后,该企业所有业务出现逾期和欠息。

重组贷款11920万元。2011年1月,A分行对B公司进行贷款重组,经总行批复,以贷新还旧方式为该企业办理贷款11920万元,期限1年,并以该公司拥有的62.13亩土地、79986.5平方米的房产、245台设备、152吨毛绒和100吨原绒抵押。经审计发现,152吨毛绒和100吨原绒以减为96吨绒毛原料,土地和房产虚增12907万元,此外,该企业由于其他负债已被法院封存。A分行债权得不到保证,抵押物贬值或转移,11920万元贷款存在损失风险。

4.1.2案件的情节和手法

企业同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虚假注资、虚假增资、虚假抵押物资产,夸大销售收入、夸大资产损益,掩盖财务真是请款,人为抬高企业财务状况,以骗取银行信贷资金。资金到账后,不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大量体现,并将部分资金挪作他用,同时转移抵押物。而且由于企业其他负债,作为抵押物的土地、房产已被法院封存,悬空银行债务。当然,银行本身也存在问题,贷前调查报告失真,授信审查和贷款审批不严,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现金三级审批制度执行部严等等,导致11920万元存在损失风险。

4.2 从银行本身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制度执行不力,将规章制度随意变通,遇到红灯绕道走。

一是贷款审批制度执行不力。2006年8月,B公司的贷款开始出现逾期,经办支行提出,以B公司资产抵押,并将授信额度控制在1亿元以内且不放弃H有限公司的担保为条件转贷,否则起诉清收的意见,以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二是现金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三级审批制度流于形式。三是贷后管理制度执行不力。首先,贷款档案不全,无相应的贷后检查报告和记录,也没有关于企业资金使用和抵押物管理存在风险的有关报告。其次,对抵押物管理松散。2011年1月为B公司办理11920万元贷款贷新还旧手续时,对抵押物252吨羊绒,只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没有第三方质检机构的质检报告,没有转移手续。羊绒抵押物仍存放在B公司自有仓库内,银行仅在仓库门上加了一把普通的锁,钥匙有银行人员保管。此为,对资金使用监督不到位,资金通过提现的方式被大量转移到省外,失去控制。

(2)内部稽核部门未发挥作用。

从理论上来说,作为银行的内部稽核部门,对该笔信贷资金的发放审批及企业的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应进行过稽核,但并未提出有效的保全措施或建议。该企业的贷款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不可能发现不了一些疑点,那么可以确定,要么内部稽核人员专业素质低下,要么隐瞒不报,总而言之,内部稽核部门未能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

(3)层层隐瞒,终酸苦果。

对支行来说,当信贷人员审前调查时发现企业财务状况和抵押物价值不真实时,不向上级主管部门如实反映情况,反而帮忙隐瞒情况,撰写不真实调查报告。对分行来说当发现企业出现逾期、欠息和涉嫌骗贷款贷的严重预警信号后,未将真实情况向总行反应。反而在次年的1月,为企业办理贷新还旧手续,人为稀释不良率、隐瞒贷款不能偿还的真实状况。这层层隐满真相的后果就是11920万元存在损失的重大风险。

(5)授权流于形式。

B公司为了资金转移的顺利进行而大量使用现金支票,可以说现在支票的使用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其实在会计规章制度中对大额款项的支取必须经过各级授权人签字授权,审批同意后才可以提取现金。该行规定开户单位10万元以下的现金支取必须经过支行会计科长授权,1050万元现金支取须经支行分管财务副行长授权,50万元以上的现金支取须经分行分管财务副行长授权,分别签字同意并同时向上级行资金管理部门报告。大量的现金被提取,可见该行的现金三级(支行管理部门、支行分管行长、分行分管行长)审批制度执行不言,授权流于形式。

4.3防范化解操作风险的主要措施

(1) 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岗位责任制度。

银行机构应推行内部工作的目标管理,明确工作任务,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制定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工作标准。建立恰当的监督、制衡制度,特别是“一把手”权利的约束。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实际,易于执行,强化内部稽核审计制度,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建立严密的授权制度是实现对所有业务操作人员有效管理的前提。

(2) 全面落实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

首先,要通过层层签订防范操作风险责任合同,使风险防范责任目标与员工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形成各级行“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直接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办公室具体抓,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线员工积极参与的大防范工作格局。其次,要真正落实问责制。

(3) 建立信息数据库共享机制。

在目前IT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工商、税务、监管部门等相关部门要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不存在技术性屏障。因此i,工商等部门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起信息共享通道,以达到对贷款主体(企业和个人)的财务状况的真实性的调查和确认的目的,应该说是不难的。一旦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建立起来,它就能有效防范企业和个人通过提供虚假信息方式骗取银行贷款或其他不法活动。

(4)加强外部监督部门之间的合作,增强监督威力。

建立监管部门协作机制,增强沟通,共享监管信息,避免重复检查,减少监管成本。同时,在对方检查过程中,若需帮忙应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毕竟各部门检查的侧重点不一样,方式方法不一样,但各自有优势。

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某商村镇银行 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某商村镇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各项业务健康、持续、规范发展,有效控制和规范操作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级机构及各业务条线。 第三条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事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反法律以及本行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二)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三)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四)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 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客户的特定需求, 或者是由于产 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五)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

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六)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七)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第二章组织架构及职责 第五条本行董事会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论文关键词】风险对策金融环境 【论文摘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风险中存在的风险,结合商业银行的具体特点,将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对商业银行风险的产生原因、危害以及防范措施提出了看法。 0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机会的可能性。由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会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因此,正确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金融环境和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可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1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1信用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即银行的客户未能按提前签订的条件履行义务的可能性。由于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为主的企业,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最为关注的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1%,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和管理能力远低于资产的扩张(2005年商业银行资产较2004年增长18.6%)[21,使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扩大隐患。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现状严重,具体表现为贷款结构失衡,不良资产数量巨大,贷款比重过高且投向集中,出现风险集中趋势;资产结构过于单一,以企业贷款为主,负债结构以存款为主,居民存款占比上升;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存短贷长现象严重等。其次,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依然存在许多误区,这表现在:(1)大量的“桌上放款人”仅仅以贷款审查流程是否合规,资料手续是否完备为审批标准.而忽略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2)过分迷信大客户,大项目,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忽略风险的动态变化,从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引发恶性循环。(3)片面理解发展化解风险的手段,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缓解和延缓风险。忽略贷款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进行过度贷款投放和对客户的竞争,使贷款审查降低了信用标准,也使贷款风险管理人员对贷后实际管理能力下降,增大了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近几年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调整力度很大,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增加,在改善了信贷资产结构的同时,也掩盖和延缓了风险暴露。在银行的信贷投入中多是大企业、大项目,这些企业大多是垄断性行业。目前盈利性及流动性都非常好。但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这种盈利性是建立在高度垄断基础之上,一旦垄断被打破,盈利性将受到影响;2)这些企业本身尚未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国有企业的固疾仍然存在,在人世后受到的冲击较大; 3)由于这些企业目前效益很好,是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贷款条件优惠,基本上无担保,利率全下浮,贷款金额大,而且因为当期效益很好,使商业银行对其风险情况关注较差,存在麻痹心理。将进一步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不利于风险的分散。 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和业务扩张模式解决了信用风险在整个银行风险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存贷利差f据2006年中期报告反映,某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比重高达92%),业务扩张模式主要是存贷款的急速膨胀。在加入WTO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化解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能力。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地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其竞争力。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上,对操作风险关注较少。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连续发生的大案、要案使人们开始关注操作风险问题。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进一步引发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当然,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远未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十分薄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上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对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提纲如下: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1引言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2.1操作风险的定义 2.2操作风险的分类 2.2.1按业务性质分类 2.2.2按风险事件类型分类

2.3操作风险的特点 2.4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2.4.1定性分析法 2.4.2定量分析法 2.5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3.2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对操作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认识不足及意识落后 3.2.2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仍不健全 3.2.3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不统一 3.2.4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电子化手段,手段过于单一 3.2.5尚未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缺乏量化管理数据 3.2.6缺乏操作风险管理人才 3.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不足 3.3.2内控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3.2.3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3.3.4外部环境因素 4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1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2美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3经验总结 5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5.1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及文化 5.2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和内部控制体系 5.3构建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5.4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 5.5操作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5.6创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外部环境 6总结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一、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 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名为《操作风险管理》的咨询文件,之后操作风险作为一个单独的风险范畴引起人们的重视。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监管范围,为其设定最低资本要求。操作风险已成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银行业三大风险。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2007年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确定了操作风险的定义。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国际案例 案例一:巴林银行。1995年2月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条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巴林银行总损失为13亿美元;资本损失100%;从违规到灾难发生的时间为三年;违规内容是未经授权及隐匿的期权和期货交易、隐匿亏损;违规者为新加坡附属机构交易员;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在组织因素上,治理、管理、文化多元、沟通失败;在政策因素上,违反政策、不合规、职责不清;在人员因素上,雇员不当、雇主判断失误。 具体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首先,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因为让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风险;操作风险 论文摘要:传统的风险是指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事实上这两种风险很早就已引起机构的重视。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因此。操作风险是当今中国银行业风险的重中之重,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手狠抓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银行业就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但是,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该概念提出有很长的,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风险之一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基本概念人手,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寻求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 (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3)雇用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

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二是非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从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使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有所关注,也还只是停留在操作性的操作风险层面。 二、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应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学

浅谈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浅谈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一般存在的风险 1、人员配备不足风险 该风险主要是指业务机构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引发的各种非系统性管理风险。其主要表现和危害是:业务岗位的设置和管理缺乏应有的检查和制约机制,基层行人员配备达不到制度要求,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等现象大量存在,业务分级授权制度无法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银行内部业务操作成为“良心活”,为职业道德败坏的内部人员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潜在风险。 2、账户管理风险 账户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放松对客户开户条件的审查和账户活动情况的监督从而导致的风险。这里所说的客户既包括公司客户,也包括私人客户。该风险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按银行账户管理有关规定开立和使用账户,开户手续不全或资金性质与账户类别不符;二是不按规定与开户单位定期办理对账,使存在的问题长期难以发现;三是对长期不动户清理不及时。 3、单位预留印鉴卡片及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 印鉴卡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对印鉴卡管理不善,为犯罪分子所用进而盗取银行或他人资金的风险。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对单位预留印鉴卡片的管理不严,未分人保管,及时核对,相互制约;二是银行工作人员对单位更换印鉴手续的审查未按照规定要求执行,使犯罪分子得以“掉包”印鉴实施诈骗;三是由于单位人员不慎,致使印鉴为犯罪分子获取并拓制,利用银企对账和重要空白凭证等管理漏洞窃取单位资金。印鉴卡管理上存在的风险既有单一的外部作案,也有相当数量的内外勾结作案。 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柜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客户签章要求不严,产生漏签、代签等现象,使银行资金出现风险损失。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柜员对客户签章(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私人客户,在挂失、领用卡折、重要凭证、更改客户信息等业务中审查不严,导致出现风险时客户逃避责任、银行垫付资金的现象。二是办理业务时对授权代理现象缺乏法律意识,造成无效代理、过期代理等行为出现,一旦客户恶意逃避银行债务,就会形成银行损失的被动局面。 4、章、证、押(压)的管理风险 章、证、押管理的风险主要是会计部门章、证、押(压)保管不善,未严格执行分工制约、交接登记等制度规定的手续,为内部人员所利用,办理非法的结算业务等引发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章、证、押(压)未进行有效的三分管,办理结算业务一手清;岗位责任制不落实;会计业务用公章与重要空白凭证、汇票专用章、压数机、密押器、汇票凭证保管、使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使用交接及相关检查登记制度未有效执行等。危害主要表现为内部作案和内外勾结,监守自盗,一旦作案得逞往往形成较大的资金损失,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5、凭证审核风险 凭证审核环节的风险包括收入凭证与支付凭证审核两大类,主要是由于对凭证要素审查不严,造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纠纷或者使犯罪分子诈骗成功,基于票据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形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汇编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防控要点主要有三大方面,即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及流程管理。 (一)操作风险 1、内部欺诈 一是隐瞒客户不良信用记录。当信用记录为“查无此人信息”,且打印件上身份证号码与基本资料中显示的身份证号码不符时;当个贷档案(正本)中信用报告为复印件时;当打印件、复印件上有明显人为修改痕迹时;当借款人、财产共有人和财产所有人信用报告不全时。 二是人为调高客户信用等级评分。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与贷款申报材料不一致时;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收集不全时。 三是隐瞒重大风险。当对调查报告表述存在异议时;当调查报告所举数据、证明材料等收集不完善、不充分时。 四是假名、冒名贷款。当客户经理拒绝检查人员检查指定客户的贷款时,贷款资料中申请人前后签字明显不符时,建议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借款人的借款基本情况;对单笔金额较大的贷款,且材料瑕疵较多的借款人,建议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核查申请人身份。 五是抵押物不符合担保准入规定。核对土地使用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对房屋所有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查抵押物所有权人年龄与其身份证件和户口是否相符,财产所有人是否为未成年人。 2、外部欺诈 一是收入证明虚假。应向借款人收入证明开具单位调查其职务、级别、收入等情况;借款人如有其它收入来源的,应核实相关证明材料(租赁收入、股本分

红等)。 二是购房行为不真实。实地调查了解房屋的位置、朝向、结构、销售等情况;通过面谈或电话等方式知悉借款人对房屋情况的了解程度,了解借款人购房行为的真实性;向房地产权登记部门查询销售合同的备案情况。 三是资金用途不真实。实地查看生产经营情况,向交易对手查询,核实交易合同的真实性;核查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直接将信贷资金划转入个人投资参股的法人类企业账户;发放贷款时严格核查借款人账户是否为资本投资账户。 四是汽车购销行为不真实。与借款人联系了解其购车行为的真实性,详细了解借款人的家庭财务情况;密切关注汽车经销商财务状况,防止其利用按揭贷款套取资金。 3、流程管理 一是基础资料未核实。当复印件为传真件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复印件无“与原件核对相符”章和客户经理签名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不得为股东和其他自然人提供抵押时,当公司章程未经工商管理部门签章确认时,建议向工商部门查询登记备案原件。 二是对共有权人的调查流于形式。贷款调查面谈时,调查人员应同时约谈借款人和共有权人;贷款合同签约时,借款人和共有权人应同时到场签订合同。 三是抵押登记不落实。客户经理必须参与抵押登记过程,办理与取回抵押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执行,不得委托中介机构和第三方代为办理;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立的,必须首先核实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所有权证是否已经抵押,并按照相关要求办妥抵押手续;对存量贷款权证办理情况进行清理整改,及时跟踪楼盘产权证办理情况,落实抵押登记。 四是贷款催收不及时。按月进行当月逾期贷款警示和次月到期贷款提示;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试题及答案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业务复杂及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应采用更加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如使 用量化方法对各部门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收集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并根据各业务线操作风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2、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应当根据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规定及时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报告; 3、为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至少应当记录和存储与操作风险损失相关的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 4、商业银行可购买保险以及与第三方签订合同,并将其作为缓释操作风险的一种方法,但不应因此忽视控制措施的重要作用; 5、操作风险报告程序,其中包括报告的责任、路径、频率,以及对各部门;的其他具体要求; 6、应针对现有的和新推出的重要产品、业务活动、业务程序、信息科技系统、人员管理、外部因素及其变动,及时评估操作风险的各项要求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关键风险指标的是:(D ) A、每亿元资产损失率; B、每万人案件发生率、百万元以上案件发生比率; C、客户投诉次数、错误和遗漏的频率; D、利率变化频率 2、商业银行应及时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重大操作风险事件,下列无需报告的是:(D ) A、高管人员严重违规; B、涉及损失金额可能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1‰的操作风险事件; C、抢劫商业银行或运钞车、盗窃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40万元; D、诈骗商业银行或其他涉案金额500万元案件 3、商业银行应当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具体的方法不包括:(D ) A、评估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损失事件的报告; B、数据收集、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 C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的测试; D、外部监管措施 4、谁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B ) A、当事行行长; B、当事行董事会; C、当事行高级管理层; D、当事行当事员工 三、多项选择题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及防范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及防范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泡沫经济等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着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风险,所以研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现有经营模式和业务范围,对现有风险模式进行分析,并就产生原因进行深入探讨,深度挖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方法,为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控制 1.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1.1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含义 所谓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首先要明确商业银行,区别于中央银行等,是营利为目的的,经营多种金融产品和资金类别的组织机构。因为经营产品和服务范围较广,在其服务过程中承担较大的风险,因为经营风险的发生从而导致了银行损失,这一过程叫做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1.2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征 1.2.1经营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风险的特性之一就是不确定,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而言,风险也就具备了一定的隐蔽性,很难及时发现并根除。笔者通过对商业银行运营过程的研究发现,很大程度上,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数是可避免的、人为原因造成的,但是,尽管可避免,但是很多时候银行对于市场情况等的忽视会导致难以发现隐藏在现有经营模式下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以营利为最终目的,一方面,银行为了增加获利,会根据当前市场情况、消费者心理等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或者服务,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形式不断变化,银行自身很难准确判断市场情况;另一方面,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银行在激烈的竞

争中,要不断创新发展,但是一着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破产风险,这是难以承受的,且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力度不够,银行破产后何去何从也没有确切的说明,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但是对于商业银行却是潜在的威胁,很难及时意识到。 1.2.2经营风险具有集中性 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尽管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众多,即营利模式有多种选择。但是,这些产品或者服务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大背景下,其融资模式单一固定,而银行想要进一步营利就只有通过大量融资的途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模式,导致了其风险集中,一旦发生泡沫经济等经济危机,银行必然无法进行调整。 1.2.3经营风险具有“三全”特性——全时段、全方位、全过程 无论是对于商业银行还是其他企业而言,风险的存在很难摆脱其经营过程,只要企业在运营其风险也就会一直伴随,这是风险的全过程性;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结合我国随时变动的汇率、黄金价格等,在时间上难以把控,这是风险的全时段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可能是来自金融市场的,也有可能是借贷人本身信用问题,亦或者是银行业务运作存在漏洞,这些都是风险,来自方方面面,体现了风险的全方位性。 1.2.4经营风险具有危害大,难控制的特点 对于金融类的风险而言,多数是很难控制的,只能是在一些国家政策策略上做文章,进行大方向上的调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由部分是有金融市场情况决定的,一旦遇到风险就有可能导致银行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情况的发生。同时,风险一旦发生还会对消费者心理产生影响,使得它们对其他金融也产生恐慌心理,带来连锁反应,加大风险涉及的领域 1.2.5经营风险具有产生社会影响的特点 我国对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控体系不够完善,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的特殊性,关系到人们的财产安全.增值等,同时近年来广大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金融等方面的关注和投入增加,且我国现有的四大商业银行业务覆盖面广,银行经营风险一旦发生,必将带来一系列不良社会影响甚至社会恐慌,国家稳定。

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对比及案例分析

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对比及案例分析 凌峰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 330013) 摘要: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它和整体社会经济的信用环境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特别是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缺乏。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解决对策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控机制;对策 一、引言 操作风险,又称运作风险,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该风险难以量化,管理难度更大,且由于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通常也是非常巨大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协议第644段给出了操作风险的定义:由不当或者失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人员和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此后,操作风险的重要性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著名的巴林银行和我国国内某商业银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主要归结于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而国外商业银行银行的内部欺诈较少,其外部欺诈所引起的损失强度也比国内低很多。 具体对比数据见下表: 出。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表现形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较高的都主要集中在外部欺诈,主要包括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损失频率和强度都明显高于外国商业银行,其中,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欺诈这两者所致的银行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分别为78.88%和98.68%,而外国商业银行的这两个指标却明显偏低,分别只有45.55%和22.77%。

商业银行风险及防范

主要内容 ?银行风险概述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誉风险等) ?全面风险管理 一般信贷业务风险及防范案例分析 银行风险概述 ?风险定义银行风险概念主要特征主要种类 银行风险概述 ?风险定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风险是指未来的消极结果或损失的可能性。 ?两层含义:一是未来可能产生的;二是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三个要素:一般由风险因素、时间和结果三个要素构成。 银行风险概述 ?银行风险概念: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其损失或盈利能力下降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特征 ?客观性: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客观上面临信息不对称性 ?隐蔽性:即期风险可能被借新还旧、收回再贷、以贷收息等方式掩盖,被行政干预或政府特权掩盖 ?扩散形:自身风险可能影响到储户和投资者,同时银行很大程度上创造信用、放大信用,数量倍数扩散。“ 房利美” 和“ 房地美” ?加速性:银行风险爆发,影响广,“ 马太效应” ?可控性:通过一定的事前识别、分析、可以预测和防范,尽量降低风险。同时,金融监管加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 银行风险概述 ?风险种类: 依据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和《巴塞尔辛资本协议》,分8大类。 ?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指借款人无法按协议偿还本息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存在银行资金的发放、投资或其他的风险敞口,反映在表内或表外。 目前我行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仍是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主要风险表现形式是信用风险。对信用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 银行风险概述 ?风险种类: ?市场风险:因市场价格(主要指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是银行的表内外业务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交易类业务中。 银行风险概述 ?银行风险种类: ?操作风险:由于银行内部存在不完善或有问题的程序、员工、信息技术及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目前主要体现在: ?执行外管政策的合规风险。“热钱”的流入问题及外管政策的执行。 ?资产管理业务的操作风险 ?营业及办公场所的强盗风险。网点的安防系统建设及管理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原因分析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思考 摘要:现在,不断出现的操作风险事件,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更加重视操作风险对商业银 行经营的威胁。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继而了解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其原因,同时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使得各国监管机构开始关注操作风险。1994年信孚银行因员工对衍生交易的说明不清楚而导致客户不断进行投诉,最后使得该行损失了1.57亿美元;1995年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驻新加坡交易员李森,在未经总部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进行衍生品交易,并在亏损后隐瞒实际交易情况,最终造成了9.27亿英镑的损失。 随着类似事件不断被爆出,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纳入银行的监管范畴,并对其进行了“由于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地经济损失”的定义。同时对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要求设计了三种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开始确立操作风险在银行风险监管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预防的相关研究开始的比较迟,大多数银行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看的比较重要,对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涉案金额2599万元;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向某企业发放的3年期共计15亿元的贷款中,存在不合内部管理程序和借款人使用贷款违规,使得银行损失4个亿;2006年中国银行黑龙江双鸭山四马路支行副行长内外勾结票据诈骗,带来损失4.325亿元。操作风险事件的不断涌现使得我国银行监管部门逐渐重视这一风险,并与2005年3月22日和2007年6月1日由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认清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操作风险的现实状况,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是我吗不得不面对的紧迫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控制的现状 1.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不成熟。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放在风险管理的首位,对操作风险有所忽略,许多管理者未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风险,这首先在银行管理理念中就造成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缺失,此外,银行的高管人员由于轮换和任职年限的原因, 每一任管理人员都有自己的思路,不能使银行管理文化连续发展。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把操作风险防范落到实处。 2.操作风险的数据缺乏。 在我国,对于操作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又由于社会各界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情况的特别关注,银行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往往会隐瞒一些损失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使监管者很难真

基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最新版】

基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银行风险也将与日俱增。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最常见、最易发生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大多发生在基层商业银行,不但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影响整个商业银行的效益和信誉,还会造成区域性的经济金融问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和负面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基层商业银行特点及操作风险类型 相对于商业银行总、分行,基层商业银行机构在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在办公环境、设备设施等硬件方面,还是在人员素质、社会环境等软件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具有总体规模小、员工综合能力水平相对较低、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弱等特点,使其容易发生因操作而造成的相关风险。 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主要风险之一,其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按照业务类型,基层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可分为电子银行、柜面业务、对公业务及信贷业

务操作风险四大类,具体表现为欺诈、违规操作和系统安全三个方面。 操作风险形成原因 (一)人员综合能力水平偏低。一方面,由于基层商业银行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不高,而无意识地引起的失误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熟悉单项业务的人员较多,具有综合业务素质的人员较少,熟悉传统业务的人员较多,了解创新业务的人员较少;另一方面,员工政治思想素质不高,人为制造操作风险。表现在部分单位的管理者和岗位人员对本职工作不尽职尽责,不能很好地执行制度造成风险。有的员工为了个人利益,置银行利益于不顾,利用工作之便,铤而走险,滥用职权,违规操作。 (二)管理不到位。一是错误的管理理念。存在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高层领导人员管理;重审计稽核,轻全面管理等问题。二是不健全的管理架构。基层分支机构风险管理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没有一个协调部门。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使得有些操作风险因无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状态。三是单一的管理手段。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操作风险管理手段的日益完善,从以往的定

商业银行内控案例分析

3.5 A 市农村商业银行内控方面的案例分析 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最突出的特点就体现在银行业案件上,案件的发生除了一些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银行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近年来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涵盖了银行日常经营的各个领域,如存款、贷款、现金管理及金库、票据、银行卡、外部侵害等[45],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仅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容易引发外界对银行业的信任危机,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也就成了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下面就从A 市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四个案例进行分析。这四个案例主要发生在柜台业务、信贷业务、资金业务这几个业务环节,而且均与员工的业务操作息息相关。这几个业务正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内部控制的重点业务范围,这些风险也正是全面风险控制理论要素中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监控活动、监督与纠正等环节出现漏洞所造成,因此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5.1 柜员卷款潜逃案例 2007 年4 月,原A 市农村合作信用联社某信用社主任接到其辖下某分社柜员李某报告,说一同上班的梁某突然不见了,由梁某保管的钱箱也不见了。信用社主任马上和相关人员赶到现场,经查看录像,发现梁某趁李某上厕所之际,拿着其保管的钱箱开着无牌摩托车逃走了。经清点账务,发现梁某带走的现金有人民币30 多万元。事后经多方追踪,梁某在藏匿近1 年之后终被当地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款项由其本人及家属筹款归还。 3.5.1.1 案例分析 从该案的作案手段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银行员工出现思想道德风险问题。据调查了解,梁某产生偷盗库款的最重要原因是参于赌博,因赌博输了,无力偿还欠款,故产生了直接盗取银行资金的念头。 2、网点内部控制环境出现漏洞,给梁某可乘之机。因当时梁某所处的分社虽有三名员工,但其中一名员工管理农贷,经常不在网点,实际上网点内只有两名员工,因此当其中一人上厕所时,网点内就只有梁某一人,缺少了第三者的监督,给梁某以拿钱离开的机会。 3、监督环节出现漏洞,信用社对员工的管理不到位。因梁某染上赌博已有一段时间,但一同上班的同事及其领导并未查觉其这一异常行为,导致未能及时给予教育,造成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4、对网点的现金库存管理出现漏洞。据调查了解,该网点平时的现金库存量并不大,但梁某在作案前一天向上级申领了20 万现金,这一异常情况并未引起上级管理部门的重视,以致给梁某提供了作案的机会。 3.5.1.2 案例的教训和启示 该案例的发生,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事后原A 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通过多种措施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与防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与防范 【摘要】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近几年来发生的许多银行案例都显示,对操作风险的忽视会导致股东价值的下降,而适当的关注则能为公司各方面带来质的提高,包括公司信誉的提高和经营损失的减少,并且还可以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研究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一一分析,并从中找到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员因素。操作风险的人员因素主要是指由于银行内部员工的行为不当(包括无意行为和故意行为)、人员流失或关系到员工利益的事件发生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情况。人员因素涵盖了所有与银行内部人员有关的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内部欺诈。内部欺诈是指员工故意欺骗、盗用财产或违反监管章程、法律或公司政策导致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员工违法行为导致的操作风险主要集中于内部人员作案和内外勾结作案两种,属于

多发风险。 (2)员工操作失误。这种操作风险是由员工业务操作过程中非主观失误造成的,如数字输入错误、忘记复核等。由银行员工操作失误引起的操作风险一般具有损失小(不排除特殊情况)、发生频率高、难以实现预测和非员工故意行为的特征,因而更加难于防范。 (3)员工违法行为。银行人员具有的信息、身份优势为其进行违法活动提供了可能,而且由于银行员工“内部人”身份,使得银行员工内部作案更加难以防范。 (4)失职违规。商业银行内部员工因过失没有按照雇佣合同、内部员工守则、相关业务及管理规定操作或者办理业务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因过失、未经授权的业务或交易行为以及超越授权的活动。 (5)知识/技能匮乏。商业银行员工由于知识/技能匮乏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主要有三种行为模式:在工作中,自己意识不到缺乏必要的知识,按照自己认为正确而实际是错误的方式工作;意识到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但由于颜面或者其他原因而不向管理层提出或者声明其无法胜任某一工作或者不能处理面对的情况;意识到本身缺乏必要的知识,并进而利用这种缺陷。、 (6)核心雇员流失。核心人员掌握商业银行大量技术和关键信息,他们的流失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7)违反用工法。违反用工法是指违反就业、健康或安全方面的法律或协议,包括劳动法、合同法等,造成个人工伤赔付或因性别/种族歧视事件导致的损失。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发展,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变得更为复杂。在我国,由操作风险引发的大案触目惊心,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金额迅速放大、经营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出现了一系列震惊国际金融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一、操作风险管理不善引发案件的具体原因分析 案例:某分理处发生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 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经查,涉及金额2599万,形成巨大风险。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 一方面在业务发展的管理上,该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向钱看”的风气,造成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另一方面该行对考核办法缺少辅助教育的手段,还提出了一些诸如“谁完成任务好,谁贡献大,谁多拿钱”等不甚科学的提法,没有通过合理的业绩考核和合理的待遇水平来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来提高员工的奉献精神以及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避免员工因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 该分理处从2002年初开始违规操作,代办借记卡,不签贷款协议书放贷,在此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一次次的检查,一次次的活动都没有发现,没有排除,清楚地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苍白无力,从一线人员的制度执行到二线管理人员对一线人员的监督,再到内控部门对各环节的再监督,这三道防线都失察和疏漏。该行案防教育流于形式,各种检查没有落到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指引》(银监发[2007]42号)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的监督控制; (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 (三)适当的组织架构;

(四)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 (五)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 (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行范围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地建设。 第七条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主要职责包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