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IN 1683-1 1998 钢毛坯铸件 一般公差及加工余量 不适用于新设计 DE

DIN 1683-1 1998 钢毛坯铸件 一般公差及加工余量 不适用于新设计 DE

DIN 1683-1 1998 钢毛坯铸件 一般公差及加工余量 不适用于新设计 DE
DIN 1683-1 1998 钢毛坯铸件 一般公差及加工余量 不适用于新设计 DE

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零件机械加工的工艺路线是指零件生产过程中,由毛坯到成品所经过的工序先后顺序。在拟定工艺路线时,除了首先考虑定位基准的选择外,还应当考虑各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工序集中与分散的程度,加工阶段的划分和工序先后顺序的安排等问题。目前还没有一套通用而完整的工艺路线拟定方法,只总结出一些综合性原则,在具体运用这些原则时,要根据具体条件综合分析。拟定工艺路线的基本过程见图4-28所示。 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就是为零件上每一个有质量要求的表面选择一套合理的加工方法。在选择时,一般先根据表面的精度和粗糙度要求选定最终加工方法,然后再确定精加工前准备工序的加工方法,即确定加工方案。由于获得同一精度和粗糙度的加工方法往往有几种,在选择时除了考虑生产率要求和经济效益外,还应考虑下列因素: (1) 工件材料的性质 例如,淬硬钢零件的精加工要用磨削的方法;有色金属零件的精加工应采用精细车或精细镗等加工方法,而不应采用磨削。 (2) 工件的结构和尺寸 例如,对于IT7级精度的孔采用拉削、铰削、镗削和磨削等加工方法都可。但是箱体上的孔一般不用拉或磨,而常常采用铰孔和镗孔,直径大于60㎜的孔不宜采用钻、扩、铰。 图4-28 工艺路线拟定的基本过程 (3) 生产类型 选择加工方法要与生产类型相适应。大批大量生产应选用生产率高和质量稳定的加工方法。例如,平面和孔采用拉削加工。单件小批生产则采用刨削、铣削平面和钻、扩、铰孔。又如为保证质量可靠和稳定,保证较高的成品率,在大批大量生产中采用珩磨和超精加工工艺加工较精密零件。 (4) 具体生产条件 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工艺手段,不断引进新技术,对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挖掘企业潜力,提高工艺水平。

铸件 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

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 引言 对铸件规定的公差可以确定铸造方法因此在设计完成或合同签订之前建议采购方应与铸造厂取得联系以商定 铸件设计和所要求的精度 机械加工要求 铸造方法 所要生产的铸件数量 所采用的铸造设备 各种特殊要求例如基准目标系统个别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圆角半径公差以及个别的机械 加工余量 是否有更适合该铸件的其他标准 由于铸件的尺寸精度与生产因素有关因此对下列生产方式在附录中介绍了用不同方法和不同金属所能达到的公差等级 大批和大量生产此时可通过对铸造设备的改进调整和维护以获得精密的公差 小批量生产和单件生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铸件的尺寸公差等级和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有各种铸造方法生产的各类金属及其合金铸件的尺寸。 本标准既适用于在图样上给出的一般公差和/或个别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 本公差体系用于铸造厂家提供墨阳或金属型装备,或承担模样或金属型装备检验责任的场合。2.铸件基本尺寸 机械加工前的毛坯铸件的尺寸,包括必要的机械加工余量。 3.在图样上的标注 3.1.铸件公差的标注 如果需要在基本尺寸后面标注个别公差 例如:“95±3”或“200?3+6” 3.2.机械加工余量的标注 应在图样上标出需机械加工的表面和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值并在括号内标出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等级当制造模样或金属型装备时应考虑这些要求 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应按下列方式标注在图样上

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在特定表面上的标注 铸件尺寸公差 1)在等级CT1~CT15中对壁厚采用粗一级公差。 2)对于不超过16mm的尺寸,不采用CT13~CT16的一般公差,对于这些尺寸应标注个别公差。 3)等级CT16仅适用于一般公差规定为CT15的壁厚。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 —19-199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 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1.5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0.5-0.8 4.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0.7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I:园棒类: (1)的凸模、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当D <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 上加夹头量10-15。 (2)凹模,挡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当D <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1)例如:固定板、退料板等。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内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一、平面 二、端面

注: 20-40%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长度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长度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长度为300-600者,用上限 1.3 0.5 φ6以下小孔研磨量表(七) 注: 本表只适用于淬火件 当长度e 小于15毫米时,表内数值应加大20-30%

零件表面的切削加工成形方法.

1.零件表面的切削加工成形方法 在切削加工过程中,机床上的刀具和工件按一定的规律作相对运动,通过刀具对工件毛坯的切削作用,切除毛坯上多余金属,从而得到所要求的零件表面形状。机械零件的任何表面都可以看作是一条线(称为母线)沿另一条线(称为导线)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平面是由一条直线(母线)沿另一条直线(导线)运动而形成的;圆柱面和圆锥面是由一条直线(母线)沿着一个圆(导线)运动而形成的;普通螺纹的螺旋面是由“∧”形线(母线)沿螺旋线(导线)运动而 形成的;直齿圆柱齿轮的渐开线齿廓表面是渐开线(母线)沿直线(导线)运动而形成的等等。 母线和导线统称为发生线。切削加工中发生线是由刀具的切削刃与工件间的相对运动得到的。一般情况下,由切削刃本身或与工件相对运动配合形成一条发生线(一般是母线),而另一条发生线则完全是由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得到的。这里,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都是由机床来提供。 2.机床的运动 机床在加工过程中,必须形成一定形状的发生线(母线和导线),才能获取所需的工件表面形状。因此,机床必须完成一定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为表面成形运动。此外,还有多种辅助运动。 (1)表面成形运动 表面成形运动按其组成情况不同,可分为简单成形运动和复合成形运动二种。

如果一个独立的成形运动是单独的旋转运动或直线运动构成的,则此成形运动称为简单成形运动。例如,用车刀车削外圆柱面时工件的旋转运动B1产生圆导线,刀具纵向直线运动 A2产生直线母线,即加工出圆柱面。运动B1和A2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表面成形运动,因此,用车刀车削外圆柱时属于简单成形运动。 如果一个独立的成形运动,是由两个以上的旋转运动或(和)直线运动,按某种确定的运动关系组合而成,则此成形运动称为复合成形运动。例如,用螺纹车刀车削螺纹表面时,工件的旋转运动B11和车刀的直线运动A12按规定作相对运动,形成螺旋线导线,三角形母线(由刀刃形成,不需成形运动)沿螺旋线运动,形成了螺旋面。形成螺旋线导线的两个简单运动B11和A12,由于螺纹导程限定而不能彼此独立,它们必须保持严格的运动关系,从而B11和A12这两个简单运动组成了一个复合成形运动。又如,用齿轮滚刀加工直齿圆柱齿轮时它需要一个复合成形运动B11、B12(范成运动),形成渐开线母线,又需要一个简单直线成形运动A2,才能得到整个渐开线齿面。 成形运动中各单元运动根据其在切削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又可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2)辅助运动 机床在加工过程中还需一系列辅助运动,其功能是实现机床的各种辅助动作,为表面成形运动创造条件。它的种类很多,如进给运动前后的快进和快退;调整刀具和工件之间正确相对位置的调位运动;切入运动;分度运动;工件夹紧、松开等操纵控制运动。

铸件公差与加工余量

国际标准二版 ISO8026 第铸件------ 尺差公差和加工留余量 1.范围 此国际标准系统地规定了铸件尺寸公差等级和加工余量要求。它适用于不同铸造工艺的金属及合金件尺寸[同时请参见介绍g]和第5款] 此国际标准适用于图纸上提到的基本公差及/或要求的加工余量,同时也适用于特定尺寸的旁标注的个别公差及/或要求的加工余量(见第11款)。 当铸造厂提供模具或冲模工具,或接受证明责任时,该系统实施。 2.参考标准 通过本标准的引用,下述标准构成其条款。在出版期间,提到的版本有效。标准都是有可能要进行修订的,建议接受本标准的各方使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IEC和ISO的成员拥有当前有效的国际标准。 ISO286-1:1998,ISO体系极限与适用---第一部分:公差与适用基础 ISO1302:1992,技术图纸---表面结构标注方法. 3.定义 就本标准,采用下述定义: 3.1 基本尺寸:加工前毛坯件的尺寸(见图一),包括必要加工余量(见图二) 3.3 要求的加工余量,RMA:对于未加工铸件,产品余量允许铸件表面后续加工影响的去除,达到希望的表面构成和必要尺寸精确度。 对柱形或双面加工,RMA要考虑两次(见图5和6) 3.4 移位:由于多个型板要素的失误,会造成铸件表面的相对移位。(见图3) 图3:最大的移位

3.5 斜度角(锥角):成形因素(例如:在包围面上)额外的倾斜,对于把铸件从铸模和压模,或模具从砂型,或永久模具上的零件间相互挪动都是很有必要。 4 标尺寸 除了给壁厚标尺寸(它可能存在两种尺寸),需要避免连续的尺寸。 5 公差等级 铸件公差等级分16级,从CT1到CT16(见图表1) 对基本公差不适用的尺寸,应该被归类为个别公差。 对为获得永久金属模(高压与低压),压模铸件和熔模铸件等特殊的操作,其它更精确的公差标准,比如国标,可以采用. 6 移位 除非另有说明,移位必须控制在如表1(见图3)的公差范围之内。当需要进一步限制移位值时,最大值应该在图纸上标出。(见11.1) 7 壁厚 除非另有说明,壁厚公差等级从CT1到CT15应该比其他尺寸的基本公差松一级,例如:如果图纸上的基本公差为CT10,那么壁厚公差可为CT11。 8 锥角 如果设计要求有锥角(例如有斜角),那么公差在这个表面是适用的(见图4). 图纸应作基本说明,无论锥度是否应从产品上增加、减少或与产品一样。 锥度+,图4 a) 锥度-, 图4 b) 锥度±, 图4c) 与普通锥角不一样的特殊表面的锥角,应该在图纸上单独标注出来.比如+. 对于要加工的尺寸,应选用“锥角+”,而不管图纸上对锥角的总体规定,以使加工尺寸可以达到要求。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 —19-199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 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I:园棒类: (1)模、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当D <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 上加夹头量10-15。

(2)工件的最大外径有公差配合要求,光洁度在▽以上,例如:外圆须磨加工的凹模, 挡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当D <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1)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内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 一、平面 注: 20-40%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长度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长度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长度为300-600者,用上限 φ6以下小孔研磨量表(七) 注: 本表只适用于淬火件 当长度e小于15毫米时,表内数值应加大20-30% 导柱衬套磨削加工余量表(八) 镗孔加工余量表(九)

铸造模具影响铸件尺寸公差与机加工加工余量

铸造模具影响铸件尺寸公差与机加工加 工余量 收藏此信息打印该信息添加:用户投稿来源:未知 (1)铸造模具影响铸件尺寸公差与错型值1)铸件基本尺寸机械加工前的毛坯铸件的尺寸,包括必要的机械加工余量。2)尺寸公差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公差等于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代数差的绝对值;也等于上偏差与下偏差之代数差的绝对值。根据GB/T 641 4-1999的规定,铸件尺寸公差代号为CT公差等级分为16级,见表对于一般公差的尺寸,在图样上采用公差代号统一标注,如:“一般公差GB/T 6414-CT12”;对于不适合采用一般公差的尺寸,应规定个别公差,在图样上需要在基本尺寸后面标注个别公差。公差带应相对于基本尺寸对称分布,即一半在基本尺寸之上,一半在基本尺寸之下。因特殊原因,经铸造厂与采购方协商同意,公差带也可以不对称分布。在此种情况下,公差应单独标注在基本尺寸的后面。不同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生产的铸件所能达到的铸造模具尺寸公差等级是不同的。对于大批量重复生产方式,有可能通过精心调整和控制型芯位置达到比表所示更精的公差等级;在用砂型铸造方法作小批量和单个铸件生产时,通过采用金属模样和研制开发装备及铸造工艺来达到小公差的做法通常是不切实际且不经济的,表给出了适用于这种生产方式较宽的公差。铸件的许多尺寸受分型面和型芯的影响,因而需要增大尺寸公差。鉴于设计者没有必要了解所用的铸型和型芯的布置情况,因此,这些公差增加量已经包括在表中。错型(错箱)由于合型时错位,铸件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分型面处相互错开。错型值应处在表所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当需要进一步限制错型时,应在图样上注明最大错型值,如:“一般公差最大错型”。 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

零件表面的常规加工方法

第二章零件表面的常规加工方法 本章教学学时:8~10 本章以常见表面的加工为主线,介绍了各种传统切削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应用及零件加工的工艺规程制定。本章内容实践性、直观性很强,是学生在完成工程训练实践环节基础上的理论提升。本章内容是全书的重点,也是“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多作练习,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课与安排自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回转面的加工. 一、外圆面的加工 外圆面的技术要求,大致有①尺寸精度:即外圆面直径和长度的尺寸精度; ②形状和相互位置精度:前者有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等,后者如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径向圆跳动等;③表面质量:主要是指表面粗糙度,也包括有些零件要求的表面层硬度、残余应力大小、方向和金相组织等。 (一)外圆面的车削 车削是外圆面加工的主要工序。工件旋转为主运动,刀具直线移动为进给运动。 车外圆可在不同类型车床上进 行。 各种车刀车削中小型零件外圆 的方法如图2-1a至e所示,图2-1f) 为立式车床车削重型零件外圆的方 法。为了提高生产率及保证加工质 量,外圆面的车削分为粗车、半精 车、精车和精细车。 粗车粗车的目的是从毛坯上切去大部分余量,为精车作准备。粗车的特点是采用较大的背吃刀量a p、较大的进图2-1 外圆面的车削方法

给量以及中等或较低的切削速度v c,以a)尖刀车外圆 b)450弯头刀车外圆 c)右偏刀车外圆 达到高的生产率。粗车后的尺寸公差等d)圆弧刀车外圆 e)左偏刀车外圆 f)立式车床上车大外圆 级一般为IT13~IT11,表面粗糙度R a值为50~12.5μm。粗车也可作为低精度表面的最终工序。 半精车半精车的目的是提高精度和减小表面粗糙度,可作为中等精度外圆的终加工,亦可作为精加工外圆的预加工。半精车的背吃刀量和进给量较粗车时小。半精车的尺寸公差等级可达IT10~IT9,表面粗糙度R a值为6.3~3.2μm。 精车精车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工件所要求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作为较高精度外圆面的终加工,也可作为光整加工的预加工。精车一般采用小的背吃刀量(a p ﹤0.15mm)和进给量(f﹤0.1mm/r),可以采用高的或低的切削速度,以避免积屑瘤的形成。精车刀的前后刀面及刀尖圆弧都应用油石研磨,以减小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值。精车的尺寸公差等级一般为IT8~IT7,表面粗糙度R a值为1.6~0.8μm。 精细车一般用于技术要求高的、韧性大的有色金属零件的加工。精细车所用机床应有很高的精度和刚度,多使用仔细刃磨过的金刚石刀具。车削时采用小的背吃刀量(a p≤0.03mm~0.05mm)、小的进给量(f= 0.02mm/r~0.2mm/r)和>2.6m/s)。精细车的尺寸公差等级可达IT6~IT5,表面粗糙度高的切削速度(v c R a值为0.4~0.1μm。 车削的工艺特点: (1)易于保证相互位置精度对于轴、套筒、盘类等零件,各加工表面具有同一旋转轴线,可以在一次安装中加工出不同直径的外圆面、孔及端面,即可保证同轴度以及端面与轴线的垂直度。 (2)刀具简单车刀是刀具中最简单的一种,制造、刃磨和安装均较方便,这就便于根据具体的加工要求,选用合理的车刀角度,有利于提高加工质量和生产率。 (3)应用范围广车削除了经常用于车外圆、端面、孔、切槽和切断等加工外,还用来车螺纹、锥面和成形表面。加工的材料范围较广,可车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某些非金属材料,特别是适合于有色金属零件的精加工。

铸造、锻造余量相关资料

铸造 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零件或毛坯)的工艺过程。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工艺。铸造生产的毛坯成本低廉,对于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更能显示出它的经济性;同时它的适应性较广,且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但铸造生产所需的材料(如金属、木材、燃料、造型材料等)和设备(如冶金炉、混砂机、造型机、造芯机、落砂机、抛丸机等)较多,且会产生粉尘、有害气体和噪声而污染环境。 铸造是人类掌握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公元前3200年,美索不达米亚出现铜青蛙铸件。公元前13~前10世纪之间,中国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时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商代的重875千克的司母戊方鼎、战国的曾侯乙尊盘和西汉的透光镜等都是古代铸造的代表产品。早期的铸造受陶器的影响较大,铸件大多为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艺术色彩较浓。公元前513年,中国铸出了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铸铁件——晋国铸鼎(约270千克重)。公元8世纪前后,欧洲开始生产铸铁件。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后,铸件进入为大工业服务的新时期。进入20世纪,铸造的发展速度很快,先后开发出球墨铸铁,可锻铸铁,超低碳不锈钢以及铝铜、铝硅、铝镁合金,钛基、镍基合金等铸造金属材料,并发明了对灰铸铁进行孕育处理的新工艺。50年代以后,出现了湿砂高压造型,化学硬化砂造型和造芯、负压造型以及其他特种铸造、抛丸清理等新工艺。 铸造种类很多,按造型方法习惯上分为:①普通砂型铸造,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和化学硬化砂型3类。②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为以天然矿产砂石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熔模铸造、泥型铸造、铸造车间壳型铸造、负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和以金属为主要铸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连续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等)两类。铸造工艺通常包括:①铸型(使液态金属成为固态铸件的容器)准备,铸型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砂型、金属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数可分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铸型准备的优劣是影响铸件质量的主要因素;②铸造金属的熔化与浇注,铸造金属(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③铸件处理和检验,铸件处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铸件表面异物、切除浇冒口、铲磨毛刺和披缝等凸出物以及热处理、整形、防锈处理和粗加工等。 锻造 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锻压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通过锻造能消除金属的铸态疏松,焊合孔洞,锻件的机械性能一般优于同样材料的铸件。机械中负载高、工作条件严峻的重要零件,除形状较简单的可用轧制的板材、型材或焊接件外,多采用锻件。锻造按成形方法可分为:①开式锻造(自由锻)。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金属在上下两个抵铁(砧块)间产生变形以获得所需锻件,主要有手工锻造和机械锻造两种。②闭模式锻造。金属坯料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锻模膛内受压变形而获得锻件,可分为模锻、冷镦、旋转锻、挤压等。按变形温度锻造又可分为热锻(加工温度高于坯料金属的再结晶温度)、温锻(低于再结晶温度)和冷锻(常温)。锻造用料主要是各种成分的碳素钢和合金钢,其次是铝、镁、钛、铜等及其合金。材料的原始状态有棒料、铸锭、金属粉末和液态金属等。金属在变形前的横断面积与变形后的模断面积之比称为锻造比。正确地选择锻造比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很大关系。

机械加工时加工余量的确定

来源于:注塑财富网https://www.doczj.com/doc/f912866887.html, 机械加工时加工余量的确定 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后,在进一步安排各个工序的具体内容时,应正确地确定工序的工序尺寸,为确定工序尺寸,首先应确定加工余量。 一、加工余量的概念 由于毛坯不能达到零件所要求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因此要留有加工余量,以便经过机械加工来达到这些要求。 加工余量是指加工过程中从加工表面切除的金属层厚度。加工余量分为工序余量和总余量。 (一)工序余量 工序余量是指某一表面在一道工序中切除的金属层厚度。 1 .工序余量的计算 工序余量等于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 对于外表面(见图 3 -75a ) Z=a - b 对于内表面(见图 3-75b ) Z=b — a 式中 Z ——本工序的工序余量 (mm) ; a ——前工序的工序尺寸( mm ) ; b ——本工序的工序尺寸 (mm) 。 上述加工余量均为非对称的单边余量,旋转表面的加工余量为双边对称余量。 对于轴(图 3 -75 c ) Z=d a — d b

对于孔(图 3-75d ) Z=d b — d a 式中 Z ——直径上的加工余量( mm ) ; d a ——前工序的加工直径( mm ) ; d b ——本工序的加工直径( mm )。 当加工某个表面的工序是分几个工步时,则相邻两工步尺寸之差就是工步余量。它是某工步在加工表面上切除的金属层厚度。 2 .工序基本余量、最大余量、最小余量及余量公差 由于毛坯制造和各个工序尺寸都存在着误差,加工余量也是个变动值。当工序尺寸用基本尺寸计算时,所得到的加工余量称为基本余量或公称余量。 最小余量 Z min 是保证该工序加工表面的精度和质量所需切除的金属层最小厚度。最大余量 Z max 是该工序余量的最大值。下面以图 3-75 所示的外圆为例来计算,其它各类表面的情况与此相类似。 当尺寸 a 、 b 均为工序基本尺寸时,基本余量为 Z=a — b 则最小余量 Z min=a min — b max 而最大余量 Z max=a max — b min 图 3-76 表示了工序尺寸公差与加工余量间的关系。余量公差是加工余量间的变动范围,其值为 T Z=Z max — Z min=(a max — a min)+(b max — b min)=T a+T b 式中 T Z ——本工序余量公差 (mm) ; T a ——前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 mm ); T b ——本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 mm )。

粗糙度与加工方法对应表

表面粗糙度选用 ----------------------------------------------------------- 序号=1 Ra值不大于\μm=100 表面状况=明显可见的刀痕 加工方法=粗车、镗、刨、钻 应用举例=粗加工的表面,如粗车、粗刨、切断等表面,用粗镗刀和粗砂轮等加工的表面,一般很少采用 ----------------------------------------------------------- 序号=2 Ra值不大于\μm=25、50 表面状况=明显可见的刀痕 加工方法=粗车、镗、刨、钻 应用举例=粗加工后的表面,焊接前的焊缝、粗钻孔壁等 ----------------------------------------------------------- 序号=3 Ra值不大于\μm=12.5 表面状况=可见刀痕 加工方法=粗车、刨、铣、钻 应用举例=一般非结合表面,如轴的端面、倒角、齿轮及皮带轮的侧面、键槽的非工作表面,减重孔眼表面 ----------------------------------------------------------- 序号=4 Ra值不大于\μm=6.3 表面状况=可见加工痕迹 加工方法=车、镗、刨、钻、铣、锉、磨、粗铰、铣齿 应用举例=不重要零件的配合表面,如支柱、支架、外壳、衬套、轴、盖等的端面。紧固件的自由表面,紧固件通孔的表面,内、外花键的非定心表面,不作为计量基准的齿轮顶圈圆表面等 ----------------------------------------------------------- 序号=5 Ra值不大于\μm=3.2 表面状况=微见加工痕迹 加工方法=车、镗、刨、铣、刮1~2点/cm^2、拉、磨、锉、滚压、铣齿 应用举例=和其他零件连接不形成配合的表面,如箱体、外壳、端盖等零件的端面。要求有定心及配合特性的固定支承面如定心的轴间,键和键槽的工作表面。不重要的紧固螺纹的表面。需要滚花或氧化处理的表面 ----------------------------------------------------------- 序号=6 Ra值不大于\μm=1.6 表面状况=看不清加工痕迹 加工方法=车、镗、刨、铣、铰、拉、磨、滚压、刮1~2点/cm^2铣齿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1 标准概况 GB/T 6414—2017《铸件尺寸公差、几何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是铸造基础性标准之一。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8062-3: 2007《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模制件尺寸和几何公差第3部分:铸件一般尺寸、几何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本标准代替GB/T 6414—1999《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 2 标准的主要内容 2.1 标准的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由各种铸造方法生产的铸件[1]。 2.2 术语和定义 2.2.1 铸件公称尺寸 机械加工前的毛坯铸件的设计尺寸,包括必要的机械加工余量。

2.2.2 铸件尺寸公差 铸件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公差等于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差的绝对值,也等于上偏差与下偏差之差的绝对值。 2.2.3 错型(错箱) 由于合型时错位,铸件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分型面处相互错开。 2.2.4 机械加工余量 在毛坯铸件上为了随后可用机械加工方法去除铸造对金属表面的影响,并使之达到所要求的表面特征和必要的尺寸精度而留出的金属余量。 2.2.5 起模斜度 为使模样容易从铸型中取出或型芯自芯盒脱出,平行于起模方向在模样或芯盒壁上的斜度。 2.3 尺寸标注

除壁厚的尺寸标注(允许存在由两个尺寸组成的尺寸链)外,应避免链式尺寸标注。 2.4 倾斜要素 2.4.1 在设计要求有斜度(如有起模斜度)的位置,应采用沿斜面对称分布的公差。 2.4.2 图样上一般应规定斜度是增加材料,还是减去材料,或取平均值,表示为:斜度+;斜度-;斜度±。 2.4.3 与图样上通用的斜度布置不同的特殊表面的斜度,应在该表面上单独标注,标注应符合GB/T 131的规定,例如。 2.4.4 对于要机械加工的尺寸,为了能获得成品尺寸,应采用“斜度+”,而不考虑图样上对斜度的通用技术要求。 2.5 公差等级 铸件尺寸公差等级的代号为DCTG,即英文Dimensional Casting Tolerance Grade的缩写,公差等级分为16级,标记为DCTG1~DCTG16,见表1。表中在同一尺寸段,公差值从左向右随着公差等

铸件加工表面的加工余量的确定和说明

铸件加工表面的加工余量的确定和说明序号基本尺寸/mm 加工余量等级加工余量/mm 选择理由和选择过程说明 1 137 G 双侧余量3.0 根据成批生产的加工余量等级(表2.8)为G级,尺寸公差等级为CT10,查表2-10,双侧加工余量为3mm,即尺寸为143mm,查表2-7,等尺寸公差为3.6mm,该尺寸及公差为(143±1.8)mm 2 Φ65G 双侧余量2.5 根据成批生产的加工余量等级(表2.8)为G级,尺寸公差等级为CT10,查表2-10,双侧加工余量为2.5mm,即尺寸为Φ70mm,查表2-7,等尺寸公差为3.2mm,该尺寸及公差为Φ(70±1.6)mm 3 17 G 单侧余量3.5 根据成批生产的加工余量等级(表2.8)为G级,尺寸公差等级为CT10,查表2-10,单侧加工余量为3.5mm,即尺寸为17+3.0-3.5=16.5mm,查表2-7,等尺寸公差为2.4mm,该尺寸及公差为(16.5±1.2)mm 4 Φ80G 双侧余量2.5 根据成批生产的加工余量等级(表2.8)为G级,尺寸公差等级为CT10,查表2-10,双侧加工余量为2.5mm,即尺寸为Φ85mm,查表2-7,等尺寸公差为3.2mm,该尺寸及公差为Φ(85±1.6)mm 5 30 G 单侧余量3.5 根据成批生产的加工余量等级(表2.8)为G级,尺寸公差等级为CT10,查表2-10,单侧加工余量为3.5mm,即尺寸为30+3.0+3.5=36.5mm,查表2-7,等尺寸公差为3.2mm,该尺寸及公差为(36.5±1.6)mm 6 Φ100G 双侧余量2.5 根据成批生产的加工余量等级(表2.8)为G级,尺寸公差等级为CT10,查表2-10,双侧加工余量为2.5mm,即尺寸为Φ105mm,查表2-7,等尺寸公差为3.6mm,该尺寸及公差为Φ (105±1.8)mm 7 15 G 单侧余量3.5 根据成批生产的加工余量等级(表2.8)为G级,尺寸公差等级为CT10,查表2-10,单侧加工余量为3.5mm,即尺寸为15+3.0+3.5=21.5mm,查表2-7,等尺寸公差为2.4mm,该尺寸及公差为(21.5±1.2)mm

铸钢件机械加工余量、尺寸公差及缺陷评定标准

铸钢件机械加工余量、尺寸公差及缺陷评定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铸钢件机械加工余量、尺寸公差及缺陷的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起重机械产品铸钢件尺寸公差测量验收及铸造缺陷评定,也适用于外协铸钢件毛坯的检验验收。 2、引用标准 GB/T11350-89 铸件机械加工余量 GB6414-86 铸件尺寸公差 JB/T6392.2-92 起重机车轮技术条件 Q/DQ100-80 普通桥式起重机技术条件 3、铸件机械加工余量 铸件机械加工件,有毛坯图时,加工余量按毛坯图的规定;没有毛坯图时,按公司的产品特点,选用GB/T11350-89《铸件机械加工余量》中H级加工余量(铸件尺寸公差等级按CT13)数值如表1: 表1 注:表中每栏的加工余量数值是以一测为基准,进行单侧加工的加工余量值,()内数值为进行双侧加工时,每测的加工余量值。 4、铸件尺寸公差 4.1 铸件尺寸公差按设计图纸的规定。 4.2 设计图纸未规定的铸件非加工面的尺寸公差及加工面毛坯尺寸公差,按公司的产品特点,选用GB64414-86《铸件尺寸公差》中规定的CT13级,公差带为对称分布,即一半为正值,一半为负值。公差数值见表2: 表2

5、技术要求 5.1 铸件最终热处理应按图纸规定,铸件毛坯应进行正火或退货处理; 5.2 铸件表面应整洁,不得留有明显的型砂、斑疤等缺陷。浇口、冒口、毛边应气割清除,飞刺应清除,气割应在铸件毛坯热处理前进行。浇、冒口气割侯,根部残留高度不大于4mm; 5.3 铸件毛坯如有气孔、夹渣、机械伤痕等缺陷,除高锰钢外可焊补; 5.4 铸件不加工的次要表面,若缺陷在下述范围内允许存在,可不进行焊补: a、缺陷总面积不超过该表面面积的5%; b、单个缺陷面积的直径不超过5mm,深度不超过其壁厚的10%,且绝对值不超过3mm,每100mm×100mm 面积上不超过2个。 5.5 铸件毛坯焊补,应遵循以下条件: a、焊补应在毛坯热处理前进行; b、缺陷必须清除干净,至呈现良好基体金属; c、所用焊条应能保证焊内的机械性能与铸件本身的机械性能相当。 5.6 铸件裂纹不允许焊补,有裂纹时应报废。 5.7 卷筒、滑轮、车轮、角型轴承箱、联轴器、制动器等为铸造件时,经机械加工到名义尺寸后,发现铸造缺陷分别评定处理。 5.7.1 卷筒 卷筒加工到名义尺寸后,发现加工面上有沙眼、气孔等缺陷时,按下述规定评定处理: a、成品卷筒表面上不得有影响使用性能和影响外观的显著缺陷: b、加工面上的缺陷为局部小麻点,其直径不超过8mm,深度不超过该处名义壁厚20%,在每100mm,长度上不多于1处,在卷筒全部加工面的总数不多于5处,允许存在,可不焊补。

机械零件加工表面的形成概述

第二章 机械零件加工表面的形成 第一节 机械零件加工表面的形成过程 一、工件的加工表面及其形成方法:1. 机械零件常用的表面形状2.工件表面的形成:工件表面可 以看成是一条线沿着另一条线移动或旋转而形成的。并且我们把这两条线叫着母线和导线,统称 发生线。3.发生线的形成1)成型法——利用成形刀具来形成发生线,对工件进行加工的方法。 2)轨迹法——靠刀尖的运动轨迹来形成所需要表面形状的方法.3)相切法——由圆周刀具上的多 个切削点来共同形成所需工件表面形状的方法。4)展成法——利用工件和刀具作展成切削运动来 形成工件表面的方法。4. 表面成型运动 二、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1.切削加工中的工件表面 2.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1) 主运动:由机 床或人力提供的主要运动,能使刀具从工件上切除金属层使之变为切屑。例如:车削时,车床主 轴带动工件作的旋转运动;铣削时,铣床主轴带动铣刀作的旋转运动。主运动是一个矢量,主运动方向:是指切削刃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瞬时主运动方向。主运动速度:也就是切削速度,是指切削刃选定点相对于工件主运动的瞬时速度,用vc 表示,单位:m/min (或m/s )。外圆车削时, 切削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dw:工件或切削刃上选定点的直径,计算时常以工件待加 工表面的直径来计算。(2) 进给运动:由机床或人力提供的附加运动,它能使把工件切削层 不断地投入切削过程。进给运动方向:是指切削刃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瞬时进给运动方向。 进 给运动速度:指切削刃选定点相对于工件进给运动的瞬时速度,用vf 表示,单位常取为(mm/s) 或(mm/min).进给运动速度:例:外圆车削时,进给运动速度常常用进给量f 来表述,单位:mm/r ; 刨削时,进给运动速度用每一行程多少毫米来表述,单位为mm/str 。铣削时,进给运动速度常 用每齿进给量f 来表述,单位:mm/z 。进给速度vf 、进给量f 、每齿进给量fz 和刀具齿数Z 之 间的关系如下:vf=nf= nzfz 。(3) 切削过程中刀具的工作平面:通过切削刃选定点并同时包含 主运动方向和进给运动方向的平面,工作平面的符号为Pfe 。(4)吃刀量:是指过切削刃的两个 端点,且垂直于所选定的测量方向的两平面间的距离。确定吃刀量有三点要注意:1)确定切削刃的两个端点;2)确定测量的方向;3)确定两界限平面。在一般切削加工中,常用的吃刀量有背吃刀量asp (或ap )和侧吃刀量ase (或ae )两个,其单位为mm 。例:车削背吃刀量asp ; 铣削背吃刀量asp 、侧吃刀量ase 。背吃刀量 (dw:待加工表面直径,dm:已加工表 面直径)是指过切削刃选定点在垂直于工作平面方向上测量的吃刀量。切削用量三要素:背吃刀 量asp 、进给量f 、切削速度vc 。(6)合成切削运动:切削过程中,由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合成的 运动称为合成切削运动。合成切削运动方向:就是切削刃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瞬时合成切削运动 1000 w c n d v π=2m w p d d s -=αD D b A h D =

工件的加工表面及其形成方法

机械制造工程学专题 题号: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工件的加工表面及其形成方法 工件在被切削加工过程中,通过机床的传动系统,使机床上的工件和刀具按一定规律作相对运动,从而切削出所需要的表面形状。零件表面是由若干个表面元素组成的,这些表面元素是:平面、圆柱面、圆锥面、成形表面(螺旋面)等。 从几何观点来看,任何表面都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沿着另一条线移动或旋转而形成的。如一条直线沿着另一条直线运动形成了平面,一条直线沿着一个圆运动则形成了圆柱面。这两条线分别被称为母线和导线,统称为发生线。 母线和导线的运动轨迹形成了工件表面,因此分析工件加工表面的形成方法关键在于分析发生线的形成方法。 1.切削刃的形状与发生线的关系 发生线的形成,是由刀具的切削刃和工件的相对运动得到的。因此,机床在切削加工时,刀刃和工件相接触部分的形状和工件表面成形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切削刃的形状是指刀刃和工件相接触部分的形状。 切削加工时,切削刃和工件接触的形状是一个切削点或一条切削线,根据刀刃形状和需要成形的发生线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形式:刀刃的形状为一切削点;刀刃的形状为一切削线,且与需要成形的发生线的形状完全吻合;刀刃的形状为一条切削线,且与需要成形的发生线的形状不吻合。

2.发生线的形成方法 发生线是由刀具的切削刃与工件间的相对运动得到的。由于使用的刀具切削刃形状和采取的加工方法不同,形成发生线的方法可归纳为四种。为了获得所需的工件表面形状,必须使刀具和工件按这四种方法之一来完成一定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为表面成形运动。 (1)轨迹法 轨迹法是利用刀具作一定规律的轨迹运动来对工件进行加工的方法。此时刀刃的形状为一切削点,形成发生线只需要一个独立的成形运动。 (2)成形法 成形法是利用成形刀具对工件进行加工的方法。刀刃为一切削线,它的形状和长短与需要形成的发生线完全重合。因此,采用成形法形成发生线不需成形运动。 (3)相切法 相切法是利用刀具边旋转边作轨迹运动来对工件进行加工的法。刀刃为旋转刀具(铣刀或砂轮)上的切削点。刀具作旋转运动,刀具中心按一定规律作直线或曲线运动,切削点的运动轨迹与工件相切,形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25EQY —19-199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2. 技术内容 加工余量表(一) 厚度4以上的平面磨削余量(单面) 说明: 1.二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 2.三次平面磨削余量乘系数2 3.厚度4以上者单面余量不小于橡胶模平板单面余量不小于 毛坯加工余量表(二) I:园棒类: (1)工件的最大外径无公差要求,光洁度在▽以下,例:不磨外圆的凹模带台肩的凸模、 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杆、推销、限制器、托杆、各种螺钉、螺栓、螺塞、螺帽外径必须滚花者。 (毫米)

当D <36时并不适应于调头夹加工,在加工单个工件时,应在L 上加夹头量10-15。 (2)料销、肩台须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毫米) 当D <36时,不适合调头加工,在加工单个零件时,应加夹头量10-15。 毛坯加工余量表(三) (1) (毫米) 注:表中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毛坯加工余量表(四) Ⅲ:矩形锻件类:

表内的加工余量为最小余量,其最大余量不得超过厂规定标准。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余量表(五)一、平面 平面每面磨量 二、端面 端面每面磨量

注: 20-40% 粗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不应低于▽ 如需磨两次的零件,其磨量应适当增加10-20% 环形工件磨削加工余量表(六)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长度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长度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长度为300-600者,用上限 加工粗糙度不低于▽,端面留磨量 φ6以下小孔研磨量表(七) 注: 本表只适用于淬火件

零件加工工艺流程_零件加工工序过程【详解(参考模板)

零件加工工艺流程_零件加工工序过程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 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由于零件的要求和生产条件等不同,其制造工艺方案也不相同。相同的零件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案生产时,其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也是不相同的。在确保零件质量的前提下,拟定具有良好的综合技术经济效益、合理可行的工艺方案的过程称为零件的工艺过程设计。 一、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1. 生产过程 由设计图纸变为产品,要经过一系列的制造过程。通常将原材料或半成品转变成为产品所经过的全部过程称作生产过程。生产过程通常包括: (1)技术准备过程包括产品投产前的市场调查、预测、新产品鉴定、工艺设计、审查等。 (2) 或工艺过程指直接改变原材料半成品的尺寸、形状、表面的相互位置、表面粗糙度或性能,使之成为成品的过程。例如液态成形、塑变成形、焊接、粉末成形、切削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装配等,都属于工艺过程。将合理的工艺过程编写成用以指导生产的技术文件,这份技术文件称作工艺规程。 (3)辅助生产过程指为了基本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所必须的辅助生产活动。 (4)生产服务过程指原材料的组织、运输、保管、储存、供应及产品包装、销售等过程。 2. 工艺过程的组成 零件的切削加工工艺过程由许多工序组合而成,每个工序又由工位、工步、走刀和安装组成。 (1)工序指在一台机床上或在同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一组工件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划分工序的依据是工作地点是否变化和工作是否连续。 图2-1所示阶梯轴的加工工艺过程见表2-1 。 表2一1工序的划分,是由一个人在一台车床上连续完成车两端面、钻两顶尖孔后,便换一个工件加工,重复以上内容,则这部分工艺过程为一个工序。该人又在同一台车床上连续完成粗车各外圆、半精车各外圆、倒角后,便换一个工件加工,重复以上内容,则这部分工艺过程又为一个工序。如果是由一个人在一台车床上连续完成车两端面、钻两顶尖孔、粗车各外圆、半精

外圆表面各种加工方法

论外圆表面各种加工方法 绪论 机电专业在中职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此期间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急需大量的专业的机电类生产一线技术人才,而回转面加工——即外圆表面加工在机械制造业的所有零件中所占比重达到占30%~50%,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外圆表面的多种加工方法并知道如何按需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车削、磨削、表面粗糙度、超精加工、滚压加工 正文 总的来说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外圆表面的加工可分为车削加工、磨削加工、滚压加工等;根据表面加工精度可分为粗加工、精加工、超精加工等,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在教学中采用类比讲述的方法效果最好,通过类比可以让学生深刻的掌握各种加工方法的特点与区别,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更加明了各种加工方法的应用范围,做到心中有数、择优而取。 首先,我们从外圆的加工方法入手先来看一下外圆表面的车削加工 如图1,车削运动由机床主轴的主运动Vc与车刀的进给运动Vf共同形成,车削一般在车床上进行,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车削金属,橡胶,塑料,木料等多种材料,由于其生产效率高、适应范围广,因此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广泛应用。 车削一般将工件左端通过卡盘爪或其他方式装卡在车床卡盘上使之随车床主轴旋转,将工件右端用顶尖顶紧或用托辊等直接支撑,当工件较短时也可省略右端的固定。 根据毛坯的制造精度和工件最终加工要求,外圆车削一般可分为粗车、半精车、精车、精细车。 粗车的目的是切去毛坯硬皮和大部分余量。加工后工件尺寸精度IT11~IT13 ,表面粗糙度Ra50~12.5 μm 。 半精车的尺寸精度可达IT8~IT10 ,表面粗糙度Ra6.3~3.2 μm 。半精车可作为中等精度表面的终加工,也可作为磨削或精加工的预加工。 一般精车后的尺寸精度可达IT7~IT8 ,表面粗糙度Ra1.6~0.8 μm 。 精细车后的尺寸精度可达IT6~IT7 ,表面粗糙度Ra0.4~0.025 μm 。精细车尤其适合于有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一般不宜采用磨削,所以常用精细车代替磨削。 图1 一般常以粗车、半精车做为精加工、超精加工的前道工序,所以在后面按外圆表面加工精度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