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近年来我国有关受教育权纠纷案件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暴露出我国现有受教育权保障体系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并对其保障体系进行完善。

关键词:受教育权保障权利救济

Abstract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much is discussed about the theory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right of the educated as it is the fundamental right endowed by the constitution. In recent years, law suits of the violation of education right in our country are on the rise caused by the existing problem in our education guarantees. Accordingly, the system of our right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and perfected.

Key words: the right of the educated, guarantee, right remedy

目录

一、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现象及其原因 (1)

(一)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现象 (1)

(二)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现象出现的原因 (3)

二、完善我国公民受教育权保障体系的理论思考 (8)

(一)发展社会经济,为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8)

(二)完善相关制度,为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10)

(三)增强重教意识,为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提供思想保障 (14)

注释 (22)

自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以来,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均宣示“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可见,受教育权已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列宁也早就指出:“享有受教育权是个人实现经济权利,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实现政治权利和公民政治与自由的必要保证。甚至可以说,受教育权的落实程度既是一个社会民主、宪政和法治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民主、宪政和法治之社会支撑稳定程度的检验指标。”

一、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现象及其原因

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宪法性权利,早已被新中国历部宪法所认可,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活中却存在着大量的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现象。这些现象本身及其背后存在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现象

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现象在我国表现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1、侵犯受教育者的入学升学机会权

在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入学升学机会,这种平等是实质性的平等。达到法定的入学年龄是惟一的条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限制性、歧视性的规定能阻碍受教育者入学升学机会权的实现。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义务教育领域,不同性别的儿童享有的入学升学机会严重不平等。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歧视主要在农村。我国已从宪法的高度赋予了妇女在受教育的问题上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女童的受教育机会严重缺失。当教育成本上升时,农民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往往首先牺牲女童的受教育权。这样,农村女童受教育权的实现经常处于家庭贫困和性别歧视的双重不利地位。据我国《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报告》显示,在我国农村中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而女童辍学率却高于男童,女性的总体文化素质偏低。而女性能够受到平等教育对社会经济、人口增长、儿童死亡率、对儿童的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投

资于女性教育,回报应该是最高的。但我国现在对女童受教育权的保障严重不足,女童失学率、辍学率居高不下,这有违教育平等的理念。

2、侵犯受教育者的学生身份权

主要表现为随意剥夺受教育者的学生身份。在不断涌现的受教育权纠纷中,有不少是有关剥夺学生身份的案例。剥夺受教育者的学生身份主要是由于受教育者所在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进行了较严厉的纪律处分所致。按照我国相关教育法规的规定,学校有管理学生的权利,相应地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处分的权利。具体处分方式规定在教育部颁布的一些规章中。《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学校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教育或纪律处分,处分分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违反学校纪律情节严重者,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并且授权“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可见,我国法律对学生处分方式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查看、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六种。而尤以勒令退学和开除为最重,直接剥夺了学生身份。事实上,高等学校也往往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校内规范性文件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处分。但是国务院下属的部委是否有权制订规章剥夺宪法赋予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如果可以,那么作为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最终可能被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剥夺。这违反了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因此,由规章来设定勒令退学、开除学籍这两种直接影响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利的处分罚则,其位阶较低。另一方面,学校为了方便管理,所制定的校内规定有严于、高于或重于国家法律法规的一般性规定的倾向,例如考试作弊一经发现即处以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甚至于吸烟、翻墙等行为也会被严肃处理。在1999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法院明确指出:比规章做出更重的,即更不利于学生的处理方法的规定无效。

3、侵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条件权

主要表现为:首先城乡之间的受教育条件不平等。教育资源配置地区间失衡:我国法律虽规定了受教育权平等的原则,但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实施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由地方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经费。这就使教育资源配置在城乡

之间失衡,造成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城市和农村教育状况相去甚远。在教育经费方面,我国城市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由国家财政拨款,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则基本上是以摊派的方式由农民自己负担,这使农村儿童无论是受教育的机会还是受教育的待遇都无法与城市儿童平等。[11]根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有58%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经费无法落实,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缺少课桌凳的小学接近40﹪,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电不敢开电灯”。直到2004年,仍然至少有10﹪的农村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有普及小学教育。[12]这种城乡之间受教育条件的不平等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承诺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从而为改变城乡之间受教育条件不平等的现象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4、侵犯受教育者的获得公正评价权

主要表现为:侵犯学生获得学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权利。学生在经过规定时间的学习后,在符合国家规定的颁予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有关证书。但在实践中,有的高等院校由于程序上的原因,没有依法颁发给学生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从而引发纠纷。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1999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的行政诉讼案和1999年的北京大学博士生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拒绝颁发博士学位证书的行政诉讼案。在这两起案件中,两所高校在拒绝颁发有关证书的程序上都存在问题。

(二)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现象出现的原因

受教育权作为社会权,它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作为基础,在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还不够充分,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物质保障的不充分

受教育权作为社会权,它要求政府承担积极作为的义务,以确保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然而,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3]。权利要受物质制约的性质决定了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其中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公民受教育的整体状况。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要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法》还规定,国家用于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学校在校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法律规定是具体明确的,但是如何确保它的实施,尤其是当政府不遵守它时该如何处置,法律却没有相应规定。法律可操作性的缺乏使政府的渎职成为可能。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比例是4%,而当时我国的教育经费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03年9月9日至21日,联合国专员托马舍夫斯基考察了中国的教育状况,结果发现,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4%,而实际经费又低于计划的目标值。据统计,在1993年以来的十年间各级政府实际少支付的教育经费超过6000亿元。据教育部政策发展研究中心测算,中国每年只要多投入500亿到600亿元就可以免掉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收费。[14]国家对于教育财政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公民的受教育权的实现缺乏物质基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法律上的措施对政府进行制裁,甚至连基本的法律程序也没有启动,只有一些舆论上的呼吁。物质保障的不充分是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最大障碍。

2、制度保障的不完整

权利的实现有赖于制度的保障,制度是主体与权利联系的桥梁,权利主体在任何状态下都能找到接近权利并与权利相结合的具体制度,此时权利的实现才真正成为可能。[15]建国以来,我国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对公民受教育权的

保障制度,但这些制度仍有很多缺漏存在,以至导致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现象的出现。制度保障的不完整突出表现为有关教育法律制度的缺失。

权利的法律保障分为事前保障和事后保障,受教育权也不例外。受教育权的事前保障,指受教育权在受到侵害之前就应该有的各种措施或制度保障。受教育权的事前保障就是指立法机关的立法保障和行政主体的执法保障。受教育权的事后保障,就是权利在遭到侵害以后如何获得救济的问题。包括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其中,司法救济是对权利最强有力的保障,也是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我国目前无论是受教育权的事前保障还是事后保障,都存在着缺陷。本文试作分析如下:

(1)立法保障的空白

事前保障首先是立法保障。自我国1982年的《宪法》颁布以来,立法机关展开了受教育权的立法工作。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体系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宪法对于受教育权的规定。现行宪法把受教育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纳入到宪法保护体系中。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规定了对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保护,包括不分男女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自由权;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在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方面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国家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义务。关于国家的义务,宪法规定国家应通过举办各种学校、发展各种教育设施等方式为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积极创造条件。

第二层次是教育法和其他教育法律的立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于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990年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1991年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1993年颁布了《教师法》、1995年颁布了《教育法》、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1998年颁布了《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根据宪法“受教育权”条款的规定,规定了公民受教育权的详细内容。

第三层次是国务院教育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教育法规,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十七项教育行政法规,而省一级地方人大则通过了百余项地方性教育法

规。

第四层次是教育规章,又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百多项部门规章,各地也根据本地的情况制定了一批地方规章。

(2)行政执法保障的乏力

受教育权仅有立法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徒法不足以自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必须通过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的实施,权利才能实现。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执法保障主要是通过行政机关和公立学校的行政行为来实现的:

第一,行政机关的教育行政执法保障。我国的《宪法》、《政府组织法》和《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教育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分工、工作程序等。我国教育行政机关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中负责教育工作的业务部门。国务院是教育行政最高管理机关和教育法律最高执行机关教育部是国务院分管教育行政事务的执行机关,主管全国的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地方各级政府领导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管理工作。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保障,就是行政机关通过实施法律和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和采取的行政措施的方式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教育经费管理措施、教学工作管理措施、教育事业计划管理措施、高校招生与选拔工作管理措施、高校学位授予工作、管理措施等。

第二,公立学校的教育行政保障。传统的行政法理论中的行政主体仅仅是国家行政机关。随着行政权的扩张,现代行政法理论中的行政主体从国家行政机关扩张到了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在我国,实际上,与教育相关的组织包括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两类。现行法律授予了学校部分教育行政管理权,因而公立学校也是教育行政主体,对学生和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它通过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规章等,来具体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公立学校对学生和教学活动的行政管理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具有更加直接和广泛的影响。学校履行保障义务的依据是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及本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命令、决议。但是,学校是不是行政主体呢?我国现有的法律对此却没

有明确的规定,这直接导致了一些纠纷的出现。

在我国,由于各行政主体的积极行政,受教育权在行政权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公民受教育权行政保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教育行政执法行为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教育行政监督等等。为此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执法保障有待完善。

(3)行政救济的失效

在我国,受教育权的行政救济方式有两种:

第一,申诉。学生申诉制度是《教育法》规定的学生权益救济措施,它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依照教育法和其他法律规定,向有关主管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申诉制度,是我国学校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内在要求,是尊重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我国《教育法》第42条明确规定,学生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这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申诉权利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为学生行使申诉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教育法》只规定了申诉主体、申诉范围,而对申诉期限、申诉管辖、申诉受理程序的规定还不够明确,缺乏具体操作性,难以付诸实践,常常流于形式,这就给学生行使申诉权带来了很大困难。如在刘燕文诉北大案中,刘燕文自1996年权利被侵犯时起,连续三年向北大及国家教委申诉,但一直都得不到解决,无法实现其权利。

第二,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是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或学生认为具有国家职权的机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作出该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组织提出复议申请,由受理机关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法律制度。下列教育纠纷案件属于行政复议的范围:第一,认为教育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行为侵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或学生的合法权益的。如教育行政机关违法干预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为;教育行政机关违法向学校、教师、学生等征收财物,收取费用等.

(4)司法救济的缺失

现实生活中,虽然各类违宪行为时有发生,公民宪法权利被侵害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却得不到相应的司法救济。2001年青岛三名高考生诉教育部侵犯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案件状告无门,就是最好的说明。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对公民的受教育权失于保护,成为侵犯受教育权现象出现的又一个主要的原因。

3、权利观念的缺乏

从我国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并没有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经历一个较长的近现代化过程,人们权利意识比较淡漠,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认识并不深刻,对作为基本权利的受教育权尤其如此。加上建国以后国家经济建设的紧迫需要,国家以有限的教育经费举办大国教育的事实迫使我国在教育政策上不得不轻基础教育而重高等教育,忽视了教育造就现代公民的基本功能。公民的权利意识的提高仍然缓慢。

受教育者对自己所享有的受教育权缺乏意识,致使权利受到侵犯而不自知,放任侵权行为的发生。有的即使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也往往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事实正如弗里德里所言:“无论在哪里,人们因为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拥有的权利,或者没有真正地懂得这些权利,而为这些权利的实现造成了很大障碍”。[17]

二、完善我国公民受教育权保障体系的理论思考

(一)发展社会经济,为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第一,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贫困是我国目前制约受教育权实现的最大因素。因此,应尽最大可能地发展社会经济,使国家对受教育权的实际保障水平不低于其真实能力所应达到的保障水平,使教育同步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逐渐取消所有学、杂费,实行完全的免费义务教育。只有国家免除包括学费、学杂费以及膳食与教材费在内的一切费用才能保障义务教育的完全实现。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国家应逐渐承担义务教育的所有费用,这对于边远地区的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至关重要。教育经费是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物质保证,在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都是筹措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教育法》对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作了明确规定。由此,我们应当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投资体系,即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各级政府必须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使教育经费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促进我国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而切实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而要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必须遵照《教育法》等有关法规的相关要求,坚持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即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三,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投入比例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18],这与国际上通行的主要由中央和地方一级政府共同负担初等教育费用的一般情况大为不同。长期以来,国家每年几百亿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于城市,而广大农村则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教育。从2002年开始,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从“以乡镇为主”改为“以县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县内的贫富差别得到某种程度的平衡。但县与县间的财政情况差别很大,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县级财政往往很困难,教师的基本工资都难以确保按时足额到位。因此,应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市级财政来统筹义务教育的平均经费、公办义务教育的教师调配和工资的机制,最后逐渐过渡由省级财政统筹安排。

第四,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政府保障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贫困学生救助体系。要实行奖、贷、助、补、减等多元化的资助办法;建立贫困生追踪档案,形成完整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救助体系;完善教育社会保障制度,如教育福利、教育保险、教育援助、教育储蓄等制度,以便引导教育资金多元投入和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受教育权的实现提供多元的和规范的渠道。

(二)完善相关制度,为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1、完善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事前保障

权利的法律保障分为事前保障和事后保障。受教育权的事前保障就是指立法机关的立法保障和行政主体的执法保障。相应地,对受教育权事前保障的完善也包括立法保障的完善和行政执法保障的完善两个方面。

(1)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的完善:

第一,明确规定侵犯公民受教育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一部法律能够得到切实履行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法律责任的保障,再好的法律也仅仅是纸上的。我国教育法制的缺陷之一就是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或者说不具可操作性。

第二,完善权利救济途径,增加宪法诉讼制度。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最突出的问题是受教育权的救济渠道不畅,也就是缺乏程序法的保护。李步云认为,公正的程序本身就意味着它具有一整套能够保证法律准确适用的措施和手段,并且由此能够形成保障法律准确适用的常规机制。司法救济是受教育权的最终保障,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应优先考虑司法救济方式,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如果得不到司法救济的巩固和补充的话,那么已采取的其他措施很可能是无效的”。为此,我国当前亟需完善受教育权的权利救济途径,尤其是要增加宪法诉讼制度。关于这一点将在后文详细阐述。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法体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关受教育权的教育立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存在不足,立法层次也不高。因此,立法机关对受教育权的事前保障,应从立法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保障受教育权的实现。具体说来,在立法质量上,应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学校条例》予以重点修改。比如在《教育法》中,应进一步细化受教育权的内容,扩展并明确受教育权的子权利。在立法数量上,应尽快制定《学校法》、《全民终身学习法》、《教育投入法》、《教育考试法》、《学生法》、《成人教育法》、《特殊教育法》等法律。在法规层次上,研究制定操作性强、适应性强、针对性强的相关配套法规。此外,在其他的法律法规中,应修改或废除那些

违反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歧视性规定。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尽快落实国际人权法中有关受教育权内容。我国批准加入的人权公约中,规定受教育权的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国际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这些保障受教育权的国际公约己经对我国生效,我国政府有责任忠实履行公约义务,以保障受教育权在我国的实现。国际法的效力低于宪法但高于国内普通法。国际人权法在我国的实施必须通过立法机关的立法转换。立法者应通过制定法律,尊重、保护公民自由行使受教育权,促成受教育机会的实现。国家的义务是尽其最大能力来改善现存教育条件。立法机关既不能以经济发展水平为由拒绝制定相关法律,也不能不顾本国实际情况制定无法实施的装饰性法律。

(2)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执法保障的完善

第一,依法行政,不断规范教育行政执法行为。教育行政主体所享有的行政职权必须依法设定和授权;教育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实施行政管理。1998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教育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对教育部的职权作了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进一步规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权。行政职权法定化对于教育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公正公开开展教育行政执法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是具体组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的社会团体,相对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是行政相对人,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定程序所做的规定、命令,对它们有拘束力,必须遵守与执行;同时它们还可以接受行政管理机关的授权,行使一定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但是此时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依法行使该职权,以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建立教育行政监督制度。教育行政监督是各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对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的活动。我国应借鉴美国等国家的教育督导制度,完善我国的教育行政监督。如设立教育监督检查机构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儿童受教育的状况,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受教育的情况;制定检查教

育法律法规执行与建议情况的程序;通过定期审查监督检查机构提交的报告,或进行社会调查,对怠于处理儿童受教育问题的部门机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并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2、完善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事后保障

立法保障和行政保障共同构成了受教育权的事前保障。根据权利救济理论,有权利就有救济,那么受教育权在遭到侵害后,又如何予以救济呢?这就是它的事后保障问题。

(1)行政救济的完善

第一,建立健全申诉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作为一项非诉讼性的法定救济制度,它的目的在于补救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和隐私权等权利可能会因学校和教师的不当处理受到侵害,由于处于被管理者和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学生不能采取制止或纠正校方或教师的侵权行为,所以,学生有必要运用法定的申诉制度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没有明确的学生申诉办法,而各地也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学生申诉办法,当学生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学生或其监护人常常越级直接到上级主管机构提出申诉,上级机构往往不审查申诉人的申请形式和申请内容,只要申诉人提出申诉,上级机构就受理或久拖不管或请基层机构代查,由此造成了教育执法上的混乱。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为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学生申诉办法,使学生申诉进一步规范化,以充分发挥学生申诉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扩大教育行政复议的范围

1999年4月29日我国通过的《行政复议法》第一次明确地将教育行政行为纳入复议范围。在该法第6条第9项规定: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法》将教育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的范围并将保护受教育权与保护人身权、财产权并列规定为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这无疑是中国立法在保护受教育权方面的重大突破。另外,《行政复议法》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也纳入行政复议

论受教育权平等与宪法保护

论受教育权平等与宪法保护 一、绪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这个在我国宪法中明确的关于公民受教育权的规定。所谓受教育权,按照现代比较成熟的观点,是指公民接受文化、科学等方面教育训练的权利,包括公民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要求国家积极提供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学习来发展其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以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基本权利。①受教育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权被我国载入宪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20世纪以来,人权观念的重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警察国”消极保护之自由权转移到“福利国”积极服务之社会权。②受教育权的价值也开始得到了凸显。对于个人,只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素质,发展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中取得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料,进一步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社会而言,公民只有能够接受教育,才能较快地实现公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更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之中,推进民主政治的运行,实现在社会之中个人的幸福。欲令一切人民享有发展其个性的机会,自不能不承认一切人民,须受最小限度的教育。③所以,已经视为社会权的受教育权,它对义务承担者国家的要求己经不只是消极不干预受教育权的行使,而是进一步要求国家通过积极主动的社会措施,给受教育权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这叫做公民积极的基本权利,也称受益权。由于受教育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公民的受教育权写进了宪法之中,虽然英、美等国没有把公民的受教育权归于宪法中(英国本身也并没有成文宪法),但在这些国家中,公民的受教育权问题借助平等权,通过对公民的平等保护等司法途径得到实现。④这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作为基本公民权利的平等权与受教育权紧密的联系,平等理念也成为了受教育权基本内涵的核心之一。 二、受教育权之平等 现在公民人权的内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自消极方面而言,便是自由;就积极方面而言,便是平等。⑤“平等”一词源于拉丁文,其原文本身就含有正义之意,因此可以看出平等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在追求理想的民主社会中所形成了核心价值观。其实,平等的内涵十分广泛,何为平等,我们追求的平等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从亚里士多德、卢梭、萨维尼到罗尔斯,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难怪说“平等乃是一种具有多种不同含义的多形概念”。⑥而从宪法学角度来看,自由权与平等权共同构成了宪法中的权利模式,实质的权利大部分都以自由权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选举权、人身权、言论自由权、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权,它们旨在主张公民享有这些权利,体现了公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必须为公民服务,未有正当理由不可擅自剥夺公民这些权利。在这种权利理念基础上衍生出了平等权,其旨在关注享受这些权利的主体在存在种种不可避免的差异之下如何合理地得到平等的对待,以保证自由权之实现不会受到不公正的侵犯。 美国独立宣言中明确说明“人人生而平等”,但这只是一种理念。而要在实际社会运用中便不得不面对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别,如种族、性别、阶级等方面。宪法所保障的平等,从其本质来说,绝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等刚性原则,必须从其欲实现之效果为立足点, ①龚向和:《受教育权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②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③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④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⑤刘清波:《现代法学思潮》,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第86页。 ⑥[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2019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中检测卷(2)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中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它们的序号填入下表中相应的空格中。每题3分,共45分) 2 1.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一规定说明( ) A.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B.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宪法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D.宪法规定了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及其保障措施 2.右边的漫画说明尊重和保障人权( ) A.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B.要求行政机关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 C.要求审判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 D.要求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行使检察权 3.2017年7月25日上午,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在省人大会议中心开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主持会议。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属于国家的( ) A.权力机关 B.行政机关 C.审判机关 D.检察机关 4.古人云:“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毛泽东曾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②要用好权力,造福于民③领导干部必须放弃个人利益④要按照宪法的规定行使权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17年9月5日至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广西调研时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法律,积极推进民法典编纂工作,加快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加强社会、民生、文化、生态等领

国家法律对公民的受教育权有何具体规定

国家法律对公民的受教育权有何具体规定 《宪法》第四十六条对公民的受教育权作了原则性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5年3月18日经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一步规定: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别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十条国家依照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进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进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进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十七条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八条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青年就学。 适龄儿童、青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青年同意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十九条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进展并保障公民同意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国家鼓舞进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同意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第二十条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第二十一条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第二十二条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按照国家规定具有同意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同意扫除文盲教育。 “第三十六条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三十七条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青年、少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 第三十八条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照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第三十九条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同意教育制造条件。 第四十条从业人员有依法同意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

唐红丽《维护受教育权》教学设计

粤教版八年级第三单元 《维护受教育权一一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导学设计 设计亮点: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初二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能基本辨别违法行为和守法行为,具有一定的是非评判素质。同时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和国家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初二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该享有的权利“据理力争”,二对自己该履行的义务则存在“躲闪”的心理,即在实际生活中较难坚持权利与义务向统一的原则。 3、学生的学习需要 初二的学生需要从个人和国家社会层面理解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变过去家长和教师”逼着”学习的状态为自己想学习要学习的状态,从而真正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民的受教育权;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受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珍惜受教育机会;增强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三、教学构思呈现 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通过构建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了解学生读书的目的后,查阅资料、制作课件;组织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展示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情境导标 预设教师行为: 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导入新课。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教育的重要性; 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教师导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很重要,对公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重要。为此,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7、1维护受教育权。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激发学生积极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情感。 第二步:活动导学 导学(一):我思我悟 预设教师行为: 1、播放视频:保留野猪沟小学; 2、设置问题:①、关立强上学读书是在行使什么权利? ②、政府保留野猪沟小学对关立强行使权利有何帮助? 3、展示“法律导航”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内涵,进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预设学生活动: 1、观看视频并独立思考问题 2、结合视频中的案例理解:什么是受教育权? 3、学生了解“法律导航”,增强“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 设计意图: 1、利用视频资料将枯燥的法律概念鲜活化,借助设置的问题将受教育权的含义具体、形象化,以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借助“法律导航”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导学(二)我秀我行 教师预设活动: 1、课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2、课堂组织学生展示、解读资料; 3、配合学生展示的资料进行板书,将学生整理归纳的观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

浅谈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浅谈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现在,有的初中生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不按时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逃学,考试不及格。面对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劝说,他们却振振有词:“上学读书有什么用啊,再说,上不上学是我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我们应当帮助这些同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转变认识。 一、认清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生命是短暂并且无法重复的。要想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教育是基础,教育能为我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将来独立谋生的基础,在知识密集化而且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同时,对于我们将来的发展来说,潜力的开启、眼界的拓宽、精神世界和个性的丰富以及具有较广泛的选择机会和成功条件等,都离不开接受教育。希望工程第一个受助者张胜利、“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充分说明,教育对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 二、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受教育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将受教育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并从法律、物质、师资等方面

对中小学生享受义务教育给予充分保障。比如,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部分地区免除了课本费、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教育公平;山东等地区专门立法规定“禁止开除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我们应该认真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努力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面对党和政府的关爱,我们中学生没有理由不拿认真学习来作为回报。 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从国家繁荣发展和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为此,我们中学生应当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认真履行下列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守则、校规和校训,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爱护学校的教学设备、仪器、校舍、桌椅板凳、文体器材、校园花木等。 同学们,昔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更要为了自己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11、受教育权

11、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是通过向个人传授思想, 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来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受教育权是公民接受文化科学等方面 教育训练的权利教育,可以培养个人潜在的能力,不仅让我们能够更为顺利的步入社会,从事一份理想的职业,而且可以使我们成为有理性,有人格,有尊严的人,而这 又是公民,正当和有效行使其他基本权利的基础,早在1995年,我国便颁布了教育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 施设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和公正评价,完成规定 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 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根据我国宪法,受教育不仅是一项基本权利,同时还是一 项基本义务,我国义务教育法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 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 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 教育制度的实施,在我国当前,初等教育。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7周岁,当年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大 部分公民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可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直接步入社会,但随 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步入社会之前,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断增大, 与此相应我国宪法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保护,自然也不应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那么除 了不得不正当的限制公民的受教育权,国家呢还应当积极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 宪法第19条的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而且发展学前教育,那么国 家对于义务教育,负有普及的义务,国家应尽可能为每一位公民实现受教育权,创造 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例如,提供并管理相对完善的教学设施,培养合格的教师, 为教育投入必要的经费,制定相关的制度等等,那么这里所说的相关制度主要是指法 律制度,国家已经通过立法,确保宪法对受教育权的保护落到实处,除了针对义务教 育是用的义务教育法,我国还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没有合格的教师,公 民的受教育权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那么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修养和业务素质的 教师队伍,我国还制定了教师法,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并不意味着只能 由国家举办的教育事业,我国宪法第19条第4款的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在2003年我国开始实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 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民办教育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公民权利课时练习

第三课公民权利 课时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张先生在一家网红餐厅吃饭时发现餐厅服务员拿着手机拍录大家吃饭的视频进行直播,以达到宣传和招揽生意的目的,张先生立即与店家进行交涉。下列有助于张先生交涉成功的法律依据有( ) ①公民要有规则意识②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③权利行使要有界限④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31名救火英雄遇难。在网上的一片悼念痛惜声中,有一位网民却发表了一些诋毁烈士的不人道言论。目前公然侮辱英雄的这位网民已被绳之以法。这说明() ①公民的言论自由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②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言论自由在网上不应受到限制④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行使权利要有界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3.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 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可是八年级学生小辉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总觉得读书没有前途,还不如去打工挣钱,于是萌生了辍学的念头。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 A. 上学是个苦差事,还是打工轻松些 B. 受教育是小辉的权利,放弃是他的自由 C. 既然读书无望,早点打工也是不错的选择 D. 中学生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公民享有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也是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这项权利指公民拥有的() A. 人身自由权 B. 政治权利和自由 C. 社会经济权利 D. 社会文化权利 5.某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举行了“权利知识知多少”竞赛活动。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有关权利的认识,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同学:“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 B. 乙同学:“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是我国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C. 丙同学:“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D. 丁同学:“受教育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6.熊某以搞资本运作连锁销售为名,盅惑刘某等11人出资加入。刘某等人发现上当受骗后,多次找到熊某想要回投资的钱,但均遭拒绝。于是,刘某等人强行闯入熊某住房并将其控制在其房内,不让离开。期间,刘某等人还多次对熊某进行殴打、威胁、造成其头部、手臂产、背部等多处软组织挫伤。事后,刘某等人因犯非法拘禁罪分别被判处一年到一年三个月不等

《维护受教育权》教案【DOC范文整理】

《维护受教育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明确自己在受教育方面应尽的义务。 能力目标: 增强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观念和意识,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增强学生在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观念,自觉地接受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受教育是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人才的重要手段。形成和强化青少年学生珍惜受教育机会的愿望和情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国家法律的角度对受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珍惜自己受教育机会,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利的能力和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如下:①联系实际。实际生活中侵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行为和事件目前是比较突出的,但却并未引起一部分学生,家长,社会的重视,正因为如此,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辨

是非。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正反结合:选取案例要注意正反面协调,以防给学生错觉,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程度问题,要正确认识。③突出实践:目前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的法律概念已经为大众知晓,欠缺的是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所以课堂要注意突出实践性,从而加强行为实践训练,这样的行为活动也有利于强化维权意识。 ◎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重点: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难点:九年义务教育 为突破重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进行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现象等方面内容的调查,为课堂教学服务;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材料资源;还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实践探究,通过教师系统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受教育既是他们的权利,又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 ◎课时安排 课时: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课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第三课时: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 课时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O教学目标

探析公民受教育权的基本特点重点

探析公民受教育权的基本特点 摘要:公民受教育权的基本特点应从五个方面考虑:一是该项权利所必须的;二是主要的;三是该项权利自身的特点;四是该项权利特点的独特性不能绝对化;五是这些特点是有机联系的。鉴于此,该项权利的特点有六个:一是新型的权利;二是积极的受益权;三是具体性权利;四是文化权利;五是社会权;六是既为权利又为义务。 关键词:新型的,积极的受益权,具体性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 所谓基本的是指根本的、主要的;所谓特点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对公民受教育权的基本特点的界定应考虑几个方面:(1)所指出的特点必须是该项权利所必需具有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2)所指出的特点必须是主要的,而不是细枝末节的;(3)所指出的特点应能使人们正确、全面的把握该项权利,是属于该项权利的特点,而不是其他权利均具有的;(4)该项权利的特点的独特性,不能绝对化;(5)所指出的特点应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结合在一起从而共同展示公民受教育权。 早些年,人们对公民受教育权较少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对于该项权利性质特点的探讨多是附带性的。 如龚祥瑞教授认为,从西方各国宪法文本来看,权利主要有三类:①消极的基本权利,即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集会自由等各项个人自由,该类权利可以说是国家对于个人的消极义务。②积极的基本权利即公民的受益权,该类权利,是国家所必须积极履行的义务,公民受教育权即属于积极的公民权利。③参政权。[1] 何华辉教授认为,在现代国家中,人有三种属性:即政治生活的人、社会生活的人和私人生活方面的人,和这三种属性相联系相适应的公民基本权利也应该有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三类基本权利。受教育权属于公民社会生活方面的权利。[2] 近年来,随着公民受教育权受到极大的关注,人们对于该项权利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就特点而言,学者们也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受教育权兼具社会权与自由权两种权利特性。[3] 该学者还指出,公民受教育权是一种复合性格的人权。[4] 有的学者提出:①受教育权概念具有很大的模糊性;②受教育权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③受教育权是实现其他人权的基础;④受教育权具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⑤受教育权具有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特点。[5]

论文-浅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

浅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 【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的事件屡见报端,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受教育权保护不到位,使得这一突出的法律问题出现了许多真空地带,本文试图从完善法律制度、引入法律援助制度、未成年人行政申诉制度等几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未成年人;保护;受教育权;父母责任法 未成年人朝气蓬勃、接受力强,又有敏感、脆弱之不足。让更多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未成年人提高竞争力,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而对减少其接触不良文化现象的影响、实现预防犯罪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颇有积极意义。我国目前虽然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但在保护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方面仍然相当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 一、我国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这些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都有一定的保护,我国现行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以大篇的条文对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给予保护。在《总则》的第三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特别是第三章“学校保护”这一块第十三条,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摘要: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但是从我国受教育权实现现状上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且在司法领域还缺乏一套完善而有效的保障机制,使得公民受教育权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救济,本文从宪法救济的角度着手提出完善公民受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必要性。论文关键词:受教育权,宪法救济 一、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得以全面发展的前提。我国现行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给公民受教育权的享有提供了一个法律依据,也将公民的受教育权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为贯彻宪法的规定,近些年来我国先后制定和施行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法规,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为受教育权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建立和完善,受教育权已成为广大中国人民普遍并实际享有的权利。但是,从某些具体情况而言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现状却不容乐观。 当前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平等的问题,在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既包括地域上的不平等,也有性别保障上的不平等,还有身体与相貌上的歧视所导致的受教育权的不平等…… (1)地域的不平等,表现在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教育上,特别是中西部

地区学生的教育上。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导致城市受教育者拥有比农村受教育者更多、更好、质量更优的义务教育。而中西部和少数民族的学校则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师资短缺,经费不足,普及义务教育存在极大困难。我国1986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0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欧美等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初便实行了国民教育的免费制,在有些国家甚至大学教育也是免费的,也有部分发展中国家,如朝鲜、古巴等实行教育免费制。相比之下,我国的起步较晚,2007年,2008年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农村、城市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相对改善了城乡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2)性别上的不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8 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在这里,少年的概念没有性别区别,人人都有受教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些规定意味着我国已从宪法的高度赋予了女性在教育上与男性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但现实中,由于观念和文化因素、家庭经济困难、教育资源短缺等,特别是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女童处于因性别和家庭贫困导致受教育机会严重缺失,权利很难得到保障。这些都暴露出公民受教育权利在性别保障上的不

简论受教育权之宪法浅析

简论受教育权之宪法浅析 [论文摘要]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宪法权利,也是一项广为国际社会认同的基本人权。在现代社会,是否接受教育、受教育的程度如何已成为影响一个公民生活、生存的重要因素。受教育权平等不仅要求权利设定的平等,而且要求将平等原则作为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首要原则,受教育权的司法保障则是受教育权平等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宪法权利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平等司法保障 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已具有初步的法律保障,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家对其越来越了解和认同,受教育权在现实生活的实现情况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一些问题也仍然存在。我们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 一、受教育权的概念和属性 就各国的宪法制度而言,有些国家确定受教育权利、突出公民对国家的要求权;有些国家则确定受教育自由,突出公民选择何种教育方式及内容自主性。日本学者大须贺明提出“受教育权是一种经济权利,其实只是为了争取更好的生存能力而要求国家从经济角度提供必要的文化教育条件和均等的教育计划的权利”,他认为受教育权是一种社会权利。 我国学者在受教育权上也有不同表述。有学者认为受教育权是公民在教育领域接受文化、科学等训练的权利。有的认为受教育权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是实现其他人权的基础、具有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特点。笔者认为受教育权是国家保障地公民自由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受教育权具有下列几个属性:第一,主体广泛性;第二、依法性,这是教育权实现的特点;第三,福利性,它要求国家通过各种措施予以保障,在提供教育条件、机会甚至事后的救济方面均积极作为,履行保障公民受教育权方面的责任;第四,平等性。 由于受教育权平等是受教育权的核心原则,笔者想在此展开论述一下。宪法强调平等权,为公民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各种权利提供了宪法基础。受教育权平等主要涵括三方面内容,即入学机会的平等、学业成就的平等和受教育后的就业机会的平等。也就是说,受教育权的平等不仅意味着权利设定上的平等,还包括受教育权保障上的平等,这就要求消除一切基于种族、外貌、语言、性别、社会出身、经济条件等的歧视,取消一切损害教育平等的区别、排斥、限制,使每一个公民受教育权都能得到平等的保护。 笔者不由想起了著名的美国1954年“校区隔离第一案”。当时美国四个州的黑人公民起诉州法对中小学采取“平等隔离”政策。在各州决定中,堪州和南卡法院认为隔离学校的设施已经平等,因而驳回原告要求;弗州和特拉华法院则认为设施尚有欠平等,因而弗州法院要求州政府实行进一步平等化,而特拉华法院则要求白人学校录取黑人学生。所有州法院都维持了州法的“平等隔离”条款。案件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课 一、知识结构 这一课与学生关系最密切。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 什么是受教育权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既是公 民权利又是公我国公民受教育的主要内容: 的义务 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讲,受教育 受教育既是公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的基本权利又是 公民的基本义务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对公民的要求来讲,受教育 又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 我国普及九 年义务教育强制性 .我国实行义务教育的特征普遍性 九年义务免费性

教育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施行 普及义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务教育 的法律国家的职责 保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国家社会的职责 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学校的职责 家庭的职责 国家采取各种法律保障:——可靠保障 措施保障公民物质保障:——物质基础 的受教育权师资保障:——重要条 .国家保障公民的受 教育权利,公民要自青少年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自觉履行 受教育的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义务青少年要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 自觉履行务教育的义务 受教育义务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法 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 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许多人士认为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和创

新。 我国目前25岁以上劳动人口中受过高中、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只有18%;接近9亿的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4年,还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提高25—64岁劳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是终身教育体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据联合国统计,中国对教育的投入低于其它发展中国家。1998年—1999年,中国对教育的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对有形资产的投入大约是它的15倍。土尔其对教育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印度为3.2%,菲律宾为4.2%,而美国是5%。 中国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抑制伴随着经济发展常常出现的贫富不均现象。它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中国放弃了共产主义戒律,允许受过教育的工人拿到更多的工资。它一直容忍着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贫富差距过大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解决的办法就是教育。教育可以帮助那些落后者及其子女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工资收入。 国家的持续繁荣有赖于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特别是贫穷人口的技术培训及其子女的教育;只有缩小孩子们受教育的差距,才能缩小孩子们今后收入上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就不仅仅是个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传授问题,也有今后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意义;要用国家的力量,以法律和政策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期中检测卷 题序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一规定说明( ) A.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B.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宪法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D.宪法规定了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及其保障措施 2.右边的漫画说明尊重和保障人权( ) A.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B.要求行政机关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 C.要求审判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 D.要求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行使检察权 3.2017年7月25日上午,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在省人大会议中心开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主持会议。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属于国家的( ) A.权力机关 B.行政机关 C.审判机关 D.检察机关 4.古人云:“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毛泽东曾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②要用好权力,造福于民③领导干部必须放弃个人利益④要按照宪法的规定行使权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17年9月5日至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广西调研时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法律,积极推进民法典编纂工作,加快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加强社会、民生、文化、生态等领域立法,依法支持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下列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C.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D.宪法是国家所有法律的总和 6.右边漫画告诉我们( ) 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公民的基本权利》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集体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刘斐,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大家想不想和她做朋友?别急,我们先看看刘斐的介绍。 一个女婴降临人间,父母给她起名叫刘斐。小斐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她6岁上小学,12岁步入中学校园。刘斐喜欢绘画,升入初中后,她的两幅作品被一家出版社采用。刘斐品学兼优,获得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高中毕业的暑假参加勤工俭学,获得1000元收入。在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年满18周岁的刘斐给自己满意的代表候选人投下庄严的赞成票。 问题:请说说刘斐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提示:姓名权、被抚养权、受教育权、著作权、荣誉权、获得劳动收入权、选举权。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活动一:投上宝贵的一票 针对刘斐趁假期回乡参加选举一事。 1.思考:(1)公民享有选举权应同时具备什么条件?(2)公民行使选举权有什么意义? 提示:(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二)政治自由 知识识记: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监督权 活动二:探究监督权的行使 (阅读教材第33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及图片) 2.思考: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罗先生是在行使监督权。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要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不得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告陷害他人;等等。 3.归纳总结: 政治权利和自由条件意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年满十八周岁是公民的一项基本

浅谈义务教育存在问题与看法

浅谈义务教育存在问题与看法 广东省潮州市凤泉湖高新区铁铺中学余德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既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7月1日施行,历时已有三十多年,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民素质,也使我国的教育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适龄孩子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且免去了义务教育的学费,这是一伟大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农民的经济负担。然而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我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二十余载,对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有感触。农村义务教育存在观念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硬件设施较差等现象。而且义务教育也让我从开始的高兴,充满期望以至最后失望的思想转变中深思:义务教育是否真的出现问题了?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稳步提升,在我们这儿,已经达到了近100%。但是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上大学,背了一身债务,结果找不到好的工作,还不如民工。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学还不如早出去打工挣钱,减轻家庭负担。再加上中国职业教育极不发达,许多孩子学了知识根本排不上用场。使得“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初中孩子不少都辍了学,孩子到了中学以后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 还有一些学生义务教育下来一个大字都不会写,中考报名连姓名都需要老师给代替完成的,但马上他己成为初中毕业生了,可以说他小学都毕业不了,甚至幼儿园都毕业不了,他凭什么拿初中毕业证书?其实话又说回来,什么样的毕业证书对他来说都没有作用,关键是这样的学生放在普通学校让他完成义务教育其实是害了他自己,也害了老师,更害了同班的同学。这样的孩子需要的是“义务教育下的特殊教育”,而不是现行的义务教育,这让义务教育形式化了。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

---------------------------------------------------------------范文最新推荐------------------------------------------------------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 公民权利,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公民实现某种愿望或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下面是查字典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 1 / 8

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

简析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

简析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为了保障公民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而依法享有的要求国家积极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的社会权利,当公民行使受教育权利遇到障碍时,得请求有关国家机关以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权益的实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认识的不足,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实际状况令人堪忧。 虽然我国在公民受教育权的立法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受教育权实现的状况仍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但包括地域、性别的不平等,同样也包括学校在录取和管理中的不平等。 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受教育者比西部地区享有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这也就决定了东西部地区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等方面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虽然在国家的重视下,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总体改善较快,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他们上学难,需要交很多很多不可理解的证明,如果想上好一点的学校还要交一定的借读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失学率愈来越高。当然还有学习条件较差居住环境简陋等等诸多问题。 在性别上的不平等则是由于受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特别是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女童处于因性别和家庭贫困而导致的双重不利处境,受教育权利很难得到保障。 从录取学生的角度来看,有的高校甚至以考生的相貌丑陋和身体残疾为由给考生设立障碍。如北京残疾女孩蒋南,以高出本科分数线12分的成绩被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录取,但校方除了提出“上学期间身体出问题,学校不负责”外,还有个让蒋南感到委屈的条件:不给毕业证书,只能给结业证书。 从学校管理的层面上看,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出台了诸多加强学籍管理、严肃纪律的规定,这些规定的设置许多不规范,有的直接侵害了学生权利。例如,拖欠学费的不允许使用学校的学习工具;在给学生作出评价的时候,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公平地使用手中的评价权。这些行为都从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公民的受教育权。这说明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上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认识这些问题并将其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 尽管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见轮廓,但事实上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达到法制健全的要求,即尚未形成适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 公权力领域忽视公民个体权利的实现:由于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一直是家国个体,不注重公民个体权利的培养,加之新中国在成立后长期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行政管制民间社会缺乏发达的私法文化,因此在公权力领域中,集中体现在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领域,个体权利经常被忽视,甚至是被漠视。 实行地区差别对待:长期以来,各高校对各地生源采取不平等的录取分数线,特别是在高校所在城市生源的分数线明显低于外地生源的分数线,使得进入同一高校不同地区的学生考分差距很大。这里存在的矛盾是,既要考虑高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对高校所在地生源进行适当照顾,又要对各地考生实行录取平等;既要在招生时对民族地区的考生予以适当照顾,又要实现考分面前一律平等;既要考虑到国家培养人才的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兼顾,适当调配,又要实现考分面前平等。所以解决受教育权的地区差别对待可能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