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产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系统,不同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是不同的,仅仅从投入或者产出方面分析技术创新系统的效率显然是不全面的,必须采用投入产出的双向分析方法。本节利用基于DEA 的非参数Malmquist 指数方法和面板数据,对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的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评价。

一、研究方法 (一)DEA 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是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是由著名运筹学家 Farrel (1957)创立并由 Charnes 、Cooper 和 Rhodes (1978)发展起来的线性规划方法。它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数学规划为主要工具,以优化为主要方法,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数据对相同类型的评价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 ,简称 DMU )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 )的基本模型主要有CCR 模型和BCC 模型两种。

假设有n 个决策单元(DMU ),每个 DMU 都有m 种输入和s 种输出,其中,

0),,,(21>=T mj j j j x x x x ,0),,.(21>=T sj j j j y y y y ,ij x 为决策单元j DMU 对第

i 种输入的投入量,rj y 为决策单元j DMU 对第r 种输出的产出量

),2,1;,2,1;,2,1(s r m i n j ===。记0j DMU 对应的输入、输出数据分别为:n j y y x x j j ≤≤==01,,0000,0j DMU 基于输入的带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CCR

模型和BCC 模型如式(1)和(2)所示:

]min[1

1

∑∑=+=-

+-s

r r m

i i s s εθ

01ij i n

j j j x s x θλ

=+-

=∑ (1)

s.t.

∑=+=-n

j ij i j j

y s x 1

0;0;,2,1;0≥≥=≥+-r i j s s n j λ

]min[1

1

∑∑=+=-+-s

r r m

i i s s εθ

01ij i n

j j j x s x θλ=+-

=∑ (2) s.t.

∑∑==+

==-n

j j n

j ij i

j j

y s x 1

1

01;λλ

0;0;,2,1;0≥≥=≥+-r i j s s n j λ (二)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法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是基于DEA 模型的方法提出的,它利用距离函数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随着该指数的不断完善进步,有下列三个经典公式来说明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原理:

2

/11111111

11,),(),(.),(),(),,,(??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y x M (1)

其中:t i x ,1+t i x 分别表示第i 个地区在时期t 和1+t 期的投入向量;t i y ,1

+t i y 分别表示在i 地区t 和1+t 时期的产出向量;),(t i t i t i y x D 和),(11++t i t i t i y x D 分别表示以t 时期的技术t T 为参照的、时期t 和时期1+t 生产点的距离函数:

2

/11111111111

11,1

1

),(),(.),(),(),(),(),,,(

++??????=++++++++++++t i t i TC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EF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y x M (2)

式(2)是式(1)的变形,用来表示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的分离。第一部分EF ,就是从t 到1+t 期生产效率的变化;而第二部分TC ,就是从t 到1+t 期技术的变化率:

?

?

?

???????????=++++++++++++++++),(),(),(),(),(),(),(),(),(),(1111111111111111.,t i t i t c t i t i t c t i t i t c t i t i t c t i t i t c t i t i t v t

i t i t c t i t i t v t i t i t v t i t i t v t t c

v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M

上式放松了式(1)和式(2)的固定规模报酬的假设,描述了变动规模报酬的情形,进一步将技术效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注脚为

v 的表示的是变动规模报酬的情况;注脚为c 的为固定报酬下的情况,则第一项

表示的是在变动规模下的纯技术效率变化,第二项是规模效率变化,第三项与式(2)相同,表示技术变化率。

Malmquist指数方法可以利用多种投入与产出变量进行效率分析,且不需要相关的价格信息,也不需要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等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将生产率的变化原因分为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并进一步把技术效率变化细分为纯技术效率变化与规模效率变化。实证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即是要找到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对技术效率变化的贡献程度,从而正确地指导我们改进的实践方向。

二、变量选取

实证研究表明,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的不同是导致研究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DEA 模型的应用对样本和变量选取要求非常严格,选取若不恰当,将对结果的好坏产生很大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DEA方法的好坏根本在于样本和变量的选取。技术创新效率的DEA评价所设置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应力求全面、系统,还要考虑数据采集的可行性以及DEA方法对指标选取的要求,所设置的指标体系不宜层次复杂和指标数量过多,应以尽可能少的指标来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且尽量不要混合使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本节将从三个方面分别使用不同的投入指标和相同的产出指标进行三次DEA分析:

(一)综合效率分析。投入方面选取劳动力和资金中具有决定性和综合性的投入要素,其中劳动力投入指标包括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和R&D人员数量,资金投入指标包括科技经费支出额、R&D经费以及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产出方面选取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三个指标。

(二)人力资源效率分析。投入方面选取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学家工程师数量、R&D人员数量三个指标,产出方面同样是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三个指标。

(三)财力资源效率分析。投入方面选取科技经费支出额、R&D经费以及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三个指标,产出方面同样是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三个指标。

本节所使用的基本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年到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苏浙鲁粤四省科技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

三、结果分析

(一)综合效率分析

利用DEAP2.1软件得到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效率状况,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表1 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效率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实证结果整理。

表1列出的是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平均的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可以看出:2001~2008年四省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4.8%,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其平均增长率为7.1%;同期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负值,为-2.2%,其中,纯技术效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技术效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的降低。总的来看,2001~2008年四省的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创新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因素。可见,技术进步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创新效率的提高。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时期四省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从2001年的89.6万人增加到了2008年的181.58万人,R&D 人员从2001年的24万人年增加到2008年的76万人年,分别增长了2.03倍和3.16倍;科技经费支出从2001年的762.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317.72亿元,R&D经费从2001年的33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861.76亿元,地方财政科技

拨款从2001年的93.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67.96亿元,分别增长了4.35倍、5.6倍和3.93倍。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人均资本增加。从分析结果看,技术创新活动资本的较快增长并没有出现规模效应,规模效率反而降低,说明技术创新活动中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可能存在不协调的增长。

从变化趋势上看,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效率Malmquist 指数的起伏较大,2003~2004年出现了一个高峰,2005~2006年出现了一个低谷,2007~2008年又出现了一个高峰,技术进步指数和Malmquist指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与技术进步指数相比,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要平稳得多,2001~2007年都没有大幅度的变化,只是在2008年出现了较大的降幅,这也是导致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为负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规模效率变化指数,而2001~2008年的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始终为1,所以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完全由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决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Malmquist指数趋势,主要受到科技进步指数的影响,受技术效率指数的影响比较小,也就是说这四省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化,主要受设备更新、技术改进等硬件变化的影响,而资源配置方式、体制环境等软件因素的影响比较小,同时多为负面影响。

表2 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效率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实证结果整理。

表2列出的是苏浙鲁粤四省从2001到2008年的年平均创新效率的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可以看出:广东、浙江、江苏三省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增长率均为正,并以广东为最高,而山东省的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没有发生变化,也是四省中最低的。从具体的分解指数来看,广东和江苏的技术创新效率提高完

全得益于技术进步,其技术效率没有变化,山东虽然技术效率相比浙江要高,但是由于技术进步指数较低,导致其总的创新效率低于浙江。技术进步指数方面,广东居首,浙江次之,山东再次之,江苏最后,这也说明广东在设备更新、技术改进等硬件方面是做得最好的,还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指数是决定四省技术创新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方面,广东和江苏并列,山东出现了 3.4%的降幅,浙江出现了 5.1%的降幅,而这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的降低造成的,说明两省在资源配置方式、体制环境等软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表3 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Malmquist 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实证结果整理。

0.20.40.60.811.21.41.61.8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技术创新综合效率图1 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Malmquist 指数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表3绘制。

表3列出的是苏浙鲁粤四省2001~2008年的技术创新效率Malmquist 指数,从表3和图1中可以看出四省的技术创新效率变化趋势。四省技术创新效率在2003年达到了一个高峰,尤以广东为首;在2006年出现了一个相对低谷,其中

又以山东为最低。整体来看,四省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四省所处的技术创新大环境相似,受到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基本相同;分开来看,四省中江苏和浙江的技术创新效率变化相对平稳,山东和广东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这说明在相同的大环境下,四省各自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效率的不同。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2001年以来,技术进步是导致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提高,进而导致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总的来说,要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需要同时重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重视改进硬件因素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科研机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势在必行,这对提高创新的技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需要加大力度提高规模效率,不断优化技术创新的人力和财力投入结构。

(二)人力资源效率分析

利用DEAP2.1软件得到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相对效率状况,如表4所示。

表4 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效率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实证结果整理。

根据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效率由高到低排列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对比表2中四省技术创新的综合效率排序可以发现,广东和山东的位次没有发生变化,而江苏超越浙江排在第二位,这说明江苏虽然技术创新综合效率不及浙江,但在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效率方面是强于浙江的。进一步分析,四省的人力资源效率指数均大于1,说明人力资源效率增长率为正,即人力资源效率不断提高,也就是说总体来看,在四省的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是逐渐趋于合理的。

0.511.52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技术创新人

力资源效率

图2 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效率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表4绘制。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效率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跟图1中的综合效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样是在2003年和2006年分别出现了波峰和波谷。其中,山东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效率变化幅度最大,说明山东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效率变化。

(三)财力资源效率分析

利用DEAP2.1软件得到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的财力资源相对效率状况,如表5所示。

表5 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财力资源效率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实证结果整理。

根据表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财力资源效率由高到低排列为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对比表2中四省技术创新的综合效率排序可以发现,前两名没有发生变化,山东和江苏调换了位置,说明山东在对技术创新资金的配置使用上优于江苏。进一步分析发现,四省中只有江苏

的财力资源平均效率小于1,也就是说除江苏以外,其他三省的财力资源使用状况都是日益合理的,只有江苏反而出现了退步。

0.20.40.60.811.21.41.6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技术创新财力资源效率

图3 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财力资源效率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表5绘制。

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财力资源效率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跟图1和图2中的综合效率及人力资源效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山东的技术创新财力资源效率变化幅度同样是最大的,说明山东不仅在人力资源上,在财力资源的使用上同样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效率变化。

(四)小结

综合以上三种分析,可以得到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三种效率的排序如表6所示。

表6 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排序

资料来源:根据表2、4、5整理。

根据表6的排序可以看出,广东无论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还是综合效率上

都处在第一位,说明广东在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相比于其他三省更好地实现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以及规模效应,而山东产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则相对落后,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各种投入要素的配置结构。另一方面,产业技术创新效率除了跟要素配置决定的技术效率有关外,还取决于技术进步。根据科技部2002~2009年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中的科技进步环境排序,2001~2008年苏浙鲁粤四省科技进步环境的平均位次分别为6、8.5、9.4、5.7,也就是先后顺序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说明广东在技术进步因素方面也处于领先位置,这也是广东的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在四省中牢牢占据第一位置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山东来说,要想尽快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除了做好各种投入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还应该在技术进步上下功夫。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由国务院于2010年10月10日以国发〔2010〕32号文下发公布,内容共分八方面,使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用20年达世界先进水平。 当前,晶体硅材料(包括多晶硅和单晶硅)是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它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产能部分 煤化工: 国内:在2015年9月10日举办的2015国际煤化工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指出了煤化工行业盲目投资热下潜在的过剩风险。 据中国石化联合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开展前期工作或规划的煤制烯烃项目有53个,产能合计约3300万吨;煤制油项目7个,产能合计约139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19个,产能合计约470万吨;煤制天然气项目18个,产能合计约740亿立方米。如果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将消耗煤炭约4.29亿吨,煤制烯烃产量将远远超过国内市场需求。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煤炭工业发展形势及?十三五?展望》指出,?十三五?期间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煤炭行业仍将面临中高速增长常态化、能源需求强度下降、能源结构低碳化发展、煤炭开发和利用环境制约增强等不利因素影响,预计2020年我国标准煤需求量达到45亿-48亿吨。化工行业煤炭需求增速持续放缓,将维持3.5亿-4.5亿吨的煤炭转化规模。煤化工行业在中国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新型煤化工领域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天然气和煤制乙二醇的示范项目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合理安排煤化工产量与节能减排相结合的前提下,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十二五?期间煤化工总投资接近7000亿元,未来5年中国煤化工市场将稳步快速发展。煤化工投资项目将逐步运作。预计到2020年,煤制油和煤制气的年产能将分别达到4000万吨和2800亿立方米,煤制烯烃产能也将达到4100万吨。 内蒙古: ?经过‘十一五’及‘十二五’ 期间一大批煤化工项目的建设,可以说,内蒙古煤化工产业发展在全国崭露头角,现代煤化工示

违法违纪案例心得体会(共2篇)

违法违纪案例心得体会(共2篇) 篇一:学习违规典型案例心得体会 学习违规典型案例心得体会 近期我行开展了《违规典型案例学习》的学习活动,本人积极认真的参加了高新区支行组织的集中学习。下面根据学习情况,结合个人实际浅谈心得体会。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遵规守纪的自觉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体制交替、机制的不健全,客观上给金融职务犯罪带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导致金融业贪污、挪用、受贿、诈骗等职务犯罪和大案要案时有发生,严重危及金融和经济的安全。尤其在当前我行案件防范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由于我们平时疏于学习,对规章制度学习不深,理解不够全面与己关系不大的可学可不学,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久而久之,就会萌生一些自由散漫的思想,造成违规违纪的现象发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通过这次规章制度学习教育,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不熟悉规章制度对各岗位的具体要求,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遵守规章制度,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当前金融系统发生的许多案件除故意犯罪因素外,大多数都是因个别员工法律和规章制度意识不强,违规操作而造成的,不但给国家造成了损失,而且也毁了自己的人生和前程。 三、通过学习要强化制约、进一步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当前,金融业电子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个别犯罪分子利用我行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进行金融科技犯罪。每天我们接待的对公开户业务同样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当前伪冒开户、虚假企业等无时无刻的在挑 战我行的规章制度,洗钱犯罪不仅体现在个人,涉及到的对公业务后果更加严重。所以要求我们在接待每一位客户时候要认真核实企业的开户目的、相关企业资料和企业的真实背景,严防风险的发生。 四、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招行各岗位违规行为的认识,也加强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认识,并时刻告诫自己要严格遵守。同时,我还认识到,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是我们招商银行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也是防止各类案件和违规问题发生的前提。加强学习,不仅是为了贯彻执行上级行的工作任务,也是我们每位员工的责任。 篇二: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学习体会 《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学习体会按照集团党委的要求,认真学习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书中精选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9起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件,深刻剖析其原因和教训,以警示和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增强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对我起到了深刻的教育和警示作用,通过深入思考,总结以下三点。 一、树立正确人生观、杜绝腐朽思想入侵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他们走上自我毁灭之路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一个党的高级干部堕落为人民的罪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背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放松了学习,背离了党的宗旨。他们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领导干部,放松了思想改造,丧失了理想信念,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灵魂。他们的毁灭警示我们,理论上的糊涂就会导致政治上的动摇,政治上的动摇必然失去正确的航标,失去健康向上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必然栽跟头。中华民族需要伟大精神力量,每个人需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反之就难免会被各种“糖衣炮弹”打倒,人的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党员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权力,才能对一些重大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才能战胜形形色色的错误理论和思潮,才能让

《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考试答案

考试标题《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 思考》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 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 倒计时47:27 您的得分:93.33!恭喜,您通过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的考试! 一、判断题(10 道) 1.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正确 错误 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 正确 错误 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邓小平同志定下的方针() 正确 错误 4. 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的融合和突破催生了新兴产业() 正确 错误 5. 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 正确 错误 6. 我国的工业化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正确 错误 7. 绿色能源革命是中国率先提出的() 正确 错误

8. 生物技术将引发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的深刻变革() 正确 错误 9. 转基因技术由于未知危险要全面停止在农产品上的使用() 正确 错误 10.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已经成功首飞()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在16—17世纪,()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 A. 荷兰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2. "连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目标是至少()亿美国家庭将拥有可承受的100Mbps实际下载速度以及50Mbps实际上传速度 A. 0.5 B. 0.75 C. 1 D. 1.5 3. 20世纪60年代,()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汽车、造船、数控机床、化纤、钢铁等产业,完成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赶超 A. 日本 B. 韩国 C. 台湾地区

上海市省界来水水质变化

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水质及达标状况分析 肖群 (上海市水文总站上海 200232) 摘要: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太湖流域尾闾,水功能区达标情况受上游边界来水影响明显。2006年~2011年 间,随着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水质略有好转,但距离“三条红线”要求仍相 距甚远。2011年,沪苏、沪浙边界19个水功能区达标率仅21.1%,沪苏边界水功能区达标率为50%,沪浙边界均未 达标。边界水功能区的低达标率已成为上海市水功能区达标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关键词: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达标分析 上海市地处长江口,太湖流域尾闾,西接江浙两省,省市边界来水水质对其水功能区达标率造成直接影响。为切实反映边界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自2006年起,上海市水文总站对边界水功能区水质开展全面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水质略有改善,但达标状况仍不容乐观,与“三条红线”的要求相距甚远。 1 概况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共19个,18个缓冲区、1个保护区。其中沪苏边界水功能区8个,包括7个缓冲区和1个保护区(太浦河自江苏流入上海,故本文将其归入沪苏边界功能区);沪浙水功能区11个,均为缓冲区。19个边界水功能区中有16个处于黄浦江水源地保护区上游,对水源地水质产生影响。为简化起见,下文各功能区名称描述中均略去苏沪、浙沪、苏浙沪等边界类型。 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情况详见表1,各水功能区及水质监测断面详见图1。

图1 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示意图 2 水功能区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根据上海市地理位置特性及本地水质特点,本文水功能区达标评价采用双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年均值法。先求出每个水功能区双指标的年均值,再与该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比较,若两指标均达标,则该水功能区达标;在此基础上计算区域内水功能区达标率。根据《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本市边界水功能区近期目标水质均为Ⅲ类。 3 水功能区单项指标分析 3.1高锰酸盐指数 2006年~2011年间,上海市19个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在3.6mg/L~11.7mg/L之间,属于Ⅱ类~Ⅴ类;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在5.3%~31.6%之间。与2006年相比,各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下降幅度在-5.3%(负值表示上升,下同)~26.7%之间;2007年起,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呈上升态势。沪苏边界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低于沪浙边界,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也明显高于沪浙边界。详见图2~3。 沪苏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在3.6mg/L~9.7mg/L之间(见图4),属于Ⅱ类~Ⅳ类,其中盐铁塘和苏州河缓冲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明显高于其余功能区;沪苏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在12.5%~75.0%之间。与2006年相比,各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下降幅度在-4.6%~26.6%之间。从变化趋势来看,盐铁塘缓冲区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趋于稳定,浏河缓冲区波动幅度较大,其余各功能区逐年略降;沪苏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呈上升态势。 沪浙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在5.5mg/L~11.7mg/L之间(见图5),属于Ⅲ类~Ⅴ类,其中大泖港上游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明显高于园泄泾上游功能区;沪浙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在0%~9.1%之间。与2006年相比,各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下降幅度在-5.3%~26.7%之间。从变化趋势来看,各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略下降; 沪浙边界水功能区仅俞汇塘缓冲区2009年和2010年高锰酸盐指数达标。

1.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

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 的重大战略 ——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和政策之一 陈清泰 核心提示: 一、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三、我国进入了创新活动的活跃期,在一些领域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 四、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五、产业升级需要经济驱动力。 全球金融危机以强大的力量催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于面临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国,是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出全面部署的同时,提出了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发展新兴产业的提出,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一次飞跃,得到了各地和企业的积极响应。现在,就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和政策,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一、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我们顺利走过了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缺乏市场,但有相对充裕并廉价的资源、相对较大的环境容量和“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主要依靠相对充裕和廉价的资源优势我们顺利地实现了经

济起飞。在进入投资和出口导向阶段后,很快迎来了加入WTO 带来的机遇,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出口超常规增长,吸收了大量过剩产能,使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之一。但是,要素低成本不可能永存,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现在我国正处于向创新导向的发展阶段迈进的重要关口。从国际经验看,这是经济发展阶段升级最难过的一道门槛,不少国家在这个阶段步伐放缓、甚至停滞了。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收效尚不理想。由此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一是已经变化了的生产要素结构与传统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但资源密集领域的投资热情依然很高。智力型人力资源优势上升,但没能被充分利用等;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足以支承日益庞大的经济规模。如很多产业大而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产业规模很大,但在技术和价格等方面缺乏话语权等;三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使改善经济结构的目标难以实现。如投资效率呈递减趋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逐年下降,投资与消费失调、内需与外需不合理等;四是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终将过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产业向西班牙、亚洲四小龙转移,而90年代之后又从这里向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周期大约为25年。对于中国而言,外资大规模进入已经有20年,还有多大空间,还可以延持多少时间?

区域地理背诵口诀

区域地理背诵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归华北 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归西南 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

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 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 台湾岛上日月明。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 苗维彝藏和蒙古。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 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 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培育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培育新动能 王忠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是三块,第一个是讲三大支柱,第二是讲“四新”的思路,第三个讲五大产业。 一、战略性新兴企业成长的三大支柱 首先第一个是行业趋势加国家战略,加企业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企业,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长的三大支柱。实际上去年以来,我们对新常态下一些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调研。对国内几个城市的企业的隐形冠军进行了调研,发现了这些企业保持非常良好的势头,整个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整个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这些企业每年都保持20%到30%的增长。 经过分析,主要就得益于这三个叠加。第一个就是行业趋势,抓住了行业趋势;第二个就是抓住了国家战略;第三个就是在创新能力方面有比较大的提升。那么什么是隐形冠军呢?实际上最早的是德国的西蒙教授提出来,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些企业,行业排名是国内甚至国际的前三名,而且专注于某一个行业。但是不为大家所知,它的利润率是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是保持高速增长。全球27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里面,德国有将近一半,德国占了将近一半,实际上对德国整个经济的竞争力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包括它在人均出口和人均专利方面,是处于世界第一位的水平。实际上我们根据这样的一个思路,得出这样的三大支柱。 (一)行业趋势 第一个就是行业趋势,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企业、这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一个是国外的需求,第二个是国内的需求和升级。 过去改革开放之初的,更多的是衣食住行,刚开始衣食住行属于一些服装企业、纺织企业,它们得到快速发展。然后随着升级以后,家电企业,包括随后的住房,随后的汽车行业,都比较快速增长。包括现在我们讲的文化、娱乐、休闲,这样的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包括一些信息网络企业的快速发展,这是一块。 第二块,中国过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国外的需求,因为国外对我们这些产品的大量的进口需求,带动了沿海的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大幅的增长。所以就如雷军所讲,“猪站在风口上边也会飞起来”。这就是讲抓住了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包括到2012年以后,工业速度第一次慢于GDP增长速度,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因为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达到了饱和以后,更需要一些精神服务方面的需求。这是大的趋势。 (二)国家战略 第二个就是国家战略。我们调研这几个城市的隐形冠军以后,发现这些企业从事的行业,比如涉及到汽车、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材料以及质量检测的科技服务业,都是国家过去大力支持的。比如说加入WTO至今,国家提出来轿车正式进入家庭,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说轨道交通的各项战略,比如说国家2006年科技创新大会,包括这几年对科技创新的大量投入等等。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对这些产业的发展取得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个领域很多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说南京有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可能我们国家的整车方面水平还跟国外的一些新兴汽车行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一些零部件领域里面,我们取得了非常长足的进步。在风力发电的有些零部件方面,还有轨道交通,南京一家企业做轨道交通门的,号称是“轨道交通第一门”。实际就得益于当时个轨道交通的国产化战略,包括武汉有一家企业做新材料,做什么呢?做焊接材料,大桥、船舶上面做焊接材料,它的材料占到全球市场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销售收入不高,一个亿,但是利润非常高。包括天津的一家检疫检测的机构,质量检测,它是依托于航天的一些基础。包括天津

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学习体会

《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学习体会 按照集团党委的要求,认真学习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书中精选了党的十八大以来 查处的9起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件,深刻剖析其原因和教训,以警示和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增强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对我起到了深刻的教育和警示作用,通过深入思考,总结以下三点。 一、树立正确人生观、杜绝腐朽思想入侵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他们走上自我毁灭之路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一个党的高级干部堕落为人民的罪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背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放松了学习,背离了党的宗旨。他们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领导干部,放松了思想改造,丧失了理想信念,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灵魂。他们的毁灭警示我们,理论上的糊涂就会导致政治上的动摇,政治上的动摇必然失去正确的航标,失去健康向上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必然栽跟头。中华民族需要伟大精神力量,每个人需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反之就难免会被各种“糖衣炮弹”打倒,人的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党员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权力,才能对一些重大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才能战胜形形色色的错误理论和思潮,才能让

正念占据心灵高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要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不投机取巧、不心存侥幸、不徇私情,完善自我,反对小我,争做大我。 二、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监管机制,让权力行使在阳光下 这些案例都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体制漏洞没人管等问题。这些教训都教育我们,要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监督机制,加强企业监督管理,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完善制度,落实监督时要对上能约束企业领导,对下能管住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预防和保护我们企业的领导干部与广大党员及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制度约束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有益于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要心存敬畏。要敬畏纪律、敬畏法律、敬畏制度、敬畏群众、敬畏社会,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时刻把纪律挺在前面,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要求办事。 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领导干部只有严于律己,在勤政廉政上作表率,才能把一个单位的风气树起来。如果凌驾于组织和人民群众之上,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用人唯亲,排斥异己,对不同意见的干部,公然打击报复,甚至擅自改变组织决定,最终会在权力金钱面前跌跤翻船。苏荣从忽视党纪国法,发展到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最终为党和

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 试卷85分

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试卷85分1、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正确错误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 正确错误 3、高技术产业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正确错误 4、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 正确错误 5、转基因技术由于未知危险要全面停止在农产品上的使用() 正确错误 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已经成功首飞() 正确错误 7、我国太阳能行业拥有了一批在海外成功上市的优质企业,其中浙江籍企业占60%() 正确错误 8、金融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正确错误 9、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正确错误 10、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邓小平同志定下的方针() 正确错误 1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未来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 正确错误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均国民收入超过5000美元() 正确错误 13、我国的工业化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正确错误 14、信息技术改变不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 正确错误 15、美国颁布了《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提出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

正确错误 16、美国计划发展有利于新技术产业化的资本市场() 正确错误 17、绿色能源革命是中国率先提出的() 正确错误 18、我国将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正确错误 19、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的融合和突破催生了新兴产业() 正确错误 20、生物技术将引发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的深刻变革() 正确错误 21、我国计划第一步到()年,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在我国发展中发挥有效影响,增加值占国内生 2012 2015 2020 2030 22、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风电装机大国。 1 2 3 4 23、"连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目标是至少()亿美国家庭将拥有可承受的100Mbps实际下载速度以及50Mbps实际上传速度 0.5 0.75 1 1.5 24、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 1月3日 1月2日 2月3日 4月5日 25、美国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物联网互联网万维网生物网 26、20世纪60年代,()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汽车、造船、数控机床、化纤、钢铁等产业,完成了对西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新加坡 27、()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举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其重要原因也是抓住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引发的化工、电气等新兴产开始了工业化的飞跃 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 28、在16—17世纪,()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 荷兰美国法国德国 29、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根本要求关键一环前提条件必然结果 30、我国要大力发展()产业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6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7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的外界环境优势 1国家的相对重视和政策支持,使得长三角各地区可以更好的吸引外资和内投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等等加速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更好更快发展。 3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良好引进,是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中心。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这都给长三角地区提供极大机遇。

东师《中国地理16秋在线作业1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中国地理16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从北往南分布正确的一组是() A. 厦门深圳汕头珠海海南岛 B. 厦门汕头深圳珠海海南岛 C. 厦门汕头珠海深圳海南岛 D. 厦门深圳珠海汕头海南岛 正确答案: 2. 我国四大牧区中最大的是() A. 内蒙古牧区 B. 新疆牧区 C. 青海牧区 D. 西藏牧业 正确答案: 3. 季风现象在我国东南半部何种高度上最明显() A. 距地面高度500米以下的贴地面层 B. 距地面高度500~1000米之间的近地面层 C. 距地面高度2000~19000米的对流层中上部 D. 距地面高度20000~30000米的平流层 正确答案: 4. 关于北京市位置准确的说法是() A. 华北平原北部 B. 华北地区的东北部 C. 濒临渤海 D. 华北平原西南端 正确答案: 5. 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位于——。() A. 南半球,东半球 B. 北半球,东半球 C. 东半球,北半球 D. 东半球,西半球 正确答案: 6. 北京市的气候属于()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亚热带湿润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正确答案: 7. 每年向北京输送大量煤炭和电力的省区是() A. 安徽省 B. 山东省 C. 河北省 D. 山西省 正确答案: 8. 下列省份没有两个简称的是() A. 甘肃、陕西 B. 云南、贵州 C. 四川、云南 D. 河南、甘肃 正确答案: 9. 下面哪个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区() A. 珞巴族 B. 鄂温克族 C. 塔塔尔族 D. 畲族 正确答案: 10. 世界屋脊因其地势高峻而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 B. 高原内部多地形雨,降水丰富 C. 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小 D.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正确答案: 中国地理16秋在线作业1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航空运输中心是() A. 南京 B. 上海 C. 杭州 D. 武汉 正确答案: 2.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A. 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B. 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局性和前瞻性部署,努力在若干重点产业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依据《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江苏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瞄准产业前沿领域和高端环节,发挥科教与人才优势,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协同创新,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着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大战略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集聚区,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坚强支撑,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奠定长远战略优势。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关键支撑,先导产业加快成长、优势产业加快做强、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基本格局,关键核心技术拥有率明显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成为支撑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构建完善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建设8-10个部省共建的科教协同创新产业基地,建设3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3%,新兴产业企业授权专利量占全省企业授权专利的比重达40%以上。 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纳米科技、生命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前沿领域产出规模实现“双倍增”,生物医药与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实施产业技术突破计划。围绕战略性新兴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相结合,统筹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题,集成创新要素和资源,突破100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突破一批抢占未来制高点的产业前沿技术、带动产业整体升级的原创性核心技术、在产业高端环节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引领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围绕技术突破,规划建设100个重大科技平台及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着力构建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的科技平台体系;加强科技计划与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省地联动,引进100个高端创新创业团队,重点引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团队、促进产业爆发式成长的 62

苏浙沪纺织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文档

苏浙沪纺织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文档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 try in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编订:JinTai College

苏浙沪纺织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考察报告是指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本文档根据考察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苏浙沪纺织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县委政研室县妇联 3月8日至13日,县妇联率领巾帼纺织考察团一行47人,行程2600公里,先后赴江苏省的苏州市、无锡市,浙江省的杭州市、绍兴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对纺织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企业的热情接待,并坦诚介绍了有关情况和经验。通过这次学习考察,大家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理清了思路,更加坚定了加快发展纺织业的信心和决心。 一、苏浙沪纺织业的突出特点

苏浙沪的纺织业发展势头之猛,改造升级步伐之快,使 我们深受震动,颇受启发。概括起来讲,苏浙沪的纺织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模大,分布趋于集中。江苏省作为门类齐全的 纤维大省、面料大省、服装大省,服装年产量、销售额、利润都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作为纺织行业的生产大省和市场大省,有43家企业进入行业“双百强”,支撑着中国印染业的“半 壁江山”;化纤产量占全国26%,印染布占全国50%,生丝及 丝织品分别占46%、53%,针织品占20%,服装占15%。上海是 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海派服饰的发源地,拥有xxx大学、拉萨尔国际服装设计学院、上海服装科技信息中心等众多的服装教育及研究机构,在全国纺织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聚酯聚合能力为1264万 吨/年,苏浙沪占全国总能力的65.2%。近年来,苏浙沪地区 的纺织业集群现象日益凸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牌的全国 32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36个特色城(镇),苏浙沪地 区占了很大比例。如孕育了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家纺、神花经编毛巾7个全国产销“单打冠军”的常熟市;拥有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华西村4家上市公司和30多家年销售 收入过亿元纺织企业的江阴市;唐朝时即已“日出万丈布”,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宁国经济新腾飞2011年10月26日至30日,省第九次党代会在合肥召开,张宝顺同志代表八届省委向大会作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和谐美好安徽而奋斗》的报告。站在“十二五”良好开局的历史新起点,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三大强省”战略目标,为我们描绘出未来安徽的发展宏图。如何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实现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蕴含着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要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促进城市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传统产业优势日趋弱化,为此,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宁国市实际,笔者认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世界新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面向宁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按照科技引领、优化布局、

重点突破、应用带动、市场主导的要求,以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突出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优势,提升产业水平,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较强区域竞争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紧跟市场需求,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组织协调力度,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导向作用,形成市场、政府共同推进、统筹发展的整体合力。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集中优势、重点突破、率先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聚要素,集中力量,优先支持宁国市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大、科技创新强的产业、企业和产品率先突破,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优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重要基石。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远近结合、科技为先、联动发展。将提升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密切结合,在巩固、扩大新兴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先导产业,不断推进现有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升级。充分发挥我市民营资本相对发达的优势,进一步加快民营资本与高新技术的有效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 作为有着良好工业基础的宁国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地理经济学

地理经济学 1、四省比较中存在的经济发展问题,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江苏特有的问题? 2、江苏从四省经济发展比较中,可以借鉴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课件内容 一、江苏与广东比较 第一,广东的内生增长能力远胜江苏; 第二,江苏与广东高端制造业都发达,广东制造业层次更丰富;广东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东莞模式,是外向型经济代表,一种是以深圳模式,高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达,一种是佛山为代表的制造业基地。 第三,广东中心城市比江苏强,服务业更发达; 第四,广东文化产业领先江苏。广东人权力崇拜色彩相对淡漠,岭南文化具有强烈的平民文化的特征。与平民意识直接关联的,是平等观念,以及重视交换,遵守契约等。这是开放包容精神的基础。 二、江苏与浙江比较 第一,浙江比江苏更富裕; 第二,浙江企业负担比江苏轻; 第三,浙江经济比江苏经济更“绿色”; 第四,浙江网络经济遥遥领先。 三、江苏与山东比较 重点:江苏在沿海开发方面的差距。 第一,江苏沿海缺乏国家级新区的带动; 第二,江苏沿海开发在全局的统筹规划方面,不如山东; 第三,江苏沿海缺乏区域间的分工合作。 四、江苏的比较优势和不足 与浙粤鲁三省相比,江苏经济发展的优势方面,主要体现在外向型经济、区域创新能力、财政实力、县域经济、区域协调以及园区经济等方面。 江苏经济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江苏居民收入和消费偏低。 二、江苏固定资产投资率较高,对投资驱动依赖性强。 三、江苏企业的负担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活力。 四、苏北沿海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带,基础设施仍需要大力改善。 五、江苏的服务业依然比较落后,服务业水平、服务业产业体系,都还有很大差距。 六、新兴产业方面,文化产业、网络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 答题要点: 四省比较中存在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粤苏浙鲁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处于发展的中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共同问题,大致涉及6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整体粗放 粤苏浙鲁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在耗费大量土地、水、点、煤、气、廉价劳动力、巨额财政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文档

国务院一重要决定解读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 定》解读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进一步了解《决定》的有关情况,近日,记者采访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一、请简要介绍《决定》制定的背景和主要过程?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2009年,我国生产粗钢5.68亿吨,水泥16.5亿吨,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和52%,绝大部分由我国自己消费掉了;一次能源消耗达3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而同期我国的GDP只有34万亿元,约合4.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54万亿美元的比重仅8.7%,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我国目前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是了不起的成绩,但到

2030年,我国人口接近15亿,人均耕地面积要在目前1.38亩的水平上减少10%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尽管我国近年来对节能环保高度重视,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2009年全国七大水系劣五质类水质断面比例仍达18.4%,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因此,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 业。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加深了我们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强化了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支持,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宽带网络、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