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脏腑推拿技术(总4页)

脏腑推拿技术(总4页)

脏腑推拿技术(总4页)
脏腑推拿技术(总4页)

脏腑推拿技术(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二章脏腑推拿技术

脏腑推拿技术是以按法、揉法、摩法、振法等手法作用于胸腹部、头面部等脏腑对应的体表部位,使脏腑受到手法直接刺激的推拿医疗技术。具有和中理气、通腑散结、行气活血等功效。适应的病证主要包括内科、妇科、男科等病证,如胃脘痛、腹泻、痛经、消渴、头痛、眩晕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按法

以指、掌等部位按压施术部位的手法。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一般多用于面部,亦可用于肢体穴位;掌按法面积较大,沉实有力,舒缓自然,多用于背腰部、下肢后侧、胸部及上肢部;肘按法力大而刺激量大,可用于腰、臀、下肢肌肉丰厚处。

1.指按法

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上,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悬屈,拇指掌指关节屈曲施力,做与施术部位相垂直的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量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参见清·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必要时,也可双手拇指重叠进行按压,也可用手掌按于指上助力按压。

2.掌按法

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臂、前臂及腕关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施力原则同指按法。操作时,也可双手掌重叠按压。

3.肘按法

屈肘,以肘的尺骨上端及鹰嘴部为着力部位并可借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进行节律性的按压。

(二)点法

以指端或指间关节背侧垂直按压或冲击施术部位的手法。以拇指指端、中指指端、拇指指间关节背侧或示指指间关节背侧等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垂直用力按压,使力向深部传导;或者,以拇指指端、中指指端等部位自施术部位上部,快速冲击施术部位。点法还可借用器具来操作,如点穴棒等。点法接触面小,刺激强,易于取穴,故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在临床治疗的实际运用中,上述这些基本操作方法可以单独或复合运用,也可以选用属于脏腑推拿技术的其他手法,比如振法、揉法、摩法、推法(含一指禅推法)、扪法、拿法、插法、搓法、抹法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常见疾病的脏腑推拿技术

(一)痛经(原发性痛经)

系由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导致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经病。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通调气血。

【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位。

2.用摩法操作于腹部,以顺时针方向为宜。

3.用掌按法、振法等手法操作于小腹部。

4.用指按法或点法在气海、关元穴治疗。

5.患者俯卧位。

6.用按法或点法等手法操作于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

7.以擦法操作于腰骶部,透热为度。

(二)胃脘痛

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理气止痛。

【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位。

2.用轻柔的摩法、按法或一指禅推法结合四指摩法在胃脘部治疗。

3.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操作于中脘、气海、天枢等穴。

4.用振法操作于腹部。

5.用搓法操作于胁肋部。

三、禁忌症

1.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2.脏器有出血倾向或疑有出血。

3.肿瘤或感染。

4.女性经期或妊娠期。

四、注意事项

1.手法柔和,按压时要与患者呼吸配合,避免不适。

2.脏腑推拿技术常常与经穴推拿技术配合使用。

脏腑推拿技术

第二章脏腑推拿技术 脏腑推拿技术是以按法、揉法、摩法、振法等手法作用于胸腹部、头面部等脏腑对应的体表部位,使脏腑受到手法直接刺激的推拿医疗技术。具有和中理气、通腑散结、行气活血等功效。适应的病证主要包括内科、妇科、男科等病证,如胃脘痛、腹泻、痛经、消渴、头痛、眩晕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按法 以指、掌等部位按压施术部位的手法。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一般多用于面部,亦可用于肢体穴位;掌按法面积较大,沉实有力,舒缓自然,多用于背腰部、下肢后侧、胸部及上肢部;肘按法力大而刺激量大,可用于腰、臀、下肢肌肉丰厚处。 1.指按法 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上,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悬屈,拇指掌指关节屈曲施力,做与施术部位相垂直的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量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参见清·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必要时,也可双手拇指重叠进行按压,也可用手掌按于指上助力按压。 2.掌按法 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臂、前臂及腕关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施力原则同指按法。操作时,也可双手掌重叠按压。

3.肘按法 屈肘,以肘的尺骨上端及鹰嘴部为着力部位并可借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进行节律性的按压。 (二)点法 以指端或指间关节背侧垂直按压或冲击施术部位的手法。以拇指指端、中指指端、拇指指间关节背侧或示指指间关节背侧等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垂直用力按压,使力向深部传导;或者,以拇指指端、中指指端等部位自施术部位上部,快速冲击施术部位。点法还可借用器具来操作,如点穴棒等。点法接触面小,刺激强,易于取穴,故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在临床治疗的实际运用中,上述这些基本操作方法可以单独或复合运用,也可以选用属于脏腑推拿技术的其他手法,比如振法、揉法、摩法、推法(含一指禅推法)、扪法、拿法、插法、搓法、抹法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常见疾病的脏腑推拿技术 (一)痛经(原发性痛经) 系由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导致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经病。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通调气血。

人体穴位与病症

人体穴位与病症 1.脏腑病在俞穴的反应: 心脏病的反应点在心俞穴:肝脏病的 反位点在肝俞穴;胃脏病的反应点胃俞与隔俞穴;肺脏病的反应点 在肺俞穴;肾脏病的反应在肾俞穴;糖尿病的反应点在胰俞穴;癌症 的反应点在隔俞穴。 2.必须记住的16个穴位。 一切慢性病一一足三里伸展一切经脉一一申脉一切筋病一 一承筋一切骨病一一绝骨内外伤一一承山一切疹病一一百虫窝 头痛一一百会鼻病一一风门尿多一一小指第一关节上更年期病 一一隐白咳喘一一定喘阑尾病一一阑尾穴37 主升一切一一百66;会主降一切------涌泉胆襄炎一一胆襄穴面瘫一一迁正 (牵正) 3.古今医家最重视的穴位四大古穴:足三里.委申.列缺.合谷 四大今穴:三阴交.悬钟.胰俞.隔俞 (血压三阴交,悬钟中风抛, 胰俞糖尿病,肿瘤隔俞瞧。) 未来四穴:血逗领血潮,擅虫气可消,全肛阴阳论,全身 在大解毒三穴:开窍宁神在侠莲,大鹰;汹涌势不移,奎生善痊 宿痛久,急时拈来效自奇。 养生三穴: 劳宫穴心包经 4.万金难买的名医秘验 :掌握任何一技一穴皆自成特色 .妇科:子宫.卵巢.盆腔等病在环跳穴有反应。男科病亦有反应。 2.妇人久治不愈的颈肩酸痛一般为有妇科病。

3.胸腔有病在膻中穴有反应。 4.上腹器官,特别是胃.二指肠.胰腺病在中皖穴有反应。在 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间反应剧烈。便秘大肠俞附近多有错位。 5.肝胆病在期门有反应.阳陵泉也有反应,环跳穴也有压痛则可确诊: 6.下腹各器官在气海.关元.中极有反应。 7.肠胃病在足三里有反应。 8.印堂穴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9.太阳.头维.凤池三穴配合应用几乎对任何头痛.眩晕有特效,对美尼尔氏病大都一次可以治愈66;。 10.中府穴是肺经脏属病变廿现经络反应的压痛点。 11.坐骨神经痛可在天宗穴找到压痛点。 13.心脏疾病用青灵穴配内关有特效。心绞痛发作,重按极泉.中冲.至阳三穴12.心脏病突发危急,叫病人仰卧,一手指头掐人中,一手指尖用力揉内关.中郄门穴5-10分钟即可恢复。有急救 作用(特效)14.鼻塞取风池.项强取承浆,头痛取涌泉,膝痛取 尺泽,重按肩井对头痛有特效15.腰痛取腹部对应点,用揉法,揉至热力自腹部深处透到腰部患处,腰痛可缓解,此时再治腰.事半功倍。 16.指压飞扬穴(外踝上7寸后1寸)对感冒头痛发热有特效。回阳救醒新穴:足心穴,在脚掌底(脚趾除开)长度足中线 和宽度足中线之交*点即是,此穴回阳复苏快过人中,一般一分钟

按摩须知时辰与经络及脏腑的关系

按摩须知:时辰与经络及脏腑的关系 由于穴位是按摩作用的部位,穴位的状态如何对按摩效果影响较大。根据子午流注学说,穴位的气血旺衰有时间变化,不同时间按摩可借助穴位"开、闭"的不同变化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 按摩是中医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通过对人体穴位施以按、揉、摩、点等各种手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针灸相比,按摩的技术要求比较低,危险性比较小,因此被普通群众广泛应用。与此同时,问题也出现了,很多人觉得按来按去效果却不明显,从而失去了对按摩的信心。 穴位的气血旺衰有时间变化,许多人不遵循穴位的开闭变化,胡乱按摩,自然疗效不显著。一般来说,按摩需要用子午流注纳子法开穴,然后结合疾病变化的周期选取按摩的最佳时机。 子午流注是指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子午流注纳子法则指,用干支顺序表示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以对应相关的脏腑经脉腧穴进行针灸、按摩的一种方法。 根据子午流注,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为: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人体排泄水液,泻火排毒。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增强心的力量。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旺,通行气血。

10.子时(23点至凌晨1点)胆经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 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有利于养血。 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百脉。

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

第一章总论 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这种独特的按摩方法,是王文先生得自一道人的口授,并赠《推按精义》一册。对道人的教诲,和《推按精义》的要旨,领会颇深;并且从临床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推按精义》已遗失,无可查考,现仅就王文先生所授的《推按精义》中的重要理论,回忆选录。虽非全貌,但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师训 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 [浅注]人体的气血,是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气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关系) 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初生婴儿为纯阳之体,无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随年龄的增长,情欲亦随之增生,清阳日消,浊阴日长,所以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明朝周慎斋说:“小儿不用枕,纯是阳气,胸无壅滞故也。如常人年大,清阳日衰,浊阴日盛,苟非高枕,则胸膈浊气不降,不能安卧。” 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 [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而施治之。至于“颠倒五行”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五脏属五行,如金、水、木、火、土,循环相生;金、木、土、水、火,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其余类推。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脾绝则死。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 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 [浅注]气海与丹田相通,为生气之枢纽。心根名膈俞,为出血纳血之总机关。为血液之源泉。 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浅注]人体内部气分,分清浊二气。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者下降为阴,阴阳二气,不能分离,故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 人不见气,鱼不见水。人见气则病,鱼见水则浮。 [浅注]人与气的关系,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人体健康,外而大气流行,内而宗气通畅,但觉行止舒适,不见气的流动。犹如鱼在水中依存于水而不知水。若气候变化,与内部气分阻滞,就有非正常的感觉。犹如鱼病不能游泳于水中,而漂浮于水面。 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能养人,气能害人。

推拿手指可以强五脏

推拿手指可以强五脏 身体因为不健康的东西总是让我们感觉到很不舒服,中医推拿是缓解身体疲劳的好方法,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给我们的手指按摩,这样会让你的身体更健康。 手部有6条经脉循行,与全身各脏 腑、组织、器官沟通,大约有99个穴位, 可以反映全身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推拿 或按压这些穴位,几乎可以缓解全身疾 病。拇指对应肺部经络;食指对应大肠经 络,能反映胃、肠和消化器官的状况;中 指对应心包经络,反映五官、肝脏的状况; 无名指对应三焦经络,反映肺和呼吸系统的状况;小指对应心、小肠经络,反映肾脏、循环系统的状况。 脾经在大拇指末节。在孩子的大拇指肚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能补脾;将大拇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推动能泻火。两者统称推脾经,可以治疗孩子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 手指与经络 肝经在食指末节。由指端向指根推动,能治疗烦躁不安、惊风、口苦等病。 心经在中指末节。由指端向指根方向推动,能治疗高热引起的神志不清、口舌生疮、小便发黄等病。

肺经在无名指末节。在孩子的无名指指肚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能补肺气,由指端向指根方向推动能清肺,可治疗咳嗽、气喘、虚汗等病。肾经在小指末节。在孩子的小指肚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能补肾,可治疗发育不良、慢性腹泻、遗尿、虚喘等病。 推拿手指的好处 按摩小指:可缓解肩痛,腰痛,月经不调,视疲劳,肥胖,失眠。 按摩中指:可缓解肝脏疾患,疲劳,食欲旺盛,耳鸣,头晕。 按摩无名指:可缓解感冒,咽喉疼痛,头痛,尿频,汗多,宫寒。 五指按摩防病治病 按摩拇指:可缓解心脏疾病,过敏性皮炎,脱发,喉咙痛。 按摩食指:可缓解便秘,食欲不振,胃痛,慢性胃炎。 我们根据身体不同地方的疼痛感去选择需要推拿的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指进行按摩推拿,经常按摩手指可以帮助你健康活血有效保持身体健康。

详解推拿治疗的八大方法

(1)温法 温法用于虚寒症,常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操作,在每一治疗部位或穴位上连续作用,时间稍长,病人有较深沉的温热刺激感,温法有补益阳气的作用。缓慢、柔和、深沉的手法在固定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操作,使能量深入肌肉或脏腑组织,以达温热驱寒的目的。 (2)通法 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之作用。按摩能治疗经络不通的病症。在治疗手法中要刚柔兼施,如用推、拿、搓法于四肢,能疏通经络,拿井肩则有通气机、行气血之作用;点、按背部腧穴可通畅脏腑之气血。 (3)补法 补气血津液不足,脏腑之机能衰弱,补法应用范围广泛。如气血两亏、脾胃虚弱、肾阳不足、虚热盗汗、遗精等症。一般以推、摩、揉、擦等法,但手法要轻而柔和,不宜过重刺激。临床上经常用于补脾胃、腰肾。 (4)泻法 一般用于下焦实症。由于结滞实热,引起下腹肿胀或疼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症,手法的力量宜稍重,可由慢逐渐加快。用摩擦、摆动、挤压类手法。如食积便秘,推拿摩神阙、天枢两穴,再揉长强,以通腑泻实。 (5)汗法 就是发汗、发散的意思。使病邪从表而解,主要用于风寒和风热外感两大类。对外感风寒,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加强刺激,逐步深入,因重则增温,使全身透汗。风热外感,则用轻拿法,刺激量小,柔和轻快,使腠理疏松,病人感到汗毛竖立,周身舒适。手法多用推、拿、按。如推拿颈部风池、风府,能疏散风邪;按、拿合谷、外关,可去表邪。 (6)和法 和解、调和之意。病在半表半里,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况,可使用。手法要平稳而柔和,可用滚动、摩擦类手法。常用于气血不和,经络不畅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 (7)散法 消散、疏散的意思。散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到消散,如饮食过度导致腹胀满、痞闷。一般以摆动及摩擦类手法为主,要求轻快柔和。 (8)清法

点穴推拿治半身不遂(脏腹图点穴法)

点穴推拿治半身不遂(脏腹图点穴法) 点穴推拿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脏腹图点穴法) 点穴推拿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为止第二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建里穴气通为止。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同第一式。 第三式: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以指下觉气通即止。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实症则用泄或调。虚实关键在此。 第四式:两手放两带脉。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第五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是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三次。第六式: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八式: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穴。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即止此式操作毕,再治阑门穴(与第一式同)一次

第九式: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乘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十式:按照第四式推按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为第二把,用手背缓缓向下压推至关元部位,为第三把。一次为止。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病人即感到呼吸舒畅。治完任脉,接用此法,操作一次为宜 做完上法让病人仰躺床上不用枕头,双手抱头,第一式,一腿屈起,医者一手扶膝一手自膝面到大腿根缓缓拨筋三次,再拨内侧外侧的筋。 第二式,医者换手一手扶膝盖一手从委中拨筋至脚跟再拨小腿外侧胆经的筋和内侧脾经的筋。第三式,把此腿搁彼腿上,一手拨三阴交部位的筋十数次,然后一手按脚脖一手压膝盖,再把腿放平,重复此动三次。 第四式医者一手握腿脚一手扶膝向病人腹部压三次,再最大限度转髋左右各三次。第五式,仍将此腿屈起一手握腿脚一手扶膝压向对面腿三次,然后扶膝之手顺势向环跳推三次并揉之。如是右腿则扣肾俞左腿不用。 重复另一条腿做同样的动作。 做完这个过程让病人坐起面对医者 第一式:先伸右臂,医者左手扣住肩井穴部位及肩头的筋,右手握住病人手腕。然后弯病人肘部,点拨曲池部位的筋。依次再点开合谷穴的筋,也是旋转推按,气通即止。第二式:按经络走向,拨通手三阳和手三阴经脉,由上而下三至五次。第三式;医者两手握住病人右手,用两手大指拨病人手背的筋分拨三至五次,然后捏住病人大指,从指根捏至指梢,由大指一个一个接着到小指。然后再治左手,先拨手背的筋,再从

按摩背部的话术(推拿技术)

根据不同的时间来制定不同的养生方式,也就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因时制宜!但是现在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亚健康?是因为违背了这种规律,好的习惯养成好的身体,不好的习惯导致身体产生各种的亚健康,久而久之不调理,变成不健康(初期—中期—晚期)。外界大自然是个大周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农民伯伯都知道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春天播种,夏天施肥,秋天收成,冬天储藏。一年四季有规律的,夏天热的就应该穿的少,冬天冷的就应该穿的多。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规律就等于是夏天穿羽绒服,冬天穿吊带,自己受罪。一天又一天的规律,相当于十二时辰养生,现在的人是该上厕所不上厕所,该吃饭不吃饭,该睡觉不睡觉,所以违背了这种规律,脏腑该运行该工作的时候,你不让他工作,所以脏腑失衡就产生了各种亚健康。 女人有一生的规律:黄帝内经说道女子逢七就变: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14岁):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21岁):肾气平均,故真牙生长而极;四七(28岁):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35岁):阳明脉衰(阳明所指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女性35岁走下坡路,功能开始衰退,新陈代谢下降,导致女性三变,所以人最先衰老脾胃,因为脾主肌肉,主运化,当功能减退,吸收消化都容易出现问题,导致能量不能转换,就输送不到各个脏腑,脏腑就开始衰竭),面始焦,发始堕;六七(42岁):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49岁):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一、为什么要围绕月经期调? 因为作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要经历的五个阶段:生理期—怀孕期—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理期,是伴随女性一生最长的阶段,从14岁到49岁整整35年420个月子宫的不断更新与脱离会给女性带来各种亚健康,从而脏腑失去平衡。月经是每个女人必须经历的,每个月必须花的一笔经费,因为你每个月都要去买全世界最大的创口贴。它的由来:一般将每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作为一个周期的起点,此时雌激素和孕激素都处于最低潮;然后,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2周后达到尖峰,身体开始排卵。我们可以将这个时期称为“排卵期”。接下来,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使得子宫内膜增厚,血流供应更为丰富,有如等待播种的沃土,一旦受孕,便为“种子”——受精卵提供丰富的养分。如果没有受孕,雌激素和孕激素急剧下降,子宫内膜萎缩、充血、坏死、脱落,形成月经。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会给女性带来各种亚健康,你看现在的妇科医院越来越多,是因为要满足社会的需求,那现代的女性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亚健康?例如:妇科炎症、子宫肌瘤、失眠多梦、卵巢囊肿、不孕不育、性冷淡、便秘、小叶增生等等的问题。都是因为我们的脏腑失去了平衡,该干什么不干什么了:肝—不藏血,心—不主神,脾—不运化,肾—不藏精,肺—不主皮毛,为什么藏不住? 我们来谈谈美容行业最时髦的两个字:养生!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对身体进行调养,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什么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如果你违背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最后的结果就很严重。 1、月经前一周,叫黄体期,由于肝脏易出现肝阳上亢的问题,破坏主因是卵泡枯萎、子宫内膜即将脱落,导致面部:长痘,油脂分泌旺盛、毛孔粗大,身体:堵塞、疼痛、敏感、乳房胀痛,腹胀,便秘等各种生理性疼痛难受;心灵:紧张、易怒、忧郁、烦躁;调理后可以达到疏肝理气的效果。 2、月经中一周,叫生理期,由于心脏易出现心恐不安的问题,破坏主因是子宫内膜脱落,导致面部:敏感、红血丝,身体:疲劳、困顿、酸软、无力、空虚、神经质、歇斯底里、免疫力低下、失眠多梦、四肢冰冷;心灵:失落、烦躁、忧郁、紧张、没安全感、不自信;调理后可以达到养心安神的效果。 为什么中一周一定要做调理?因为中一周的女性就像坐月子的女性一样,免疫力非常低下,病邪容易侵入,所以子宫内膜就会脱落不干净,现在的女性又是是个女人九个寒,寒则凝,凝则淤,淤在里面排不干净,每次都会残留一点点在你的子宫壁上,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各种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囊肿甚至癌变(癌病

推拿按摩基础知识

推拿按摩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概论 细目一:按摩发展简史 要点一:按摩的概念 按摩是在人体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用手或按需分配的其他部位,施之于一定力量的、有目的、有规律的一整套手法操作活动的总称。 要点二:按摩的起源、发展 1、按摩源于中原地区,源于人类的自我本能。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对按摩有较为具体的论述,为按摩的发展奠定了两座基础。 3、春秋战国埋藏,按摩已成为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追索手段之一。当时就有民间医生扁鹊用按摩,针灸成功救治了虢太子医案。 4、三国时期,开始形成按摩与导引,出,现了膏摩,火灸。华佗模仿熊、猿、鹿、虎、鹤的动作创造了最早的按摩导引术-五禽戏。 5、隋唐时期,按摩已经发展为系统的专业治疗方法,设产了按摩科,建立了按摩医政。 6、明代形成了小儿按摩独特体,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 7、1957年在北京首次举办了盲人按摩培训班。 8、1987年我国创办了第一个按摩期刊《按摩与导引》。 细目二:按摩疗法的特点及分类 要点一:按摩疗法的概念 要点解析:按摩疗法属中医外治法,它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功能为一体,其有简单易行,施用安全,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要点二:按摩疗法的分类 要点解析: 1、据应用对象发为:成人按摩和小儿按摩。 2、据应用目的分为:医疗按摩、保健按摩、康复按摩。 3、据手法特点分为:一指禅按摩,正骨按摩、点穴按摩、气功按摩、捍筋拍打按摩。 第二单元按摩的作用及原理: 要点:按摩的作用 要点解析: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理筋整复,滑利关节,预防保健。 (资料整理:博朗电子杭州办事处) 第三单元按摩的治疗原则及治法 细目一:按摩的治疗原则

八卦脏腑点穴术对五脏六腑的功效及操作要领

八卦脏腑点穴术对五脏六腑的功效及操作要领 一、手掌八卦穴位与治疗疾病例举: 乾穴:可治疗头部之疾,右腿、右足、大肠之患,骨病、急性暴病、便秘壅结、气管之疾,胸部疾病、气亏、低血压、嗜睡症、倦怠乏力、眼疾、脊椎疾病、发育不良等; 兑穴:可治右肋、右手臂、肺口之疾,可治口、鼻、目、耳之患(兑为诸孔窍),可治气管之患、皮肤病、高血压、肿瘤、结石之患,可治蛀牙、咳嗽、痰喘、肛门、会阴部之患,可治气亏、外伤、头部受伤等。 离穴:可治头部之疾、心、目之疾、眼病、血脉、火伤、烫伤、乳房之疾,可治充血、发烧、贫血、心烦不眠、红肿、神志之患以及囊肿、多汗、口干等; 震穴:可加速代谢、吐故纳新、故可加速创伤后的行气活血、排泄异物,促进创伤后愈合。可治疗左肋、左手臂、肝、足之患,可治疗耳聋、羊痫风(癫痫)、惊吓、妇科病、运动障碍等; 巽穴:可治疗左肩、左肩臂、胆股之疾、四肢疾病、大小肠之患、血管之疾、气亏、伤风感冒、抽筋、肺及气管之患,可治胀气、风湿、皮肤病、萎缩性疾病、眼疾、咳嗽、气喘、无汗等; 坎穴:可治会阴部疾病、肾及膀胱之患,可治耳病、血液病、中毒、大便不通、小便异常、腰背之患、津亏口渴、妇科病、骨病、牙齿之患,可治失眠盗汗、头部之疾以及血滞血亏、热性病等; 艮穴:可治胃病、手部之患,可治左腿足之病、头晕、牙齿不固、骨发育不良、多种痘疹、各种关节之患,可治头部之患、结石之患,可治中气虚、子宫脱垂、脱肛、肿瘤、鼻病、麻木之症以及背部之患等;

坤穴:可治疗腹部、脾胃之疾,右肩、右肩臂、便秘、血管硬化、浮肿、肌肤糜烂、肿瘤、晕症、劳累、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皮肤病、失眠多梦、妇科病、血液病、耳鸣、头鸣等; 注: 以上各穴位,可根据不同疾病,将各穴位相互配合施用,亦可单独施用。总之,要辩证施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手掌点穴按摩的工具: 阴阳珠或八卦点穴器。 三、手掌点穴按摩的补泻方法: 1、补法: (1)点、按各36次,其手法较为轻揉; (2)顺时针方向轻揉36次。 2、泻法: (1)点、按各36次,其手法较重; (2)逆时针方向重揉36次。 3、平补平泻: 以不轻不重之力点、按各36次,顺时针方向揉18次、逆时针方向揉18次。 四、“晕针”现象的出现及处理: 由于点按过猛,而产生剧痛时,有的患者会出现头晕、恶心或面色苍白、汗出等类似“晕针”现象。遇到此种现象,即刻停止点按。或患者放松休息或喝些开水,稍待片刻即可缓解。五、点按穴位时对左右手的不同选择: 手掌点按穴位时,一般情况下男取左手,女取右手;或男以取左手为主,配以右手;女以取右手为主,配以左手。 脏腑图点穴法

冯医鸣脏腑按摩技法

冯医鸣脏腑点穴按摩技法 -------临床实站操作 适用于初学及中医爱好者 冯氏脏腑点穴按摩技法是一种治疗脏腑慢性疾病为主的按摩疗法。适应症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脂肪肝神经衰弱女子经期不调月经痛子宫寒冷子宫肌瘤便秘腹泻腹胀小儿积食等有显著疗效。病情轻者可三次手法即可痊愈。为了满足多数读者的强烈要求本书以脏腑简单实用的方法展现给大家使大家通过读书可治疗疾病。下面介绍简要取穴法 配图: ﹙一﹚腹部穴位 1、建里部位:在脐上三寸,腹正中线上,在中脘下一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 2、气海 部位:在脐下一寸五分,腹正中线上,当关元神阙之间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腹痛泄泻 3、章门 部位:在腋中线,第十一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处。 功效:理气舒肝,和胃定痛,止咳定喘。 主治:失眠吐血消化不良腹肋胀闷疼痛咳喘呕吐 腰痛等。

4、梁门 部位:在脐上四寸,旁开两寸取之。 主治:胃痛呕吐腹中积气胀痛 5、巨阙 部位:脐上六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心胸痛心悸胃痛呕吐 6、幽门 部位:在脐上六寸巨阙两旁各五分处取之。 主治:胸肋满闷呕吐吞酸 7、天枢 部位:挟脐两旁各两寸取之,或神阙穴旁开二寸取之。 主治:腹胀痛泄泻痢疾水肿 8、带脉 部位:在章门穴直下与脐相平处。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多,腰疼,经闭,疝气等。带脉为开通周身气的气血主穴。 9、关元 部位:在脐下三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淋病对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10、中极 部位:脐下四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遗精阳痿早泄尿频水肿月经不调白带过多 11、归来 部位:脐下四寸,中级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等。 12、水道 部位:脐下三寸,关元穴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带下病,痛经,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膀胱炎,睾丸炎,慢性阑尾炎等。 13、水分 部位:脐上一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并能治疗慢性肠炎,肠结核等。14、阴交 部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下一寸。 主治:腹满,水肿,疝气,经闭,崩漏,带下,阴痒,脐周围痛,产后恶露不止等。 15、中脘 部位:在脐上四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吞酸嘈杂,食欲不振等。 16、上脘 部位:在脐上五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暖气,食欲不振等。 17、神阙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完整版)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完整版)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内容提要(王雅儒著) 本书是按摩疗法的一种。其内容着重于临床实践的总结。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总论,包括师训、论脏腑等,阐述了五脏六腑的生理、病因和治疗原则等;第二、三、四章是按摩穴位、手指手腕练习法、点穴法和临床概要,包括所用的穴位的适应症及其手法等,说明穴位运用的关键和有关理论,以指导施术者对本法的实际应用。下篇的七章,则是三十六种病的临床经验和医案等。 此种疗法,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其技术操作简而易行,适合于农村公社医院、保健站的医生和卫生员用,也适合城市医院之用。 审阅者的话 王雅儒老先生早年继承了河北省雄县王文医师的按摩术,接受了《推按精义》的精髓,并积累了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由王雅儒老先生口述,其子王振国笔录,濮卿和先生系统整理,编辑成《脏腑图点穴法》一书。 这是按摩疗法的一种。此种疗法是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用点穴方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故其书名为《脏腑图点穴法》。它既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它的特点是:既无药饵疗法之偏胜,也无外科手术之痛苦,并能与药物疗法相结合。在临床实践方面,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疗效,更有其他疗法所不能及的治疗效果。 在学术理论方面,有些论点与现代科学理论不相吻合,而且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中亦无记载,又因王文老先生已故,《推按精义》遗失,既乏精此术者商榷,亦无善本可查,审校困难。在审阅中为了对学术问题慎重处理,本院将原稿复制数十册,邀请了中西医师数十人审阅,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见解和修改意见,经与王雅儒、濮卿和先生协商后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凡是王雅儒老先生同意修改的,就修改了;不同意修改的,我们则本着“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精神,仍然保留原来的词意,例如“论痰”、“论脏腑”以及其它学术论点等等。此外就本书原稿的体裁和文字的组织方面,为力求文字通俗,便于阅读,有些章节亦作了些整理;但有些章节或文词不便加工的地方,仍保留了原稿面貌。如“师训”一节,虽然不是系统的理论,而且与以后各章节有些重复,但是根据王雅儒老先生尊师的美德,并志业师王文老先生业绩的意愿,仍保留于“总论”中的首章。 本院对审阅现代老中医的著作,整理老中医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还缺乏经验。对本书的编辑整理,如有不妥之处,尚希读者指正。对于学术理论方面的异见,尚望与原作者商榷,共同研究,以便本书更为完善。 河北中医研究院 一九六二年七月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成人推拿手法 一、推拿的防治手段 1、手法治疗:术者用手和机体的其他部分,或借助于一定的器具,在受术者体表作规范性的动作,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2、功法训练:根据推拿临床医疗的需要,由推拿医务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以巩固、延伸临床疗效的方法。 三、推拿的作用原理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四、推拿的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辩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五、推拿的适应症 1、骨伤科病: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梨状肌综合征等。 2、外科疾病:乳痈、手术后软组织粘连等。 3、内科疾病:头痛、胃脘痛、胃下垂、中风后遗症等。 4、妇科疾病:痛经。 5、儿科疾病:腹泻、肌性斜颈、发热、遗尿等。 6、五官科病:近视、斜视、耳鸣等。 7、急性病症:中暑昏迷、休克、晕针等。 六、推拿的禁忌症 1、传染性疾病患者不推拿。 2、精神病患者不推拿。 3、化脓性炎症、骨髓炎、结核、肿瘤患者不推拿。

4、骨折、脱位早期局部不推拿。 5、皮肤损害破损处不推拿。 6、急性损伤24-48小时内,局部不推拿。 7、严重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患者,禁用或慎用推拿。 8、孕妇或月经期妇女不推或禁用重手法。 七、推拿手法 以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或借助于一定的器具,在受术者体表部位或穴位上所进行的具有规范化动作结构的操作技术。 1、手法的分类 1)作用的部位不同:作用于软组织类,骨关节类手法。 2)动作形态不同: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震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叩击 类手法。(作用于软组织类手法) 3)适应对象不同: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 4)动作的简繁:单式手法、复合手法、复式手法。 2、推拿手法的要求 A 作用于软组织类手法的要求: 持久:手法能够按照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而不间断。一般为15~ 20min。 有力: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根据病人的体质、病证、部位的不同而灵活增减的技巧力。 均匀: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要忽快忽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 柔和: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宜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 深透:手法力量要深透到深层组织,直趋病所。 B 运动关节类手法的要求:“稳、准、巧、快” 。 稳:要平稳自然,因势利导,避免生硬粗暴。

脏腑点穴法成人三十式套路点穴法

脏腑点穴法成人三十式套路点穴法 1、点通任脉法 第一式: 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至于如何旋转推按请详见后章说明)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为止(以下简称气通为止)。 第二式: 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同第一式。 第三式: 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以指下觉气通 即止。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实症则用泄或调。虚实关键在此。 凡点肚脐以下和与肚脐平衡的穴位,左手均按左梁门右石关部位。肚脐以上各穴,均按巨阙部位。点巨阙部位时,左手必须同时按住上三穴。以防气逆上冲。 第四式: 两手放两带脉。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拢拨时, l 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有向里斜托之意;但扣住的部位不能移动。 第五式: 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是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三次。章门穴的补泻掌握原则与气海同。只是推按时间比气海穴长一点。

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八式: 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穴。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即止 此式操作毕,再治阑门穴(与第一式同)一次。对于腹胀、泄泻、五更泄、水肿等症,必须并治阑门、水分两穴。即: 食指按阑门,中指按水分,同时旋转推按、俟气通即止。 第九式: 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乘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十式: 按照第四式推按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 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 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为第二把,用手背缓缓向下压推至关元部位,为第三把。一次为止。 2、引气归原法手式: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病人即感到呼吸舒畅。治完任脉,接用此法,操作一次为宜。 3、或中与 xxxxxx:

-脏腑点穴讲课

各位 感谢你们聚集在这里 下面我开始讲述天人合一脏腑点穴按摩的原理 人和天地是密切相连的 这一点大家都不会否定 那么是如何联系的呢? 有黄帝内经的描述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除了养身心,特别强调和四季 具体的原理如何?怎么操作? 请看

近代主要推拿流派

近代主要推拿流派 (1)一指禅推拿流派 传说一:梁武帝时达摩菩提取旧有推拿按摩加入搓擦滚捻缠揉六法。 传说二: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 宋朝俱阺和尚向天龙和尚询问佛教教义,天龙竖起一个指头而令俱阺大悟。一指禅推拿手法常用十四法即:推拿按摩滚捻搓抄缠揉摇抖抹勾。其特点是循经,技巧,取穴准适合内妇儿杂病。 一指禅推拿确切的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河南的李鉴臣。李氏以一指禅推拿术行医于扬州、江都一带。传丁凤山(1842——1915年),丁氏长期行医于沪、杭间,并广收门徒。知名者有丁树山、王松山、钱福卿、朱春霆等十余人。另外,在上海开设一指禅推拿诊所。《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的作者黄汉如,可能亦属这一流派。黄氏原为前清官僚,辛亥革命后弃官行医。妻黄汉莹、子黄一照均从其推拿行医。当时的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手法有按、摩、推、拿、搓、抄、滚、捻、缠、揉十法,擅长内妇杂病的治疗。有关一指禅推拿的著作尚有《一指阳春》与《一指定禅》(抄本)。 (2)滚法推拿流派 滚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出生于一指禅推拿世家,原为一指禅推拿门人,伯祖父丁风山、父丁树山均为一指禅大家。丁季峰于1940年代变法图新,把手背桡侧作为接触面,并增加了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指禅原来的滚法相区别,故取名滚法。后来又将该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滚法推拿流派。滚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到了病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手法之一。 (3)内功推拿流派 内功推拿的师承脉络,可追溯到清末山东济宁的李嘉树。李氏擅长武艺,且精于手法疗伤。李传同乡马万起(1884——1941年),马于20年代从山东来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推拿饮誉沪上。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1903——1969年)得其衣钵。内功推拿主张治病以病人自我锻炼少林内功为主,手法治疗为辅。特色手法有擦法、击法、五指拿法等,并有一套全身推拿常规操作法,擅长治疗内妇科疾病。 (4)点穴推拿 点穴推拿或称指压推拿、指针疗法。临床上主要是以手指按压点掐人体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推拿方法。《素问·举痛论》中说: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本法特点是感应强、作用快、损伤小。其基本手法是用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按压穴位,可不动或拨动或颤动或滑行。此外,另有爪掐、肘压、叩点、禔针。近代点穴推拿名派有郑怀贤经穴按摩手法、按脊疗法、胸穴指压法与指压麻醉法 (5)脏腑推按流派 清同治年间,河北雄县王文(约1840——1930年),中年患咯血之症,多方医治罔效。幸遇一游方道人,以手法为其治愈顽疾,并以《推按精义》一书相授。王氏遂因病成医,以手法为人治病,名闻河北塘沽一带。1910年后收王雅儒为单传弟子。王雅儒从师十余年,后据王文所授的经验,口授《脏腑图点穴法》一

段氏脏腑推拿按摩典型案例一

段氏脏腑推拿按摩典型案例一 ——肝郁胁痛 编者按:自拙著《段氏脏腑按摩技法》和《段氏脏腑保健按摩》出版发行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同时有些读者也对著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意见中主要反映在著作中缺乏临床案例,今在保定市“脏腑推拿疗法”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作为“段氏脏腑按摩”流派传承人特根据多年来自己的临床实践整理部分典型案例以飨读者,弥补此憾事,以便于大家对段氏脏腑按摩疗法进一步认识和学习,推动其发扬光大,造福社会。因笔者知识浅薄,见解难免有误,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典型案例】 这个患者是我1996年调理的。患者男,四十三岁。他自诉说,自己的病发于20年前,后来时好时坏,一直没有好利索,近期病情加重,两胁及上腹部胀满疼痛,且神疲力乏,少气懒言,不思饮食。这次犯病有四个多月了,曾经到石家庄、天津、北京的大医院检查治疗了好多次,中西药都吃过不少,现在正在服用某肝病专家开的中药,但是病情一直没有好转。 我给患者腹部检查时,发现右季肋下肌肉板滞且伴有压痛,乙状结肠和盲肠部位有硬块,整个腹部比较虚软。用“翻江倒海”双手揉按时,两胁肋和上腹部发出“哗哗”的声响,而以右肋下气响声为最大,感觉里面存有很多气。 根据腹部诊断情况,我断定他的病应该是早年因肝气郁结导致气血淤滞于肝内,而久治未散,故时好时坏;若遇情志不遂,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必致两胁胀满闷痛;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不思饮食;脾胃受损,运化无权,气血亏虚,故神疲力乏,少气懒言。肝脏内滞气瘀血就是病

的根源。 因此,我就按照前辈教的“一切病都按气治”的指导思想和“淤而散之,化病为气”的具体操作理念进行治疗。先用“打开魄门”、“疏通六腑”、“通利三焦”等技法进行常规操作治疗。治了十多天后,便重点用“疏肝利胆”的技法重点施治肝脏,以散肝内郁结之气,活肝内淤滞之血。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就感到两胁有了轻松感,失气增多,饮食恢复正常。 又治疗了一个疗程,病情却不再有进一步的好转。我觉得他体内经按摩治疗散开的邪气应该往出排了,可那邪气死活和我作对,就是不往外排。这时我心里便很着急,且有了压力,毕竟是自己第一次单独治病,经验不足,对疾病的转归心里无底。实际上,脏腑按摩也是一种“祛邪扶正”的疗法,患者体内凝聚的邪气,我们通过按摩的作用只能把它散开,是不能通过按摩将邪气驱出体外的,而需要通过患者自身恢复的正气,将体内散开的邪气驱除体外。 患者开始曾跟我说过,他一直吃着由专家开的草药,且草药很贵。我当时认为患者吃的药很贵,又是专家开的,也不好意思让他停药的。但是我知道那些治肝病的草药,大都是一些解郁、疏肝、理气的药,这些药中必然带有一些泻下的成分,能损伤人的正气。因为初期治疗效果尚可,而后来又治了这么长时间,疗效却停止不前,所以我不得不冒昧对患者说;“不如把药先停一停,我继续给你按摩,看看效果如何?如果还没啥效果,你继续喝药也耽误不了你的病。”患者欣然同意了停止服药。于是我便继续给他按摩,当治完第四个疗程后,患者告诉我,说他昨天上午治完后,下午放了好几百个屁,现在两胁一点胀痛的感觉也没有了。于是便停止了调理。 我嘱咐患者,中医认为肝生性调达,最怕情志不遂,所以平常要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饮食要以新鲜、清淡、容易消化为原则,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 【临床心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