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道微生态与粪菌移植

肠道微生态与粪菌移植

益生菌与肠道微生态

益生菌与肠道微生态 中文摘要:益生菌是指对人和动物有益的细菌。而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微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最为复杂的系统。这些菌群在人体内存在的同时,与宿主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若消失,则会影响人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关键词:益生菌;肠道微生态;稳定性;平衡。 正文: 益生菌是指对人和动物有益的细菌。在对人体的保健、营养方面,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如尼克酸、叶酸、泛酸、烟酸和维生素Bl、B2、B6、B12等,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促进机体对钙、铁、维生素D的吸收,具有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而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微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最为复杂的系统。人肠道中的细菌细胞数达 10 14 个,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 78 ,。肠道菌约 400 , 500 种,分为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原籍菌群多为肠道正常菌群,除细菌外,人体还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体群等,各有其生理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它的稳定性,它对人类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维持其稳定性是如今临床治疗的重点。这些菌群在人体内存在的同时,与宿主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若消失,则会影响人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肠内菌群保持着共生或拮抗关系,从而维持着微生态平衡。人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少量需氧菌构成(郭贵海、王崇文《临床内科杂志》2002;19(2):88-90)。肠道微生物群落可分为三大部 分:1、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这,具有营养及免疫调节作

粪菌移植是怎么一回事

“粪菌移植”是怎么一回事? A04陈颖婷 近日我科收住了一位肠道炎症患者,在禁食的情况下,长期反复出现腹泻,考虑肠道菌群失调,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行中消化道粪菌移植,术前停抗生素24小时。经鼻肠管注入冰冻解冻菌液250ml (含25ml乳果糖),现密切观察患者的大便次数,性状,量等情况。这次的粪菌移植对于我们科室来讲也是首例。 那么什么是粪菌移植疗法呢? 粪菌移植是从健康人粪便中分离功能菌群,然后移植到患者消化道,通过重建患者肠道菌群而实现对疾病的治疗。 粪菌移植适用于哪些患者呢? 适用于胃肠道疾病适应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肠病,炎症性肠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复发性CDI,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顽固性便秘,食物肠道过敏,自身免疫相关性肠病等。 粪菌移植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呢? 粪菌移植作用机制大量补充肠道的有益菌,抑制肠道的致病菌,补充抗菌物质补充免疫抗体,调节肠道内环境,改善肠道的舒适度,修复病变的肠粘膜,下调或上调细胞因子,补充各种消化酶,促进肠道的营养物质吸收。调节肠道菌群与脑的信号通路。 粪菌移植的发展背景 早在东晋317-420年时期,就有葛洪著《肘后备急方》用新鲜的粪汁或发酵的粪水治病:"饮粪汁一升,即活"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记载了多种用人粪治病的方法用来治疗严重腹泻,发热,腹痛,呕吐等,可见古人对粪菌移植疗法也颇有研究。 1958年,美国外科医生的首次报道FMP治疗严重伪膜性肠炎。1983年fmt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1989年,borody用以治疗慢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由于全球CDI的挑战胃肠道微生物复杂性在健康中和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凸显,粪菌移植引起了极大的关注。2012年7月,美国胃肠病学杂志重点推荐了最新应用粪菌移植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2014年粪菌移植技术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3年时代医学突破之一。 全世界已经治疗超过5000例尚未报道严重的不良事件,缺乏有效对比资料,高质量临床实验证据FMT适用于治疗常规手段治疗失败的肠道细菌相关性疾病,是选择性治疗,而不是治疗普通疾病或者严重疾病的初级治疗。 粪菌移植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又有些什么呢? 粪菌移植后可能出现腹胀,腹泻,呕吐,发热等因对症于补充电解质液体,并寻找发生的原因,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上下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穿孔,感染,应立即请外科会诊,防止正常粪便污染,供菌者留份时间过长而造成。粪菌被污染应及时进行粪菌移植术,其他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料的情况等。

2021年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尤其常见。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的现象。在病理机制方面,结直肠癌相关富集菌如具核梭形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厌氧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等被证实具有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现概述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点、肠道细菌改变及其致病机制,其他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诊断、防治方面的应用。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3位[]。结直肠癌主要好发于西方人群,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约为发展中国家的3倍[]。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人体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大型、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构成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古菌和原虫,其中细菌占绝大多数。肠道微生态的结构受饮食、药物、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全程参与了结直肠黏膜缓慢发展成腺瘤、最终演变成结直肠癌的整个过程[]。现概述结直肠癌的肠道微生态特点和相关的肠道细菌改

变,结直肠癌高度富集细菌的相关致病机制,肠道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真菌、古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结直肠癌的肠道微生态特点 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互作用和相关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997年,Dove等[]发现,无菌Apc min/+小鼠中段小肠肿瘤数量较普通环境下Apc min/+小鼠明显减少,最早明确了肠道微生态与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关联。这一发现也构建了肠道菌群可以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假说。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组学研究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宏基因组和16S rRNA测序研究揭示了结直肠癌患者正常黏膜、癌前病变发展为癌的多阶段疾病进展过程中肠道微生态的显著改变[]。 笔者团队对中国74例结直肠癌患者和54例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均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进一步meta分析显示,中国香港地区、奥地利、美国、德国和法国的526个粪便样本中,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总体细菌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系列证据表明,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 结直肠癌相关的肠道细菌改变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 摘要:人体肠道中含有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人体肠道中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肠道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而微生物也发挥许多有利于人体的功能。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比例随着人体的年龄、饮食习惯等变化而变化。肠道微生态存在微生态平衡和微生态失调两种状态。微生态调节剂可调通过其中的益生菌和(或)其代谢产物对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区进行调整,使其从失调状态到保持平衡状态。随着微生态制剂的迅速发展,益生菌的使用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及安全性问题展开综述。结合目前最新的研究,对肠道微生态的进行分析及展望。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微生态制剂;益生菌 The latest study of the human gut microecological Abstract:In the human intestine,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microorganisms. These microbes form the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Gut 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icrobes , and microbes is so beneficial to human. The typ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will change when human’s age or eating habit was changed.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has two states, one is microecological balance and the other is microecological disturbance. Microecological can be regulated from disturbance to balance by useing probiotic and ( or ) its metabolit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croecologics, 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using probiotic are of concern. The research of human gut microecological as well as the security problems and the using of microecologics were been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 analysis and prospect about gut microecological were giving out. Key words: gut microecological; microecologics; probiotics; 1 人体肠道微生态的概况 人体内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庞大,组成复杂。按照正常微生物群在微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空间不同,通常将人的微生态系统分为以下几类:口腔微生态系统、胃肠道微生态系统、泌尿道微生态系统、生殖道微生态系统、皮肤微生态系统和呼吸道微生态系统[1,2]。人类消化道内蕴藏有约1×1014个活细菌,即100万亿个细菌细胞,然而人体细胞总数也不过1×1013个,即消化道内细菌总数比人体细胞总数还多10倍,其种类有100种以上[3,4]。而在周庆德等[5-7]研究表明,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肠道中,定植着60—400种不同的微生物,其总数可达百万亿个,已证实动物粪便干重的1/3左右为细菌。 从菌种及分布方面,人体肠道栖息着的菌属主要包括有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类杆菌属,真杆菌属等,虽然整个肠腔内都存在大量细菌,但分布、浓度

益生菌使用手册

第一部分:益生菌相关介绍 索引 一、什么是益生菌 二、益生菌的种类 三、益生菌的作用 四、人体中的益生菌 五、如何补充益生菌 六、哪一些需要补充益生菌 七、补充益生菌的注意事项 八、如何正确冲服益生菌 一、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Probiotics)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口腔、食道等处,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目前世界上研究的功能最强大的产品主要是以上各类微生物组成的复合活性益生菌,其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工农业、食品安全以及生命健康领域。 二、益生菌的种类 (1)乳杆菌类 (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 (2)双歧杆菌类

(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 (3)革兰氏阳性球菌 (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 三、益生菌的作用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益生菌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 1、益生菌有缓解乳糖不耐症状,促进机体营养吸收的作用:益生菌有助于营养物质在肠道内的消化。它能分解乳糖成为乳酸,减轻乳糖不耐症。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不仅可以产生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 2、B6、B12、烟酸和叶酸等以供机体所需,还能通过抑制某些维生素分解菌来保障维生素的供应。另外,双岐杆菌还可以降低血氨改善肝脏功能。 2、益生菌有整肠作用,调整微生态失调,防治腹泻:益生菌活着进入人体肠道内,通过其生长及各种代谢作用促进肠内细菌群的正常化,抑制肠内腐败物质产生,保持肠道机能的正常。对病毒和细菌性急性肠炎及痢疾,便秘等都有治疗及预防作用。益生菌和很多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消化道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一部分的益生菌能抗胃酸,粘附在胃壁上皮细胞表面,通过其代谢活动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预防胃溃疡的发生。 3、益生菌能代谢产物产生生物拮抗,增强人体免疫力:肠道决定人体70%的免疫力,益生菌可以修复肠道黏膜、提升机体免疫力。益生菌可产生有机酸、游离脂肪酸、过氧化氢、细菌素抑制其它有害菌的生长;通过“生物夺氧”使需氧型致病菌大幅度下降,益生菌能够定殖于粘膜、皮肤等表面或细胞之间形成生物屏障,这些屏障可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定殖,起着占

肠道微生态系统在肠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620522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2003AA2Z3C50)【作者简介】付四海(19772),男,医学硕士,从事微生态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52376X (2007)0120102203 【综 述】 肠道微生态系统在肠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付四海1 ,李雄彪2 ,崔云龙 1 (1.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400;2.青岛市微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青岛 266400) 【关键词】 微生物;肠癌;防治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肠癌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20年来我国肠癌的发 病率明显升高,特别在一些大城市,肠癌已成为第2位的癌症。自1990年MAREE L 等把微生态学概念引入肿瘤的研究中,提出肿瘤—宿主生态系统(tu mor 2host ecosyste m )的概念。研究证实,肠黏膜细胞长期与肠道菌群直接接触,肠癌所在区域的微生态系统即宿主环境(host envir onment )、菌群环境对细胞共同体(cell community )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与肠癌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1,2]。1 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概念 肠道原籍菌、外籍菌和其上皮细胞等生物成分与食源性非生物成分(未被消化的食物)以及来自胃、肠、胰、肝脏的分泌物(如激素、酶、黏液、胆盐等)共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可引起微生态平衡的失调,导致腹泻和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微生态失调包括菌群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易位)两大类。菌群失调即菌群比例失调,是指肠道原籍菌发生定性或定量的改变,益生菌细菌总数减少,出现益生菌与致病菌比例明显改变。定位转移亦称易位,定位转移分为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横向转移是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如下消化道菌向上消化道转移,结肠菌向小肠转移,引起小肠污染综合征;纵向转移是指细菌由原位向肠黏膜深层乃至全身转移[3]。2 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肠癌 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以厌氧菌组成为主,正常时与机体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当外界环境因素、饮食等发生改变,肠道微生态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肠癌高发区与低发区人群在肠道菌群组成方面有很大的差别[4]。微生态失调时,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基因易感性宿主,使之产生免疫应答,三者在肠癌的开始和持续发展中起了重要的协同作用,即“扳机”样作用[5]。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有:(1)细菌是肠癌的始发因素,K ADO 等利用抑癌基因TCR 和P53敲除小鼠作为结肠癌动物模型,小鼠自7周龄分别给予正常饲养和无菌处理,研究发现,当小鼠4月龄时70%未处理小鼠结肠存在癌前病变———肠息肉瘤,而无菌处理小鼠肠黏膜病变不明显,未发现明显的肠息肉瘤,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菌小鼠不能诱发与肠癌患者类似的炎症[6];改变宿主肠道内菌群分布即可改变其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过程,调节肠癌的发生发展;(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腺瘤性息肉与绒毛状息肉均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大肠癌与大肠息肉患者肠道膜菌群明显改变,突出表现为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数量的减少,同时肠球菌、肠杆菌与酵母菌数量增加,尤以双歧 杆菌的减少更为明显[7] ;(3)致癌物质主要由肠道细菌的酶 将肠道中前致癌物转化而形成的:①72α2脱羟基酶:RE DDY 研究证实,肠道厌氧菌能将残留在肠道内的胆汁酸分解转化 成致癌物,其中72α2脱羟基酶能在结肠中将胆汁酸形成脱氧 胆酸和石胆酸,两者均为结肠癌的辅助诱变物[8];②β2葡萄糖 醛酸酶:KI M 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中β2葡萄糖醛酸酶介导的葡糖醛酸化作用是人体内脱毒的主要途径,肠癌患者肠道内 菌群中β2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群[9]。③β2葡 萄糖苷酶和和偶氮还原酶:肠道中某些细菌具有β2葡萄糖苷酶和偶氮还原酶等能促进致癌物质如二甲基肼和亚硝酸盐的形成,诱导肠道肿瘤的发生[10]。(4)菌群失调导致抗肿瘤免疫下降:肿瘤是一种由于免疫缺陷而引起的局部发病危及整体的疾病。体内正常菌群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 和NK 细胞,使之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 L 21、I L 26、T NF 2 α、I F N 2r 以及NO 等,防治肠癌的发生与发展,益生菌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肿瘤细胞逃离机体免疫监控的机会增大[11,12];(5)平衡肠道菌群可抑制肠癌发展:ROLLER 等利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发现,双歧杆菌和乳酸联合治疗能明显缓解致癌物质氯化偶氮甲烷诱导大鼠肠道黏膜损伤,治疗33周后,大鼠肠黏膜受损面积减少,脓点数目减少[13]。这些研究都提示,肠道菌群失衡是导致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3 微生态制剂在肠癌防治中的实验研究 微生态制剂促进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由肠道菌群失调转化为菌群平衡,即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大量国内外研究报道,微生态制剂对肠癌具有明显的预防及治疗效果。(1)口服微生态制剂防治肠癌:S ANDERS 等人观察到健康人在服用含嗜酸乳杆菌N2和NCF M 株的牛奶期间,粪便中具有催化前致癌原转化为致癌物的β2葡萄糖醛酸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的活性至少下降50%,停服后4周,活性恢复如前[14];Y AMAZ AKI 等对在2周内切除肿瘤的患者在不给予抗肿瘤药物的情况下,口服Shir ota 株活菌,1年后,口服Shir ota 活菌者肿瘤复发率为25.7%,而对照组为37.9%,表明口服干酪乳杆菌Shir ota 株活菌对预防肿瘤复发有一定的作用[15]。(2)腹腔注射微生态制剂防治肠癌:王立生等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青春双歧杆菌腹腔注射对移植瘤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可诱导大肠癌凋亡,最初为核染色质浓缩,进而核膜破裂,胞核崩解,最终为邻近活细胞吞噬凋亡小体。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移植瘤组织凋亡细胞百分率,腹腔注射青春双歧杆菌后,大肠癌移植瘤的凋亡细胞百分率为(64.48+18.62)%,而对照组仅为(20.62+8.80)%(P <0.001)[16]。(3)静脉注射微生态制剂的防治肠癌实验:BERT VOGE LSTE I N 等研究发现厌氧菌能够在肿瘤内部的环境中生长。通过静脉注射厌氧菌细菌还能够在肿瘤中扩散,破坏肿瘤中心坏死区域附近的活肿瘤细胞。此外给实验动物裸鼠注射细菌后,再给予裸鼠化疗,发现肠癌组织广泛坏死发生在24h 以内,结果是使细菌对肠癌的抑制作用加强,作用时间延长[17]。(4)肿瘤内注射微生态制剂的防治肠癌实验:早期T AUY UKI 等将Meth 2A 纤维肉瘤与完整肽聚糖混合接种 2 01Chinese Journal ofM icr oecol ogy,February 2007,Vol 119No 11

皮肤微生态与壹博士益生菌化妆品研发和应用

皮肤微生态与益生菌化妆品研发 虽然我们看不见皮肤微生态,但是对我们的美容护肤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态的概念和应用,包括各类口服的益生菌和益生元产品,已经成为营养健康行业的热点趋势,那么皮肤微生态学会否成为美容和个人护理行业的下一个发展趋势和契机呢? 美国麻省理工的科学家Dave Whitlock十二年来每天坚持把一种含有活性微生物的喷雾喷洒在皮肤上,以此代替洗澡。他认为,“没有人就每天洗澡进行过临床试验,也没有理论证明洗澡是一种健康的日常活动,相反过度的清洁将打破皮肤的微生物平衡,引发一系列的肌肤问题。” 那么什么是皮肤微生态?它们对于我们的皮肤健康起着怎样的作用?涂抹于皮肤上的化妆品与微生物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01 皮肤微生态与个人护理息息相关 微生态(microbiome)是指存在于特定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种类及其遗传信息和功能的集合,其不仅包括该环境中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有微生物与该环境中其它物种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目前已知人体上分布有1万种不同的微生物,其拥有的基因总和大概是人类的10到100倍,因此人体微生态也被称作人类的第二套基因组。 皮肤作为人体的最大器官,也栖息着不计其数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大量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和某些节肢动物等,这些微生物及其基因组连同皮肤环境构成了皮肤的微生态。 实验证明微生态在抵抗外来致病菌的入侵、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天然物质的分解上都起着重要作用,皮肤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有可能破坏皮肤屏障或者导致免疫系统的不良发育,从而引起皮肤乃至全身性的疾病。此外一些研究和理论表明,皮肤微生态的多样性也有可能与特应性敏感特质(如过敏)呈正相关。 壹博士研究院的微生物和益生菌专家陈博士说过,“在皮肤领域,微生态是构成皮肤障碍的重要因素,其中各种表皮葡萄球菌被认为是皮肤的益生菌。研究表明这种在皮肤上广泛分布的细菌能调节人体的先天免疫应答,抑制致病菌,还能增强人体自身人体自身抗菌肽的杀菌效果。” 国外研究人员曾将表皮葡萄球菌从志愿者皮肤上分离出来,经培育后重新应用在原来的志愿者中,测得志愿者的皮肤水分和油脂等物质含量都有所增加。

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

专家笔谈 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41)毛萌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06(2005)10-679-04 自1890年Tissier教授发现双歧杆菌并命名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双歧杆菌的研究。既往的研究已经明确:人在出生后大约5~6h就有双歧杆菌定植于肠道内,1~2周后成为肠道的优势种群。双歧杆菌不但伴随人体终身,而且与人体肠道功能、免疫功能和营养代谢密切相关,是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充分认识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对在临床上正确诊断和处理腹泻相关性疾病很有帮助。 一、几个重要概念 (一)微生态学(microecolo gy):即微观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各个成员之间、正常微生态群与其宿主(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的分支,是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二)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 g ics,microeco logical preparation):利用正常菌群成员或其促进物质制备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品,以补充和充实微群落内涵,改变不正常的微群落成分,维持和调整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三)益生菌或益生菌制品(probiotics):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有益地作用于宿主动物的活的微生物食品或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应具备的条件:!制作过程中能保持活性并能工业化生产;?在使用和保存或运输过程中能保持活性和稳定性;#在微生态竞争中能存活下来;?能够为宿主提供有效的有益于健康的功能。 (四)益生元(prebiotics):是一类通过选择性地刺激一种或几种结肠内有益菌生长和/或活性,有益地作用于宿主、改善宿主健康的非消化性食物成分(non_di g estible food in g redients)。 (五)合生元(synbiotics):是指由益生菌和益生元混合的复合制剂。合生元既强调其含有通过宿主消化道屏障存活并定植而产生相当生理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又强调其内含有不被人类消化和利用的促进一种或几种生理性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二、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一)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新生儿刚出生时其胎粪是无菌的,出生大约2h左右开始即可从肠道检出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其数量不断增加,24h大肠杆菌占优势,可达到108~1011/g(湿粪)。 细菌在生长过程中消耗肠道内的氧气,降低了局部氧化还原电势,从而为专性厌氧菌的建立和生存创造了必需的厌氧条件。专性厌氧菌特别是双歧杆菌发酵糖产生醋酸和乳酸,使肠道pH值迅速下降,促进了以双歧杆菌为首的厌氧菌的定植,且厌氧菌的数目逐渐增加成为优势菌,反过来又抑制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生长,最终肠道菌群在种类和数量上逐渐趋于稳定。 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基本稳定后,其功能也达到较佳状态,此状态叫做峰顶(climax),个体肠道从出生时的无菌环境发育到峰顶的过程叫做演替(succession),演替一般需3年左右的时间(见图1)。也有人认为2岁后儿童的肠道菌群即与成人相似[1]。演替过程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自身生理变化的影响。 特定部位的正常微生物群在种类和数量结构正常时,与宿主间达成微生态平衡(eubiosis),发挥其有益于机体的作用。反之,由于某些原因破坏了正常菌群的结构,使其在种类和数量上发生变化,则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形成的统一体遭到破坏,出现微生态失调(d y sbiosis)。 (二)影响小儿肠道菌群发育的主要因素 图1出生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演替) 示意图

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及益生菌的营养功能

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及益生菌的营养功能 [2009-11-6] ????? 动物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每克肠道内容物中含超过100亿个细菌,它们大部分与机体细胞密切接触,交换能量物质,相互传递信息,对宿主有营养、免疫、刺激生长和生物颉颃等作用,在肠道系统中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在定性、定量和定位等方面保持平衡状态,形成微生态平衡。益生菌是一种含有活菌及成分和产物的微生物制剂,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动物机体健康。益生菌能合成,形成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也能加强肠道先天免疫系统。益生菌在肠道内能建立一个正常的共生菌群,防止潜在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 1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概念 ??? 肠道原籍菌、外籍菌和其上皮细胞等生物成分与食源性非生物成分(未被消化的食物)及来自胃、肠、胰和肝的分泌物(如激素、酶、黏液和胆盐等)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当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其肠道内微生物按一定的种群比例定植在肠壁上,处于一种稳定的菌群平衡,它们对于宿主有益无害,是动物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动物肠道内存在着约有30个属500多种微生物,可分为专性厌氧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兼性厌氧菌、肠道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和需氧菌3部分。肠道中以厌氧菌组成为主,革兰阳性菌占主要部分,主要是乳酸菌(乳酸杆菌、链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和双歧杆菌。在大量细菌共生的环境中,不同菌种间的颉颃作用,宿主与细菌间借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在消化道内相互作用,维系着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原籍菌,能通过与肠上皮表而特异性的受体结合,有序地定植在肠上皮表,构成有层次的厌氧菌,与其他厌氧菌一起构成膜菌群。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其应用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投资2班 姓名:黄鑫 学号:20151674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其应用 摘要: 很多人认为,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即便有关也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事实上,微生物和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身体的表面和内部,尤其是在肠道里,不为人知地“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在人体内,渺小的微生物最有“发言权”。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有一批批科学家在不懈地努力进行着有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但是其中只有大约20%可以被培养和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体房客”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也还不被理解。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肠道生态系统生理功能食品应用 1.肠道微生态系统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泌尿、胃肠道四个微生态系统。以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最为复杂。人肠道中的细菌细胞数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 %。肠道菌约400 ~500 种,分为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原籍菌群多为肠道正常菌群,除细菌外,人体还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体群等,各有其生理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它的稳定性,它对人类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维持其稳定性是临床治疗的重点。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 2.肠道菌群 2.1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是有益菌的代表,它是乳酸菌的一种,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呈叉状,是一种不喜欢氧气的细菌,栖居于人体没有氧气的大肠中。人体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随年龄而异,在母乳喂养的初生婴儿的肠道中最多,几乎达到肠道总细菌量的99%以上,它起着保卫婴儿健康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而

肠道益生菌常见种类

肠道益生菌常见种类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益生菌种类:到目前为止,已有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弧菌属、假单孢菌属的众多种类及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应用于水产养殖业。 根据中国农业部2013年发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征求意见稿)》,可用于养殖动物的饲料级微生物添加剂菌种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乳酸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乳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沼泽红假单胞 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罗伊氏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黑曲霉、米曲霉、迟缓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纤维二糖乳杆菌、发酵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 1.乳酸菌 乳酸菌是最早用作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益生菌,种类繁多。从微生物特性来说,乳酸菌为革兰阳性、分解糖类产生乳酸、无芽胞; 通常在厌氧或者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 耐酸,在pH 3. 0 ~ 4. 5 下仍能够生存; 不耐高温,经80 ℃处理5 min,损失达70% ~ 80%; 包括乳杆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片球菌属[15]。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乳酸菌在动物体内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①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阻止和抑制致病菌,降解消化道内的有害物质; ②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增强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 ③产生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消化酶; ④产生细菌素,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2.芽胞杆菌 芽胞杆菌是应用很广泛的一类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如枯草芽胞杆菌和地衣芽胞杆菌,属于需氧菌,以内孢子的形式零星存在于动物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中[1]。与乳酸菌相比,由于芽胞杆菌能够耐受高温、高压,经过饲料制粒等过程依然可保持良好的活性,更加适宜在饲料加工过程中添加应用,在饲料中比较稳定。芽胞杆菌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芽胞,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具有以下优点: ①抗性强,耐高温、酸碱、高压,对颗粒饲料加工具有良好的耐受力; ②贮藏过程中以孢子形式存在,不消耗饲料的营养成分; ③在肠道上部迅速 复活,复活率接近100%; ④可产生多种氨基酸及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 ⑤消耗肠道内的氧,维持厌氧环境,抑制致病菌生长。2013饲料添加剂目录中允许使用的芽胞杆菌有枯草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短小芽胞杆菌、迟缓芽胞杆菌、凝结芽胞杆菌、侧孢短芽胞杆菌等。 3.酵母菌 饲料添加剂目录( 2013) 中,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使用的酵母主要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等。酵母在动物肠道的作用包括: ①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②提高动物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力; ③可直接和肠道病原体结合,中和肠道中毒素; ④促进动物生长。 4.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主要应用于水产方面。该类细菌是一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光合细菌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①净化水质条件,提高水产动物生产性能; ②菌体蛋白中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为水产动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③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增强动物的免疫力。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其应用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投资2班 姓名:黄鑫 学号:20151674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其应用 摘要: 很多人认为,显微镜下才能瞧到的微生物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即便有关也不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事实上,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身体的表面与内部,尤其就是在肠道里,不为人知地“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在人体内,渺小的微生物最有“发言权”。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有一批批科学家在不懈地努力进行着有关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但就是其中只有大约20%可以被培养与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体房客”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也还不被理解。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肠道生态系统生理功能食品应用 1、肠道微生态系统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泌尿、胃肠道四个微生态系统。以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最为复杂。人肠道中的细菌细胞数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 %。肠道菌约400 ~500 种,分为原籍菌群与外

籍菌群,原籍菌群多为肠道正常菌群,除细菌外,人体还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体群等,各有其生理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稳定性,它对人类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就是极其重要的。维持其稳定性就是临床治疗的重点。 肠道菌群就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与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与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 2、肠道菌群 2、1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就是有益菌的代表,它就是乳酸菌的一种,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呈叉状,就是一种不喜欢氧气的细菌,栖居于人体没有氧气的大肠中。人体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随年龄而异,在母乳喂养的初生婴儿的肠道中最多,几乎达到肠道总细菌量的99%以上,它起着保卫婴儿健康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产气荚膜梭状茵、大肠杆菌等有害腐败细菌逐渐增加。进入老年时,双歧杆菌的比例降到很低,肠道中大量充斥着腐败细菌,而病人与身体衰弱的人,其肠道环境也与老人相仿,但健康长寿的老人,她的肠道环境则与青壮年无异,双歧杆菌多而腐败菌少。

肠道微生态与肿瘤的关系

肠道微生态与肿瘤的关系 人体肠道微生态中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最多。正常肠道微生态中的菌群可以保护肠道上皮,减少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而在生活方式改变或者患有疾病的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中的菌群种类与数量上的平衡被打破,机体会出现肠道微生态中菌群失调,肠道微生态中菌群保护作用被削弱。 肿瘤作为一种复杂疾病,与免疫和代谢等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并且通常伴随有肠道微生态中菌群的失调。 发生机制 肠道微生态中菌群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几种途径:微生物直接与肿瘤接触,促进肿瘤发展;通过调控机体免疫系统从而对肿瘤施加影响;通过调节机体代谢,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命运。特定的菌群也可以影响肿瘤化疗效果,阻碍肿瘤的有效治疗。 肠道微生态的菌群通过调控免疫系统影响肿瘤进展肠道的共生菌群可以保护肠道上皮,减少肠道受到的损伤。肠道微生态的菌群失调时,肠道内有益共生菌群减少,有害菌群数量增加。其中产肠毒素脆弱类杆菌数量会增加,这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的一大原因,也是引起癌变的一个危险因素。肠道微生态中菌群紊乱,不仅肠道微生态中的有害菌群增加,肠道微生态中的细胞也会产生促进肿瘤发生的蛋白。 另外肠道微生态中的菌群通过调节机体代谢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命运,肠道微生态中菌群的种类、数量可以直接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通常会降低有益菌群的代谢产物,从而抵抗有益菌群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肠道微生态与机体本身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生活方式能促进肠道微生态中有益菌群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群。多补充益生菌也有益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肠道菌群与肝癌 由于肝脏与肠道紧密的解剖与功能关系,肠道微生物通过肝-肠循环和微生态-肝脏轴与宿主相互作用,在肝脏炎症、慢性纤维化及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促进肝癌进展,这是国际上实验动物肝癌发病机制的突破性

使用多种益生菌制作肠道微生态联菌制剂

使用一种或多种益生菌制作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疾病的应用与前景 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s),又叫做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ological modulator)、活菌制剂(Bigone)或生态制剂,主要包括由益生剂、益生原和合生原。是一种利用对宿主有益无害的正常微生物群或促进物质制成的生态制剂。[张达荣.消化系统疾病中微生态制剂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 物,2004,(07):399-403.]所以数十年来,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各种肠道疾病 的研究和治疗中,且微生态制剂在治疗肠道疾病的过程中安全性好,具有良好 的应用前景。现在最常用的用于制作微生态制剂的益生菌是乳酸菌、双歧杆菌、链球菌、芽孢杆菌和肠球菌属,而我国正式批准生产的菌株包括蜡样芽胞杆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酵母菌等。[李雅林,牛钟相,何元龙.微生态制剂的研 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2000(6):59.]根据所使用菌种的种类不同,可以分为单菌制剂和多联活菌制剂。(例如:丽珠肠乐:双歧杆菌(单菌制剂);金双歧: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多联活菌制剂)。) 对于人体的微生物组成,人体由大约1013个细胞组成,但其携带的正常微 生物大约有1014个细菌细胞,大小跟一个人的肝脏差不多[康白,袁杰力.乳酸 菌的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J].中国微生态学杂质,2005,17(3):237-238.], 重量差不多为1~1.5kg,其中胃肠道菌群就占有大约1kg的比例,所以人体的 胃肠道是一个复杂的细菌库,正常人体的胃肠道一般存在400~500种菌群,主 要是有硬壁菌门、拟杆菌门、放射菌门和变形杆菌门构成,并且严格厌氧菌比 兼性厌氧菌和好氧菌门多了2~3个数量级。[Sommer F,Backhed F.The gut microbiota-masters of host development and physiology.Nature R eviews Microbiology,2013,11(4):227-238.]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经常用于治疗腹泻(diarrhea)、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秦环龙,陈红旗.微生态制剂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 志,2013,33(07):546-549.]、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颜玉,王艳凤,袁禧先,杨景云.微生态制剂丽珠肠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J].中国微 生态学杂志,2003,(03):56.]、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吕志发,谢勇.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 学,2013,16(23):2067-2070.],还可以预防肠道肿瘤[复方抗肿瘤微生态制剂——三株赋新康口服液[J].中华肿瘤杂志,1997,(02):82.武其文,陈其御.乳酸杆菌及其抗肿瘤的免疫学机制[J].医学综述,2006,(13):779-781.]。但是正因为 胃肠道的结构以及菌群的构成非常的复杂,所以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疾病的作 用机理也非常复杂,至今仍然不清楚具体的作用机制。 我国临床上目前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的微生态制剂的药物主要有几类:酪酸 梭菌活菌制剂、凝结芽孢杆菌活菌制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乳酸杆菌活菌制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制剂、蜡样芽胞杆菌活菌制剂、枯草芽孢杆菌活菌制剂、酵母菌制剂与肠球菌制剂。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和地衣芽 孢杆菌活菌制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主要分为:双歧杆菌单菌活菌制剂、双歧 杆菌联菌活菌制剂(包括三联活菌制剂和四联活菌制剂),而地衣芽孢杆菌目 前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的微生态制剂目前只有整肠生这一种药物。数据统计,在2003年,市场上销售的微生态制剂中,金双歧(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结肠炎相关肠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综 述●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结肠炎相关肠癌发生发展 的研究进展 ★ 金多晨,曹海龙*,董文逍,鄢 芳,王邦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天津,300052)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 )患者的肠道处于长期慢性炎症状态,可进展为结肠炎相关肠癌(CAC )。CAC 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肠道慢性炎症过程中机体异常免疫、肠道微生态失衡以及上皮再生等同时发生动态失调。本文拟对IBD 进展为CAC 这一过程中发生改变的主要菌群进行汇总,旨在揭示肠道菌群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而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探讨CAC 的防治新策略。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结肠炎相关肠癌;肠道微生态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64(2016)05-0321-05 d oi :10.3969/j.issn.2095-1264.2016.05.01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olitis-associated Cancer ★ JIN Duochen, CAO Hailong *, DONG Wenxiao, YAN Fang, WANG Bangmao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General Hospital,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52, China) Abstract: It is increasingly perceived that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 manifesting as a chronic relapsing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would progress to colitis-associated cancer (CAC) ultimately. Aberrant immune responses, the 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epithelium play critical rol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C. In this re-view, the alteration of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the process from IBD to CAC was deline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gut microbiot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C was discussed and moreover some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gut microbiota to prevent CAC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olitis-associated cancer; Gut microbiota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0796,81570478)。 作者简介:金多晨,女,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方向:结肠癌的防治,E-mail :jin_duochen@https://www.doczj.com/doc/fc12660897.html,。* 通讯作者:曹海龙,男,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大肠疾病的防治,E-mail :cao_hailong@https://www.doczj.com/doc/fc12660897.html,。 前言 1925年,Crohn 和Rosenberg 两位学者首次发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有进展为结肠炎相关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ancer,CAC )的风险[1]。长期IBD 患者进展为CAC 的风险比正常人高10-20倍[2]。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参与了从IBD 到CAC 的 发生发展过程,肠道微生态失衡加重肠道慢性炎症从而诱导CAC 发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1 CAC 的概述及发病机制 病程迁延、炎症广泛、上皮异型增生是IBD 进展为CAC 的危险因素[3]。2014年的一项meta 分析表明,在UC 确诊10年后,CAC 的年发生率为 0.91/1000,20年后为4.07/1000,30年后这一数值 上升至4.55/1000 [4,5] 。我国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