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析朱熹之“存天理,灭人欲”

摘要:作为理学经典的“存天理,灭人欲”,在当今社会的具体思想是什么,难道是让人们无欲无求,安

于现状?答案全然是否定的。朱熹在南宋时期提出这一观点,在随后的思想发展中有过一些误区,导致现

在还有很多人不能真正意义上接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南宋之后,许多学士想利用这一哲学

思想成为自己仕途上的敲门砖,使这一无任何官场色彩的思想“上升”到了官僚独裁的软化工具。以至于

在当代还有许多人认为它禁锢了人的自由。其实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同于一般所讲的禁欲主义的,他是从自己的哲学观引发出来的对人的一种理智要求。后来人尤其是那些想要控制人思想的人,演化

而成几乎或者就是禁欲主义了,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所以今天我们需要更认真地理解朱熹的思想精髓,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礼欲合一,想要人们去除的是超越天理人性的欲望,要求做事不过自

己的度,心无贪念、正心修身,它是克己省身的思想精髓。在当潮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为扩大自己的

市场领域难免会有许多国家、有许多领导人会心存私欲,扩大领土,干涉别国内政,导致世界不安宁。然而,当国家或人们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我们就应该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好好地体会一番。明

确何谓人欲也,己所不能及者,谓之为欲也,应去之。

关键词:理学 . 天理 . 人欲 .

作为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理学,其主张“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然而理学界的巅峰人物二程和朱熹,前者在人性论上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而后者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无论是“去”还是“灭”,都体现了人性的弱点。

“臣闻人主所以治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秦札二);“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圣人止欲不是强调无欲,而是欲要有节有度。那么我们必须深刻明白天理人欲的关系。

天理是天命之性,源于太极之理,绝对至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故,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即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无意、不必、无固、无我,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正道了。所以朱熹的“灭人欲”,不是强调“无欲”,而是“礼欲合一”,即“理欲统一”。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朱熹解释说:“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鱼,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欲;熊掌,我所欲也是合道理的人欲,舍鱼而取熊掌者还是合道理的人欲,这些都属于天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来杂者,学者许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朱子语类》卷十三)人性只有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凡人不进便退。“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余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那么朱熹为何要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呢?南宋时期,社会道德沦亡,廉耻尽失,朝秦暮楚的臣子、篡弑的行为屡见不鲜,政治风气日益腐化。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可以看出当时的理论不是平民世俗文化,它是针对当

时统治者提出的,他希望统治者要对百姓仁爱,不以百姓为刍狗。所以他希望统治者能革尽自己的私欲成为圣人。虽说对暴君昏君贪官污吏讲正心修身、道德自律事实上完全无用。但是经典的道理,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因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它的纯思想是有价值取向的。朱熹强调的“灭人欲”,其实是“克己省身”

“心者,万物之源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人有常言曰:心印若此印,刊刻得端正,看印在何处莫不端正;若刊刻得欹邪,看印在何处无不欹邪。故治心之学,不可不谨也。”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看来朱熹的人欲强调的是对事物喜爱、追求的“度”,力所能及则是天理,力所不能及者为欲。“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灭性欲、食欲、爱欲……更没有一点要消灭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的意思。朱熹的学说思想就是劝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进取心与上进心怎么可能治国、平天下?这人欲是指人的私欲、杂念、恶念,人类本性中带有天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贪婪、自私、虚伪、淫荡……这些都是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灭的。朱熹希望学者士人有自律自制力,时常格物省身,克制自己过分的私欲,成为一个不是只顾自己而是为更多人着想杰出的人。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当然这也包括国家,希望国家能够格物外化,减少私欲维护世界的和平。现在且不针对美国而言,不针对他们因私欲而侵占伊拉克和朝鲜,搅得世界不和平、不安宁而言,其实攻占伊拉克也所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现在也先不针对日本朝拜靖国神社的行为而言,虽说小泉三次参拜靖国神社,其目的无非是扩大日本的影响力,试试国际上的反映,殊不知他的行为已经失去了人的天命之性。现在就单说“存天理,灭人性”对当代人的价值取向而言,它有其必要性,能使人成为内外皆修的杰出人。

儒家理学就是一门教导人做人的哲学,“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所以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应该认真地审视。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革尽气质之性中的浑浊之气,保留天命之性中的至纯至善,相信在理治的社会当中,存在真在意义上的“礼欲合一”。

参考文献(《朱子文集.延和秦札二》)

(《朱子语类》卷十三)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十一页朱熹的思想学说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