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视阈下的高乃依悲剧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视阈下的高乃依悲剧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视阈下的高乃依悲剧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视阈下的高乃依悲剧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视阈下的高乃依悲剧

高乃依作为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重要代表作《熙德》。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两个主要的口号就是:“崇尚理性”和“模仿自然”,是服务于绝对王权,崇尚古希腊罗马,恪守三一律等艺术规范,这样一种文学现象。那么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对高乃依戏剧影响所造就其悲剧特点不外乎两点:一是其悲剧显现出古典主义理性精神;二是其悲剧高雅庄严的风格形成静穆均衡之美。

标签:古典主义;理性;庄严高尚

高乃依,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高乃依三篇重要的戏剧论文,写于1660年,是对他出版的《高乃依戏剧选》共三卷所作的前言,分别是《论悲剧功用及组成部分》、《论悲剧以及根据必然性与或然性处理悲剧的方法》和《论三一律,即行动、时间、地点的一致》。这三篇论文可看作是他晚年对自己戏剧创作的归纳总结,企图以亚里士多德诗学观点为自己悲剧没有偏离古典主义戏剧主流奠定理论上的可能性,对当时的文艺戏剧美学理论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其悲剧《熙德》、《贺拉斯》、《西拿》、《波里耶克特》可说高乃依的“古典主义悲剧四部曲”。追溯起来,早在1636年写的《熙德》被誉为古典主义戏剧第一声春雷,上演后形成反对和赞同二个阵营,这就是著名的“《熙德》论战”,《熙德》堪称古典主义开山之作,但也不是全按照古典主义创作规范创作的。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呈现怎么样的发展轨迹呢?而古典主义对高乃依悲剧具体的影响表现在那里呢?我们先来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一、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概说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不是突然兴起于法国,这有他的历史积淀过程,而且在大的层面上说,古典主义不仅仅是指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古典主义一直存在各个艺术史时期。白春超在他的《再生与流变》书的序言就说:“其实,古典主义并非仅仅指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它还是一个美学范畴,指一种人类基本的文学精神、美学理想、审美范式。”[1]而古典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在十七世纪的法国有了实践落实的过程,同时达到了高峰,因此大家说起古典主义,习惯上认为是指的十七世纪法国特定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等。

十七世纪法国文艺上出现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在哲学思想上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趋势。首当其冲的代表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唯物主义论,他推崇理性,认为:“人类的认识全持理性,理性是天赋神授的,完满无缺的,普遍永恒的,一切问题临之以理性则迎刃而解……”,[2]这对古典主义理论影响甚大。受笛卡尔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文艺理论家是布瓦洛,他总结了戏剧家高乃依、莫里哀等的创作经验和成果写了《诗的艺术》,他强调:“首先你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以及“要达到艺术的完美,作者必须具备理性,亦即必须在作品表现义理。”[3]而满足于理性,缺少不了真和美:“只有真的才是美,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是例外的。”[4]而且布瓦洛

西方文论复习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重点: 一、古希腊文化 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从数而产生,数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他发现了万物都存在某种数量关系,提出了数和谐的基本思想理论,毕达哥拉斯的数理精神成为理论创新与技术变革的内在动力,极大促进和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他把“火”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 整个天体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运动过程,其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事物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 (1)“对立和谐”理论。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 (2)首次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3、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德谟克利特是西方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4、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1)“艺术模仿自然”,不是摹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 (2)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 5、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 1. 理式论摹仿说。 柏拉图的“理式”是指不依赖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他认为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是唯心主义的,首先,理式论摹仿说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 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柏拉图从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诗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以及培养城邦保卫者建立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出发,指出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a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b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c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伤感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是“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灵感说。 “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首先他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第三,灵感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的灵感说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它即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又包含着对文学艺术活动特征认识的真知灼见。首先,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概述 继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主要特征是叙写人情风俗史,强调客观真实性,描写典型环境,描写普通人。重要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狄更斯、果戈理。 一、形成的原因 1.政治经济结构变化--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2.特定的社会心理--冷静、务实 3.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和实证主义哲学盛行--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进化论、孔德 4.自身发展规律--“模仿说”、人文主义作家、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 二、发展 20世纪高尔基发明“批判现实主义”一词。 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出现,指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一名词在欧洲影响不大,同时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称呼。 不平衡,可以以1871年巴黎公社斗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法国是发源地,是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曾经经历过浪漫主义创作时期。《欧那尼》和《红与黑》都在1830年出版。40年代达到高潮。50-60年代以福楼拜为主的创作已经略逊一筹。最精确的现实主义。?艺术上比较成熟,尤其是结构方面堪称典范,长于探索,较少因袭传统。 英国在40年代出现,已经开始出现劳资矛盾。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同时关注下层人民、小人物。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20-30年代萌芽,独特主题是批判农奴制。?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搅在一起,叫做“自然派”。作家大多是贵族出身。人物也多是贵族。挥之不去的哀愁。沉重感、历史感,气势庞大,巴黎公社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占主导地位。 三、特征 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 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1、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具有相当的深度。 2、着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3、人道主义的新特点,既反对封建贵族,也反对大资产阶级,博爱特征,同情下层人民。“爱的呓语”。 4、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长篇小说空前繁荣,使之成为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类型。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描写城市生活现象与心理,善于展示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的历史进程,描写资产者的发家史和城市平民的个人奋斗史,肯定金钱。 19世纪法国中期文学的主要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小仲马、福楼拜、波德莱尔。一、发展轨迹 1.30/40年代--封资矛盾,资内部矛盾 斯丹达尔《拉辛与莎士比亚》《红与黑》--形成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成熟

第四章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第四章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学习要求] 学习本章,了解17世纪文学特点,重点掌握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历史概况 ?17世纪,欧洲进入近代史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取得相对平衡;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明显; ?英、法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成为头等强国; 二、三种文学并置,古典主义文学主宰 ?清教徒文学生成: ?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联;代表作家弥尔顿; ?巴洛克文学出现; ?富丽繁复,精雕细刻,文辞绚烂 ?古典主义文学形成; ?主要体现在戏剧、散文上; (一)英国清教徒文学 一、时代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新国会在选举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胜,这届国会存在到1653年4月,长达13年,史称“长期国会”,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史称“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1640年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 二、主要作家 1、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是英国小说家,青年时代正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参加过议会军队,接触了克伦威尔军队中左翼教派的宗教生活和清教徒生活,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因反对王政复辟,宣扬清教徒信仰,曾被囚禁12年,在狱中写作《天路历程》。 2、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 英国诗人,政论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40多岁双目失明,由他口述,女儿记录,写出了他一生的三部杰作:史诗《失乐园》、《复乐园》、悲剧《力士参孙》。 (二)巴洛克文学 一、“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Baroque)是16世纪中叶在欧洲一些国家(首先是意大利)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的总称。“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原义是指不规则的珍珠,最初是18世纪新古典主义艺术家用来讥讽17世纪意大利建筑、雕刻、绘画等作品奇形怪状的风格违背了古典艺术的规范,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论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论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1演唱李丽2011.。。 【摘要】: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法国是欧洲古典主义的发祥地和中心。它的特征是:在政治上颂扬王权,拥护国家统一;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原则,提倡自我克制;在体裁上强调严格的界限和人为的法则,悲剧与喜剧绝不可混同;在题材上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借用古代现成的故事情节;在艺术上要求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形式完美。 【关键词】:古典主义文学特征 早在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学者就开启了向古代学习的先河。他们讴歌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研习希腊语和拉丁语,搜寻和模拟古典艺术家的作品,掀起了一股崇尚古代文化的热潮。但那时并没有形成古典主义理论,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与封建神学相对立的人文主义。 从古典主义作家的政治倾向、哲学思想、创作规则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来看,古典主义文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主张民族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贤明”君主 在十七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还不够强大,需要借助王权的支持来同贵族保守势力进行斗争。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文艺界的代表人物,古典主义作家对于国内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深恶痛绝,渴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坚决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正是由于有这种愿望,拥护国家统一,反对地方分立,歌颂国王政绩,揭露贵族丑行便成为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政治性最为明显的特征。另外,我们知道,大多数古典主义作家都与王权有过这样或那样联系,有的还曾直接在宫廷任职,这也促进了他们对于封建君主的好感。以

2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历史背景 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法国的二月革命、特别是六月革命,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抗中显示出自觉的阶级意识;1847年、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新高潮,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伟大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西欧革命浪潮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的影响下,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更大的高潮。在波兰,1830年、1846年和1848年相继爆发了反对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起义。在捷克,1848年掀起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在匈牙利,1848年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并发展成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在奥地利和土耳其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几个公国,也都开展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19世纪40至50年代,北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造船、航海、伐木和农业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也先后参加了政权。在欧洲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北欧各国农民运动不断高涨。与此同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逐渐高涨。挪威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直是丹麦的附庸国,1814年宣布独立,但不久又被迫与瑞典结成“联盟”。挪威人民长期受异族统治和压迫,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起来斗争,到1905年终于获得独立。 在俄国,从50年代开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解放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成为思想界和进步文学的领导力量。 俄国在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50年代末期,农民运动又高涨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速了。舆论界几乎都在抗议农奴制的专制残酷,谴责它所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沙皇慑于革命形势,不得不于1861年宣布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这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前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却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因此,如何对待农奴制改革就成了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派是这个时期“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自由派赞美改革,掩饰改革后更为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力争同农奴主合伙瓜分政权,革命民主主义者则揭露改革的骗局,“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因此,他们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60年代初的革命形势很快就被扼杀了。 美国独立以后,北部的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在南方仍然存在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蓄奴制。资本主义和奴隶制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并存引起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到了19世纪中期,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中,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为黑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牺牲,终于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美国的统一。这次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意义。 内战粉碎了蓄奴主的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个时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资本和财富不断集中,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财团。这些财团操纵着全国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政权,决定政府内外的政策,形成了寡头政治。1889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是它进行大规模对外侵略的开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可扩大,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1886年5月1日,几个大城市发生了几十万工人的大罢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取得胜利,从此人们开始纪念这一天,称之为“国际劳动节”。1909年3月8日,芝加哥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第二年在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二、文学状况 这一时期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并进一步显示出各自特点。英、法等国的文学在持续发展,但批判锋芒有所减弱。此时,文学重心发生转移,俄国和北欧文学取得的成绩最高。 1.法国 法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福楼拜。 2.英国 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哈代。 3.俄国 19世纪下半叶,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俄国文学一越成为世界文学大国。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但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围绕这次改革,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前者赞美改革,后者认为改革只是骗局,宣传更为彻底的“农民革命”思想。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主张文学应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和具有“人民性”,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繁荣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前期相比,突出的变化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余人”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这种变化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已经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 “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之后,莱蒙托夫在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多余人”毕乔林、屠格涅夫(1818-1883)在小说《罗亭》中塑造了“多余人”罗亭的形象,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成为最后的“多余人”形象。

西方文学自测题库及参考答案--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西方文学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革命诗人是(B)。 A.屈莱顿 B.弥尔顿 C.班扬 D.本·琼生 2.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C)。 A.拉辛 B.莫里哀 C.高乃依 D.拉封丹 3.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是(B)。 A.《伪君子》 B.《熙德》 C.《费得尔》 D.《安德洛玛克》 4.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C)。 A.笛卡尔 B.伽桑迪 C.布瓦洛 D.黎塞留 5.拉封丹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是(C)。 A.《拉封丹寓言》 B.《丹麦寓言》 C.《寓言诗》 D.《寓言故事》 6.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B)。A.《吝啬鬼》 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 D.《妇人学堂》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ABC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巴洛克文学 D.市民世俗文学 E.教会文学 2.17世纪欧洲文学产生的背景(ABC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专制王权的兴隆 C.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 D.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 E.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3.弥尔顿取材于《圣经》的几部杰作是(BCD)。 A.《伊甸园》 B.《失乐园》 C.《复乐园》 D.《力士参孙》 E.《天路历程》 4.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有(ABC)。 A.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B.思想上崇尚理性 C.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D.形式上采用民间文学风格 E.重视主观想象

5.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有(BC)。 A.莫里哀 B.高乃依 C.拉辛 D.拉封丹 E.布瓦洛 三、专用术语解释 1.古典主义 1.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作家、理论家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个性差异,他们的创作也各有侧重。法国古典主义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布拉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等。 2.“三一律” 2.古典主义戏剧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所谓“三一律”,是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 四、理解简答题 1.17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 2.莫里哀的创作分期与创作特点。 五、综合论述题 1.答尔丢夫形象。 2.《伪君子》主题和艺术特点。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C 5.C 6.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D 4.ABC 5.BC 三、专用术语解释 四、理解简答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又称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此外,还有巴洛克文学、市民世俗文学。

法国古典主义画派

法国古典主义画派 编者在此之前为大家讲解了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及重要的画家,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法国兴起了一种新的艺术流派——古典主义画派。古典主义画派是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流派,以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为典范,从中提取绘画题材、绘画技巧,推崇理性主义,追求崇高、永恒、和谐的创作原则。法国的代表人物有普桑、洛兰、拉图尔等。 时代背景 由弗朗索瓦一世开创的雄伟的文化战略,在16世纪就已使法国的美术步入了整个欧洲艺术的前列,巴黎成为与罗马对峙的另一个艺术中心。但是,总的来看,法国的美术当时还不能独树一帜,它在相当的程度上还在追随正兴盛一时的意大利巴洛克艺术。这种艺术夸大了文艺复兴盛期诸位大师的风格,极力追求华饰、动荡、对比和不规则性。从某种意义上,它迎合了上层社会的虚荣、夸耀、好大喜功的心理。我们从巴洛克艺术大师、建筑家和雕塑家贝尼尼、画家委罗丘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这种虚张声势的艺术特点。如果我们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而是从它与文艺复兴观念的关系这一角度看,巴洛克艺术已背离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理想,而越来越变成对某种艺术效果的追求。然则,它对于当时正日益取得艺术自由的法国艺术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在许多法国艺术家作品中看到,而在当时一个重要的画家西蒙·乌埃(Simon Vouet,1590—1649年)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这一点。 乌埃·《丰盛》约1630—1635年 乌埃(Vouet,1590—1649)在意大利生活13年,归国后任路易十三的首席画师,在巴黎地区的香底怡、圣日耳曼昂莱、枫丹白露作了大量壁画。从现存卢浮宫的《丰盛》、《神庙中的拜见》、《对神庙的献祭》中可以看到他明亮丰富的色彩,宏大的气魄,优美的环形节奏,以及和谐的衣褶造型。

西方文论定稿

一、古希腊 1.西方文艺理论的源头是: 古希腊文艺理论。 2.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诗学》。 3.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量比例关系上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 4.“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表明美具有(相对性)。 5.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本质的哲学家是:德谟克利特 6.苏格拉底认为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功用”。 7.柏拉图主张文艺模仿的对象是: 现实(自然)。 8.关于文艺创作,柏拉图提出灵感说。 9.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受欢迎的诗必须具备以下特点:a歌颂神的诗歌;b赞美好人的诗歌;c描绘自然的优美风景。 10.柏拉图提出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是 A. 文艺是摹仿的摹仿,文学艺术不真实,和真理隔着三层B. 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C.文艺主动迎合观众的需要,使人丧失理智,让情欲中低劣的部分得到放纵和滋养,不利于教育培养正义的人。 11.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角应该:由顺境到逆境。 12.在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中,居于悲剧六个成分(性格、思想、情节、言词、形象和歌曲)之首的是情节。 13.▲灵感说:灵感说是柏拉图对文艺特征的认识。“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但否定了人的能动创造作用。 14.悲剧(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5.柏拉图的文艺观。 (1)柏拉图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理式论摹仿说”。柏拉图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以床为例,画家画的床对“理式”的床来说,就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 (2)柏拉图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认识。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b摹仿的艺术的三大罪状,即柏拉图所认为的摹仿的艺术的三大功用:A. 文艺是摹仿的摹仿,文学艺术不真实,和真理隔着三层B. 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C.文艺主动迎合观众的需要,使人丧失理智,让情欲中低劣的部分得到放纵和滋养,不利于教育培养正义的人。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3)柏拉图对文学艺术特征的认识——灵感说。柏拉图把灵感说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抓住了文学艺术活动的一些本质特征,但也否定了人的能动创造性。 16.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更富于哲学意味?结合具体作品,简述他的文艺本质观。 (一)、(1)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式是特殊事物的共相,是特殊的普遍,而普遍不可能离开特殊而存在。他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认为艺术比现实生活中的个别更真实。(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是: 第一 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古典主义作品大多描写主人公的感情与家族责任或国家义务的冲突,表现感情服从责任,个人服从义务的主题。不少作品直接歌颂国王贤明,或者由国王充当矛盾的裁决者和调停人。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非法活动加以犀利抨击,表现出拥护中央王权的强烈政治倾向性。 第二 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布瓦洛指出:“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要以理性去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誉观念的矛盾,因而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有的作家将吝啬、伪善、淫邪等等看作是不符合理性的情欲横流,力求加以讽刺。 第三 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古典主义作家敢于揭露社会上的恶习和弊端,对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罪恶活动的不法分子和团体给予毫不留情的打击。尤其是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 第四 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这是宫廷和贵族上层生活的折射。其中,高乃依的悲剧排除了古代悲剧的灵魂——命运观念。他笔下的英雄是自己命运的缔造者,不再屈服于超人的力量。这种人物虽然不由自主地投入意料不到的事件中,但他能从自身吸取必要的力量,战胜巨大的困难。古典主义喜剧、寓言和散文则接触到第三等级,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较之悲剧,喜剧、寓言和散文反映的生活面要广阔得多,思维也较为活跃。喜剧描写到资产阶级、平民、学者、医生、戏子、仆人、厨师等等;寓言除了以动物写人外,也接触到同样多的人物;散文除了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外,还有人物特写,哲理沉思,善于思索人生的重大问题。 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是: 第一 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这一点似乎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一样,实际上存在不同之处。就法国而言,人文主义者所做的工作是将淹没一千多年的古籍发掘出来;人文主义作家仅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从古代作家那里学到东西,至于戏剧形式则可以说还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 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和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 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门下,很得苏格拉底赏识,与老师反对民主派的政治立场一致,师生友谊非同一般,老师死后,他到各国漫游,一方面研究地中海沿岸的各国文化,一方面寻找政治上的支持者,以实现他重建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的愿望。回雅典后,在阿卡德摩斯体育场附近他朋友集资买的房子和花园中建立学园开始讲学。在此开始写作《对话》,还写了《斐立布斯》和《法律篇》等著作,长于思辨,追求执着,终生不娶,晚年陷入神秘主义,82岁去世。其著作设计政治、伦理、教育、哲学,文艺理论和美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散见于许多对话中,其著作几乎都用对话写成,讨论双方集中一个或多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把对话作为一种独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思想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19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与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 ⑵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现实主义作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孽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下层人们的困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艺术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准确性。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们反对在作品中直露的表现“自我”,从而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真实材料。 ⑵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二、法、英、俄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1、法国: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⑴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⑵梅里美:以中短篇小说最为著名。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高龙巴》和《卡门》,其中代表作《卡门》塑造了卡门这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有《包法利夫人》《撒朗波》《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副标题是“外省风俗”,是福楼拜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着重描写了女主角爱玛的人生经历,以及她由于追求不正当的“爱情”而最终导致自杀的悲剧命运。 ⑷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通过玛格丽特短暂而悲惨的一生,赞美了真诚而纯洁的爱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妇女的蹂躏和摧残。《金钱问题》《私生子》和《放荡的父亲》等20多部剧本以爱情、婚姻为题材,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了妇女地位和私生子命运等问题。 2、英国: ⑴宪章派文学:英国于1838年至1848年爆发了为实现《人民宪章》而进行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工人运动,被称为“宪章运动”,在运动中出现的文学被称为“宪章派文学”。当时全国各地的工人组织创办了许多报刊,一批诗人以报刊为载体发表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反映了人民的呼声,推动运动向前发展。这些诗歌政治倾向性明确,语言晓畅,充满激情,流传广,影响大。代表诗人主要有琼斯和林顿。 ⑵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也比较多的表现了劳资矛盾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改良主义较浓厚,代表小说家有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等。 ⑶萨克雷善于描写社会中、上等阶层人与人之间风雅而又虚伪的关系,作品有《名利场》

法国文学流派

17世纪的最后10多年,是法国文学古典主义的衰落时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极而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比较突出的文学作品有: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表面上是道德说教,实质上是社会批评;费讷隆的小说《忒勒马科斯历险记》,用希腊神话为题材,批评路易十四的朝政。这种对现实不满和批评的倾向,预示着18世纪启蒙运动即将来临。以童话作家贝洛为首的反对古典主义厚古薄今的言论,引起当时几个古典主义名作家的激烈反击,形成文学史上有名的“古今之争”,表明当时年轻一代作家的进步倾向,和古典主义保守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光明世纪法国文学史称18世纪为“光明世纪”,意思就是启蒙运动的世纪。“启蒙运动”一词见于某些欧洲语言,然而不见于法语。法国的文献典籍中一贯用“光明世纪”,而不用“启蒙运动”。法语中“光明”一词亦可训为“智慧”、“知识”,而此处所谓“光明”是指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国的“光明世纪”与英国的“启蒙运动”,涵义是相同的。启蒙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前哨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可是这场斗争的思想准备早在18世纪初期已经开始。1721年出现的《波斯人信札》,是启蒙运动文学的先声,它的作者孟德斯鸠的启蒙运动思想更系统、更集中地表达在他的专著《论法的精神》(严复译为《法意》)中。 启蒙运动是思想运动。启蒙运动的文学家多数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作品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狄德罗、伏尔泰等人的小说都是“哲理小说”,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见称,而且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别具一格。卢梭的《爱弥儿》被称为教育小说,也是广义的哲理小说。 18世纪虽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纪的悲剧,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学史家称为“假古典主义”,缺乏独创性。伏尔泰本人也写过一些传统形式的悲剧,在他全部作品中不占重要地位。代表18世纪法国文学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启蒙思潮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侄儿》(1823)、《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伏尔泰的《哲理小说集》(1748~1759),以及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为主要题材并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某些小说和戏剧作品,例如勒萨日的小说《跛足魔鬼》(1707)、《吉尔?布拉斯》(1715~1735)和剧本《杜卡莱先生》(1709)。狄德罗的剧本《私生子》(1757)也属于这一类。18世纪引起广泛注意的剧本是博马舍的三部曲的前两部《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和《费加罗的婚姻》(1784)。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亲》(1792)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受读者欢迎的还有普雷沃神甫的小说《曼侬?莱斯戈》。这部描写爱情的小说,也是法国18世纪的一部名著。 启蒙运动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文学创作的主导思想,在于揭露和讽刺世俗人情,针砭时弊。他们的文笔简练明晰,深入浅出,饶有风趣。卢梭的艺术特点在着重抒写个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爱洛绮丝》(1761)和《忏悔录》,都是一代名著,这些作品被认为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兆。 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是知识宝库,也是宣传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百科全书派宣传唯物主义和重观察、重实验的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王权和教会神权等一切权威与偶像;提倡自由思想与民主精神;重视发展工业生产。文学家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都曾经为百科全书撰写条目。 十九世纪由于1789年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学作品的读者大大增加。文学已经不只是朝廷权贵、豪门巨富少数人玩赏的奢侈品,而成为愈来愈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于是作家日益众多,作品也日益丰富。在法国,文学的社会化、普及化,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开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问世,震动了法国文学界,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小说以异域风光作为背景,写一对宗教信仰不同的异族青年的爱情悲剧。早在18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 ?课程简介 ?教学团队 ?教学内容 o教学大纲 o课程讲义 o课后习题 o期末考试 ?教学手段 o教学导引 o问题解答 o教学交流 o师生互动 o相关批评术语 ?教学条件 o教材及参考书 o教学材料 o教师文库 o相关网站 ?教学成果 o现场教学 o教改研究 o课程评价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一、布瓦洛及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源流 在《六个概念的历史》(History of Six Ideas,中译本为《西方美学概念史》)一书中,波兰学者塔塔科维茨归纳出70多个“永恒的美学论题”,作为对各个时代、各种不同思想的基本描述。关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塔塔科维茨认为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普桑的论题是关于“透视”的视觉理论,拉辛的论题是将“或然性”、“像真性”视为摹仿性艺术的最高特征,布瓦洛的论题是以“规则性”作为艺术的普遍条件,笛卡尔的论题即是智者学派以来的“主观论”,休谟的论题是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的延续,莱辛的论题则继承了古希腊至古罗马时代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讨论。 塔塔科维茨的归纳似乎相当清晰,但是这样的“清晰”是来自“简化”,而这样的“简化”常常意味着“错误”。在许多表面上相似的论题之中,推论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省略掉推论的过程,被抽象出来的论题可能根本无法说明作者的思想,从而也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作为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标志的17世纪法国和布瓦洛(Boileau,1636-1711)本人,当然也可以用一种相当简约的方式加以读解。因此一般认为,

新古典主义思潮的政治背景在于君主专制制度,其思想基础在于笛卡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其艺术倾向则被概括为“拥护王权、崇尚理性、尊奉古人”等等。 至于布瓦洛《诗的艺术》、《书简诗》及其新古典主义的三原则,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关联和线索,即:从“理性的原则”、“自然的原则”和“道德的原则” 推至布瓦洛的“美即真”、“真即自然”、“自然即人性”以及“自然即古典”的循环。 “理性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布瓦洛关于“美即真”的命题。“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是例外。”这一点在后来的浪漫主义文论中遭到了全面的颠覆,但是在17-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像真性”或者“逼真”的要求却是相当普遍的。正如布瓦洛所说:“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自然的原则”是对“理性”之“真”的进一步解说。“美”的创造是通过“真”的追求,而“真”的也就是“自然”的。“惟有自然是真实,……在一切事物中,人们喜爱的只有自然。”那么“自然”是什么?在布瓦洛的描述中,“自然”其实就在于“人性”:“作家啊,……你们唯一钻研的就该是自然人性”。但是“人性”实际上被布瓦洛概括为以往戏剧实践中的几种普遍的性格类型,比如阿迦门农的“骄蹇而自私”、伊尼对天神的“敬畏”、青年人的“躁急”、中年人的“成熟”、老年人的“抑郁”以及“老实”、“荒唐”、“糊涂”、“吃醋”等等。所以“摹仿自然”的最直接方式,也许就是“摹仿古人”,从而又有所谓的“自然即古典”——这同贺拉斯将“摹仿”转换为“借鉴”的思路完全一致。 从“自然”追索到“人性”和古人的典范,必然涉及诗人的人格修养和作品的道德要求。因此布瓦洛的“道德的原则”,一方面强调“著名的作品载着古圣的心传,……利用诗向人类心灵输灌”;另一方面是主张“有德的作家具有无邪的诗品;……要爱道德,使灵魂得到修养”等等。 对布瓦洛而言,上述的主张之间的关联是可以自圆的:求“美”先要求“真”,求“真”便是求“自然”,对“真”而言的“自然”体现于“人性”,“人性” 的最佳表达则是“古典”的作品,而回到对“古典”创作的学习和借鉴,也就实现了新古典主义所要追求的“道德”之“美”。 如果这样大致概括布瓦洛及其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文论,那么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贺拉斯以来的古典主义传统,其中似乎也无所谓“新”。而在布瓦洛之后,18世纪的西方文论仍然体现着类似的观念,按照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的说法:18世纪的伏尔泰是“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最优秀的代表”,狄德罗、莱辛等等也都是“用新名词来重新阐释古典主义”。韦勒克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是因为他认为新古典主义文论就是要为文学批评建立一种完整、系统的理性框架;而直到18世纪,西方文论的主流并没有脱离这一传统。 进而言之,我们或许可以从贺拉斯的古典主义和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当中看到一种共同的倾向,即:他们都为文学艺术设定了两种基本目的——“写实”的和“道德”的目的;这两种目的在文学理论上的落实,便是要为创作建立一套理性的规则。这可能是各种“古典主义”的共同特征。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课后习题 (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圣才出品】

第7章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请比较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异同。 答:(1)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同点 二者都是时代的产物,带有反判精神和民主思想,都具有纪实性。 (2)比较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 ①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不屑于对现实作精确的描绘,而是着力地表现理想型、未来型,现实不存在而应该存在的生活。而现实主义则强调对人和事物作如实的描绘,它写的是生活本来是怎么样的。例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并不醉心于现实世界的精雕细琢,全篇洋溢着强烈的主观抒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光明和未来的热心向往,对理想世界如醉如痴的讴歌。而鲁迅的《祝福》,描绘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现实生活的真实图画,通过这一篇旧中国劳动妇女的血泪史,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在人物意象的建构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超现实生活中的伟人、英雄身上,赋予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从而绘制理想中的英雄伟人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普通人身上,将其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心理状态等,逼真、客观地再现出来,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产生真实可信、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李白与杜甫同为唐代诗人。李白诗中的人物形象,因为现实中的坎坷遭遇,而满怀悲愤,因而在梦中畅游天姥,与神仙同歌同舞,如痴如醉,保持了心灵上、精神上的超越一切霸绊,

极端自由的可贵的内核。而杜甫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则颠簸在现实的战火与坎坷之中,目睹的是“夜吏捉人,老翁逾墙,老妇哭诉”等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经历的是“天阴雨漏,娇儿饥哭,破被如铁”的穷人遭遇,痛苦、眼泪、呻吟,一切都是现实中人物的活生生再现。 ③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作品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绚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而现实主义则往往要求细腻的描绘、客观的叙述、冷静的刻画、朴素的语言、讲究细节的逼真刻写。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通篇包裹着气冲云宵的磅礴气势,手法上极尽夸张之能事,语言上多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等手法。在一派超现实的幻想之中,营造出一幅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图画。而鲁迅小说《祝福》中对鲁镇临近除夕的节日氛围和鲁四老爷的书房的细腻的描绘,对整个故事冷静的、不动声色的、客观的叙述,对祥林嫂从外貌、肖像到内心和灵魂的逼真的刻画,都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来展示的。 ④在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比如,白居易在《缭绫》中也抒情,表现了对织女的同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在陈述事实、对比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可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景色的描写,却是在激情中的想象。为表现希望和激情,浪漫主义文学尤为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并常常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倾向性。 2.请说明《红与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