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

摘要: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急迫,任务也更为艰巨。未来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将继续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0―202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2021―2034年为高速发展阶段,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时期;2035―2050年为高位发展阶段,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常态化时期。农村人口老龄化将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风险、养老服务需求等产生深远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和服务一体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养老保障;养老服务;社会养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户籍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3.6;C92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2-0073-09

一、引言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差异大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之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根据普查结果,2010年我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98%,较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高33个百分点;从2000到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仅提高2个百分点;农村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指数该指数首先用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之差的绝对值之和除以地区数,得到各地区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平均绝对偏离值,然后再除以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得到相对偏离值。指数越高,差异程度越大。为0.164,而城镇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指数为0.155;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已经接近1亿,较城镇多约2 100万人。由于到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制度准备也不充分,因此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急迫,任务也更为艰巨。特别是在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事关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而且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育率下降、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大规模乡城人口流动等(崔丽,2007;李文政,2009)。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现有研究对此进行了较多关注,内容涉及农业产出(陈锡文等,2011)、粮食生产(胡雪枝等,2012)、土地租赁(汪险生等,2013)、消费结构(王舒等,2011)、养老保障(葛庆敏,201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李炳海等,2009)、医疗卫生服务(张秋云等,2007)等。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基于历史或现实的情况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和对策,很少有研究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长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而在当前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形势下,非常有必要对其发展趋势及影响进行预判,以便及早做出相应准备。为此,本文将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就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中国农村人口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未来的发展变化不仅与人口自然变动(生育和死亡)有关,还受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此,在预测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未来发展趋势时,我们将农村人口作为全国人口的一个有机部分来进行预测。这里采用Spectrum人口预测软件来进行预测,该软件可以进行分城乡人口预测。具体数据基础和参数设置如下:

(1)总人口和人口结构:人口预测以2010年为基期,预测期为2010―2050年。2010年底全国分年龄性别人口数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性别结构与年底总人口数计算

得出,城镇分年龄性别人口数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与年底城镇人口数计算得出,二者相减可得年底分年龄性别农村人口数。

(2)死亡水平:这里采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模型生命表来表示。毫无疑问,中国未来人口预期寿命将继续提高,假定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至2050年的79.5岁,接近《世界人口展望2012》(United Nations,2013)中关于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中方案水平(79.9岁),其中男性为77.6岁,女性为81.5岁。本文采用联合国东亚模型生命表。

(3)生育水平:郭志刚(2011)利用六普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在20 世纪90 年代初,中国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1996―2003 年最低,仅为 1.4 左右;最近几年略有回升,也只有 1.5 的水平。考虑到近年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有放松迹象,已允许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的生育二孩,预计将使生育率水平出现上升,这里假设2010年以后总和生育率逐渐线性上升,到2015年上升至1.8,然后保持不变。

(4)出生性别比: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出生性别比高达

118.47,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出生性别比略有下降,为117.94。由于出生性别比偏高涉及性别偏好及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根本扭转。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但偏高的局面将逐步扭转,假设出生性别比在2010年的基础上逐步线性回落到2050年的105。

(5)城镇化水平:假设城镇化水平从2010年的49.95%提升至2050年的75%。其中,城镇化率的变化参考联合国(United Nations,2012)关于中国城镇化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处理。预测结果显示(见图1),在预测期内,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将继续深入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提高。2011年,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15%,预计到202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突破20%,2033年左右将突破30%,2050年则将达到38%左右。二是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将在2034年左右达到峰值后出现下降。60岁及以上人口在2020年左右达到123亿,2030年左右达到1.49亿,2034年左右达到1.54亿的峰值,此后开始缓慢下降,2038年左右下降到1.5亿以下,2043年下降到1.4亿以下,2050年下降到1.28亿左右。三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在2035年以前较快,2035年以后速度相对较低。2011―2034年,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长率均超过2%,大多数年份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

率甚至超过3%。2035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外,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率低于2%,2038―2044年甚至低于1%。四是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表现出前期稳定、后期加速的特征,2030年后开始提速。2030年以前,中国农村高龄化程度(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11―12%左右,2030年以后将开始加速,到2037年左右将超过15%,到2050年将超过22%。

从预测结果来看,预测期内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是从2010到2020年,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如果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向高位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爬坡的过程,则这一阶段属于爬缓坡阶段。这一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还相对较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基本维持在20%以下;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在1.25亿以下;人口老龄化速度虽然较高,但相对后一阶段还略低;高龄化趋势虽已出现,但总体趋势还较为平稳。这一阶段对中国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进行政策准备、积累社会财富的重要阶段。第二阶段是从2021年到2034年,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是爬陡坡时期,也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但除期末个别年份外,低于30%;老年人口规模迅速膨胀至1.54亿左右的峰值;人口老龄化速度进入历史最高速时

期,大多数年份老年人口比例增速超过3%;高龄化水平依然低于15%,保持相对稳定。由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如果前期政策准备和社会财富准备不足,可能会导致各种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应对稍有不慎,将会产生严重后果。第三阶段是从2035年到2050年,这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位发展阶段,再次经历一个爬缓坡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常态化时期。这一阶段农村老年人口比例超过3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位,老年人口规模则随着总人口下降和城镇化进程双重影响而导致的农村人口减少而开始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波动变小并总体上减速,但高龄化速度加快。此时,农村呈高度老龄化状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各项社会经济政策的常态和必备功能。

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将从数量和结构两方面产生影响。根据预测结果,从数量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了下降并将继续下降;从结构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而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自身也将出现老化。

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从2000年以来已经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中。2000年,我国农村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约

为5.14亿;2005年,下降至4.79亿左右;到2010年,进一步下降至4.36亿左右。据预测,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继续缩小,到2016年左右将低于4亿,2029年左右将低于3亿,2043年左右将低于2亿,到2050年将下降到1.6

亿左右。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目前也已经开始下降。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农村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为63.6%,2010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到65.85%。但据预测,自2010年之后这一比例将逐渐下降,2020年将下降至60%以下,2030年将下降到53%左右,从2040年开始将低于50%,2050年则将下降至44%左右。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内部结构也正在老化。2000年,40~59岁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为3619%,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了44.99%,10年间上升了约8.8个百分点。根据预测,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的老化将持续发展,从2010年到2050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呈明显的顶部放大、底部收缩趋势(见图2),反映出劳动年龄人口中的高龄人口比例日益加大、低龄人口比例逐渐减少的老龄化特征。

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状况的变化,一方面将影响农村和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进而影响农业发展。近年来

农村出现的空心化和只剩下“993861(老年、妇女、儿童)部队”现象,都从侧面反映出农业劳动力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将导致农村向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输送乏力,影响非农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中国经济得以腾飞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渐完成,中国非农产业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因为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了有限供给,迎来刘易斯转折点,出现劳动力工资上涨。这种现象进一步发展,必将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削弱农业及非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可以说,近年来“民工荒”和“招工难”现象的出现是中国迎来刘易斯转折点的一个证明,也是人口老龄化影响渐显的一个明显征兆。

2.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存在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两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弱化了农村家庭的经济组织功能。农村家庭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和经济单位,长期以来,青壮年劳动力一直是农村家庭进行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人口老龄化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例双双下降,反映在家庭层面上的结果是单个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而在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应具有的农业生产组织的经济功能日益弱化(孙慧

阳,2008)。在农村生产方式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家庭生产组织功能弱化必然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农村劳动力老化将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在农村老年农民日益成为主要劳动力,由于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的制约,严重影响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新技术的推广、良种的使用、土壤的改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影响极大(李宗才,2007;孙慧阳,2008)。三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养老需求增加将有可能对农业生产投入产生影响。在宏观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虽然使老年人口生活获得了基本保障,但随着覆盖面的逐渐扩大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庞大的开支必然将分流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从微观上看,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缩小,赡养比提高,农民个人负担加重,也会影响家庭的资金安排,对农业投入产生影响。四是人口老龄化将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严重制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老龄化将增加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人们将不得不为未来进行储蓄,从而压缩当期消费。有研究(李春琦等,2009)发现,老年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明显的负影响,人口结构变化和固有的消费习惯是农村消费偏低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王舒等,2011),农村人

口老龄化总体上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特别是衣着、家庭设备与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消费支出。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上述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农业产出上,陈锡文等(2011)的研究发现,2002年以后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升高和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产生显著负作用,即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产生了消极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人口老龄化也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首先,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供给下降,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一直处于过剩状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框架下,土地作为农村人口的基本保障,基本是在集体的范围内按照农村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过去确实发挥了农民在生产中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公平。但是,这种制度也存在诸多天然缺陷:无法实现规模经营,没有规模效益;个体经营方式也不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等等。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一方面部分农村家庭由于劳动力不足产生了土地流转的需求;另一方面外出获得的经济收入又使得部分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增加了土地流转的可能性。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的集中以及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开展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农村人口老龄化将有助于推动农

村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诸多消极影响,特别是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虽然对现有劳动密集型发展路径不利,但却可以刺激人们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在劳动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技术革新,逐步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最后,农村人口老龄化还将带动农村老龄产业,特别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和产品需求将迅速增长,而随着部分农民工逐渐返乡养老,长期在外务工得到的经济收入客观上导致他们较上一代农村老年人的购买

力更强,市场观念也更强,预计老龄产业的市场容量将快速扩张,有望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这些影响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可能互相交织,互相抵消。未来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应该扬长避短,尽量利用积极因素,减小消极影响。

3.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后果之一是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持

续上升。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抚养比也将持续上升。2010年,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约为22.75%,根据预测,到2025年将超过40%,2035年将超过

60%,2048年将超过80%,2050年达到85%左右。

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升高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将改变制度贡献者(缴费者)和制度受益者(养老金领取者)的力量对比,二者的一减一增将从两个方向影响制度的收支平衡。随着我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扩大,人口老龄化对新农保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制度的支付压力将迅速增加。根据养老金制度的资金平衡公式,可以推算出以下公式(林宝,2010):gst=grP+grA+grV

其中,gst为缴费率的增长率,grP为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增长率,grA为老年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之比的增长率,grV为养老金平均替代率的增长率。在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养老保险覆盖率之比及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增长率直接决定了缴费率的增长率,也就是决定了养老负担的增长情况。

根据预测,2010―2035年,人口老龄化将使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支付压力快速加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因为人口老龄化就将使养老支付压力每年增长2.5%~5%左右。2022―2030年是养老支付压力增长最快的时期,各年增长率均在4%以上;2036―2045年,养老支付压力的增速将减缓;2045年以后养老支付压力增长将再次抬头,但与2022―2030年相比增速将有所减缓,年增长率基

本在3%~4%之间。(2)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将增加部分疾病的患病率。有研究发现(梁酉等,2003),大多数常见慢性病的患病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这里,我们采用较为保守的估计,假定老年人口的患病率是其他人群患病率的1.5倍,则人口老龄化在2035年以前的大部分年份将引起农村人口患病率年增长

0.5%~09%,而2047―2050年则将达到1%左右。

患病率的上升将直接增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费用支出,增加制度的风险。按照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所有年龄的农村人口都应该缴纳合作医疗费,患病时可享受不同条件的门诊报销或住院报销制度。因此,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的筹集与农村人口数量有关,与人口年龄结构基本无关;而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的支出则受到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患病率上升的影响。在人口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患病率越高,医疗费用支出也就越高。考察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平衡,可以发现,资金收入等于参保人员乘以缴费水平(人均缴费额),资金支出等于参保人员乘以患病率乘以报销水平(人均报销额)。如果要实现收支平衡,由于两边的参保人员数相等,所以必须使得缴费水平要等于患病率乘以报销水平。由于一定时期的医疗成本及报销标准相对确定,患病率升高,必然要求提高缴费水平,如果无法提高缴费水平,则可

能出现支付紧张局面,产生制度风险。

不仅如此,人口老龄化还可能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逆向选择问题(李炳海等,2009)。逆向选择是指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遵循自愿参与原则,身体健康、疾病风险小的农民利用医疗服务的概率低、预期效用低,因而更倾向于不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与之相反,身体健康状况差、疾病风险大的农民更倾向于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显然老年人的疾病风险更大,因此逆向选择发生时,老年人更乐于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而相对健康的年轻人可能会选择不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这就会使参加者的平均医疗费用水平高于整体人群的费用水平,实际支出总额就可能超过预计的缴费水平,这就会导致制度支付风险,而人口老龄化会加剧这种风险。

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

中国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转变的趋势十分明显,使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对制度化养老安排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普查资料,2010年3人及以下户占全部家庭户的比重达到了三分之二,平均家庭规模也从1982年时的4.41人下降至2010年的3.10人。1982年我国农村的家庭规模还以大家庭为主,6人及以上户的比例最大,2000年6人及以上的家庭户已迅速缩小到10.2%,2010年则进一步下降至6.6%;农村一代户的比例由2000年的18.21%上升至2010年的34.18%,三代及以上户的比例则由22.07%下降至18.00%;65岁及以

上纯老年户(老人单人户或老年夫妇户)占全部有老年人家庭户的比例由20.98%上升至29.60%,尤其是老人单人户的比例由10.70%上升至16.07%。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家庭规模缩小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一个明显含义是,家庭中的养老负担明显加大,而家庭中可承担养老负担的劳动力则在明显减少,一增一减对家庭的养老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安排。纯老年户的增多,进一步反映了对社会化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的增长趋势。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也客观上加剧了对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农民工调查监测结果,2013年中国农民工总量约2.69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超过了1.66亿人,其中50岁以下的农民工约占全部农民工的85%。大量农民工外出意味着农村家庭劳动力的减少,一方面,留守家庭的老年人成为家庭主要的劳动者,劳动强度加大,与此同时,一些留守老人还需要负责照看、抚养留守的孙辈,与传统的家庭结构相比,承担的家庭责任大大增加。杜鹏等(2004)的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后,老年人的家务负担和农业劳动负担都有所加重。劳动负担加重必然使老年人对生产生活服务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子女外出减少了家庭照料者,也必然使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走向社会化,希望得到来自家庭以外的支持。当前,引起较大关注的留守老人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缺乏社会化的养老服

务有关。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不能自理的比例约为3.32%,高于全国2.95%的平均水平,这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潜在养老服务需求十分巨大。但是,当前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却严重不足,仍然处于保基本的初级阶段,只有少数五保老人可获得最基本的养老服务,针对其他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几为空白,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与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可以预见,中国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将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老年人口规模扩大;二是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平均需求水平将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提高;三是家庭提供养老服务能力的弱化将客观上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社会养老服务。即便不考虑后两个因素,仅仅因为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至少在2035年以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将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如果考虑到后两个因素,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总量的增长将快于农村老年人口规模的增长。

四、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应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应该从统筹城乡发展、让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的高度,抓住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还相对较低的战略机遇期,将其作为一项影响全局的大事来抓;从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着手,积极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包含养老服务在内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切实做到未雨绸缪,早准备、早安排。

1.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也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农村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下降,客观上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技术强度和资本强度,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应从广大农民,尤其是老年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大农村饮水安全、交通、能源、信息等投资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适合农村老年人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其次,要从供需两方面着手调节农村劳动力平衡。在供给方面,要稳定并建设专业化农业从业队伍,实现农业从业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保障农村劳动力的稳定供应。在需求方面,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农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减小老龄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对农业的冲击。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创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培育农村新

产业,特别是应该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的特色农业和保障老年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村社会服务业,将农村社会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新增长点。最后,要鼓励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尤其是有利于农村老年人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技术创新,力争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便捷化。 2.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有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还未完全被打破。目前破除城乡分割较彻底的是在就业领域,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流动就相对容易;但由于在城市难以取得户籍,举家迁移还是较少,而老年人口的流动更是受制于诸多条件,因此老年人大多被留在农村,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镇。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尽管已进行多年,部分地区已经实施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但是城乡福利与地区福利等差异仍然存在,客观上仍然阻碍了人口流动和人的城镇化。下一步应该根据国务院2014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从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入手,逐步消除城乡户籍之间在社会保障、教育等各领域的分割,推动流入城镇的农村人口就地沉淀,使他们逐渐融入城镇,实现人的城镇化。这样他们就没有必要把老年人单独留在农村,举家迁移流动的比例将大幅增加,迁移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更为均衡,从而逐步

改变农村“青壮年进城、老少留守”的现状。同时,还应该尽量放开老年人投靠子女的条件限制,在税收、住房等领域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子女接纳农村父母进城同住。这些措施最终将有利于减缓农村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3.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面逐渐扩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已经大为改观,但是总体上仍然保障水平较低、保障力度有限,必须进一步完善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继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有困难的农村老年人,特别是贫困、失能、高龄老人的救助力度,通过建立农村高龄老人养老补贴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进行托底。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基础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合理区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基础养老金发放中的责任和分工。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机制,方便农民工在两种制度之间的转换,为其日后养老免除后顾之忧。再次,要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财政补助水平、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制订向高龄、失能、贫困老年人倾斜的措施。最后,还应该尽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化时期。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美、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早已跨人老龄杜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6.96%,已进人老龄社会。由于我国人口本身特有的特点,导致人口老龄化引发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复杂。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供给格局、社会保障体系、传统家庭结构等都造成持续冲击。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到2050年,增加到4.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占亚洲的35%,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多。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1.68%,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中国人口趋势》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 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 分点)。所以目前还是青壮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未来会趋向严重.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 ●全国老龄办于2月23日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 测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 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 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报告》提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各行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各行业的影响(包括房地产) 1987年,新生人口在这一年达到了2550万的顶峰,此后便以平均每年48万的速度下降,直到2004年后暂时趋稳; 你不妨把这一为期16年的人口绝对数下行段想象成一个倒梯形箍圈,它随时间流逝而沿着人口金字塔慢慢往上撸,沿途所经之处,每个以特定年龄段人口为主力消费群的产业,将一个挨一个的遭受打击; 现在,它正走在5-21岁这个年龄段,刚刚碾过初等教育,正在撞向高等教育,有心人可以发现,现在全国各地的小学就读人数急剧减少,农村常常发生撤销当地小学的情况,因为学生太少,支撑不起了,现在河北,一个乡也就四所小学一到两所初中,原来是村村有小学,三个村就一初中;北京市也一样,去年到今年北京市政府连续出台了几个红头文件:学生少了,但不撤销班级数量,保住教师的岗位;外地人的孩子渐渐地可以享受北京孩子的待遇了,以后赞助费会越来越少。 过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慢慢降温。而早些年大肆扩招,尤其是死命贷款建新校区的学校,会越来越难受;某些一般的地方性院校可能会面临严重的招生困难。高校又会上演一次老国企的破产之路? 几年前已经碾上摩托车,从全国摩托车厂家生产能力及销售可知,它们现在是卖力地出口,出口到亚非拉,国内销量稳步下滑,一方面中国家庭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年轻人少了。 两三年后推进到住房租赁市场,去年高考人数少了五十万,今年高考人数少了74万,三年后,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绝对数量会减少,房屋租赁市场的生力军减少,刚需客户群缩小。六七年后将碾到汽车,上了年纪的人没学会开车的大部分就不学了,学开车的一般是四十岁以后的人群,汽车市场潜在客户群减少,这个市场会比房屋租赁市场延后三到五年受到冲击,年轻人工作几年后买车,年轻人少了,买车的就少了。八九年后将冲垮首次购房市场依次类推,年轻人,工作十年以后就会有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买房了,年轻人少了,十年后买房人绝对少了,啃老族不是大部分,它们也只是把以后的购买力提前给释放出来了,对当前是利好,对今后是利空;现在啃老买房的越多,今后的绝对需求将更少。有人说,抛开一线城市的人均资源压力,现在不少地方的房地产实际已经供大于求了;但是毕竟目前适龄的首次购房需求在绝对数量上还很庞大,使得供需问题在较长的房产投资周期上被掩盖了。当八、九年后首次购房的绝对需求持续下降后,这一问题将瞬间放大。 在我们所能观察和评估的宏观变量中,没有比这个更加确凿无疑和无法抗拒的了,漠视它的人们,很快将品尝到它的厉害。2003年,这一年,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达到历史顶峰2000万,此后便以平均每年170万的速度下降,降至去年的1100万.显然,城市化进程已经走过了拐点;请注意:2003减1987等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对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未富”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五普”结果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①。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亿以上,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 ②。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趋势也十分引人注目。目前,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农村地区的平均生育水平高于城市,但是,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当前农村老龄化比重为7.35%,城镇为6.30%③,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地区更为严重。 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可以预见,21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二、老龄人口生活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城市老人希望由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收养的愿望日趋强烈,但当前福利机构的数量仍难以满足老人的需要。 据民政部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④:我国目前有国家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2816家,床位数22万张,收养了17万多人;有集体举办的福利机构3700家,床位数87万多张,收养了66万多人。两者合计共有公办福利机构4万多家,床位数109万多张,收养了83万多人。 这与我国数以亿计的福利服务对象(老年人口1.3亿多,还有数百万的孤残儿童和“三无”残疾人)相比,集中收养的床位数只占0.7%多一点,而集中收养的人数则不足0.6%,与发达国家一般集中收养人数占5-7%的比例相差甚远。 2.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口同非老年人口相比,在生理上会出现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特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日趋衰退,抵抗能力不断降低,健康状况下降。据国家卫生部门1994年统计,“我国城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60.2%,城市总人口患病率为2 3.7%,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出总人口的1.54倍。农村老年人患病率22.6%,农村总人口患病率7.4%,老年人比总人口患病率高出2.1倍。⑤” 这些都表明,一个社会的老年人越多,其患病的可能性及由此产生的医疗服务需求将越大。特别是在农村,老年人口享有公费医疗的比例相当低,我国庞大的农村老年人群将对相对匮乏的农村卫生资源产生巨大压力。 3.老年人生存环境亟待改善。对大多数的老人而言,现在正是他们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然而对无法安度晚年的老人来说,老年阶段却是他们人生最后的苦难期。 部分老年人面临着四种侵害:1)是身体侵害。部分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并且得不到子女的照顾,生活十分艰难。有时发生以暴力打骂老人,遗弃老人,更有甚至杀害老人。 2)是精神侵害。社会上一些年轻人对老年人不礼让、不尊重,甚至欺侮,造成对老人的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

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

老龄化社会到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对策

老龄化社会到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对策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挑战, 劳动人口减少、财政负担沉重,养老金巨大缺口, 老年人储蓄减少,社会救助需求增加?,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 制约经济的发展供养比例增大, 加重了赡养负担。我们要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以应对“银色浪潮”。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人口老龄化挑战对策 随着我国低生育率的实现,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又成为新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对我们而言显然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还没有作好应对准备的前提下,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就悄然来临了。据有关预测,全国性的人口老龄化高峰会在2030年左右到来,峰值为4亿左右并将持续20多年,这必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小的压力。预计2039年辽宁省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1.45% ,老年人的增长速 度几乎三倍于总人口增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1964年,我省仍是年轻型社会,到了1982年成为成年型社会,比全国平均提前8年,而到了199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比全国提前了 5年。2004年辽宁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9.02%,是全国除直辖市外第一个进入 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从1990年到2000年,每年我省总人口平均增加0.58%,而65岁以上 的老年人年均增长比例为3.3%。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社会负担日趋加重。据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我国厉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二是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三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口是经济上最弱势群体之一,占人口2/3的农村老年人保障状况亟待改善。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老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上述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将使大批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亟待研究。 四是医疗保障费用增长显著,医疗保障面临挑战。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和寿命延长,老年期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带来沉重负担。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2倍,伤残率是全人口的3.6倍。根据中国老龄科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65岁+”5年后将破2亿,应对老龄化最重要窗口期开启 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 由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下称“报告”),进行了上述预测。 报告称,人口老龄化既有挑战也是机遇。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积极、科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至关重要。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应尽快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应该尽快推进的重要改革包括,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和完善退休制度,如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以及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2050年老年人口将近5亿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属于较晚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但从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发展速度在加快。 国家统计局有分析文章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报告认为,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典型的特征。200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比例10.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827 万人,占比为7%。200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亿人,超过多数发达国家的总人口。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1.78亿,占总人口比例13.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8亿人,占总人口的8.9%。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 亿人,占总人口的12.6%。 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左右,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以上。这一过程仅用约22年,速度快于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法国和瑞典,这两国分别用了115年和85年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也快于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 高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一个重要的特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有1904万高龄老年人。《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8 年,低龄老年人口、中龄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从 6.16%、 3.34%、0.96%左右上升到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预测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预测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文中由国家统计网得到的1990年至2010年的人口数据统计资料,在对各阶段人口增长率假定短期内不变的基础上,运用马尔萨斯方程对分段(0-14岁,15-64岁,65岁以上)年龄人口进行预测,进而得到2006—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以及占总人口比例等人口老龄化有关指标预测值,并依此预测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等特点。 问题的提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人口政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成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并且呈现出地区性不平衡特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老龄人口绝对数和相对数剧增,一系列涉及医疗、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问题,以及财政收支、产业调整等国民经济问题随之而生。因此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一个有效的人口老龄化预测数学模型,对中国人口做出分析和预测是一个重要问题。人口预测的模型有很多,比较常用的人口老龄化预测模型主要有:自回归模型、GM(1,1)模型、CPPS 软件预测、Leslie预测等,这些预测模型所需参数较多,预测精度会较低,建立模型难度也比较大,比如Leslie预测模型需要考虑到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生育率及年龄结构等问题,当所获得的数据较少时,模型的建立难度加大。基于这一事实,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特点出发,本文利用大家较熟识的马尔萨斯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短期趋势做出预测。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分析: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65岁以上者)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日益增长的趋势.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 表一) ,1999年我国 65岁以上人口约有8679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9% ,业已逼近人口老龄化的界定标准,十年后,即 2009 年全国 65 岁以上人口数升至11307万人,达到全国总人口数的 8.5%,超过老龄化标准1.5 个百分点,十年间我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绝对数累计增长 30.3%,年均增长 2.68%,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长 2. 11%,远远超过同期全国总人口约 0.60% 的增长率。此外,2000 年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达 7%,已符合老龄化标准,且往后逐年递增,从增长率看,1999—2009 年间全国 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年均增长率( 2. 11%) 也远远超过 15-65 岁人口比重的年均增长率( 0.77%)。 同时通过比较各阶段人口增长速率,近年来65岁以上人口增长率已达到总人口的三倍多,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日益严重。由于2000年之前强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允许生二胎,生育率下降速度比较快,2000年之后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结婚高峰的到来,按照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群体允许生育第二

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引起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众多。由 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政治环境、人口本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传 统等等的不同,人口老龄化在发展的原因、起步的时间、速度以及达到的程度等 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自上个世纪70 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 育率下降相当快,加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中国的人门老龄化步伐极为迅猛 60 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标准来衡量,1990 年中国人口尚处于成年型(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6%),而到2000年中国已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这仅仅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第一阶段,而在第二、三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与先期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具有的特点(陈友华,2002)。 是速度快、时间短。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统计,世界上先期进入老年型 人口的国家,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所需的时间:日本为25 年,英国为45 年, 美国为60年,瑞士为85年,法国为门5 年,而我国仅用了18年。据预测,中 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由2000年时的10.1%迅速上升到2025年的20.1%与2050 年的31 %,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到2050 年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时,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上升为31%,从绝对数上看,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极其庞大,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2%左右。届时,中国总人口预计是2000年的1.1 倍,而同期60岁及以上人口预计是2000 年的3.4 倍,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是老年人口高龄化迅速。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也将发生 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在老年人口中低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中年与高龄老年 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进程而来的是老年人口的迅速高龄化。根据 预测,本世纪上半叶,中国8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数量将迅猛增加。按中死亡率方案预 测,80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在2050 年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其绝对数量将达到1 亿左右。 三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均衡。受历史上出生率与死亡率波动的影响,中国人口 老龄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均衡的,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带有突发性。无论从老年人口的绝对 数量、还是从相对比例的变化上考察,总体上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不断加速之势。中国的人 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步进行。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政策等方面所存在的明显 差异对我国各地区人口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中国各地区人口 老龄化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总体格局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老化速度与程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仍然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政策体系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制度安排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建议全社会统一思想,共同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尽快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老龄政策体系,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为重点,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策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然而,现阶段,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期,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体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未富先老、规模更大,速度更快,

赡养负担更重,二元结构明显。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危机特有的巨大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所指的人口老龄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的过程。这是一种人口增长趋势,是老年人口相对增长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是各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般地,人口老龄化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它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表现在老年人口数量上,则是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则是结构呈老龄化状态。 (二)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4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这些省市全部属于东部地区。2012年,有天津、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8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其中属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各有3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2个。老年人口占比高的地区增多,一方面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口老龄化呈现转移趋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及对策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快。给养老保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国仍然缺乏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对我国 21 、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带来冲击,试图提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改革之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对策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人口老龄化内涵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2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现状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政策所致。1973 年以来, 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1990 年总和生育率为 2.31, 这 20 年的降低量占到 1950 年以来的40 年的降低量的99%。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 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生育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 前者使年轻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 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

【发展战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

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影响及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 根据我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2%。根据人口学专家预测,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按照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从2001年至2100年的100年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重度老龄化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001~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 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过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过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37%。 第二时期(2021~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时期。 这一时期,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开始进入老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地。到2026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达3.36亿人,占总人口数的24.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944.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时期(2051~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时期。 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时期,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人,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的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总量为世界之最。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占亚洲老年人口的50%。联合国预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一直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从1980至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结构的转变,与世界发达国家比,速度十分惊人。而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现状 1.我国老龄化增速快于世界 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 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

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2.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 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NP己达1~3万美元,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一万美元的占36%,一万至三千美元的占28%,而我国在2002年只有980多美元,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了“未富先老”的特征。老龄化的加速对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3.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入老龄化 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占全国人口比重,平均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7.0%高1.2个百分点;按地区分,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达13.4% ,进入8%以上的地区是浙江11.2%,北京10.8% 、天津10.7%,江苏9.9%,重庆9.2%,湖北8.8%,湖南、广西、四川均为8.6%,山东8.5%,安徽8.2%,辽宁8.1 %,陕西8.0%,共14 个省市总人口达6.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54%。西北地区和云贵藏等17个省区均在8%以下,呈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跨入了老龄化社会。按城乡分组,2000年人口普查,城镇老龄化比例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一是影响经济增长。 首先,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潜在经济增长率面临下行的压力。 人口红利形成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下降乃至消失,将明显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利润。 ,我国15-59岁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值的减少。 按照目前的趋势预测,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由9.4亿缩减到7.1亿。 其次,老龄化使人口结构老化,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因而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由于退休金的替代率下降速度更快,最终导致全社会储蓄率下降,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也会使消费能力下降,导致需求不足。 此外,政府财政面临收入减缓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双重挤压,将严重制约政府的直接投资和间接引导投资的能力。 二是影响结构调整。 完成压缩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都需要调整劳动力的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企业更倾向于向年轻员工投资、对年轻人进行培训,老龄化

从而影响企业对人力资本提升意愿降低,将使劳动力结构老化,产业转型升级。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个体的生产率呈现先增后降的发展态势,一般是在40岁达到顶峰,此后明显下降。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位数将快速上升,到45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四分之一,劳动力整体老化。 三是影响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 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在生产函数决定产出的几个变量中,资本和劳动力都难以像以往那样快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也步入下降通道,剩下的只能从全要素生产率上做文章,特别是在创新上做文章。 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研究显示,人口劳动力老化影响社会活力,明显弱化全社会创新创造能力。 从需求侧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而人口老龄化可能不利于消费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老龄越大,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就差一些,意愿不是那么强了。 四是带来更多的挑战。 首先老年人口增加将使政府保基本的压力很大,公共财政在基本养老金、退休金、保险费补贴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 据测算,到期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的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10预防陈欢2010223641 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江泽民提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方针后,中国的经济就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以很快的速度赶超着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但是西方世界历史在2007年达到颠峰,人口老龄化问题随之出现。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精神物质得到进一步保障,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向后延迟.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出现,相继的问题随之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极赋挑战性的,也是非常棘手的。能否处理和解决好此问题,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下个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加快解決 Abstract From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to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o jiang zemin put forward "all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the construction policy, China's ec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ing, fast catch up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to life level. But the western world history in 2007. It reached its peak,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appears.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reached a well-off standard, spirit material further security, life expectancy gradually backward delay.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s inevitable, have problems arise. Such a question for a developing nation, it is vastly challenging, is very difficult. Can deal with and resolve this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our country achieving a goal down the key. Key words:population aging Speed up solve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年龄达到老龄,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齢。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10%65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酌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而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并逐渐缩小,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到2004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数的10.97%。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二.中国人口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上升到2000年的8811万,占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将会日趋明显.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1.老龄人口步伐趋快性,趋多性。 2.老龄人口的“贫富差距”性。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最早出现在富人区,因为他们可以享受艮好的医疗设备,也有比较充足的物质精神保障。而贫民则沒有这些保障,平均年龄和富人相比就相对要低得多. 3.老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农村老年人口高于城乡人口,出现倒置现象;再者便是发展地区高于落后及发展中地区,导致一些地区出现老年人口集聚的现象。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中国以如此快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中国迎首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专家忧“未富先老”危机 “跑步前进”的人口老龄化,正使我国遭遇各种问题。一是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转变,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2011年,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2013年将降到9.36亿人,劳动力供求格局开始改变。二是“空巢老人”现象突出。最近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50%,2013年将突破1亿人。农村“空巢留守老人”规模庞大。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他们当中许多人存在孤独、苦闷、抑郁甚至厌世等心理问题。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递增,2013年将达到2300万人。失能老人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将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 翟振武指出,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备先老”和“未富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随着家庭小型化、人口流动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居家养老为主,机构供养为辅”成为我国养老保障服务的发展方向。但因人力、物力、财力、认识和制度等准备不足,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缺,导致“未备先老”。 比如,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这一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张养老床位,但现在不到300万张,缺口达700多万张。这些床位中,绝大多数是农村敬老院的床位,需求量较大的城市仅占50万张左右。另外,真正需要进养老机构的是高龄、失能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而目前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机构非常少,大部分养老院仅提供一般的生活照料。 “‘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未富先老’。”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先老”是指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劳动力供应衰减、价格上升,使我国传统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不复存在。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难以满足城市需求,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加速上涨。“未富”意味着短时间内我们不会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形成足够显著的竞争优势,因此处于“比较优势真空”阶段。如果对这一问题应对不当,有可能陷入发展徘徊不前的“中等收入陷阱”。 哲人说,人口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运。当前,汹汹而来的人口老龄化态势,给“未富先老”的中国带来巨大考验和压力。如果不加快健全“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制度和服务体系,人口结构迅速老化将“窒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源自:李晓宏,新华网,2013年04月14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