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6.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19世纪中期(黑格尔逝世)前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哲学经历了一段可谓冷落、凋零,甚至动摇和混乱的岁月。这一时期正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随着黑格尔的逝世,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是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和传播,一个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出现。
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派系的一个总称。他们思想各异,流派纷呈。从思想倾向上来看,可分为两股思潮:一个是人本主义思潮,另一个是科学主义思潮(又称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孔德,他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也就是用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辩概念。他宣称实证哲学及一切实证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精确的发现”自然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承认人的思想必须服从外部世界的规律,具有合理因素,甚至与唯物主义相近。但是,孔德的自然规律不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内部规律性、必然性、本质,而是指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他认为科学只能叙述事实,而不能说明事实,科学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这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
人本主义也称非理性主义思潮,它发端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的唯意志主义,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理性主义哲学的片面性和内在矛盾的激化及对其批判浪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在德国表现得最为激烈,因为黑格尔哲学被公认是近代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顶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标志着对传统理性主义思潮的批判,因此,人本主义思潮也以德国为中心。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被公认是这一思潮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奥瑟?叔本华(1788—1860年),是最早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并明确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他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银行家的家庭,1813年毕业于耶拿大学,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在这篇论文中他就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意志主义思想。1820年后在柏林任讲师,他偏偏选择了与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的时间开课,以示向黑格尔的权威地位挑战。但他根本不能动摇黑格尔的统治地位,据说只有三个学生选他的课。在柏林大学任教的24个学期,但开课的时间还不足一学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1848年革命以前的德国,资本主义的矛

盾尚未明显暴露,以批判理性,宣传悲观主义为特征的叔本华哲学显然不合时益,他只好自我解嘲的宣称他的著作不是为当代人,而是为后人写的,他相信他的哲学受人欢迎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事实恰好如此,1848年革命以后,叔本华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逐渐的被人们接受了,并受到极大的欢迎。1858年叔本华70寿辰时,许多人都来颂扬,称他为“伟大的哲学家”。
叔本华的思想承继者尼采可以说将人本主义思潮推向极致,尼采不是书斋中的哲学家,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并无特殊建树,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特别是传统理性主义、基督教道德和启蒙主义的文化加以猛烈评击,在他自传中曾说,我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战士,攻击是我的本能。在新旧交替之际,提出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口号和以“强力意志”为标准的“超人”价值观。尼采是个语言天才家,他把语言艺术和哲学批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位“诗人哲学家”。他的著作语言精辟尖锐,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对20世纪的文化和哲学影响很大,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都写过题为《尼采》的著作。“五四”时期,尼采思想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定的影响,鲁迅、郭沫若和矛盾等人的早期著作中都可见其痕迹。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作为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而提出来的著名口号,也是他《权利意志》一书的副标题。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想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他们的权威。他的另一重要著作《偶像的黄昏》的副标题为“如何用铁锤从事哲学”,意在把上述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当作偶像打倒。尼采认为,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判定善恶的人,首先要推翻以往价值,这也是对人的最高的自我肯定。尼采称自己是以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炸药”、“真正的破坏者”。他奋力批判旧价值观和真理观,甚至达到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程度,成为同时代西方哲学家中公开宣布与旧传统决裂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为了挽救和重新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需要为人寻找新的依靠和理想。既然上帝已死,那就要为人寻找新的上帝。这个新的上帝不是彼岸世界的造物主,而是处于现实世界的、有血有肉的“超人”,“ 上帝已死,我们现在希望超人诞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同现代西方这两大哲学思潮的比较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思潮推崇科学知识,主张哲学仿效自然科学,放弃和排斥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研究,致力于对科学知识的综合或逻辑语言分析,把哲学变成对科学进

行分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人本主义思潮则反对科学和理性,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应抛弃对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本身,回到自我,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的非理性的发掘,重建“现代性”崩溃后人类的精神价值,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科学主义也反对抽象人本主义;既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又充分考虑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和要求;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