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中国宏观金融形势分析与展望

2020年中国宏观金融形势分析与展望

2020年中国宏观金融形势分析与展望
2020年中国宏观金融形势分析与展望

摘要

■2020年受疫情冲击,在各项积极政策的刺激下,我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逐渐好转,但当前经济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较大,未来需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金融部门年内信用快速扩张。2020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M1显著回升,M1上涨可能会推动经济以加速度的方式扩张到2021年4季度,信用扩张增速呈现上半年快速攀升、下半年逐渐放缓的特点。同时,资产价格呈现债熊股强房热的结构性特征,利率债价格疲弱,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达到全球危机以来最高水平,信用债风险暴露,而股票市场走强,一线房市的资产泡沫有所抬升。另外,全年资金面由松渐紧,年末波动尚存不稳定、不平衡特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分层现象凸显,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端压力明显抬升。

■实体部门复苏进展分化。第一,产业方面,随着疫情受控、价格稳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供需冲击逐渐缓解,但是第二产业的需求冲击仍然明显,需求依然处于不足的状态,投资成为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消费严重拖累经济增长,1至3季度服务消费占比持续低于货物消费。第二,物价方面,受产业结构调整、中美脱钩、疫情冲击等一系列长、中、短期因素影响,年内核心CPI和PPI延续通缩格局。第三,部门方面,企业部门货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但年内存在明显的货币窖藏现象,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经营较为稳定,小微企业经营仍较困难;居民部门收入增速恢复较慢,消费需求仍显疲软,就业虽有所好转但依旧不容乐观。

■财政货币政策重点正在由“稳增长”开始转向“防风险”。从财政层面来看,2020年“积极有为”财政政策重在稳增长,但经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后,需要警惕不断膨胀的财政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过快,多地偿债压力较大,财政的央地不平衡

和区域不平衡性不断加剧,因此2021年“提质增效”财政政策应重在防风险。从货币层面来看,当前货币政策稳中偏紧,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年期MLF的利差保持历史高位,实体经济真实的借贷成本明显上行,信用风险已先行在债券市场暴露,因此需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把握好货币政策转弯的时点与力度,谨防货币政策急转弯。

■财政货币政策应该转向“财政稳经济、货币稳债务”的新组合。在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的短促强烈冲击及长期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背景下,“财政稳经济、货币稳债务”将是必须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新组合的实施需要尽快改革我国的财政货币体制。在财政层面,需要完善财政体制,关键是通过财政体制改革解决政府债务结构的两个不平衡问题。在央行层面,需要建立以政府债务作为货币发行准备的主权信用货币体制,紧密配合财政,度过艰难的体制转换过渡期。

目录

一、金融部门:信用快速扩张

二、实体部门:复苏进展分化

三、财政货币政策:由“稳增长”转向“防风险”

(一)财政政策:重在可持续性发展

(二)货币政策:谨防货币政策急转弯

(三)财政货币配合:财政稳经济、货币稳债务

一、金融部门:信用快速扩张

2020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M1显著回升,增速从年初的零增长上升至年末的8.6%。一般来说,M1增速领先于PPI走势半年至一年左右。从上一轮周期看,M1从2015年3月份的2.9%持续上涨至2016年8月份的25%,有力地推动了经济走出长达4年的通货紧缩(图1)。因此,此轮M1上涨很可能会推动经济以加速度的方式扩张到2021年4季度。当前,PPI环比从2020年4月份的-1.3%持续回升至12月份的1.1%,已经达到2017年以来新高。

图1 2015年以来PPI和M1同比(%)

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信用扩张增速在上半年快速攀升,下半年随政策转向而逐渐放缓。2020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同比增速从1月份的8%攀升至5月份的45%,而后阶段性回落至12月份的36%。全年社融增量达到3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34%,仅次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40%的比重,为未来经济复苏提供支撑。从社融的结构来看,人民币贷

款、企业债券、企业股票、政府债券的存量增速年内均明显上升。不过,企业债券增速从7月份起逐步回落,主要原因为债券市场融资利率回升与信用违约事件冲击。各部门的信用扩张节奏不一,政府部门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大。2020年末信用总量达到281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31万亿,在增量中,政府部门占比为29%,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高,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占比分别为46%和25%。政府部门的信用规模保持全年加速扩张态势,同比增速从2019年末的10.3%上升至2020年末的17.2%,其中国债、地方政府债和城投债增速升幅较大;企业部门的信用规模从年初加速扩张至年中,而后在下半年增速放缓,同比增速从2019年4季度的8.2%提高至2020年2季度的10.8%,后回落至4季度的10%,企业贷款和债券增速呈相似趋势,这与经济反弹、货币政策逐渐转向中性有关;居民部门的信用规模扩张呈V型反弹,同比增速从2019年4季度的13.5%下降至2020年1季度的11.2%,而后回升至4季度的13.7%,其中经营贷款和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速升幅较大。影子银行的信用保持了2018年3季度以来的萎缩态势,信托贷款降幅加深,主要在于基础产业类信托需求下降以及房地产类信托管控趋严。

资产价格呈现债熊股强房热的结构性特征,无风险利率债价格低、收益率高,股票市场涨幅较大,一线房市的资产泡沫有所抬升。债券市场方面,利率债自4月份以来就陷入疲弱状态,信用债风险不断暴露。中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差从2018年的24bp 不断扩大至2020年的近250bp,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国际机构的投资积极性明显提升,我国债券市场中境外机构的持债规模增速从2020年初的28%持续上升至年末的60%。股票市场方面,从3月份的低点到年末的高点,道琼斯、标普、日经等股票指数的涨幅均超过60%,上证指数的涨幅也达到30.6%,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基本恢复

至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流动性充裕和政策预期推动,但是市场表现领先于公司盈利修复也意味着股票市场的脆弱性正在提升。房地产市场方面,虽然“三道红线”进一步加强了对房企融资的管控,但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力度较为强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房地产链条的销售端表现好于投资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虽然从2月份的-16.3%大幅回升至12月份的7%,但仍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同时新开工面积增速年内仍未转正。而商品房销售额增速从2月份的-36%回升至12月份的8.7%,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第二,房企资金面有所改善,房地产开发资金增速从2019年12月份的7.6%升至2020年12月份的8.1%,其中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的增速均高于2019年末。第三,土地市场活跃度上升,房企购置土地面积增速从2019年12月份的-11.4%收窄至2020年12月份的-1.1%,土地成交价款从-

8.7%大幅增长至17.4%。2020年房价增速总体平稳回落,但是各线城市表现不一,

二、三线城市价格增速年内持续下降,而一线城市价格增速年内先降后升,12月份增速已经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

资金面由松渐紧,年末波动尚存不稳定、不平衡特征。2020年货币市场利率呈先降后升的波浪型走势,以Shibor一周的利率为例(图2),以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上下限的利率走廊在2季度整体下移并小幅走阔,带动Shibor向下大幅偏离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3季度经济V型反弹、货币政策逐渐回归正常,Shibor回升至政策利率附近。政策转向之下资金面压力渐显,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中长期货币政策工具力度明显加大,4季度Shibor围绕政策利率宽幅波动。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紧张在3季度比较明显,包含相互持有债券及其他债权在内的内部融资同比增速为6.9%,达到2017年2季度以来最高水平,而后于2020年4季度回落至3.3%。年末金融体系流动性分层显现,一是大中小银行之间的同业存单

信用分层(图3),城商行和农商行的6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较股份制银行的利差均值在12月份分别上行了27bp和20bp,二是“银行”与“非银行”之间的质押回购信用分层(图4),R007和DR007的利差于12月30日达到90bp,为2019年以来最高。

图2 利率走廊及主要市场利率(%)

数据来源:CEIC,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图3 6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差(bp)

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图4 R007与DR007的发行利差(bp)

数据来源:CEIC,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二、实体部门:复苏进展分化

实际GDP反映的是实际产值,而名义GDP在实际产值的基础上还反映了物价因素。因此,通过比较疫情前后各产业实际GDP与名义GDP的相对变化,可以得到各产业供求两侧受到的冲击与恢复情况(图5-图7)。1季度第一产业的实际GDP增速下降,名义GDP增速大幅上升,意味着疫情使得第一产业受到了明显的供给冲击;第二产业的名义GDP降幅大于实际GDP,意味着疫情期间第二产业同时受到供求两侧的冲击,但是需求冲击强于供给冲击;第三产业的实际GDP降幅大于名义GDP,意味着第三产业同时受到供求两侧的冲击,但是供给冲击强于需求冲击。随着疫情受控、价格稳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供需冲击逐渐缓解,但是第二产业的需求冲击仍然明显,需求依然处于不足的状态,进而导致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恢复缓慢,增速于11月份才转正至0.1%。在人口老龄化和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长期影响下,这直接导致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缺乏强劲的投资动力,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和制造业的增速分别为0.1%和-2.2%,远低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18.7%。

图5 第一产业名义与实际GDP同比(%)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图6 第二产业名义与实际GDP同比(%)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图7 第三产业名义与实际GDP同比(%)

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从需求结构来看,2020年末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2%、94%和28%,而2019年末三者的贡献率分别为59%、29%和13%。消费严重拖累了经济增长,其中1至3季度服务消费占比持续低于货物消费,为有记录以来首次,归因于应对疫情而采取的防疫隔离措施影响。投资成为GDP同比的主要拉动力,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9月份转正,并于12月份达到2.9%,不过仍远低于2019年同期的5.4%。以离岸价格统计的出口增速在6月份转正,并于12月份达到18.3%,对北美洲和欧洲的出口增速分别高达33.6%和21.4%,除了防疫物资出口涨幅明显之外,机电产品、部分轻工制品、高新技术产品等商品出口也在加快,反映出疫情控制使得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物价方面,年内延续通缩格局。一是食品价格带动CPI回落。2020年6月份以来物价翘尾因素逐步走低,9月份起新涨价因素也不断下行,二者叠加导致CPI同比明显回落。11月份CPI同比进入负值区间,系2009年11月份以来首次,而后回升至12月份的0.2%,核心CPI则进一步回落至0.4%,理论上经济已经陷入通货紧缩。食品烟酒价格增速回落,但仍高于其他分项;衣着、居住、交通和通信项的价格自疫情以

来一直在负增长,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的价格涨幅随疫情减退而逐步下降,物价已经从2019年的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当前的全面回落。二是PPI持续通缩。PPI从2017年2月份开始便进入长期下行通道,2020年PPI增速基本处于负值,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美脱钩、疫情冲击等一系列长、中、短期因素所致。物价指数与货币供应相背离,一个原因是供给与需求长期不对称,另一个原因是大量流动性传导至了资本市场和楼市。就物价总体趋势判断,未来一年食品价格下降和核心CPI上升可能使得CPI保持基本稳定(至多在2%以下),PPI通缩可能延续到2021年2季度。企业部门结构性复苏。2020年企业的货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短期贷款需求经历了2季度的激增后有所回落,中长期贷款增速从年初的12%回升至年末的15%,达到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不过,年内存在明显的货币窖藏现象,全年新增定期存款5.3万亿元,较2019年多增2.7万亿元。传统服务业的修复进度较慢,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的实际GDP增速仍未转正。小微企业经营仍较困难,大、中型企业的PMI分别于3月份、6月份稳定在枯荣线之上,而小型企业的PMI还在围绕枯荣线上下波动,市场订单不足、生产恢复慢、用工量回落等现象比较突出。

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比较疲软。第一,短期和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速持续分化,短期消费贷款从2月份起便以-11%的速度持续萎缩,史无前例,而中长期消费贷款一直保持着20%的速度扩张。个体经营贷款增速升至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反映了普惠金融政策的力度。第二,就业存量基本稳定,增量持续萎缩,12月份失业率已经降低至疫情前水平,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为-12%。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改善,年末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失业率与2019年末持平。但农民工就业仍受影响,外出人数同比下降2.7%,月均收入增速仅为2.8%。第三,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速差距仍然较大,12月

份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的增速分别为1.2%和-6%,收支增速相差7个百分点(图8)。

图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同比增速差值(bp)

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三、财政货币政策:由“稳增长”转向“防风险”

?财政政策:重在可持续性发展

1. 2020年“积极有为”财政政策重在稳增长

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财政政策更加强调积极有为,各级政府均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助力经济恢复。

第一,大力度减税降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2020年税收收入累计增速同比下降2.3%,其中增值税及关税下降最快,主要受疫情及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影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数据,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超过2.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5%,其中以减费为主,降税为辅,全国非税收入同比下降11.7%。2020年减税降费重点均与疫情相关:一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如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中制造业及相关

环节新增减税降费预计占比35%左右;二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新增减税降费预计占比70%左右;三是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截至2020年11月,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累计减免税费达652亿元。

第二,针对性财政支出,重在抗疫情保就业。2020年财政支出重点在于抗疫及相关方面,截至2020年11月底,各级财政疫情防控资金支出超过4000亿元,财政支出项目中增速最快的是社保就业和卫生医疗,累计增速分别为10.9%和15.2%。抗疫及相关支出主要集中在各级地方政府,2020年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增长3.3%。另外,为维持基层政府的运转,中央加大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202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8.39万亿元,增长12.8%,为近年来最高增速,同时新增2万亿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的精准使用。

第三,大规模增发债券,弥补地方财政缺口。2020年地方财政收支缺口不断增加,债务融资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提高赤字率至3.5%,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加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以及放宽城投债发行条件等措施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2020年新增财政赤字1万亿元,发行特别抗疫国债1万亿元,分别发行国债和地方债务7.1万亿和10.9万亿,较2019年分别增长71%和27%,主要为各地稳经济、稳基建、稳就业提供资金支持。债券资金使用方面,新增赤字和国债规模主要用于弥补基层政府的收入,专项债和城投债主要用于基建投资及一些民生领域。

2. 2021年“提质增效”财政政策重在防风险

经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后,相应财政政策回归常态,需要警惕不断膨胀的财政风险。2020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2020年末地方政府财政赤字[1]增至13.6万亿,累计赤字增速达23%。同时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的增长使地方政府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2020年全国财政支出中债务还本付息在所有支出项目中增速最快,增速高达16.4%。因此,“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更加注重财政的可持续性,尤其需避免债券到期的大规模违约。

第一,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过快,多地偿债压力较大。2020年末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余额分别增至25.5万亿元和10.7万亿元,整体较2019年增长20.2%,而2020年我国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为27.6万亿元,从这个口径来看,我国债务率已超出100%的警戒线,债务的快速扩张在缓解地方短期财政压力的同时对未来的债务偿还带来更大的压力。2021年政府债券面临大规模集中到期,2021年到期债券数量达到最高峰3930只,2023年债券达到最大偿还额5.7万亿(图9),且在2021年至2023年至少有9个省市需用5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偿还到期债务本息,债券的还本付息压力会进一步压缩各地的民生支出,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风险。另外,2020年为弥补地方财政缺口,各地政府大力发行专项债券,新增专项债券发行额较2019年增长了64%,但多地并未进行严格的项目审核,部分专项债券资金承担了一般债券的功能,被迫用于日常开支及社保民生等公益性项目,另一方面资金与项目的不匹配造成了很多债券资金沉淀,无法有效转化为政府支出。因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仅要关注债务存量规模的化解,更需注重如何提升债券资金使用效率,形成债务资金、产业升级及税收收入之间的良性循环。

图9 地方政府债券到期偿还量

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第二,央地财政不平衡突显,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较重。我国财政体制呈现财权上收、事权和债务下放的特征,财政扩张政策实际上完全依靠地方政府。一方面,抗疫及相关民生支出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政府以50%左右的收入承担了全国约85%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中央政府只在外交、国防、金融监管及粮油物资方面承担了较大的支出责任,对于教育、医疗、社保等基础民生类项目,以及一些跨地区的要素流动性项目如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环保节能等,事实上均由各地政府承担。2020年地方财政支出增速一直高于中央,1-12月地方财政支出[2]累计增速为11.56%,主要侧重于社保及卫生等民生相关的支出以及土地出让相关支出,而由于要过“紧日子”,中央本级财政支出累计下降1.09%。另一方面,财政债务融资也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债的发行速度要高于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但自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开始正式发行之后,国债的占比就开始不断萎缩(图10),截至2020年末国债存量规模仅占比36.4%,说明我国政府债券市场将更多的债务压力交于了地

方政府,在高政府债务背景下,地方政府过度负债,可能会使得局部地区的地方财政风险通过公开的债券市场传染放大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图10 2015年以来各政府债券品种余额比重变动(%)

数据来源:CEIC,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第三,地方财政区域不平衡风险加剧,容易引发金融风险。2020年面对突发情况,各省市反应出不同的财政能力,也直接暴露出我国财政严重的区域性不平衡问题。从财政收支来看(图11),2020年各地区的财政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中部及中等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下降幅度最大,除发达地区外,其余地区财政支出同比均上升,其中以西部不发达地区财政支出增幅最大,原因在于发达地区公共服务体系更为健全,面对突发冲击用于保经济运转的相关需求较小,而西部及不发达地区以传统行业为主,对财政的依赖性更强。同时可以看到,所有地区的财政赤字均出现较高程度的增长,但我们发现特征与往年变动不同:往年发达地区的赤字增速最高,中等与不发达地区的赤字增速相差不大,但略低于发达地区,而2020年发达地区的赤字增

速最低,这直接反映出发达地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财政支出的效率较高,经济效应较强,地方财政的韧性较好。

从债券融资来看,所有地区总债务的发行增速相当,都维持40%左右的发行增速,同时债券余额均以20%的速度增长,其中发达地区以城投债为主,而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债券增速较快。尽管所有地区存量增速相同,但未来还本付息压力有明显的差别,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债务偿还压力越大,未来五年债务偿还压力均呈现这样一种趋势——西部不发达地区最高,中部及中等发达地区次之,东部发达地区最低,且各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图12)。同时,政府债券投资效率不同进一步恶化债务风险的区域不平衡现象,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负债和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显著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地方政府债务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将会不断持续并愈加严重。另外,地方政府债务的信用分层明显加快,经济落后地区债务融资成本上升速度要远快于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大了不发达地区的债务违约风险,而一旦出现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将会对整体地方政府债务信用形成强烈的冲击,进一步加大银行体系尤其是地方商业性银行的金融风险。

图11 2020年11月不同地区财政收支累计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CEIC,各省市财政厅,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图12 地方政府到期债务本息/地方财政收入(%)

数据来源:WIND,CEIC,各省市财政厅,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注:财政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转移支付收入,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券。

?货币政策:谨防货币政策急转弯

在经济复苏尚不稳固的阶段,实体经济真实的借贷成本已经明显上行。2020年3季度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回归至了政策利率附近,但传导到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走势出现明显分化。信贷市场贷款利率仍然较低,3季度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1%,与2019年末相比大幅下降了43bp,而企业债利率基本恢复甚至超过了疫情前水平,1年期和10年期AAA级企业债收益率分别达到3.17%和4.28%,较2019年末仅分别下行1bp和上行8bp。对于较低的贷款利率与较高的信用债利率,显然后者更能体现出借贷主体真实的借贷成本与信用风险。这是因为信贷市场受到管控的力度较大,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可以通过LPR影响贷款利率,债务人与银行也可以通过谈判来进行债务展期与借新还旧,但是这在公开的债券市场很难做到。在社

融高速增长的情况下,2020年4季度企业特别是地方国企债券违约的数量和规模明显增加,也佐证了上述看法,同时这也说明,信用风险已经先行在债券市场暴露。当前货币政策稳中偏紧。从“价”来判断,2020年4月份起国债收益率大幅上行,11月份1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1年期MLF,出现短暂倒挂;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年期MLF的利差保持历史高位(图13)。国债收益率与中期政策利率的利差变化,说明货币政策稳中偏紧。一般来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达到3%,实体经济平均的借贷利率将在5%以上,在PPI为-2%和核心CPI为0.4%的情况下,这又相当于真实利率高达7%或者4.6%以上。无论用哪个物价水平来计算,真实利率都超过或者接近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的复合增长率(5%左右),意味着实体经济的杠杆率必然发散。从“量”来判断,与疫情以来其他主要经济体央行的大幅扩表相比,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幅度不大,2020年央行资产增量1.65万亿元,不及2009年及此后平均每年2到3万亿元的增量。下半年货币供应增速阶段性放缓,政策转向之下资金面压力有所显现。无论是从“价”还是“量”来看,当前货币政策都是稳中偏紧的。考虑到当前经济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不宜过快上行,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把握好货币政策转弯的时点与力度,谨防货币政策急转弯。

图13 中国国债收益率与中期政策利率(%)

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财政货币配合:财政稳经济、货币稳债务

从财政层面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根源在于财权上收、事权和债务下放的财政体制,同时,政府的功能尚未从人口红利时代着重于推动经济增长,转变为后人口红利时代着重于提供社会所必需的公共品。从货币层面来看,过去20多年来人民币一直未摆脱依附型货币的特征,外汇资产模式遇到重大挑战,央行自2013年引入、2015年开始大规模推出各种被市场戏称为“粉”的再贷款模式,但这种再贷款模式不利于传达明确的货币政策意图,尤其LPR反映不了实体经济真正的借贷成本。因此,应对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的短促强烈冲击,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长期挑战,高政府债务已经成为各国不得不为之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以往“财政稳债务、货币稳通胀”的政策组合已经不可行,也完全没有必要,财政货币政策应该转向“财政稳经济、货币稳债务”的新组合。

在财政层面,需要完善财政体制,关键是通过财政体制改革解决政府债务结构的两个不平衡问题。第一,加快央地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强中央的财政职能和协调作用。对于涉及要素的区域流动和全国统筹的项目如社保养老体系、环保节能及基础教育等,可以通过增加国债规模进行融资;另外需要中央政府改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公共支出的分摊比例,缓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区域不平衡。第二,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以最大化财政支出乘数。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需要避免发生不断增长的刚性养老医疗支出。由于经济的短板在于日益减少的人口和劳动力,财政支出应该转向能够增加人口和有效劳动力的方面,尤其是应该以财政支出来支持鼓励生育的政策。第三,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应该严格管理,增强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的匹配性,精准使用债务资金,提升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债务与税收之间的循环应是之后“精准”财政政策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第四,由中央有关部门对不同区域实施信用风险评估,分区域实施不同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对于财政收入稳定的地区,其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可以采取备案制;而对于财政收入不稳定、经济落后地区,应该对地方政府发债采取严格的审批制。此外,可以借鉴日本模式,结合“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势,通过政策性银行发债,再由政策性银行为缺乏发债条件的地区提供政策性贷款。

在央行层面,需要建立以政府债务作为货币发行准备的主权信用货币体制。第一,进一步压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灵活把握调控的力度和节奏,疏通短期利率至长期利率的传导机制,着力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信号作用和利率引导功能,保持短、中、长期流动性供需平衡,降低利率波动,稳定市场预期。第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金融机构的贷后管理,避免信贷扩张冲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存款向投资转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于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形成金融、科技和产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金融毕业论文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中国-知识-写作网,包过]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与发展展望...

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与发展展望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中无不充斥着互联网的痕迹,越来越多的行为和事件被大数据记录又被大数据影响,金融行业因其安全性的重要更是与大数据技术息息相关。 金融业务对于数据应用的广泛性与质量要求 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工作、消费、活动的习惯与行为特点在被不断重塑,大量数据被留存记录,各行业对于数据的挖掘和使用有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这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尤为凸显。获客、信用风险控制、留存客户、触发客户消费是金融行业的几大痛点,而以集奥聚合(北京集奥聚合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公司引领的大数据行业的发展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有效克服了目前金融机构数据来源单一、覆盖率不足、数据挖掘程度不深等问题。 金融行业既涉及宏观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又与微观社会主体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社会活动多样性的代表性国家,金融机构为了在纷繁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商业判断越发需要依据海量的高质量数据进行分析,但这也与相关数据覆盖人群不足、信息孤岛尚未联通等社会大环境形成了相对矛盾。例如,在个人信用风险控制方面,过去金融机构主要依托从各金融机构上报的信贷类数据的集中管理者——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调取相关数据对于个人

进行信用评价,但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数据并未对中国全部人口有实质性的广泛覆盖,甚至可以说只覆盖了偏少一部分有信贷、信用卡消费记录的人群,加之考虑到因互联网金融日益发展等因素而对金融产品需求愈发多样的人群,仅基于信贷类数据评价这些人群可能会误伤很多暂时还没有信贷纪录的中低收入人群,利用不同来源的“大数据”及相关技术(以下统称大数据)解决个人客户信用评价的全面性与客 观性问题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 有价值大数据汇聚具备的特点 有价值的大数据的汇聚具备以下特点,这也是金融业应用大数据时要考虑的关键: 一、数据的联通性。由于很多数据是基于不同渠道、场景和主键进行的汇聚,要把这些碎片化数据进行准确整合,需要有很强的ID MAPPING能力,数据的联通解决不同数据是否归属于同一主体的能力。问题举例,10条行为信息,究竟是10个不同主体产生的,还是1个人在10个不同渠道留下的,不同的判断会直接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 二、数据的连续性。数据汇聚需要在“约定“的频率下持续不断、全面地进行才能产生集合价值。首先,数据连续性要求数据源本身具备稳定提供数据的能力、数据全面和质量可靠的能力。就完整和可靠而言,金融机构是公认的最完整和可靠的数据来源。就稳定性而言,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市场,也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熟的金融市场不仅能够满足各经济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而且对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稳定、健康运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所有金融交易及资金融通的总和,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金融产品买卖交易的场所。通常所说的金融市场主要指后者,本文从狭义金融市场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平台,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的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物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人民银行通过与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搭配使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缓解商业银行季节性支付清算压力。2007年,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正回购操作当年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1.0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1/2。 2007年末,中央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运行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 一、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竞争力普遍不足 经过近几年对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金融机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单从数字上看,我国银行业前10家银行的效益指标与世界前十大银行已经相差无几,但是应当看到,这种效益是在市场仍然相对封闭、市场远未达到充分竞争、存贷利差很大的条件下取得的。同时对于几大国有控股银行来说,如果不是在股改过程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注资、剥离巨额不良资产),也很难在短期内进入国际大银行行列。与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金融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 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仍存在较大缺陷。第二,缺乏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第三,风险控制能力普遍偏低。第四,创新能力不足。 2、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仍比较突出 这种结构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证券业、保险业整体规模偏小。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导致证券业规模明显偏小。2007 年12月底,中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股本8522亿元,总资产1.72万亿元,证券公司管理资产总值821亿元,与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除总股本外总资产及管理资产总规模仍然过小。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的集中度不足,市场份额极为分散。2007年,在106家证券公司中,最大一家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4%,前三家合计不到11%,市场份额在1%以下的小型证券公司多达86家。这种小型化、分散化的格局,很难与国际大型化、全能化投行相竞争。第二,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不健全。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农村分支机构和网点,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被大大削弱。由于市场准入被严格控制,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被迫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而农信社自身在运作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由于缺少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迟迟不能缓解,特别在实施紧缩货币、信贷时期,中小企业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商业银行的弃儿。 二、金融机构改革未来趋势展望 2002年以后,中国金融业进入了改革的新时期。未来几年,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推进:逐步推进国内金融的自由化,降低金融管制程度,这种自由化至少将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其一,进一步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增加市场主体。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准入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没有障碍,但是要新设立一个金融机构仍然难度极大。这种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精)复习课程

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引言 随着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 网络金融、网上购物消费、网络银行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 网络银行业务正在接受着来自全球银行业的严峻挑战, 经过网络革命洗礼的外资银行, 进驻中国市场后, 已经开始在电子化、网络化方面捷足先登。对于在全球网络市场发展最快的中国来说, 外资银行看到了这块巨大的市场, 他们纷纷登陆中国, 目标要建造全球最大的网络金融帝国中国网络金融既拥有全球最巨大的市场, 又面对最严峻的挑战。作为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产物,网络金融的出现将对中国现行的金融组织体系形成强烈的冲击,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别分工将日趋淡化,混业经营将成为一种必然发展方向,金融监管体系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电子商务引发的全球商务革命和经营革命,预示着全球正在经历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移的重大转折时期。伴随着网上银行、网络证券等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但与此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积极有效地的应对全球金融服务提供商的挑战,不失时机的抓住机遇,建立网络金融的发展新战略,是摆在我国金融业界的新问题。 一、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网络金融的成绩 企业网上银行功能也非常丰富,还有质押贷款业务等等。如果是你自己的存单,你可以不需要审批,就可以由网银自动办理质押和贷款手续。 网络银行最近几年,主要是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为首的,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大的奖项。其中最大的成绩就是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形成了南北数据中心,完成灾备建设。另外,网络银行平台上,业务全能化。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品种越来越丰富。银行总行打破了以前的科技人员配备方法,直接将科技人员下放到业务部门,人事属于业务部门。但其科技业务水平和能力的评价,科

金融业的发展与展望

金融业的发展与展望 张群鹤版权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

概述 (3) 传统金融 (3) 现代金融 (3) 虚拟货币 (3) 第三方支付 (3) P2P众筹 (3) 内部平台 (4) 资源管理 (4) 资金安全 (4) 移动互联银行安全卡 (4) 风险监控 (4) 投资回报 (4) 总结 (4)

概述 金融伴随着原始的“一般等价物”的产生而发展,伴随着金银对物,纸币对金银,电子货币对纸币,虚拟货币对电子货币的替代和革新,完成了传统金融到现代金融的过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越来越紧密和快速的影响,急速的扩充了人类的财富,同时使资金流的流速达到了“光”的速度,进而带动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传统金融 传统金融主要依据银行业“存取贷”为基础而衍生的金融服务和机构。 现代金融 现代金融对应于传统金融的“存取贷”而衍生为针对“入口,渠道,盈利”为基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而开展的金融服务和机构。 所以无论是适应互联网金融,还是智能移动业务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影响,产生的所谓的金融互联网,支付入口,移动金融,移动支付,主要是对资金流的“入口”和“渠道”的争夺,而最终的“盈利”收益主要考量各服务和机构对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同时也决定了金融资本的体量和金融服务机构的进一步拓展和革新。 而这一切的根本点是“人”,围绕着“人”而衍生相关的产品,随着技术的演变不断地智能化,便捷化,安全化,透明化。 可谓融人,得以融商,最终融天下之“金”,是为金融。 虚拟货币 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除了其理论上的总量可控外,其实与传统纸币中的编号比较类似,只是其价格的波动性会比较大,同时纸币比较容易贬值,而虚拟货币的购买力是不断提升的。通过央行及监管机构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态度,中国的虚拟货币市场更多的是线下,及相关技术也主要以支付系统的相关技术为依托。 第三方支付 在中国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逐渐占据消费的半壁江山乃至更多,第三方支付如果仅仅作为银行支付的一个渠道或方式的延伸,其未来的发展将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和制约,第三方支付如果能够把现实的货币资金转化为自身的“虚拟货币”,并加大自己支付体系内的“虚拟货币”的体量将会对未来的银行业以及生产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变革。 P2P众筹 众筹做为借用新技术的而兴起的一种融资方式,基于国外的制度保障和信用体制大放异彩,引入国内并没有很好的建树,对国外人员良好的投资意识和习惯的项目模式在中国由于“特色”等各种原因没有引来快速的发展,如果众筹能引入“平台模式”-项目的个体风险由平台承担,投资人只是获取平台的整体收益对应的份额,这样只要平台足够大,收益就会越来越高,而投资人的风险越来越低,甚至是无风险,这样与传统的项目模式互补:平台模式汇集民众,项目模式笼络精英;平台模式保证了资金的体量,项目模式节省了公司的开支;这样P2P众筹在国内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以及对产业兴起的积极促进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我国金融市场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

我国金融市场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 自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取得长足的发展。2015年,我国经济全球化和内部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全球化、自由化、工程化及资产证券化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未来5年,这几个趋势将会越来越突出。 一、资本的国际流动与金融交易量将有突破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向国外输出,参与国际重大项目投资。资本国际流动的频率和金额将可能超过过去十年。今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取得了巨大进步,成为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将在未来五年成加速度增长。国内外的人民币的利率差距将会持平,并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国际交易币种趋同。 二、外汇管制松动,金融市场有监控地开放 2015年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政府也将对金融市场管制逐步松绑,进一步向国际开放金融市场,但同时也会加强国际金融业务的监控;人民币国际自由兑换,将要求我国政府放松外汇管制,推动我国资本的国际流动。在未来5年内,可能会放松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适度进行利率竞争。鼓励金融创新,提高我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三、金融新产品和技术手段摸索推进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等科技手段,设计出新的金融产品的要求将会越来越强烈。未来5

年,利用工程化手段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将取得一些进展,在金融产品设计、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数值分析、数学建模、网络图解和仿真模拟设计等手段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金融市场中。不过,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水平与国际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金融工程化任重而道远,只可能摸索推进。 四、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信贷资产融资迅速增加 2015年度,我国资产证券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政策上的支持,国务院已经新增5,000亿元人民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的最大增幅。未来五年,资产证券化将呈现以下趋势和特点:1、发行主体更加多元化;2、小银行资产证券化水平将得到提高,上市量将大大增加;3、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程度得到提高。 未来5年,我国金融市场全球化、自由化及工程化、资产证券化程度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面临与国外较大差距的形势下,中国政府不会完全放开监管,一定会加强宏观管理和法制建设。

2020年金融科技用友金融信息技术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2020年金融科技用友金融信息技术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2020年3月

目录 一、2019年经营情况回顾 (4) 1、经营计划 (4) (1)聚焦主航道、主战场,深化行业经营 (4) (2)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升级客户运营、服务客户 (4) (3)研发策略实施分层研发,向行业研发聚焦 (5) (4)加强生态伙伴运营,尝试业务模式创新 (5) (5)运营管理方面 (5) 2、行业运行情况 (5) (1)金融行业发展 (5) (2)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潜力巨大 (6) 二、行业发展趋势 (6) 1、金融科技助力金融行业创新与变革 (6) 2、金融监管趋严为RegTech发展创造条件 (7) 3、行业竞争加剧,对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 (7) 4、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8) 三、公司发展战略 (8) 四、2020年公司经营计划 (9) 1、聚焦主航道,深化行业经营 (9) (1)银行行业业务 (9) (2)非银金融行业业务 (9) (3)租赁行业业务 (10) (4)链融云业务 (10) (5)养老金融业务 (10) (6)生态伙伴业务 (10)

2、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升级客户运营能力 (11) 3、加深精细化管理程度 (11) 五、风险因素 (11) 1、技术成果被仿制或抄袭的风险 (11) 2、人力成本上升的风险 (12) 3、保持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风险 (12) 4、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13) 5、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季节性波动风险 (13)

一、2019年经营情况回顾 1、经营计划 (1)聚焦主航道、主战场,深化行业经营 ①加强并深化金融行业经营,按照银行行业、非银行金融行业分别成立行业客户事业本部,行业解决方案及研发资源向行业经营倾斜;切实加强公司在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继续加强养老金融业务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产品创新; ③继续加强租赁行业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在租赁行业内继续突破与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在金融租赁、汽车租赁、工程机械租赁等领域逐步实现市场优势地位; ④通过链融云团队和租赁团队联合,加强云服务平台的发展,扩大云服务业务,同时实现混合云模式; ⑤全面加快云业务的发展。 (2)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升级客户运营、服务客户 ①坚持用户之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方针; ②从组织架构层面落实加强客户服务的决心; ③支持服务部要指导全事业部的用户服务工作,积极设计和推广支持服务的标准产品; ④对支持服务业务制订专门的激励政策。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 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 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

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 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 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 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垄断性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开设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历程: (一)、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业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1978年12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这段时间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型,资本市场上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的金融体系初显雏形。 这段时间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有: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打破了只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老框框;1979年3月根据《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1979年3月,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设立;1979年10月,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托业发展的序幕。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同时规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

中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和未来改革总体思路

中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和未来改革总体思路 李德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北京100800)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长足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可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需要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关键词:金融业;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0(6)-0015-03 一、金融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继续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据初步测算,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3.5万亿元,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3700美元。全年出口和进口规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和1万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金融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资产总额达到78.8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8%。 金融业改革深入推进。2002年和2007年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全面推进金融业改革,增强金融机构抗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资产总额达到78.8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73.3亿元,不良贷款率1.58%。 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国家相继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四家银行按照“一行一策”原则,稳步推进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等工作。2008年10月29日中投公司通过汇金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2009年1月16日,农业银行股份公司正式挂牌成立。2007年12月31日,汇金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注资200亿美元,拉开了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序幕。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3000亿元。 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稳步推进。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工作小组,拟制了进出口银行的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和《章程》修订草案。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本次改革明确提出: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为“三农”服务的社区和地方金融机构。截至2009年末,人民银行共计对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1695亿元,对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1641亿元;对新疆等四省(区)发放专项借款21亿元。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2054家,农村商业银行43家,农村合作银行195家。截至2009年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9.14万亿元,同比增长32.3%。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截至2009年末已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截至2009年3月末,2005-2006年试点成立的7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2.7亿元。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中国证监会在国务院的部署下,按照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形成机制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到2007年8月 收稿日期:2010-4 作者简介:李德,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15

【完整版】2020-2025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经营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2020-2025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 经营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概述 (9) 第一节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9) 一、是决定企业经营活动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9) 二、是实现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9) 三、是企业实现自己的理性目标的前提条件 (10) 四、是企业长久地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础 (10) 五、是企业充满活力的有效保证 (10) 六、是企业及其所有企业员工的行动纲领 (11) 七、是企业扩展市场、高效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1) 八、是执行层行动的指南 (11) 第二节制定实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作用 (11) 一、有助于企业准确判断外在危机和机遇 (12) 二、有助于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 (12) 三、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12) 四、有助于企业找准市场定位 (12) 五、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执行 (13) 六、有助于优化资源,有利于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13) 七、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3) 八、有助于优化整合企业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效率 (13) 九、有助于建立品牌形象,明确目标市场 (14) 十、有助于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完成目标 (14) 第三节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特性 (14) 一、全局性 (14) 二、纲领性 (14) 三、长远性 (15) 四、导向性 (15) 五、保证性 (15) 六、超前性 (15) 七、竞争性 (15) 八、稳定性 (16) 九、风险性 (16)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8-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7) 第一节金融与科技的共生式成长 (17) 第二节我国金融科技行业监管体制与发展特征 (18) 一、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18) 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18) (1)软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18) (2)证券行业监管部门关于信息技术和业务规范的有关规定 (21) 三、行业的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 (24) 四、所处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25) 第三节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