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教育ppt课件及教案

政治教育ppt课件及教案

政治教育ppt课件及教案

【篇一:思想政治课多媒体课件制作】

思想政治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符

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而在学校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和推广。各

学科要探索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路子。在此背景下要将多媒体技

术引入思想政治课,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及方案;其次是选择符合

教学内容的素材。然后借助相应的多媒体软件

(powerpoint),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制作出符合教学目的和要

求的课件。

关键字:多媒体课件剪辑

目前,多媒体教学高效、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

人所认识。许多政治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政治课堂,为课堂教

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据笔者调查,大部分一线教师制作的课件,由于受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低,课件制作知识不多的限制,

制作的课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根据自己制作课件的经验谈

一下思想政治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下:

一、确定教学内容及方案

制作思想政治课多媒体课件也需要一个”备课”的过程。在”备课”过

程中要明确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各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通过讲解很容易能够理解的知识点,就没有必要制作课件,因为那样只会浪费人力、物力。对于那些使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理

解的,难以展开的内容,一般应制作课件,这样,才能充

【篇二: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案全集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

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

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新课

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

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

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

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

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

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

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

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

币的神秘面纱。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

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

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

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

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

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

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

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

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

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

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

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

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

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

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

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

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

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

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

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学生活动:思考

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

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

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

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

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

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

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

手段职能?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

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

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

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

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

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

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

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

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货币――――→ 本质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基本职能需要

↓ 发

展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

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

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

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

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

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信用工具外汇★教学难点外汇汇率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

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

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

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

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学生回答:信用卡、

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

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

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

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

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活动:

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

帐结算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

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

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

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分为转

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

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

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

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学生活动:看书并

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

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

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

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

和风险。

2、外汇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

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学生活动:学生

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

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

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

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

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

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3)人民币外汇牌价: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

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

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

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

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

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

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

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

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

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

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教学体会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第二章多变的价格全章概述

本章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本章分为2个框题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 2.1 影响价格的因素★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

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

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二)进行新课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

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

(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

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教学过渡: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但是,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的,请看教材13页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2、价值决定价格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教师活动:第一课讲到,价格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既

然是价值得表现形式,它的多少就应该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大小。所

以说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价值大则价格高,反之则低。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页专家点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同一商品有多个生产者,价值大小由谁的劳动量决定?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的价值不是由某一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2)、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

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教师活动:请看课本p13页的相关链接,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含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注意抓住“绝大多数”这个标准,

绝大多数商品使用的生产条件,绝大多数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

3、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教学过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

与什么有关系?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点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有关,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4页名词点击,了解劳

动生产率含义。

教师总结: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越少,商品价值量越小;反之,商品价值量越大。结论:商品价值

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教师活动:如果某个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不会直接导致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变化,从而引起价值量变化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不会。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平均

劳动时间。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生产者来说是有十分重

要意义。请同学们思考:其意义在哪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对生产者个人来讲,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则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就有利可图,反之,就会亏本。对整个社

会来说,生产者争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节所将

内容,看看商品的价格究竟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发表见解。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化,但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因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根据供求状况来确定的,这就叫做市场形成价格。

【篇三:思想品德课件】

《思想品德》(教科版)九年级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本教材的独特优势

二、思品教学的基本方向

四、整体感知一二单元内容

五、个人教学建议

一、教科版《思品》教材的独特优势教科版《思品》教材为思品教

育提供了优秀的文本,其独特优势表现在:

?

?

?

?

?

?

?

?

? 课程视野与学科柜架的统一生活主题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注意思维

含量和生动呈现方式的统一是青春文化和少年精神的统一工作很多,重要的是有效教学问题,课改的基本方向和基本理念问题。课改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中华民族发展奠基-----以人为本。要解

决问题:什么是人?人是谁?学生是谁?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是起点,教育从尊重开始,思想品德教育人要有一种尊严--

--道德的尊严,只有更多地尊重学生,才能更严格的要求学生。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开放性人格,理智和诚实好奇

经验的客观开放;态度的专注自信;思维的敏锐灵活;精神的挑战,批判倾向

道德教育要成为智慧的教育,思品教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

知识就是力量;唯有智慧才使人自由。二、思品教学的基本方向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 ? ? ?

课堂教学的核心思考:

? 学生在教师身边怎样才算学习?----(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教学过程正在逐步地被学生的学习过程所替代,把他人的教育

变成他自己的教育。

?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习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 思品教学不是语文或其他课,有自己的特点:

? 以教导学,要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道德的入口处)

? 不要让学生有背不动的书包,要有带得走的能力

九年级由 7个单元 23个专题(课)56个主题(节)构成

教材结构

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第二课历史的昭示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二单元财富论坛

第四课走向小康第五课财富之源第六课财富中的法与德

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

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第八课日月无私照第九课共享阳光

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

第十课聚焦两会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

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第十三课我们的“议案”

第五单元国策经纬

第十四课小平,您好第十五课“三个代表”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第六单元漫步地球村

第十七课战争与和平第十八课东西南北

第十九课天涯若比邻第二十课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七单元新的旅程

第二十一课时间的足迹第二十二课第一次选择第二十三课走向未来

第一单元设置为“历史启示录”。就是从中国的历史出发,先探求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史,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通过近代史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人民经过探索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

落脚点: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单元“财富论坛”则是让学生感触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个变化中,人们十分关注“财富”这一话题。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正是此时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则是将目光转向诸如失学问题、三农问题、下岗问题、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关心弱势群体,奉献爱心。

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转化”为积极地参与关注国情和关心社会、参加国家管理的责任感和能力;让学生增

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

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第五单元“国策经纬”将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和政策及基本国策展

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国情有更加理性的认识,澄清感到模糊的

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大问题。

第六单元设置为“漫步地球村”则将学生视野转向国际社会,了解一

定的国际规则,形成国际意识。本单元关注世界贫困人群、正视不

发达国家的现状,更把学生的同情与悲悯提高了一层。

第七单元“新的旅程”则是为满足学生关心的“毕业在即,面临升学或

者就业各种选择,如何开始人生的问题”等需求设立的。这个单元力

求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形式点燃学生面对未来的激情。

四、感知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点知识) 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而自豪;形成个

人发展和祖国

发展同命运,为祖国的繁荣而奋斗的价值取向,产生报效祖国意愿。知识目标:简要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以及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了解我国近

代以来所遭受的民族灾难以及我国人民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的

不屈不挠的斗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主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

能力目标:学会以历史的方法认识我国的国情,学习客观地分析我

国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

2、教材分析

?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历史,简单了解中华文

明的发展历程及成就,懂得中华

民族精神精髓,学习以历史的方法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中国

共产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伟大的历史

贡献。

? 本单元安排了三课,分别阐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

华民族的精神,以及中华儿

女为祖国繁荣发展应承担的责任。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

1、地位: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是以史喻理、以史代论,它为后面的课程内容提供了一个历史场景,并奠定了立论基础和感情基调。

2、简介:“五千年文明”简要回顾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百年沧桑” 回顾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所遭受的屈辱,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由强大变衰弱的根本原因。“百年抗争”叙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史,揭示了国家兴亡对国民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了解中国近代百年沧伤的历史以及中国名族英勇抗争的历史,初步感受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重点知识:

(1)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 p2是民族文明的创造史、民族精神的生长史、民族发展的探索史。

(2)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p3有4点即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外国纷纷前来学习。

(3)中华民族经历百年沧伤的主要原因。p5有3点即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闭关自守,国家落后;外国侵略者的侵略。

(4)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p5(由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5)列举四大侵华战争p5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烟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五大不平等条约p5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6)了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p6(掠夺财富,破坏文化,侵略领土、主权和尊严)

(7)近代中华女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抗争。p7一8

5、教学建议:

(1) 九年级教材共有56个三级主题,内容较多,可对有的内容作删减或整合

(2)第一单元类似历史课内容,可作简单处里。重点在第2课,主要理解民族精神的内容有什么新发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主要知道该观点即可。

(3)不要把政治课上城历史课

(4)紧密结合历史知识,采用活动课的形式比较好

(5)中考份量可能不高,课时不必过多

☆第二课历史的昭示

1、地位: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

2、简介:“发扬民族精神”阐释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

形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历史事实证

明了标题所揭示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这一框题从理

论上论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论断。

3、教学要求

(1)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

设事业的核心地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2)从认知和情感上把爱国、爱中国共产党和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4、重点知识:

(1)中华民族精神的5大基本内容p9

(2)爱国主义的含义和主要表现(5个方面)p10

(3)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p11

(4)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我国奉行的外交原则、坚持的外交政策、

发展道路、主张p12,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新疆事件)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p14小字,历史使命p14,指导思想p15(6)四大探索失败的2大主要原因p15没有正确的理论和道路(7)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p16

(8)归纳出历史的3大昭示:弘扬民族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5、教学建议

(1)本课是考试的重点,考点知识必须让学生理解,根据观点找证据,或者给出材料让学生找观点。

(2)必须精密结合国家、社会重大时政热点问题,特别是“弘扬民

族精神”和“团结统一”两大问题。新疆事件后,教育部要求中考、高

考中必须要有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内容。

(3)教会学会收集材料,

☆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地位:这一课是本单元内容的总结和提升,也是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为

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2、简介:“忧患可以兴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

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树立忧患意识。“以振兴中

华为己任”,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青少年要承担的历史责任,

激励青少年面对现实,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为中华民族的

兴亡做好准备。

3、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我国的伟大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学会全面看

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报效祖国是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报效祖国.把远大理想变为实际

行动。

4、重点知识

(1)历史无数次证明:落后就要被挨打。p17

(2)与发达国家相比,找差距,树立忧患意识。p18

(3) 了解历史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名人p19

(4)青少年要继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立志肩负起

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p19-20

4 、教学建议

(1)1课时

(2)让学生了p18我国制造技术的3大差距

(3)教师备课系统提供的两篇阅读资料《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

的科技差距》《我国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4)诺贝尔奖差距、创新差距;截至2008年诺贝尔奖揭晓,美国

人共有300人获得此奖,其中自然科学方面有215多人。

第二单元财富论坛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实现公平需要坚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

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

能力目标: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

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能够理解法律

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

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2、教材分析

财富是现代人普遍关心的生活主题。本单元的设计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本单元设计的内容正是学生想要了

解的内容;二是本单元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奋斗目标,理解财富的内涵,认识财富的来源,了解现代市场经

济的规律以及对人的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培养学生

的现代意识。

☆第四课走向小康

1、教学要求

(1)让学生感受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的感性认

(2)通过了解小康的标准、小康的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全面小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2、地位:小康社会也是考试的重点

3、简介: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切入主题,通过“感受小康”让学生体验人民生活的变化;然后,过渡到“解读小康”,剖根究源,使学

生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知道小康的标准以及不同阶段的小康

特征,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状况,认识

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重要意义。

4、重点知识

(1)小康的提出—邓小平p26(感受小注意作为材料出现)

(2)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p26

(3) 目前小康的3大特点p27

(4)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27

(5) 20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p27

(6)了解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小康提出的新要求p28

5、教学建议:

(1)本单元实质性的内容是第四课,第五、六课是拓展性内容,可根据学生已学情况作适当处理

(2)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国家的重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就在身边

(3)本课的知识性强,有些知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教学重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

(4)两节可以合并在一起上,用1课时或者1.5课时

☆第五课财富之源

1、教学要求

(1)让学生理解勤劳、智慧与开拓、科技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2)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培养成现代人必须的开拓进取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3)帮助学生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2、课文简介:

“财富基于勤劳”,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仍然是一切财富的根本源泉,激励学生热爱劳动。“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阐释了智慧和开拓进取精神在现代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开拓自己的发展道路。“科技创造财富”,阐述了科学技术在创造财富中的重要作用,特别阐述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提出的意义。“开拓创造财富的源泉”综合以上三个框题,提出了在实现社会主义小康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劳动、知识、资本、机制等,让一切能够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尽快地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